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校园文化的新建构

高职校园文化的新建构

一、高职校园文化融合企业文化价值创新的分析

1.主体创新的价值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合企业文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倾向性问题,是校园文化主动吸纳现代企业优秀文化某种价值的特殊追求。当前高职院校正处于校企合作的深化过程之中,企业的各方面文化元素和特质正深刻地影响着高职院校,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也影响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对校园文化建设价值的重新定位与创新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创新上。传统意义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高职院校的全体师生员工,他们所追求的价值理念、精神趋向等文化层面上的东西反映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定位。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单一性师生主体来看,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定位比较倾向于这样的一个糅合体:既继承高等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价值属性,又具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价值属性,以彰显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高等性”和“职业性”。这样的一个糅合体在本质上其实仍然是一个单向度的文化系统,是教育文化系统内部传统式的教化育人,只不过在特殊价值属性上呈现了更多的职业特性而已。但随着校企合作交往的不断深入延伸,建立校企合作伙伴关系,甚至校企合作高职教育集团化及构建校企战略联盟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即不得不予以突破,不再是单一性的而是复合多元性的,相应其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定位也会随之改变单向度的发展定位而会呈现出校企文化多向度的发展态势。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一旦彻底融合了企业这一主体后,其在主体价值理念上也就更趋近于企业文化或转变为企业精神了,特别是企业作为主体由抽象转变为具体化后,企业的各类企业家、职业经理人、部门领导、能工巧匠及技术专家将逐一成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层面的行为主体。他们也将与原全校师生一同发挥主导作用,不仅会寻求突破原有单向度校园文化建设的节制和对校园文化多元融合的创新,还会使其吸纳及融合更多现代企业精神,以更凸显职业性和更彰显企业精神,甚至或会使之达到德国人对职业技术教育所言“企业手中的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价值定位。

2.内容创新的价值

随着高职校企合作的加深,校企文化互动交往、相互渗透和融合,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上正不断地拓展和创新,特别是在职业性内容方面已被深深打上“企业文化的烙印”,如“理论够用为度、实践为重”的教学思路,大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理念等,无不与企业文化的语境假设相联系,无不体现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合企业文化后的内容创新性。这些内容的创新性仅是作为校园文化主动吸纳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内容的创新而已,当前高职院校要在科学发展中获得更多的突破和新生的价值,则必须进行校企文化多方渗透和全面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对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吸纳和融合,才能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内容创新的真正价值与目的:校企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多元熏陶。而从文化层次的划分来看,校企文化有着大致相同的内容结构,都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三个层次,恰可作为校企文化相互融合及其实现内容创新的切入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例如: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上,可进行市场化的学校个性标志设计,引进企业在校园内建立职业培训中心或教学工厂,建立企业文化墙或文化长廊等;在精神文化建设层面上,可将企业的品牌意识、契约理念、服务精神、经营准则、团队信念、效益价值、效率观念等诸多核心价值要素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具体建设实践中去;而在制度文化建设层面上,可引入企业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用人机制、市场营销、服务管理、品牌管理和质量管理等机制,进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整体实现企业文化内容的创新,使高职校园文化得以完全成为校企文化共享与交互的“泡菜缸”,真正让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享受到企业文化的多元“浸泡”。

3.手段创新的价值

高职校园文化融合企业文化的过程自然就是校企文化交流、对话、冲突及吸纳、互化、相融的过程。换言之,一切校企文化之间的合作交往的方式和途径都是高职校园文化融合企业文化的手段,如共办订单班、开办各类校企对话交流的讲坛或讲座、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共建实训基地或教学工厂等等,都可转化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方式和新媒介。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始终决定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以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大多是自身组织系统内部的自发循环,倾向于人文传统的继承,注重大学价值传统的回归,崇尚“学院派”的“规范”、“高深”和“静雅”,其展现的是一种较为封闭的静态的育人手段。而随着校企文化融合内容的日益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也随之变化发展起来,其建设的范围越来越大,建设的途径和渠道也会越来越多,建设的方式和媒介也就越来越丰富。这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便是一种在市场、企业及学校三个系统内外的互动和循环回复,推崇的是技能文化、创业文化和创新文化,讲究的是方式的务实、效率与信息化、多元化,在育人手段上显得更为开放、更为动态和更为实用。

二、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文化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并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来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更有效地促进适应社会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1.物质文化建设

高职校园文化孕育的是企业适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这一教育目的出发,高职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应突破纯书院式的建筑架构、纯研究式的物理架构以及纯学术性的环境设置,与传统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是相异的,不应受限于“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或科学文化的有机和谐与统一”的单方强化,而应抱定校企文化交往融合的心态,进一步耦合传统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价值优势及共识。高职教育自发展起就是一种有区别于传统大学精神的教育类型,倾向于“知识的传授服从于能力的培养”,因而高职院校在建筑架构和物理架构的硬件建设上都应是一种没有围墙的、开放式以及注重与产业和企业实际密切关联的学校。如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院校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的整体建筑架构就坐落在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园中校”和“校中园”的叠重开放式的建筑架构,从而得以先天聚焦该园区七大部级产业基地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山火炬模式”。而在环境设置上高职院校应突破传统大学校园“学术性精神”的受限,建设“职业素质养成”的育人能量场,不论是校园的生态循环、一草一木,抑或是教学实训场地的设置,都应基于职业素质养成的情景来进行建设。如香港职业训练局旗下中华厨艺学院和薄扶林训练酒店的校内课室、工场、展示、服务等各功能区的环境都是按照商业化实体的环境状态来设置,并且彼此连接,融为一体,完全对外开放和经营,学生置身各功能区就如置身于商业大潮中,既可以领略变化发展中的商业文化,又可以培养职业能力。总之,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至少要赋予“能力文化”的气息与内涵。

2.精神文化建设

从校企合作价值的角度看,高职院校实际上是一个特殊的价值系统。高职院校这个价值系统之所以特殊,在于它一方面要承载着从事某一类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基本技术和操作技能且最终转化为物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创造一种特殊的为谋求学生适应生活未来所需的精神文化价值,而且这两种价值要素是相互趋向融合的,并通过某些特殊的途径自觉地交融至到学生的心灵之中,以此通过他们的价值追求去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在这种交融价值观念的作用下,这就必然要求高职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一方面应该是企业精神的前奏,要着力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技术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实用主义精神的营造;另一方面也应该作为人自性完善发展的基石,要对学生的自我解放、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等内核精神予以特殊的关注和培育,同时,要妥善处理企业实用精神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泛化影响而避免走向“有用即真理”的极端。如香港职业训练局在构建属下各职业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进程中,不仅以“良机、实干、成功”企业化的品牌标语代替了一般职业学校传统意义上的校训,还树立和推动“公正诚信、服务至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伙伴合作”等彰显企业特性的价值信念,虽然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层面上融入了很多企业文化的核心因子,有企业务实的建设风格,但始终围绕着“团队精神、解难有道、沟通无碍、学习得宜、自家社之结合、事业形象与职业道德、表现自信、事业发展及工作态度等八大素质培养的全人发展教育理念而施行建设,令学生不仅能发展多种适应社会生存和在业界发展的关键技能,还使学生有足够的能力成为有效的沟通者、能主导终身学习的人士、懂得关怀和负责任的公民、忠诚和具道德操守的工作者及身心健康的“全人”,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精神文化处于校园文化建设最内核的层面,是校园文化的源泉和精髓,是一所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趋向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是难于移植和模仿的,应在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历久弥新及开放凝炼而逐渐形成主流价值、个性品格和办学传统。正是如此,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既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在校企文化的积极互动中做出多样化精神文化建设的抉择,又要守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及突出能力素养需求的建设理念底线而在校企文化互动的框架内取长补短、交融发展,以此形成自身独特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灵魂。

3.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有效性是保证学校校园文化传统样式及可持续发展力的关键因素。随着校企合作的愈发深入发展,高职校园文化主体越来越由单一主体被建构为多元主体,企业的文化元素成分越来越显得“浓墨重彩”,自然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建设层面也将凸显企业更多的特征。制度文化建设的变革不仅仅是适应办学主体的变化而跟随变化,更多的是精神文化发展方向的重新定位和价值厘定而做出的一种自生自发的变革,是精神文化力内在召唤后的迫切需求。在高职校园文化的整体建构进程中,制度文化建设所把握的关键应是学校本身的章程。目前高职院校的原生型仍是行业性教育组织,当前治理方式仍然是以章程为校园内最高效力的规范,对如何办学、怎样运行及校园文化的建构等重大问题都将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因而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建设层面上应先行重新建构学校章程,推动章程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广泛参与、产权多元的理事会或董事会决策议事、监督制度以及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活力机制等,充分地吸收企业制度的活力元素和科学因子,以在法理上统领校园文化的建构方向和内涵以及进一步彰显制度文化建设的职业特色。同时,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忙于扩充规模,亦纷纷提出向管理要效益的口号,但在制度文化建设层面上却往往将学校章程置于边缘,忽视其建设和完善,因而在制度文化建设层面始终处于微观的制度修订上,未足以在宏观上使制度文化建设达到升级版的层面。而在制度文化的微观建设层面上,为日益满足校企合作及培养适应第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性或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制度文化建设还应完善人才激励、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三大微观方面的治理制度建设,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从而对运行机制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此可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微观制度建设的视野和架构,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就有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系统,并获得ISO9001论证,体系完善而富有效力,因而对师生员工产生了无形的强大的感召力,并对学校的发展方向、价值观念和日常行为起到了导向引领作用,使其成为了亚洲职业教育的典范。总之,制度文化建设的创新如能在文化的肌体上交织着现代企业制度有效的核心因子就一定会发挥出制度所凸显的无形的规范力和解放力。总而言之,高职校园文化的建构已日益从传统的自发型转化至不断吸收企业文化元素的新融合型的发展态势是不可阻挡的,高职校园文化的新建构在未来高职教育的进程中更多会表现为一个校企双方文化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和无间合作的动态变革过程,是校企双方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层面的多元交融,对高职校园文化的新建构及高职教育的变革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郭华生曾立坚钟向忠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