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建设研究

课程建设研究范文精选

课程建设研究

课程建设研究范文第1篇

摘要:“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日益成为高职高校教学改革探索的主要方向。以江苏省最新的微课程评比要求为指引,依托超星学习通建设“现代色谱技术”微课程,开展SPOC混合式教学实践改革,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面临的诸多困境,提高了教与学的有效性,同时为高职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微课程;现代色谱技术;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各种信息化技术与教育不断整合,各级高职高校也正在掀起一股教学改革热潮。本课题组在梳理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高职学校和课程特点,在“现代色谱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探索向资源开发+应用驱动+融合创新发展,以期为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点思路和参考。

1相关概念

SPOC是指小规模限制性在线网络课程,是慕课(MOOC)进一步发展的高阶替代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可实现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互补。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利用线上SPOC平台实时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使得线上数字学习和线下课堂教学相得益彰[1],便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2020年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首次分成了“微课”和“微课程”两种类型,明确提出了两种在定义、重点考察指标和报送要求等方面的区别,指出“微课程”是围绕某个主题,以系列微课为主要教学资源,经过精心信息化设计,以在线方式开展的简短课程。[2]“现代色谱技术”是我校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着重阐述现代色谱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现代色谱技术与化学检验工高级工考试、药品检测技术技能大赛、专转本药学专业考试以及药品检测就业岗位等密切相关,学好这门课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至关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境,如色谱基本原理知识抽象晦涩难懂、高职生源和理解力差异较大、色谱仪器价高易损不能拆卸实训受限等问题,所以亟须改革传统教学,创新教学模式。课题组充分研究学习了2020年江苏省高校“微课程”比赛方案,选取了“现代色谱技术”课程的一个章节“气相色谱法”,精心设计制作了“微课程”,获得了江苏联院医药组一等奖。以此为契机,继续探索建设整门课程的微课程,同时开展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现代色谱技术”微课程建设

2.1“现代色谱技术”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依据我校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现代色谱技术”课程特点,对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模块,选取教学内容。以江苏省首次新增的高校“微课程”比赛要求为指引,遵循“模块化”“课证融通”“与时俱进”等原则,构建“课程模块+拓展模块+深造模块”进阶式教学体系。课程模块包含课程模块知识点的系列微课视频及相应仿真虚拟实训操作演示微课及配套习题库资源;拓展模块主要是色谱行业最新进展的链接和知识点的拓展资源;深造模块主要是药学专转本考试色谱历年真题库及重难点解析微视频。

1。2.2“现代色谱技术”SPOC平台建设超星泛雅平台是以混合式教学为核心思想,集课程建设、教学互动、资源管理、教学评价等为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3]。本课程选用超星平台开展微课程建设和组织SPOC混合式教学线上活动。每个知识点可依托超星平台镶嵌多种资源,如课件PPT、微课视频、知识点测试、拓展阅读,示例如图1(以模块二气相色谱法中的“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为例)。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采用电脑网页端,还可以使用移动客户端的“学习通”。平台的签到、投票、选人、抢答、主题讨论、问卷、分组等多种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可实时采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开展SPOC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现代色谱技术”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3.1教学活动设计基于建立的微课程,遵循进阶式学习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预习+课中探究学习+课后线上复习”等过程,掌握基础知识并形成职业素能。通过互动论坛、课堂主题讨论、问题项目驱动、情境模拟、虚拟仿真实训、辅导答疑、平台大数据反馈等方式,促进自主式、协作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课前认知、课中强化、课后拓展的层进式教学,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具体思路如图2。

3.2教学评价体系丰富课程考核的内容和形式,采取多元化、多角度考核评价,采集、分析教与学全过程行为数据。线上主要利用超星SPOC平台跟踪记录学生学习、作业和展示情况以及药育仿真实训平台的评分系统,线下的理论和实践课堂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另外辅以奖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施“线上+线下、过程+终结、理论+实践、奖励性评价为辅助”相融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具体见表2。

4“现代色谱技术”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4.1学生学习效果(1)知识技能掌握方面:传统教学中,往届学生曾多次反馈“现代色谱技术”是他们在校期间最具有挑战性、最难学的一门课,许多学生虽然很努力,但由于课程抽象深奥、实训受限等客观条件,学起来特别吃力,成绩也不理想。对比了教学改革前后最近的2届学生,发现17级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采用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比16级(采用传统教学)在学习成绩、知识和技能掌握方面有明显提升。17级学生在访谈中也表示微课程中的动画模拟非常便于理解抽象的色谱理论,在线虚拟仿真实训演示解决了老师演示一遍记不住的问题。(2)个性化学习、终身教育方面:微课程形象生动、资源丰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阶式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师生的教与学的有效性。课程对接工作岗位,并融入了专转本历年真题和难点解析视频,虽然我校17级药学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学习该课程,但在实习工作中有需求或有志于专转本的学生,也申请加入了该课程自学,遇到问题在线留言,课程组的老师在线解答。

4.2学生对微课程以及教学模式的评价17级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代色谱技术”课程实施基于微课程的SPOC混合式教学实践结束后,我们进行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调查学生对“现代色谱技术”微课程建设的满意度,另一方面是调查学生对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议和意见,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学生对“现代色谱技术”线上的微课程以及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较为满意。同时也了解到部分有志于专转本继续深造的同学觉得该微课程让他们备考更加有信心。跟踪实习发现,在校期间没有学习本课程的同学,在实习工作中却要用到色谱技术,他们觉得该课程提供了很好的自学平台。结语教育信息化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日渐成为高校教学新常态。本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虽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将会以此为起点,在后续届学生中继续进行探索完善。如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微课程资源,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更加有效和高效地开展混合式教学设计将是课题组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陈月琴 马明 王秋云 何文涓 单位: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微课程建设研究2

1引言

2019年4月6日,教育部领衔制定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高职院校作为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如何推进“学历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衔接,深化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成为专业及课程建设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1]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过程中,借助混合式学习和移动学习发展趋势,微课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因此,在“1+X”证书制度的课证融通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将汽车专业领域“1+X”证书培训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汽车职业教育领域学历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探索“1+X”课证融通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建设实践路径,并指导以微课程为代表的线上教学资源建设,可以作为“1+X”证书制度实践中的重要工作来开展。这样既能够使“1+X”证书制度指导课程建设,又能够使微课程建设服务于“1+X”证书制度,这对于促进五年制高职课程建设,助力信息化资源建设,推动“三教”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作为教育部首批“1+X”证书试点院校之一,从2019年开始,开展“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智能新能源汽车”两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工作。而《汽车运行材料》课程是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同步进行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一门课程。因此,该课程在开设之初,便尝试将“1+X”证书制度的指导思想,运用到课程建设过程当中,探索课证融通的途径,通过微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开展教学实践。

2《汽车运行材料》课程定位

《汽车运行材料》是我校五年制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群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能力模块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汽车专业入门课程之一,也是培养汽车运用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第一阶段课程。课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最新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为引领,依照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科学课程的理念,基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设置了11个项目,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汽车行业相关人员从业所需掌握的,有关汽车运行材料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讲授汽车运行材料的使用性能指标、规格型号、正确选择和使用等实用知识,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等内容,为学习“汽车维护”、“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底盘构造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培训(1+x)(初、中级)等专业课程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认识汽车运行材料关系到汽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关系到能源节约,关系到环境保护。同时,养成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应用工具书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能够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改造工作打好基础,也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必要的基础,在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3“1+X”课证融通模式下的微课程建设思路

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依据“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为根本,将课程思政融入主题教学中,实施全过程育人。培养学生能认知汽车运行材料的基本组成、性能、功能和运用等相关理论,使学生具备汽车运行材料相关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于汽车运行材料的认知、鉴定和选用等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和辨别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新事物的爱好和能力,打好汽车专业基础。自2013年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在我国高校中兴起以来,教育主管部门持续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尤其是近三年的新冠疫情下的居家学习,使得在线开放课程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在2019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的意见,我校于2019年开始启动领航计划建设,计划从2020年到2022年建设100门左右的校级在线开放课程。以《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为基础建设的在线开放课程,也在这一期间进行建设,并于2022年初获得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立项。本文在深入研究“1+X”证书制度和课证融通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汽车运行材料》微网络课程建设探究。借助超星泛雅平台,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建设。在微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使课程建设能够为“1+X”证书制度服务,探索“三教”改革的实施方法。在微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要按照了三步走的建设思路进行建设实施。第一步,深入研究“1+X”证书制度和课证融通模式,探索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实践方法。第二步,借助超星泛雅平台,建设《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建设。第三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资源建设与利用,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使课程建设为“1+X”证书制度服务,探索“三教”改革的实施方法。

4“1+X”课证融通模式下的微课程建设实施

4.1课程建设过程的课证融通模式研究首先研究“1+X”证书制度和课证融通模式,探索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已有资料进行收集,对“1+X”课证融通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1+x”证书制度下的汽车专业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开发设计“遵循职业教育理论,从知识、技能、态度(情意)、实证,四个维度综合设计的实施方案和考核模式与难易度辨识”[3]。考核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按照岗位需求,“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3]三个对接原则,分为初、中、高三个难度级别。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基本要求中,明确了职业道德素养和基础专业知识的要求。对标准中有关《汽车运行材料》课程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构建基于“1+X”证书制度的《汽车运行材料》课程框架(见上图1)。根据研究结果,制定出符合《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建设的课证融通模式,将“1+X”证书制度的指导思想,运用到《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建设过程中,使得“1+X”证书与《汽车运行材料》课程两者有更强的相关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同时兼顾“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智能新能源汽车”两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有关汽车运行材料部分相关知识点和任务点的掌握。

4.2教材建设结合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以我校汽车专业教师为主体,编写的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院本教材《汽车运行材料》,已于2019年7月,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教学过程中配套使用。经过三年多的出版使用和教学实践,教材内容能够满足“1+X”证书中有关汽车材料部分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得到了较好的使用反馈。实践证明教材较好的吸收了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最新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符合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教材为职业教育汽车类“互联网+”新生态创新示范教材,2019年被认定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院本规划教材。在2021年被评为无锡市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攀登计划新型教材,2022年被认定为江苏省“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4.3微课程建设微课程建设的主要过程包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资源整理、教学项目的确定以及微课的制作。并借助超星泛雅平台,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完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建设实践,提升学习者体验的方式和方法。在线开放课程《汽车运行材料》从2021上半年上线使用以来,经过1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解决了师生对于线上教学的实际需求,同时满足了“1+x”证书培训过程中的汽车运行材料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后续实践课程的开展,和“1+x”证书培训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4.4课程思政的探索和融入根据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精神和国家对思政进课堂的要求,《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在建设过程中,同样注重课程思政和“1+X”证书制度的融入。课程在建设实践过程中,深化课程改革,在每一模块开展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环节设计。中车行“1+X证书制度”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对职业道德素养要求进行了规定,主要包括职业准则、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要求。再结合专业调研,掌握了行业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并以此来挖掘思政元素。在此基础上,融入“立德树人”的基本思想,将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职业道德素养、工匠精神等作为思政主线,融入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5“1+X”课证融通模式下的微课程建设研究实施效果及评价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十分注重研究结果的实际运用。本着边建设边研究边应用的原则,将《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建设同步应用到汽车专业课程教学和“1+X”证书制度试点培训当中去,并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价。自从2019年1+X证书制度试点创建成功后,我校就开始着手准备将汽车专业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导入课程体系,实施专业教学计划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效对接与融合,《汽车运行材料》课程是较早进行课证融通研究实践的课程之一。并根据北京中车行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汽车专业领域1+X证书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的《1+X证书制度汽车专业领域实施方案指南》和《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领域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要求,逐步调整、整合了课程内容,使学生做好“1”和“X”的有机衔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课证融通。四年来,我校共组织了896人次进行了“1+X”培训和考核,通过率达到98%。其中,《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的使用,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1+X"证书相关模块考核培训中有关汽车运行材料的相关知识技能,减轻了“1+X”模块考核过程中的通过难度。同时,《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建设和使用,在受新冠疫情影响下的线下教学,能够以线上教学方式开展,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成果。还助力了学校领航计划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四年的“1+X”课证融通模式下的微课程建设实施的实践证明,“1+X”证书制度和课证融通模式在我校的实践,能够为我校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并为我校汽车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在我校实施过程中的“互联网+”模式和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建设与应用,能够推动“1+X”制度对我校汽车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作用。同时借助超星泛雅平台,以《汽车运行材料》微课程建设和使用为试点,推动了“互联网+”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使用,促进了“1+X”证书制度的试点和推广。

作者:刘星 杨香莲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

微课程建设研究3

0引言

在教学中运用微课程[1],可于一定程度上简化课程知识的教学难度,同时还可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灵活性,更满足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所以为体现微课程的教学价值,实现高等数学的网络学习,教师还应掌握微课程应用要点,根据高数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微课程教学方法。

1微课程教学的特点

对于微课程教学优势来说,主要体现以下几点。(1)新颖性。微课程教学时长较短,且微课程包含图像、声音、文字、色彩等,相比课堂讲授法来说更具新颖性。(2)灵活性。微课程以视频为载体,所占内存较小,教师将录制好的微课上传至相应的软件平台,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安排自由进行在线学习或离线观看,不受限于课堂教室,提高学习的灵活性。(3)互动性。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不仅可在观看微课程中进行知识学习,还能在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同学及教师进行讨论交流。(4)集中性。微课程内容知识较少,学习更具集中性和针对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对应的微课程进行学习,达到巩固知识、攻克难点的学习效果。现阶段高等数学教学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点,需教师加强重视,积极改进,有效利用微课程提高教学水平。(1)高等数学知识难度偏高,且班级学生基础能力存在差距。但在教学中教师易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相对固定单一,既无法满足学生的能力需求,也难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2]。(2)目前教学更多集中于课堂,但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更多以教材内容为主,使得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为浅显,在课后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巩固和练习。(3)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空间,在课堂上难以得到更多的表达交流机会,在课后也缺少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得高等数学学习水平得不到提高。

2基于网络学习的微课教学案例分析

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专业能力。(1)高职院校及教师应意识到互联网背景下,运用微课程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了解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以更新教学观念,形成正确的教学态度[3]。(2)很多教师对微课程的了解应用程度不足,还需要学校能够集中展开相应的培训,通过共同学习、集体研讨等方式巩固理论知识、丰富教学经验、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另外,对于教师来说,课余时间也应多观看学习有关微课程制作及教学的视频资料,充分掌握微课程的特点及应用要点。同时班级学生能力及需求存在一定差异,且每单元知识难度也存在一定差距,教师在微课程教学运用前,还需对学生的情况及高等数学教材内容展开分析。对学生情况来说,教师可先对学生的日常测验成绩等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后通过观察沟通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难点、学习兴趣等进行掌握。以此为依据改进教学方案,这样所制作的微课程,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才更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资源库,丰富高等数学教学资源。高职学校应建立资源库,提高微课教学资源的共享力度,主要需对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改进。(1)教师端入口。对高等数学课程所对应的微课制作标准等进行设定,专业课程负责人针对微课程,对其制作模板、制作类型、制作要求等方面做出细化调整,保持微课程制作的规范有效性。(2)学生端入口。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结合高等数学教学要求,能够对学生端相关功能板块进行创新完善,主要包括预习模块、专项知识讲解模块、测试模块、拓展模块等。同时还应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对学生的线上学习状况进行监督了解,有助于分析学生的微课学习效果和学习喜好需求,便于后续改进[4]。(3)竞赛端入口。可定期针对高等数学课程相应的竞赛活动,包括知识类竞赛、微课制作类竞赛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增强教学能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还能推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发展。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微课程应用效果。一方面微课程应与基础的高数教学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教师根据教材知识内容、学生的能力等条件制作对应的微课视频,综合课堂教学时长对微课视频的时长进行合理控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去对数和降幂”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可针对“幂”知识点制作微课视频,并在视频中引入一些典型实例,配合教材内容展开教学,这样不仅可提高学习的针对性,降低知识难度,还更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去对数和降幂的作用”。

或者在学习“定积分”知识点时,教师也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简化知识复杂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像的变化,真正掌握定积分的概念定义。另一方面微课程应与基于网络的高等数学课程进行有机融合,教师应借助院校搭建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根据高等数学知识点及学生的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微课资源,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网络学习活动。例如在微积分章节内容学习后,教师可要求学生登录微课资源平台完成相应的测验任务,以及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推荐合理的微课讲解视频,便于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水平。另外,对于网络学习来说,教师也可自主制作微课视频或下载网络优秀的微课视频,上传至微课资源平台,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转变学生角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提高学习效果,体现微课程的应用价值,教师应转变学生地位,多引导和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5]。首先对于课堂上的微课视频教学,教师应多设置学习问题,增加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对于网络学习,教师可引导鼓励学生在微课资源平台上完成知识的自测、预习、专项讲解观看等学习活动。同时,还可利用微信等软件推送一些优秀的微课视频,学生观看后可集体在群里就相关知识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提高学习的时效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完善微课评价,促进课程教学的优化。为保证微课程的制作效果,能够进一步推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发展,高职院校及教师还应对现有的微课评价工作进行完善优化。首先高职院校应定期邀请专业人员,组织教师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微课程评课交流活动,对微课程的制作效果等进行评价讨论,通过不断修改调整打造精品微课程。其次教师也应对微课程的实际教学应用进行评价,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提升情况、学生学习自主性、学习积极性等。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微课程制作还需完善之处,以进一步优化,制作更符合班级学生实际需求的高等数学微课程。

3结语

课程建设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能力实践模块化层次化

国内动画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2015年暑期档电影《大圣归来》以其精湛的技术给中国动画业带来了新的视点。在动画技术上我们毫不逊色,但国内动画佳作在数量上与其他动画大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2000年以后国内动画产业通过改良动画制作技术,培养动画专业人才,借鉴国外先进的动画生产模式,使得我国动画创作在短时间内得到了长足进步,但精品的缺乏直接指向动画创作人才后续力量的问题。在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上,高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人才与市场的矛盾就包括高校动画专业课程体系与学生专业发展方向的矛盾。

一、以能力为主导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为适应动画专业的发展,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培养目标,构建五大模块、三大层次的课程体系。在强化人文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并将整个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专业特色课程和跨专业平台课程上,对特色课程、优势课程进行深层挖掘。

1.构建模块化、层次化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整体划分基础上,对课程进行重新组合,构建模块化、层次化的课程体系。搭建五大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五大模块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特色课及学院跨专业平台课,这五大模块又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层,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包含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政治理论等基础通识课程,这些课程既可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又可为其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专业基础课包含动画造型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设计、动画技法与运动规律等学科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可培养动画专业学生的基础专业素质,又为其下一步的动画创作打下基础。第二个层次为创作层,包括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主要包含动画影片创作、动画专题制作、插画设计等课程。动画专业核心课程具有综合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培养综合运用动画技术完成创作的能力。第三个层次为创新拓展层,包括专业特色课程和跨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专业特色课主要包括航空虚拟动画设计、手机动漫游戏设计、游戏动画等一系列体现学校动画专业特色的课程。跨专业平台课程则包括建筑浏览动画、网络漫画及杂志、吉祥物设计、动漫衍生产品设计等课程,有利于培养口径宽、适应性强、满足不同社会需求的动画专业人才。

2.跨专业平台课程模块的建设

优化和完善专业交叉知识结构,使动画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加强专业间的交叉教学,使动画与环境艺术、视觉传达、工业设计专业交汇融合,从专业交叉中寻找新的亮点。如,着眼于与环境艺术专业共同建设建筑浏览动画课程,与视觉传专业共同建设多媒体展示、动画广告设计课程,与工业设计专业共同建设动漫衍生品开发课程,等等,吸收各专业之所长并融合自身专业特点,为动画设计市场输送需求量大的实用型、创新型设计人才。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建立“三层次、三模块、三平台”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包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实践等在内的各环节进行系统设计,合理定位各环节在实践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能,使实践能力的训练成为一个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的体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实训基地、动画工作室、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牵引,使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齐头并进,边改革边实践边完善,使动画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有明显的提高。

1.构筑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的学时,着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及模式,形成“三层次、三模块、三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协调、相辅相成,成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结构和基本内涵如下:三层次: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实践层次通过基础课及专业课实验实训教学,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强化独立操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力;专业实践层次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强化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层次通过创新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强化适应社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三模块:根据不同类型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三个模块。学科基础模块包括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本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验、实训教学内容;专业技能模块主要由各专业课程相关的实验、实训、见习、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等构成;创新教育模块是以动画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动画工作室、社会实践活动等为载体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内容。三平台:根据不同层次实践教学需要建设三类平台。第一平台即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包括各类基础课实验中心(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专业实训基地等;第二平台即校内课外实践教学平台,即以动画工作室为主体的创新教育基地建设;第三平台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校企合作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2.以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及模式的改革为导向,提升基础实践水平

第一,积极争取学校的建设经费与外部资源,大力改善现有的动画实验室硬件条件,保证动画实验设备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购买部分先进仪器设备以满足综合性实验、专业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需求。第二,整合校内优越的实验场地资源,实现实验中心的信息平台共享,实现实验室基本工作信息和仪器设备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以及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实验教学,丰富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重要平台。第三,健全实验中心管理体制,促进实验中心平台的高效运转,优化实验教师队伍结构,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实验教学及平台建设。完善现有实验中心的各种管理办法和制度,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如教学管理办法、仪器管理办法、日常事务管理办法、实验教师管理办法等。

3.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载体丰富专业实践内容

第一,在学院创业中心组建学生动画工作室,挑选专业素质好、德行品质优、社会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开展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以此锻炼学生的创意和项目执行水平。工作室建立之后,将学校平台、教师平台、学生平台联系起来,并完成一系列动画项目。不断强化学生动画工作室的功能,细化工作室的设置,不同类型的项目直接与不同的工作室挂钩,这样责任更明确,培养目标更清晰。第二,积极参加学校三小立项和各类动漫竞赛活动。学生的实践成果、创意思维最为关键,而设计大赛和学生课题立项是体现创意的最佳途径,因此应大力推进学生的科研立项和对外竞赛活动。参加动画设计大赛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研究热情,一方面加强了学校与其他高校的交流,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水平。第三,组织课题研究班和专题研究实验室,将动画行业的一些高端技术和知识以研究、研发的形式应用起来,更加深入研究各自领域的高端技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重点拓展综合能力培养

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外实训实践平台,将企业项目引进教学,拓展学生职业技能,改善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1)互动训练模式

建立校企交流互动基地,学校为企业技术研发实验室和普通员工展开理论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进行职业素养教育,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在学校层面,专业课堂在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增加企业课堂的时间和比重,让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借助知名企业多年以来积淀的实践性运作体系及其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将之纳入学院的课堂教学,充分解决部分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增加学院实践课程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接触商业知识,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校企共同研发高新技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可为校企双方节约一定的资源。学生既能检验所学技术,提高动手能力,又能学到企业文化,接触市场需求,接受有效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这样可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同时,建立校外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标准,学校专业导师与游戏企业一线开发人员共同参与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对实习岗位、实习课程等关键环节的质量管控,确保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2)学生实习实训的开展

结合动画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把实践教学从课堂向企业引导,力争让实践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实践教学结果更加优良。同时,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职场修养和职场习惯的培养,争取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过硬的职场素质。另外,培养学生多途径吸收知识的习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输入口径,形成其多样化与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3)共建技术研发实验室

与动画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成立技术研发实验室。合作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新技术研发、实验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合作,其中,研发所涉及的人员、经费、实验室场地由双方协商后确定;第二阶段,新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并更新生产流程;第三阶段,新技术应用于课程体系并应用于教学,使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各得其所,实现了多方共赢。

(4)组建项目组

定期从企业分批接收生产周期较长、适合实习制作的阶段性游戏项目,让学生可以切身融入项目研发。鼓励教师和学生依据产业发展需求与企业联合,组织小型团队开展项目研发教学,在项目中学习、实战中成长、应用中提高。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明确所学内容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以及可扩展性。动漫产业发展的根源是人才,技术、政策等外因只是辅助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人才才是重中之重,而人才的发展要靠教育,教育在人才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影响和制约着人才发展的强度与方向等方面。谨以此拙文,希望能对我国高校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奉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宇譞.我国高校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课程建设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爱课程;职业教育;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秒懂数控加工”课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为中国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制造2025”正带领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目标前进,但目前,中国制造业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瓶颈。怎样突破这一瓶颈,为国家培养更多一线高技能人才,怎样让学习者更快更容易掌握核心技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以爱课程平台上的职业教育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本院在线精品开放课程——“秒懂数控加工”的建设,根据国家职业标准,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该课程建成全新的适合多专业、多层次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的开放式课程。经过本校公选课和专业课3轮的试运行,非专业的学生选修后表示能够理解什么是数控车和数控铣加工;本专业的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表示更容易融入到课程中,在后续的实训课里,可以按要求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出产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课程中的知识点。实践证明,利用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能够更有效验证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运用到实践中。

1现阶段职业教育在线开放精品课程现状

为提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2],标志着中国高校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本校也积极响应号召,加入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大军中,课程建设历经了“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在线开放课程”3个发展阶段。目前,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职教MOOC频道上,建设有943门职教课程,涵盖大部分的专业。通过对数控加工类相关课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现阶段职业教育在线开放精品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课程标准没有结合1+X证书

近年来,教育部启动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很多高校也申报成为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站。职业教育核心课程的开发虽然都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但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结合1+X证书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和划分,都是采用的“通才”教育。以本校“秒懂数控加工”课程为例,没有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前,原名为“UG数控加工”,主要讲解怎样利用UG软件进行自动编程和产品加工,是数控、机制和模具专业的核心课程。因学习的内容相似,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各专业都采用相同的课程内容,没有根据专业特点选取教学项目,例如机制专业侧重于通用机械零件加工,而模具专业更侧重于模具产品加工,课程中既包含通用机械零件也包含模具产品的数控编程和加工,都使用相同的课程内容和标准,没有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侧重点;有的院校会根据专业来建设对应的精品课程,遇到几个专业都有但侧重点不同的课程就要按专业建设几门相似课程,但往往该课程都是同一课程团队甚至一两个教师教授,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重复的教学任务或者导致教学工作难于推进。由于在2019年初才颁发了首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以很多课程的1+X职业技能等级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到课程标准中,而且以往的课程只是针对在校学生,不适合企业员工或社会上有需求的学员。

1.2教学内容无法自主选择

教学内容是教师施教的主要载体,职业教育课程通常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企业需求选取教学项目,内容一旦选取,教师会根据教学项目逐一开展教学,课程知识点都根据教学项目来确定,尽量做到广而全,同一专业的学生由于基础相当、要求相同,学习完可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但如果作为公选课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或供社会人员和企业员工学习,会因为学员层次和学习需求不同而无法满足要求。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最近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技术标准(讨论稿)》中规定:“教学内容中的课程资源应力求丰富多样,在数量和类型上大大超出结构化课程所调用的资源范围,实现资源冗余,以方便教师自主搭建课程和学生拓展学习。”要求在线课程的资源要大于课程结构所需,也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员。但大部分精品在线课程没有提供学员自主选择的权利,一旦学员选择了该课程,都要按要求修完所有教学项目才能拿到学分获得成绩,课程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

1.3课程视频拍摄没有体现学生主体

目前,在爱课程网站中国大学MOOC上搜索“数控”关键字,有109条结果,其中跟本课程内容相似的有6门,1门为国家精品课程。这6门中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UG软件的操作步骤为序,并不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这门国家精品课是项目化课程体系,但主要讲解数控多轴编程,和本课程进阶内容相似,侧重点不同。查看这些课程的教学视频,都是以实拍片头片尾+软件操作录屏组成,且操作录屏没有图文说明和标注,只有字幕,缺乏直观性。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述为主,全程没有学生参与,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容易产生视听疲劳。

1.4课程视频中没有体现课程思政

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3]的通知中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明确了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全面开展和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在爱课程网站中国大学MOOC上,较少课程中的教学视频包含课程思政相关内容,有的课程虽然包含思政内容,但还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呈现,无法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难以达到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1.5技能操作没有落点

职业教育是让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课程就是培养相关职业技能的课程,最终的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这项技能。“秒懂数控加工”课程意在培养学生数控加工能力,将零件图纸转换成实体产品,数控加工的机床操作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而爱课程网站上大多数数控加工类课程因数控设备限制或实拍较难、效果较差等原因,都没有机床操作加工的教学内容,课程资源只包括软件操作内容,没有实践内容。有的课程中包含产品数控加工部分,但只是电脑仿真模拟加工,和真实机床加工存在差距,无法真实显示加工结果,归根结底还是停留在软件操作层面,缺乏真实性,致使课程的技能操作落在模拟仿真上,没有实物。

2职业教育在线开放精品课建设实践

本校课程团队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课程建设过程,找到一些解决办法,并运用到课程实践中。

2.1推进“1”和“X”有机衔接,促进深度校企合作

课程改革要打破“以知识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来设置课程。首先,为了增加课程的辨识度,将课程名称“UG数控加工”改名为“秒懂数控加工”,希望更多的学员一看名称就知道“教什么”,而不会被复杂深奥的名称所“吓到”。积极发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促进院校人才培养、实施职业技能水平评价等方面的优势,将证书培训内容融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并按职业技能等级将课程内容也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等级,各等级中都包含1+X职业技能等级样题,学习者学完本课程就可直接参加1+X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中级和高级技能考试,考试合格即可获得相应证书,使学员能更符合企业需求,力争和企业零距离对接。依据专业特点和所对应的岗位,找出专业的共性和异性问题,修订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的侧重点,针对课程面向的数控加工岗位、数控工艺员岗位、模具制造岗位和数控设备维修等岗位,选取多个典型工作任务全面覆盖各专业和主要技能岗位。

2.2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拓宽课程适用范围

“秒懂数控加工”课程针对数控车、铣和加工中心工种,主要讲解通用机械零件的精密制造和工艺编制,以及精密模具产品的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团队按照1+X证书等级,将课程分初级、中级、高级和进阶4个模块,一共12个项目,初级2个项目、中级3个项目、高级4个项目、进阶2个项目。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从通用机械零件到模具产品,从简单数控加工到复杂多轴加工,从入门到提升,适合不同的学习需求,学习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各专业也可根据本专业特点选取更适合的教学项目。无论是没有加工基础的初学者,还是有一定普工基础的高职生,或具备一定加工经验的从业人员,都可以按模块选择教学内容,完成其中8个项目即可,满足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技术标准》中“实现资源冗余,以方便教师自主搭建课程和学生拓展学习”的要求,增加了课程的受众面,也减少了教师大量重复性工作或教学工作难于推进的问题。

2.3课程拍摄以学生为主导,真正实现翻转课堂

课程视频以学生的视角进行拍摄,学生全程参与。改变了教师“独角戏”的传统教授方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企业的工作过程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担当的是企业里师傅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规划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起引导和解惑作用,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翻转课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软件操作录屏中增加文字说明和相关动画,图文并茂,让学生一看就懂,课程结尾还要由学生总结本次课学到的经验和收获,点出重难点,并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巩固重难点,促进完成课程目标。通过和教师共同解决案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培养学习者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4构建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体现立德树人的理念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课程团队深刻剖析教学内容,结合机械制造自动化和模具专业特点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将与课程相关的央视视频片断、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等作为思政元素,结合古人的名言名语,以MG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加深学习者的感官感官印象,培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他们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依据课程培养的数控加工这一核心技能,结合中国智能制造2025现状,选取相应案例作为课程思政内容,例如航天技师们利用在鸡蛋上钻孔练就一身绝活,来确保航天飞行器的质量,让学习者感悟原来这样一个普通的钻床也可以造就非凡成就;飞机的核心关键部件叶轮的涂层技术以前一直依赖进口,容易被其他国家“卡脖子”,中国工程师终于攻克这一核心技术,选择叶轮的编程和加工作为教学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爱国情怀。

2.5增加机床操作实拍视频,将图纸转变为产品

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是为了获得某个工作成果而设计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式项目化教学手段,即让学习者知道“是什么”“怎么做”,然后再用获得的工作成果解释“为什么这么做”,所以工作成果可以直接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结果。“秒懂数控加工”课程所要获得的工作成果就是加工出的产品实物,其中教授的软件自动编程方法只是手段。软件有模拟仿真加工功能,可以查看模拟加工路径和加工结果,但并不能准确真实反映实际加工状态和产品表面质量,即工作成果不真实。在课程中进行真实产品加工存在加工时间长和成本较高的问题,不适合在课程中实施机床加工这一环节,所以很多在线课程省略或用模拟仿真替代这一部分。但数控加工的过程具有重复性,加工的结果具备典型性,课程团队在各个模块中选择一个典型产品进行真实机床加工,拍摄实拍视频并作为该模块的必选学习项目,让学习者能够查看到实际的加工状态和产品质量,体会真实的工作成果,促进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各知识点,知晓“为什么这样做”,真正实现数控加工,将图纸转变为产品,达到秒懂的效果。

3结束语

课程建设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借鉴

张岂之先生在《大学生与传统文化》(1993年4月发表于《中华文化》)一文中指出:“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向我们国家的未来主人翁——大学生和青年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这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在他们的头脑里,传统文化的精粹积累得越多,他们的现代化眼光将会越加深邃,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会越加强烈。”张先生说出了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的意义所在。国际化背景下,国外先进大学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放开眼界寻求和借鉴他国先进经验与模式的同时,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毫不懈怠,这对解决当前我国多数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经验。

1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课程并行的课程设置方式

课程设置方式指针对一定学习目标对课程类型和门类的选定,并对时序和学时进行相应安排。因此,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成为评价课程设置方式的重要方面。参看国外发展成熟的院校,以哈佛大学为例,经多次尝试与探索,其在历次改革中不断完善并最终形成了当前“核心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结构。作为哈佛课程设置方面独具特色的部分,其核心课程共包含外国文化、文学艺术、历史研究、道德推理、科学等七个学科领域。东南大学罗玉玲硕士的学位论文等研究资料的数据显示,哈佛核心课程中人文社科类多于80%,而从其课程内容分析发现,人文学科又以西方文化为重。由此课程设置方式不难看出其设置目的——既对学生进行特定的学术专业训练,又帮助学生在了解现存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探索、保存知识所需的不同手段及使用价值与使用方式,从而使其成为有文化、有良好思维习惯、能够发现与创新的人。在具体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日本大学教养部改组的做法值得借鉴。其将通识教育总目标分成与各院系和专业相结合的具体目标,由院系组织专业教师参与其中,同力制定出通识教育可实施的计划,这样既保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又可增强专业教师责任感。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能贪图面广而“概论化”,而是要形成特色经典核心课程,在核心课程体系里层层深入与细化。国内高校教育过程中虽提倡素质教育,却仍以专业为主,要改变传统文化课程缺失或虚设的现状,就要转变理念,在借鉴哈佛类院校先进经验基础上,依据我国素质教育的主要思想与目的,调整当前高校课程体系,将传承我国文化精髓的传统文化课程置于整个课程体系基础性课程的重要地位,使其发挥应有作用。

2重视本土文化课程

通过对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中文学艺术领域三类课程的观察可发现,除少部分亚洲艺术研究课程外,大多内容是关于西方艺术和美国本土艺术发展的研究。全观其核心课程总体设置,五类人文领域中的课程内容绝大部分是对西方文化和美国本土文化的关注,充分体现了其对本土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正与其强调的学生要具有民族价值观的目标相一致。当今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而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俄罗斯大学,强调通过人文教育培养学生思维,使其在深刻理解文化和文明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形成个人价值、尊严、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传统文化课程成为其人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俄语和言语文化、祖国史两门课程作为大学生必修的通识课程,想要通过扎实语言基础的培养,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本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更新过程,增强学生爱国精神的同时,培养其思维与创造能力,由此足见其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反观我国当今大学生的语文素养,且不说对《论语》《孟子》内容不熟知,就连基本汉字书写能力也在电脑使用过程中日渐退化,更谈不上对祖国几千年来灿烂文化与文明的重视和传承。因此,国内高校对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亟待提升。

3传统文化与现展相结合,培养学生全球化思维

从总体分析国外哈佛类成熟院校核心课程或通识教育课程的设定,不难发现这些高等院校在此类基础课程设置内容上,涵盖面涉及世界多国、多民族、多区域的历史、文化、文明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点和国际化特色。正如学者尹建中提到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的外国文化领域和历史研究领域方面的蒙古帝国研究、中国文化与变迁等课程设置原因时的分析:“‘开蒙古帝国研究’是因为蒙古人在历史上建立过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尤其让当时的欧洲人惊讶,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统治方法也令人感到兴趣;第二门课是有关中国文化的,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加上现今中国的快速发展,这是美国人所不能忽略的;第三门课与日本相关……第四门课是有关回教世界的,回教人民与宗教的情节,以及回教地区人民的石油,均与美国国家利益紧密相关。这样分析,或许你已经明白美国人设计通识课程的深刻内涵与组织设计的良苦用心”①。这样,在课程设置兼容并包的基础上,他们又采用不同策略,使学生重视国际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既有助于加深其对本土文化形成过程的认识和把握,在现代化进程中学以致用,又有助于其认识和了解他国文化,形成全球化大局意识和思维方式,成为具有独特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的世界与本国的认知者。

4互动性强的教学组织形式与隐性氛围的创建

传统文化课程的进行需要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良好文化氛围的创建来共同完成。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智力和提升人格的作用各不相同。不同于我国大部分高校传统文化课堂上的“一刀切”“填鸭式”“机械化”授课方式,国外成熟院校的教师授课方式灵活多样,演讲课、角色扮演、讨论课等授课方式极为常见。教师在课上强调学生的独立阅读和讨论能力,鼓励学生抓住机会独立发现问题并及时表达个人观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国素质教育虽强调“还课堂于学生”,但大多停留于口号而未付诸实际行动。隐性学习氛围指在学校中除正规上课时间和必须完成的课程之外,学校与学生共同营造的良性循环的学习场合与学习风气。我国高校应在重视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基础上,借鉴哈佛大学的宿舍功能开发的先进经验,将学校各区域的功能从“提供住宿、饮食等方面的建筑”这一单性价值中解放出来,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多元活跃的社区单元内,潜移默化地接受正能量影响,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郭海军,张旭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81-184.

[2]张燕.文化传承与知识探究——中国传统书院与西方现代大学高等研究院之比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82-83.

课程建设研究范文第5篇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钳工、操作员、管理员、设计员岗位需求,结合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素质状况,以常见的垫圈、连接板、支撑板、手机外壳、后盖、拉深件等多个典型零件为模具设计工作任务零件。逐步地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将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理论与学习任务有机联系在一起,有针对性地练习设计了冲压材料及其选用、冲压件制品的工艺性、冲压设备选择、冲压工艺制定、冲压模具设计、冲压模的设计程序与过程、装模试模、缺陷分析调整修改模具等8个实际工作过程模拟。将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模具设计计算及后续模具制造、装模试模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模拟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保障:课程组教师均为省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成员,专兼职教师比例、学历结构合理。课程组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提高,多位教师具备相关企业工作经历,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符合“双师”结构及“双师”素质。校内外实习条件:拥有校内实习基地:模具拆装实习室和模具装调实习室,有大量模具实物(企业生产过产品的模具)及模具拆装工具,开式双柱可倾曲柄压力机2台及模具装调工具;CNC仿真实习室及专业软件。能满足教学和技能培训需要。本课程组利用学院与多家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了多家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开阔学生视野,并将实际生产过程与学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拓展学习平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具网站及现代化通讯工具,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互相学习,开阔了知识面,提升了学习技能。另外,机械学院举办“模具拆装”技能大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提供了技能大比武的平台。

2教学组织与实施的改革探索

根据本课程的目标“模拟实际工作过程”和内容特点,本课程教学主要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设计”阶段,进行“教、学、做”交替进行的课程教学;以典型零件的设计制造为学习任务,将本课程的基础理论与学习任务有机联系在一起。第二阶段是:“自主设计”阶段,通过“课程设计专用周”强化能力教学。教学的组织安排:教师以技术主管身份为学生下达工作任务书,提供中等复杂程度的制件图或制件。例如项目一连接板产品,如图1所示,学生以技术员身份,通过“接受任务书——亲自动手设计——从中发现问题——实践中学习知识——实际解决问题——获得专业技能——完成具体任务——成果评价”的学习过程,获得与实际工作任务相一致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完成装配图,

3课程特色与创新探索

通过改革和探索,本课程形成了如下特色:实施“模拟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1).在“学习设计”阶段。以实际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制件为工作任务展开,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按实际工作的思路,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实习有机结合、做与学有机结合、教室和实习基地有机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2).在“自主设计”阶段。以学生感兴趣的典型制件或生产中中等复杂的制件,将真实的设计过程引入教学过程,实现教学项目与教学地点“动态化”,学生在感性的任务中真实地工作,得到真实的成果。在设计过程中,将学过的有关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结合先进的现代模具设计方法,在Pro/E、UG或其它软件平台下进行计算机CAD/CAE/CAM模具设计,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感受实际职业氛围。通过这种方式,使本课程教学任务真实化、教学地点动态化、成果评价职业化。提高了计算机运用能力,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