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程中传统文化的认同

高职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程中传统文化的认同

摘要:大学生人文素养课程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和大学生的重视。传统文化作为人文素养课程的核心,更是重中之重。只有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课堂情景教学法和课后社团活动是为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养提高起到重要性作用的方法。

关键词:人文素养;传统文化;高职高专;教学

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不仅在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同样普遍开设。我校同样紧随时代步伐开设了《大学生人文素养》这门课程。课程开设以来已有两个学年。在这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大学生人文素养》受到广大学生普遍欢迎。不过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和误解在教学中出现。特别是学生对于《人文素养》这门课程和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差。本文就《人文素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关于传统文化传承加以探讨并提出对策。希望能够对今后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尽绵薄之力。

一、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程的认同度

在经过了近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之后,我校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程都有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认识。经总结大致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对人文素养课认识不清

人文素养教材内容分为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和礼仪六个章节。在学生学完一学期的人文素养课程之后,很多学生表示这门课程像历史课。也有很多学生反映,觉得更像哲学课程,更有少部分学生感觉人文素养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有几分相似。学生的这些感受,是由于教材安排与课程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鉴于以上情况的出现,个人建议,关于历史事件的学习最好在教材中略去。而注重具体文化内涵的传授。单纯历史事件的传授比较枯燥,学习过程中主要靠死记硬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都没有益处。人文素养课程应该让学生感觉是在体验传统文化精髓,是让文化的魅力自然的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从而来指导行为。说到这里也必须理清思想道德修养与人文素养的区分。思想道德修养课往往是以说教的方式来阐明人生大道理,并且内容主流、宏观。其中一些观点甚至与社会现实脱节,教材内容与如今一些社会现象矛盾。所以大学生在学习思修课程时,明白道理,却无法将之化为内心的一种自觉。最后说一下,关于人文素养课程绝不是简单的大杂烩。可能在教材的编排上会有一种简单拼凑的感觉。但实质上在这些章节中都有着同样的内核———民族精神和民主精神。所谓民族精神是体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中的;民主精神则由西方传入,五四时期开始深入到中国社会之中。这才应该是人文素养课程真正要传授给学生的东西,不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精神内核。

(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近年来开始在全球升温,我国自然也是对传统文化保持一种较高的热度。这一股热浪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在校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在校大学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学习积极性和认同度。在课堂上讲到关于中国古代官制、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时,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而在学习先秦哲学思想,当讨论到人性本善和本恶的问题时,学生普遍都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而学校自发的社团组织中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就有如汉服社、古琴社、书画社、古风社还有散打社等。这一些意在发扬传统文化的社团的存在,也印证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另外,在教学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认可度最高、最受欢迎的课是礼仪课,其中中国传统礼仪更是特为尤甚。学生认为礼仪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与日常生活接近,没有高深的理论,容易理解。初略统计,我校学生对礼仪课的喜爱达到95%。礼仪课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学生的学习期待。在中学和大学课程设置中,很多课程理论性较强,而且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没有多少使用机会。而日常礼仪和传统礼仪恰恰是能够现学现用的,是个人人文素养的外在体现,且终生受用。礼仪本身并无高深的理论,相比哲学和文化章节的高深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二、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认同度

关于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传统文化的继承,最终要落实到的是对学生思想品质、人格以及日常行为起到良性影响。要做到这一点是有一定难度的,必须由两个方面来着手落实。一个是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我个人认为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另一个是课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一)情景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在结构主义教育学家认为“新学科概念进入学生头脑之后,同原有认知结构上有关概念进行同化、顺应、转换,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学习者的知识发展,就是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①由此可见想让学生能顺利接受一个新知识点,那么这个新知识点必须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相契合。在与已有知识相结合之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接受并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若新知识完全与学生之前的知识结构没有契合点,那么无论多么高明的教师也很难让学生顺利接受。所以在此为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们人文素养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找到与学生中学时代和生活阅历中相契合的点。这一点是我们在教学导入和讲解环节值得注意的。在此要专门提出关于哲学章节学习中遇到的教学难题。文学、艺术、礼仪都具有可感的形象,而哲学没有,这是哲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此外哲学课程在中学时代涉及很少,只有马列哲学基础部分有所学习。但是中国传统哲学多是唯心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其认知方式与辨证唯物论相去甚远。这就造成了传统哲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如传统中国哲学中的“道”、“气”、“空”等概念。所以关于哲学章节的教学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佛道等唯心主义哲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师生互动难以展开的情况。根据结构主义教育学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形成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同样都是教学的主体,而不是简单的以老师教授为主。不过在教授人文素养课程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当我们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启发式教育时,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积极性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比如对文学名著的讨论,首先很多学生就没有阅读过四大名著,更不要说其他名著。对作品不了解,根本无法谈及进一步参与讨论。另外即使阅读过作品的学生,也极少有能够体会到作品意义的。所以在讲解文学和艺术作品时,往往难以形成一种积极的讨论,反而容易让教学冷场难以进行。个人认为在这种通识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往往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教师可以对每个班的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派人主讲,再让全班同学参加讨论,而主讲的同学需提前进行详细的准备。这样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情景教学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的有效手段。

(二)课后延伸的重要性及措施

在现代教育中已经被证实,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最主要、最直接的影响来自家庭教育,其次是朋友间相互影响。而学校教育对行为习惯和道德的影响排在两者之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同样有与之相似的特性。不同的是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思想上比较独立,而且已经离开家庭。所以课堂之外的大学日常生活对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有极大的影响。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想和信息都能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播到我们学生的头脑里。而很多信息可能带有负能量。这种负能量一旦在学生中相互传播,极可能形成不良影响。所以在大学校园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同时又富含传统文化的氛围至关重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步,我认为社团活动、讲座和学校文艺活动是课后延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现在大学往往都是各种社团林立,其中以传统文化为主的社团也占据了一定规模。这些以传统文化作为主题的社团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学生社团存在一些问题,社团多数组织松散,多数学生一时兴起,时间长了兴趣消退。一些社团不能组织有力的活动,让学生没有办法获得归属感,或者没有办法取得进步,社团人数逐渐减少甚至解散。为了进一步推进社团活动,建议要把学校文艺活动组织,以及教师指导社团建设两种方式双管齐下。学校文艺活动现在已经有很多种比赛,如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歌手大赛、绘画比赛等等。但是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传统文化的元素比较缺乏。传统乐器、书法、成语接龙、猜灯谜等等。让传统文化有展示的舞台,让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也有自我展示的舞台。这几年各电视台打造了一批非常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类节目,比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等,学校可以在结合自身情况的前提下模仿此类热门节目,以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另外关于学校老师指导社团建设这条建议。我认为教师以提建议为主,不直接干涉社团建设,不具体参与活动。教师主要从社团的组建形式和文化理论两个方面进行指导。指导教师需要有与社团主题相关的特长。如书法社的指导教师,需要在书法方面有所长。另外指导教师需要定期为学生进行文化理论方面的指导,开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专题讲座,以提高社团学生的理论水平,随时传播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李森.结构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3]姚中秋,闫恒选.现代中国通识教育经典文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万资姿.人的全面发展:从理论到指标体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5]马斯诺.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钟仕伦,李天道.中国美育思想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王小丁.中美教育关系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赖扬 单位:四川文轩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