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闲暇教育价值及对策

高校闲暇教育价值及对策

一、高校闲暇教育实施的价值

闲暇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闲暇”与“休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虽然都指向人的个体活动的空闲时段,但前者强调的是时间范畴,后者则强调空闲时间的活动状态。从某种意义理解,闲暇教育是指导学生如何在闲暇时间进行休闲的活动。通过闲暇教育,学生可以获得适合自己终身受用的度过闲暇时间的技能,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完满的自我价值。闲暇教育在促使学生思辨性与实践理性的和谐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求完美的结合点,通过实践性的休闲活动获得新的知识,丰富和完善自我发展的进程。

(一)大学生闲暇活动状况

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在校时间为280天左右,其中双休日加上法定的节假日就有90天之多。除此之外,正常的教学活动安排也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渐减少。以本科生为例,文科学生的总课时为2600±100,约有60%安排在第一、第二学年,每天约为4小时的授课时间;理科学生的总课时为2800±100,约有68%安排在第一、第二学年,每天约为5小时的授课时间。几乎所有的本科生在第三、第四学年的课程安排很少,甚至近一个学年没有课程。除了必要的课堂教学与其他一些必要的活动之外,大学生具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大学生的这些闲暇时间又是怎么度过的呢?对这一问题,我们选择了不同类型的高校做了抽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在闲暇时间经常从事增进知识的活动(读书、研究、讨论、参观等)占34.6%,从事发展能力的活动(人际交往、打工、参加社团等)占38.9%,从事各种娱乐活动(上网、打牌、看影碟、跳舞、溜冰等)占57.4%,还有近25%的大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度过闲暇时间,靠睡觉、闲逛来消磨时光。从大学生闲暇活动的内容不难看出,相当多的人把闲暇时间用在了娱乐方面,浪费了极其宝贵的青春岁月。尤其是不少的“大一”学生,面对骤然而来的大量闲暇时间,更是显得无所适从。21世纪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优秀的道德品质都是他们应该具备的素质,而这些素质的养成必须由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和自主的自我发展二者共同完成。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必须做好引领和指导工作。

(二)高校闲暇教育实施的价值

闲暇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度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2004年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业余生活的引导和管理。高校实施闲暇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形成合理的闲暇价值观和终身教育理念。斯宾塞早在19世纪就把“享受闲暇生活”作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大学生处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形成合理的闲暇价值观对于其未来的生活至关重要。闲暇价值观主要包含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如何认识闲暇活动与知识、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闲暇活动与人格完善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闲暇活动与个体社会化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闲暇活动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合理的闲暇价值观也有利于终身教育观念的形成,因为终身教育冲破学校体制的束缚,占有既和工作有关又和闲暇有关的人类活动的全部。[1](P53—54)闲暇学的发展理论也认为闲暇是“一个持续一生的成长过程”。

(2)有利于知识的自我建构。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不仅发生在课堂上,也存在于课堂之外。英国教育社会学家麦克•扬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两种知识,即教育知识和日常社会知识,后者对于学生将来的生活是必备的,“在闲暇活动中,我们产生了对日后生活的判断标准”[2]。在各种活动中,学生一方面将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检验知识的有效程度,另一方面,又获取了大量的新知识,新知识有信息量大、观点新颖、意识形态多元等特点,这是一般书本知识无法比拟的。由于大学生各种身心素养日渐成熟,具有较高的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因而,大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应该倡导自我建构,尤其要注重课堂之外闲暇活动中的知识习得。

(3)有利于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重视书本知识与轻视实践能力历来是我国教育的软肋,且不说中小学生整日为应付考试忙碌而无暇顾及能力发展,即便是大学生的能力水平也令人担忧。东华大学对江、浙、沪的152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研,范围涉及政府机关、教育、信息、金融等各个领域和11家人才市场,其中反映出大学生能力欠缺的问题值得思索。75%的企业主管反映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技能,80%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初到工作岗位时都欠缺一定的社交协作能力,不少企业表示有15%的大学生在写作能力方面十分欠缺。现代大学生应当具备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自立能力和判断、抉择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发展和形成与学生参加的各种活动密切相关。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1984年对美国大学生的调查报告表明:“大学教育的效果是与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时光以及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质量联系在一起。”而指导学生的闲暇活动也正是闲暇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闲暇教育对于学生生活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通过闲暇教育,学生可以学会下面一些事情,诸如利用闲暇时间的意识、从事闲暇活动的技能、社会交往能力、自信、自主性、自我创造、作出选择以及健康的体魄,闲暇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向成人生活的转变和独立生活作准备。[3]

(4)有利于个体人格的完善。良好的心理素养、积极的审美意识与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保障,而我国大学生这些方面的素养还有待提高。因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少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瑕疵,以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缺乏自制力和责任心、缺乏自信等人格缺失表现相当严重。在对全国37所高校的道德调查中,有38.8%的教师认为学生“道德意识薄弱”;16%到25.4%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因为心理原因出现的问题屡见不鲜。大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完善具有实践性特点,闲暇教育要引领学生勇于面对社会的挑战,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之中,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懂得真善美,养成积极的情绪情感,铸就坚强的意志;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会理解与宽容、分享与合作;在成功的活动中找到自信,在失败的活动中磨练心理承受能力与调适能力。

二、高校闲暇教育实施的策略

高校闲暇教育实施必须以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从社会对现代大学生的实际要求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一)高校闲暇教育实施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因而,在实施闲暇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扮演的只是指导者的角色,不能越俎代庖,替代他们安排闲暇活动,而是让他们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活动,这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外,由于大学教育环境的相对自由,学生有较多的闲暇时间从事各种活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2)实践性原则。闲暇教育的实施不能采用理论说教的方式,学生闲暇价值观的形成和闲暇能力的培养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高校闲暇教育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形成合理的闲暇价值观,积极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使学生在各种闲暇活动中获得应有的发展,甚至是意料之外的收获,正如美国著名休闲学学者约翰•凯利所说的那样:“一项活动开始时可能是功利性的,但参与过程却可能使其变得引人入胜;某种活动开始时可能处于自由选择,后来却有可能变成了一种责任。”[4](P44)另一方面,高校闲暇教育必须走出束缚学生自由的象牙塔,走向广阔的社会实践,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社会经验,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为其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

(3)系统性原则。闲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纵向系统来看,闲暇教育存在于人的一生之中,它强调动态的“成为状态”,而非静止的“存在状态”(约翰•凯利语)。所以,闲暇教育应贯穿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当中,形成系统化的教育模式,而不是像目前这种把闲暇教育的任务完全集中在大学进行。从横向系统来看,闲暇教育需要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不同部门承担着各自的责任,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理想的社区教育资源以及学生家长的理解与协助都是闲暇教育实施的有力保障。

(二)高校闲暇教育实施的策略

(1)制定闲暇教育计划。人们对闲暇存在一种“非A即B”的误解,常常把闲暇与工作、学习对立起来。事实上,闲暇活动与工作、学习活动之间应该是一种“既A又B”的关系。在人的各种闲暇活动中,“既有自娱自乐、尽情忘我的时刻,也有纪律严明、目标明确的活动”[4](P123)。闲暇是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闲暇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构成。以往高校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文体活动、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以此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只是这些活动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凸显出来。高校总是将大学生闲暇价值观和闲暇能力的培养看作是自然形成的,不需进行专门的教育。其实不然,高校闲暇教育的实施必须制定周密详实的教育计划,系统有序地进行教育活动。闲暇教育计划须以学校的育人方向,以大学生人格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基点,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确定计划的构成。计划主要包括闲暇教育实施的目标、内容、方式以及评价等方面。

(2)研制闲暇教育课程。闲暇教育课程的研制是其实施的基本条件。应该开发和利用学校、社区和家庭的教育资源,依据大学生发展、社会发展与地区发展的需要,研制出切实性的闲暇教育课程。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课程目标要明确,形成大学生闲暇价值观和培养他们的闲暇活动能力,进而促使其全面发展。其次,课程内容要广泛,有针对性。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内容应尽可能地涉及大学生闲暇活动的所有领域,并且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如针对闲暇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品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课程内容设计。另外,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设计要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征。最后是课程设计要体现自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闲暇教育课程重在指导学生做出选择,课程目标要在学生的闲暇活动中实现,简单的课堂教学无法达到闲暇教育的目的,必须注重教育活动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3)培养从事闲暇教育的专业教师。闲暇教育有特定的教育内容与方法,非专业教师不能完全达到闲暇教育的目的,必须有专门的教师来从事这一教育工作。从事闲暇教育的教师应具备三种素质,一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活动能力。闲暇教育主要使学生在闲暇活动中获得发展,教师的经验在指导学生参与各种不同的活动时有重要的作用。教师从事闲暇活动的能力一方面能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二是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开展闲暇教育需要协调多种关系,如闲暇活动与其他学习活动关系的协调,家长思想认识与学校教育计划一致性的协调,学校闲暇教育与社区协作的协调,学生闲暇活动与身心全面发展关系的协调等。三是熟知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代沟,教师若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必须熟知学生的心理特点,自如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否则就不利于闲暇教育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