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价值

产业价值范文精选

产业价值

产业价值范文第1篇

在价值网络中,围绕着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商、终端制造商、内容及服务提供商、虚拟运营商等各方密切合作共同实现为客户增加价值的各类业务。价值网络使得电信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和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资费水平偏高、服务内容欠丰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得以进一步解决。随着网络信息化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价值网络的外延不断延伸和扩大,价值网络内部也趋于复杂化,各个环节中间,也有了更多的层次,其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相互促进的同时,也会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价值网络的出现使得其经济规则具有自己丰富的内涵,下面将从网络体系、商业模式、用户利益三方面进行阐述其相应的经济规则。

价值网络体系下的经济规则

1.互联互通规则

下一代网络是基于分组的网络,所有的业务网应该构架在分组网上,不仅不同运营商之间的NGN需要互联互通,而且随着增值电信业务的兴起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其他产业加入价值网络,例如政府、银行、医疗机构、学校等参与的跨产业的联合服务业务,包括电子政务、电子银行、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形成了价值网中的异业的互联互通。这就需要从技术层、网络层、业务层和产业层的融合达到互联互通。政府的管制重心也相应从企业到用户管制转移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管制,有统一管理转变到分类管理,有集中管理转移到分级管理。

2.网络外部性规则

下一代网络是一个高度融合的网络,众多产业和企业加入使得价值网具有更强大的网络价值,同时会吸引更多的产业和企业融合进来,它的网络价值会随成员的加入呈指数增长,显现出正的网络外部性,对于实现全社会服务成本降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节约了成本,为价值网络中的产业和企业增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于广大消费者也同样获得了经济实惠的全方位服务,体验到网络融合的经济价值。这一点如同相对论中提到的"黑洞"原理,物质吸纳的更多,吸引力将更强。在这里价值创造吸入的更多,也具有更强的吸引其它价值创造的能力。

3.非线性增长规则

由于众多产业和企业融入在价值网络中,各产业和企业不断发展变化,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地位也不断变化,因而使价值网络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刚刚兴起的产业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他们中的一些企业佼佼者在未来的时间里不会是线性增长,而会抓住机遇,利用价值网络的丰富大环境突飞猛进以爆炸的速度增长。他们创造巨大的价值,提升自己在网络中的等级,为更好的扩张谋求自身所需的网络中的主体地位。如同现在的微软公司,在前10年间的赢利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在最近的十几年的发展中,他们爆炸了!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增长为世界巨型企业,为世界创造了何等的价值!

4.拓扑动力中的传递性规则

在价值网络拓扑结构中的一些优秀企业一旦创造了一项划时代的新技术或卓越非凡的新商业模式,会作为一个网络基点向全网络范围迅速扩散传递,在拓扑弱混合性结构中传递速度弱,而在拓扑强混合性结构扩散速度强。很快让更多的企业和产业获得使用,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效应。其传递的动力势头取决于这种先进技术或成功商业模式的驱动力,当然,它也会在传递过程中,被其它更多企业复制、改进和创新发展,产生更大的不可预料的社会价值效应。这如同微生物传播一样不断产生衍生和变异而发生难以预料的结果,但扩散传递速度方面,价值网络中的新技术和商业模式远不及微生物传播那样快,因为自然的网络环境是远比价值网络环境宽广、协调、完善得多的。

5.增强的反馈环路规则

不断增强的反馈环路对于价值网络中的企业会产生良性循环,有"滚雪球"的效应。价值网络中的成功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不断投入和发展,获得巨大的价值效应,会使企业获得丰厚回报,这样又促使企业更加具有前进发展的动力。同时巨大的价值效应会吸收更多的企业加入联盟,创造着更加强大的爆炸性的价值,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回报作为反馈。像"滚雪球"一样壮大,这样一个增强的环路里,企业只要简单地不断努力付出,就会获得不断增长的回报,促进企业良性循环。价值网络得到充分的融合发展并增强和扩张。这如同财富聚集的马太效应,富者愈富,愈容易聚集更多的财富。

6."混沌"状态下的新生规则

健全的价值网络必须是开放的,是居于"混沌"和"有序"之间的"混序"组织。否则,它将会按熵增原理逐步衰退为稳定状态,成为"死"结构。传统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有严格的等级观念,机械的规章制度以及无所不在的控制,从根本上扼杀了创造性和积极性,使企业难以毁灭腐朽的事物,重新创造新生事物。混序组织会让企业由衷地为其中的希望、愿景、价值、意义而共同致力追求。这样的组织将诱发与激励企业的积极性和建设性,它们才会有不断进取的活力。为了获得"混沌状态"下的企业新生来构造完美的价值网络,首先要求权力与功能必须最大程度的下放。任何价值网的链路上,如果能被多个企业所分担,就不可集中于一个企业;任何权力,如果能由自由竞争的企业所行使,就不可控制在垄断的企业。第二,要求自我组织。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任何企业都有权在任何时候,以任何规模进行自我组织管理,并且拥有不可侵犯的权利。第三,要求管理必须分散。任何企业或产业,或彼此间的联盟,尤其是管制者,不得控制或支配任何层次的任何决定或结论。第四,要求将竞争与合作完美的结合起来。组织的每个部分都能够以独特的方式不受约束地自由竞争,但又要彼此联系,以了解其他成员的需求,并在需要时作为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来彼此合作。第五,要求具有无比的延伸性和极度的持久性。在保持根本目标,组织性质以及具体准则不变前提下,能够从形式和功能上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企业的才智与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最后,全部企业成员和谐而公平地分享价值网络组织的所有权。任何关联方都有权参与经营与管理,并享有所有权。

商业模式下的经济规则

1."慷慨的免费消费"商业规则

由于下一代网络的高度融合,使信息服务产品更加易于传播,尤其是互联网上的信息服务产品,更加容易复制和传播。虽然开发成本巨大,但复制几乎是零边际成本的,而消费者获得的使用价值是一样的,这一点不同于其他制造行业。因此,"慷慨的免费消费"的商业模式在价值网络中应运而生。企业首先是慷慨地免费释放优良性能的"种子"产品给消费者消费。"种子"产品在网络中被消费者不断自我复制后产生更多的价值,被更多的消费者免费使用。当产品复制变成可以自我实现时,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产品数量会不断扩大,进而使广大消费者都免费使用。当这种"种子"产品变成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时,企业就会销售相应的辅助产品或升级"种子"产品来获得巨大收益,而此时,消费者已经认同了产品,自然会成为企业的客户。如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统、Office工具在刚开始时就是采用这种商业模式运作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巅峰时期的"转型"规则

价值网络中的一些优秀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会发展到自身的巅峰状态,这时如能及时放弃目前的顶峰状态,进行战略转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那么就会使企业系统始终具有强劲的动力前进。由于达到顶点位置的企业自身运作已经非常成功,继续发展下去会存在很大的发展惯性,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是盛极必衰,而且新生事物的产生与原有事物的消亡对于我们都是来得很突然的,难以预料和控制。企业一旦衰败,加上企业原来模式的发展惯性很大,调头发展其它业务已经很难获得成功,大势已去,企业的崩溃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发生了。这一点像股市,当股市酝踉上涨到自身的顶峰时,激发广大股民的狂热购买热情,他们互相奔走相告踊跃购买时,股市的崩塌就很快来临了。

3.经营上的"换位"规则

网络的全球互联性使得所有的经营活动将可能进入下一代网络系统,价值网络为所有的经营活动提供服务价值。原本互不相关的经营活动却通过网络的平台联系在了一起。传统的经营方式与现代的经营方式联系在一起,社会发展的变迁引起了经营上的变迁换位。价值网络实现这种换位经营方式,为各企业的发展创造价值,因而网络赢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所有的成功企业都把网络上的经营活动视为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全球的企业经营方式的转换会使得企业在新的经营环境中产生新的竞争与合作,运作成功与否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途。所以,价值网络将联结着所有在网企业的经营价值。

4.寻求"良机"规则

我们试图解决价值网络发展中的问题,但最大的瓶径不是在解决问题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而是缺乏寻找良好机会的想像力。财富的源泉是在不完美地创新过程中产生,而不是在完美地优化现有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价值网络的理想境界是达到对未知价值机会的最敏锐眼光和最敏捷的把握能力。为了对未知的驾御全心投入,则不可避免地要放弃已经很了解的非常成功的事业的优化工作,从而使价值网络前瞻性地发展。网络的新价值从发现、发展、成熟、最后消亡的生态循环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快和更猛烈。

用户利益下的经济规则

1."消费者净剩余"增长规则

下一代网络的市场逐步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需要以客户为中心出发来运营企业,价值网络中的企业要将自己的业务向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满足不同的细分市场。这样才会更多地赢得消费者,提高企业竞争力。针对用户对信息服务产品越来越高的要求和越来越低的产品价格期望,用专业语言来说就是消费者对于消费者净剩余升值期望越来越高,下一代网络的融合使众多的产业内企业协同发展,将推出集中的全业务服务,降低了全业务的服务成本,实现了消费者净剩余升值,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期望。这就推动了价值网络实现消费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2.培育"诚信"网络规则

产业价值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期,产业并购成为提升企业内在价值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比较资本市场上的三种并购活动的特点,指出产业并购在价值创造中的独特作用;并根据我国产业活动的特点和金融市场的实际运作情况,从产业并购的关键因素方面提出了创新的思路,并指出了产业并购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并购内在价值

并购是企业获得规模效应、进行价值创造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价值提升的内在需求迫切。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以产业重组与整合为目的的并购正逐渐演变为并购市场的主流,成为提升企业内在价值和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产业并购的内涵和特点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以上市公司为例,自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开始以来,并购活动呈现加速趋势。从并购的动机出发,这类活动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借壳上市为目的的股权置换式收购;二是以整体上市为目的的资产注入式并购;三是以产业整合和产业价值提升为目的的资产重组与并购。第三种方式即所谓的产业并购。

与前两类并购活动不同的是,产业并购是从产业结构变化的角度来解释并购动因的。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詹森(MichaelJensen)所述,“一个行业产生伊始,由于技术创新等带来的高额回报率会吸引大量的资金和企业进入,推动行业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最终行业内会形成过剩的生产能力。解决行业过剩生产能力需要有一个企业退出机制,而由于退出壁垒的存在,企业不会自行退出,更多的退出是通过兼并收购来实现,其中包括立足于行业内的企业进行的整合性并购和行业外企业的进入性并购。”与借壳上市和整体上市为目的的并购活动相比,产业并购在决策主体、并购目的和并购方式上都区别于前两者,进而在价值创造活动中也体现出其独特的作用。

(一)产业并购的决策主体是非关联方

借壳上市是由于上市资源稀缺而出现的一种收购行为,特别是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这种活动表现为壳公司获得对控股公司注入资产的股权,同时以控股公司增持壳公司股权为代价。全流通之后,大型企业开始通过资产注入的方式实现企业集团整体上市。现阶段,整体上市收购中具有两个明显特征:首先是上市公司收购控股股东(集团公司)的资产;其次,收购通常以上市公司的股份作为支付对价。可以看出,前两类并购活动在经济上属于同一个决策主体。也即是说,并购过程中所发生的资产交易和收购行为都是在关联方或潜在的关联方之间进行的,而关联交易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对等的交易行为,因而不是以追求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同时,由于资产的决策主体和属性没有发生变化,资产还是那块资产,人还是那帮人,这种并购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并不大。相比之下,产业并购是伴随产业结构调整而出现、是在不同企业甚至不同行业之间进行的,原本属于不同决策主体的合并,收购的标的是非关联企业(第三方)的资产或股权,这种交易是对等的商业交易,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并购之后带来的协同效应,即企业在生产、营销和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因此,从长期看,产业并购可以通过财务的协同、管理的协同以及文化的协同等提升企业的内在价值。

(二)产业并购的目的是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在整体上市的并购中,收购方式一般体现为三类:一是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将集团公司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二是集团公司吸收合并所属上市公司,同时发行新股;三是同一实际控制人下的各上市公司通过换股方式进行吸收合并,完成公司的整体上市。不论采用哪种手段,这种并购都是企业集团内部的重新组合,尽管上市企业的规模扩大了,但企业集团的总规模并没有扩大,只是通过整体上市实现了集团资产的全部证券化。当然,整体上市后消除了关联交易,改善了公司治理并使内部组织结构得以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但从宏观上看,这种并购不具有产业整合的意义,也通常不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就借壳上市而言,其实质是上市公司与收购方的资产互换,目的是实现收购方资产的证券化,为这些资产提供了一个融资和资本运作的平台。而产业并购的目的是使资源从经营效率低的企业流向经营效率高的企业,从而使资产存量在一个更有效率的用途或生产组织中得到集中,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企业规模结构更趋优化。因此,产业并购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更为深远,是经济内在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价值创造活动的源泉。

产业并购的关键因素

如果说以借壳上市为目的并购是与股改相结合而完成,以整体上市为目的并购是在促进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引导下进行的,前两种并购都只是阶段性热点,那么,以产业整合为目的的并购则是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伴而生、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成为并购市场的主流。为此,要顺利完成并购活动,必须从我国产业活动的特点和金融市场的实际运作出发,重点考虑以下关键因素:

(一)产业链的构建

如前所述,产业并购不仅包括行业内企业的整合性并购,还包括行业外企业的进入性并购。但无论选择哪些企业作为并购目标,都必须以价值最大化为前提构建产业链,即首先以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价值链,然后由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展开活动。构建产业链包括接通产业链和延伸产业链两个层面。接通产业链是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已经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游延伸或下游拓展。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或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销售环节。

当前,我国的重点产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规模不经济、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上下游产业脱节、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则表现为上市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整体质量也不高。构建产业链就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使产业链得以拓展和延伸,一方面接通产业断环和孤环,使得整条产业链产生原来断环或者孤环所不具备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方面的整体功能;另一方面衍生出一系列新兴的产业链环,通过形成产业链,进一步增加产业链的附加价值。近年来,我国绝大多数行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都已经开始进行一些大规模的并购重组。以当前并购的热点在钢铁、电信和资源行业为例,这些行业并购一般在上下游产业之间,由于并购解决了产业链条上的供给和销售问题,使供应更加及时,成本得到控制,进而创造出更多现金流量,也使风险得到有效下降。

(二)融资工具的创新

企业并购中,融资活动具有核心作用,如果没有便利的融资渠道和工具,并购很难正常进行。从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看,我国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并购融资主要有银行贷款、增发、配股等几种常用工具。而产业并购通常具有资金额度大和用资期限长的特点,同时,在整个并购流程中对资金需求的密度也随时间和进度而变化,相对单一的融资工具难以满足产业并购的资金需求。为此,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融资工具的创新:

发行企业债券。当前,为并购而发行的长期贷款还未允许,同时直接将贷款用于股权投资也难以突破法律界限,因此,银行贷款更多的是一种补充的性质,只能缓解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压力。要解决资金的难题,发行中长期债券将是一个较好的办法。从国外经验看,企业债券已成为并购融资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当前,A股市场颓势和信贷紧缩促使企业越来越多地转向债权融资,同时,证监会对公司债发行的政策支持加速了债券市场的发展。据Wind资讯统计,2008年以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方式再融资规模达3504.6亿元,已远远超过新股发行、增发(含定向增发)、配股等股本融资方式。相对于银行贷款而言,债权融资利息在税前扣除,融资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发行债券受期限和额度的限制较少,相对于股权融资能获得预期的现金流,也不会稀释原有股东的权益。但应当注意,发行债券会对企业资本结构带来影响,因此,在选择债券融资工具时必须注意资金的长短期搭配,控制财务风险。

私募股权融资。相对于公募融资而言,私募融资可以灵活地运用于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与非上市股份公司以及非上市股份公司之间。私募融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是设立资金信托,将其指定用途为股权投资。信托工具的好处是在融通资金的同时,还为投资者提供了风险隔离制度,能够保障本金不受损失。第二是设立产业并购基金。产业并购基金的募集对象主要是机构投资者,投资对象是非上市企业。第三是引入私募股权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的募集对象主要是富有的家庭或个人,投资对象和资金运用方式十分灵活。近年来,我国私募股权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12月底,中外私募股权基金共对129家中国及相关企业进行了投资,参与投资的私募股权机构数量达到75家,投资总额达到129.73亿美元。

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可转换债券可以看作是普通债券附加一个相关的选择权。在企业并购中,利用可转换债券筹集资金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降低债券融资的资本成本;由于可转换债券规定的转换价格要高于发行时的企业普通股市价,它实际上相当于为企业提供了一种以高于当期股价的价格发行普通股的融资;当可转换债券转化为普通股后,债券本金就不需偿还,免除了还本的负担。目前,受政策法规的影响,分离交易的可转债得到了较快发展。它是其由公司债券和认股权证两部分组成,债权和期权可以分离交易,即投资者在行使了认股权利后,其债券依然存在,仍可以持有到期获得债券收益。

固然,并购标的本身决定了资金的整体性质。基于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和对并购进程的有效把握,设计好长短期资金的比例,并且根据各种并购融资工具和方式实现的时间,安排好各种资金到位的优先顺序,也是并购融资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

(三)支付方式的选择

根据对2005-2007年上市公司金额超过5000万元的并购统计发现,以上市公司本身为主体发起的并购数量从2005年的71件增加到2007年的499件,其中整体上市或借壳上市的并购交易占到总交易事件的四分之三,而产业并购交易数量只占到四分之一,且交易额较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产业并购通常所涉及规模较大,需要巨额的资金支付,而现金的匮乏是制约上市公司进行产业并购的主要原因。2005年,我国颁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鼓励以证券作为支付手段。但到目前为止,这种支付手段也仅用于整体上市及部分借壳上市的并购中,而在产业并购活动中鲜有见到。

研究西方并购的历史,可以发现证券互换已成为产业并购,特别是大型并购普遍采用的支付方式。对于目标公司而言,证券互换可以推迟收益时间,达到合理避税或延迟交税的目的,亦可分享公司价值增值的好处。对并购方而言,换股并购使其免于即付现金的压力,不会挤占营运资金,比现金支付成本要小得多。因此,为促进大规模的产业并购,一个可行的思路就是以证券作为支付手段或以证券加现金为混合手段。目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短期交叉持股的现象,借此,可参照西方的经验,鼓励上市公司通过股权互换方式进行并购,特别是涉及非关联方资产的收购中,可以采取向第三方换股并购方式,以实现市场化并购的目的。当然,换股并购也有自身的缺陷,主要在于股价的不确定性加大了被并购方的风险,而对于并购方则会导致原有股东的股权稀释。因此,今后在发展换股并购支付方式时,还应逐步完善以现金、股票、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综合证券收购。

进行产业并购时应注意的问题

注重协同效应的发挥。从企业价值的角度分析,决定并购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资产收购所带来的协同效应,另一个是不考虑协同效应时收购方支付的对价。这两个因素反映了资产收购对企业价值的两种影响机制: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前者是指新资产和原有资产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大于两类资产单独运营所具有的价值之和。此时资产收购的双方可以共享这部分新增的价值,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后者则称之为价值转移,因为无论哪一方获得的利益都来自交易另一方的损失。因此,在产业并购中应注重协同效应的发挥,首先,通过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核心能力的交互延伸,实现范围经济;其次,合并后产品单位成本随着采购、生产、营销等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实现规模经济;最后,通过减少重复的岗位、重复的设备、厂房等实现流程、业务、结构优化和重组。

产业价值范文第3篇

1.1交易价格价值不对等性

据西方经济学中马克思的理论:价值决定价格。但在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易中,一件产品的价格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大众、出资方对于该产品的需求。如同“周瑜打黄盖”一般,同一件创意作品,因为完全符合“买家”的需求,可能价值百万或者更高;如果与“买家”需求不匹配,可能一文不值。而该创意产品预期能够创造的价值是一定的,但是最终交易达成的价格却未必确定。所以,在交易过程中,交易的价格与产品本身的价值未必对等。

1.2版权风险性

文化创意市场的生存,产品的流通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例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区的定义,更加注重版权的无形资产权利,将独创、新颖、不可模仿作为核心支柱和竞争力。即使在该产业发达的美国,也仅以本地民事合同或者商业秘密的形式对创意加以保护。况且目前中国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法律意识不强等问题,使得创意被抄袭、复制的犯罪成本非常低。不法分子很容易就窃取他人的创意成果,“换汤不换药”的“生产”甚至是“批量生产”自己的“创意产品”。在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有些情况下没有办法获得应有的赔偿,例如实践中的《梦想成真》节目,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完全购买国外版权并经过精心策划成功改造成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娱乐节目,当事人在寻求专利、版权保护的过程中却均遭受国家行政部门的拒绝。目前更多的情况是,即使通过法律的手段赢得了官司,也没有办法得到满意的赔偿。

2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价值评估现状及问题

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说,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可见,文化创意产品所生产出的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009年,“全国版权交易共同市场”在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正式启动。2010年底,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印发《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并于2011年7月开始实施。针对版权的交易,政府也出台相应的措施和条文保障其有序进展,并且针对诸如版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也开始得到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生产与传统的工业生产以切实的实物———厂房、原材料———作为核心完全不同。对于传统的工业生产,生产设备、材料等投入容易价格考量,非常容易估算出产出产品的价值和价格。而更大程度上依赖“人脑”、“创意”产出的文化创意产品,由于其无形性、知识性、供求关系不定性等问题,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很难获得准确、合理的价值评估。这也就为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流通、投资、融资、让渡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约束。经济学家厉无畏所说:“有些高投入未必能够获得高回报,比如,在中国电影市场中,每年约有100到200部电影能上院线,其中30%赚钱,40%持平,30%赔钱。世界各地电影市场的状况也大致类似。如同投资股市一样,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文化创意产业也一样。”

(1)评估内容复杂。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知识、文化、版权。“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包括广告设计、大众传播、图书出版、艺术品收藏等多个行业,使得整个产业的无形资产评估衡量的侧重点和价值都存在偏差。”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价值评估是制定一条较为综合的评估方式,还是针对能够有效做出价值评估划分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后再进行价值评估,是值得再深入探讨的话题。

(2)相关理论研究欠缺。一般情况下,从事文化创意产品创作的人才对于市场了解甚少,而精通市场运作的人群又较少涉及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所以,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少之又少。通过调研,在cnki中搜集到涉及文化创意产业的“无形资产”评估研究文献46篇,其中几乎没有能够真正提出涉及到评估方法或规范的研究。目前比较流行的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

1)成本法,计算生产过程中必要的成本并加和预期取得的保守利润获得价值;

2)现行市价法,从现行市场上寻找与所评估的无形资产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无形资产,以它们的交易价格为基础来推测所评估的无形资产的价值;

3)折现现金流量分析法。通过计算合理的某项无形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风险的折现值,来确定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

4)专家咨询法,通过专家访谈、评估的方式确定价值。以上价值评估方法皆存在一定的不完备性和局限性。成本法,对于思考成分占主导的产品,例如创意策划行业并没有办法很好的估算其价值;现行市场法因为创意产品的独创性,多数情况下无法找到类似的产品作参照系;折现现金流量分析法折现率的确定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专家访谈法主观性太强,受专家主观不定因素影响严重,也很难公正的做出评估。在现存的研究中,尚没有找到一条完全适合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价值评估的最佳方案。

(3)相关法律配套尚需完善。目前关于直接文化创意产业的法律法规尚处于形成阶段。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保护,目前基本归属于“著作权”的范畴,虽然根据现行法律在作品形成之初即形成著作权,但是需经过公开发表、认证之后才能产生具有保护的法律效益。创意产品也会被作为商业秘密来进行保护,但是商业秘密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保护方式尚处于一种模糊的境地。

3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价值评估涉及因素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效的进行产品的价值评估,可以保证创意工作者的劳动得到回报,降低投资方的投资风险,更好的获得融资、资金注入,从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在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价值评估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内容:

(1)法律保护与价值评估。法律法规是权利得以保障的有利屏障,法律的强制性必然可以带来约束力。建立健全创意产品的法律保护体系,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交易来说就能够有效地减少抄袭、盗版、不尊重等现象。没有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无形资产就难以做到合理、准确的评估。现阶段,应该在我国现有的法律基础条件下,牢牢抓住《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在行业内部确保贯彻落实,培养行业内部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作品登记制度,以确保在发生冲突时拥有有效的法律证据。更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更多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价值评估、交易相关的保证性法规或政策,为投资方与行业内人员提供透明交易的窗口,确保资金能够顺利注入,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平稳发展。

(2)第三方评估要求与准入。目前市场中存在一定量的专业进行资产评估的公司企业,同时一些拍卖行等公司也有从事鉴定、估价工作的专家。资产评估公司大多从事实物资产的价值评估,例如土地、房屋等,涉及到无形资产也已股权、技术居多,而拍卖行业的鉴定估价相对局限于古董、绘画、雕塑等艺术品的鉴别真伪和价格估算,对于其他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例如影视剧本、广告方案等并不涉及。应考虑设置专业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价值评估的地方机构,严格执行国家、地方关于价值评估的规范和流程。国家或行业组织还应设立一系列的行业标准及准入制度,设定准入门槛,细化行业内部的运作和操控,尽量大的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估的干扰,定时监督,保证行业规范。并且,针对评估师也设定相应的评估资质准入机制、考察机制、监督机制,使之与评估公司紧密配合。

产业价值范文第4篇

在价值网络中,围绕着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设备供给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商、终端制造商、内容及服务提供商、虚拟运营商等各方密切合作共同实现为客户增加价值的各类业务。价值网络使得电信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和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如资费水平偏高、服务内容欠丰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得以进一步解决。随着网络信息化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价值网络的外延不断延伸和扩大,价值网络内部也趋于复杂化,各个环节中间,也有了更多的层次,其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相互促进的同时,也会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价值网络的出现使得其经济规则具有自己丰富的内涵,下面将从网络体系、商业模式、用户利益三方面进行阐述其相应的经济规则。

价值网络体系下的经济规则

1.互联互通规则

下一代网络是基于分组的网络,所有的业务网应该构架在分组网上,不仅不同运营商之间的NGN需要互联互通,而且随着增值电信业务的兴起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其他产业加入价值网络,例如政府、银行、医疗机构、学校等参与的跨产业的联合服务业务,包括电子政务、电子银行、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形成了价值网中的异业的互联互通。这就需要从技术层、网络层、业务层和产业层的融合达到互联互通。政府的管制重心也相应从企业到用户管制转移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管制,有统一治理转变到分类治理,有集中治理转移到分级治理。

2.网络外部性规则

下一代网络是一个高度融合的网络,众多产业和企业加入使得价值网具有更强大的网络价值,同时会吸引更多的产业和企业融合进来,它的网络价值会随成员的加入呈指数增长,显现出正的网络外部性,对于实现全社会服务成本降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节约了成本,为价值网络中的产业和企业增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于广大消费者也同样获得了经济实惠的全方位服务,体验到网络融合的经济价值。这一点如同相对论中提到的"黑洞"原理,物质吸纳的更多,吸引力将更强。在这里价值创造吸入的更多,也具有更强的吸引其它价值创造的能力。

3.非线性增长规则

由于众多产业和企业融入在价值网络中,各产业和企业不断发展变化,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地位也不断变化,因而使价值网络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刚刚兴起的产业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他们中的一些企业佼佼者在未来的时间里不会是线性增长,而会抓住机遇,利用价值网络的丰富大环境突飞猛进以爆炸的速度增长。他们创造巨大的价值,提升自己在网络中的等级,为更好的扩张谋求自身所需的网络中的主体地位。如同现在的微软公司,在前10年间的赢利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在最近的十几年的发展中,他们爆炸了!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增长为世界巨型企业,为世界创造了何等的价值!

4.拓扑动力中的传递性规则

在价值网络拓扑结构中的一些优秀企业一旦创造了一项划时代的新技术或卓越非凡的新商业模式,会作为一个网络基点向全网络范围迅速扩散传递,在拓扑弱混合性结构中传递速度弱,而在拓扑强混合性结构扩散速度强。很快让更多的企业和产业获得使用,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效应。其传递的动力势头取决于这种先进技术或成功商业模式的驱动力,当然,它也会在传递过程中,被其它更多企业复制、改进和创新发展,产生更大的不可预料的社会价值效应。这如同微生物传播一样不断产生衍生和变异而发生难以预料的结果,但扩散传递速度方面,价值网络中的新技术和商业模式远不及微生物传播那样快,因为自然的网络环境是远比价值网络环境宽广、协调、完善得多的。

5.增强的反馈环路规则

不断增强的反馈环路对于价值网络中的企业会产生良性循环,有"滚雪球"的效应。价值网络中的成功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不断投入和发展,获得巨大的价值效应,会使企业获得丰厚回报,这样又促使企业更加具有前进发展的动力。同时巨大的价值效应会吸收更多的企业加入联盟,创造着更加强大的爆炸性的价值,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回报作为反馈。像"滚雪球"一样壮大,这样一个增强的环路里,企业只要简单地不断努力付出,就会获得不断增长的回报,促进企业良性循环。价值网络得到充分的融合发展并增强和扩张。这如同财富聚集的马太效应,富者愈富,愈轻易聚集更多的财富。

6."混沌"状态下的新生规则

健全的价值网络必须是开放的,是居于"混沌"和"有序"之间的"混序"组织。否则,它将会按熵增原理逐步衰退为稳定状态,成为"死"结构。传统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有严格的等级观念,机械的规章制度以及无所不在的控制,从根本上扼杀了创造性和积极性,使企业难以毁灭腐朽的事物,重新创造新生事物。混序组织会让企业由衷地为其中的希望、愿景、价值、意义而共同致力追求。这样的组织将诱发与激励企业的积极性和建设性,它们才会有不断进取的活力。为了获得"混沌状态"下的企业新生来构造完美的价值网络,首先要求权力与功能必须最大程度的下放。任何价值网的链路上,假如能被多个企业所分担,就不可集中于一个企业;任何权力,假如能由自由竞争的企业所行使,就不可控制在垄断的企业。第二,要求自我组织。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任何企业都有权在任何时候,以任何规模进行自我组织治理,并且拥有不可侵犯的权利。第三,要求治理必须分散。任何企业或产业,或彼此间的联盟,尤其是管制者,不得控制或支配任何层次的任何决定或结论。第四,要求将竞争与合作完美的结合起来。组织的每个部分都能够以独特的方式不受约束地自由竞争,但又要彼此联系,以了解其他成员的需求,并在需要时作为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来彼此合作。第五,要求具有无比的延伸性和极度的持久性。在保持根本目标,组织性质以及具体准则不变前提下,能够从形式和功能上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企业的才智与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最后,全部企业成员和谐而公平地分享价值网络组织的所有权。任何关联方都有权参与经营与理,并享有所有权。

商业模式下的经济规则

1."慷慨的免费消费"商业规则

由于下一代网络的高度融合,使信息服务产品更加易于传播,尤其是互联网上的信息服务产品,更加轻易复制和传播。虽然开发成本巨大,但复制几乎是零边际成本的,而消费者获得的使用价值是一样的,这一点不同于其他制造行业。因此,"慷慨的免费消费"的商业模式在价值网络中应运而生。企业首先是慷慨地免费释放优良性能的"种子"产品给消费者消费。"种子"产品在网络中被消费者不断自我复制后产生更多的价值,被更多的消费者免费使用。当产品复制变成可以自我实现时,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产品数量会不断扩大,进而使广大消费者都免费使用。当这种"种子"产品变成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时,企业就会销售相应的辅助产品或升级"种子"产品来获得巨大收益,而此时,消费者已经认同了产品,自然会成为企业的客户。如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统、Office工具在刚开始时就是采用这种商业模式运作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巅峰时期的"转型"规则

价值网络中的一些优秀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会发展到自身的巅峰状态,这时如能及时放弃目前的顶峰状态,进行战略转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那么就会使企业系统始终具有强劲的动力前进。由于达到顶点位置的企业自身运作已经非常成功,继续发展下去会存在很大的发展惯性,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是盛极必衰,而且新生事物的产生与原有事物的消亡对于我们都是来得很忽然的,难以预料和控制。企业一旦衰败,加上企业原来模式的发展惯性很大,调头发展其它业务已经很难获得成功,大势已去,企业的崩溃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发生了。这一点像股市,当股市酝踉上涨到自身的顶峰时,激发广大股民的狂热购买热情,他们互相奔走相告踊跃购买时,股市的崩塌就很快来临了。

3.经营上的"换位"规则

网络的全球互联性使得所有的经营活动将可能进入下一代网络系统,价值网络为所有的经营活动提供服务价值。原本互不相关的经营活动却通过网络的平台联系在了一起。传统的经营方式与现代的经营方式联系在一起,社会发展的变迁引起了经营上的变迁换位。价值网络实现这种换位经营方式,为各企业的发展创造价值,因而网络赢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所有的成功企业都把网络上的经营活动视为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全球的企业经营方式的转换会使得企业在新的经营环境中产生新的竞争与合作,运作成功与否将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途。所以,价值网络将联结着所有在网企业的经营价值。

4.寻求"良机"规则

我们试图解决价值网络发展中的问题,但最大的瓶径不是在解决问题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而是缺乏寻找良好机会的想像力。财富的源泉是在不完美地创新过程中产生,而不是在完美地优化现有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价值网络的理想境界是达到对未知价值机会的最敏锐眼光和最灵敏的把握能力。为了对未知的驾御全心投入,则不可避免地要放弃已经很了解的非常成功的事业的优化工作,从而使价值网络前瞻性地发展。网络的新价值从发现、发展、成熟、最后消亡的生态循环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快和更猛烈。

用户利益下的经济规则

1."消费者净剩余"增长规则

下一代网络的市场逐步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需要以客户为中心出发来运营企业,价值网络中的企业要将自己的业务向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满足不同的细分市场。这样才会更多地赢得消费者,提高企业竞争力。针对用户对信息服务产品越来越高的要求和越来越低的产品价格期望,用专业语言来说就是消费者对于消费者净剩余升值期望越来越高,下一代网络的融合使众多的产业内企业协同发展,将推出集中的全业务服务,降低了全业务的服务成本,实现了消费者净剩余升值,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期望。这就推动了价值网络实现消费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2.培育"诚信"网络规则

产业价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轿车产业产业价值链发展模式

汽车国际市场的趋同,国内市场的需求高涨,对于我国汽车产业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有更加严峻的挑战。我国轿车产业如能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和延伸自身的产业链,发展成具有高度升级能力的产业集群,才能嵌入全球汽车产业链,提升整个产业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

我国轿车产业价值链现状

轿车产业价值链是将轿车产品从提出概念到设计、研究、开发,经过不同阶段的加工制成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并不断提供服务的一个动态过程。

(一)轿车零部件产业

关键零部件生产是轿车产业价值链中极具价值的环节,已成为跨国整车制造企业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方向,一个实力深厚的汽车公司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汽车零部件集团做支撑,如通用与德尔福。我国的零部件产业是轿车产业价值链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表现为:零部件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国内定点零部件生产厂家为2000多家,而实际上进行生产的企业却超过了5000多家,企业数目多,规模小,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效应的形成和释放。此外由于长期以来的地区条块分割使得大部分整车生产企业都有各自完整的配套体系,相互交叉的甚少,又进一步导致了零部件工业散、乱、低、差。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在我国销售额居前五位的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技术均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相对较低,自主研发能力弱。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因而缺少自主品牌,产品主要集中在低价值领域,所配套的车型也主要是中低档次商用车和经济型乘用车领域。

(二)轿车电子产业

轿车电子产业也是轿车产业链的重要环节。轿车电子产品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车载电子产品,另一类是电子控制系统。其中车载电子产品与整车性能没有直接的关系,因而附加值较低;电子控制系统则是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相当高的设备。我国轿车电子产业的现状是:产品低端,附加值小。现有的轿车电子设备制造商基本上都集中在车载电子产品市场,有限的生产规模和低附加值导致产品的同质化与激烈的价格战。技术缺失,竞争乏力。中国轿车电子企业长期得不到核心技术,研发规模又跟不上,同时还不得不面对国际品牌制定的准入式技术游戏规则,形成很难在同一个技术平台上与国际品牌抗衡的局面。

(三)轿车金融业

轿车金融可以说是轿车产业链条中极为关键的一节,以轿车金融为主的轿车服务业所创造的利润在轿车业中所占比例在50%以上,是国外轿车厂商的主要利润来源。福特公司20%的利润来自汽车金融服务公司,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贡献更是达到了36%。我国轿车产业价值链缺少严格意义的“汽车金融”子环节,即不存在由“专业汽车金融机构”提供的相关增值服务。尽管自1998年以来相关部门颁发了一系列条例,但迄今为止,只有4家机构获得批准成立汽车金融公司,而其中除通用汽车金融公司与上汽财务公司合资成立汽车金融公司外,其他3家均为外国独资公司。国内企业真正把汽车金融纳入自己的产业价值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轿车租赁业

轿车租赁业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形式,不仅可以有效的缓解轿车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瓶颈”,而且对轿车消费市场的拓展也具有不可低估的功效。资料显示,德国奔驰公司平均每4辆汽车就有一辆是用来租赁的;美国主要汽车生产企业的总产量中有30%以上的定单是来自租赁市场。我国轿车租赁业存在以下不足:发展时间短,抗风险能力弱。目前国内个人信用体制不完善,又缺乏专业性的权威中介信用评估机构,租赁车被诈骗、被典当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大了租赁风险。产业关联性差,自主扩张能力弱。由于汽车经销商与租赁公司之间没有建立起关联关系,租赁公司又大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车,经销商出于对风险控制的考虑,不愿以批量方式向租赁公司售车,无形之中限制了租赁公司的规模。无秩序竞争,恶性竞争。目前轿车租赁企业各自为战的现象仍比较普遍,与当前国际上轿车租赁跨地域、网络化、集团化的规模经营还有很大的差距。设置地区集中,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只有较大的城市设有轿车租赁公司,这些租赁公司大多没有在旅游热点城市设置营业部,降低了轿车的使用效率和流动性,增加了经营成本。

(五)轿车保险业

近年来我国轿车保险业呈现出市场主体增多,竞争加剧,并伴随相关法律制度的出台保险公司经营行为从规模向效益转型等良好态势,但总体而言,我国的汽车保险业还很不成熟,主要问题表现在:险种少。现阶段的汽车保险由两部分组成即主险和附加险。其中主险包括车辆损失险和第三者责任险;附加险包括全车盗抢险等八个险种。实际上这些险种只有少数几个实行,其余形同虚设。操作不规范。最为典型的即为强行搭售险种。目前我国的车险种类中,只有“第三者责任险”是每位车主必须要买的,而其它险种都是可供选择的。但很多汽车交易市场是把责任险、防盗险和车损险捆绑起来作为基本险来销售的。理赔繁琐。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轿车保险理赔服务模式是自主理赔模式。这种模式下,保险公司从展业到承保,从定损到核赔,每个环节都抓在手里,导致其内部管理和经营核算的经济效益差。促进轿车产业价值链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强化轿车零部件产业

我国轿车零部件产业应向通用化、模块化、产品电子化、产品环保化、轻量化等方向发展,包括:转变竞争策略,形成比较优势。依托有潜力的轿车零部件产品,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尽快组成一批具有系统开发、生产、配套能力,面向两个市场的轿车零部件企业集团,早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零部件供应商。区分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策略。对已经具备竞争力的产品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形成规模经济;对缺乏竞争力的零部件,要加大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努力实现与整车同步开发。转变组织形式,进行模式重新。从改变轿车行业纵向一体化高的局面入手,打破整车企业之间垂直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促进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之间相互独立与剥离,实现零部件企业模块供应。

(二)加快发展轿车电子产业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轿车产业链的建立和发展,应加快发展轿车电子产业,包括:强化战略联盟,促进产业整合。轿车电子企业应该积极从产业整合的高度与轿车制造商形成稳定和合理的技术分享机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此同时,轿车制造商也应该利用其更加强大的技术与资本能力建立自己的轿车电子技术研发平台。加快轿车电子产业技术平台建设。在技术上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合作,进行联合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轿车电子产品的产业化。

(三)积极发展轿车金融业

积极发展轿车金融业,推进我国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完善,包括:将轿车金融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分离。这样既可以促进轿车金融服务的专业化,将这个产业做大,也符合银行正在进行的集团化改造方向。加强银行与专业轿车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银行有资金,有支付结算,有信用卡,有网点,但是专业化明显不足;专业机构有营销经验,有和制造商利益关联紧密的优势,但缺乏资金;两者的优势相结合,各取所需,实现共赢。

(四)努力规范轿车租赁服务业

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形成高效率,跨地区的服务网络集群,尽快改变我国轿车租赁服务业无序化发展现状,包括:异地还车,网络经营。异地还车使租赁公司跳出小市场的争夺,做大业务,也降低消费者支出费用。统一标准,规范管理。通过建立行业协会或联合会,统一行业标准,改善市场环境,规范竞争行为,减少社会资源浪费。注重与旅游产业的融合。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假日租车一族日益庞大,这无疑给轿车租赁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完善汽车保险业

汽车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是建立完善轿车产业链的重要条件。为此,建立“车险风险信息系统”,实现保险、交管两部门对车辆信息、事故信息及保险理赔信息等数据的共享,既可以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也可以有效的控制经营风险。尽快制定并实施“汽车保险基金制度”,在轿车保险业引进竞争机制,实施费率自由化,让我国的轿车保险业真正成长壮大。

我国轿车产业价值链发展模式分析

除了通过强化和完善全国轿车产业价值链各个相关环节,促进我国轿车产业价值链发展外,还应该在我国轿车产业总体发展上,采取独特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

(一)积极构建我国轿车产业生态价值链

形成我国轿车产业特有的价值链体系,拉动产业和企业的互动,促进轿车产业的发展。具体包括:内向延伸。运用增值技术,加强现有的服务方式,提高竞争能力。纵向延伸。即轿车销售后的服务价值链的延伸。据专家计算,到2010年我国轿车保有量在6650-8431万辆之间,轿车产业的强势增长,给轿车后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交叉延伸。把轿车服务和其他服务进行系统整合、打包,提供给客户一个完整的服务包,进而增强综合消费的功能。波及延伸。从轿车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生活方式以及一种文化出发,强化相关服务领域的开拓与开发。

(二)加强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战略联盟

轿车产业与其相关产业间存在着资源的相互依赖,产品与服务的相互依赖,这势必为轿车企业战略联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种战略联盟追求的是竞争中的合作,联合各方不是收购或是兼并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既可以建立技术研发战略联盟,也可以建立采购战略联盟,还可以与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形成“双赢”“多赢”的利益共同体,实现轿车产业结构整体上的升级,大幅度的提升产业链上各个企业的竞争力。

(三)建设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在国际上,轿车产业集群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个或多个汽车总装厂进行零部件与其他相关企业的聚集而逐步形成。这种集群能够产生并释放出集群效应,获得外部经济的优势,有助于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但我国目前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轿车产业集群,只是一些生产上的地域集中。鉴于此,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加快促成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包括:通过轿车企业的地域集中,不断提高聚集效应;促进轿车企业及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强化联合行动效应;加强必要的制度建设,形成与释放制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