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思政课线上教学互动探讨

高职思政课线上教学互动探讨

摘要:受肺炎疫情影响,以线下教学为主的思政课教学“完全线上化”。在社会适应理论背景下,提升思政课线上教学的效能,避免跌入过去远程教育形式化的窠臼,也决定了这一场教学改革是否能顺应形势、转危为机。直面完全线上教学的优势和痛点,找到教与学“高频无缝”“同频共振”的互动方式,是一条提升思政课线上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互动理论;适应理论;线上教学

以“提升教学效率”为轴心的教育改革、技术革新,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专注于讲授式教学,其灌输传授的方式更适合应试教育,而高等教育的传播对象是即将面对未来社会的大学生,知识接受一旦固化,难以应对充斥着AI技术、AR技术、5G技术、区块链技术等处处互联互通的未来社会。互动交互的技术,不仅是未来社会的趋势,也是实现教学中高效沟通的工具,根据互动教学理论,教学效率的提升来自学生的参与,教师应借助各种线上教学平台和互动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传统高校线下教学模式的最大硬伤是缺乏互动,而MOOC囿于平台、技术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未能被所有高校采用。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完全线上教学转向,客观上改变了线下教学形态,无论高校教师愿意与否,都必须直面这一挑战,把握住我国教育平台全面开发和新教育技术支持带来的契机,实现师生高频、无缝互动,目的是提升学习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1基于社会适应的思政课线上互动教学

从发展心理学社会适应角度来看,所有个体几乎都要面对环境限制而主动寻求改变,思政教育也是如此。认知学派皮亚杰提出,在谋求改变的“过程中会产生两种相反相成的作用,同化和顺应”[1]。所谓同化,即是将个体所获得的新经验置入自身既有认知体系的过程。而同样面对新经验,顺应却是个体重置既有的认知体系,以因应新经验之过程。个体终其一生都在适应社会,思政课从传统的线下教学为主到疫情防控期间的完全线上教学,再到疫情结束后顺应教改的线上线下O2O混合式教学,也符合适应理论。

1.1高校思政课应对疫情教学和课程教改的需要

当前网络环境复杂,网络传播呈现扁平化、泛在化,大学生接受良莠不齐的海量网络信息,大多数信息未经审核,存在各种伪真相、垃圾化、引导性信息,“错认他乡为故乡”。身陷这种虚拟现实的“拟态环境”中,教育者不能左右信息的涌入、不能沉渣汰渍,要担负起信息“把关人”的责任,将“拟态环境”迁移入思政课堂,使思政课堂成为传播学意义上的“拟态环境”。根据“00后”学生的网络接受习惯,线上课堂这一形式无疑是构建思政“拟态环境”的必要路径。通过直播、云课堂、翻转课堂,集合手机移动端、电脑客户端多点输入,形成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的“拟态环境”,也为正式开学后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1.2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Schaie在“成人智力适应理论模型”中指出,成年早期的个体处于“achievingstage”[2],即“实现阶段”,个体为了实现长远目标,必须使自身的认知能力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因此这个阶段个体更倾向于关注来自日常生活中应用知识的获得。也就是说,从这个阶段学生的接受特性来看,学生通过手机、网络等渠道获得的知识效率是要高于课堂的。这一智力适应模型,本来用于反映高职生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在线上思政课教学这一特殊的考察视野中,高职生以移动端、电脑端为媒介,得到本该在课堂中获得的知识,也是学生适应变化中的社会环境的需要。

1.3教师适应学情的需要

对于大多数在校高职生来说,两大重点基础思政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全部开设在大学一年级。大学生进入校园后,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学习和心理调适,慢慢适应了第一学期的大学生活,然而,肺炎疫情打断了这一进程。已经适应了大学以线下为主的思政教学的高职生,不得不迅速调整状态,进入“完全线上课程”的学习。虽然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00后”,但小学、初高中接受的都是以线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完全线上教学的自由、弹性、碎片化、非线性都给学生的接受心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互联网思维天生带有主动创新思维的基因,但生长在网络环境中的高职生,遵循着应试教育的惯性,自动分割了线上线下的界限———线上为了娱乐,线下为了知识获得。疫情提前让“完全线上教学”彻底代替了传统教学,面对这一客观现实,学生在思维上尚未形成互联网思维。此时实现高频交互,不仅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需要,更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需要。教与学的联结,必须实现“高频无缝”“同频共振”,才能使线上教学达到与线下教学同等的教学效率。

2完全线上教学的互动优势和痛点

完全线上教学,即采用直播、慕课、云课堂等全线上交流的方式开展教学。线上教学在互动教学方面既有无法代替的优势,也有显而易见的痛点。线上教学的痛点不言自明。思政课教学理论性强、标准严明,接入线上教学,可能存在学生的体验不好、学习走过场等现象;而技术的有限延展,也在客观上带来人际交流的疏离,比如慕课,学生按计划播放教师录播好的内容,纯粹线性单向、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削弱了互动体验感,而且录播预设了教学对象的同质化,确实实现了“有教无类”,然而却放弃了“因材施教”的机会,也因此缺乏教学约束,多数学生只是“挂在线上”,手头却做着别的事情,导致学习质量和效率难以得到保障。线上课程的互动优势则不胜枚举。比如直播见面课,实时连通师生,虚拟课堂、白板,甚至AR技术的介入,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实时交流,几乎等同于一对一教学;慕课课程是开放大学,共享性强、成本低、整合度高,有效地缓解了重复讲解造成的资源浪费,也便于教师实时掌控学生线上学习的节奏,学生获得课程的成本很低,“停课不停学”,不同时空背景下,在家中利用电脑、手机、平板,都能轻易获得同步教程;云课堂则是师生实现深度互动的线上工具,云课堂填补了慕课的短板,补齐了远距离下师生互动的模块。在技术层面之外,网络沟通还增进了师生的情感,网络沟通借助表情包、emoji表情语言和流行语,有效地消解了现实中难以逾越的师道尊严,使师生沟通的亲和性大大增加。实现线上教学的“高频无缝”“同频共振”,就是为了解决线上教学的互动痛点,最大化地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

3思政课线上教学高效互动的有效路径

3.1全天候在线互动,实现“高频无缝”

线上教学的互动体验差,主要是因为慕课录播课等远程教学的单向和同质化,科技发展到今天,机器理性有人文关怀不能及之处,尤其是对于处在成年早期、需要情感双向沟通的高职生来说,教师的带路、引导、关怀,已经成为高职生的接受惯性和审美期待。商业逻辑有教育思维可借鉴之处。如何增长用户群体即高职生的学习黏性,提升高职生对在线课程的使用频率,关键在于改善线上教学的使用体验。对高职思政课来说,教师的实时在场是实现“高频无缝”的关键。在针对290位学生的线上思政课接受偏好问卷调查中,104位学生选择了“直播课”,101位学生选择了“直播+录播”的“混合式”教学,还有15位学生对直播、录播都没有选择偏好,他们没有适应线上教学,更希望回到线下教学。通过观察2020年3月2日—3月16日长达两周课时的思政课慕课,选取其在“超星学习通”学习平台上的远程教育数据,不难发现,“学习通”数据的高位日访问量,全部出现在思政课线上直播时段和教师利用“学习通”课堂在线活动的阶段。学生自主学习时段基本处于低位,这说明唤醒学习效率需要高强度的师生互动。手机前端开发的交互设计,让教与学的互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腾讯矩阵针对疫情线上教学开发的小应用,诸如腾讯极速课堂、腾讯会议、QQ群应用(打卡、作业、群接龙、群日历、投票、群活动),大大节省了教与学沟通的成本,也大大加宽了教与学沟通的广度。换言之,学生可以在学习的所有场景中,或主动或被动地实现与教师的无缝信息交互;学生可以在任何时空下,通过即时通讯工具、AI聊天机器人,与教师进行全天候信息交互。

3.2五环互动实现“同频共振”

远程教学效果的不可控,主要原因是在慕课单向知识传播过程中,完全依靠学生的自律,学习的实际效果是难以通过统计数据呈现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可能流于形式。线上教学实现“同频共振”,必须借助无处不在的互动“渗透力”,缩短学生体验升级的路径,实现教学多点双向的实时传播、实时交互、实时反馈、实时调整。在课前的预热阶段,通过每周一次的“线上教学问卷”和“线上教学偏好投票”,征集学生线上学习的真实体验,比如在QQ群群投票“每次直播时间多久为宜”,向316位学生征集意见,设置了5个选项,分别是“15分钟”“30分钟”“60分钟(中间休息1次)”“90分钟(中间休息1次)”“120分钟(中间休息2次)”,其中“60分钟”的投票人数为162人,占总数的51%,还有部分学生私聊反馈,认为线下上课时长“45分钟”可以引入线上。教师据此调整直播方式,并一周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关注、预习云课资源和电子教材,倾听学生使用体验,实时改进讲授模块。在课中讲授阶段,教师利用腾讯课堂、classin、cctalk等专注在线课堂的直播平台开展思政见面课,进行课中的实时互动,真实模拟课堂环境,黑板、白板、禁言、发言、上台等嵌入式互动功能一应俱全,因此学生普遍反馈直播课效果最好;正课之外,教师运用腾讯会议分群体开小课、“开小灶”,进行重难点解析,学生在腾讯会议应用中可以和教师高频互动、畅所欲言,因此用户UGC得以生产和反哺教学。课后的稳态互动包含“复盘”和“答疑”两大模块,复盘是知识的温故知新,通过“学习通”“云班课”“雨课堂”等学习空间开展举手、抢答、头脑风暴,教师点评批改;通过QQ群打卡、QQ群作业开展共时交互作业,在对316位学生的作业形式偏好调查中,155位学生选择QQ打卡形式,可能这种形式更能实现师生交流无缝无延时;通过QQ群接龙征集“答疑”提问,学生通常不愿或不敢在群聊中直接向教师抛出问题,然而使用“群接龙”这种QQ群内嵌的功能应用,能激发起学生接龙参与点评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触及率。线上课表之外的时间,是思政课线上教学的课外时间,课余的情感联结互动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培养师生交流和谐氛围,师生通过QQ、学习平台私聊的方式进行沟通,借助网络拟态环境中的表情符、表情包、流行语亲切交流,是线上教学的有益补充。线上教学也要利用好碎片时间,将碎片时间转化成教学之机。奖励和激励是线上教学不可或缺的武器,在对学生进行奖励偏好设置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作业上墙被同学膜拜”“得到老师定向红包”“免交两周作业”等选项,学生对“红包”“免交作业”选项最感兴趣,这体现了学生务实的倾向,也反映了学生对线上课业任务过重的隐性抱怨。教师每周综合学习平台统计数据和作业情况,评出每周“学霸”,利用碎片时间在社群圈层给予奖励和反馈。思政线上教学打通“课前”“课中”“课后”“课外”“碎片时间”五个环节,教师和学生互为传播主客体,教师和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同时担纲者和反馈者的角色,教师通过线上教学工具“分发消息”,学生通过线上教学工具“反馈UGC”,连接“预习”“讲授”“复习”“奖励”等完整的授课环节,形成传播闭环。互动为王,扬线上教学之长,教与学“高频无缝”“同频共振”,充分下好交互这盘棋,这是通向教学效能的密码,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未来的方向。

作者:丁莹 单位: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