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课堂中情感体验探析

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课堂中情感体验探析

目前,虽然我国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但是从实际来看,仍旧未能全部摆脱长达一千三百多年的应试教育制度,不过学生学习的目标由“求仕”变成了“求大学”,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让教学的发展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大批学生出现厌学的心理,甚至有一段时间“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因此进行课程改革,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很重要。

一、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教育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因素之后,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基础,只有和谐的交流氛围才能够让教师得到充分的教学反馈,让学生认知更深刻。教学不应该是枯燥和单调的记忆,而应该是学生与书本的精神上的沟通,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从高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来看,高中生对于外界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认知,心理上处于抽象理性思维为主的阶段,但是情感仍旧处于发展的阶段,而高中生最缺乏的其实是社会性情感。这里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指的是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高中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可以说对于外界社会的了解并不深入,因而社会性情感缺乏。但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与社会性情感有关的内容有很多,如地理教育中强调的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意识、尊重自然等属于道德感;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过程等抽象概括性知识属于理智感;地理教育中的区域差异、人地和谐、地图的空间形象美等属于美感。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中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存在让高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成为了可能。而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情感教育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二、课程改革下加强高中地理课堂情感体验的价值

我国的教育经历了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西方教育模式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影响很大,在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的碰撞之中,中西方的教育模式出现了奇特的融合。我国传统的读书、应试、求仕、飞黄腾达的文化模式与西方理性至上、客观标准的观念进行了不健康的嫁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模式。在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之下,人的科学与道德背离、知识与能力反差、认知与情感失调,以牺牲情感、个性、身体与精神健康为代价的升学教育造成了大批学生的被动学习行为与态度。毫不隐晦地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应试作为唯一的教学目的,教师乃至学校追求单一的教育目标,重视知识的灌输,轻价值传递与情感陶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更加注重教师的单项传授和师道尊严,难以为师生之间创建平等交流的条件,学生的情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培养。在种种因素互相作用下,学生对于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被严重地削弱了。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中同样是如此,想要唤醒学生对于地理的兴趣和潜能,让学生主动地吸收知识,需要用情感教育来形成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体验到地理的魅力所在。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转变教学的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之前的教育成果均优于西方国家,但是大学之后的阶段,教学的成果远不如西方,这是我国科技发展落后于西方的客观原因。而长期以来错误的教学理念的灌输,让高中生的兴趣特长得不到发挥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也得不到及时地释放,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自主思维能力差、创造力不强、独立性差、缺乏社会责任感。而想要改善上述现象,首先应该改变教学的理念。地理是一门丰富而极富趣味性的学科,许多学生却觉得枯燥,这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无关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上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利用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当然,当代高中生长期处于传统教育中,其心理具有丰富性、含蓄性的特点,因此需要教师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

(二)创造和谐的师生交流氛围

一个和谐的师生交流氛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措施。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主宰着学生的一切,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教学模式更适合管理学生。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自身思维的发散。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而想要实现教师角色的改变,创造和谐的师生交流氛围很重要。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成果只能通过考试来检验,而这个时候往往已经晚了。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交流氛围,能够让教师及时得到教学的反馈,知道学生哪些地方不懂,并及时加以弥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今天的高中地理教学,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其实质是教学的过程中缺乏情感教育,学生的情感得不到抒发,对于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有所降低。高中生正处在情感丰富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地理教学必须做好情感教育,才能够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吴红平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田家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