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探析

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探析

摘要:以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为研究对象,从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入手,阐述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规划和敬业精神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通过选取泉州市范围内五所高职院校进行调研,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育现状,探索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的路径。提出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平台,以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为落脚点,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融合路径;高职学生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以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党的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当前我国经济进入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用人单位不仅仅关注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人才,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显得十分重要。

一、职业精神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

职业精神是人们从事职业及其活动所具备的精神品质的总称。对高职学生来说,职业精神是他们职业发展的精神动力。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出具有浓厚职业情感、坚定职业信念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对专业技能“硬实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职业精神“软素质”的提升,将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与职业精神的培育进行高度融合,显得极其重要。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规划、敬业精神等,它们对于高职学生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理想的重要性

职业理想是个体在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身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和将要实现的目标作出的设计和想象,笔者通过对本地五所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1000份问卷,收回956份,其中有效问卷903份。在每所高职院校,通过教务部门召集30位学生代表进行座谈。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存在很强的功利性,其中701位受访者把工资收入的高低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其次是职业理想模糊,表述不清。还有就是缺乏计划性,过于空洞。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职业理想,树立家国情怀,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统一;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全力以赴。

(二)职业态度的重要性

职业态度是个体对自身所从事的或即将从事的职业所持的主观评价与心理倾向。它主要包括个体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行为三个方面。总体来说,高职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较低,缺乏清晰明确的职业追求,不能客观科学地做出自我评价。在职业情感上也存在偏差,903份有效问卷中,756位受访者把工资待遇放在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职业行为方面,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查,高职学生随意毁约、频繁跳槽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当前,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了对求职者学历、能力的要求外,越来越看着他们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态度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在座谈中我们发现,每场座谈会,超过一半的学生代表,他们的职业规划是模糊的、笼统的,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也很少主动去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市场要求;问卷调查中,87位受访者表示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到高职院校就读,145位受访者认为就业问题依靠父母来解决,缺乏职业认知与基本规划;有些学生在校期间不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不提升人文素养,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缺乏职业竞争意识,没有就业危机感。良好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学生拟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路线,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在进入职场前要作好的各项准备,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四)敬业精神的重要性

敬业精神,对于个体来说,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一种精神状态。孔子提出“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朱熹主张“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在新时代,对广大劳动者而言,敬业精神,就是对工作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精益求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高职院校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导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创新,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笔者通过与本地3家大型企业人事部门的访谈中发现,用人单位除了重视毕业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越来越重视毕业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首先是职业道德和意志品质。愿意从基层岗位做起,不怕艰苦、踏实肯干、积极进取、勤奋上进的员工,受到企业的重视。第二是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企业重视那些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注重与领导、同事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员工,他们能很快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并及时融入团队。那些在工作中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和领导同事团结在一起发扬团队精神的人,受到企业的重视。第三是创新意识和心理素质。用人单位普遍重视员工的创新能力,具备较高创新能力的员工能让企业获得较快的发展。另外,充满自信、豁达乐观、勇敢坚强,在艰苦环境和激烈竞争中具备较强耐挫力和抗压力的员工受到企业的重视。

二、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育现状

(一)学校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通过对泉州市五所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学校十分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存在诸多不足。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精神的现象依然存在,学校重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购置足够的相关硬件设备,但学校职业精神培育氛围的营造措施不够有力。根本原因在于,第一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第二是没有明确教师的职责,很多教师以为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只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范畴,或者是思政课老师的职责,课程思政没有很好地开展。

(二)职业精神培育方式单一

通过调研发现,各所院校主要以理论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培育。课程多以讲授法为主,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学生兴趣度不高,学习缺乏动力,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游戏等现象普遍存在,学习效率低下。虽然各校都要求每位教师授课时必须融入课程思政,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对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问卷调查数据显示,48.6%的受访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比职业精神重要。

(三)学生职业行为习惯不良

笔者通过与五所高职院校教务部门和相关院系教学秘书座谈时发现,不少学生学习不刻苦,态度很敷衍,集中体现在日常作业完成、课程小论文的撰写、工科实验环节的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撰写等方面。文科类的日常作业、课程小论文,抄袭比较常见。工科类的电路实验、CAD制图等,不少学生直接在网上购买已经设计制作好的电路板、制图成品上交给老师,没有静心钻研、认真思考。没有认真负责地对待学习,对待作业应付了事,不遵守诚信考核制度,平时不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四)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缺失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缺失,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缺乏诚信。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求职材料弄虚作假、随意毁约跳槽等现象较为普遍。第二是没有良好的敬业精神。集中体现在大三顶岗实习阶段。工作时心态浮躁,拈轻怕重,十分关注实习条件是否优越,有无较高的报酬,缺乏脚踏实地的拼搏精神,存在功利主义倾向。第三是没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在实习阶段,不善于从团队协作中学习,考虑问题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第四是没有足够的抗压能力。在顶岗实习时,难以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导致失意沮丧,无法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三、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的路径

当前,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工作岗位的劳动者不仅需要掌握职业技能,也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自身只有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职业精神,也是广大高职学生自我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对经济社会、高职院校、学生个体三者都是意义重大。

(一)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

高职院校要深入贯彻落实2021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指出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抓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应该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工作,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局角度将对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要素如匠心、匠德、匠艺等细化后嵌入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以职业技能为培育核心、以职业精神为培育基础来确立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精心安排培育内容。

(二)搭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

企业与院校密切配合、优势互补,融人文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为一体,全过程共同组织实施课程教学。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充分借助企业相关优势,建立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基地,突出职业精神内容,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营造“校企交融”的职业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企业积极融入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将企业所倡导的优秀文化特别是职业精神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入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职业精神。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职业精神的训练和引导,让学生切实感受企业的各项要求,引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积极进取。

(三)以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为重点

高职院校应着力构建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内容,并在课程设计和职业技能培养中有机融入职业精神的教育。善于在专业技能教学中注入职业灵魂,在课堂教学中,要极力体现师生互动性、学生体验性、职业精神有机融入性。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及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爱岗敬业的品德、社会责任意识、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等,在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提升其人文素养,使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德技双修、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

(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人文类师资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处境被边缘化等问题,高职院校应切实采取相关措施,紧紧围绕提升学生职业精神目标,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宽渠道的师资培养体系,建立一支数量足、结构优、高质量、有活力的人文师资队伍。鼓励人文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学历、学位,积极参加各类人文培训与进修,或者到相关企事业单位顶岗锻炼。在专业教学团队中,学校要注重提升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人文素养,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开展各类科研工作,将研究成果有机融入教学中,从而实现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育的有效融合。

(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

高职院校应着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利用校园环境对学生做出最直接的舆论性影响,通过内容丰富、集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校园活动,借助校园广播台、微博、微信公众号、校园抖音等新媒体的宣传作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真正融入学生的头脑,突出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并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产生正向的影响,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六)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为落脚点

基于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有效融合的要求,高职院校应构建多元协同的评价主体,打破目前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轻人文的单一评价体系,采取人文基础类课程教师和专业类课程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学校综合评价和合作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基于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体现学生的人文素质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岗位操作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等多个维度,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个性化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另外,要注意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过程管理,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干预并纠正。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认真落实,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充分融合,从而持续提高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才更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精神和过硬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必须大力推进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有效融合。高职院校应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的路径进行不断积极地探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蓝如中 单位:泉州职业技术大学通识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