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学生管理论文2篇

高职学生管理论文2篇

第一篇: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1、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及教育发展现状

1.1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中国的改革开放,一转眼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的不止是人民生活的不断富足,更为喜人的是国家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1990年之后,高校毕业分配制度逐步取消,2002年以后,各大高校扩招,导致全国就业形势开始日益严峻,人才市场开始进入供大于求的时代,“就业能力”开始从一个新名词,迅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就业能力也被简称为就业力,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的含义进行了解释,但通常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在经过系统学习培训后,具备获得工作、适应工作、做好工作的能力。基于这一概念,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就是指高职学生经过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具备获得工作、适应工作和做好工作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高职学生经过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毕业的时候,不但要具备职业技能,还应该学会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推销自己、在制度严明的岗位上调整自己、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逐渐树立职业意识、明确职业方向、掌握职业规则、养成职业习惯,培养职业道德、绸缪职业发展。

1.2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教育的发展现状。

1.2.1学生个体的实际就业能力存在两极分化现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的用人观念开始从“文凭第一”转向“能力第一”。一些实力雄厚的名企更提出了考量人才应按照“德、能、勤、技”的顺序,这就为高职毕业生营造了一个越来越公平的社会竞争环境。点击各高职院校的宣传网站,一个个优秀毕业生的成功就业案例和发展现状、整个高职教育领域的一次性高就业率,用真实的案例和数据向人们展示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成果。但我们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从企业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的不适应,以及由不适应引发的离职、二次就业困难、职业道德滑坡等一系列问题,凸显了高职学生个体在就业能力方面的两极分化。

1.2.2高职院校就业能力的教育缺乏有效模式。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自身的十二五发展纲要时都提到了要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对“产品”的推销能力,尤其是学生自身的就业意识。并在积极学习德国等职业教育高度发达西方国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尝试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和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特殊性,这种尝试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以不断增加顶岗实习时间,让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实践出真知”的形式进行的。随着中国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步伐不断加快,企业对高职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使得这种“速成教育”的“产品”越来越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代为培养模式的失败,带来了中国职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春天,但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学场地和教学资源,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相关要求。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理论知识不断丰富相背离的事实是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实际执行力的诟病日益严重。事实证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教育还缺乏有效的成功模式,中国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任务任重而道远。

2、基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开展学生管理改革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第三批次录取),使得“输在教育起跑线”上的一批“失意少年”不情不愿地选择了高职院校。之所以说他们是“少年”而不是青年,是因为当前大部分高职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平均水平相比存在着事实的差距。与此有着鲜明对比的是,在高职教育工作者和高职学生父母长辈眼中,他们中的很多孩子智商不低、甚至很多人评价高职学生的情商相对较高。造成这部分学生高考失利或“成长”落后的外因有很多,但究其内因,都或多或少地与自我管理能力低,以及由此导致的不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脱不开关系。这也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某种角度上说难度更大。回顾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历程,虽然几经变迁,但都离不开“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但笔者认为好的理念还必须找到好的“切入点”才能被受教育者接受,才能使教育者实现可操控,目前,学生的就业能力正是这个恰当的切入点。

2.1国家与家庭的发展需要。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了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心和方向,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基于学生的入校分数来制定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是要勇担时代责任,创新教育管理模式,通过“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国家建设需要。学生家长选择职业教育的原因,也主要是看重职业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具实践性,更易获得工作机会。这就要求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以学生为本”必须立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一中心任务,而不能满足于让学生不出事的层次。基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开展学生管理改革能增进家庭和社会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2.2学校与学生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适龄入学生源的逐年减少,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十年将面对整个行业的整合与重组。决定高职院校产品质量的“学生就业能力”是这场厮杀中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只依靠第一课堂的理论传授与技能实践是远远不够的,他要求整个高职院校这台大机器各个环节的有机配合。过去各学校多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学生管理改革的目标,这一大而全的目标使得改革的方法和措施零散而无力,无法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目标很远大,效果很惨淡。而基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开展学生管理改革,既可以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效链接与提升,又可以将管理育人目标与学生的个人成长要求相统一。

3、基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开展学生管理改革的方法

高职学生管理改革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立足高职学生的根本需要与主要矛盾。高职学生的根本需要就是提高就业能力,而主要矛盾是目标的远大与行动的缺失。基于上述事实,高职学生管理改革必须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逐层分解目标、引导并帮助学生通过“补短”来接近或实现目标。传统的基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生管理改革方法主要是各种“扬长”教育,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的生源现状,决定我们更应基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通过以下方法开展“补短”教育。

3.1制度管理名企化。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缺失很大一部分体现在进入企业后对各种企业管理制度的不熟悉和适应慢。高职学生管理同样存在着学生对各项学校规章制度的不重视。笔者认为学校可以按照专业,选取学生向往的名企,为每个专业制定学生管理规定“名企版实施细则”,让学生提前熟悉适应企业管理制度,也更加主动地遵守校规校纪。同时模拟企业建立考核制度,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毕业推荐的参考项目,引导学生树立制度意识。

3.2课外活动专题化。随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学校的课外活动也日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甚至有的教师抱怨学生活动多到冲击学生的学习时间,而学生却还是抱怨没有满意的活动。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学校的活动缺乏顶层设计与宏观协调。各部门为了活动而开展活动,学生也是盲目地去跟风参加,结果多个活动都是一回事、一批人,既没有达到应有的活动目的,又大量浪费学校资源。笔者认为学生工作主管部门应立足学生就业能力的诸方面,制定课外活动专题化分工表,例如口语表达能力专题、职场礼仪专题等,然后选配专业师资负责全校各专题分层次活动的策划、指导和资源分配,进而确保活动的质量、覆盖面和教育活动资源的有效利用。

3.3家长参与常态化。随着中国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学生家长与学校、老师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管理的客观条件日趋成熟。而且很多文化水平较高的家长也愿意并且有能力通过网络参与到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来。相对于学生而言,家长更加明晰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应该主动搭建平台,通过网络、手机即时通信软件等方式建立家长委员会,将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目的、学生的具体表现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家长。调动家庭力量参与学生管理,增进学校与家长的相互理解与支持。家长参与常态化在目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出的时代,对高职学生管理意义重大。

4、总结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基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开展学生管理改革可以使管理目标更明确、工作措施更有效、管理推行更顺畅。要想实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积极投身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进而提高管理服务育人的实效性。

作者:魏淑红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第二篇:浅析高职院学生管理工作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底子差,学习动力不足

随着高职高专招生规模与生源不成比例的增长,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分数越来越低,学习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高中对大学的期望过高,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后发现现实与期望之间反差太大,不能很好的进入角色,因此许多学生从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第一天就是迷茫,到毕业还是迷茫。在校期间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更多的是一味的抱怨。在家里娇生惯养,到学校又我行我素,不懂得怎么与人相处;而且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更多的时间就是玩电脑,玩手机。上课也是拿着手机玩,学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与人沟通的能力下降。以11级物流管理的学生为例,三年将要毕业,好多学生本班同学都叫不出名字,动手能力差,因平时都是玩电脑,填个表格错别字很多,老师的名字还有同学出现错别字等等。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难。

(二)学生管理者队伍不稳定

学生管理工作在高职高专院校主要由辅导员承担,这就需要辅导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但是教育部门在评职称要求所有的老师必须由辅导员经历,因此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没有设定专门的辅导员岗位,特别是刚毕业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工作主要做的就是辅导员工作。而这些年轻的老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管理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很多年轻辅导员心气很高,不愿意做辅导员工作,最后造成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而且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很少配备班主任,一个辅导员管理几百名学生,对于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不够,特别是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因为辅导员精力不足造成部分学生不去上课、厌恶上课。最后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对辅导员管理工作提出很多要求,使许多老师为了工作需要担任辅导员,一旦时机成熟将不再担任。曾有一届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大学三年换了四个辅导员,学生心理很烦,而每一任辅导员在接任这几个班管理工作时因为学生逆反,各项管理工作开展困难。

(三)学生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高职高专院校管理体制不同于较为严格的中专院校,也不同于较为开放的本科院校。面对高职高专学生综合素质低下,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现状,主要由学生处和各系辅导员来进行管理。各系又会根据各系的实际情况设立系书记、系副主任、团支部书记及学生会管理干部。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因为机构设置不合理影响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而且只要是学生的事情,最后都会归结于辅导员的事情,团支部的事情。最终使辅导员身心疲惫,每天忙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很少有时间进行规律的总结,对学生思想动态变化关注不够,各项工作过于机械化和表面化。累的不轻,效果不显著。

二、建议

(一)充分尊重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

面对当代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成绩差、底子薄的现状,要求辅导员和任课老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各任课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全面教育,不能认为学生工作就是辅导员的事情,要不断地创新,时刻关注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而不是来上课就是来上课,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上课过程中不仅仅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沟通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上大学,确定人生目标;而辅导员教师更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特别是大三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就业指导教育,与学生不仅仅是传统的师生关系,还是很好地朋友关系,在学生管理中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与认可。

(二)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稳定其队伍建设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辅导员的队伍管理。要稳定辅导员队伍,首先,在学校招聘人才时要加强管理方面的投入,要求辅导员具备管理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咨询等素质;其次,要在后期的培养中加大辅导员队伍建设,例如利用寒暑假进行各项培训和学习。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思想政治知识的培训。增强辅导员的责任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最后,稳定辅导员队伍,根据学员要求来甄选辅导员,不能出现一个年级换好几任辅导员,对学生管理工作造成较大困难。

(三)完善学生管理体制

学生管理体制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管理工作,因此高职高专院校要充分发挥各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首先,各系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前提下,在院团委、学生处的正确指引下,发挥各部门承上启下的作用。不断根据学生特点变化来调整工作方法和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其次,把管理权利和责任下放到各系,实行管理责任制,学院团委及学生处只是更好地满足各系工作需要,院学生会要协调好与各支部的关系,毕竟各系对各系的学生比较了解,能够更好地管理。最后,各系学生会工作要广纳贤才,根据各系实际情况来选拔学生会干部,班级要根据各班情况选好班委成员。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学院学生处和辅导员的得力助手。在进行学生管理中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小结

总之,学生管理工作是任何一所院校的重中之重,高职高专院校也不例外,面对当今招生和就业压力使高职高专院校迎接新的挑战。只有不断提高院校的教学水平,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进行各项工作。转变工作理念,结合当代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生及时沟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解决学生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向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把高职高专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点。

作者:乔艳花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