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一、高校合作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联性分析

1.合作教育与社会实践两者存在本质区别。

第一,身份不同。学生在合作教育中,是以职业人参与企业活动,并获取企业方提供的规定劳务费;而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要是以“在校学生”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并且不存在劳酬问题。第二,参与对象不同。社会实践的实现主体是学生,客体是社会企事业单位,其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合作教育的实现主体涵盖学生、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是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教学性质不同。合作教育一般都在教学大纲中设置一个完整的“工作学期”,在时间上至少要求学生参加一定周期的真实工作。而社会实践可以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或不做要求,在时间长短上也无统一规定。第四,内容不同。社会实践注重全方位的非智力教育,可以让学生参观学习、挂职锻炼、社会观察,并且更鼓励低年级学生开展认知实践和社会调研;而合作教育要求学生以员工的角色参加社会定岗工作,具有一定专业背景,强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第一课堂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和实际应用考察。

2.合作教育与社会实践两者的内在联系。

第一,两者的协调发展都符合双向教育原则。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校与社会两种不同的教育情况相结合,双方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取长补短,和谐统一,提前培养在校学生,方便学生就业,缩短培训时间,利于学生和企业的共进发展。第二,两者都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和对党的政治基本路线的认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提高自己的爱国热情和社会使命感。第三,两者都能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学校课堂所授专业知识,锻炼和增强学生从专业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能力,促进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提升。让学生真正走入职场实际情境当中,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现实企业、行业的职业信息,尽早地找出自身知识、能力与实践要求的差距和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便为自我分析提供依据,进一步做好自己大学期间的学业生涯规划和面对未来职场的职业生涯规划。第四,两者在目的上是一致的。两者都是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服务,都能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及时修改提供根据,从根本上解决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轨的问题,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同时增强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社会实践与合作教育互补机制的实现路径

1.通过构建平衡机制实现两者的互补。

平衡机制从合作教育和社会实践两者自身的优势出发,实现彼此间的优势互补。第一,体现在学科领域。社会实践的基地范围广,数量多,涉猎的学科复杂;合作教育的岗位定位明确,针对性强,学科专一。双方可以在学科上实现地域和岗位上的互补。第二,体现在专业领域。社会实践侧重专业认知与了解,难度要求相对低;合作教育是对专业知识的深化与运用,能加深业务素养。双方可以实现专业学习由浅入深的转化,由理论到实践的升华互补。第三,体现在产业领域。社会实践所涉及的产业门类广,活动过程为产业发展提供一定服务;合作教育能促进特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两者都在产业链的整体性上发挥作用,相互补充更为重要。第四,体现在教育领域。社会实践强调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合作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两者互为补充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互补机制表现。

2.通过构建交叉机制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

交叉互补强调从社会时间和合作教育双方自身的劣势出发,寻找对方的优势条件,用对方的优势条件来弥补自身的劣势区域,达到互补发展。而影响合作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环境适应、岗位市场、专业技能、资源配给等。社会实践这种形式本身具有广泛建立岗位的市场优势,完全可以用于弥补合作教育中的岗位供给不足。同时,合作教育由于得到社会实践前期储备的岗位资源而得到发展,社会实践则由于有了合作教育的专业技能优势而进步,得到社会更深层次的认可与支持,这样发展下去,双方由于岗位市场和专业技能的优势交叉互补而实现了共赢发展。这种模式也适用于其他重要因素。其互补机制表现如图2所示。

3.重视合作实践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双赢”。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在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只满足于基地数量的增加,忽视了社会实践基地的稳定性和具体实践的可操作性,在思想意识上还没有真正将社会实践当成是学校课堂教育的知识延伸和能力拓展的重要平台,因此也就缺乏对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和对基地情况的持续调研,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社会实践本身缺少内在的精神动力,甚至成为学校的一项任务和企业的部分负担。尽管现在部分高校的各类社会实践基地数量较多,范围领域较广,但是总体来说,这些实践基地大都存在着企业认知度不高,学校和实践单位的义务不明确,基地建设目标也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等问题,依然制约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开展合作教育,一方面这种教育模式必然能密切校企之间的关系,让高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验证和认可,赢得企业对高校的尊重,进而影响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接受。教师和学生就能借助于合作平台,建立实际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相关领域的专业研究和社会调研活动,使合作教育成为建设大学生实践基地的重要渠道。另外,也可以通过事先参与实践基地的规划性专业社会实践进行预先研究、实习,再进行对岗合作教育,进而解决合作教育期间遇到的技术难关,使得学生在合作教育工作学期内为企业提供技术,并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学生合作教育实效性,促使合作教育向纵深发展,为企业创造利益价值,从而巩固学校与企业间的基地长期关系建设,促进双方共赢,长效发展。

在合作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突然从学校来到企业,从教室来到车间,不熟悉或从未接触过岗位业务,难免会经常在工作中犯些非业务性的小错误。而通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实践内容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学生就可以提前了解合作教育岗位的情况和要求,提前学会应对人际交往、技术要求、岗位安全等方面问题,为合作教育实施提供前期知识储备,为从容面对“校园人”变为“企业人”提供缓冲器。循环发展下去,使校企之间的合作教育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始终能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始终都有可以合理规划、设计、实施的实质内容,必将促进双方的共赢和长期良性发展。

作者:孙宝成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理学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