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家长委员会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

高校家长委员会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高校家长委员会是高等学校中由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群众性教育合作组织。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家长委员会可营造“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多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家长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来,了解、支持、参与、监督学校的各项工作,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

关键词:高校;家长委员会;家校合作;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和家庭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域,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教师与家长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中共中央、国务院曾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因此,各个高校设立家长委员会,密切家校联系,优化合作机制,构筑起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协同网络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兴起,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传统的家校联系沟通机制也势必需要创新。网络环境下的家校联系,特别是家长委员会建设需要架构新的“互联网+”理念,展示新的组织形态,完善新的联系沟通网络。目前,各高校陆续通过网站、微信、微博、APP应用等媒体工具打造了一批官方性信息平台,这些师生使用程度较高的移动即时通讯应用,快速便捷地、低成本地架构起了家校联系的新桥梁。

一、高校家长委员会的定位及作用

高校家长委员会是各高校中由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群众性教育合作组织。它不同于初、中等教育阶段时期的家长委员会,不再是完全实体化的家校联系组织。但与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相类同的作用是,高校的家校联系主要发挥学生家长在育人过程中的正向作用,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接受管理”转向“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家长能够在学校、高校教师触及不到的领域里,参与大学生教育工作。而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也需要社会、家庭对教育过程的关注、合作与介入。“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家长委员会的工作定位应当是沟通、协调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实现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参与和监督,通过学生家长的渠道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支持高校培育更加优质的人才。根据宁波大红鹰学院的相关工作实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家长委员会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积极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协助开展学习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学工部门可以通过移动即时通讯应用向广大学生家长、学生宣传推介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结合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机会,让家长帮助学生调试心理、促进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缩短适应期。学习及职业规划教育就是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自我规划,并辅导学生的整个实施过程。由于大学新生规划意识、能力缺失,不少学生在新生阶段无法较好地解决学业、职业发展方向与动力问题。学生家长及家长委员会可以在此发挥积极作用。

(二)主动参与学生教育管理过程,协助学校因材施教

由于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差异,学生个性化差异较大,教师及学生家长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密切沟通,这将有助于教师适时地调整教育教学方法策略,针对性地管理与服务,实施个性化服务、柔性化管理、隐形化教育,因材施教。高校可以利用好学生家长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协助学校有针对性地提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方案。家长委员会可以积极配合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评价权。[3]

(三)整合调动社会资源力量支持大学人才培养现代大学离不开社会资源力量支撑。当前社会正在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部分高校面临着转型升级,正朝着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发展。这些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的渠道作用,深化产学研融合、校企合作,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力量支持大学人才培养工作,以便培育出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技能型人才。比如,家长委员会为学校争取一些讲座、报告等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帮助学生社团与相关企业和机构联系合作,为创新创业学生团队提供资金支持等等。

二、现阶段家长委员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联系不畅、形式内容单一

畅通的双向互动是高校家长委员会建设的基础。当前,家长委员会建设受到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家校联系不畅、形式内容单一。据调查,在学校有关经费开支中,没有专项的用于家长委员会建设(包含家校联系)的经费,[4]举办大型家校联动的费用支出也基本上由学校承担的。部分学校没有完备的家校联系制度,仅仅停留在“学生发生重大事(变)故,方才通知家长”的层面,导致家校关系紧张,有的甚至激化矛盾。[5]此外,即使是开展了家校联系,它的形式内容也比较单调,缺乏新意,学生家长兴趣不高,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

(二)家长委员会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由于高校家长委员会并不是完全实体化的家校联系组织,学工部门在制定整体工作计划时,容易受到可变因素影响,致使家校活动在时间上断断续续,在内容上没有前呼后应,家长无法随时与学校进行有效沟通。这种缺乏制度化的、零散的、无针对性的组织,何难达到家校有效合作的目的,更难以发挥长远效应。

(三)家长缺失参与家长委员会建设的积极性

在对部分新生家长的访谈调查中,我们看到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意愿还不够强烈,有相当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参与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6]部分家长有时也会主动联系学工教师,但主要以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主,对学生在校其他方面关注较少;对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生活教育等内容不支持、不关注。家长缺失参与家长委员会建设的积极性。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家长委员会运行机制的构建

学生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天然合作者。“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必须积极主动地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学校教育事业建设。家长委员会作为家校联系(合作)的纽带与桥梁,其存在能够调动广大家长的积极性、集纳社会优势资源,协助高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帮助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学校解决各类难题,群策群力,共同建设符合时展需求、符合教育规律的现代学校制度。因此,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优化高校家长委员会的运行机制。

(一)多举措搭建宣传互动机制

2013年至今,宁波大红鹰学院在每年的大一新生报到日均召开新生家长见面会。每届新生家长见面会,都得到了学生家长的热烈响应,有的甚至“举家与会”,格外重视。见面会上,学校领导主要介绍学校发展概况、学生教育管理举措,让学生家长了解相应的规章要求,以便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各分院领导着重介绍学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教学情况。校院领导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的形式,向家长们宣传了家长委员会建设的基本情况。新生报到期间,学工部门还创建了新生家长QQ群,加强家校联系。之后,学校及相关教师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途径对家长大力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变化,让每位家长都感知到家校联系的必要性,营造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

(二)全方位健全长效沟通机制

宁波大红鹰学院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新生家长QQ群等渠道搭建了宣传互动的平台。但是家长见面会是特殊时期组织的家校联系形式,并不是每天都召开,如何发挥长效沟通机制?这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途径全方位健全,促进互联网与高校传统教学、管理、服务深度融合。[7]学校要对学生家长要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懂得如何参与大学教育,让他们真正介入教育的合作之中,使家长们都能感受到学校对自己参与合作、参与监督的重视。

(三)多维度提高制度规范机制

家长委员会建设必须制定相应章程,明确机构设置,提高制度规范机制。所有学生的家长都理应是家长委员会的成员,但并不是每一位学生家长都参与家长委员会,因此要考虑日程工作的参与性。在机构组织上,通过互联网搭建好组织平台。通过学生家长的渠道作用整合调动社会资源力量,建立操作平台,制定合法有效的制度,推动工作有效开展。在实践中要明确家长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一些学校基于某些名利上的考虑,在家长委员会的人选确定上,基本上是领导指定或由辅导员、班主任推荐产生。其成员大多为政府官员、教师、企业老板、新闻单位工作人员等。[8]家长委员会组成人员成分单一,代表性不够广泛。

(四)多层次提升家长参与机制

通过实践,要多层次提升家长参与机制,可以将学生家长主动参与家长委员会建设进行分层化推进。第一层面:高校、家庭之间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有效途径进行沟通。第二层面:学生家长参与子女学习,此处学习不仅仅指学业指导,更多地是指家风教育、生活指导、品德指导。第三层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高校要主动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例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生军训等。[9]第四层面:高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建设要培养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兴趣,使学生家长产生“家长也是学校建设一份子”的意识。[10]第五层面:学生家长通过家长委员会平台对学校整体运作进行协助决策。[11]

总而言之,建立高校家长委员会不但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与互通,也有利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四者的良性互动。它有助于消除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之间的心理隔阂、误会甚至对立等情绪,营造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创造愉悦宽松的教学、管理、服务环境,展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高校家长委员会为高效培养大学生注入了活力,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2).

[2]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2).

[3]覃学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职能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5.

[4]蔡琳萍.三级家长委员会参与现代学校管理的机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16.

[5]庄薇.试论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3):28-30.

[6]徐丹丹.关于我国中学家长委员会建设的探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4:20.

[7]雷随斌.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6(5):58-59.

[8]陈立永.学校家长委员会建设范式的转型[J].教育科学研究,2011(7):46-48.

[9]李晓丽,王铁军.与学生家长沟通———高校亟待加强的工作环节[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71-74.

[10]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5.

[11]高红星.家校合作: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71-72.刘伟:高校家长委员会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刘伟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