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声乐教学论文3篇

高校声乐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

一、影响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

1.教学主体因素

学生的艺术修养决定了自身的造诣。教师应不断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我们的教学更加轻松,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早先,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一直沿用一对一的教学方法,而近些年经济的发展促使高校不断扩招,小组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教师对小组课这种授课方式没有更多经验去参考,只能在探索中前行。这需要教师对现有的形式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团队协作意识,认真交流,做好每一次教研活动。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态度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对教学态度的规范大多源于教师的自律。一些高校声乐教师可能存在不合理的要求和心态。如:到自己名下的学生最好是嗓音条件好、悟性高、上课不费力的学生。对学生作业没有进行认真的考量,只是简单布置歌曲。不认真分析教材等。这些少数的、非主流教学态度与我们大部分兢兢业业、勤奋无私的教师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2.教学对象的因素

学生是学校教学的对象。大量涌入高校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因为文化课成绩较差无法考入本科院校转而学习声乐。这些学生中经常出现五音不全、学习不认真、混文凭等学习态度不端正现象。这些学生对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带来巨大困难。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

1.科学、规范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不同的高校根据自身层次以及学科优势确定教学目标。把高职高专类、普通本科类、高层次学术研究(研究生)类的教学目标分级,然后再根据生源水平、学校层次、教师专业研究方向不同,每所高校都可以制定出适合本校发展的教学目标。如高职高专类院校可将声乐教学目标确立为指导幼儿或少年儿童歌唱方向及声乐初级教育。学生在此目标下学会基础声乐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演唱能力,并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用趣味性的语言对年龄较小的儿童或少年进行教学。此类院校更应该注重艺术学科的关联性,将歌唱、舞蹈等多学科融会贯通,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多种能力,不仅会教孩子唱歌,而且也能根据演唱内容改编少儿歌曲,编排少儿舞蹈,使学生在社会工作中具有更多的竞争优势。综合类大学的声乐学科教学目标也可以制定的更为实际,即培养学生具有中高级演唱能力,更好的为群众文化服务,具有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总之教学目标的确立一定要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切勿模仿、避免千篇一律。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声乐教学评价系统的不完善与不合理,都会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为了排除此类问题,管理者应认真调研,结合学生、教师各方意见,优化评价系统,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高校声乐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也需要改进。课程设置要遵循适应学生发展、提升教学效率的原则。摒除一切不合理的安排,例如:声乐教学除课堂教学外还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以实践促发展。在课程设置与衔接方面从整体布局,理论知识、演唱技巧、艺术鉴赏课程相互渗透,环环相连,促成更好的教学效应。在一对一、小组课、集体课授课模式方面,学校应采取更为灵活的办法敦促学生努力学习,合理运用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开发声乐专业的校本课程也非常重要,校本课程更加突出专业特色,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更为重视。

2.教师重视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每一位声乐教师都应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解决。例如: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是否深入?演唱技能的训练是以练声曲和歌曲作品作为基本教材,教师所给的练声曲和歌曲教材既是学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手段,又是量变到质变的标志和结果。因此,教师为学生选择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严格遵循由浅至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实做到有针对性的选择声乐教材。此外,教师还要考虑所用教材在内容、体材、风格与类型上的多样性与广泛性。通过教师潜心研究,对学生选用的教材适和各阶段演唱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教学形式与方法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只有合理的方式、得当的方法才能显著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面临高校声乐教学的新形式集体课、小组课,其教学方法也要有所不同。由于集体课受众面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声乐鉴赏能力。而小组课更适用于学生发声训练,教师将相同程度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集中训练发声技巧。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相互鉴别等方式迅速理解发声技巧。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这一方式是否具有有效性,结合学生有针对性、差异化的分组显得尤为重要。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渠道,其形式主要为公开课、示范课、教学研讨会、教学观摩会以及专题讲座、专家讲学等。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可以更及时的掌握现代高校声乐教学理念以及发展态势,有效指导自己的教学。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培养更优秀的教学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校声乐专业整体教学水平。总之,教师以教学为己任,任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只有教师认真思考、善于学习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培养良好的教师品德,才能桃李满天下,赢得学生的尊重。

3.生源质量的不断提高

任何一所高校都希望拥有较好的生源质量,但生源质量的改善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随着招生制度的改革与深化,只要高校不断努力提高综合实力,培养出的学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欢迎,相信生源质量定能提高。综上所述,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改善的过程,无论从管理层、教师或学生都应各尽其责。声乐教育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宽松、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学生的成功也就意味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段紫逸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学院

第二篇

一、具体实施办法

1.明确声乐教学的目标。把音乐学声乐教学的教育目标与音乐表演区分开来,从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入手,讲解歌唱和语言的关系,学会独立分析艺术作品和细致的加工,真正具备驾驭不同风格作品的歌唱能力。此外,尤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声乐授课方法,了解青少年各个时期发育阶段的嗓音变化及正确练习方法,训练学生耳朵的灵敏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歌曲选择方面更要注重地方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使学生们深深地懂得,唱民族歌曲,奏民族音乐,长民族志气,将培养各具特色个性的音乐人才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任务,并把各地域有特色的优秀民族歌曲传承给下一代,顺利实现与基础音乐教育理念的衔接与融合,并为以后踏上音乐讲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理论的总结与实践的结合。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无非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了歌曲的演唱和处理,再应用到舞台实践中,这种实践严格上来说是音乐表演声乐方向的实践,并不能体现出音乐教育的特点。为此,我们除了给学生提供舞台表演机会,更注重声乐理论的掌握与声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具体做法如下:在声乐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讲一个具体问题都要求学生做笔记,这既便于学生对知识面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由学生自己进行单元复习和总结,并写成初步的学习心得,并提出相关疑难问题,在下一单元开始时,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心得进行归纳、点评,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真正做到声乐教学的理论化、科学化。每学期结束之前,由教师把关,学生之间自配师生角色进行上课演练,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经教师点评之后计入平时成绩。

3.在声乐唱法的讲授与教材选用方面力求做到更加实用、全面。以往的声乐教学,一旦确定了学生的嗓音特点即划分为“美声”和“民族”唱法,在大学的四年学习中,每个学生的唱法固定不变,选唱的歌曲种类也固定不变。但从新试点的教育方针来看,这种做法是片面的,是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更是声乐教学训练专业表演化的延续。为此,我们做出了以下尝试:第一年,根据学生的嗓音特点确定其声部和唱法,在扬长避短的教学中,启发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嗓音优势进行科学的歌唱。第二年,在学生原有的歌唱水平下,积极灌输和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声部的了解与学习,通过不同声部小组课,使学生丰富歌唱教学理论,及时掌握其他声部的教学要点。第三年,在加强学生自身演唱风格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唱法的演唱规律,美声唱法也要懂得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同时美声、民族唱法也要学习流行唱法的声乐审美及训练方法。第四年,以自身擅长的歌唱方法为基础,大胆进行其他两种唱法的尝试与训练,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分。通过一系列的不同声部、不同唱法的学习与总结,能够促使学生在复杂的声乐表象中探求声乐演唱的具体规律,并能在具体实践中掌握特殊规律,从而使声乐学习达到全面发展、洋为中用,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实用性。

4.声乐教学改革。为了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效率,更为了培养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原有“一对一”授课为主的基础上,引进小组课并存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相互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高师声乐教学新形式———小组课的探索。

(1)程度相近的小组课。在小组课教学初期,教师可以把歌唱特点相似的学生编在一起进行教学授课。由于是声乐系统学习初始阶段,许多学生歌唱时不能准确清楚地感受到他们的声音,不能认清他们的声音问题出现在哪儿,而且歌唱者自己听到的音响效果(内耳传导声音)与他人听到的音响效果(外耳传到声音)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在教师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时候,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教师的意图纠正歌唱毛病。如果把这些程度、音色、音域、毛病等各方面相近的学生编在一组上课,既可以让他们通过发现出现在别人身上和自己相同或类似的问题,来更好地体会教师所提出的教学意图,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时间。

(2)共同发声、单独歌唱的小组课。在声乐小组课上,学生同时进行发声训练,教师需要听辨出哪个学生的声音状态有问题,然后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发声练习,并指出其毛病所在,在这期间其他学生要针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提出方案,最终帮助解决。通过这样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逐步达到作为一名合格声乐教师的标准。

(3)小组观摩课(不同程度或不同唱法)。由歌唱程度较高的学生做教学示范,其他相对歌唱程度较低的学生进行观摩学习,这样可以近距离地树立直观的声音审美观,对高程度学生起到了表扬作用,对低程度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

二、意见与建议

从大量的实际教学案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点经验:

1.小组课的实践不只是“一对多”,而应该采用“理论讲授集体听课”、“相同程度小组课”、“同一声部小组课”、“不同声部小组课”、“不同唱法小组观摩课”、“高年级优秀生与低年级一对多的示范小组课”等课型,对于这些课型的转换,应做到灵活运用,辅助于个别课的声乐教学。

2.将自弹自唱、合唱、重唱等训练引进课程计划中,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部分内容引入声乐教学中。并且声乐课应该与其他课程挂钩,如弹唱课,要求学生做到既要弹奏流畅又要声音优美,而且从伴奏意义上来讲又要与歌曲的演唱风格相配合,这就要求声乐教师与钢琴教师相互合作,共同议题,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

3.声乐教学的选材要与时俱进。声乐教学固然是一种普遍的科学规律,但在指导具体歌唱实践中,也应体现时代感与现代感。作为民族音乐无论是歌还是曲都有它的地域性、历史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老歌新唱、老曲新弹,如:“黑鸭子组合”、“女子十二坊”、“玖月奇迹”等。这无不体现了民族音乐与时代的融合。我国著名音乐家朱践耳先生说过:“人要具备四种耳朵:一是听古典音乐的耳朵;二是听民族音乐的耳朵;三是听流行音乐的耳朵;四是听现代的耳朵。”作为学生,在演唱必要的美声、民族歌曲之外,喜爱通俗歌曲是他们的天性,是青春的证明。但目前我国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通俗歌曲引入高师教材很有限,不妨引进一些优秀经典的音乐剧唱段以丰富流行唱法的教学曲目,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全面的声乐审美概念,使高师声乐教学与国际接轨,还能顺应时代潮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积累多种音乐素材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梁雪单位: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

第三篇

一、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专属化塑造能力

艺术服务于文化,在大众审美趋于多元化的今天,塑造多元化的风格和音色,打造专属于自己的演唱个性是每个声乐学习者不断努力发展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也是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提倡对学生进行跨界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使学生的歌唱更加具有个性化,以适应当前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科学方法与演唱风格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个性演唱风格,首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每个学生的嗓子条件和文化素质的独特性,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选择合理的演唱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求学生在各唱法科学共性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掌握多种风格作品的演唱方法,在对多种声乐技巧有着娴熟的驾驭能力基础上,再积极寻求自己的演唱的个性,塑造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演唱风格,这样才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感染力,才能真正做到方法为作品服务,实现高质量的跨界演唱。最后在多元化的声乐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如对一些有志于将来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除了要求他们掌握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外,还在教学法方面给予他们很多的帮助,要求他们多研究一些声乐理论以增加修养,真正塑造出多元化的声乐人才,实现声乐培养多元化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高瞻远瞩,突出创新精神。第一,要多鼓励学生学习《创造学》方面的教程,提高创造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独特风格的创造者,多接触具有独创精神的艺术作品以开阔视野。第二,老师要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作品进行多元化音色塑造的尝试,进一步发掘学生声音的潜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合理引导学生用思维来引领歌唱,多元化的嗓音应该体现出多元化的音色,更应该形成多元化的风格,但是对于声乐艺术的任何创新,一定要坚持“民族之根”的原则。如李娜和谭晶演唱的《青藏高原》都属于藏族民歌风格,而她们的个人艺术风格是不一样的。

(三)培养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的多元化

高校培养声乐人才的方式应以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和大众审美为依据,以传统教学优点为基础,从而指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艺术实践活动。鼓励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大胆尝试多元化的音乐和表演风格。实践是艺术领域的重要课程,学校可以带领学生艺术采风、兄弟院校互相交流、开展舞台实践课等可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开阔学生的思维,增进师生间的交流。舞台是学生展示最好的平台。本人设想了这样一种声乐教学与实践模式:在教学中,教授学生确定一种核心唱法的演唱技巧及不同风格的曲目,丰富其声乐表演知识结构;在实践中,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唱法、曲风和艺术形式,实现多方面的跨界融合。如适当增加音乐剧演唱的实践,使传统声乐艺术与现代声乐艺术和谐发展。由于音乐剧是一种把音乐、舞蹈、歌曲和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的现代舞台剧,表演形式多元化,演唱方法不拘一格,更容易让学生在继承传统和借鉴西方声乐的同时得到创新性的发展,把握好音乐剧中多种风格的作品对拓展学生的表演和歌唱能力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抑或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喜好和条件,模仿现有歌手成功的跨界演唱方式,使其通过自我实践更切实地感受到文化音乐的多元化,继而增强其探索跨界创作的可能性。通过以上方式,声乐专业学生既丰富了其综合表演技能,高校又实现了培养创新型声乐人才的目的。此外,专业教师也能够更直观全面的掌握、摸索和总结多元化的文化音乐教育方式和方法。

二、教师素质的提高

学生多元化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一)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声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教师真正意识到培养学生跨界能力给学生带来的种种益处,积极主动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音乐素养,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新型教学的需要。

(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多元化的声乐发展现状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声乐教师也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不断地探索不同风格、唱法的声乐艺术表演形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音乐素养,以开放包容的胸襟接纳百家之所长,努力学习并掌握先进的现代文化,在丰富的艺术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艺术造诣,达到真正的融会贯通,才能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改变从前以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为教学目标和方向的单一性,要掌握不同国家的演唱风格、特点、技巧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手法,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满足学生实际的知识需要为最终目的,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不宜过早地给学生分门别类,划分流派,要在继承中创新,将民族、美声、通俗、原生态的借鉴与继承相互融会贯通,融入到教学中,发扬我国传统音乐。然后将具有自己的特色和时尚元素发扬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教”与“学”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带领学生不断地更新声音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观,丰富其艺术修养,与时俱进。

(四)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与一般学科教学不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单独接触机会较多,要想实现声乐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重要保障。作为教师,要以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创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坚实后盾。对于学生来说,在探索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难,也会积极主动地向老师寻求帮助,使自己的发展道路更加顺畅。正是老师的鼓励和学生的信任,师生间的和谐关系才建立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更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好朋友,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演唱风格定位和发展方向。总之,在世界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声乐跨界正是艺术多元化格局发展的必然结果。跨界的出现打破了原来各种流派各自为政的局面,给声乐艺术开创了新的发展空间,对高校的声乐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多元音乐文化价值观、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及教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对高校声乐教育和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研究,进一步提高对声乐演唱的本质认识,认清声乐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梁雪单位:哈尔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