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经济管理

产业经济管理

产业经济管理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第1篇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当时的管理水平也与之相适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管理思想有了很大发展,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颁布的第一部法典、古罗马建立的层次分明的中央集权帝国以及古中国的《孙子兵法》都闪现出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火花。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管理思想也发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相继产生。在这一期间,亚当·斯密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国富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他的分工理论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进入前工业社会,社会分工、分层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日趋复杂,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日趋突出,生产力水平也日趋提高,急需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之适应。尽管早期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的一面,但毕竟非常零散,没有系统化,工厂主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怎样进行管理才能既解决劳资关系问题,又不减少所获取的剩余价值。因此,如何改进工厂和车间的管理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泰罗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的初衷,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经济人假设,重点研究了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建立了一套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管理———泰罗制”。与此同时,法约尔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十四条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创立了组织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使管理学体系初具雏形。泰罗的科学管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初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但要彻底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专门研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应运而生。它超越了泰罗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为以后的行为科学学派奠定了基础,成为科学管理向现代管理过渡的跳板。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因此,许多管理学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积极从事管理研究,创立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出现了管理学说丛林。如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管理的关键在决策”的思路,对社会人假设进行了升华,提出决策人假设。综上所述,管理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思想理论都是前一阶段的扬弃、修正,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管理学体系。二、管理学的发展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管理学的实质是探求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与管理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即管理主体的外部环境总是变化的。因此,为了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管理学也必须动态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必将推动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从它的发展趋势看,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由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向复杂人假设转变。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的人性假设称作X理论。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趋于一致。之后,梅奥从霍桑实验”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也从不同侧面强化了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精典而又精致的需求模型。当代管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决策人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看出,由于个人目的、个人偏好、个人利益的存在,人就会有多种需求。这些需求,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动机,因此引发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来满足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在当今社会人们受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陶冶和洗礼,人性变得非常复杂,如果管理者不及时审时度势,引入激励机制与员工真诚合作,以满足员工的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组织效率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因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必将超越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升华为复杂人假设。

(二)管理职能由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向信息职能延伸。传统的和现代的管理职能,构成了一个管理循环体系,使管理工作周而复始地进行,每循环一次,管理水平就提高一级。但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的进程加快,缺乏信息渗透的管理工作将显得苍白无力,要么管理节奏跟不上,要么管理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强化信息职能,将是管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其表现有三,首先,信息职能能革新企业内部的生产力要素结构,使资源转换系统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并同时以不断增加的柔性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快速变化。其次,信息职能能促成管理系统的优化,促进组织的创新,使组织的绩效不断上升。信息职能能提高计划与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成为信息时代企业生存、发展、竞争致胜的有力武器。信息职能的引入,与传统管理职能将构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管理职能系统。信息职能为传统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反过来,传统管理职能又促使信息职能去开发、收集、处理、传播、分配信息资源。

(三)管理学新的理论前提———“合工理论”向传统的分工理论提出了挑战。200年以前,亚当·斯密以制造针为例论述了劳动分工的作用。而且,他的这一分工理论成了近代产业革命的起点,也成了后来的管理学家创建管理学的理论前提。确实劳动分工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有利于专业化和职能化管理。但是,这种理论发展到今天,负面效应日益显露出来。现代社会,一方面追求产品个性化,生产复杂化,企业经营多元化,如果片面强调分工精细和专业化,则使得企业的整体协调作业过程和对过程的监控越来越高,结果致使企业整体效率低下;同时,把人分成上下级关系的官僚体制,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相反腐蚀着人的精神,摧残着人的身心健康,以至于走到了分工与协作原则初始动机的反面。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运用,使简化管理环节成为可能。同时,与市场变化和高科技发展相对应的是劳动力素质大大提高,员工不再满足于从事单调、简单的[1][2]复杂性工作,对分享决策权的要求日益强烈。与分工理论相比,合工理论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即借助信息技术,以重整企业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将原先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再合理地组装”回去,将几道工序合并,归一人完成,也可将分别负责不同工序的人员组合成工作小组或团队,以利于共享信息、简化交接手续、缩短时间。另外,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幅度,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从而打破官僚体制,减少了审核与监督程序,降低了管理成本,减少了内部冲突,增加了组织的凝聚力,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员工的个人发展。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第2篇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低碳经济在我国普遍发展开来,它要求企业减少消耗、开发新能源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一部分企业对于低碳经济要求下的生产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到位。文章以低碳经济为基础,分析了企业对生产管理的创新及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实施。

[关键词]

低碳经济;生产管理;创新内容;方向

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离不开各大企业的支持,从消耗及排放能源的角度看,基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企业的压力较大,其相关管理的改进与创新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企业为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生产管理有关方面需要加以重视。

1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思想,从耗能、污染、排放三个方面入手,以创新的技术、制度、产业、开发能源等多种方式,达到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的目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维护的共赢。其本质是从能源利用方面入手,提高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增加绿色能源的使用,改进能源结构;其重点是对生产管理的应用及创新,企业关于生产管理的对策研究,是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其实现方式则是指企业要从各方面入手,利用各环节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适当的调整及创新,达到新能源的高利用率,使生产绿色化,环境绿色化。

2低碳经济下企业生产管理的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走进社会时代,企业想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良好成绩,需要在正确认识政府下达的有关政策前提下,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善与优化。

2.1观念落后,缺乏相关人才

随着国家的改革进步,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对于企业的影响力较大。在生产管理方面,一些企业还存在着一定问题,管理的完善以及正确观念的确立对企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关键性作用。企业过分依赖眼前的效益,管理者目光的短浅给消费者利益带去影响,也造成了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阻碍。随着低碳经济渐渐走入企业市场,对于企业的管理观念及形式的转变迫在眉睫,由于缺乏对此类管理人才的挖掘与培养,相关知识的人才经验有限,导致企业的生产管理在向低碳经济形势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阻力。

2.2技术落后,不利能源生产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关管理理念也有所转变,但由于企业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在生产方面也有一定的压力。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生产技术的高低,与国际科技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能力有限,对于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虽然投入了一定资金以引进其先进技术,但仍然无法弥补核心技术的短缺问题。我国企业相较于外国企业来说,生产技术的落后、能源选择与利用率的问题以及老旧观念的影响都对低碳经济的转向起着消极作用。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入手,顺应国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要求,都需要加快转变低碳经济的速度。由于新能源生产技术的不足,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阻碍,为一部分中小型企业低碳经济的转变造成困难,设备不够先进、对能源的利用性不足等都导致了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裹足不前。

2.3资金短缺,制度不够完善

除观念以及生产技术存在一定的问题外,目前我国用于低碳技术有关的大型科学研究项目的有关投资大多局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或国家有关部门的捐款及贷款,而没有将资金的投入问题稳定到政府相关机制中去。也就是说,关于资金的问题,并没有达成对低碳科学技术的完全支持,大部分银行拒绝对低碳科学研究的融资。一部分银行虽然选择融资,但资金总量也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无法实现低碳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科学项目,金融问题以及监督的制度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效果,目前我国的政策制度还不够健全,很多相关部门提出的有关政策并没有实际施行。

3低碳经济下企业生产管理创新的内容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低碳经济的转向过程,是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跟随时代进步的节奏所要经历的必然环节。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相关企业要从生产管理的多方面入手,进行管理的改进优化与创新,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将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上日程,在十七大报告中更深一步地阐述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将低碳经济观念载入“十二五”计划中,后又在十的报告里,对生态低碳建设明确了相关政策。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及经济,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企业生产管理创新的内涵

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管理的创新,通过促进生产管理观念的改变、从管理组织的结构上加以整理、优化新的生产管理方式等来实现企业生产的加强,从而达到生产管理效率的提高。另外,对于生产管理各个环节以及策略的创新也需要重视起来,以达到观念、制度、方式的多方面共同创新,实现生产管理综合创新发展的最终目标。

3.2企业生产管理创新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观念在企业生产管理的创新中起导向作用,以管理组织的创新为基础,通过结构及方式的创新达到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的创新则是企业生产管理的创新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通过管理方式的开发创造,总结出新的生产管理措施;流程的创新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创新起推动作用,完善的管理流程带动企业生产管理的飞速发展;作为生产管理创新的中心环节,管理策略的创新是企业达到低碳经济转向不可缺少的。

4低碳经济下企业生产管理创新的方向

随着低碳经济深入各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生产管理的内外环境都产生一定的变化,在企业的发展现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些企业在节能减排的任务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并没有从生产管理的方面上提高关注程度,指定相应创新策略。所以,为了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企业的生产管理创新方向需要进行一系列策划以及实际过程的落实。

4.1将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理想目标,创新管理观念

一个企业的理想目标是将自身条件与外界大环境相结合而定下的愿望,可以囊括很多方面。将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企业的理想目标,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确定低碳生产的有关业务、技术或后期服务等;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在面临发展方向与机遇时的掌控。在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也许细节不够精准,但对每一步都要做到有针对性、创新性的改良和优化。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包括投资到制订计划再到完善生产设备等,都需要把握良好的管理方向,脱离原有的传统观念,将观念的创新放在首要任务中来完成,从生产效果、记成管理、资源利用这三个方面入手,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将新型的理念传播出去,以促进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进步。

4.2制定企业策略目标体系,创新管理方式

关于企业的策略目标体系,是指企业通过个人计划,实施相应进程,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在将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理想目标的基础上,企业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对投入资金的利用效率、新能源生产的有效研究以及智能信息化的管理方式等。合理的计划与体系的制定,有利于企业整个策略目标的实现。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生产管理方式的创新的影响力极大,通过对传统方法的改良与优化,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有关手段,使生产管理方法更加科学、智能、合理。从生产管理的根本上实现对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推动。

4.3合理扩展生产,创新管理流程

企业中的生产过程的综合性较高,也较为复杂。在很多个环节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有意义有价值的产品生产过程。对于这一环节的管理,在经过多年丰富经验的实践后,管理者可在预测风险范围内扩大管理,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气体的排放,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随着管理水平的逐渐提高,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问题落在了管理流程的创新这一点上。其创新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开始逐渐大于观念、方式以及策略的创新所带来的作用。产品生产过程中从设计到研发制造等几个方面都需要综合性创新,以多角度多方式来创新管理的流程。

4.4合理调整定位,创新管理策略

企业在对自身资源的整理过程中,通过对产品的生产渠道及方式等的调整,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有利于商机的掌握、积极的学习、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改良以及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等。通过低碳经济生活的绿色定位,脱离现有的生产管理,对生产管理通过合理定位进行全新的结构调整及策略布局。随着企业的逐渐发展,生产管理策略的创新带来的作用日益加强,为实现管理策略的创新,需要全面性构建布局。在遇见问题时,及时思考与调整,重新定位及创新,使企业在众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达到生产管理的可持续。

4.5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创新企业文化

在企业管理的创新中,除了观念制度、方式流程的创新外,还需要适时吸收有关人才,加强企业自身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效利用资源,全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引进所需先进生产技术,用以加强管理,实现生产管理的创新,进一步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企业在庞大的运行系统中,想要实现对生产管理的创新,还应做到对日常运营过程中细节的重视,从基础上为低碳经济的大方向发展贡献力量,促进企业在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取得良好的效益。管理者需要从提升自身素质做起,将构建企业文化重视起来,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各职工积极参与性,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及环境,加强绿色管理措施,从文化水平方面对管理者能力进行提升,也是对职工素养的提升,改善现状,通过创新企业文化的建设,推动企业良好的发展。

5结论

文章通过对当代低碳经济的有关分析,结合企业生产管理现状,就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如何进行生产管理创新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给阅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使阅读者在阅读文章后可以对相关问题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作者:魏增华 单位: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冯之俊,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

[2]代宝,吴慈生.生产管理创新的基本轨迹:历史的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07(8).

[3]姚莉.低碳经济理念与企业战略转型[J].经营管理,2013(9).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银行资产;管理理论;管理模式;资产调配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134-01

1 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资产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通过进行金融产品经营和面向社会提供的金融服务,实现自身的利润。我国的商业银行制度是以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的综合性银行制度,银行经营的范围包括面向社会的公共存款吸收、贷款发放和金融服务的提供。在我国商业银行本身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管理下,独立开展业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参与市场竞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我国现代商业银行逐步进行并完成了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逐渐形成现代企业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对银行业的基本要求。

银行的经济资产主要由现金、信用资产和金融市场的各种有价证券和票据组成。现金部分主要包括自持现金、法定准备金和跨行存款组成。自持资金指商业银行拥有的,可以随时调拨的,可以自行管理的各种法定货币的总和。自持资金是进行银行日常经济往来所需要的资金,主要维持银行自身日常存款支付业务和各种成本费用支出。法定准备金是根据中央银行规定将全部存款中的固定比例上交中央银行管理作为支付储户对付存款需求的部分。根据我国相关法规要求,超过存款准备金率要求的部分也需要存放于中央银行的有关账户中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跨行存款主要指不同商业银行为完成相互之间的结算和支付业务在各自账户中保存的现金。跨行存款是现代市场经济进行企业之间远期结算支付业务对现代商业银行相关制度安排的要求,是维持远期付款和承兑、结算业务的重要金融保障措施。信用资产是银行信贷行为产生的借贷资产。信用资产的质量依赖于借贷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抵押品状况,具有很大的风险但也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各种有价证券或票据是商业银行通过自身在金融市场上的经营行为和办理贴现金融业务而形成的各种虚拟资本的总和,伴随我国银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各大商业银行已经纷纷上市,吸纳市场投资。

2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产管理

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主要受到三种管理理论的指导,并形成了相应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商业银行经济资产管理的基本形式。

商业银行的传统资产管理理论为自偿理论。自偿理论认为企业应当保持自己资金的流动性,使银行本身拥有充足的现金进行支付业务。基于该理论,银行应当采取的管理模式是优化自己的贷款结构,对自偿性、生产性贷款加以倾斜,保证银行能够进行及时的货币回笼以稳定流动性。在现实经济资产管理中,该理论的指导意义在于银行进行信贷资产管理是应当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坚持贷款审查的合理性和严谨性,防止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

伴随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金融法规的建设,我国金融市场经营行为已经逐渐规范化,金融资产运营过程中的违约行为已经得到相关法律的逐步制约。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正在逐渐接受转移理论,认为在保证流动性充裕的前提下,可以将一部分货币资金进行远期投资,使银行能够在远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在该理论的指导下,银行逐渐形成次级准备管理模式。次级准备管理模式是通过进行一部分资产的远期贴现或金融投资形成次级金融资产。在银行流动性充裕时,将次级资产作为银行拓展市场份额的远期投资。当银行流动性短缺时,可通过金融市场将次级准备变现,从而实现流动性补充。

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广泛使用为银行进行长期借贷提供了技术基础。长期贷款需要银行对贷款客户进行充分科学的贷款分析,使用技术经济分析手段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通过净现值、净年值和内部收益率等指标的核算和敏感性分析的处理预计未来的收益和可能为贷款行为付出的成本。指导这个过程的理论是预期收益理论。该理论认为预期收益应当作为银行长期发展的利润来源,再考虑到自偿性的前提下,应当进行适当份额的针对实体经济的远期贷款,从而实现远期收益。该种经济资产管理模式相对于前两种而言更适用于银行资金更加充裕、金融法规更加健全和贷款公司信用额度较高并且当时宏观经济状况较好的时期进行。以保证银行的贷款风险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银行拥有更大的投资回报。

3 银行的经济资产调配

银行的经济资产调配过程是进行经济资产的内部划拨过程,是资金流出的重要前提。银行内部的资金调配过程可以被划分为部门间调配和营业网点间调配。银行内部经济资产部门间调配是未实现银行的最大利润,在银行的各种主营业务之间进行资金的投入组合的选择。

银行经济资产的营业网点调配也成区域调配,是为完成银行正常的收付业务,进行资金的内部周转。

经济资产的部门间调配主要通过银行内部的管理过程实现,银行内部的管理过程为银行内部的经济资产调配过程做出宏观的指导,经济资产调配完成经济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

银行区域间资金调配则体现银行流动性的变动状况,该过程完成之后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合理收集,从而实现对流动性的分析判断,为银行进行次级准备调整奠定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黄剑平,吴吉.浅谈资产证券化在我同商业银行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23).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房地产成本;管理办法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成本管理已成为越来越多房企关注的话题,做好这项工作不仅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更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无论是用何种竞争手段,控制成本都是最基础的保证,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下面针对房地产企业的相关情况来具体分析关于房地产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房企成本管理概述及意义

1、房企成本管理的概述

房地产成本管理主要指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子集,更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增产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它以项目成本指标为依据,采取相关手段确保在成本指标内完成项目所需的各项任务。

2、房企成本管理的意义

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绝不是单纯为了省钱,更不是刻意地降低成本,主要是为了房企在同行业中保持竞争力而采用的一种管理措施。成本控制是房企的内功,加强成本管理有利于适应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让房企有下调房价的主动权。从宏观上讲,房企成本管理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减少国民经济损失有着积极作用。总之成本管理工作的价值在于“花多一点的钱建造好得多的产品”、“用同样的成本建造出更好的产品”、“用更少的钱建造出同样的产品”。

二、房企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房地产的开发与运营是在合同的基础上进行的,初期,预算在制定合同之前就应该进行。然而,开发商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往往只考虑建设资本投入和后期销售中相关的经济效益,而对成本的控制没有明确方向,企业本身也缺乏成本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控制成本上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成本控制的缺失是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不实的根本原因。

1、成本分摊不准确

众所周知,在房产项目开发前期,成本管理部门主要是根据项目规划和市场定位,制定目标成本控制书,而其中目标成本分摊是关键。很多房企在分摊成本过程没有仔细核算或过于随意,导致在后期成本控制过程中发现部分项目与之前的目标成本相差甚远,而不得不之前确定的目标成本。这样不仅影响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使目标成本的制定成为摆设。

2、成本核算对象不明确

成本核算对象是控制成本的重要内容。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对于成本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于项目的开发首先要明确成本的核算对象才能详细、合理、科学的分析我们想要的成本。而很多企业只是随意设立成本核算对象甚至有的找不到核算重点,造成成本控制避重就轻等核算乱象。

3、工程实物量与财务成本结算不一致

在工程开发过程中,经常出现内部调拨或财务账面与实物量不符的现象,如拆迁差价中的调房收入直接冲减拆迁成本等。由于管理上的混乱,致使成本核算不真实,使成本管理不具有可靠性。

4、不能及时获取工程成本核算的依据

房地产企业要进行工程成本的核算,必须先取得由施工企业开具的发票。施工承包单位必须缴纳营业税、所得税和附加税才可以开出发票,有些工程虽然已经基本完工,但房地产企业未能及时支付所有款项,施工单位就不给开具发票。房地产公司由于不能及时取得正式发票进行成本核算,导致成本核算真实性受到影响,也同样给企业经营决策带来影响。

三、新经济形势下房企成本管理措施

1、在企业内部全面贯彻成本预算管理理念

一个组织要搞好成本管理,应加强最高管理者的领导作用,应由最高管理者领导和推动,落实好各级管理者的职责和权限,并动员、教育和激励全体人员积极参与。在企业内部组织各部门编辑预算,预算的编辑一定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策略和目标编写。预算经审批后,要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甚至到个人身上,确保预算的执行体系全面、具体,所有的执行人员必须认真负责。企业可以将年度预算细分为季度或月度预算,通过分散预算来保证年度预算目标的实现。在编制预算的时候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忌高估或低估预算目标,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来编辑预算,保证预算的可行性。在执行预算的时候,各部门要定期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中的新问题。

2、建立成本管理构架

房地产企业需要根据企业本身的发展情况和所处阶段建立起成本管理构架。

为了使组织构架更加合理化和高效化,在设计组织结构时,关键环节尽量由专业人员完成。从成本管理考虑,如果企业只是开发一个项目,应该采用职能制运营模式,即所有部门接受单一指令;如果企业在同一地区同时开发多个项目,可以采用矩阵制运营,即各个项目成立单独的项目管理部门,在成本管理方面,可以派遣成本人员到各个项目部去,成本管理人员一方面负责各个项目的成本管理,另一方面协调各个项目之间的工作;如果企业在不同地区同时开发几个项目,可以采用分公司运营模式,各分公司独立管理成本,项目完工时组织汇总。

3、建立企业开发产品的设计标准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因为施工图纸的设计单位或者设计师不同,在项目同一部位或同一分项的设计发生变化时,建筑构造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也随之改变。这就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的修改图纸,对材料进行重新采购,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果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已经成熟,可以根据市场建立企业开发产品的设计标准,即对不同住宅的建筑方法、安装材料的档次和技术性能、装修标准等作出具体要求,但需要符合国家的强制性设计标准。

4、建立目标成本管理制度

投资估算作为房地产企业决策的依据,应在项目策划阶段就进行编制。成熟的房地产企业,不但会制定投资估算,还会在此基础上编制项目的目标成本。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将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相对比,防止出现目标成本失控的现象。目标成本由土地价款、准备费、建筑安装费、基础设施费、配套设施费、间接费、管理费、财务费组成。房地产企业可以根据以上费用制定成本科目,所有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费用都归类到各个成本科目中去。成本部门根据科目成本制定出目标成本后交予公司的决策层进行审核。若审核通过,成本部门就应制定出目标成本控制书,并将项目的目标成本分解到各职能部门。成本部门不仅负责成本责任制度的制定、修改、指导,还负责检查各部门项目责任成本的执行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警告。在项目竣工后,企业成本管理部门和财务核算部门会对项目投资进行核算,统计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偏差,分析造成目标没有实现的原因。

结束语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房地产企业不仅要重视项目的成本控制,在实际操作上也要有所改变,要坚持培养成本控制人员的专业性,领导也要明确成本控制的目标,把成本控制放在与企业经济效益对等的位置上。加强成本控制的思想建设,明确目标,减少一些不切实际的工作,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刘燕.关于如何加强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12).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矿产可持续发展发展回用率

一、引言

进入21 世纪以来,人类发展的脚步进一步加快,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也均提高了一个档次。我国各大经济产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新的进步,矿产企业也不例外。然而,尽管如此,我国的矿产企业发展水平较之国外,仍然落后很多。而且我国赖以生存的各类资源状况却不容乐观。我国有13亿人口,总矿藏量高居世界第三,约占世界总量的12%,然而平均下来,个人占有量却少得可怜,连世界人均量的一半都不及,仅为53名。天然气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5%,石油为11%。最让资源学家头疼的是,我国矿产资源保有量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几近枯竭。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煤矿平均资源回用率仅为3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80%。假如这种矿产经营模式不予改善,我国面临的就是矿产资源枯竭。然而,应该采取怎样的模式来管理我国的矿产企业呢?“可持续发展”成为一致的呼声。

二、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现状

尽管我国的整体GDP在进步,但是矿产行业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利用率低

矿产资源是一种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目前,矿产资源不仅产出率较低,综合利用率及回用率水平也很低。从20世纪80 年代起,我国的矿产行业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引导下,得以迅猛发展。大量的中小型矿产企业星罗棋布,很多小私营企业配备的采矿设备不合格,矿产事故频频发生,矿产资源利用率更是低的惊人。比如,山西大部分煤矿企业的回用率不足30%,而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平均回用率高达80%。资源利用率低,不仅威胁到国家总体矿产总量,而且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因为,形不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企业成本降不下来,经济效益就难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也就无法上升。因此,我国政府需要采用有效的强硬措施来改善矿产利用率低这一现状。

(二)负面影响大

大量的废弃矿产品,如煤矸石,粉煤灰,高炉渣,钢渣,等等利用率低,不仅限制了给矿产资源带来威胁,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更是占用了大片土地,矿渣渗出液有毒物质散发,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给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隐患。某些企业废弃矿产资源随意堆放,渗出液给周围村庄的村民带来很大困扰,某些村庄甚至成为了癌症村。

(三)需求度持续提高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当然也消耗了大量的矿产资源。21世纪以来,人类在物质水平和经济水平上要求达到更高的层次,这就要求各行各业的工业企业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某些层面上依赖煤矿的总体数量。我国每年白白丢掉的可以会用的工业废弃材料价值约260亿。矿产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因此,提高矿产资源回用率以及寻找可代替资源成为迫切需要。

(四)资源消耗与探明储量难以和谐发展

20世纪以来,我国现有矿产探明储量增幅量不大,甚至有些资源出现负增长,零增长,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而矿产企业作为工业的龙头企业,其开采量,产出量与我国整体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在石头,天然气,煤矿等方面,联系尤为巨大。钾盐,铁矿等重要的化工矿产更是严重供不应求。加之税务改革后,矿产行业赋税加重,其税费几乎比我国其他工业企业高出一倍。大量矿产企业面临闭坑的局面。

三、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势在必得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包括社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矿产资源作为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在面临探明储存量越来越低的威胁之下,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尤为重要。可持续发展落实在矿产企业,具体含义为将材料勘测,采选,加工,利用等过程形成一条闭合的循环链,也就是整个过程没有废弃材料产生,低浪费,低污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矿产资源的深度利用下,对原材料的依赖度较少,降低了对低储量的威胁。

(一)提高资源回用率

近些年来,在国家政策的监督下,很多矿产企业资源回用率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很差。很多伴生矿,同生矿,尾矿肆意堆放,占用大片有效土地,有毒物质排放,并导致各种地质灾害发生,亟待于深度加工利用,减少对未开垦矿山的开采,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提高员工素质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进步的不竭动力,而矿山企业要进步,要发展,科学技术首先要过关。一个在技术上落后的企业只能犹如夕阳,难以维持下去。要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创建出一条循环链,将废弃的材料加以充分利用,并在开采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企业应不断尝试新技术,引进高科技人才,大胆试用高新设备,将科技有效的转变为一个企业的永久生产力。这就要求矿产企业的科学技术达到一定水平,转变产业政策,积极汲取国外先进技术,员工素质提高档次,不仅要追求产品的质量,更要全面兼顾企业整体效益,降低成本。一个企业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是制约其效益的关键因素。

四、总结

只有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我国的矿产行业才能够继续发展,依赖矿产行业的大量工业企业也才能够进一步得以辉煌。也只有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的资源沉重压力也才能够得到缓解。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也能够轻松许多。整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随之得以上升。

参考文献:

[1]林家彬,刘浩,李彦龙.中国矿产资源管理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