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课程信息技术管理

课程信息技术管理

对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问题的反思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小学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热点。该实践旨在通过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协调,产生聚合效应,从而深化学科教学,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性发展。当前,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虽然广大教师都能自觉加强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力度,强调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但在实践过程中普遍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与问题,本文拟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误解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地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依据主要是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全权控制为新型教学环境下尽量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回归。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等同于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于是在教学中就出现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来替代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缺乏科学安排,并忽略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等现象,结果不但导致信息技术坏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和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等也都丢失殆尽了。

比如: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动手上网,就学会了自主学习,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加快了.就达到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了。其实对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培养更多地还要训练他们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的快速浏览能力,把握文章重点的能力,提炼主要观点、评价分析综合表述的能力,下载信息的能力等。所以考查这个环节的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浏览网络、收集信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探索性学习的过程、方法,只有教学目的需要且学生通过适当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质疑提高了自身信息修养,提高了判断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步效果。

2.误解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应定位为教电子商务资料库&";4(9233$+#''''56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显得更重要。

比如:"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然而,我们通过观摩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数师并末真正理解教学情境创设的内涵。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播放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音频材料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支持就感到无所适从。如此这般程式化的情境创设往往令学生厌倦且昂矫枉过正,导致偏离教学目标。

另外,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就要注意体现教学重点,且使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活动参与后要达到意义建构的活动效果。然而,我们发现课堂上有些教师花力气设计的活动,却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活动效果。以福建省电教馆组织的"2003年全省信息技术环境下优秀课例评比活动"中的一节参评课-《航天飞机》为例,参评教师采用多媒体演示、学生分组竞赛抢答的设计,课件画面精美、技术含量也很高,但是有关评委却指出其课件的形式精彩,都是为让学生亦步亦趋地紧跟教师的思考脉络,有的甚至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拓展.故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误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的教师甚至认为网络是全能的。但事实上作为学习资源,网络不是惟一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它资源可以利用。比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戏剧表演、图书馆,以及社会现象、经济现象、国内外重要政治事件,还有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也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

信息时代资源的重要性已得到很多教师的认同,但当前在大部分学校,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和组织,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资源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且优秀教学资源由于无法实现共享,使得广大教师在寻找适合教学资源的过程中疲于奔命,收效甚微,甚至打击了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整合实践的积极性。

此外,不少教师在进行整合教学时,也只是把网上搜集来的大量素材性资料提供给学生,并没有过滤无关信息,对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当放手让学生到互联网上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获得的还都是些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有的只要按照教师事先划好的条框、详细的问题条目等进行填表式回即可,让学生开展的探究性学习都是低层次的。4.误解技术支持的内容 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各种各样教学软件的推陈出新,很多新技术进入了课堂,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平台、资源平白、VOD校园点播系统等。这些软件加上新媒体(如实物投影、无线传声器),再加上原有的录音机、电视机等常规媒体,一时间学校的硬件装备达到了有点用不过来的程度。然而,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因此始终无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进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有些装备也因无人使用,而在''''摆"一段时日后就随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被"自然淘汰"了。

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只重视能参加评奖的精品软件。于是就出现评选活动时,学校集中几个教师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制作开发精品软件,而对日常教学实用型软件往往态度冷漠。笔者认为教师如果能自己动手制作教学实用型软件更应该着眼于课堂教学,对这样的软件不必要求特别美观,也不必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只要能成为学生认知工具或情感激励工具,在教学中发挥到实用、管用、好用的作即可。

显然,对以上四十问蹰的逃避和忽略对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研究和中小学日常整合教学都是有害无益的。

二、改进与探索策略

笔者建议相关学校与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改进与探索。

1.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位置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我们仍不能忽视积极探索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或许讲得少、讲得精了,但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的主导地位并没发生改变。教师要研究教材,为学生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导航,设定学生自主学习要达到的层次目标,同时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以主人翁态电子商务资料库2*&:17-,3!!+"57度自觉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这要求教师具备四种能力,即:面向全体学生,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善于创设良好教学惰境,引发学生情感的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巧于点拨的能力。

另外,学生自学和协作的时间要有保障,要让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各抒己见。充分吸收他人观点,进行内化,从而完善自己对同题的认识和理解。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有所得,甚至可以在占有资源和有所发现上超过教师。在现阶段,如何控制学生小组讨论的节奏、如何因势利导激发学生更广阔的思维、如何对学生的活动收放有度、如何对学生的思考评价到位我们面临的较大问题,教师要在现代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认真、广泛的学习和总结。及时内化.在教学中探求可行的策略。

2.重视教学环境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把信息收集放在课后,学生自觉性差,而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可以教师的明确要求和适时监督之下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充分为学建构知识体系眼务。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资源也是相对丰富的,一些资料还无法通过网络来查询;在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信息,也带来了信息的不可靠性;同时,学生收集信息的途径也不应该是惟一的。由此,笔者认为较为理想的课堂,应该突破传统格局,其中教师既可通过投影、录音、电视机等把相关知识传达给学生,又能使学生选择上网等合适渠道自主占有大量的信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可以自由阅读、互相切磋,也可与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多边多向活动,进行探索、寻觅,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传统的讲授性课堂也不应就此消亡,而必须根据知识类型和学生探究获取的可能性选择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或其它媒体方式。笔者在归纳一些整合做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案例的发现,讲课教师在设计课件或用网络导学探究中都考虑到心理学上"关于形成动力型",以及"关于在一定时间内所感受的客体和慨念有一个合适的可能数量"的学说。把信息技术的展示或探究过程用来突出教学目标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刺激生掌握本质性的东西。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教学难点交给多媒体,而应让学生充分进行思维活动.激发起解决问题的欲望.即把握好媒体介入的时机。还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不同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例如:当教学内容呈静态时,可选用投影,当教学内容连续性较强时,可选用录像;当教学内容需展示复杂、抽象、不断变化及相互联系的过程时,可选用计算机多媒体。3.对技术手段定位的再思考

信息时代是资源共享的时代,教师设计的课件需要及时地与他人共享,以便进一步改进。根据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特点,笔者认为设计的课件容量不宜过大,可以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舍去(影视、音乐、图片等),或分割,最好是设计成网绍课件,使他人通过网络也能很便捷地使用。此外,在强调学生主动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今天,能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课件不容忽视。因此,要求课件的操作不仅简单易学.更要强调人机交互.使学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通过课件能进行有效的知识吸收,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模块形课件、基于资源库的课件将更为课件制作者欢迎和使用,所以,在设计课件过程中要注意开放性和可重组性。

另外,教师要认识到教学中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是只有计算机,传统的电教媒体有时更加适用、便利。只有用之恰当,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电子商务资料库+.+).&5/)8&8;50真正整合。例如:利用虚拟现实完成现有实验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利用电子邮件进行此替作业批改和答疑,采用可视电话加电子白板满足学生异地切磋交流的愿曰等等都是已有课例中有机结合的很好探索。

4.重视未来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和将强资源中心建设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因而,推行整合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教师。技术是行为的前提,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首先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因此,从各级学校来讲,抓好培训不失为解决上述几大问题的关键点。学校除了安排学科教师开展集中系统地学习培训外,还要注重在实践中对教师进行理论渗透与指导。遇过帮助教师打破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使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少走弯路。而对于整合支撑的资源、技术的困惑,笔者以为,教育软件资源的建设是一个社会性、系统性的工程,任何单方面的开发都不会是成功的。所以需要教育专家、网绍技术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来开发教学资源。在学校教学一的教师要注意建"库"积累。为整合提供更多、更方便的素材,使教学能更简易地获取信息。而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好用、适用的原则下加强各级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平台建设。只有学校集体的和社会的课程信息资源丰富且获取便利,整合才能成为学科教师经常化、自然化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