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路径

摘 要:针对课堂教学现实效果与理想效果存在差距、学生所学与所能存在差距,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实践,通过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平台、学习小组平台和学生实践成果展示平台,实现原理回归课堂教学、学生实践成果引入课堂教学,构建教师与教师交互、教师与学生交互和学生与学生交互的有序立体空间格局,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积极性,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改革创新呈现的价值是“两度两力一尊”,改革创新彰显的主要特征是把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关键词:交互;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成长环境、生活环境和时代环境,塑造着不同时代青年学生的成长.教育要善于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顺势而为.个性张扬的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适应新环境的速度比较快,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强,但政治辨别力有待完善、理论功底有待加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面对现在多元复杂的资讯时代,我们如果不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领域的建设,那么,所培养的还是不是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还是不是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会产生疑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要不断推动改革创新,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一、交互性: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现实需要

课堂教学的现实效果与理想效果存在差距.一方面,学生对理论性强的思政课程内容喜好程度偏低.理论性强的思政课程内容,对听课者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要求很高.然而,信息时代的碎片化阅读正在改变着学生系统阅读的习惯.系统阅读的整体性、全面性给阅读者带来的深入思考是碎片化阅读无法代替的.同时,理论和现实并非一一对应.所以,学生会因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感觉理论枯燥.另一方面,各教研室之间单打独斗,缺乏系统化、可持续的同步发力,形成的教学效果成就感不强.只限于各教研室集体备课的“各扫门前雪”模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缺乏系统规划、有机衔接.再者,有调查显示,影响思政课成效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教育方式”(78.8%);在思政课分项课程建设的肯定性评价中,大学生对“教学方法”(89.3%)的评价最低,满意度更是低于60%.学生的所学与所能存在差距.“所学”与“所能”统一度不够.部分学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引起听课能力不足.所以,思政课被有的学生当成了“酱油课”“打卡课”“必修而不必要课”.人云亦云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把思政课作为只要考试能过就万事大吉了的课程,不能站在更高的位置理解思政课.多数学生理论测评分数偏低.同时,随着考试的结束,通过背诵记忆掌握的基本理论内容随之烟消云散.实践作业质量普遍不高,“完美的”安排流于形式.由原著选读报告和微电影、微视频、社会调研、时事论坛等组成的实践作业情况堪忧.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不愿意通过读经典、学原文、悟原理增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总体结论是,学生不感兴趣、方法不当、能力不足.如何以思政课堂为中心,缩小课堂教学的现实效果与理想效果、学生所学与所能之间的差距?抓住思政课教师、学生两大主体是关键.通过建立相关平台,实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必要条件.“交互”的显著功效在于能增强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认知,而交互性是对交互动态性活动的属性描述.这一动态性活动开展的基本条件,是平台的搭建和内容的确定.平台的搭建为实现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客观条件.思政课课堂是提升思政课质量的主阵地、主战场.相比计算机领域的单一网络平台,思政课交互平台呈现“多元一体”———课堂平台、实践平台、备课平台、优秀成果展示平台等服务于课堂教学.根据需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建立相关平台,构建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学生与媒体间的互动关系.内容的确定为实现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确定了具体范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指出:“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新中国建立七十多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历史和事实已经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行”.所以,我们的事业始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只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理论自觉,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永放光芒.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要开设思政课,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层向深层、由外向内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大学阶段思政课理论学习已经完全不同于小学启蒙性学习、初中体验性学习、高中常识性学习,而是向高阶迈进.高阶就是向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回归.

二、交互性: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进路

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实践,通过建立三大平台(教师集体备课平台、学习小组平台和学生实践成果展示平台),实现原理回归课堂教学(一主导一条线一本书X学习小组)和学生实践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学生实践活动优秀成果资料库),构建教师与教师交互、教师与学生交互、学生与学生交互的有序立体空间格局,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积极性,开展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这种改革创新彰显的主要特征是把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增强课堂教学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一)回归原理悟真理,坚持守正创新理论的逻辑性、系统性和体系性是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力量.理论自觉是理论自信和理论坚定实践逻辑的起点.主体对武装自身的理论要有清楚的认知即理论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装,党和人民的事业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装,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具有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主体通过训练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水平、掌握情况、运用能力等的现实呈现.要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就要固本培元,“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核心是抓住其原理性内容,因而读经典、学原文、悟原理是引领学生入正道、辨方向的至理.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思考,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党名称的阐述,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对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的划分、在«自然辩证法»中对自然环境问题的思考,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对“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的辨析,这些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过时的基本原理需要到原著、原文中细细品味.«选集»中“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对解除有学生对思政课是背诵课的误解有益.«邓小平文选»中“发展是硬道理”不仅对国家的建设有一语道破之力,对一个人的发展也是指向明确,对解除有学生抱怨就业难问题有益.«文选»中“出一只拳比同时出两只拳的力量大”,对解除有学生上思政课想兼顾专业课的想法有益.«文选»中“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省情、乡情中”,对解除学生人生迷茫有益.«谈治国理政»中“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对解除学生“等靠要”思想有益.用原著、原文的基本原理消除学徨思想上的困惑,为学生行为奠基.大学生经常会被问到“在哪里读书”.这句话里包括状语“在哪里”和动词“读”.读书对人的重要性在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切莫“书到用时方恨少”.早在东汉时期,实事求是就被称作一种严谨的治学方法.读经典、学原文、悟原理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习方法,读者透过原始内容领会思想、精神,建立科学的理论思辨能力.所以,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是增强其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基本路径.虽然这种方法的现实成效不能在短期内见效,但长期持续坚持,效果定会很大.

(二)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平台,实现教师与教师交互守好一段渠,种好一块田.同志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守好自己的整段渠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整条渠生态良好的基础保障,思政课教师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整片田生态良好的基础保障.高校思政课各教研室要由“各扫门前雪”到“由点成线”形成“小全”,用“小全”推动“大全”,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找到各门课程的同心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开展教学,同心圆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通过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平台,实现教师与教师交互,为本科生量身打造马克思主义原著、原文辅导读本.围绕着如何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论难点、悟原理,因课而谋,把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相结合、教学内容和讨论内容相结合、时事热点和讨论内容相结合.各门课程衔接畅通、长长久久、久久为功,扎扎实实开展两年的思政课必定是具有理论性深度的课.

(三)建立学习小组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交互、学生与学生交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挥教师主导性与体现学生主体性相统一,是开展教学改革创新的要求之一.适用于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原著、原文辅导读本,引导学生实现由不清楚读什么向清楚读什么转变.经由线上学习小组组长带领组员集体学习到线下教师引导各小组课堂集体讨论,完成课堂教学由教师满堂灌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这种转变实现了学生由“学什么”到“怎么学”的阶段性升华,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转变何以可能?大学生已经具有了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服从分配、集体协作的能力.由不同民族学生组建的学习小组,有助于各民族学生团结、协作、融合,有助于缓和信息化所形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虚拟化.线下课堂各学习小组的集体讨论,要求教师充分赋权学生,教师参与而不争论、指导而不指责、微观而不宏观,“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四)建立学生实践成果展示平台,实现学生与学生交互、教师与学生交互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作为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面对的是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外部世界,要使它更好地服务于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可以把实践教学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现在的大学生视野宽广、动手能力强,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有其现实必然性.思政课的学生幸福梦应该包含让学生有出彩的机会,因而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有其现实必要性.现在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学校层面围绕思政课开展的实践活动有很多,不足之处是只有开头没有结尾,未能做到善始善终、慎终如始.所谓“未能做到善始善终”,就是未能走好“最后一公里”,未能让学生的优秀作品发挥光和热.让学生的作品保持热度,主要在于开发学生身上和学生作品中包含的丰富思政资源.其一,同龄人教育同龄人符合学生心理,能避免“不能为”的借口,产生激励效应.其二,作品所内含的多民族文化、多民族地区状况,可以使各民族学生相互了解、减少隔阂.我最喜爱的师哥师姐不是凭手机里点赞投票,拉的不是人气,而是实力和底气.其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教师了解学生之所思、之所想,进而满足学生之所需,提升思政课的亲和性和针对性.

三、交互性: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价值审视

三大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活化于实践,活化于思政课堂,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具有更多的智慧、更明确的思想、更好的风格和更丰富的知识”.“一主导一条线一本书X学习小组”,让原理回归课堂教学的现实价值主要呈现为“两度一力”,即“理论性深度亲和性温度团队协作力”.连续性的原理学习,推动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由量到质的转变.很多教师抱怨学生作业不值得批阅,皆因粘贴复制而缺乏诚意、缺乏创新,甚者连文中作者的年龄和经历都懒得进行修改.教师不能只是看到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问题.教师教学理想与学生实际之差的矛盾之解该在何处?唯有从源头开始.针对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工作任务,思政课教师同向同力,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依靠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连续性、持久性的过程中迎来由量向质的突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围绕原著、原文内容多次交互,思政课必定是具有亲和性的,思政课教师必定是可爱、可信、可敬的.“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学习小组的建立,增强了民族院校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的增强,是促使学生由“我”向“他们”再向“我们”转变的桥梁和途径.学生实践活动优秀成果展示平台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让实践成果服务课堂教学的现实价值主要呈现是“一尊一力”,即“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榜样的力量”.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评价都是重要环节.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其发挥教育价值,是尊重学生的直接表现,让“最美师哥师姐”由落入俗套的拉选票转向真正的有理有据.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也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身上的思政资源.这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激励机制,比实际奖励更能激发学生“心向往之”.榜样力量的激发,不断攀升学生的心灵追求.榜样的力量虽然不是康德所推崇的最高道德教育原则,但却是使青年攀升到自由意志道德法则的必经阶梯.青年学生最愿意相比较的人是熟悉的同龄人,相同的年龄、同一所学校或同一个专业,为什么别人可以,自己不可以?这种比较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激起学生奋斗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孙正聿.人的精神家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张萍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