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校报舆导向教育

高校校报舆导向教育

摘要:本文从高校校报“舆论导向功能、思想引领作用、文化宣传的传播性和美育的生成性”几方面论述“一个主导,三个重要”的作用和“双重性”,阐明校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只要努力提高办报质量,办出特色才能提高校报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力量。

关键词:高校校报;文化;思想;导向

高等院校是一个特殊学术环境,那么高校校报的受众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高校校同文化应该是社会文化的前导,所以我认为高校校报应该承担双重责任就是构建大学校园文化,重建新时期大学精神;引领当今前沿的社会文化。

一、舆论导向功能

高校校报的权威地位和宣传作用。高校校报是国家新闻出版署统一管理、具有出版刊号的平面媒体,也是校党委领导和管理下的一份机关报。一般来说,较之校内其他部门主办的刊物、简报更具权威性和导向性。高校校报应该在校园内拥有主流话语权,就是如何发挥“一个主导,三个重要”的作用。“一个主导,三个重要”即高校校报是高校校园媒体中的主导媒体,是校园中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是连接广大师生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形象的重要窗口。校报作为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那么怎样发挥主导媒体作用呢?努力提高办报质量,办出特色才能增强可读性。为和谐校园服务,就是要坚持贴近群众(师生)、贴近(校园)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三贴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闻宣传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要始终关注学校的发展脚步,倾听学校发展的足音,要关注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的改革建设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校报要在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注意把指导性融于可读性之中。师生员工是校报的主要读者群。校报只有了解他们的需求。为教职工的利益服务,才能赢得他们的青睐。校报要反映群众的生活,关心群众的呼声,做党和人民的喉舌,做群众的真诚的朋友。要关心教职工的所思所想,关心群众的利益,与读者同呼吸,为读者排忧解难,释疑解惑,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深入采访,精心策划,热情引导,做到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让党委满意,让群众满意。校报要赢得读者的前提是要形成品牌,办出特色。

二、思想引领作用

作为高校校报的编辑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党性原则,从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应该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思想指导。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内部的报纸,新闻本身不带有政治性,但从总体的新闻宣传来讲,不可能脱离政治。所以高校校报编辑必须把教育方针政策准确生动地体现到新闻稿件和版面编排当中。高校校报编辑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对读者负责,也要对作者负责。对待工作要兢兢业业,不图虚名,实事求是。新闻要真实、准确,敢于说真话。

由于高校校报反映的社会面较小,高校工作又具有周期循环性,所以报纸上常常会出现“似曾相识”的报道,也就是说校园媒体同质化报道比较严重。特别是要闻版的会议报道多、长、空、老、旧,这也从中反映出很多高校校报还是有一种“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心理。马克思说过:“写作一方面要有超人的思想力量,另一方面也要有同等的超人的力量才能表现出来。”超人的表现力量同超人的思想力量对于写作来说是同等重要的。完善的新闻表现形式,可以使新闻作品的内容表现得更充分、更完善、更深刻。因此,做到内容精彩新鲜,形式新颖活泼,才会为读者所注意,所品味,所喜爱。

首先强调新闻载体形式要多样化。随着新闻传播手段的发展进步,报纸新闻体裁视觉化镜头化程度越来越高。消息、现场观察、新闻侧记、图片新闻、人物专访、特写、通讯、言论、调查、访谈、纪实、纪要等体裁的单用或并用,系列报道、深度报道和组合报道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形式多种多样,力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才能提高办报质量,办出特色,才能增强可读性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高校校报要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为建设和谐校园服务;要努力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更好地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大局: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增强可读性是其唯一的办法是拓宽新闻题材,丰富校报内容,解读大学精神的前沿文化的深度报道,应该善于从平常中挖掘出新鲜的话题,努力拓宽新闻题材。生活是真理的源头。深入生活,是增强校报可读性的一剂良药。在办报过程中,如果校报工作者能经常深入院系基层,那么采写的稿件通常都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样的稿件就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事物总有不同的侧面。对同一个事件,如果能有一双锐利的眼睛,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定会找到崭新的话题。比如,同样是贫困生问题,可以从反映学生的贫困状况,呼吁社会支持的角度报道;可以从贫困生怎样勤工助学,自立自强的角度报道;也可以从他们面对贫困与富裕的差距,怎样调整心理上的失衡的角度报道等等。善于从现象中找到本质也是挖掘新闻题材的重要法宝,这就要求校报工作者要十分注重深度报道。这种报道形式,肩负着“要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天的背景,从而说出明天的意义来”的重要责任。当下,不论是大报还是小报、晨报还是晚报,几乎都运用了这种极具穿透力的报道方法。校报也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校园里纷繁复杂的现象展开深入而准确的调研,进行深度报道。三、文化宣传的传播性

高校校报应该承担双重责任:构建大学校园文化,重建新时期大学精神;引领当今前沿的社会文化。高校校报承担着双重的任务:首先要宣传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政策,反映高校师生意见、建议、要求和呼声,发挥高校党政“喉舌”和师生“益友”的作用;进行教育科研信息的传递和转换,发挥阵地作用。可读性是当今新闻改革的一个目的。新闻改革要求稿件必须走近读者,少一些说教的意味。办报纸就如同做菜,大家材料都是一样的,但做出来的味道却大有不同。所以这是很值得思考的地方。提高高校校报的文化品位,做文化大餐,不做文化快餐。要拿出好的新闻策划,必须要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做深度报道,同时克服贪大求全,切忌“米不够,水来凑”的思想。高等院校在社会上是一个特殊的环境,那么高校校报的受众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但现状是这种高层次正在滑坡,高校校园文化应该是社会文化的前导,所以我认为高校校报应该承担双重责任:构建大学校园文化,重建新时期大学精神;引领当今前沿的社会文化。所以高校校报应该有自己的办报理念,传递校园信息,解读大学精神。这应该与一个学校的定位有关,教育方针政策、育人、科研是校报报道的主旋律。

高校校报作为中国新闻战线的一支轻骑兵,我国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符合无产阶级的办报观念。特别是新时期更应该注意报纸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要增强校报的人文精神。稿件必须走近读者,少一些说教的意味,从以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和平视校园生活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使校报新闻摒弃那种空洞的说教,使传播和接受、社会与个人获得严格意义上的心态同步、情感共鸣。显示出对时代、对生活,对受众的一种尊重。要站在人文关怀的高度,尊重师生员工和学生,关注校园生活,研究校报读者群,向他们传递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要多联系师生员工身边的事例,多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要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延伸采访触角,扩大报道领域,多采写来自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报道,让更多的内容对工作有指导意义,成为师生员工最关心的内容。

四、美育的生成性

报纸的版式设计是一门学问,在一期报纸中,各个版面的文章内容、体裁、长短应该富有变化,并体现出一定的统一性:每一版面的标题字体、图片、花边和底纹等在协调一致的同时应具有个性。事实证明,那种富有创意而具活力的版面常会吸引读者的目光。新闻版式总体上应该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打破陈套旧框,大胆开设大家喜欢的栏目,刊登广大师生优秀的摄影和绘画作品。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曾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所以我认为高校校报更应该这样,多做一些以小见大的散文体新闻,从平淡的事情中写出新意,反映大问题。少一些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以适应高校师生的审美需求和情趣。

新闻摄影很影响读者的视觉欣赏,所以图片必须实事求是,要有强烈的真实感,不要自欺欺人。很多报纸都有假图片出现,当然不是说现象的失真,而是说很难让人信服。语言和写作风格,应该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不要太死板,活泼一点。要加强副刊内容的策划,提高广泛性、深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在现行的高校校报中,副刊的意义通常较为宽泛,三四版上的文章,也通常以专题策划、热点关注、报告文学、人物通讯、论坛、文艺特写、评论、杂文、随笔、故事、小说、散文、诗歌为主打,是新闻的延伸或是新闻形象性、艺术化的表现,是以思想精神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品位来感染、吸引、打动读者。对于传播校园中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连接广大师生的纽带、展示高校形象的窗口的作用极其重大。它的可读性就是符合师生的审美需求的师生期望关心的最佳结合点,拥有导向性的主流话语权。高校校报是中国教育史的一面镜子,也是时代主流文化的主导和旗舰。它的传播作用与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是可以相提并论的。应该在校园内师生笔似刀斧爱雕琢,文似看山不喜平。没有个性、没有特点的新闻作品,味如嚼蜡,是不可能有吸引力的。有专家曾经说过:“如同报纸的理论版代表报纸的理论水平,报纸的副刊反映报纸的文化品位。”这句话恰到好处地概括了副刊在文化宣传方面的作用。所以副刊策划的选题紧紧把握发展的时代脉搏和审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