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教育技术

高职教育技术范文精选

高职教育技术

高职教育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策略

当前阶段,在高职教育院校中开展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活动,将我国现有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理论研究与实践事业的发展推向了更加标准化的新阶段。整合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以及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的重点内容,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首次尝试将高职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期可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实际发展现状

当前阶段,高职院校中的教学实际发展现状为:院校内的学生数量比较庞大,学生的个性类别比较多样化;学生普遍存在语文知识掌握不牢固,实际分析能力不彻底的问题;大部分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信心与学习兴趣存在不足,学习行为缺乏推动力;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应用的学习方法不合理,自学能力比较差等。由于高职教育中语文教学课程知识点比较抽象,学习流程比较复杂,涉及的教学内容也比较多,教师若是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会严重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会进一步导致课堂教学质量停滞不前。当学生对于高职语文教学课程的学习活动感到反感时,他们就不愿意参与学习活动,同时,他们会普遍认为课堂学习内容无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自己毫无益处。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前提条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自身具备的动态交互性功能、信息获取传播功能、形象生动的信息展示功能,可以有效地帮助语文教师展示教材中无法用语言进行描述的教学内容,其中,对于教材中一些复杂难懂的内容,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技术进行知识展示,并将抽象的问题不断细致化、形象化,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并有效地提高自身对语文知识的重视意识。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认知语文教学知识的内在本质,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在进行实际整合的过程中,有效地突出了教材知识中的重点及侧重点,并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全面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环境。当前,高职院校中最大的教学问题为:过于看重专业理论的教学,严重忽视了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充分结合现代教学技术,对班级中学生潜在学习能力进行充分的挖掘,依据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常见的教学实例,运用教学技术来进行全面认证,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整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

1.全面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实际构建学习情境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需要充分开放学生自主的学习空间及时间,使班级中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形式,进而真正切实有效地发挥出自我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充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及形式,使学生可以在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中更加深入地实践学习行为,理解并掌握此知识。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突出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当前阶段,语文教师在进行全面构建学习情境时,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通过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来进一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中,充分开发自我的学习能力。在网络学习情景中,要求学生精细地通读全文,紧紧地围绕语文课程中的阅读中心主题,迅速、准确、全面、有效地将语文阅读内容进行大致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所设计的学习程序:

(1)深入制定语文学习方向,全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语文教师在进行北京交通大学出版教材中《纪念刘和珍君》这一课文的教学时,需要组织班级中的学生在网络信息环境下,运用传统语文赏析的方法进行细致的阅读。

(2)紧紧围绕中心主题展开学习,并制作学习卡片。

在学生深入明确学习方向后,教师需要求班级中学生将收集的相关学习资料,全部制作成电子读书卡片。在进行筛选环节时,学生需要去掉一些重复的、不重要的学习信息,并全面归纳和总结所剩下信息。例如,在进行教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教材《祝福》这一篇文章时,学生通过网络技术找寻到了与之相关的信息,并将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的探讨。

(3)全文归纳总结,针对性分析。

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各种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根据所归纳的资料,针对学习内容里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

(4)全面展示学习成果,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当学生将文章中隐含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后,教师需要引导班级中学生进行完善和优化自我的学习想法。通过不断加深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运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事物事理,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能力。

2.应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阶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将课堂教学的资源全部由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少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并细化;将枯燥无味的学习知识转变成为风趣幽默的学习材料,以便语文教师可以更加高效地构建教学平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随着高职教育院校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不断革新,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使语文教学课堂更加迅速地进入到了一个寓教于乐的教学情景。现有的大量科学实验结果证明,学生在某一段不定性时间内,机体内部分感官获取的知识比率是完全不同的,它们的获取比例大部分被视觉所占据,即83%;自身的听觉则占11%;嗅觉占4.5%;味觉占1%;触觉占0.5%。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学生个体感官系统中最为敏感的即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学习信息高度整合的情况下,教师需要运用各种形式使学习信息变得更加图文并茂。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材料中的文字、图片、表格、教学视频、音源效果等全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教学方法的整合,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例如,语文教师在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的教材《冬天之美》这一课文时,文章重点描绘了法国乡村美丽宜人的风光,有效地展示出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无限感慨与喜欢。这篇兼备艺术美的写景抒情性质的散文内容,其清新自然的文字形式,使学生在熟读文章后内心不自主地产生一片安然和祥和。由此,如何迅速地使学生进入到如此的学习状态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职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选取与教学内容风格比较相似的电视散文《游吟天鹅湖》供学生进行文学赏析,优美的画面配上柔和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例如,教师在进行《孤独的收割人》这一课文的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播放萨克斯名曲《回家》,让那忧伤的曲调引领学生渐渐走入割麦女悲苦凄惨的内心世界。教师需要在学生大致地了解到文章中心内涵后,再播放《水调歌头》这一首歌,歌曲曲调婉转动听。学生在此情景中定会不由自主地构建一幅幅艺术画卷。学生通过细致观察,逐渐体会这首词所要呈现出的清冷的月光,虚幻缥缈的天上宫阙,以及人间独酌时一人内心的诸多惶恐等隐含着的大量意象。学生通过对两首诗的对比、分析后,更加容易对《孤独的收割人》这篇文学作品产生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进而对文章的中心内涵有了更加深层次的了解。

3.不断进行革新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进行实际开展教育活动时,语文教师需要切实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文中所指的变革教学结构实质是指变革当前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变革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本的教学框架,进而全面进行创建既可以充分发挥出教师自身教学主导的作用,又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将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有益教学成分有效地结合现代的教学技术,将过去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成为自主学习、师生友好的教学状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地转变自我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需要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对我国现有的教育技术进行全局性的分析,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科学地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案。为此,语文教师首先需要认清自己作为一名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者的这一身份,其次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二、教师需要依据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与之匹配的教学软件,并从不计其数的教学信息中挑选中最适宜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学资源,有效地对其进行加工、创新,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喜好,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教学导向,使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理解并掌握其教学内容。学生也将在教学情境中,充分认知到自身的学习进步,并不断树立学习信心,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当前高职教育阶段中语文教学课程的教学问题依然存在。但是,大量的实践证明,高职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整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全面推动我国高职教育院校中语文课程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薇.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2]彭祥生.论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3]邵娟娣.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6):382-385.

[4]董征.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3.

高职教育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高职教育是组成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整个教育体系里占据关键地位。日益发展和普及的信息技术使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获得新的动力,如何促进两者的有机整合至关重要。但从对某高职学校的6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有14.1%的教师是出于学校的规定才整合教学与信息技术,有15.2%的教师在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参评优秀课或教学竞赛,有56.4%的教师是出于教学需要而整合信息技术,其余14.3%的教师整合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则是出于个人兴趣。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高职教学的整合还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尤其是语文、政治等理论课,教师往往认为讲解理论知识没有必要整合信息技术。所以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高职教学的有机整合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效率

学生从感觉开始学习理论知识,并依次经历知觉、记忆、思维层次,最终掌握知识。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通过整合信息技术,应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师就能对知识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处理,之后再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的形象化。这样一来,学生的思想情感、认知结构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能迅速掌握知识,并有深刻的记忆,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改善训练学生基本技能的效果

有了信息技术,教师就能按照学生的专业要求,在高职院校的基本技能教学环节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模拟教学、实习教学、仿真实验教学,采取讲解、示范、分解动作、反复练习等方式,直到学生能熟练运用技能。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手段不能达到的,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可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之下迅速得到锻炼、提升[1]。

(三)提升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职院校教学的目的并非只是让学生掌握现有知识、基本技能,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建立起学习方法,即自主学习[2]。对高职院校教学而言,它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与利用能力的过程,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识,不但能掌握对信息设备的使用能力,还能形成对信息的搜集、处理、生成及利用能力,最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促进高职院校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措施

(一)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培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主要就是让教师正确树立起应用观,重视对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内容设计的整合应用[3]。如在整合信息技术时,高职院校教师务必要合理定位信息技术,正确处理应用信息技术与讲授知识的主辅关系,因为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讲解,教师要做到信息技术应用与讲解的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由于高职院校尚未针对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所以需引起足够的重视,有效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二)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的一个主要环节,是教师实现教学设计的有效途径[4]。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材教学相比具备再现性、先进性、形声性、高效性等优势,它将文字、图片或图表、声音、动画等融为一体,使知识信息内容量大、来源丰富、生动形象,对学生有更强的吸引力。如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有趣生动,从而形象地、直观地表达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知识,让学生能轻易理解、接受。同时,教师还可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课堂情境,对各种技术原理、实验过程等进行模拟、演示,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通过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性,教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信息技术的智能性,教师可科学设定课堂教学程序,实施个性化教学,让学生按照自身实际自由选择学习和练习的内容与方式。

(三)推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改革高职院校教学结构的关键点,需要教师在整合环节重视增加一些实践教学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5]。高职院校教师应将信息技术作为重建学科体系的工具,重新思考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问题教学、发现教学等理论和教学方法的联系,使学科课程体系的结构趋于合理。如在整合信息技术时,教师要采用的不是呈现式教学方法,而是发展式教学方法,要立足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应用信息技术;基于培养目标、学科教学目标、学生全面发展等的有机结合,促使信息技术应用能与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通过整合信息技术来提高传递教学信息的速度、扩大传递教学信息的范围。在整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教师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结果与信息技术应用,把学生收集、分类、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评价依据,考查学生发展理解、分析、假设、验证等能力的状况,提高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水平。

(四)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能帮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求知渠道。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能同时刺激学生的视、听、触等多种感官,对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有帮助[6]。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不但使学生的知识量更大,还能提高其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学习有广度、有深度,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的肯定。如高职院校教师在整合信息技术时要体现其直观性、形象性、容量大等特征,围绕学生来设计整个教学活动,从而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信息技术的多元性、开放性为学生发展个性提供多维时空,教师在整合信息技术时务必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围绕知识目标创新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促使学生能直面知识、直面问题情境,从而主动探索,随着问题的解决逐渐提高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结语

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发展趋势,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途径。在工作实践中,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教学特点及需求,采取行之有效地措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从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作用,将信息技术变成高职院校重要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侯远欣.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4(34):179.

[2]侯丰.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4):243.

[3]梁文玲.浅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与计算机信息技术[J].知识经济,2015(20):149.

[4]杨华.高职院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J].职业时空,2013(11):27-28+31.

[5]刘洋.基于信息技术提升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水平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7):152-153+158.

高职教育技术范文第3篇

本人任现职以来一直从事职高语文教学工作。先后担任过*级物业管理班的班主任,*级模具一班和*级春招班班主任,同时担任*级物业管理班、旅游班;*级计算机应用一班、二班、机电班;*级计算机应用四班、五班、汽车维修专业三班;*级网络二班、模具一班的语文教学。在教学期间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现将本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素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始终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马列著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教师素养,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特别是在反对“”邪教组织的斗争中,体现出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任现职以来,一直坚持出全勤。工作积极主动,勇挑重担,顾全大局,常常超负荷地工作,始终坚持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做到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年被评为学校的优秀党员。

二、业务能力

(一)教学能力

1、勤勉教学,成绩突出。

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已任,把成为学者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任现职以来,我要求自己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坚持系统性、启发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把学生的个性体验放在阅读教学的核心位置上,尽管职高学生基础差,但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特长。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实施上,不强求“齐头并进”,而是正视事实,追求“差异发展”。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突出落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都要设计学生参与的问题,来引导和训练学生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前三分钟语文活动”,如“成语故事”“诗歌赏析”“时事评述”等,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在轻松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为适应新世纪的教学要求,近两年积极投身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中去,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在任职期间,我所任的语文成绩均排在年级前列,在*年和*年参重庆市语文统考中获渝北区第一。

2、深入钻研,大胆创新。

任现职以来,我始终把教研放在重要的位置,把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鞭策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把握语文学科最新的改革趋势,理解职业高中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备课活动,与同科组老师一起钻研教材、教法与学法,共同开发教学研究专题。任现职5年来主要研究课堂教学,研究的专题有:作文教学三步教学法、职业高中实用应用文写作指导。

主动承担校级公开课教学,*年所上的《故都的秋》得到同行好评,积极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还能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在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赛中屡获好成绩。其中*、*年指导学生王红、周必洪、王均参加全校普通话演讲获校二、三等奖,*年指导柏柔羽参加征文大赛获得二等奖,*年指导学生参加区级“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小康社会”的征文演讲比赛,樊锐获征文一等奖,柏柔羽代表学校参加区级演讲比赛获得二等奖。

3、重视实践,总结提高。

在大胆开展教学研究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及时总结自己的得失,坚持每年至少撰写一篇教学教育论文,从未间断。撰写的教学论文《如何预习课文》在《中学生导学报》*年11月21日(第44期)发表,论文《注意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素质——浅议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课环节》在第六届“师魂杯”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大赛评选中,经评委会严格评审,获三等奖,并入选《第六届“师魂杯”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大赛获奖作品集》,与陈利容合著的论文《心悟?口诵》获得第11届中华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二等奖

4、扶持后辈,共同进步。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级教师,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认真参加备课组活动,积极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工作,任现职期间,为了能让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教学的主力,我主动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任务,在教学“结对子”“一帮一”活动中,积极扶持青年教师成长。在*至*学年度帮助青年教师王娅备课、上课。王娅老师在原来学校从事的是历史和地理教学,对语文教学没有经验。调入我校后,我在教学上给予了她很大的帮助,她现在已成为教学上的一把好手。

(二)教育能力

作为教师,我深深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创造性很强,又极富挑战性的过程,不只懂教书不会育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謹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坦诚而不鲁莽、关心而不骄纵、信任不包庇,因而在学生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师长形象,使学生“敬而亲之”。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在德育管理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法,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勤奋努力,奉献爱心”是我当班主任的信条。担任班主任期间,我能够坚持正面教育,大胆从心理素质方面探索德育教育的触发点,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言传身教。对一些思想上不够成熟、自律性较差、孤僻自卑或自大狂妄等缺点的同学,我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工作,从各方面关心他们,使学生觉得教师既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师长,又是一个可以与他们谈心的朋友。然后再介绍一些有针对性的书籍给他们看,教会他们如何交友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向他们分析知识素养与成才的关系,引导他们关心集体,确立他们在集体中的进步作用。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我都一直奉行一个准则,就是在鼓励学生的同时更多地偏爱后进生,给他们以各种捕捉成功与欢乐的机会。因此,在转化差生、扭转班级学风上我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德育工作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

*年我担任了春招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的学生大都是连初中都读不毕业的学生,整体素质极差,学习懒散、成绩差得惊人、纪律涣散、性格暴躁,接到这样的班,我并没有灰心,而是深入了解学生个性,发掘同学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积极性,狠抓学风班风,经过大家共同努力,这一班学生脱胎换骨,都有了质的改变,在第二十个教师节,我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

在自己的实践中,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当好一名老师,仅仅靠“嘴”和“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工作,也正是这样,我才能真正体会到工作的高尚和育人的欢乐。我还及时总结德育工作的以验,撰写了《把脉开方,驱病去疾—做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思考》获学校第一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并在部级刑物《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用爱撑起一片蓝天》等文章,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

三、工作业绩

1、论文撰写、发表与获奖情况

我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进行相关学科的学术探讨,积极撰写论文,常有论文在刊物上发表、在学会上交流、在评选中获奖。

*年12月,论文《把脉开方

驱病去疾—做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思考》在国际交流刊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刊号:ISSN

1000-4769)。

*年二月,论文《注重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素质—浅议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环节》在第六届“师魂杯”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大赛获三等奖,同时收入《教育论文汇编》由国家出版社公开发行(刊号:ISBN

7-80060-266-4)。

*年11月21日,论文《如何预习课文》在《中学生导学报》第44期上发表(刊号:渝字(01)-109)。

*年5月,论文《心悟、口诵》荣获第11届中华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二等奖,获奖名单刊登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第七期上)(刊号:ISSN

1002-5154)。

*年10月,论文《把脉开方驱病去疾—做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思考》在第一届全校教育科研成果评审中荣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2、教材的编写

本人积极支持并主动参与或指导教材的开发与编审工作。*年,参与了校本教材《实用公文写作》的编著工作。编写其中第三章“常用公文”

四、其他方面

调入职教中心后,我积极为学校的招生工作出力,以学校利益为重,顾全大局,不谋私利,招收学生人数喜人,五年来共招收学生150多人,为学校创收近100万元。有人见我招生不少,劝我把学生往其他学校送,可以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但我是职教中心的教师绝对不能做损公肥私的事。为了招生,那怕是生病了,只要有老师打电话来,顾不上看病吃药,双腿肿了,也顾不上休息一天。就这样,几年的暑假,我披星戴月,顶风雨,冒烈日,磨破嘴皮,把学生招进了学校。别人问我的招生经验,我告诉大家,就是嘴勤,腿勤、不怕吃苦。我为职教中心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高职教育技术范文第4篇

思想政治方面

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于*年*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真心热爱教师工作,将之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认真学习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严格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作风严谨、踏实,处事谦虚谨慎,能与同事团结协作,受到大家肯定。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因事业心强,师德较高尚,业务比较精良,教书育人成绩显著,*年被*镇委、镇政府评为“优秀班主任”,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市委员会和*市教育局评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年执教的《分数连除应用题》在*市小学数学中青年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年执教的《倒数的认识》一课获*镇中青年优质课比赛优秀奖;20*年制作的《圆的面积》电脑课件被镇教育组选送上*市参加课件比赛;2009年参加全国小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河南省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小学生学习报》联合举办的学习科学研究论文比赛中,《激趣授法巧练因材施教--浅谈小学数学学法指导》一文获“优秀论文三等奖”。近几年来担任毕业班的数学等科的教学工作,在镇组织的六年级升中水平测评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年有三位同学进入镇的前十五名,其中温*同学总分名列第二;20*年全班平均分名列第四,有两位同学进入前十五名,其中*同学总分列镇第三名;20*年全班平均分名列第二名,一位同学进入前十五名;2009年*同学以总分185分的高分名列第二名。

任职以来,我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自觉遵纪守法,党性强,作风正,不论何时何地都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严以律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处处以身作则,团结同事,积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而勤奋工作。积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于93年7月参加“汉语言文学”专科段的自学考试,95年6月大专毕业。97年7月至现在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自学考试,到现在为止,已通过大半的课程。小学教育是一项奠基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基于这个指导思想,我对学生的教育总是着眼于他们的将来,瞻顾于他们的现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年8月至*年7月我在*市*小学任教,长期担任学校中、高部的语数等科的教学工作,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兼任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辅导员。在课堂教学上,我认真负责,坚持用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在课前做到“三备”,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后认真批发作业。在历年的小学毕业班水平调研测评中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年有三位同学进入镇的前十五名,其中温*同学总分名列第二名。加强双差生的转化工作,抓住双差生的“闪光点”,对他们启发引导,用爱心去感染他们。勤于家访,做到每学期每个学生都家访一次以上,优等生和差生更是加强家访,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年我班有位叫温*的同学,个子高大,不遵守纪律,经常逃学,爱打架,生活散漫,学习成绩差,还受校外成年人引诱参与不良活动,在校内造成不良的影响,是全校出名的双差生。接到这个班后,我对志兵同学的教育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训斥方法。因为我坚信孩子是可塑的,只要教育得法,是可以转变的。首先,我向他原来的科任老师了解情况,然后去他家家访,通过全面的调查了解,分析造成他差的原因:父亲长期在外经商,很少有空回家教育孩子,就是有管教,也不过是简单的打骂;母亲是个老实的农妇,要教育好孩子更是力不从心;在家中,他是独生子,基于封建思想的残留,祖父、母对他特别溺爱,因而养成了唯我独尊、无拘束的个性。其次,我又仔细观察这个孩子,发现其有两个“闪光点”:一是喜欢为别人做事;二是重感情。于是我因势利导,引导他为学校为班级为老师做好事,并鼓励他参加了学校的蓝球兴趣小组,对他特别厚爱,尽量多表扬少批评。同时我在生活和学习上也十分关心他,帮他补习知识。并及时家访,向他家汇报志兵的点滴进步,要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志兵同学感受到集体和老师对他的关爱,逐渐进步,期末考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此外,我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每年均举行校性的公开课,*年在*市小学数学中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做好大队辅导员的工作,认真做好活动计划,通过植树节“我为祖国添棵绿”、清明节“继承先烈遗志,做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六一”文艺会演等大中队活动,对队员进行“五自”教育。由于工作突出,在*年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市委员会和*市教育局评为“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在*年被*镇委、镇政府评为“优秀班主任”。*年8月我调到*市*小学任教导副主任,分管学校的政教工作,同时担任六年级数学等科的教学工作。为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我着重抓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以课堂生活为主体,以常规训练为主线,加强了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貌、卫生和劳动等九方面基本行为准则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的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确定。我积极协助班主任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认真抓好全校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把歪风邪气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好人好事,拾金不昧现象及时给予表扬及奖励,从而使学校正气不断上升,形成良性循环。每学期召开二至三次全校班干部会议,让班干部树立光荣感及责任感,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每学期我都积极组织班主任开展班务工作汇报活动,要求班主任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互相交流经验,集思广益,以达到取长补短,建设良好班风、学风之目的。尤其对于差生,更是每学期都召开差生会议,对其既严格要求,又循循善诱,使差生对学习充满信心。此外还注重班主任汇报其表现情况,及时和班主任家访,热情帮助班主任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发挥龙头作用,处处做好师生的楷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积极探索教改新路子,认真指导教师进行教改。每学期,我都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深入各科组,制订教学计划,积极组织、督促各科组开展教研活动,认真组织教师交流经验,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培优转差工作。为了推进教改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我多次带头举行校性公开课。在*年十月上了《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20*年十月上了《倒数的认识》,该课代表学校参加镇的中青年优质课比赛获优秀奖;20*年四月上了《圆柱的体积》;2009年上了《解比例》。认真学习新教法,积极学习新知识。在教学中尝试cai教学,学习制作电脑课件,在20*年制作的《圆的面积》电脑教学软件就被镇选送上*市参加课件制作比赛。今年参加全国小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河南省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小学生学习报》联合举办的学习科学研究论文比赛中,《激趣授法巧练因材施教--浅谈小学数学学法指导》一文获“优秀论文三等奖”。同时我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具体指导青年教师。例如青年教师*,高中毕业后就从事教育工作,既没有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经验不足,在教学教程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热情地给予指导,真诚地帮助她,教她如何制订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如何备课、上课、改作;如何当好班主任,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等。由于她能虚心求进,吸取经验,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现在已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对学生的教育,我既注重课堂教法,更注重学法的指导。例如,我刚调到龙堀小学担任六年级数学科教学时,所任班级学生有部分学习懒散、马虎,学习成绩总是提不起。作为科任的我,经常采用“激趣、授法、巧练、因材施教”的教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和参与。“激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法”就是授人以“渔”,这里“渔”的含义就是指学生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要求,也就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巧练”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往往是不全面的,这时就要进行一定的练习强化记忆,但不应是机械的重复练习。“因材施教”就是面向全体,兼顾个别。这样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的精神,切实加强能力培养,激发学习兴趣。我自己坚持每一节课都按要求精心备好,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天天在早读课前到教室等待学生回来,接着辅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检测等,我一般在次日发还给学生,甚至于上午才考的测验卷,我中午用午休的时间加班,下午就发还给学生了。在数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有目的、有计划地搞科学研究,并通过科研对已形成的教学风格进行检验,不断改进和提高,做到精益求精。在此基础上写成论文,在2009年参加全国小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河南省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小学生学习报》联合举办的学习科学研究论文比赛中,《激趣授法巧练因材施教——浅谈小学数学学法指导》一文获“优秀论文三等奖”。

高职教育技术范文第5篇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两大推动,一是最近六年高教扩招的推动,高教大众化使高职院校剧增;二是民办高校的迅速兴起,也使高职院校成倍增长。到2004年,中国五类高职院校1374所,加上各种大学的各类独立学院,中国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近千万人,约占大学生总数的60%①。但是,高教扩招创造了中国教育发展奇迹,初步解决了上大学难的问题,然而却引发了严重的就业危机,2006年将有1400万人就业困难,其中主要是高专高职毕业生②。因此,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存在着诸多误区和争论。本文试图在探讨中国高职教育历史演进脉络中,探求中国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及未来走向。

一、中国高职教育面临时代危机和历史转型

数年扩招促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迈向大众型发展模式,2005年,中国高教适龄青年入学率达到22%。但是,原来注重“人文”和“学术性”的那种传统精英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并未随着扩招和高职兴起而消失,高职教育发展热潮也未能产生像澳大利亚等国家那样缓解就业问题的效果,反而引发了中国高教更深刻的紧张,愈益加剧的就业危机正在成为埋葬扩招成果的导火索。中国高职乃至整个高教面临着时代性危机和历史性转型。

1、人文割裂与现时代全人发展的矛盾日益激化

中国高教扩招引发的失业危机根植于学术与技艺截然对立的教育传统中,它使两种院校泾渭分明,一种专攻人文学术,另外一种专司技艺和技能,如水火不可相容。这种传统致使中国的高职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技艺型高校,被认定为没有学术性,不需要人文学术领域;由此也导致开设的学术理论课如政治课等,遭遇学生观念上的排斥且长期拒学造成理解力下降而形同虚设。这种纯粹技艺性的教育不仅只强调经验性技艺训练,知识面过窄,专业转换能力差,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中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与现代产业需要视野广阔,富有创新意识和扎实广博的专业基础相比,差距巨大。这种差距不仅将继续造成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错失,致使毕业生就业困难日益严重,而且人为地制造了不同类型教育间的内在紧张。

2、高考制度与高职历史使命冲突日益剧烈

由于中国教育中奉行着分数是评价和录取的唯一标准的传统学术性政策,使高职院校承受着发展的巨大压力。按这种学术性分数的层层筛选,分数最低的就是差生;同样,按这种学术性评价,技艺性高职院校就是低水平院校,都无一例外地被强制排在录取的最后尾,录取低分学生。可见,这种传统学术性考试,表现出来的不单是分数,更是一种顽固的偏见,一种对现代教育的曲解,不仅使大多数学生被烙上失败者的深深伤痕,更严重的是在不断地加深高教中人文学术与科技应用的鸿沟。但是,高职毕业生是产业第一线最重要的建设者,这种以失败者为主力军的队伍,如何能应对中国蓬勃兴起的新兴产业呢?

3、学术性评价与技术性需要的强烈对抗

目前中国高职教育正在接受各种评估的考验。中国评价高校的主要指标体系历来以学术性为主,尽管现在对高职教育开始网开一面,但依然强烈地表现出以传统学术性作为基本依据的思维准则,认为这类院校学术水平低,不鼓励、不颂扬高职教育的新学术要求和标准,完全按传统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评价模式的下调水准评估。高职教育倡导的是另外一种学术和技术相结合的标准,与中国传统学术注重训诂考据的学术传统有根本区别。在全国统一评价标准下,不仅各种高校办学模式雷同③,而且高职教育院校发展特色也很少。

4、定位错误与未来发展的冲突在激化

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迫切进入“世界一流”,不惜代价重点投资,把“宝”押在几所主要大学上,重点大学获得的经费是一般高校经费的十多倍甚至达40倍。这种分等管理,以“学术性”至上,使高职院校几乎被排挤为另类。实际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研究型大学再强,也不能少了包括各种高职院校的各种大学。有人认为国外有高职名校,因此要求中国高职院校也办名校,但是实践中在“学术”的名分上中国国情已把高职列为另类。用中国人的眼光看德国崛起,往往只看到柏林大学,实际上同时期德国创立的工业学校网恰恰是德国工业化的直接功臣,也是使柏林大学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石。可见这种分等分类管理,不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损害了高等教育整体和长远的利益。中国高等教育要真正崛起,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即应当而且必须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所有高校的发展,才能发展起真正的高等教育,也才能使大学真正的强大起来。

二、教育的现代转型与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定位

上述高职面临的危机及问题,主要是由“传统学术性”高教观,即“人文”与“科学”间的对立造成的。因此,推进教育的现代转型,转变学术与应用对立的“传统高等教育发展”误区和观念错位,是消除高职教育发展危机和实现时代转型的关键,这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一)人类教育发展转折点与职业教育之兴起

中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危机,不仅是走向未来进程中新旧体制的碰撞和中国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根源于历史过程之中。从历史上看,人类教育发展有两个重大的转折点。研究这两个发展的转折点,是我们把握现在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定位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关键。

第一转折点:从原始和谐教育转向抑制技艺的人文传统教育

原始教育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性技艺教育,生存与技艺协调,与人类生存实践紧密结合,为人生存发展服务,随着技术的提高和文化的发展,需要专门学习才能掌握,因此产生了学校。创办学校本意是要更好地传授生产技术服务社会,但这一高水平教育一出现就被占有资源的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发展为以古典人文为内容、学术性为特征、培养统治术(做官)为目的的传统封建教育。这种教育以古典人文学科为主,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把训诂考据作为学术的基本形态,重视反省思辨的研究方式,反对学习应用性知识,反对与生产相结合,斥技术和技艺为不登大学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把学校这种高水平的正规教育变为有闲阶层服务的工具,而传授生产技术依然通过口耳相传的原始方式进行,致使社会发展缓慢。

第二转折点:从古典人文教育转向现代科技教育

自文艺复兴运动和新教改革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生产性质发生质变,在大生产需要受过技术教育的生产者推动下,产生了以科学技术为内容、应用性为特征、培养生产技能和生产者为目的的现代教育。大生产使科技进入学校,但受到古典人文教育的激烈对抗,于是便以另一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式来满足工业化的要求。历史证明,凡高职发展快,教育与生产结合好的国家发展就快,反之亦然。当然,也由此开始了古典人文教育与现代科技教育的长期对抗和紧张。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始于12世纪,一直由人文学科统治教坛,18世纪工业革命后科学进入大学,与人文产生激烈对抗④,引发了现代大学的四大对抗或紧张:一是人文与科学的对抗或紧张,二是教学与研究的对抗或紧张,三是学术与应用的对抗或紧张,四是精英与大众的对抗或紧张。在这其中,核心是人文与科学之争,先是人文扼杀科学,排斥科学;尔后科学的实用性迅速发展冲击人文进而压制人文,使人文科学化。社会学家说,过去是科学在世界之中,现在是世界在科学之中。在人文与科学的对立下,不仅人文走向极端,科学也被妖魔化,一方面科学在取得优势后膨胀为科学主义,加剧了大学教育的割裂;另一方面科学又在人文冲击下按社会发展不断分离下游层次以避免自身被人文冲击,把高职教育作为技艺性教育从科学教育中分离出来,使高等教育中形成技艺、科学与人文等层次和类型院校的对立。

(二)两种教育发展路向与高职教育发展分析

在工业化推动下,特别是随着高科技发展对社会和对人发展提出新要求以及市场的关键性推动,迫使这两种高等教育观开始正视社会需要,也由此迫使教育上人文与科学在对抗中逐步走向融合。考察这一演进的历史进程,向我们展示了两条发展基本路向。

第一条为古典人文演进路向:从原始形态的人文与技术结合→阶级社会后分离为人文独统和人文主义,为统治阶级服务→工业革命后迫使人文高校或高校中人文独统融入科学、技术→高科技发展下大学在人文基础上融合科技建立起服务社会和生产的学术体系。

第二条为科技教育演进路向:文艺复兴运动后科技发展由小至强→科技与人文对抗,人文主义压制科学→科学在社会需要下迅速发展反击人文,并膨胀为科学主义→二战后在高科技发展对人提出的新要求下,迫使科学中不断融入人文→在信息化及高新技术推动下,形成应用型的学术性学科,在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新的人文学术体系。

尽管历史演进和不同学校发展模式可能千变万化,但是教育发展的这两条路向演进的最终目的必然一致。人文学术体系要吸收科学,走向应用,服务社会,是一种对古典人文学术改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术本身不会消失而反将会获得高水平的新生。科技学科在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下要吸收人文,走向高层次的有学术性的应用,以更强有力的方式服务生产,推进社会进步。两者尽管实现过程有重大区别,但最终目的却将异曲同工。因此,中国高职教育人文与技术的融合不是简单地加进一些人文的东西,而是发展模式历史转型的产物。

(三)中国高职发展方向定位及模式选择

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应当从上述考察中得到相应的启示。首先,应当明确职业技术教育不是另类教育,而为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是在传统教育不适应现代生产发展的狭缝中生长起来的新的重要教育形式。职业技术教育应当明确自身的历史重任,不仅在于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而且也要担负起改造传统教育的历史使命。

其次,高职教育发展必须坚定地遵循为生产服务的现代教育发展规律,坚持重视技术、技能及应用性的基本特性。分析工业革命后200多年来国际上形成英、法、德、美、日、韩及印度等现代国家发展模式,会看到三大重要特征:第一,重视教育和实行现代教育改革,走出培养学究和注重功名的传统教育模式,创办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是启动和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动力。英国工业革命得益于延续了近200年的民众识字运动,以及创办开设技术课程的私校、推行类似职教的学徒制和各种学会科普工作,培养了大批技术精湛的工匠和技术人才,使当时英国出现了科技发明创造热潮。法国拿破仑称帝后关闭了传统的巴黎大学,创办各种专科学校,培养了大批科技应用性人才,为法国横扫欧洲各封建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二,创办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水平之高低就成为并决定这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水平,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多少及水平高低,决定了这些国家工业化能走多远。英国仅靠工人讲习所使19世纪后期工业化受挫,德国在创办柏林大学时把创办每区一所工业学校的职教网并随工业化发展升格为工业学院、工科大学,赋予博士学位授予权,使德国自19世纪中期起在主要科技领域中的发明比全世界各国的总和还多,推动了经济起飞,30年间赶超英法而成为欧洲强国。⑤美国1864年南北战争后,首创工学院、农学院和社区学院,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大批高水平的应用性人才,使美国以更快的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30年工业产值连增三倍,成为世界首富。第三,确立发展高职教育的战略地位,高职教育引导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哪些国家教育服务经济的水平高,发展就快。如德国在耶拿普法战争惨败后推进政体、军事和教育三大改革,教育以更高的水平服务经济发展而获得巨大成功。美国19世纪后期推行四大教育创新,确立了以更高水平的教育服务经济战略,推动了经济的崛起。印度则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先导,高科技与高职教育结合带动新产业新经济的崛起,成为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

再次,高职教育应坚持走科技与应用融合人文,从而提升应用性学术,以此为基础努力发展新学术、新人文、新科技的发展道路。不应当重复传统高校发展的道路,简单地套用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的发展模式。

三、创建未来中国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核心内涵

(一)强化技艺与科技与人文融合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

承上所论,中国高职要克服时展的各种内在危机,解决目前的困境,就必须致力于建构一个在技艺教育基础上依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增强新人文素养的现代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可能遵循现代教育发展规律办高职,发展人文,提升高职教育的学术水平,走一条真正使中国高等教育达致既大又强,同时又能真正创建中国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道路。其中,中国高职教育要重视三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社会功效观来推进高职教育人文发展

首先,必须坚持高职教育是社会现代化动力的社会功效观,依据教育服务生产发展来推进技艺教育、发展科研和建构符合生产发展的新人文,不是简单地讲几句古文,背几首古诗。比较教育学家康奈尔研究世界现代化进程后认为,工业化以来世界发展迅速,其根本动力是人类推动了教育的现代转变,而现代教育觉醒的关键标志在于注重社会功效,为社会、为生产发展服务。⑥世界现代化经验表明,职教是引发工业革命、推进现代化的本质动力,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高职的人文发展只能也必须是以技艺为基础的,只有在坚持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其技艺性、应用性的基础上推进和建构技术与人文的融合,从而使技艺教育得到加强和完善,才能有真正的人文发展,才可能使高职成为现代化的主力军,也才能真正建构起现代高等职教模式。

2、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推进技艺与人文与科技融合的重要形式

通识教育注重人文素养教育,20世纪迅速兴起并受到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视。“通识教育,顾名思义,是一种关于进行普遍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⑦通识教育是中国高职院校推进人文与科技融合,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形式。香港中文大学在每年的学校概况前言中都赫然写道:“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之视野,培养其抽象与综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通识教育为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⑧首先,通识教育是实践科技与人文融合的重要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倡导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代教育精神,一种在学习技术、发展技能中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学习模式,使学生从学习中享用到人类的全部情感、智慧、成功、快乐和对未来的展望。其次,通识教育是高职教育实践人文与科学相融的教育方式。一是开设相关专业、科系及研究机构,既可积聚相关专业人才,又能对相关人文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如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国文化研究所,香港岭南大学的文化研究专业、台湾的通识教育研究会等。二是设置相关课程、讲座和人文环境,如哈佛大学等都设立通识教育讲座,一些高职院校针对学生需要开设如服装文化、艺术欣赏以及国学论坛等。三是全面倡导人文交融的学校文化。

3、推进全人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根本

随着科技日益发展,技术将在加剧分化的同时更加强化综合,要求生产者在掌握高科技的同时也要具备越来越高的文化素质,但人文发展不是背古书,而是要求高职院校要按服务社会原则来重新阐释和设计人文内涵,定义全人发展理念;以此为基础,全面整合人文与科学、科研与教学、学术与应用的内在联系,创立科技与人文兼融的高职文化,培养职业技能突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又有人文素质和科学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这是中国高职能否引领中国产业发展的关键。高职人文发展必须参与推进技艺性与科技性与学术性教育融合的实践,其关键指标是在于培养出高素养、高技艺的一代和谐发展的新人。⑨

(二)走从应用到研发到应用性学术的新高职教育发展道路

探索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实际上就是要回答中国高职教育当前面临的三个重要问题,一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名校?二是高职教育要不要搞科技研究,要不要重视学术性?三是高职院校能否随着发展不断升格?对此,中国高职教育必须应对技艺与学术发展,包括人文发展找到一条符合高教发展规律的实践形式。

1、引导高职院校走向名校之路

国际高职教育经验表明,高职可以发展名校,但只有坚持其技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方向,才能成功走向名校,而不是中国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硬套普通本科院校强化学术标准的做法。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必须走出一条与传统普通院校不同的发展道路。

从德国双元制、美国生涯教育、日本企业内教育以及新近崛起的澳大利亚高职发展的经验中可以看到,中国高职应当走从应用到研发再到应用性学术的新发展道路,是引导中国高职院校走向名校之路,这也是高职院校坚持技艺性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科性、“学术性”和施行技术与人文融合的发展进程。中国高职院校在推进这条道路的两大要务:一是坚持技艺性,以此统合和发展“技艺的学术”;一是创建一个与这一发展道路相一致并具有促进其目标实现功能的人文体系。换句话说,技术或技艺是科学产业化的灵魂,没有技艺就不需要高职,但高职不随生产技术提高不断把学术注入技艺,提升技艺水平,就不能适应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而高水平技艺是人文和技术的融合体,不营造一种有利技艺发展从而引导高职走向名校的人文,高技术人才就无从成长,高职名校就无以产生。中国高教改革的总趋势是,不断推进从服务有闲阶层的古典学术型高校转变为服务生产的学术性高校;而高职院校则注重转变追求文凭和功名的教育模式的同时,还必须从应用某一技术的技艺性高校,走向应用与研发兼具的技术性高校,再向学术性应用型大学发展。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高职新人文的勃兴,它经历一条从服务应用到服务研发再到服务应用性学术的新高职人文教育发展之路的同时,不断为高职走向名校注入科学和研究,从中生成名校之名,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高职才能被注入作为高等教育的内涵,具备走向名校的基础。

2、开辟高职教育新学术性发展之路

由于近年高校扩招和大学毕业生高失业率,中国大学那种注重训诂考据型学术性研究传统开始受到打击,2005年国家出台鼓励发展职业教育政策,为建立现代高职观有重大作用。首先是认可高职教育是现代化先锋,对高职的生产力特性有了新的理解;其次是加大发展技艺性教育的力度,这将必然产生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需要并促使研发的兴起,使原先纯粹技艺变为研发与应用的综合体;而由于研发力度的加强,应用性学术研究得到了发展,这又反过来加速高职技艺提升和人文发展的进程。

3、推动高职院校不断发展升格之路

中国现行高考制度在不断加深传统学术性与应用性的对立,使学术性变成学究,应用性化成很短视的“有用”,职校成为高考的收容站。这些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高职作为与经济发展的最紧密结合体,必须保持最有活力的运作机制,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多样性发展。因此,应把市场机制引入高职教育,按自由、公平、开放的规则竞争发展,创立优势,形成特色,通过全面优化资源,按市场需要对不同高职升格或关停并转,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高职院校,如两年制、三年制等,有条件也可申报建立四年制本科层次高职院校。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学术与应用间的对立,发展市场运作下的高职人文体系。⑩

(三)全面实践科学发展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

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实践新高职科学发展观,其中最突出的是强化技艺性、重视全面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等,使高职融入高教发展整体的过程中来优化高职教育,使高职与高教的各部分、各要素、各功能得到整合及协调互动发展,以实现更具长远意义的最佳发展。(11)

1、在技艺性下建构高职与高教的整体最优教育功能

高职教育是高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需要协调各种高校作用和功能,消除传统人文大学与新兴科技型高校对峙的负面影响。但是,实践证明只有在强化高职技艺性前提下,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协调。加强技艺性发展是遵循现代教育规律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既是高职教育真正实现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基础,也是促使以往古典人文类与科技类高教从相对立中转向协调,促进学术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全面整合高教中的教学、科研、育人、服务社会等多种功能,形成不同类型高校交融互动的根本坐标。

2、在实用性下创建全面和谐发展的高职教育体系

依据国际职业教育经验,中国应重视高职教育与现代经济的直接性、实用性特点,发挥高职酵化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并推向产业使之变为生产力从而又进一步引发更高水平社会需要的中转站的作用。一是高职发展必须与中国特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全球视野下把握当前发展的需要;二是把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技能发展相结合,按最大功效设计课程和教育目标;三是把高职作为协调社会发展需要和解决产业转型劳力技能发展的重要形式,把中国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口优势,全国提升劳力技能素质,降低失业率和提升产品质量。

3、在服务性下创新高职精英教育理念

中国高职在走向名校进程中,必然要致力创新精英教育新理念。首先,从欧美等国发展可见,在一个国家高教大众化过程中,几乎都是从初期依靠传统大学为主,随着大众化的推进,其重点逐渐转向以发展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性精英作为实施大众化任务的主力军。科学发展观下的中国高教应当是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精英与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性精英相互动,面向大众、为大众服务和发展精英教育目标相一致的高职教育体系。

可见,中国发展高职教育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因此,纠正单纯“学术性”的高教政策和发展定位,以全面发展观推进高职教育发展,强化应用技艺性教育,创新精英教育概念,发挥高职推进高教大众化,在承担国家普及高等教育重任中拱起中国高尖端科技和基础研究的塔尖。离开高职教育的大发展,不仅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也不会有强大的高等教育和一流大学。

注释:

①中国高校在校生2004年已超过2000万,为世界第一。1998年全日制高校招生108万,2004年达420万,毛入学率19%以上。全国有高校1683所,举办高职教育的五类院校1374所,在校生781万人,占本专科生总数的53.4%。引自《北京青年报》2004年12月4日。

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载《教育文摘周报》2006年2月。

③“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高校专业设置雷同’”[N].中国青年报,2004-10-29.

④19世纪大学中社会科学发展了起来,二战后商科也进入大学。因此,现代大学中,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商学是最主要的学科,各据其位。

⑤冯增俊.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⑥[澳]康奈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⑦冯增俊.走向新纪元的粤港澳台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⑧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概况(1994-1995)[A].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事务处,1994.

⑨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