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动画专业的难题与对策

高校动画专业的难题与对策

我国目前的高校动画专业一般是整个美术专业的一个分支,包括专业美术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下设的动画专业均是如此,一些美术专业的通病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并且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动画专业的“潜规则”。典型的例子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初开始,我国的高校美术就开始流行一种风气———“重技术,轻文化”,这种风气很快蔓延至尚处起步阶段的我国高校动画专业。过多地强调“技术”层面上的高低优劣,而忽视学生“文化水平”的提高,“照本宣科”地跟着走就是美术专业及其下设动画专业的一般套路,其中的所谓人才仅仅是一些比较优秀的“匠人”。

单就动画专业而言,有一些美术基础造型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这仅仅是个开始,通过“美术”这种方式或者说手段去实现“创造”才是最终的目的。但据笔者粗略统计,近十年来美术专业或者动画专业的学生最终通过高考进入高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课分数要求相对较低,有的院校学生招不够甚至可能进一步降低学生准入门槛。这些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文化课底子就没有打好,只喜欢看图不喜欢看字的同学甚至超过了90%,他们在升入高校之后“文化底子”的积累更是有些不现实。大三实习和大四找就业单位除外,大一大二的“自主学习”当中可以顺利完成规定学业已属不易,自行购买或者通过图书馆借阅等方式去品读文史资料、文学作品和学术期刊的学生不超过3%,整体的文史修养水平自然就低了。文科尚且如此,那么理科又会怎样呢?因为高校动画专业本身不仅要具备美术基础,而且更多要涉及到“计算机”及其绘图软件的使用,所以一些高校干脆将动画专业挂靠在计算机系(理科类),学生们中学、大学阶段根本就没有什么机会接触文史类的知识,即便开设一些与文史类沾边的选修课,其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另外,在中学和大学本科阶段,动画专业的学生文化修养很差,到了研究生阶段这种情况也不会有什么改观。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一般都较大,在课外潜心阅读者极少,规定文献也读不了几本,更谈不上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内涵。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的条件是:深刻地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公赏的艺术。“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形象为什么可以成为人见人爱的“符号”?几只“羊羊”的形象设计其实挺简单,但充满哲理的小故事和自信、勇敢的健康主题确实打动了很多孩子、年轻人和一些成年人,这些均来自于创作者对其学生时代的回忆,从这种“对生活经验的升华”当中我们该获得些什么?就目前我国高校动画专业的教学现状而言,绘画水平和电脑操作技术高超者不在少数,“脑袋里太空”才是他们创造力低下的致命缺陷!而从高校教育机构出发,也并没有有效地协调各方去弥补这一“致命缺陷”。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依然陈旧,部分学生也深深地明白这一点,但是以个别学生或者个别教师的能力根本无法改变这一现状。高校教育组织机构本身的效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或者说高校教育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磨合程度太低,面对实际的问题时互相扯皮、各管一摊、怕担责任,“高校教育”实际上降格为了最低要求的“学历教育”,而“学历教育”的红线没有几个人敢于突破,“拿个学历毕业”的被动落后局面就此形成。高校动画专业也是一样,高校教育组织机构的“不作为”所造就的是落伍的教师队伍和头脑空洞的学生队伍,“重技术,轻文化”的道路一定程度上也是无奈的选择,学生和教师始终在互相观望,无法正面关注“国内外动画文化”的飞速发展,也更无法置身其中。

高校动画专业的改革对策

(一)“技术”与“文化修养”并重

如前文所述,我国目前的大部分高校动画专业或者侧重于美术技法表现教育,或者侧重于计算机操作技术的提高,为此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增加“技法课”,投入资金、技术对计算机及其处理软件进行更新换代,从动画专业的长远发展来讲是必要的。但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不应该是高校动画专业的全部,充实其头脑、增强文化修养、提高其艺术创造力才是最终的目的和时代要求。第一,“高校”的“高”不仅仅是高技术,而且应该是一种高层次,从中学选拔人才时就应该在考察其美术表现技法的同时,不放松对学生文化知识和修养的考察。对学生的文化水平的要求无限制地降低只会造成高校动画专业发展潜力的下降,动画专业的高端人才不应该降格为“匠人”选拔。第二,高校动画专业的相关课程除了专业技法课外,还应该加入大量的人文知识,不管是美术专业也好动画专业也好,在提高其自身技术水平的同时应该努力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这样才可能设计出有内涵的作品。积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其积累起多方面的知识以开阔眼界与思路,试想一个对于哲学、民俗学、心理学、美学、文学等毫无功底的动画设计师怎能实现“生活经验的升华”,去创作“喜羊羊与灰太狼”这样的优秀作品?即便我们的高校学生将来不能成为设计大师,起码也应该了解风土人情且“胸中有丘壑”,也不会枉费高校教育这个学历层次,不然很可能会搞出一些笑话。例如,有一位青年设计师在某商场门前所设计的“在一个大碗里竖直地插上两根筷子”的造型,生者与逝者不分的做法可能就会让很多人无法接受了。

(二)高校管理体制应该进一步体现其“社会服务”职能

首先,高校动画专业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团队创作。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及单亲家庭子女越来越多,鼓励学生多多地进行团队创作,不但可以缓解枯燥气氛,培养一种发散性思维,而且使学生逐步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与协作精神。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现实决定了一项工作的完成往往不是某一个人可以做到的,这也需要很多个体的共同努力,高校必须帮助在校学生完成这次行为与心理的脱变,作为“高校”其主要职能不应该止于“教书”,“教书”和“育人”相比,“育人”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更胜于“教书”。在团队实践的过程当中,高校动画专业的教师与学生都将会收获平时课堂单项教学和个别实践所无法比拟的成绩,而实现高校教学的高层次,一定程度上也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

其次,以固定年限所学的知识去应对这高速发展的时代是要落伍的,知识是需要随时更新的,高校动画专业也不例外。国内及国外动画界的交织更替一年一个样,大型或者中小型的展出洽谈活动很频繁,设计技术、思维理念、风格样式、商业运作模式、流行趋势等花样翻新的速度之快较前些年已不可同日而语,换句话说,一年甚至于几个月的时间不做原有知识的更新就可能要落伍了。高校作为教育组织机构必须充分认清动画专业发展的特点,审时度势,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完成进度的同时,协调相关机构保证高校动画专业的教师每年分批外出学习,保证知识常用常新,完成学习之后,在校内举行师生互通有无式的知识补缺。反之,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就很陈旧,还是其本科或者硕士毕业时的老一套,带着这些东西的学生从高校一毕业说不准就该进博物馆了。再次,高校动画专业的学生也最终是要毕业走向社会的,并且依靠在高校所学去适应社会得以生存的,高校作为教育组织机构根本就不为学生创造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的机会,学生毕业时不失业又能如何?以本科四年的学习为例,高校完全可以在大一大二让学生完成基础技能的学习,而大三大四主要用于实习或组织社会实践。进行不同地区学院之间的交流学习、高校与企业的交流活动等,使学生时刻站在动画领域的前沿,了解动画发展的脉络,或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动画设计比赛以丰富其在校生活,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很有好处的。这样,由高校搭建一个学生通往社会的平台,学生在实践当中通过不断的摸索,了解了“动画制作”这个行业的生存模式,了解了社会认可什么样的作品、自身究竟缺乏什么等等。

最后,高校教育组织机构其实还可以根据某专业的最终培养目的、专业特点、社会需求等,更加灵活地进行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育人”活动。很多年来,“高校”就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病,很多东西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对实际操作却知之甚少,而像动画专业片面地强调了新设备新技术的钻研却又不能适应市场文化的需求,“高校”始终在左右摇摆中前行。其实,像动画专业这样的前沿学科,“高校”不必总让市场牵着鼻子走,“高校”可以主动成为市场的一部分并引领市场和社会文化的潮流,“高校”与“市场”的界限也没必要分得那么清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才是未来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所以,只有使高校教育组织机构进一步体现其“社会服务”职能,面向社会和市场大胆改革,从生源选拔到高校培养均体现“技术”与“文化修养”并重的原则,让高校教师紧跟时展的步伐,并且积极寻求与社会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从根本上弥补高校动画专业“重技术,轻文化”的致命缺陷,培养出适应时代节奏的动画人才。

作者:钟利军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