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范文精选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产业链;现代化建设;产业经济学;数字化转型

产业链是产业中各部门在经济、技术、服务等环节形成的一种全新关联形态,包含了消费、生产、原材料、终端产品制造、技术研发等多环节,此外亦包含了治理能力、基础能力、运行模式等。目前,在产业链现代化的融合中,需要确保产业基础高级化,始终坚持我国市场发展机制。与政府领导结合,促使企业开放合作。通过多样性的体系以及独立性,自主建立全方位的制造业基础,提升其内部的核心竞争力。在后续改进中,可以充分发挥出市场规模化,鼓励企业实行专业化的发展。建立全方位的协调制度,攻克其核心技术体系,以确保为推动新的产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1产业链现代化的概念

在我国关键领域,其核心依然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部分产业亟待发展,国际竞争力需要提升[1]。特别针对制造业,外资企业控制了我国大部分产业链的上游或下游,使其在外部分享、控制中无法全面保障产业链的稳定性。因此,需要对产业链现代化进行全面优化,以确保产业链能够实现精准发展。目前,在产业链现代化的探索中,主要体现是在产业链现代化的具体应用内涵以及实施方案等。在我国的全新发展体系中,我国对产业链现代化内涵做出了全新的界定,认为产业链现代化特征包含了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以及控制能力。此外,也包含引导能力、治理能力、系统能力等[2]。在研究过程中,我国现代产业链体系为了确保能够实现全方位的转变途径,需要深刻分析其转型升级期间的策略以及经验,并指出内在的经济问题。我国目前在表面上较为依赖资源以及工业化,但从深层次而言,我国还包含了物质生产部门产能下降以及国民经济基础体系的薄弱。因此,需要全面探讨在产业化策略以及长期投资策略中两者融合所造成的影响。通过产业现代化产业链,可以彻底解决我国目前部分领域受到制约、产能基础能力不足的问题,这是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产业链现代化的观念中,需要认知其与民营经济以及国有经济两者之间的区别,以便将创新理论与企业成长作为基础,分析企业目前现状,提出全方面的改革因素。确保产业链的竞争力以及创新力增强,强化产业链的韧性,稳固产业技术[3]。

2产业链现代化的经济学分析要素

2.1全面关注我国产业链转型升级中的“公约数”博弈

在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我国产业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例如,美国对我国加征关税,企图遏制我国制造业、技术业的成长。因此,我国必须在发展自身技术的同时,分析国际贸易组织规则,以使我国产业链能够规避潜在风险,获得发展[4],避免西方发达国家恶意的打压以及垄断。在我国关键产业先进技术中,企业需要掌握国际动态,确保能够随时应对西方国家制裁,制动可行性的发展规划。

2.2分析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加快背景下的风险

我国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将会使发达国家借助技术垄断优势以及网络节点效应,对我国经济体系进行控制。因此,我国必须紧跟世界发展步伐,将人工制造、大数据等技术全面引入我国各体系,以确保能够具备充足的竞争实力。在产业链现代化中,融合全新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涵盖材料装备、工业软件等多方面。此外,这些基层技术迭代更新周期短,具备极强的网络特性[5]。例如,在工业领域某一技术被替换后,很有可能会被市场淘汰,而非传统技术在发展成熟后进行阶梯式转移。对于我国而言,必须通过技术学习,实现技术的升级以及赶超。在知识产权收入方面,全球知识产权使用费用在2019年已然达到3972.33亿元,而我国仅占比约1.66%,存在较大逆差。目前,我国多数产品可替代性较强,但产业链的稳定性、植根性较弱,无法形成合理的竞争优势。同时,我国产业链对于全球的依赖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原材料中,如前沿新兴领域无法实现突破,我国便极有可能面临高端技术、低端技术转移问题[6]。

2.3中国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生态格局尚未形成

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具有多项的专项特色,且中小企业可以围绕龙头企业聚集形成紧密联系。例如,日本制造业就形成了上下游企业共同促进,递进式金字塔式产业链结构。在我国,500强企业数量在2020年就超越了美国,位于世界全球第一。但我国由于缺乏全球制造、全球设计、研发营销等多样性体系,相关功能较为欠缺,无法实现全新的衔接。且我国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产业链很容易出现协同不足。且上下游之间信任度不佳,导致后续配合出现较大困难。对于制造企业,内部零部件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国内原材料问题较为突出[7]。

3推动产业链现代化产业经济学的具体做法

3.1全面鼓励企业实现专业化发展

我国在发展中,鼓励企业实现全面发展。我国之所以形成低水准的恶性竞争,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领域扎根努力、拼搏的专业精神,无法做到细、专、精。且大部分企业在发展到一定时期后,便会迈向多元化体系发展。部分企业在本产业链的基础上,逐渐完成上游环节、研发、零部件供应等;而另外一部分企业则会尝试开拓品牌设计、研发等高端环节[8]。因此,在后续改进中,企业可以尝试跨界经营,投资全新的农业、房地产、酒店等与主行业不相关的行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过程中,需要避免企业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企业发展不聚焦的问题。企业需要借助自身全新的发展策略,完成规模化发展,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多元化竞争能力。在产品服务态度上进行提升,形成全新的竞争性品牌体系,使企业能够具备耐用性和精密性。鼓励以及支持企业以专业化为价值导向的持续化发展,培育出一批具有极强市场竞争力以及主营业务的中小型企业,使其具备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发展过程中,确保企业实现专业化发展,并能够服务于社会、回报社会,使企业在竞争性领域中实现全面推进,在市场采购中,对于订单方面给予全新的支持,并采用订单生产、外包服务等方法,与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的稳定合作关系[9]。

3.2建立全新的协调制度

在建设过程中,推动产业链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政策协同为保障,使企业市场机制以及政府引导实现全新结合以及合作。深入贯彻并执行产业链现代化方向发展,落实原则需求,就其经济组合以及实际取向而言,需要保障竞争以及产业政策两者之间的融合关系。政府在市场调节中,可以使用两种“工具”进行调节。这两种工具分别为“产业政策”以及“竞争政策”。在产业政策中,明确产业现代化。产业链现代化切实确保政府能够落实事务体系,使事物能够集中在产业链现代化过程中。而竞争策略则要求市场主体在产业链现代化过程中,企业需要做出的事物体现市场主体。在产业链融合中的活动空间以及全新的发展实力中,政府具备一定的经济强制力,这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确保其相关的事务需要就能做与不能做的问题进行分析,以避免产生矛盾。在政府保护某些产业政策补贴中,极有可能会违反公平竞争原则,此种做法有可能会导致市场出现扭曲,降低市场竞争效率,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10]。因此,可以进行产业以及产业政策支持之间的关系协调,确保市场在企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使政府能够就经济改革提供全新的决定性依据,奠定基础性地位。以竞争企业为基础,统筹协调政策,为企业创建公平、协调的制度环境。

3.3开展全方位的产业融合模式

在产业融合中,需要结合目前的时展潮流。例如,我国目前高度推行“共享生活”以及“经济共享”。通过共享经济理念,使产品能够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例如,我国目前推出的共享产品具有“用而不买”“共享但不占有”的优势,在国家宏观政策下,“互联网+”的模式可以促使产业成熟以及共享经济的融合发展。作为未来的大规模发展方向,共享经济可以使现代技术在使用权中,做到临时转让以及无形资产转让,确保空闲资源合并。共享是一种全新的资源分配方法,能够形成全新的经济效益。如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全新的共享方法。据我国2020年产业调查报告,我国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用户达到3亿。共享产业一直受到高度关注,严格需求加模式创新,带动了共享行业的快速发展,这与产业链现代化具有密切联系,更能够体现出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特性。

3.4确保产业链自身的韧性以及粘性

在改革过程中,推动内外全新循环,落实双节点建设,使产业链能够发挥出自身的最大优势。在后续改进中,产业链可以发挥我国国内市场竞争体系的优势,提升我国国内竞争体系的稳定性。例如,加大对于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减少我国居民在住房、养老、教育方面的负担,释放庞大的消费潜力,使产业升级。此外,在开放竞争中,积极培育本土全能企业以及隐形冠军企业,增强整个产业链的控制力以及引领功能,结合“走出去、补短板”的策略,以本土跨国企业为枢纽,建立全新的上下游协同平台。增强国内产业的对接,采用全新的金融体系,引导企业发展,打造全新的隐形冠军,使产业链具备更多粘性。在开放竞争中,推动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建设,打造中国与世界衔接的名片。

3.5以基本政策引领产业链实现全面发展

在发展中,以政策引领产业链,完成政府竞争模式,加快产业链协同发展。对接齐全新标准,制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产业链。作为供应链的集成体系,需要确保产业政策的协调,在未来技术中,其具备大规模技术开发以及市场应用特色,使其能够融合全新的政策保障力,致力于功能性、惠普性产品策略,聚焦技术,深度挖掘新型前沿产业。发挥产业政策的网络效应,更加注重功能升级以及创新导向。相关政策可以把握市场,并将其作为创新性基础,制定重点产业。对于技术短板以及多样性的要素,落实其基础环节、关键环节,融合全新的发展特色。例如,重视强化竞争基础策略,发挥市场竞争力,以确保在产业发展中能够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对于新产品、新技术与创新思维、监管方式,促使其能够有效发展。在产业链经营中,建立公平、和谐的金融体系,优化现有的法律制度,提升数字经济领域的标准性以及适用性,降低制度成本。

4结语

产业经济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产业结构

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高。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而言,调整文化产业的结构和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是重中之重,在对文化产业发展是否真正得到提高进行检验时,需要观察文化产业是否促进经济增长、是否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否实现经济方式的转变等。

1产业结构的基本内容

在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结构理论中,产业结构是最为核心的概念,和产业这一概念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特性相同的企业联合形成了产业。从本质上来讲,产业概念在对企业分类时,其标准是企业的共同特性。其中,在选择产业分类标准时,需要结合研究与实践的情况,提高选择的相对性。根据产业结构理论可知,在社会再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产业的分类准则的确定,必须分析各个行业和部门内的均衡情况,按照同样的工艺、技术、原材料作为标准。所以说,产业结构理论指出,产业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集合,这些企业运用的工艺、技术和材料都是相同的。在对企业分类时运用这一标准,企业如果属于同一个产业,或者是对同种技术和材料有相同需求,那么这些企业必然会在市场上存在竞争关系。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经济分析阶段引入产业的概念,可以科学划分复杂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简化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比如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供需,最终使问题简化为部门的供需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产业结构理论是在产业概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经济的层次结构,也就是产业结构。专家和学者们认为产业结构具体指的是所有产业内部存在的所有关系。值得一提的是,除上述内容之外,产业组织理论的目的主要是对企业市场关系进行分析,由此也引出另一种概念,产业是生产相同或者相类似的产品的企业联合。以研究需要为标准,可以对产业概念下定义。文章的目的是对文化产业发展层次和结构进行研究,分析文化产业构成的系统。参考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明确如下七大产业的划分:工艺美术品产业、文化娱乐产业、文化设计产业、文化传输产业、文化服务产业、电影电视产业、新闻发行产业等。上述的产业也可以指行业,而文化产业结构相对应的就是文化行业结构。文化产业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其经济系统具备全息性与层级性,这表示和高级的产业结构相比,文化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与之一致,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都由高层级与合理化的产业结构组成。同理,文化产业发展层次的升级也遵循相同的轨迹。

2文化产业结构成为评价文化产业发展层次的指标

由上文所述,按照产业结构理论的原理,文化产业能够得到更好的细分。为了与我国现阶段的文化产业的具体发展情况相吻合,文章参考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品的分类情况,得到七大类产业划分。上述提到的每个产业都属于子产业,也就是行业。整个文化产业由这些子产业所组成。和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相比,文化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与之具有明显的相似性。通过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的了解,可以发现在文化生产方面,20世纪初就已经开始广泛运用机械,文化产业一直以来都在飞速发展,其规模在不断扩大,生产技术也与时俱进,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点。由文化产业的发展周期可对其进行阶段的划分,具体如下所示:第一阶段是19世纪后期,该阶段的特点是机械化生产。在这一时期,发达国家的民众的素质稳步提升,纸质出版物销量大幅度增长。在印刷技术得到创新的过程中,书籍、报纸等刊物的出版量得到提高,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所以纸质出版物的价格明显下降,刺激了民众的购买欲望。而且这一时期的交通工具也逐步发达,商品市场的规模得到显著扩大,广告行业就此兴起,其载体主要为杂志和报纸。由此可见,广告让杂志业和报纸行业得到飞速发展,这些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得到完善,同时也得到了许多资金方面的支持。此外,该阶段的唱片行业和表演行业得到萌芽,其规模比较小,而且生产技术也亟待完善。所以纸质新闻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在文化产业结构中地位超然,具有资本密集型的特点。此时产业结构是单一化的,且缺乏产业分工,蒸汽机发挥主要作用。第二阶段是20世纪初期,该阶段的特点是电气化生产。这一阶段世界各国的民众的收入水平都得到稳步提升,对于文化需求提出更高要求。同时,无线电技术和电力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信息流通领域的发展,带动了电视业和电影业的出现和发展,尤其是在美国文化市场内占据一席之地。得益于电报技术的支持,新闻出版业得到全新发展,唱片行业也随之成熟起来。广告行业在19世纪时的载体主要是纸质出版物,而在20世纪则转变为广播、电影和电视,视频和音频的作用得到深度挖掘,为产业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广播电视电影行业的优势逐渐凸显,成为文化产业结构中的重中之重,实现了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之间的转化。与此同时,几个传统文化产业都得以崛起,但其发展道路带着独立性和自发性的特点,其发展体系、规模、推动力等都受到国内因素的限制。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该阶段的特点是数字化生产。这一时期出现了全新的通用技术,比如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等。整个文化产业都被数字融合带动起来。原本的传统行业的生产技术,比如广播业、电影电视业、新闻业等都难免受到新技术的冲击,抓住机遇的同时得到数字化的升级,传统文化产业也朝着成熟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而且全新的信息通信技术影响下的数字融合,可以为不同种类的信息传输平台搭建桥梁,更有利于打破壁垒,催生信息传输平台下的网络电视、游戏等。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原本传统的运输平台在这一阶段从传统媒体内容中分离出来,由此也逐渐出现了文化信息服务产业。在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优势产业在不断进行转换。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文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并不是简单分化,而是开始进行融合。数字融合下出现的生产技术融合,模糊了传统产业内的边界,文化产业的生产情况不再完全由原来的产业划分所体现。很多专家立足于对实际情况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比如创意产业和内容产业。在信息传输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内容服务等生产环节直接体现着文化产品具备的核心价值,在产业融合与分化的趋势下凸显出优势。而且文化信息服务产业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技术方面的创新,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必然会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阶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每个阶段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层次都不尽相同。文化产业发展层次的提升,本质上是低层次与高层次之间的转换过程。文化产业经历了机械化生产、电气化生产、数字化生产三大阶段,和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相比,文化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之高度一致,本质上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之间的转化。同时,每个阶段的发展都离不开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产出总量的增长。其中,对于转换和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层次而言,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发挥着引导作用。由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可知,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层次而言,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直接动因和充分必要条件。

3实现文化产业发展层次提高的主要措施

一般而言,推进产业结构的发展会被创新与需求因素所影响,那么文化产业结构的发展也不例外。因此,分别站在创新和需求的角度,对文化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提高其发展层次成为必由之路。

3.1立足需求变化,提升认可程度

在文化产业转型的阶段,必须要以需求为核心,推动设计服务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很多消费者的需求出现转变,主要消费品变为了文化产品,这对于文化产业而言无疑是一大机遇,如果文化产业不对原本的文化产品加以创新和改动,就很难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进而很难提高文化产品的销量。出现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文化产品的边际效益递减效应的影响。在产业融合的趋势下,文化产业获得了技术方面的突破,文化产品的供给明显不足,这与上文所述的情况一致。因为对于文化产品而言,创意才是核心内容。为实现文化产品的内容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转化,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协同发展信息技术设备行业与文化内容产品行业。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的过程中,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等都面临着各自的挑战。产业结构目前朝着高度化的方向发展,只有知识密集型产业可以占据一定的经济优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现阶段,国内的各大行业为了在生产过程中大幅度提高附加值,必须注重投入知识要素,运用成熟的技术和文化创意设计成果,在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融入创意元素。基于上述现象,政府内的各个相关部门与机构需要深入研究和调查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的需求结构,探索和挖掘潜在的需求与转化机制,还要根据需求结构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明确产业发展的机遇,对产业发展的重心加以调整,杜绝文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短缺现象。只有这样做,才能让更多文化产业抓住当前机遇,将需求空间加以消化,得到更好的发展。企业需要注重探索中间需求的转化机制。中间需求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因此绝大部分文化企业都会忽略文化设计服务与文化创意的具体需求。与日本和美国这类发达文化强国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内部的联系不够紧密,严重缺失中间环节,阻碍了文化产业链的延长。在探索中间需求的转化机制时,最主要的就是对造成产业链难以延长的中间环节加以研究,在产业结构出现合理化、高度化的倒逼趋势下,让文化产业得以延续。所以政府部门和其他相关组织必须对文化设计与文化创意行业加以引导,挖掘中间需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文化产业发展层次的进一步提升。

3.2聚焦技术创新,促进附加值累积

需注重转型升级新兴文化产业和传统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活动与文化产品具备极为明显的特殊性,从本质上来讲,生产、分配、销售文化产品的整个过程,就是文化创意的传播过程。所以文化企业在开展文化生产活动时,必须对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保持敏感。每一次创新信息技术,其实都是在变革企业内部的生产函数。专家尤芬和胡惠林等指出,企业的相关技术和发展周期具有内在关联性,学者们以长波理论为基础,梳理了网络行业、电视行业、电影行业、出版行业等时间发展线。学者结合实际情况,对比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周期波形图和长波理论中提到的经济长波,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不断创新科学技术会对文化产业的顺利推进带来直接的影响。技术的不断创新促使更多文化产品形式得以涌现,比如短信、网站、广播、电视、音像等,分别对应手机、电脑、收音机、电视机、留声机等设备。在这一背景下,各类媒体行业纷纷涌现。由此可见,技术的不断创新会直接影响到市场上文化产业的数量,这些产业由分化走向一体。据研究可知,在产业组织内部,每个行业内的各大企业的质量和数量都在稳步提升,处于较高水平。不断更新的产品为文化产业持续带来较高收益,越来越多的生产者进入该行业,而且也引入了更多的生产要素,文化产业由此扩大自身规模,且极大地扭转了产业结构。此外,这一影响必然是持续性的,会实现文化产业朝知识密集型转变,产品附加值得以提升,产业结构朝着合理化、高度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革新信息技术对于文化产业结构的转变和调整是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立足于对实际情况的研究,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企业显然不够重视在高科技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文化产品蕴含的科技含量不足,附加值难以提升,并没有创造出能够对国家和世界带来影响的文创产品;新兴的传输平台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辅助下得到飞速发展,然而文化产品的附加值长期得不到提高。从传统文化产业角度来看,结合新兴的信息平台与传输技术来开发传统文化产品的内容,能够丰富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而且也有利于附加值的提升;从新兴文化产业角度来看,文化产品附加值要想得到提升,既可以在传统产品中融入高科技,也可以在成熟的信息传输平台上再加工文化产品。

4结语

要想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真正发挥出技术创新的关键作用,既需要运用新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加以改造,鼓励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又要协调好新兴文化产业和传统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这能够对文化产业内不平衡的信息化水平起到改善作用,而且这些文化企业能够在传输平台上对数据资源和高附加值的内容进行共享,在较短时间里即可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从整体上提高文化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慧娟.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及启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0).

[2]汪俊昌,陈野,俞强.浙江文化产业发展全景分析[M]//胡惠林,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1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产业经济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业链现代化;产业经济学;产业政策

产业链现代化建设作为全球范围内产业竞争的一种新趋势,是产业经济学分析过程中应重点思考的问题。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期间,关键是保障基础产业高级化转变,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度,密切关联产业链和创新链以及资金链之间的紧密程度,完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建设。然而在实践中,产业链管理依旧受到些许因素影响,因此新时期下要克服产业链发展的弊端,为产业链现代化经营提供更多条件支持,以产业经济学为基础进行深层次研究存在深远的价值。

1产业链现代化基础概述

即便西方国家产业经济学十分强调产业链的发展,可是产业链的概念经常被产业研究相关人员所忽视,针对产业链的产出经济分析,主要是国民经济体系内多个产业单位之间可以客观化的构建技术经济关联,以此为基础密切的关联多项内容,本质上也是产业链。换言之,产业链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把产品与服务生产的每一个过程进行加工处理,也就是企业生产原材料和技术产品以及中间制造,都是围绕产业链所进行的。纵观产业链的组成结构,产业链包含着诸多维度,可以站在用户创造价值的视角下分析产业链形成,创造更多的价值,判断产业链最终的受益者。立足于产业创新的视角,全面研究产业链技术分布情况,思考产业链创新的产生点,思考如何提高企业经济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产业链充当经济发展的产物,或者可以将其理解为国际竞争提升的主要途径[1],现代化产业建设核心点是产业链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产业链运作的水平,结合产业链现代化研究视角应该从多个层面具体研究。

2产业链现代化经济学分析的价值

(1)技术创新层面。产业链现代化主要是关联技术创新要点,对创新的核心环节加以自主掌控,全方位减少行业给予外来技术产生的依赖性。处理产业链关键环节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问题,为产业安全性建设提供保障,这样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可以提升,注入更多的企业发展活力。(2)企业链条层面。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目标不只是要及时调整供应结构以及关系结构,确保其可以结合市场信号进行科学反应,增强自身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规避企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并且尽可能的促使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可以深入到企业的分工与合作中,协调化的处理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增强企业配套水平[2]。所以产业链韧性的提升要树立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意识,切合实际的实施产业链的优势。(3)创造价值层面。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可以推动国家支柱产业朝向全球范围内的价值链中高端方向转变,确保企业可具备对应的价值链统治条件,增加企业附加值。并且产业链结构中我国的企业占据重要地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自主化配置,调整产业链市场网络相关要素,给企业提供更多的国际市场发展条件支撑。(4)产业结构要素协同层面。产业链的现代化建设,可以理解为高度合作、协调的人力资源以及科技创新现代化调整,也可以视为产业链现代化对人才链、技术链与资金链进行衔接,对于高质量的发展过程,我国企业管理者要思考环境要素的巧妙协调,注重产业实效性发展,实现持续化的建设目的。

3增强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效率的思考

(1)培育大量的产业链“隐形冠军”。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竞争严峻化背景,促使国家以及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随之产生。在国家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大量产业链关键技术被外国控制,或者特别的生产材料和关键部件处于被动化的地位。如果国家转型阶段断供高新科技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到产业安全生产,所以应该注意的是,国家一些基础性产业的发展速度有待提升,关注产业链中“隐性冠军”培养的必要性[3]。此种类型产业具备的基础能力与水平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展现着国家整体装配能力,影响到行业今后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攻克检验平台和关键材料技术创新的不足,不要过多的对外国技术所依赖,由此更好的加快产业链现代化建设。“隐形冠军”的培育要注重小规模企业的创新,比如A企业拥有着蔬菜种植的潜力,经过市场调查与研究,大力发展这一个企业的蔬菜种植潜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新鲜食物支撑,长时间之后企业的规模有所扩展,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大规模企业拥有的综合实力是比较强的,可适用进行大规模投资,然而从无到有的小规模企业经营中更加需要条件支撑,因此需要被国家大力支持。(2)多个要素之间的协调运作。产业结构进行高度化处理以及科学化处理的前提条件便是将多个要素加以协调创新,从一定程度上进行分析产业链具备另一种含义,即高度的进行人力资源、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经济协调,有效的处理人才链建设、资金链建设与技术链建设。目前我国具备的技术研究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不仅是由于科学技术市场中介以及科学技术服务的发展效果不够显著,不能与时俱进的进行两者信息关联,还是由于国家尚未及时对科研成果进行生产效力的转变,需要在科学技术创新期间强调经济转为知识的必要性,随后把知识转为综合效益,使得产业的经济收益水平提升。进行知识和经济之间的双向融合操作,保障产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之间能够同步发展。(3)梳理产业链内部的组织关系。在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期间,不仅是培育“隐形冠军”,还应该善于梳理产业链内部的组织关系。产业链管理水平的增强要以GVC为前提增加链主数量,关注产业链组织结构建设。内化产业链管理能力划分关键环节管理、核心技术、全流程管理,可是参与者针对产业链的实际管理效率依旧是不够显著的。GVC涉及的话语权发展为产业链建设的标准参考,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控制多个产业创新过程,实际上此种结构组织是对权利进行分配,由此增强产业链控制整体水平。管理产业链期间,全方位思考产业的特征,确保产业链此种治理能力有所提升[4]。所以国家要进行大规模市场的扩展,体现大规模市场运作的优点,为经济市场发展提供驱动力量。把分工网络纳入在供应商范围内,大力宣传电子信息网络建设,指导零售企业的规模有所延伸,自主进行政策帮助以及金融帮助,一方面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占据市场发展的一定份额。鼓励制造企 业围绕零售产业链以及制造产业链方向前进,并购国外广告与品牌地位,凸显自身企业在产业链结构中的管理水平。(4)优化产业链发展的协调体系。基于数量层面,国家要注重产业政策数量与类型的减少,然而应该确保竞争政策的范围不断扩展,内化竞争政策的优势。各个区域政府均是政策执行的主体,即便最近几年我国区域产业经济水平的增长带给产业发展动力,可是相对分散的经济体系依旧需要被充分的强化,逐步创设完整的行政地区经济结构,因此新时期下应该建设企业可以规范化竞争的大规模市场,比如A企业整合内部多项工作,明确工作的最终目的,结合产业方针细致的调整工作内容,争取最大化的提高产业链发展效益,这样对市场的多个工作进行分工处理,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发展市场,约束地方政府进行产业政策的制定,控制好产业政策的类型和数量,留出对应的空间鼓励企业参与竞争,更好的带动企业经营与建设。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与产业链韧性过程中,需要全方位的进行现代化生产企业发展趋势对比,将其和上下游技术合作工作做好,使得国家产业链水平可以提升。所以对应单位要积极的配合企业兼并工作,将其和科研院所关联起来,增强国家产业创新动力,形成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全新平台。目前我国产业链的现代化建设受到一些因素影响,国家应该充分重视产业链建设实际情况,彰显政府组织机构的意志,不断引领政府指挥市场经济的发展,尽快推陈出新,形成完整的政治举措,内化资深市场所有制。通过培育大量的产业链“隐形冠军”、多个要素之间的协调运作、梳理产业链内部的组织关系、优化产业链发展的协调体系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做好以经济学分析为主的产业链现代化建设作业,规避产业链建设潜在的问题和隐患,不断加快国家建设脚步。

参考文献:

[1]盛朝迅.推进我国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与方略[J].改革,2019(10):45-56.

[2]陈健,陈志.提升我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方略——以钢铁产业为例[J].科技中国,2020(9):47-50.

[3]杜国功.国企提升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思考[J].企业观察家,2020(6):90-93.

产业经济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文创产业;特点分析;现状探讨;发展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面对社会日益提高的建设需求,国内文创产业不断推动自身发展建设,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升级动力。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国内经济模式开始转变,传统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文创产业的发展也开始步入市场,并逐渐呈现出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业态。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结合产业经济学理论依据寻求创新文创产业的发展渠道,制定符合文创产业发展需求的战略目标逐渐成为推动文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1产业经济学背景下文创产业的发展特点

我国的文化产业经历了从预热期到初创期,再上升到体制改革创新的攻坚期等发展阶段,“文化强国”的战略正式提出,国内的文创产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大批的文创产业城市和文创产业聚集区的建立,一时间全面进入文创产业发展的高潮期,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与战略方针的引导。随着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物质生活水平在逐渐提升,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和聚集。随着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各个产业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以及产业的转移和发展成为当前文创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首先,文创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原创性特征。在市场竞争中文创产业的竞争力的主要动力就是产品的原创性价值,也就是产品的知识和创意度。文创产品主要是通过将抽象文化的图案或符号物化形成的服务性产品,因此从某一方面讲消费文创产品也就是消费知识产权。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纯粹的模仿和组合并不是市场认可的原创方式,也不符合市场变化的文化需求。文创产品缺少原创性将会导致市场产业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受到阻碍,产业无法高效扩展发展规模,从而使得文化市场呈现出低迷的发展状态[1]。所以,需要提高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度,不断加强保护措施,通过法律法规保证文创产品的原创性价值,才能加快文创产业的发展,加强对市场创意环境的营造,促进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满足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动文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文创产业的发展具有较高的附加值特征。主要体现在与其他产品相融合的紧密度,在完善建立文创产业的创意体系过程中,将创意体系与成熟的产品有效整合研发,以此来提高文创产品的市场价值。文创产业实际上是传播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原有的藏品价值,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中国台北博物院根据文物特征创新研发文物展现内容,在保持原有的形象特点上加以放大化,并结合现代文创发展趋势和市场发展情况及需求进行组合创作,以此推动创新适应现代群众审美的文创作品。作为一种具有极高价值的产业文化作品,自身的研发创新仅仅作为产业发展效益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形成文化,使得形成的文化品牌更具有高辨识度和知名度,还有极强的变现能力[2]。随着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国内也逐渐发掘出全新的文化产品形式,并形成全新的文创IP产业布局。最后,文创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外溢性特征。国家文化影响力的代表元素之一就是文创产业的发展。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文创产品对应的文化属性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产品的美观设计也在影响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的审美观念,从全面的角度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推动社会整体审美水平的全方位提升,进一步促进国家文化丰富性和凝聚力的提高,持续推动中国文化竞争力的发展[3]。另外,文创产业的发展导致产业链的发展范围逐渐向多方面产业文化相关部扩展,从而形成多产业连带能力,加大力度推动国内文创产业消费结构的变化及重组,促使相关产业向着多元化、高层面的方向发展,进而发挥相关产业对推动产业结构重组的引导作用。

2产业经济学背景下文创产业的发展现状

2.1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能力是文创产业的核心发展动力,在发展过程中文创产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缺少充足的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使得文创市场环境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竞争力和创新氛围,而且相关产业也没有提高对文化创新的深度认识。大部分文创产业在创造过程中只是利用传统的创新模式将产品和文化做出简单的变动和组合,如,将与产品相对应的文化标示图片涂装到文具、马克杯等产品上充作是文创产品。在实践过程中,这只是对一种文化产品进行重组包装的结果,实际上并没有展示出作为全新文创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甚至通过这种方式创造出的文化产品,价值都无法与原有的产品相媲美[4]。在创造产品的过程中并没有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理念,导致传统文化品牌缺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当前发展背景下的传统文化产品仍然将成熟的文化形式作为主要创新内容,并没有突破发展的局限性,使得大多数形成的文化IP相互缺少一定的联系性。

2.2产业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市场加强对生产要素流动的调节,并结合产业体系提高对文化资源的统筹管理。在文创市场发展过程中,生产的流动和分配以及调节消费等环节无法正常运行,市场分工也较为混乱。除此之外,当前背景下文创产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聚集性仍然处于低水平阶段,过于分散的生产要素使得相关产业无法形成大规模、完整的经济产业链[5]。同时由于产业对接性较差,无法有效发挥出聚集效应,缺少广泛的产业链拓展。如,交易平台、配套服务、产品包装等对接产业存在产业缺位、对接性较差的不足。因此,产业聚集效应无法发挥最大程度的推广传播作用,导致产业链范围窄小,文创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直接产生竞争内耗的现象。除此之外,国内的产业发展还缺少专业性推广人才,使得产业文创内容无法有效转化为市场需求,导致有创意、深度和价值的产品无法得到良好的市场推广,所以文创产业的商业转化率无法提高,难以实现文创产品的经济价值。

2.3金融服务不够健全

在当前情况下,文创市场的投入成本相对较高,大多是以贷款和股票债券作为主要融资手段,缺少相对应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而当前正在执行的法律制度和规定也无法有效保证文创企业的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融资风险。由此可以看出,国内文创产业的发展受到融资的影响和约束[6]。作为新兴产业之一的文创产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前期成本投入较高、周期较长、投资风险大、价值评估难度高等特点,资金需求的提高使得文创产业无法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开展的多项产品研发项目也需要经过长期的研发和审批才可以投入生产并产生回报效益。另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创产业的实际研发需求有着多变性的特点,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直接提高文化产业的投资风险性。除此之外,文化产权意识和交易发展的不成熟性也是导致文创产业出现融资困难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文创产业的知识产权属于一种无形资产,因此在价值评估等流程判定中也存在一定的阻碍。

3产业经济学背景下文创产业的发展策略

3.1拓宽产业发展方向

首先,针对文创产业的发展特点,只有通过不断拓展创新思维和文化创新意识才能够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加强产业信息化发展的融合度,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大文创产品的推广力度,充分结合AR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势创新推广文创产品,并推动文创产品的研发技术进一步创新发展。其次,文创产品的信息化发展也可以创新产品的表达形式和感官体验,有效提高文创产品的附加值。另外,通过文创产业和数字信息化的整合发展还可以有效增强传统文创产品的创新活力,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水平,从而创造出更优秀、富有价值的传统文化IP[7]。最后,文创产业的建设发展与各个地区以及各个产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不断挖掘文创产业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对于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文创产业建设开发进行有效融合,进一步开发出更加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同时,文创产业的建设发展不仅取决于创意类型的文化产品,还可以通过与本土一二产业的充分结合,借助产业发展的力量打通文化产业多方面发展的渠道与途径,实现开发、销售模式的改革创新,创造出更具特色的文化创意商品,不断靠近产业化、本土化和规模化。

3.2促进文创产业与市场联动

只有形成完整的文创产业运转机制才能进一步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相关政府机关加强对文创产业的引导,通过制定针对性的文创产业发展政策和制度发挥政府对文创产业的指引作用。文创产业需要将本地市场的产品需求与自身发展情况相结合,制定出适应性的发展战略。另外,政府需要加强对文创产业的管控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文创产业的市场活动,明确市场分工,从而有效避免市场分工混乱,进一步完善市场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市场环境的良好发展[8]。最后,政府需要提高对市场监管的重视度,有效结合市场监管内动力加强市场监管。只有把握好产业化和市场化,才能充分发挥出文创产业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文创产业的发展动力,有效加强文创产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进而推动文创产业不断升级。

3.3完善文创金融配套机制

在提高文创金融融资安全性方面,需要国家针对文创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对应的管理政策和制度,确保金融工具可以进一步推动文创产业的发展。首先,可以通过激励相关产业利用自身发展优势灵活运用市场手段拓展融资渠道,可以提高对相关产业发展的资源支持,通过鼓励风投或发行集合票据等方式满足发展产业的金融需求,推动文创产业金融发展的创新升级。其次,可以结合多元化融资方式,如仓单质押或融资租赁等,根据发展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组合融资。再次,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对文创相关平台的建设和服务,从而提高文创产品交易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建立健全评估保障和交易体系。最后,提高文创金融法律的针对性和完善性,建立健全评估管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风险性。

4结语

产业经济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新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是尤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而产业是生产经营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劳务的经济主体所组成的集合。任何一门课几乎都有理论基础,产业经济学也不例外,产业组织理论便是它的理论基础及核心内容,其主要是研究特定产业的竞争和垄断问题。有学者认为产业组织理论是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分支。20世纪30年代,在产业经济学研究领域,梅森在哈佛大学第一次开设了产业组织课程,后来他的学生贝恩在这一领域成了权威[1]。到40年代以张伯伦为代表的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们把这项研究进行了系统化归纳,他们被认为是哈佛学派,主要贡献是创立了更加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2],即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为主要框架范式(SCP)的理论体系。这一领域的代表著作是贝恩在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它被认为标志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正式形成。产业组织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直接决定完全竞争或非完全竞争在市场的经济行为,因此,研究产业组织理论对厂商策略的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观点是:厂商在市场中进行的决策存在着相互依赖性,即某一厂商进入市场时同一产业的厂商首先考虑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竞争。如在通信行业中中移铁通进入市场时,电信、移动和联通立即采取策略降低通话费,并在客户服务上进行调整等。总之,产业组织理论在市场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

到了18世纪末期,不少美国人对亚当·斯密所预想的垄断有了认识,美国的很多厂商包括标准石油公司和美国烟草公司已经获得了自己的市场势力,并达成了共识———需要以法律手段来保证竞争,而且美国学者和企业家普遍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最终随着民众强力要求出台了反托拉斯法———《谢尔曼法》,该法于1890年颁布[4]。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梅森、贝恩等哈佛大学学者第一次归纳产业组织理论,被称为哈佛学派,他们在《谢尔曼法》的基础上提出SCP范式框架,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市场结构是指规定构成市场的卖者(企业)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买卖双方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主要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是市场的两个极端,完全竞争市场主要由诸多厂商组成,他们在市场中的地位相当自由,一个厂商或生产者的行为不会影响其他厂商或生产者的行为,也不能限制其他厂商在市场的任何行为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其特点是市场中只有唯一一个厂商,也没有替代产品,换句话说,整个市场某一类产品的生产只由一家企业或厂商提供。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是处于完全竞争市场及完全垄断市场中间的市场结构,在市场上同一行业范围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厂商存在。

二、新产业组织理论

20世纪70年代,哈佛学派观点发生了变化,其时学术界发现了SCP范式的重大缺点———有关学者认为这一范式的中间环节市场行为被忽视[5]。当时贝恩认识到除了要弄清楚同一行业在位厂商的市场特征外,还需要弄清楚新厂商进入市场的能力。如果有新厂商准备且有能力进入市场,进而展开竞争,导致部分由定价高于竞争性价格所带来的利润消失,那样即使是高集中度的行业也会被迫进行价格竞争。其实贝恩的观点是一把“双刃剑”[6]。人们对SCP范式的批判,引起了一场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们发起的反对运动,包括理查德·艾伦·波斯纳、萨姆·佩尔兹曼等。因此,新产业组织理论产生分成两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哈佛学派和以市场行为为研究对象的芝加哥学派研究者一起提出观点,他们都基于原来的SCP范式范围提出观点;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通过采用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来提出新产业组织理论,其研究的核心对象是策略性行为,企业不是被动地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而是试图以策略性行为来改变市场环境,影响竞争对手的预期,即排挤新企业进入市场。新产业组织理论明确了策略性行为在产业组织中的核心地位,策略性行为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企业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企业有利的决策行为。简化的策略性行为则是指一家企业为了提高其利润所采取的旨在影响市场环境的行为的总称,其中市场环境主要涉及顾客、对手的信念,现存和潜在的对手数量等。策略性行为主要分合作策略性行为和非合作策略性行为,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或非合作的方式来占领市场,典型的有触发策略、转售价格维持、价格领导、掠夺性定价和连锁店悖论等。

三、产业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中尤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其不仅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而且对学生在经济学有关内容的把握和渗透上起重要作用,尤其是毕业论文的设计。但是要学好这门课程务必需掌握产业经济学理论基础,因此任课教师需把产业经济学理论基础向学生教导渗透,为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将产业经济学的两条核心理论基础进行比较。上文提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们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中的结构、行为和绩效等所有活动,无论是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绩效还是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都是现代企业经济发展中实际存在的现象。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企业为了这个目标需要不断采取行动或更改决策,直到利润达到最大化。任课教师在讲解中要对这些行为进行探索,并分开进行分析。第二,切合实际通过案例进行深入讲解。在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完全垄断等,并显而易见地表现出来,还在企业发展前后期可以观察到,就是说通过与其他企业兼并、吞并以及合作等来加强竞争能力,这是可以观察到的,因此任课教师要结合实际通过案例进行深入解释。第三,以实践实习活动为基础,开创学生在企业实习的途径。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其核心观点来自经济主体在实践中的活动,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导这门课之后要给学生安排实习,这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解,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也有利于毕业论文从选题到撰写的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综上所述,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产业经济学主要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展开研究,至今,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已经到达了成熟阶段。当今,在信息化和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的条件下,各种企业为了在市场站稳脚跟不得不采取策略性行为来应对竞争对手的各种手段,这需要企业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

参考文献:

[1]王俊豪.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50.

[2]高鸿业.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0-45.

[3]王恒玉,路畅.企业兼并的动机及其效应研究动态[J].现代商业,2020(2):94-95.

[4]於勇成,侯麟科,魏建.行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6(11):126-136.

[5]袁雪妃,徐洲.物流产业组织理论述评[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3):105-10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