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深入发展,教学模式及育人思想得以革新,为提高教学质量、优化配置新时代教育资源奠定基础,其中网络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可以拓宽育人途径,丰富教育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助力教师完成育人任务,实现“互联网+”教育改革目标,本文基于网络环境分析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以期提高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

在我国互联网体系稳健发展进程中,“互联网+”成为教育改革必由之路,满足新时代多维度育人需求,然而网络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如何科学应用IT技术及互联网教育资源,成为教师需要解决育人难题之一。基于此,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需在累积以往育人经验同时,立足网络教育环境,分析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继而在落实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同时,科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

一、基于网络环境分析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要点

(一)教材。我国高校教材是教育专家通过潜心研究得出富有实效性的教育素材,可以指引教师完成新时代育人任务,帮助教师指明育人方向,是教师科学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为保障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向不发生偏移且与我国优秀人才培育需求相契合,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需以教材为依托,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汲取网络教育资源,以教材为纽带,拉近课堂教学与网络环境的距离,为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当代文学史”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所教内容,从图文声兼具角度探寻网络教育资源,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使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更加充足,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

(二)学生。为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科学开展自学活动,通过自学提升学生文学修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核心素养,教师应从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诉求着手,立足互联网环境创设生本化教育方案,例如教师在进行“唐诗宋词”相关内容教学时,可基于网络环境率先为学生播放一段《妖猫传》电影,电影中被妖猫附身的女子走在屋脊上悲戚的吟诵“云想衣裳花想容”,基于电影《妖猫传》在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知名度,为此可以激发学生古诗词探究兴趣,以电影文化为载体拉近学生与唐诗宋词的距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在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同时削减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阻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课标。在新课改指引下教师不仅需传授学生汉语言知识,还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确保从价值观念、思想态度、道德情操等层面予以学生正面引导,落实新课改育人目标,为此高校教师需根据新课标灵活运用IT技术丰富育人手段,使学生可以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进程中有更多收获,例如教师可以“李白的文学生涯”为课题,基于网络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以PPT形式展示有关李白的生平、野史、文学成就,使学生可以更加全面了解李白,对其作品赏析更加深入,助力学生提高古典文学体悟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并在李白洒脱、不畏权贵、自由等精神影响下提升核心素养,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

二、基于网络环境分析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原则

(一)丰富多变。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手段形式众多,主要源于网络教育资源图文声并茂,可以助力教师拓宽育人思路,革新教学手段,使学生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充满期待,继而发挥“互联网+”教育能效。

(二)学生为主。在传统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进程中,教师容易受传统教育思想左右,忽视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使网络环境与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融合不够妥当,无法提升教学有效性,为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基于网络环境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在生本教育思想指引下,始终根据学生学习实况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使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加有效。

(三)交流互动。网络具有资源共享、实时交互等特点,为此高校教师应立足网络秉持“交流互动”原则,拓宽育人途径,颠覆传统教育模式,例如教师可以网络为依托,邀请友校学生、教师及汉语言文学专家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依托在线与师生进行互动,针对文学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在交流互动中迸发文学情感,激活文学思维,点燃学生学习热情,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缺陷,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

三、基于网络环境分析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阻力

(一)客观条件不充足。相较于传统教学形式,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对客观条件的要求随之提升,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硬件条件。“互联网+”教学需高校为教师配置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液晶电视、投影仪等数字化教学设备,同时持续优化校内网络化教育体系,为师生入网交流互动创造有利条件;二是软件条件。高校需通过教学管理,引导教师融入互联网,基于网络环境探寻新时代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出路,使教师得以不断提升其网络化育人能力,为教师创设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资源池,持续优化教育软件。然而,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网络化育人客观条件不充足,无法基于网络环境科学开展教学活动且影响教学成效。

(二)教学思想滞后。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些高校教师不重视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反应,使教学实践行为过于机械化,汉语言文学教学氛围枯燥乏味,使学生无法融入其中,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思想过于陈旧,教师始终占据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与新时代育人原则相悖,无法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

(三)教育手段不佳。再好的教学资源、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也需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手段渗透在育人进程中,以教育手段为桥梁,引导学生进入知识世界。然而,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手段不佳,无法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网络化育人经验不足,未能权衡教与学的关系科学应用、创新、优化教育方法,使教育手段过于僵化,无法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

四、基于网络环境分析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对策

虽然我国教学改革战略得以稳健推行,教改经验随之增多,但高校育人环境、教育理念及生源特点存在差异性,无法生搬套用网络化教育模式,加之教师教改经验有限,教育思想滞后,容易陷入机械化、模式论教育误区,无法提升教学有效性。基于此,高校教师应在总结汉语言文学教学经验同时,立足育人阻力基于网络环境探析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对策,旨在落实育人目标同时完成教改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优化“互联网+”教育客观条件。首先,高校需加大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教育资源投入力度,提高网络教育硬件、软件配置,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互联网的融合创造有利条件,使教师可以有效应用IT技术、教育软件、网络教育资源;其次,教师需制定“互联网+”教育方案,开发“互联网+”教育课题,为教师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奠定基础;最后,高校需加大教师网络化育人成果关注力度,颁布与之相关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自主学习网络育人知识,在教学进程中创新实践,基于网络环境累积育人经验,使网络成为学生学习及教师育人的“工具”,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

(二)优化高校教师教育思想。首先,教师应积极学习生本教育思想,始终围绕学生学习实况开展网络化教育活动,削减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阻力,为提升育人有效性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应学习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教授学生文学知识同时可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最后,教师应学习教研思想,立足本校网络教育环境,解析自身教育成果,落实校本化教研目标,为教师更好推行新型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育体系创造条件。例如,教师在进行“现代文学”教学时,可以先鼓励学生分享其对“现代文学”的认识,通过“生生互动”,引导学生掌握现代文学时间脉络、代表人物、发展意义等教学内容,体现学生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主体地位,同时可在线与研究学者探讨现代文学相关议题,教师则针对授课成果进行反思,通过教研找出网络化教学薄弱环节,为教师持续优化教育体系奠定基础,推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事业良性发展。

(三)优化教育手段。教师需基于网络环境优化教育手段,旨在优化配置网络教育资源,例如教师在进行“先秦两汉散文”教学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及IT技术创编“微课程”,丰富相关教学内容,开发教学子课题,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基于微课以网络为依托,师生可以在线互动,学生将学习体悟及时与教师分享,在教师指引下调整学习状态,完善自学体系,自主汲取汉语言文学知识营养,继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充实教学内容,挖掘网络资源育人潜力,确保教学活动以人为本,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为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教师应优化“互联网+”教育客观条件,优化高校教师教育思想,优化教育手段,秉持丰富多变、学生为主、交流互动育人原则,紧抓课标、学生及教材等育人要点,积极应用网络教育资源及IT技术,在落实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助力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事业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贺向红.对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8(28):180-181.

[2]高木省.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J].好家长,2018(41):252.

[3]巴桑.网络环境下大学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及提升策略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1):30-32.

作者:李英顺 单位:北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