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生态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生态构建

[摘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年12月在京召开,面对多元文化冲突与西方分化战略,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深入落实贯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生态意识与自觉。基于此,高校教育主体亟需转换传统被动应对战略,多维度、多层次、综合性审视与把握社会文化生态系统,并运用生态学整体、动态、协调方法论探索文化生态构建路径,缔造我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中开创中国文化新辉煌。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构建价值

当今世界,各类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式严峻,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下,国民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特性。面对文化生态领域价值观新形态,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之路整合古今中西交汇多元文化生态演变价值观,凝聚社会共时存在文化生态场域意识,提高中华主流价值文化软实力,这是新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本文以整体、动态、协调、共生为视角,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架构及运行过程,具体而言,摒弃以往静态化、孤立化视界,运用生态学方法论系统阐述并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体、客体、介体三要素的建设性及科学性[1]。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构建当代价值

(一)中国社会文化生态多维演变现实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由封锁转向开放,由一元步向多元,古今中外多元、多样、多变性文化得以展现活力与生机,尤其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化勃然兴起壮大,一些西方国际敌对势力欲对中国实行西化战略,达到使中国政治分化的极端图谋,故意传播一些错误政治理论、思潮或学说。如肆意散播“中国马克思主义过时”的错误政治主张,以动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元指导地位;引诱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国民思想价值判断与抉择;以好莱坞大片、电子产品、动漫游戏等介体为渗透的文化价值学说,悄无声息、潜移默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文化困境。为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底蕴,强化古今中外文化整合力与凝聚力,规避文化生态多维演变文化冲突与矛盾,高校必须要加快文化生态构建进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稳态构建内涵意蕴

文化生态构建以生态学方法及视界为理论基础,主在研究文化个体、文化整体间结构、功能及演化规律,探寻文化客观发展规律,引领社会文化整体思潮走向与繁荣[2]。将文化生态渗透、融合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全新视域深入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特征,开创政治性与文化性的双层统一,拓展了以往“政治性”、“实践性”、“社会性”等角度研究成果,为今后高校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路径;依据文化产生、存在、传播及演化规律,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构建及外部资源加以合理、科学性评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稳态建设;吸收、借鉴多元化文化共存发展观,正确处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文化形式之间的共生互促联系,在充分、有效运用及引入文化资源的同时,提升其整合性、凝聚性及实效性。

(三)新时期大学生自我客体内在价值诉求

当代大学生身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大众与群英等交流交融交锋文化生态领域时代,视域开阔,思维敏捷,渴望精神文化需求,易接受经典、高雅、内涵文化熏陶,也易被庸俗、低级、粗放文化侵蚀,严重影响其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及价值追求。纵观当前,大学生总体精神面貌主流趋势是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但是随着今后社会共时存在文化生态场域意识多元性、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同时受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或错误政治主张及学说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歪曲、政治信仰盲目、社会责任感缺失、助人为乐及吃苦耐劳精神淡化、心理素质薄弱,究其本源,在于文化的失衡与人文精神的萎缩[3]。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如何建构当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发挥主导与引领现实势位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二、文化生态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表征

(一)意识形态淡化,主体素质不高

意识形态为思想政治的根本属性,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融合化、思想多元化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建设中的教育者是引领与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培养“创新创意创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性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工作和大学生意识形态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树立正确的思想素养、政治信仰、业务能力、公共素养,才能在坚守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与党的原则下,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善与创新,进而影响社会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系统的走向与繁荣。然而,对于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意识形态淡化,主体素质并不高,难以把握与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与灌输,难以实现“掌握群众”,又“被群众掌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游离于本质之外,难以真正意义上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高效能[4]。

(二)价值多元化,客体观念多元

价值多元化是时代变迁的具体表征,也是现代社会转型的符号标识。当前中国存在多种价值理念,既包括引领社会主流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艰苦奋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无私利他等价值观,也涉及干扰社会前行的盲目怀疑主义、狭隘极端主义、功力使用主义、诡辩相对主义、等价值观,鉴于大学生涉世未深,社会实践经验和阅历较缺乏,以及意识形态处于塑造、汲取、融合阶段,很容易对大学生造成三个层面的不良影响,一是政治观盲从,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甚至马克思主义信仰均产生动摇,严重危害国家的未来及民族的命运。二是道德扭曲,主要受西方不良政治言论、思潮或学说影响,道德认知、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缺失,难以长足于世;三是人生观消极,难以正确认识个人梦与中国梦、民族梦内在关联,对个人未来发展持消极厌世之感,最终造成难以挽回的结果。

(三)互联网扩张性冲击,介体因素滞后

本文所指的互联网,侧重于当下不断发展演变的新媒体,主要是针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以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新闻客户端、FM电台为典型代表。确切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构建中,如何正视新媒体双刃剑之效能是关键。一方面,它促使当代大学生视域更为开阔,满足了其检索信息、传播信息、制造信息、分享信息的强烈需求,迎合了其好奇心、探索欲、求知欲及表现欲,已全面深度渗透融合至大学生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塑造产生潜移默化、悄无声息地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本质而言,大众新媒体极具商业性质,其商业逻辑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理念存在冲突与矛盾,若不能注重并正确处理新媒体引导作用,必然会导致新媒体泛滥,迅速扩张性态势会剥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势位,严重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因此,高校政治教育思想构建要与时俱进,准备把握新媒体风口浪尖之势,转变固有思维模式化风险为驱动力,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新篇章。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生态构建的三体路径

(一)主体决策: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生态构建的把握之力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率先要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自我所学专业与马克思主义三者合而为一,实现岗位信仰、职业、专业的高度契合,从而驱动自我勇往直前、不懈努力的朝着历史使命挺近,无形之中也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第二,“化规范为人格”、“化人格为修养”、“化修养为智善”,促使意识范畴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将职业道德立足于扎实理论与实践,在教育实践中锤炼、反省、成长,从而领悟与形成职业道德建设艺术[5]。第三,增强业务能力,鉴于高校思想政治学科理论与实践综合性较强,且是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生态学、政治学等相关知识体系的交叉学科,教育者需具备扎实理论与职业技能,尤其重视创新意识、调研能力、宣传能力、协调能力的提升,在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底蕴,强化古今中外文化整合力与凝聚力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构建进程。

(二)客体自觉: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生态优化的创新之力

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托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沟通双向互动,如在基础知识教与学、心理认知度、情感投入量层面,从而增进客体情感依属。二是尊重客体的个体差异,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编著张耀灿曾指出:“过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关注社会价值而较少地关注个体价值”,所以教育者要正视生态客体的个性差异,通过深入了解客体差异,合理建议与引导,协助大学生建立健全其自行设计的制度规章,或开办“工学结合”实践基地,让大学生直面社会,充分满足其展现个性,释放自我,彰显价值的精神需求,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理念。三是增强客体知识求源,在认清主客体生态角色定位基础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之效,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注重于大学生沟通,密切关注大学生行为等途径获取教育信息反馈,从而改善并优化教学方式及教学体系。四是改变生态客体受众模式,通过定期专家交流座谈会、数据资源库搭建、校外联合专业竞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知名企业宣讲会,改变传统“一人一书一粉笔”受众模式,促进并提升客体自觉学习意识,为新时代下培养“创新创业”型高素养人才打下殷实的基础。

(三)介体效能: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生态构建的传导之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搭建“互联网+生态文化”系统化教育模型,乘当下新媒体浪尖之势,造政治教育人文理念之风,引领整个社会共时存在文化生态场域意识。如搭建专业范围的权威性与实践性的生态门户网站,归纳整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促进“专业技术与生态文明意识”有机结合,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属专业和生态文明建设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开通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新闻客户端、FM电台,充分整合利用校内现有宝贵资源,并吸收、借鉴其它各大高校精华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文化生态宣传平台,通过网络体系全方面、多方位、多角度覆盖与碾压,增加大学生了解文化生态建设途径,并通过良好宣传引起大学生对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视性;建立健全虚拟与远程文化生态教育基地,当前受地域限制及资源型教育素材的不可复制性,众多文化生态教育基地难以发挥实践教育价值,为此,可借力互联网技术、VR技术、定位技术及卫星成像技术,搭建虚拟与远程文化生态教育基地,教育者通过结合实际教学建立配套教学体系,大学生通过登录个人账号实现资源的完全共享[6]。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社会转型阶段,虽说艰苦奋斗5年取得傲人佳绩,但是仍不能忽视国际日益复杂的恶劣环境,也不能轻视国内共时存在的干扰社会前行的“小文化”思想意识,严格来说,这均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工作提出更高的标准。所以既要综合性审视与把握社会文化生态系统,又要提炼与凝聚社会共时存在文化生态场域意识,新时代下肩负的历史使命相当艰巨。笔者主要运用生态思维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及探讨,旨在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生态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闫志华.加强大学生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OL].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23):25-26[2017-12-21].

[2]谢连生.传统文化生态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兼论基于传统文化生态的中国道路优势[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7,38(02):1-4.

[3]姜磊.新文化生态与文学批评实践——当代俄罗斯文学批评话语转型研究[J].俄罗斯文艺,2017(01):14-21.

[4]陈婕,王盛.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与实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11):96-98.

[5]胡菊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生态优化论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04):141-148.

[6]李旭,侯小波.美国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特征及对我国大学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7,(02):115-118.

作者:邓拓 郭梅华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