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学生社团科学发展观论文

高校学生社团科学发展观论文

一、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困境

为深入了解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通过配额抽样、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笔者于2012年底对广东省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样本覆盖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独立学院三类高校,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89份,有效问卷861份,有效率87.06%。此次调查通过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一)社团成员满意度低学生对社团的期望较高,73.1%的受访学生认为学生社团在其成长成才中的作用重要,其中21.1%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事实上,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与学生的期待明显存在差距,46.7%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活动使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有些许提升,15.1%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提升,27.13%的学生认为加入社团完全没有实现初衷。对社团活动的整体评价,51.5%的学生认为活动质量一般,甚至13.7%的学生认为活动质量差。对社团活动的具体评价,28.0%的学生认为活动没有意义,26.3%的学生认为活动枯燥没有创意,4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社团的活动背离了社团本来的宗旨。

(二)社团自主发展能力弱66.3%的受访学生认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发展的瓶颈问题是经费不足,32.2%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和办公条件不够完善,甚至24.9%的学生认为很不完善,但在学校提供的资源条件不够时,55.3%的学生选择部分活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解决,但大部分情况下只能取消活动,还有8.7%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有办法。53.1%的学生认为社团内部规章制度不完善,46.5%的学生认为社团没有形成自己的组织文化。91.1%的社团成员是本科一二年级学生,社团成员和干部明显缺乏素质和能力上的准备,但又普遍忽视社团新老成员的相互传承(占78.3%),社团干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占82.3%)。

(三)组织价值实现程度低大学生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塑造的重要依托,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3]而在实践中,娱乐性、快餐性的活动占78.3%,启迪性、思考性的活动只占13.5%,形成表面热闹、实质浮躁的校园氛围,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产生不良导向。虽然82.7%的受访学生加入了社团,但57.7%的学生只是偶尔甚至从不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活动的品质直接影响着社团成员的品质,社团整体上没有有效凝聚学生,社团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作用远未得到应有的体现和实现。

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在管理定位上重完成事务,轻组织发展当前学生社团管理普遍的价值取向是“学校现实需要主导型”而非“社团发展需要主导型”,管理者往往以工作为中心,以“不出问题”为最高宗旨,过分强调“做事”,忽视对社团自身需求的研究与尊重。社团活动是学生社团赖以生存、实现其宗旨的根本,但在现行管理中,社团活动却经常成为了完成管理者工作任务的一种形式,活动内容和方式往往由学校管理部门安排和设定,随意性大而规范性不足,结果是社团多限于协助上级机关开展活动,社团的根本宗旨发生偏差,社团组织成为了管理者完成事务的工具,社团成员则成为了临时突击队,严重违背学生社团应有的自治属性,挫伤社团自主管理、自主服务、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社团的运转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二)在管理方式上重行政指令,轻人文关怀学生社团管理工作是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但在对社团管理的过程中,官僚化趋向严重,管理者普遍把社团成员看成是接受约束和监督的对象,强调自下而上单项服从,忽视双向平等的对话,忘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忽视学生精神寄托、心理抚慰、情绪宣泄、个性张扬的诉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严重缺失,结果是不仅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能动性,反而大大影响学生对社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在管理重心上重微观管理,轻顶层设计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多由团委负责管理。当前的管理基本上是微观层面的日常性管理,诸如社团成立、活动审批、表彰奖励等。而团委作为高校内的群众组织,其自身在高校内的地位和作用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权威性不强,在学校党政、教学、科研的实践中多数起协助执行的作用,在学校的诸多宏观问题上并无大的话语权。学校未能从整体的高度作出决策、规划顶层设计,对于社团发展的关键问题,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育人体系、经费场地正常化等也不能有效落实。

(四)在管理方法上重划一管理,轻分类引导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团数量逐渐增多,类型不断多样,出现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但作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部门的团委并未主动去适应这些新变化,继续沿用传统的党团工作方法,出现许多不契合实际的主观主义,直至把学生社团建设成为与党团组织甚为相似的工作机构,社团沦为了没有特色、更没有实际存在意义的趋同性组织碎片。

三、科学发展理念下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走出困境的路径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社团管理定位、管理方式、管理重心和管理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社团管理整体效能的实现,最终影响学生社团的科学发展。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转型。

(一)坚持学生社团发展回归人本,变工具型管理为价值型管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学生社团管理,呼唤高校摒弃现时社团管理将学生社团视为办事工具的现象,进一步明确、突出并始终坚持社团管理和社团发展的人本取向,从“社团———工具”的管理定位向“社团———价值”的管理定位转变,切实做到充分尊重社团成员的主体地位、注重社团成员的价值实现、以社团成员的利益作为根本立足点。第一,尊重社团成员的主体地位。学生在社团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可以产生一种由内向外、强大的推动力量,这是学生社团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要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以社团成员为主体、服务社团成员发展的工作理念,对每位成员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社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第二,注重社团成员的价值实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要重视社团成员的实质性诉求、注重挖掘社团成员的潜能,发挥社团成员的特长,努力营造相对宽松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社团成员,让他们自主确定社团发展目标、实施社团发展计划、处理社团日常事务,给社团成员施展才华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一个社团成员的追求和价值在组织和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实现。第三,以社团成员的利益为根本立足点。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不仅要解决好如何发展社团、依靠谁发展社团的问题,还应当解决好为谁发展的问题。在学生社团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坚信学生加入社团和参加社团活动是依托组织借助群体实现自己的期望和目标的手段,始终以社团成员的利益为根本立足点,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发挥好学生社团在丰富社团成员生活、满足社团成员精神需求、提高社团成员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坚持学生社团协调发展,变行政型管理为服务型管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从自上而下的“单向———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上下结合的“双向———服务”管理模式,既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要求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社团组织与管理机构之间和社团成员与管理者之间和谐关系,推动学生社团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以明确权责为前提。大学生社团的管理主体多种多样,有学校相关部门如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等作为管理部门的,也有由上述部门牵头或联合组成的社团管理中心、社团管理指导委员会等进行管理的。但无论是谁,都应首先明确其对学生社团工作的权责,切实做到有章可循、岗位明确、分工清楚、责任到人,才能使学生社团的服务规则、服务方式、服务程序得以建立和完善,服务才能有序有效。第二,主动服务至关重要。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必然是主动服务。具体到大学生社团管理,必须在充分认识学生社团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社团的服务意识,把服务学生发展和社团发展作为贯穿工作的主线,努力系统构建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服务机制,切实提高服务水平、质量和实效。第三,强化民主理念。民主是以平等为预设的,反映人类价值追求的准则。民主所蕴含的价值准则,如自主、信任、平等等在高校学生社团的服务中普遍适用。高校学生社团工作者要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充分彰显人文精神,不仅要做到“为了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还要做到“依赖学生,满足学生,发展学生”,努力营造一种互信、平等、民主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变策略型管理为战略型管理策略管理是在事情确定的前提下,如何把事情做好的过程,而战略管理强调的首先是选择做什么事。至今重微观管理轻顶层设计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过多地表现为策略管理,社团建设发展“见树不见林”、难以持续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坚持学生社团可持续发展,从“微观———策略”的管理视角向“宏观———战略”的管理视角转变相当必要和迫切。第一,正确把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宏观问题。在学生社团的建设发展中实施战略型管理,哪些是宏观问题,哪些是微观问题,社团管理者必须首先清楚并正确把握。对于一所高校而言,学生社团如何发展、靠谁发展、为谁发展;如何主动跟上时代步伐,顺应学生发展需要规划社团发展;如何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和力量等,这是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的宏观问题。而某个社团的组织目标是什么、负责人如何选配、活动如何有效开展等问题,则是个性化和局部的微观问题。只有把握并解决了宏观问题,学生社团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才会有基础性、内生性支撑。第二,将学生社团建设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高校应重视学生社团在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建设的领导,建立健全学生社团建设的工作机制,把学生社团纳入到大学生德育一体化的育人体系中,从学校全局的视野强化学生社团制度安排的权威性、统一性,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制订校园文化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学生社团元素。第三,建立以学生社团整体愿景和使命为导向的运作机制。学生社团的战略型管理是管理者根据自身客观条件以及对学生社团终极价值和发展目标的认识与把握,通过战略运用协调学生社团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动地跟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新要求,不断选择、拓展和跃迁,实现学生社团持续成长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管理者的权变思维和协同机制,但权变和协同必须紧扣并指向学生社团整体愿景和使命。因此,以学生社团整体愿景和使命为导向的运作机制是学生社团战略型管理的内在要求。

(四)坚持学生社团全面发展,变统一型管理为差异化管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丰富的多样的,这决定基于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学生社团的多样性。学生社团类型、规模、发展历程、目标定位、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都是学生社团多样性的具体体现。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应从“整齐———划一”的模式向“分类———差异”的模式转变。第一,优化社团类型结构。优化学生社团的类型结构是对学生社团实行差异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把大学生社团概括为四种类型,即理论学习型、学术科技型、兴趣爱好型和社会公益型四类。在此基础上,高校根据各自学生素质和校园文化的实际对学生社团的类型作进一步细分,构建社团发展的合理生态结构,推动多领域、多层次、各具特色的社团工作局面的形成,使学生社团更广泛更深入地覆盖学生的发展需求。第二,坚持分类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有着不同的成员对象、不同的工作需求和工作目标,因此衍生了不同的社团生存环境和成长方式。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者要基于不同类型学生社团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各类学生社团生存和发展的不同规律进行分类指导。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

高校应按照这一要求,制定适合本学校社团发展实际的分类指导策略,促进社团生态群的和谐发展,实现学生社团的全面发展。第三,引入竞争机制。学生社团的全面发展固然要求各类社团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发展,但决不是简单地平均用力和平均发展。高校要把建设重点社团、特色社团与促进学生社团全面繁荣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培育育人功能明显、活动效果突出、管理规范的社团,打造特色社团和精品社团,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要完善并实行竞争性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不同的社团积极以合乎自身发展定位和个性风格的内容、手段、方法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激发活力,形成特色,实现发展。

作者:罗贤甲单位:广东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