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院校班级学生管理论文

高职院校班级学生管理论文

一、班级管理的原则

班级管理应建立在“人本主义”“主体性”等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五个不同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学校班级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也成为在班级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的立足点。班级管理工作如能同满足学生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其针对性和科学性,效果也会事半功倍,从而实现班级管理的更优化。

二、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地位

(一)班级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

学校内的各个班级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对象,而各个班级内部的管理工作则是学校教育目标形成的最主要载体,班级管理工作对于院校的整体教育工作来讲是基础、是保证。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还延续阶梯式的管理模式,即:学校—各系部—各年级—各个班级的管理模式。班级管理在整个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中处于最后的一级,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级。在高校整体管理中如果缺少班级管理这个环节,那么学校管理将很难继续下去,整个学校管理体系也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班级学生管理工作对于学校整体管理来说,通过班级管理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学生学风养成情况。因此,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对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班级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活质量

高校内各个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最基本单位,而各个班级管理所承担的职责主要就是为班级内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良好班级风气的形成,需要班级内每个同学的努力,良好的班风有助于班级内学生良好品质及健全人格的形成。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因学校管理及班级管理工作的混乱,造成学生旷课、打架、厌学情绪严重,更有甚者造成违法,而毁了一生的前程。班级管理是学校学生管理的最直接单位,通过细致的管理能直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能有效避免不良学风的形成,对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团体意识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班级内各种团体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班级内的管理工作也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最主要平台,一个班级的良好学风能激发整个班级甚至其他班级学生积极向上的气氛。

三、目前高职院校班级学生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

(一)班级管理者思想上的偏差

随着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交流方式的日益丰富,使得很多院校班级信息传递改变以往的以班会进行信息交流的形式,信息的传递都是通过手机短信或网络的形式进行与接收,从而造成学生对班级的概念没有以前那么清晰。甚至还有一些高校的老师则认为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必将被其他形式的管理所代替。目前高职院校许多学生管理者片面地认为进入高校的学生都是成年人了,成年人就有了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不再需要教师来对他们进行干涉了,从而导致班级管理一片混乱。

(二)班级管理中的实际困难

班级的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落脚点,随着高校学分制评价体系及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形成,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地位逐渐被淡化。目前有许多学校已经进行相关的试点,如:以宿舍为单位进行综合管理替代了传统的班级管理的模式。通过对学生管理最直接的管理者辅导员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普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学生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随着各个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师生比例数也逐渐扩大,这就造成了任课教师教学负担加大,无暇过多地过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辅导员则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各院系的学生整体组织管理工作上,虽然许多院校尝试采用学生助理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方式,聘请院系内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来辅助担任低年级班主任,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他们本身也是学生,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在班级管理上特别是处理问题上也很难做到得心应手。班委学生干部的工作也往往被忽视,经常是工作传达不够,学生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班级内部关系复杂紧张,动摇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

(三)传统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局限性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现行的学校学生管理模式及班级管理模式已跟不上时展的潮流,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去,如:学生就业模式的改变,学生管理职能由管理向服务的形式转变等,这些转变都需要管理者花费一定的心思设计系统、全面的管理方式和理念来实现,而目前这种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四、班级管理措施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管理理念

班级管理在学校的管理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级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也很高,首先班级管理者要掌握宽广的理论,包括:教学科学、教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学科等。班级的管理者在熟练掌握班级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要端正自身的思想,建立适合新形势下班级管理的理念。新时代的大学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自尊心都较以往有所增强。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不应仅仅局限在对学生的纪律管理上,而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对象,在工作中想学生所想,把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工作中要不断探索、发现班级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在学业上一定要严格要求他们,在生活上要积极关心他们。另外,班级管理的目标不是让学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是被动的接受专业知识,而是应该使其在所受的教学阶段养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习惯。

(二)加强班级内部的信息沟通手段

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家庭,他们在语言方式、生活习惯、教育背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会遇到有些管理方法在管理某些学生时管用,而用到另外一部分学生身上却不管用;有些方法在一段时间内可行,而过了这段时间却一点用也没有了;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差异也较为明显,同一方法在同一时段针对不同的学生所取得的效果差异也较大。因此这就要求班级的管理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班级管理者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班级管理者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其性格、家庭背景、学习等情况。教师要根据情况建立顺畅的班级内部信息沟通体系,通过该体系教师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通常教师会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出部分学生作为自己的信息员,通过这部分学生信息员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上报上来。

(三)发挥班委会的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样评价班级的作用:“不管用什么劝说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班委会组织成员都是由班级学生选拔出来的,是各个班级里较为优秀的学生。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要主动强化他们的思想觉悟,培养高品质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一个集体只有有了良好的领导组织能力,其内部成员才会充满积极性。班委会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链接班级内外部信息传递,班长,团支书、各部委员应及时将班级内的信息传递给班级管理者,班级管理者及时分析所提供信息的情况,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四)加强和改进班主任的选拔和管理

目前高校管理还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班级既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最基本平台。在班级单位中班主任所担当的角色较为全面既是班级整体工作的制定者,组织者,又是具体工作进行的操作者、指导者。班主任工作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目标的实现程度,班主任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情绪直接影响到全班同学的切身利益。

(1)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制度。

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班主任的任职条件,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制度。各校都要联系实际,制定班主任任职条件,建立健全以班主任岗位职责制度、班主任培训制度、班主任任职资格制度、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班主任校长聘任制度、班主任学期量化考核制度、班主任津贴发放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班主任工作制度,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规范管理。

(2)加强班主任的工作培训。

建立班主任定期培训制度,每学年应组织班主任进行相关的岗位培训,并从教师品德、岗位职责、专业技能等方面对班主任进行全面的培训,促使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向正规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刚接触班主任工作的教师要按规定及时进行岗前培训,并在校内通过与有经验的班主任进行帮扶结对,以老带新促进新教师的快速成长。班主任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学习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在工作中应注意观察学生,掌握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和发展状况,认真研究学生心理成长规律,研究学生工作的重难点问题,努力创新和改进班主任工作方法,提高教育效益。

(五)齐抓共管,通力配合

班级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班主任付出努力,更需要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系领导、任课教师的通力配合。学生管理部门在管理中所担当的责任主要是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宏观的指导。系领导的工作重点是检查并指导工作的实施情况,并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相应的支持。任课教师是学生所获得知识的最直接传授者,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往往任课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态度和处事方式。因此,校内各部应协调配合,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结语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班级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发展的潜在机遇与挑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如何有效地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创新管理思路,完善管理模式,是一项艰巨而有挑战性的任务。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育部门及执行者能共同发挥其主动性,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案,一定能够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的优质发展。

作者:徐红霞杨元义单位:烟台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