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间工艺美术南北差异性研究

民间工艺美术南北差异性研究

一、江苏段运河对沿岸城市形成的影响

江苏段大运河是最早开凿和通航的区段,全长约690公里,是大运河流经城市最多的省份,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多座城市均在大运河的哺育下蓬勃兴起。淮安曾在南宋末年因战乱而破败,但至元代,由于漕运,在运河经过的旧城北辰坊一带开始出现工商业者聚集、聚落繁盛的景象,为元末张士诚部将史文炳另筑新城提供了条件。而至明洪武前,淮安“北枕黄河,西凭湖水,运河自南向东而西,引于新旧二城之间”[4](P93),为明清时期淮安新城、旧城、联城位置和规模的确定奠定了雏形。扬州自邗沟开凿始,基本为政治和军事所用,至唐代开始发挥漕运作用,商业迅速发展,在蜀冈下距运河较近的地区形成了工商业者聚居区,唐代扬州城就是将蜀冈上的唐城和蜀冈下的罗城连接而成。明清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全面贯通,扬州经济空前繁荣,扬州城也完全脱离了蜀冈,在运河边发展起来。自隋大业6年(610年)开始,苏州就成为南北运河与娄江(今浏河)的交汇之处,具有良好的内河航运与海上交通条件,为苏州城市位置的确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运河结合苏州本身固有的城内水系,使苏州在随后的发展中,“城市建筑物虽然屡毁于兵火,但河道基础犹存,只要稍加整修又可使用。”[3]从上面三例可见,运河漕运功能的兴起,大大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文化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二、江苏段运河周边民间工艺美术状况

早在新石器时期,江苏段运河沿线的文化就已十分发达,北有大汶口、青莲岗文化,南有宁镇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和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淞泽、良渚文化;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最早的邗沟段;秦朝在今江苏境内设置的23个县,基本沿河流和交通线分布,其中有13个县正处在后来的邗沟、江南运河、隋唐汴河和明清江南运河沿岸或与之关联地区。也就是说,运河开凿之前,这些地区已具有良好的城市发展条件。在国务院公布的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江苏省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分布于大运河沿线,显示出大运河对江苏文化发展的重大影响力。江苏运河段民间工艺美术种类丰富,如邳州的蓝印花布、狮子头,淮安的撕纸画、蛋雕,扬州的漆器、玉器、剪纸,镇江的竹编、扎染画缋,常州的梳篦、留青竹刻,无锡的惠山泥人,苏州的刺绣、核雕等。在艺术风格上,苏北粗放大气,苏南细腻精致,二者互补性极强。1997年,江苏就先于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之前颁布了《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为传统工艺美术‘以法护业’和‘以法兴业’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在经济政策上,省政府以及部分市县政府纷纷出台了对强势工艺美术业实行规模化投资、对弱势工艺美术业采取有效扶持的投资政策,用现代科技来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业的创新,从而寻求和开辟工艺美术的新市场、新销路;在区域政策上,部分地区已经针对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把发展区域工艺美术事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了相应的区域政策,如苏州刺绣、常熟红木制品、扬州漆器和玉器、宜兴紫砂陶瓷、常州宫梳名篾、无锡惠山泥人、南通扎染和蓝印花布等在区域政策的支持和促进下,逐渐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5]特别是近年来江苏省制定的文化强省目标,为运河沿岸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当前正在进行的大运河整体申遗,又赋予了保护和传承运河沿岸民间工艺美术的现实意义。当然,尽管运河沿岸民间工艺美术多彩丰富,但亮点基本集中在苏南区域,长江以北仅有扬州被列入。可见,与苏南相比,苏北地区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三、江苏段运河周边民间工艺美术地域性差异分析

根据运河的流经区域,本文对于江苏经济带进行二分法划分,即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与苏北,苏南运河区域包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苏北运河区域包括徐州、宿迁、淮安、扬州。

(一)地域经济的差异

江苏是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其苏南地区更是带动江苏经济发展的龙头。该地区历来经济基础雄厚,人文荟萃,而苏北地区在经济水平上则存在明显差异。出现这种现状,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历史上的苏北地区,尤其是徐州、淮安等地,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曾引领风骚多年,造就了苏北地区雄豪、大气的文化特质,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地域性格,改革开放之初由于缺乏前瞻意识,缺乏主动积累资金发展经济的眼光,与外来文化的摩擦成本较高,影响了苏北经济的发展。苏南地区在历史上就是吴文化的内核地带,形成了该地区务实求稳、包容开放的地域性格和敏锐的市场竞争意识。早在明清时期,该地区就成为全国重要的经贸区;近代受工业文明熏陶,民族工业开始发轫,出现了大批的实业家和民族资本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近现代经营理念,形成了苏南地区良好的开放、创新意识,尤其在应对新形势新政策的能力表现上,苏南地区的优势非常明显。第二,在生产结构上,“苏南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较强,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强度均高于苏中和苏北……而苏北一直以农、渔业为主导产业,工业基础相对较弱。从江苏资源开发和利用来看,苏南制造业较发达,接近工业化高级阶段的初期,属于加工型地区;苏北资源较丰富,属资源型地区,处于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6]第三,地理位置、思想观念、科技教育水平、金融生态环境等间接因素与生产条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联系紧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也非常显著。苏南地区地理位置优势明显,特别是近代,毗邻当时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和旧都南京,除了原有的运河水道之外,近代铁路的建成,使这个地区的交通运输更加便利,这都为苏南地区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件;而苏北地区除运河水道较为便利之外,陆路交通相对滞后,制约了苏北经济的发展。直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江阴长江大桥、润扬大桥等先后建成,苏北地区才逐步具备了缩小与苏南地区差距的条件。

(二)发展理念上的差异

历史上苏南苏北民间工艺美术发展水平的差距并没有今天这样明显,扬州的民间工艺美术早在汉代就已名震一方,“明代扬州艺人周翥首创了以金银珠宝、翡翠玛瑙、水晶玳瑁等高档材料雕成的山水、人物、花卉、亭台、翎毛嵌于檀犁漆器上的‘漆器镶嵌’工艺”[7](P817);扬州漆器是清代扬州两淮盐政的重要贡品,“以清宫档案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六年(1771年)、五十四年(1789年)两淮盐政‘进单’所记为例,扬州向清王朝所供漆器,就有紫檀周制、螺钿镶嵌、雕漆、彩漆、填漆、洋漆、彩勾金等各种工艺漆器。”[8](P252)其地位并不亚于当时的苏杭。区域经济的发展易受区域文化中滞后因素的掣肘。近代工业的发展是苏北经济被苏南正式拉开的分水岭;而改革开放初期,对新形势、新观念接受程度上的差异,再次拉开了两地经济水平的距离,由此也影响和制约了对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理念和经济价值的认知。苏北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地域性格雄豪大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讲究体面、排场、义气,但变通不够,造成经济形态一直以自然经济为主,观念相对封闭,眼界相对狭隘,竞争意识不强。表现在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影响上,市场推广意识不浓,缺乏吸取先进经验的魄力,创作观念陈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但缺乏一种与时俱进的眼界,这种相对落后的观念成为苏北运河区域民间工艺美术发展的短板。苏南沿运河一线,自古即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源远流长的吴文化,使苏南地区的人文思想中具有了非常深厚的中庸智慧和务实包容的市场竞争意识,这种开放的心态和思想带动了观念、文化等的不断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足,也形成了收藏和投资艺术品的地域传统,大大带动了该区域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由于经济基础的雄厚,苏南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呈现出重材、重艺、重品的特点,与苏北的创作理念和产品质量差异显著。

(三)市场价值重视程度的差异

传统文化的影响,使苏北地区形成了“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的地域观念,在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上,虽然保留了传统的技法,但缺乏合乎当前需要的创新性探索,如邳州岔河镇良壁村王如坤的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和程序传统,风格淳朴,但却迟迟打不开市场,其原因既与其工期较长、产量有限有关,更重要的是在形式、题材等方面,相比较于技艺精美、形式多样的南通蓝印花布,二者间的差距一目了然。苏南运河沿岸,特别自明清以来,商贾云集,“新兴的市民阶层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富商大贾们附庸风雅,以竞相收藏书、画、文物为能事,书画作为商品获得了广泛的市场。”[8](P248)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观念和技巧的不断翻新,形成了苏南民间工艺美术精致、细腻、高品质等艺术特点,如苏州檀香扇以其高档的材质、复杂的工艺、独特的芳香一直为文人雅士华美精致的怀袖雅物。综上可见,对于市场价值的重视程度是决定民间工艺美术存活与发展的关键。虽然当前民间工艺美术生存空间遭受挤压已成普遍现象,但苏南运河区域的适应和转换能力明显强于苏北,这还是与苏南深厚的区域文化积累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对解决江苏段运河区域民间工艺美术差距途径的探讨

民间工艺美术的产生、传播与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脱离了这块土壤,民间工艺美术将很难生存。当前文化生态的巨大变化,使民间工艺美术的地位大大降低,很多民间工艺美术面临断层和失传的境地。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苏南运河区域由于经济基础雄厚,消费能力和市场渠道等远强于苏北。针对这种南强北弱的现状,如何利用苏南的经验带动苏北,如何使江苏段运河区域的民间工艺美术获得稳定均衡地发展,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认真的探讨。

(一)努力促进南北经济实力的均衡

江苏是我国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但江苏省在宏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区域经济并没有获得完全的均衡。2010年苏州GDP产值为1363.31亿美元,苏北GDP产值最高的徐州仅为434.62亿美元;苏锡常三地的GDP产值总和达到了2668.69亿美元,约占当年江苏GDP总产值的40%;而运河区域的徐州、淮安、扬州、宿迁四地GDP产值总和仅为1126.2亿美元,不及苏锡常三地GDP产值的一半;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上,苏州达到了30366元,扬州则为19537元。苏南苏北经济水平的差距显而易见。苏南与苏北经济的差异,除了传统经济结构不同之外,也与两地的资源禀赋、市场容量等有直接的关系。从江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看,苏南制造业发达,属于加工型区域,苏北资源较为丰富,属资源型区域,加工业发展快速,资源开发业则发展相对迟缓,这也是造成两地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在地理位置上,苏南位于长三角下游,受上海影响较大,也是我国实施沿海和沿江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立体交通便捷,相互间已形成完善的辐射管网,经济发展条件优越。而苏北地区虽有运河和一定的陆地交通条件,但综合运输能力不如苏南,关键是周边缺少一个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这也是造成苏北运河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在思想观念上,苏南传统的吴越文化“重格物致知,五方杂处,兼容并包,为我所用,开拓创新,强调均衡、集体、等级、勤劳、智慧、务实、求稳、包容、开放以及浓厚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等,成为江苏经济建设中主导性地域文化。”[9]对此现状,需要苏北地区正视差距,更新观念,大力借鉴苏南地区的优秀经验,以期获得共同均衡的发展。

(二)发掘民间工艺美术的地域特色与功能

由于有坚实的经济基础,苏南运河区域的民间工艺美术呈现出种类全、工艺精、功能多等特点。如常州木梳竹篾,素有“宫梳名篾”的美称,造型新巧,吃发均匀。其选材精良,多以百年老龄黄杨木或石楠为料,工艺复杂,要经过煮坯、劈齿、磨齿等二十八道工序制成。竹篾除选材极为考究外,更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制成,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因此,民间工艺美术生存与发展必须是建立在艺术特色与实用功能兼具的基础之上,很多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当代语境下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不仅是因为当今消费者审美需求发生了变化,工序冗长、功能单一、工艺粗糙等现实问题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民间工艺美术的准确定位

当前众多民间工艺美术面临生存窘境,已是一普遍现象,苏南运河区域也同样存在,如镇江民间工艺美术受外来文化多样性的冲击,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工艺美术逐渐销声匿迹;常州留青竹刻虽然解决了传承人的问题,但目前只有徐素白、白士风两家,且传承人技艺上与前辈相差甚远,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淬炼。对此,除了大力加强传承人的培养之外,还应加强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准确定位。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空间应在合目的性基础之上,主动适应不同的文化生态。如历史上淮安手工业兴盛,被誉为淮安特产,有的还被列为贡品。这种状况的出现与淮安的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为了满足和适应漕运者、商人、官吏、士兵等的需要,当地酿酒业兴盛,由此带来了铜器制作的繁荣;由于人口流动性强,蒲草编织和木器业获得了发展,成为了当地独有的手工艺形式。在“《茶余客话》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淮民编芦作屋,贫家皆然,亦有精粗之别。园林中偶置一区,俨入画图。许太守同安守淮爱之,即归去,仿为之,名曰淮屋。’这种编芦为屋的技术,给淮安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4](P325);明代扬州江千里制作的螺钿杯,精致细腻,广受文人雅士欢迎,有诗为赞:“螺钿妆成翡翠光,紫霞秋澈婺州香。形神俱美真通太,假寐仍期到梦乡。”[4](P336)此二例虽然久远,但说明一个问题,即只有根据市场需要所生产的产品才具有生命力。这需要当今的民间工艺美术从业者们顺时而变,从地域、市场和艺术特色进行调研和定位,找出合理的对接途径,而不应盲目模仿或创新,尤其要防止特色泛化。

(四)寻找苏南苏北民间工艺美术的互补性

从经济结构角度来看,苏南与苏北之间在资源、劳动力、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互补性特征明显。民间工艺美术也可借鉴其经验和方法,实行产业联动,优胜劣汰,开拓创新,共同发展。在艺术风格方面,苏南细腻、精致,苏北粗放、大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互补不是折中,而是应汲取各自优秀的创作理念,推陈出新,拓展创作思路,达到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的目的。徐州新沂草桥的大柳编文化,以原材料的天然性与手工制作相配,不仅展示出材质美,也体现出了技艺美。这种既具实用功能,又具形式美感、材料原生态的工艺品,既符合当前正在倡导的生态设计理念,又展现出了民间工艺美术的文化情感性。苏南运河区域的民间工艺美术一贯强调技艺的细腻精致和材质的精美上品,散发出一种小众情感,但自然特性相对缺乏。当今的消费人群流动性特征明显,市场需求呈多样化趋势。是否可以在创作生产中有目的地对象化,通过材料、工艺的变化,降低原本高档的工艺品成本,从而使产品具有了普适性;同时,在保持技艺、材质的前提下提高产品的自然性特征,使高档消费人群感受到天然醇香,这可能能作为民间工艺美术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其次,极端重工重料的价值认识不应再成为创新的圭臬,应强调应时应世的艺术性和装饰性。苏南民间工艺美术历来强调对于材质的追求,但在当前高档材料来源匮乏、成本上涨的背景下,一味追求奢华名贵的材料和繁复多变的工艺技巧已不是普遍性的市场需求;而苏北人文情感浓郁的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却能唤起当前人们对田园乡土情调的向往,这种新的需求若能被有效利用,必将能成为一条合理的生存和发展途径,拓宽其生存空间。

结语

由于经济水平的高低及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差异,今天的苏南与苏北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特点,需要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培育苏北运河区域的优势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目前运河苏北段,只有扬州的民间工艺美术发展态势较好,这与扬州的历史地位和地理位置有关。但一花独放不是春,应加强运河苏北段的团体性特征,找准突破口,遴选和打造适应市场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牌,大力组织主办各项推介会、贸易会,以市场整合资源,以交易创造文化价值,使有特色的、适应市场的民间工艺美术形式获得呈现的机会。第二,锻造民间工艺美术的地域文化产业链。由于苏南运河段区域在经济结构上的互促性,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良性的影响。而苏北运河段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状况并不容乐观,这虽与当地经济水平不高,当地政府对民间工艺美术的扶持力度不够有关,但自身与市场的错位,则是最严峻的问题。对此,当地从业者和政府部门应通过确定消费地域和消费人群的需求偏好,对消费者的品位、层次和消费能力进行调研,再通过自身努力和政府扶持,创造标志性品牌,带动其他品种的发展,最终形成一条切实可行的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链。第三,强调人文特征,发展艺术附加值高的品种,适度调整重工重料的价值观。民间工艺美术中蕴含的情感性特征在当今社会非常难得,这种人文性特征所转化的艺术附加值应被大力发掘和提升。苏州刺绣、无锡惠山泥人正是通过其人文性获得了良好的市场附加值。苏北运河区域的民间工艺美术并不缺少巧妙的构思和技艺,但在对艺术附加值的探索中与苏南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也为其今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适度调整重工重料的价值观主要是针对那些依赖高档材料生存的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如今,对于诸如象牙、檀木等高档材质的控制,使得很多以高品质材料为载体的工艺美术门类面临无米下锅的境地,萎缩衰落已成必然。这在苏南部分民间工艺美术中显现的尤为明显。对于这种现实,无论是苏南还是苏北,都应在秉承“材美工巧”理念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变通,如针对收藏和鉴赏为目的的高端市场,应努力通过与政府沟通加强原料的政策扶持;而对于一般市场,则完全可以尝试用传统风格、技法与现代材料或替代材料结合,以期扩大生存的空间。江苏段运河沿岸的民间工艺美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宝库中的精华,但在近代的发展中,由于思想意识、文化背景和产业结构等多方原因,形成了目前南强北弱的态势。如何解决这种在发展进程中必然遭遇的问题,获得两地的均衡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学术界和从业者们的认真思考。承传追复传统,重塑新的文化空间,应成为江苏段运河区域民间工艺美术寻找复兴与发展突破口的必然思路。

作者:张犇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