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济学角度下会计信息失真分析论文

经济学角度下会计信息失真分析论文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涵义及界定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涵义。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核算获得的反映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它可以客观地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果,同时又是相关使用者进行预测、分析、决策的可靠依据。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财务会计报表所提供和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报告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有:数据不实,事项不真,编造假证假账假表,虚盈实亏,虚亏实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界定。会计信息失真按其产生过程,可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前者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业务活动而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即“假账真算”,是一种主观上的造假。如银广厦在核算天津分公司出口业务时就采用这种作假方式。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这类情况既有故意所为,也有疏忽大意的无意之举。会计信息失真按主观上的有意与否,可分为故意失真和无意失真。故意失真是指经济活动当事人为了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这是危害最大、后果最严重、也最难以防范的失真行为。无意失真不存在主观上的故意和谋取非法利益。此外,会计信息失真还可以分为制度性失真、技术性失真、时效性失真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原因

(一)会计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指市场中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我国尤为严重。这是因为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重很大,国有企业存在双重委托关系。我国公有财产的所有者从最终意义上讲是全体人民,人民将财产委托给国家,国家再将受托的财产委托给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经营管理。委托关系产生信息不对称,而我国这种双重委托关系使得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①作为财产所有者的人民,不能确定他所拥有的财产的总额和比例,更难以确定他在某一特定国有企业中所拥有的数额和比例;②作为第二层委托关系中的委托者,其主体(即国家)是虚拟的,即所有者主体空置。这些不确定性,必然减弱委托者对受托者的监督和约束。会计信息生成于企业内部,企业经营者是会计信息的持有者,企业内部经营者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在公司的内部,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股票市场交易中,资金雄厚的大机构和众多散户之间也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使得能够控制和掌握会计信息主动权者,无不利用这种不对称性兴风作浪,愚弄百姓。

(二)会计信息的外部性问题。外部性指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易中发生的,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说:“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收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发生了;也就是说,成本或收益被加于其他人身上,然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为此而获得报酬。更为确切地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外部性有正负之分。正的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获得的额外外部收益,负的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蒙受的额外外部成本。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十分明显,在证券市场上更为突出。因此,会计信息行为人(企业负责人、报表编制者、信息人等)无不想利用外部性为自己谋利益。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又一个原因。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灵活性与“机会主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会计留学论文网原则和方法,是企业经营者在会计法规既定范围内进行的选择。如存货计价、固定资产折旧、资产减值的确认方法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为企业留下一定的选择余地。这是为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适应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体系而设置的。然而,经营者也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上给予的灵活性,对会计数据进行操纵,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红利等,可以通过会计利润操纵而提高。这就是会计政策选择上的“机会主义”行为。

(四)效用函数问题。委托人和受托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但他们的效用目标通常是不一致的。受托人除了寻求以货币衡量的物质报酬以外,还致力于一些非物质性的因素来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如增加闲暇时间,追求在职消费等等。而委托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激励不相容,即一方追求效用最大化会损害另一方实现效用最大化,始终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经营者作为有限理性经济人,为了追求自身效用(包括经营业绩和报酬)最大化,未必会提供所有者决策所需要的全部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因而,委托与受托双方的效用函数不一致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机。

(五)供需问题。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所以它也符合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根据经济学原理,只有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时,即只有当企业从会计信息披露行为中所获取的收益大于其披露成本时,企业才会主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因此,会计信息披露成本常成为制约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因素。信息披露成本包括信息提供成本和竞争劣势成本。信息提供成本是指从建立财务信息系统到会计信息的披露完成所花费的一切支出,竞争劣势成本是指竞争对手或合作单位利用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调整其经营策略或谈判策略,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引起的成本。企业对信息披露成本的牺牲直接影响其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比如,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发生变化时,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会增加会计信息的维持成本,而此项培训支出的牺牲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另外,信息的披露越是充分、详细、可靠,就越有可能导致竞争劣势成本的增加,从而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因而企业在披露此类信息时,往往予以淡化或含糊其辞,甚至不予披露;而此类信息却是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取舍评价时特别关心的最具相关性的信息。现实中企业在面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与竞争劣势成本这一矛盾时,往往选择降低竞争劣势成本的途径,因而导致其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失真。超级秘书网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健立与完善会计法规及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要充分维护《会计法》的权威,加强《会计法》等有关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单位领导人、财务人员熟悉会计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使后来者不重蹈覆辙。

(二)改革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权力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经营者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不仅要承担声誉损失,还必须承担物质损失。获得风险收益是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那么使经营者的风险成本大于其风险收益是一种有效防止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物质上的内在激励措施。这要求加强会计社会监督力量,提高审计质量,从而增加经营者造假受罚的风险。

(三)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要抓好在职人员的后续教育,尤其近年来会计制度增加的新内容较多,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由原来的12个变更为7个,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所有会计要素概念重新定义,新增了资产、负债的确认条件,改变了收入的确认条件,取消了所有者权益的分类,增加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增加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取消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将附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升格为正表,修改了会计目标。提高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从业素质是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督约束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完善各种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审批手续,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会计基础。财政、税收、审计、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和机构要发挥职能作用,维护国家财经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健全社会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