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土地誓言语文教案

土地誓言语文教案

每个人都是他故乡土地上的一粒沙、一棵草或者是一棵庄稼,端木蕻良就是关东原野上的一棵红高粱。“九一八”之后,这棵红高粱被迫离开了那片黑土地,母子分割时的疼痛啊,撕心裂肺的疼痛!就一直伴随着他,整整十年!漂泊流浪在关内的红高粱在痛,那一片黑土地在罹难!母亲和孩子不能永远天各一方,孩子不能让母亲再受煎熬!于是,十年以后,这一棵来自黑土地的红高粱发出了锋铮誓言——《土地的誓言》!

学生读《土地的誓言》,就是去读那一棵红高粱心中的痛,去读那一片黑土地的美以及她所承受的灾难。

一、课标一教材·学情——学生离那片黑土地有多远

学生与那片黑土地有着很遥远的距离,因为他们与端木蕻良的成长生活经历截然不同。课标和教材的宗旨却是要让学生拥有端木蕻良的心境,成为新时代的红高粱。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首先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鲍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爱国主义情感是华夏这一片厚土孕育出的一种最伟大的情感。在音像与网络文化泛滥的当代社会,学生已远离了那一片厚土。《土地的誓言》一文应该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把他们的心灵融人那一片厚重而博大的华夏泥土。

二、重点·难点·疑点——学生与那片黑土地隔着多少山川

让学生与那一棵红高粱以及养育了这红高粱的黑土地心灵相通,是本课学习的主要目的。因而,学生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要踏上那一片黑土地感受那“原野上的怪诞的狂风”、品味“狐仙姑深夜的谰语”……体验黑土地的厚重博大,学习时需注意以下三点:

1.重点品味语言并体验作者爱国思乡的情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一是引导学生在课前自读文章并查阅作者及创作背景等资料;二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诵读欣赏,品味精彩语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验作者情感的流动。

2.难点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是学生学习本文的主要障碍。一是引导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以此深入了解那个时代;二是引导学生多读文本细品语言,用文章语言的力量把学生拉进那个时代,带人那片土地。

3.疑点疑点一:爱那片土地,是因为那片土地很美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狐仙姑深夜的谰语”“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是美的吗?学生可以在讨论中体会这些句子的韵味。

疑点二:是“作者的誓言”还是“土地的誓言”?文章抒写的是作者要回到故土、保护故土的誓言,为何题为“土地的誓言”?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讨论,理解文章的深意。

三、自主学习过程——学生用怎样的方式融入那片黑土地

读《土地的誓言》,要让作者心中的痛成为学生心中的痛,让那一片黑土地的美丰富学生心中的美。为实现这一目标,学生可以按以下方式学习。

(一)课前自主阅读

因为文章与学生生活的时代和环境有一些距离,所以学生要在课前预习课文。

一是明确“炽痛、嗥鸣、斑斓、谰语、默契、蚱蜢、镐头”等生词的读音和意思,熟读课文,且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二是查阅作者和创作背景等有关资料,进一步理解课文。三是总结预习中的收获和疑问,自己设计展示预习成果的形式(手抄报、朗诵、演讲、绘画、演唱等均可)。

(二)课上互助阅读

1.展示成果,描述黑土地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或声情并茂地朗诵;或用水彩笔描绘他们心中的黑土地;或是在深沉地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教师关注或参与某些小组的交流,对同学们成功的展示给予赞赏。

2.诵读交流,融入黑土地

学生推荐一名同学在低声的《松花江上》的音乐背景下诵读课文,师生静静地听,心灵已飞往那片黑土地。

配乐朗诵结束,教室内一片寂静,那寂静的一瞬间应是课堂上最让人难忘的一瞬间。在这寂静的一瞬间里,师生的心中涌动着对祖国和那片黑土地的爱,涌动着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师生的心与作家端木蕻良连在了一起,与那一片美丽而多难的黑土地连在了一起。

然后,师生倾心地交流那片刻的寂静里汹涌在心头的爱和恨。

3.精读鉴赏,品味黑土地

教师提示:文章里一定有某些语句最能触发我们爱或恨的情感,请你从中找出一句,作圈点评注。

学生浏览课文,品读精彩语句,作圈点评注并互相交流。

比如有同学会选择这一句: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这一组句子里有许多词都很有表现力,如“翻滚”“燃烧”“喷涌”等。假如圈“燃烧”一词,可以这样评注:

“燃烧”的本义是使物体快速氧化,产生光和热的过程,广义定义则是指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在这一句中是指那亘古的地层里有一股洪流在非常剧烈地涌动奔突,释放出无穷元尽的豆古不灭的蓬勃生命力,也汹涌着要烧毁所有侵略者的坚定信念。这一组句子用了比喻的手法,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心中喷涌着的血液来自于那亘古的地层里的洪流,同样的血液跃动着同样的爱和恨。

在进行圈点评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提出一些疑问。

比如:作者挚爱着那片土地,可是他为什么要写“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还有“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些东西也是美的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切都是故乡黑土地上的真实,最原始的真实,故土的蒙昧愚钝、故土上任一只细小的昆虫,都是早已融进作者生命里的真实,就像母亲的皱纹和夹在皱纹间的尘垢,作者一样都怀恋,那都是作者心中永远难忘的美好。

再如:文章诉说的是作者要回到故乡拯救母亲的誓言,为何题为“土地的誓言”?

学生讨论后有两种见解:

一方认为,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作者之所以这样拟写标题,估计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力求简洁,况且,本文集中笔力写“土地”,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确实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另一方则认为,作者与土地本来就是心灵相通的,他笔名为“端木蕻良”,因为他始终是来自那片黑土地的一棵“红高粱”,那亘古的地层里燃烧着的洪流正像作者心中喷涌的血液,他们诉说的是同样的誓言。所以,“土地的誓言”是“红高粱”与“黑土地”共同的誓言。

两方各有其道理,教师不必做定论,双方课后可继续交流。

四、反思与强化——学生应该在那片黑土地上成长为新时代的红高粱

1.学生联想:端木蕻良胸中泛滥着的热情,还有他要让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自己眼前或者是坟前的誓言,是古往今来许多爱国志士曾经表达过的……

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举出这样一些例子: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余光中: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蓝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学生感悟:那一片黑土地,不只是在端木蕻良一个人的心里,她早已珍藏在世世代代所有华夏儿女的心里。从这一刻开始,这片黑土地也将永远珍藏在我们的心里,我们要永远地保护她。

2.学生还可以联想:端木蕻良以“红粱”为名字,因为他把自己就当成一棵红高粱,然而“红高粱”又何止在作者一个人的心里……

例如,《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安塞腰鼓》: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3.学生深思(课下可以写成随笔):我们也是生长在华夏厚土上的红高粱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