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探析(3篇)

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探析(3篇)

第一篇: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提升途径

初中生美术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课程之一,良好的审美素质是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作为美术教师,有必要研究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以后生活中审美能力提高奠定基础。

一、转换学生课堂学习方式

1.利用合作式学习活动。

任何美术作品都包含着形式美与内容美,自然艺术作品有着独特性,需要将大自然的丰富内容进行展现。这就要求学生从作品的色彩与构图、艺术家的特有艺术表现手法等体会艺术家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思想特点。对于具体作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相互探讨作品的创作构思,建立美术作品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与审美判断力,提升审美能力。教师通过这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针对大自然美的合作学习应该重视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在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相互倾听、相互反馈、相互支持,吸收并内化为美术知识,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利用探究式学习活动。

如米隆的《掷铁饼者》,作为西方美学史上表现体育运动的做好作品,展现了掷铁饼这一动态过程,将充满活力的运动员形象淋漓展现。那张开有力的双臂就像拉满的弓,让人体会到发射的联想,铁饼与人头圆形左右对应,右腿如同轴心,让身体保持稳定。整个作品让人产生和谐、健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印象。在此类作品授课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劲爆音乐,展示学校运动会中同学们在运动中体现出的健美的身材与有力量的肌肉,同学们在台下探究如何寻找作品中的力量美,并结合自我感受,用美术语言进行描述。如此,男生体会创造美,女生感受力量美,在音乐中不知不觉的探究教学活动得到展开。正是这种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全身心体会到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3,开展问题式学习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提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逐步将作品主题提高到审美高度,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品所处时代的意蕴内涵。如在教学中展现健康优秀的美术作品,集中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与艺术家的审美观点,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审美愉悦,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一旦学生不能感受作品的时代内容与民族特色时,教师应该通过问题提示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处时代的社会心理结构,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评价。

二、有效开展美术实践教育活动

1.手抄报比赛。

围绕着审美能力,开展青春律动的手抄报比赛。作品内容要求积极向上、书写整洁、图文并茂、色彩鲜明,充分展现学生的审美态度与审美能力。通过此类生动形象的比赛,可以从各个维度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他们对气质美、语言美、生态美、行为美、自然美、社会美等有了新的认识。可以结合其它科目进行这场活动,在我们学校的团委活动、综文活动中就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手抄报。

2.漫画创作与展览。

让学生创作一些具有审美主题的漫画作品,并选出一些代表性作品,让学生感悟审美,学生之间交流看法。通过此类漫画交流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态度,对语言美与行为美有着新的感知。

3.创作审美期刊。

学校出版一些自己的美术作品书籍,这些内容可以包括体态美、服饰美、心灵美、礼仪美等,目的就是让学生透过美的窗口,发现美、感悟美,并让自己的青春之美得到绽放。在这些书籍中,学生们亲手绘制精美图画、隽永文字与创作感版式,这些让学生的审美态度与审美判断力获得有效提升。

4.组织以提高审美能力为主的辩论赛。

在此类活动中,学生对辩论主题获得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辩论场面的精彩纷呈,赛后又让人深思,给人耐人寻味的隽永。可以说,好的辩题设置,为比赛成功奠定基础。辩论过程中辩手们注意仪表言语,不出现对对方辩手的人身攻击、语言诽谤等,所有参赛人员衣着大方得体,展现了当代中学生的良好形象。

三、有效开发专题校本课程。

美术作品以视觉形态表达当时作品的审美状态、情感活动与思想意识,丰富人类的物质世界与精神感知。以中国美学史上的人物绘画为契入点,设计校本课程设计的思路与途径。从时效性、文化性与民族性角度做出研究。人体美最初是注重功利的,在上古母系氏族社会注重生产与生殖,宽广的臀部更易于繁衍后代,虎背熊腰利于狩猎与生产,这个时期的人体美注重粗壮;到了先秦时期开始注重硕大健壮为美;春秋战国时期,审美观开始发展转折,这时社会也开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审美观念中也更加注重女性的“柔弱顺从”与士大夫的“精致细腻”的审美意识。进入两汉时代,秀外慧中更加重视,出现了以德压美的倾向。后汉以及三国时期,人们对美貌的标准玄学化与哲学性,女性“面如凝脂”、“樱桃小口”,这成了古代女性基本基调。魏晋时代女性美趋于外在的个性和精致,强调女性的温婉妩媚、婀娜多姿,崇尚个性美、自然美、瘦骨清相成为当时的人体审美标准。唐代微胖则成为女性美的模式,宋代开始崇尚纯朴淡雅之美,“三寸金莲”也成为明清以后至到民国时代对女性美的标准要求。而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审美情趣开始随潮流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到了时期,两性以政治为群体,同一政治群体里男女整齐划一,以同志、战友代替男女关系,美丽女性已经被铁姑娘队这些词来代替,绘画充分体现这些特点。此外,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审美能力。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的多媒体技术服务,而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音视频材料可以将抽象内容具体化,更易于学生的体会理解,通过多彩丰富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与地球村的形成,各种各样的思想潮流影响着初中生的思想意识。教师应该合理引导学生感受各种审美形态,在感性基础上获得理性认知,最终可以通过有效开发专题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杜丽燕 单位:淄博张店建桥实验学校

第二篇: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摘要: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是学生不可获缺的学习课程。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值得每个美术教师高度重视的问题。为小学美术教师日后的教学提供有效参考,对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审美能力

当前我国实行素质教育,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原有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新时代的美术教育需要学生具备更高的审美能力,借助各种工具和材料,在制作全过程中展现出中心之美,进而达到落实素质教育宗旨的学习目的。为此,加强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教师需要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采取各种更为有效的手段加强对小学生的培养。以下是对如何进一步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而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促使美术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美术并不是凭空而造,它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写照。若想获取更真实更美的感受,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就必须促使美术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纸上谈兵培养出来的审美能力不但空洞,也缺乏真实情感,无法帮助学生培养出更好的审美能力。为此,在小学美术教育课堂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引导,促使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鼓励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上册第20课“丰富多彩的玩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各样的玩具给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观察每一种玩具的外形、颜色等特点,并让学生发挥想象,思考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玩具,它们的颜色与形状是什么样的,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玩具进行美术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要是以现实的物体作为出发点,通过观察、想象,最后完成美术制作,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更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审美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对于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如何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是值得每一个美术教师重视的问题。当前,各种科学技术日益发展,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已成为新时代小学教学的发展所趋。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创建各种小情境,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丰富课堂。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下册第20课“五彩缤纷生活”的教学中,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生活是一个极其广泛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把握。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各种关于生活的小视频,在播放过程中给学生适当进行讲解和引导,促使学生在视频中获得启发,丰富学生美的信息库,让学生在启发下来完成画作,构筑出自己心中“五彩缤纷生活”的雏形,通过这种展现—欣赏—制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无形中培养出独特的审美能力。

三、树立新型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课堂中,教师都是在台上讲述,然后给学生布置课堂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既死板又落后,一成不变,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最终的美术教学效果不理想,无法达到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为此,美术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授课模式,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积极转变课堂形式,鼓励学生从室内走向室外,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通过实践来进一步开拓视野,增加阅历,感受生活,提升审美能力。例如,在小学一年级下册第2课“走进大自然”教学中,如果学生仅仅局限于课堂,根本无法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在这种局限下的美术作品也缺乏真实感。为此,教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可以组织学生到公园等景点进行参观,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进行实地观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样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不但能活跃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质的飞跃,最终获取的教学效果更是课堂所无法比拟的。在小学教育中,美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学生艺术气质的基础课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有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利用科学技术,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达到提高美术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文艳.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2(6):144-145.

[2]高秀明.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2(12):241-242.

[3]谷大勇.浅谈结合儿童绘本的小学美术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2(16):50-51.

[4]任伟龙.创新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2(22):148.

[5]袁瑢.小学美术教学要让学生“随心所欲”[J].黄河之声,2012(11):71.

作者:张凤香 单位:静宁县德顺小学

第三篇: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探究

审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在教学中,借助美术课堂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初中美术教学在整个美术教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审美教育来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拓展自身的视野,优化课堂结构,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探究更多实施审美教学的途径,使学生体会到美术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一、通过外国雕塑,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美术教材中包含了很多雕塑作品,雕塑是西方艺术中较为典型的形式之一。很多雕塑作品的创作者不仅仅是雕塑家,同时也是知名的艺术家。因此在雕塑作品中蕴藏了较为很层次的内涵,是值得欣赏的作品。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讲解雕塑时,除了要让学生从外观上体会到雕塑的精细与美感,更为关键的是领导学生体会到作者表达的含义,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例如在欣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时,教师就可为学生讲解一些相关的创作背景,这幅雕塑耗费了作者三年的心血,当时米开朗基罗认为完美的生命艺术体就隐藏在顽石中,而雕塑家的主要使命就是将其从中解救出来,这也是作者在家里看到大理石后异常激动的原因。为学生介绍了相关的背景后,教师就可带领学生对雕塑的局部进行观赏,如此学生便可更好地发现雕塑的美感。雕塑与绘画的表现形式不同,是立体三维的艺术形式,通常能够给人们带来较为直观的触动。因此在带领学生欣赏雕塑时,应当按照学生的兴趣点来带领学生更好地解析艺术作品,有效地领略艺术作品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在欣赏外国雕塑时,教师还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让学生自主欣赏雕塑,如让学生组成小组,每组挑选一副雕塑作品,调查雕塑作品的背景以及文化知识等。如在欣赏《维纳斯》时,教师就可设计问题“两个维纳斯在外观上有什么不同。你们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随后引导学生从外观上对雕塑作品进行分析,从形态或者手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学生分析完毕后,教师就可进行总结,同时渗透一些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与审美观念。

二、通过感知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学较为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将学生“关”在课堂上,单调的学习绘画技巧,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隔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无法提起兴趣。新课程要求美术课程应当与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借助已经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来优化生活,由此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动力。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当深入发掘教材,将其中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整合出来,由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美术时体验生活的乐趣,感受生活美,由此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学习一些与建筑相关的课程时,教师就可带领学生观察自己居住的小区是怎样的,使学生描绘出社区的美景。因为这些生活元素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此时再进行创作就会非常顺利。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学习完相关内容后进一步观察居住地的景象,同时描绘社区的一角,体现生活百态。由此可见,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具有一定的联系,挖掘教材内容,就能够营造出更加精彩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除了针对自己居住的环境进行观察外,教师还可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美,由此感悟生活,在组织与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美,学会创造美。

三、通过学生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自己的作品也值得欣赏,教师在评选作业时,可从作品的立意以及色彩的搭配等方面入手,挑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在下节课堂上展现出来,让学生一一评价与欣赏,自由地发表意见。当学生在欣赏优秀作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一幅好的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自己的作品有哪些欠缺?”等,从优秀的美术作品中吸取经验,由此优化自己的作品,经过长期培养,学生的美术水平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在学习《装饰画》时,教师就可挑选出学生的优秀作品,贴在展板上,在课堂上展出,让学生评价每幅作品都有哪些特点。如其中有一幅布贴画,学生们都认为这幅画虽然选材很简单,但是作者对于材料进行恰当的处理,将布料的形状以及色彩等视觉特征运用得非常到位,由此展现出了作品独特的美感。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还可展开进一步的说明,在生活中有很多废旧的材料,将其用在装饰画的创造上,就能够发挥材料的价值,使学生发现材料的美感以及巧妙的选材是这幅作品的独特优势,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如何将材料的美感与艺术形象结合在一起。因为每个材料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材料可以直接使用,而有些则需要在加工,不管怎样加工,都应当保留材料的特点与美感,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艺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发现教材与生活的联系,由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唐勇 单位:重庆市南川区西胜初级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