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革新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革新

1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趋势

1.1课程体系面向岗位群及工作过程,具有专业性

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就业技能、职业发展能力和学习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方向。这需要摒弃传统的以学科内容为中心的传统的课程模式,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形式来引导他们掌握融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令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始终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紧密联系,具有强烈的专业性。

1.2课程内容面向技能及基于真实工作环境,具有实践性

课程的内容应着眼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通过定向选择、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将基本能力项目组成各教学单元,遵循“基础理论以够用、必需为度,突出应用”的原则,依照工作需要性的高低顺序、工作上使用的高低频率、正确的工作先后顺序、操作简繁顺序等方式,排列成一循序渐进的逻辑教学顺序,合理配置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凸显专业学习的实践性。

1.3课程实施面向工学结合,理实一体

工学结合的内涵和实质是基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与生产过程,通过企业技术能手和双师型的教师来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最终达到理实一体。

1.4课程考核和评价具有综合性

高职教学行为的评价和衡量标准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因此,在设计课程考核和评价指标时,需参照基本能力项目,将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就从知识、技能、职业道德情操等三方面撰写出行为目标,作为评量学生成绩的标准,从而能较为综合、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2高职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2.1高职高专物流教材特色不明显

物流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社会需求较大。为满足学校教学需要,各出版社近年来组织编写了大量的物流专业教材,更新速度快。但很多教材高职特色不明显,理论性较强,在突出高职特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未能较好适应项目驱动的课程改革、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不足。

2.2教材建设不适应课程改革

高职的课程改革重点之一是探索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加强实践环节及教学研究,实现教学目标。当前物流立体化教材数量较少,能力培养的特色不明显,未能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教材的编写通常是采用由书商主动邀请专家学者个别编写教材的方式,教材的主编者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立体化教材的开发。

2.3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衔接

高职教育是培养职业人才,国家对各行业都建立了准入制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双证书”毕业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但目前很多教材的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掌握的知识和内容缺乏衔接,甚至缺失。

3围绕课程改革,做好高职物流专业教材建设,以《运输管理实务》为例

3.1结合专业课程发展趋势,确定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做好教材建设规划

做好教材建设,必须首先结合专业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梳理物流专业课程体系,避免相关内容的重复。物流是一个具有较强实务性、操作性的服务性行业,涉及众多相关部门和环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一般来说,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础类课程,主要研究物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物流活动的普遍性规律。课程一般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货物学、运筹学、物流概论、物流地理等。另一类是应用类课程,主要研究物流业务运作方式,以物流的几大功能要素为主,并进而展开和融合。包括功能性物流应用类课程的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营销管理、客户服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和支撑性物流应用类课程的设施设备、信息技术、成本管理、国际货运、物流法规等。

3.2建立一支体现产学结合方式的教材编撰精品队伍

教材编写队伍尽可能以产学结合的方式选聘,既要有从事教学的研究人员和“双师型”的一线教师,也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行业专家参与,并请精通该专业的专家负责主审,克服理论过重偏离物流实际工作的弊端,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由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牵头、我院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系列教材中,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校内外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专业教师,物流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参与了进来。

3.3教材体现任务驱动型教材的编写思路,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主要载体,教材建设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教材采用大量物流企业案例,以实际运输业务为主线,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按照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模块化方式组织内容编写。《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教材的编写理念是:将物流运输管理的基本知识及相关业务的基本技能项目化和任务化,将知识点和技能点分解到5个模块、17个工作任务(或情境)中。以“运输管理业务应用”为核心,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现场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物流运输管理业务的基本知识,训练运输业务应用的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3.4项目、案例、习题应源自真实的工作环境,突出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特色

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首先将企业专家请到学校座谈,并与专业教师结成对子,同讨论教材编写思路。然后由主编教师提出编写大纲,交主参编人员讨论定稿后,请企业专家审定把关。组织所有教材编写人员到企业学习考察,搜集企业实际运作相关资料(项目、案例等),企业专家协助并提供方便。参编人员编写教材时,随时与企业专家研讨。最后编写定稿后,请教学和企业专家一起审定。

3.5教材立体化程度高

在编写系列教材时,我们就注意到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是现代高职教育的时代需求。通过建立相应网络课程,为师生提供开放的、立体化的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包括大量的媒体素材:如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动画案例、应用案例、释疑解难、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试题库以及音频录像资料等,并且可以通过超链接向外延伸。

3.6与国家职业资格相衔接

编写《运输管理实务》教材时,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入手,参照国家《助理物流师》职业标准的要求,精选“管用、够用、适用”的学习内容,使其与《助理物流师》的国家职业技能要求的部分内容相融通,便于学生获得物流相关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职业资格。

3.7过程性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

教材各模块的每个工作任务后都附有考核标准,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技能训练的效果进行记录,量化考核。在课程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对任务实施中的工作表现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理念发挥、完成实际结果等进行成绩评定,作为过程性考核的成绩,同时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给出各个项目的成绩。《运输管理实务》这本教材自2009级物流专业使用以来,效果良好。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教材内容简练,应用性、实践性、针对性较强,绝大部分同学觉得该教材比传统教材教学效果好,能为以后从事物流运输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作者:王伟单位: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