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发展对策范文精选

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发展对策范文第1篇

载体优势册亨县强力推进册亨县工业园区、新旧城区、临港经济区建设,工业园区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入驻工业企业9家,2012年工业项目投资达6.1亿元,同比增长42.98%。园区生产要素齐全,基础功能完备,服务环境优良,吸纳企业能力和潜力很大,为林产品加工及其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劳动力优势册亨是中华布依第一县,这里的人民勤劳淳朴、热情好客、团结和谐,劳动力资源丰富。册亨属西部欠发达地区,每年都向东部沿海输出大量劳动力,从林产品加工产业来看,这里的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

册亨县林业产业发展潜在优势分析

各级政府重视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林业产业发展。国发二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三州”等民族地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磷煤化工、新型建材、民族医药和农林产品加工业,明确把林产品加工业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大力加以推进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册亨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中央、省、州必将给予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的财政及政策方面支持,册亨县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从自身所处的发展时期来看,经过多年打基础、增后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蔗糖、林业、畜牧、蔬菜、水产”五大特色产业规划不断完善,特别是将林业作为一个重点特色产业来抓,为册亨县林业产业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各类林产品需求旺盛从建筑及装饰材料来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候,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将会促进产生大量的城市基础建设和住房建设,需要大量的建筑及装饰材料支撑。从家具业市场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档实木家具和高档办公用纸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家具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造纸业来看,中国对于纸张和纸板的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继续以非常快的速度扩大已成不争事实。据测算,我国目前每年木材消费总量近2亿立方米,且这个数据还在逐年增长,而国内仅能提供1.2亿立方米。此外,世界各国对林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东部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随着东部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大,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土地、资源、人工成本等原因,各种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大幅向内陆地区转移。林业深加工产业是一个资源消耗型产业,也在产业转移大军当中。如近年来广东等地的家具厂和木材装饰厂纷纷把眼光放到了具有丰富林业资源的地区,到当地投资建厂,带去大量的林业相关产业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给林业深加工业及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5]。

册亨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林业产业规模偏小册亨县虽然森林资源丰富,但林业产业的整体规模小,加工企业、基地、农户之间还停留在单纯买卖关系,没能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行机制,产业链之间衔接不够紧密,以木材及其他林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企业大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初级低档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

粗加工产品外流严重由于册亨县的木材精深加工企业少,大部分是小加工企业或虽然加工户较多,但企业加工能力与林产品产量不匹配,产品多数是以初级的产品或半产品出售的,资源浪费严重。粗产品大量外流,不仅影响了地方骨干企业或龙头企业的形成,减少了就业机会,而且还使大量的税收流失。

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在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市场服务等服务体系建设上严重滞后,导致病虫害防治、优良种苗推广等技术推广缓慢;企业获得市场信息的手段落后,产品信息不畅,交易方式陈旧落后,严重制约了林业产业发展,因此整个产业带动不起来。

册亨县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提高认识,科学规划要充分认识到林产品精深加工及其产业化发展既是促进林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加速小康社会建设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林业产业布局,以实现林业产业化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为落脚点,以林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大型龙头企业为重点,以科技为先导,以质量为保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条,鼓励与林业产业相关的社会服务业发展,促进林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培植龙头企业,提升林业深加工水平大型龙头企业是推进林业产业化的关键,也是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加快招商引资步伐,落实对外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下功夫培育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产业带动力强的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州有关文件精神,在土地使用、基地建设、信贷税收、项目申报、技术指导、产品推介上给予重点扶持,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发挥好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在林业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可以借助自身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林产品加工业,根据加工需求发展林产品生产,推广运用先进适用种植技术,并逐步建立林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现代流通体系,不断延伸林业产业链条,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此外,龙头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生产基地与农户或农民合作组织对接,提供技术指导,引导和组织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生产,从而减少和避免盲目性。

发展精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册亨县的林业利用大部分是初级加工,资源浪费严重,因此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资源利用率。一是充分利用县域的林业资源优势、民族中药优势,加快发展具有册亨县特色的林板、林纸、林化、生物医药等产品精深加工,特别是要抓住东部沿海城市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良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人造板、造纸、家具、装饰材料、林产化工、林药等生产制造企业,特别是引进中高档家具及装饰材料生产企业。二是积极开展林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鼓励现有的初级林产品加工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设备、工艺、技术、管理,提高林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把林产品加工企业改造成有规模、上档次、高效益的企业,提高产品档次和原材料利用率。三是提高林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将林产、蔗糖、畜牧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考虑,根据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如利用县域食用菌种植优势,以林产、蔗糖、畜牧等产业产生的木材废料、蔗渣、动物粪便为原材料,做大以黑木耳、灵芝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用食用菌产生的菌糠生产有机肥,用有机肥肥田反过来促进种植业发展,用蔗叶养殖牛羊促进畜牧业发展等,循环利用各产业生产过程的中间产物及渣料,不断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产业发展对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茶叶生产;问题;发展时策

贵州省平塘县位于贵州南缘中部,东经106°40′29″-107°26′19″,北纬25°29′55″—26°06′41″之间,全县面积2815.6平方千米,海拔710米。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独特,高山屏寒、盆地保暖,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发展茶叶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态自然气候条件。平塘春茶以早收而闻名,素有“闻道金盆玉水好,平塘新茶吐春早”的美誉。清香嫩匀的茶叶。配上古老的牙舟陶茶具,再加以传统独特的茶道泡制工艺,清澈如玉、茗香袭人,这是平塘名荣“玉水毛尖”的一大亮点。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极为重视茶叶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意见》的文件精神,把茶叶发展列入为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来抓,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茶农的扶持力度,使全县掀起新一轮发展茶产业的高潮。

一、平塘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县共有茶园面积18350亩,是改革开放前的5.4倍以上:其中投产茶园7721.9亩,20年新建成的茶园面积4465.9亩,据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干茶总产量69.38吨,总产值238万元,分别是改革开放前的年产量和产值的10倍以上;其中茶商租赁的茶园2500亩,生产干茶32吨,产值收入125万元,分别占全县干茶总产量、产值的46.1%、52.5%,本土企业和茶农经营的茶园面积4721.9亩,干茶产量37.38吨,占全县干茶总产量的53.9%,产值收入113万元,占全县干茶总产值的47.5%。全县还涌现出3户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民营企业,20余户种茶的重点大户:还涌现出象克度镇光明村、大塘镇新光村和西关村茶叶的专业村,使广大的农民依托茶产业的发展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二、平塘茶叶生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的茶叶生产和发展一直没有成为规模,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起落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现有投产茶园规模小,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技艺落后,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我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商在我县茶叶生产中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外商所租赁的茶园面积大,而本土企业或大户种茶所占的产量,产值比例小。我县的“玉水毛尖”虽有“贵州春茶第一壶”l的美誉,但茶叶基地规模小,正常投产面积仅600余亩。克度光明茶场虽经过10多年的发展,但由于资金积累薄弱。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导致茶园建设形不成规模、管理跟上不,加工设备无法更新或配套,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很难开展。品牌效益、经济效益不明显。

(二)涉茶部门和乡镇在茶产业发展上,认识和重视不够,茶园基地的开垦难以获得项目的有效支撑,“资金捆绑”投入力度不大。

(三)新建茶园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农户发展茶园存在资金和技术上投入上的严重不足。目前只能通过申请国家有关项目资金投入基地开垦。

(四)茶产业发展的考评机制尚未健全,导致部门和乡镇扶持茶产业发展的措施不力。

(五)县茶办人员编制尚未得到落实,茶叶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力量薄弱,远远满足不了我县茶产业发展对农业技术力量的需求。

(六)茶叶加工设备陈旧,加工生产环境较差,不论是外地茶商还是本地企业在茶叶加工的环节中,有的还是小作坊式的加工方式,简陋的加工环境条件更谈不上Qs认证和有机茶认证。三、加快荼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助推茶产业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平塘县独特的宜茶荒山荒坡资源,配套出台更加优惠的茶业招商政策,千方百计引进外来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全县茶产业的发展。实施良种良法配套,主攻名优茶,开发有机茶,发展无公害茶。引导平塘茶产业向环境生态化、茶园良种化、生产清洁化,管理规范化,产品无公害化,销售品牌化发展。抓好当前茶叶发展的有利时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培养新型茶农,培植龙头企业,树立知名品牌,实现合理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机械化加工,提升平塘县茶叶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平塘县茶叶产业的经济总量,使平塘县茶叶产业成为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使茶叶种植区的生态环境与农民的生活持续健康发展。

(二)措施及对策

1、加大政府对茶农的扶持力度。按照县委、县政府出台的茶产业发展意见精神,县政府每年预安排50万元以上的资金作为茶叶生产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茶产业发展的品牌创建、市场开拓、企业技改、新建茶园和苗圃基地建设扶持等。今年,自筹和争取各种项目资金800余万元发展茶产业(其中,争取项目资金650余万元,自筹资金150余万元)。在扶持措施上,茶叶企业(茶农)新建一亩茶叶苗圃基地县政府补助2000元。新建一亩茶园,补助肥料款100元。共为茶产业企业争取项目资金628,44万元,建成50立方米沼气池1口(配套储气罐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茶园电网建设。在建引水工程项目1个,项目建成后,可满足项目区万亩以上茶园用水灌溉,为公司打造万亩有机茶园提供有力保障。

2、注重招商扶商,大力发展有机茶园。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和扶持“贵州正印土地开发公司”在我县注册成立“平塘县山海原生有机茶业公司”,依托在大塘镇新开垦的3000余亩土地,大力发展有机茶园。目前,已建成大塘镇新光村幼龄茶园3680亩,待栽茶园2600余亩。由该公司扩垦的新塘乡2000亩茶园将于近期动工开垦;二是建成茶叶苗圃基地200亩,其中;扶持重庆市江津种苗繁育场在卡罗乡建成100亩,山海原生有机茶业公司在大塘镇新光村建成lOO亩。

3、抓好技术服务。对已经成立的茶业公司,县茶办技术人员长期深入茶园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在茶苗移栽、除草、肥水管理期阃,实地蹲点,精心指导,认真把好技术关。引导公司茶园管理人员利用麦草、树叶等对茶苗进行覆盖,使之起到保肥、保水、抗旱、增加土壤透气性的作用。进入秋季后。引导公司在茶园宽带种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按照有机茶园建设标准,引导公司合理施入有机肥料,如:猪粪、鸡粪等;积极引导群众到茶园务工。通过技术支持使新成立的茶业公司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4、强化品牌宣传。一是认真总结我县供销社、县玉水一壶春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参加“广州博览会”、“贵阳农博会”、“第二届都匀毛尖茶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8黔南都匀毛尖”品牌推介会等系列活动的经验,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推介我县的茶叶品牌;二是继续邀请省、州、县媒体记者到我县山海原生茶业公司茶园基地、县玉水一壶春有限责任公司茶园采风,对克度光明茶场、新建茶园规划建设、茶园管护、茶叶加工工艺等进行采访。制作茶产业发展宣传片,加大发展茶产业的宣传力度。

5、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龙头企业是实施茶叶产业化的支柱,遥过壮大龙头企业的实力来实现规模经营、市场开拓,促进平塘县茶叶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外来企业的强大资金、销售网络及先进管理经验等优势,对平塘县茶叶产业进行系统整台和战略重组,摆脱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及恶性竞争,集中资源和优势,加大资金、科技投入。扶持有潜力的茶叶企业,壮大其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平塘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茶叶网,我国茶业可持续发展与有机荼开发[DB/OL]

http://wvw,chiha-toa,org/html/2007817963-1,html

产业发展对策范文第3篇

一、脱水蔬菜产业发展前景

***县蔬菜脱水企业始建于80年代初期,以此带动***县脱水蔬菜已初步形成了外有市场、县有龙头、乡有产业、村有基地、户有品种的农业产业化格局。20年的发展与扩大,已成为***县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创汇产业,蔬菜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①、脱水蔬菜产业起步早、发展速度快,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企业数、加工能力和出口量均居西北之首,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锻炼了一批有较强经营能力的经纪人,赢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在农民群众心中形成了加快该产业发展的共识。全县蔬菜脱水企业已发展到79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其中6家获得了自营出口权,2家获得了ISO90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资格,8家企业通过商检注册认证;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吨,其中12家企业生产规模达到200吨以上,6家企业生产销售规模达到500吨以上。②、产品外向性依存度大,销售渠道广而稳定。2002年,实现年产值1亿元,利税1500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县脱水蔬菜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最大的生产销售基地之一。③、自然条件和经济效益好。据调查,***县有较好的脱水菜原料生产的自然条件。引黄灌区灌排方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蔬菜病虫害较少,环境污染相对较轻,适于许多优质脱水菜原料的生产,生产的脱水菜原料品质优、色泽好、污染轻,加工出的脱水菜产品质量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得到了客商的普遍认可。经济效益好,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种粮比较效益的下降,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比较效益更为突出,农民种植脱水蔬菜原料的积极性高。据测算,在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平均一亩脱水蔬菜原料的产值是粮食的2-3倍。农民人均来自脱水菜产业的纯收入可达6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④、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导产品,原料基地稳定,成本低。经20多年发展,***县脱水菜基本形成了番茄、芫荽、芹菜、韭茺四大主导产品;原料基地稳定,2002年***县发展原料基地3.3万亩。加之***县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大,脱水菜原料生产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宁夏脱水菜生产中的煤、电,水费用低于山东、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使***的脱水蔬菜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

二、脱水菜企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脱水蔬菜企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原料收购季节性强、资金用量相对集中的企业,每吨成本都在万元左右。***县年脱水菜生产量达8000多吨,需流动资金4000多万元。可目前企业只有不足2000万元的自有资金,这就制约了企业健康发展。

2、原料基地失优,收购竟争。脱水菜的当家产品甜椒因受病虫害的影响,已有多年不能在***县种植,原料基地失去了优势品种,使企业只能从甘肃张掖市和内蒙临河市等地远距离调运,每吨产品仅运费一项成本增加2000多元,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出现了个别企业在银南、内蒙、新疆等地投资办厂的现象,使***县的农民痛失增收的好项目。加之,企业原料基地零散,订单尚不规范,供给出现竞争。原料的保鲜不易,青红椒病害和原料订单履约率低等问题造成原料供给不及时,使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出现在原料过剩时,收购压级压价;供不应求时,企业哄抬价格,你争我抢,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管理松散、销售盲目。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缺乏,绝大部分脱水蔬菜企业的董事长、经理和重要关口上负责人均为亲戚关系,管理上呈现“家族型”。内销上营销水平低,机制不健全,企业间无序、盲目的恶性竞争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各自为阵、低价倾销,相互拆台,没有完全实现脱水菜企业协会“四统一”的管理要求。外销上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脱水菜最早发源在江浙一带,随着西北脱水菜的发展,南方在原料、产品质量、生产成本等方面逐渐失去了优势,聪明的南方人及时把优势转向销售环节上,而我们则忙于生产,忽视了销售市场的占领,随着生产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使原来供不应求的蔬菜脱水产品市场逐渐饱和,而今天的外销市场早已被南方脱水蔬菜经销商垄断,***县脱水菜企业生产什么、价格高低受制于这些销售商,严重制约了脱水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4、企业规模小、起点低。***县投资在百万元以下的企业占80%,且经营分散,规模太小,生产设备简陋,产品卫生质量不稳定,加工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还不高,产品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同时,企业对脱水蔬菜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严,安全检疫重视程度不够。加入WTO后,国内外客商对脱水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县部分脱水蔬菜产品的卫生质量达不到国际认证标准;质量检测和信息服务滞后,对脱水蔬菜企业的加工技术、质量检测技术及原料生产中的卫生安全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脱水菜企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发展思路

适应入世后国际国内市场的新环境,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县已形成的脱水蔬菜产业的比较优势,依托科技,建好基地,增强原料供给能力,提高企业达产率;加强企业技改、原料生产标准及加工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支持产业协会完善职能,创新机制,组建企业集团,增强产业内在竞争力;加强政府对脱水蔬菜产业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力度,增强***脱水蔬菜可持续发展能力,使脱水蔬菜成为***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创汇型支柱产业。

(二)发展对策

l、抓原料基地建设,提高企业达产率。必须确立企业在原料基地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使基地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积极鼓励企业与农技推广部门挂钩、联营,依托农技推广部门从品种的引进到原料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过程技术服务。指导基地农户按企业生产时序,安排原料种植品种的茬口,延长原料供应和企业生产期;按生产技术规程要求进行生产,提高单产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积极鼓励支持企业与技术部门联手,根据市场要求,引进开发脱水蔬菜新品种,增加产品种类,扩大产品市场;积极开辟新的青红椒原料生产基地,多方面解决青红椒原料问题,面向全国相关科研机构招标,解决青红椒病害问题,恢复***县青红椒固有基地,防止因青红椒病害的继续蔓延给整个产业发展带来的较大冲击;研究大批量原料莱低成本保鲜技术问题,延长原料供应时间。

2、以产品质量、卫生安全为核心,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大对脱水蔬菜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为中心的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全力推行不锈钢烘箱干燥法,实行烘干、分选和包装全过程封闭,防止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强化产品检验设施建设,健全产品检验制度,确保产品质量。组织力量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无公害脱水蔬菜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卫生标准;加强环保,卫生安全宣传,增强农户和企业的安全意识;逐步引导企业、基地按技术规程和质量卫生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向无公害方向发展。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支持企业申报产品品牌,做到产品有品牌、有标准、有承诺、创名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开拓创新,增强产业内在竞争力。遵循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产业协会完善、创新机制和功能,增强行业内部自律能力和上通下达的协调能力,以规范企业间的经营行为,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推进和完善订单农业,走“企业+农户+基地”之路,促使企业和基地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充分尊重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组建脱水菜企业集团,有效整合产业内部资源,提高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自营出口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企业应重视高层次经营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营销水平;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区内外及国际市场脱水蔬菜产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及时把握商机,组织生产,进行网上交易,提高经营效益率。

产业发展对策范文第4篇

承德迎来区位提升优势环渤海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速度成为中国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第三经济增长极。区域内京津冀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以其强劲的经济实力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也必将促进城际间交通更加便捷、城市形象大幅提升、旅游要素逐步完善、旅游协作更加紧密。而河北省作为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将借势发展,在休闲度假、邮轮游艇、会议会展、自驾车旅游等方面大有作为。承德的区位亦身处环渤海经济圈,加之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在承德旅游文化产业升级过程中注入上述旅游发展元素,能使承德旅游产业发展形成“造血”机能,逐步形成具有承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体系。承德将逐步融入首都发展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即将出台,标志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将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省是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休闲旅游业将会得到政策支持优先发展。承德八县三区历史、人文景观密布,借力京津冀都市经济圈的辐射效应,大力发展休闲文化产业,将使承德旅游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旅游产业发展使承德山区农民增收途径拓宽河北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地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民生重任在肩,这些地区多为京津水源地,不宜发展工业,农业发展落后。以承德山区为例,围场、丰宁坝上等苦寒地区历来是河北经济贫困县,但是这些地区作为水源地来讲,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因此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必将成为增加山区地带贫困农民收入的良好途径。承德交通网络多元发展河北省20多条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30多条高速公路、3个机场正在加快建设,主要景区将全部通高速公路,阻碍河北旅游发展多年的交通瓶颈即将打破,全省旅游产业要素组织、配置和发展将发生巨大变革。承德依托此优势亦形成了“一环八射”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机场及高铁建设也在稳步发展中,承德旅游交通和项目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一、面临的挑战

承德在河北旅游业发展良好前景的带领下,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问题及挑战。

1.从交通设施的便利程度看

河北省航空、海上客运交通滞后,航空方面,全省机场数量少,开通的航线较少,远程游客到达河北旅游多数要在北京中转;航海方面,秦唐沧地区虽然濒临渤海,但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主要功能是为工业服务,缺少客运码头和配套服务设施。航空、海上客运交通滞后,严重制约国内远程客源市场和入境市场的拓展。承德地处山区,航空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更进一层,山区地带高速公路建设造价高,建设周期较长,无疑增加了承德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的成本,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承德来说需要来自政府、企业等多方面的支撑。

2.从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能力看

河北省与京津市场需求对接不够,面对京津旅游市场的巨大需求,河北省环京津地区观光产品多,休闲度假产品少,一般产品多,旅游精品少;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旅游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信息平台与京津未能全面对接,影响了京津冀旅游一体化进程,前述影响承德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表明,承德仍需进一步与京津冀旅游大市场需求对接,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升级。

3.从旅游市场竞争能力看

河北省内的旅游业同时也面对周边省市的激烈竞争,河北毗邻京津,针对京津客源市场,河北旅游业不仅面临北京、天津自身发展旅游的竞争,也面临周边省份争取京津地区客源的竞争;面向中远程市场和入境旅游市场,由于北京的屏蔽作用,大大增加了河北省旅游产业和产品的增长成本,承德旅游产品与京、津、乃至河北省内的石家庄、秦皇岛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相比,旅游产品缺乏独特的文化内涵,旅游产品的集成性差,相关产业链没有形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承德旅游产业优化与城乡居民增收的策略分析

在国家及河北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背景下,承德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在全省统一的旅游业发展指导思想下,注重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结构开发,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旅游产业布局。《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重点构建“一极、两城、两带、十二区”中的“两城”之一就是承德;“张承草原生态”为构建“两带”中“环北京休闲旅游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承草原生态度假区”将成为“十二区”中具有草原文化与皇家文化特色相融合,集生态、休闲、度假于一身的承德特色旅游产业聚集区。在专项旅游产品体系中承德将凭借八县三区的旅游资源打造集“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滑雪旅游、温泉旅游”五大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在拟打造的十条精品旅游线路中,承德独居四条:“京东旅游环线、京西北金三角之旅、长城文化体验之旅、滑雪体育休闲之旅”。可以说,承德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和战略转型期,同时也是由旅游大市跻身旅游强市的战略攻坚期。抓机遇,迎挑战成为承德在国际、国内视野中张旭东,司红十/著山区旅游产业发展与城乡居民增收策略分析完成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实现旅游产业科学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明确指导思想及发展原则,抓准定位

以科学发展观、“大旅游”产业观、“构建休闲新生活方式”观、城市运营观为指导,将承德旅游产业发展与周边五省市区域发展相统筹,与全国旅游战略性调整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需求,促进城市发展;以“优先发展,注重关联”为发展原则,发挥旅游业新兴产业的主导地位及关联带动作用,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按照国际标准,以休闲产业发展为导向,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同时逐步完善旅游业的公共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体系。使承德“立足京津冀、辐射辽蒙、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构筑“一心(京津冀旅游北门户集散中心。环京津地区度假旅游目的地)、一体(观光———休闲度假-体验三位一体)、两群(国际星级酒店、品牌酒店集群和高端运动休闲产业集群)、多眼(以会议、会展、论坛为中心的‘三会’和以“国际性节事、赛事为中心的‘两事’等眼球效应手段)、多业(构筑旅游产业向休闲度假产业群)”的多极支撑。复合型、国际化的山水园林和历史文化性国际旅游城市和绿玉目的地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促进旅游产业优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政府决策及职能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旅游产业发展大政方针的制定、政策的执行,实施效果的良莠,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决策、协调、沟通职能,提供制度、资金、技术等相关保障,努力打造承德旅游产业的核心吸引物,促景区升级,构建特色产业聚集区,将皇家文化、佛文化、民俗文化、商业休闲文化有机融合,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及标准化展览场馆。加大旅游接待设施的改造,使得旅游交通更为便利,旅游住宿星级提高,经济型酒店、青年旅社、自驾营地、农家乐家庭宾馆等有序发展,做大做强旅游餐饮品牌,继续打造大型文艺演出及实景演出,建设娱乐街区及旅游文化娱乐中心或基地,加大承德旅游管理业态的管理、服务力度。加大对于旅游业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旅游公关服务的能力,构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与氛围。以“塑造和推广旅游城市品牌形象、引导和促进旅游产业空间聚集、培育休闲度假为主导的产品体系、完善面向国际的接待服务设施”为四条主线,形成“区域竞合和错位发展,以城镇为依托,以旅游产业聚集区、旅游景区(点)为载体,通过点轴结构,以点串线、以县为网”的“一带(京———承———围国际旅游发展带)六轴(‘承———隆———围’北部旅游城镇发展轴:行宫文化、温泉养生、草原度假为特色;‘承———丰’西北部旅游城镇发展轴:草原度假、滑雪运动;‘承———滦’西南部旅游城镇发展轴:长城文化、户外运动为特色;‘承———兴’南部旅游城镇发展轴:山水休闲、乡村旅游为特色;‘承———宽’东南部旅游城镇发展轴:生态商务度假、乡村旅游为特色;‘承———平’东部旅游城镇发展轴:以契丹文化、乡村旅游为特色”)、一心(建设一个国际旅游中心服务区)八簇”(围场皇家旅游度假聚集区、丰宁草原生态度假聚集区、隆化———承德行宫文化休闲聚集区、温泉度假聚集区、滦平长城文化休闲聚集区、兴隆山水休闲聚集区、承德———宽城商务休闲聚集区、平泉辽河源契丹文化休闲聚集区)的产业互动发展机制。在政府的强力保障及统筹规划下,承德旅游产业结构将得到整体的实质性提升,城镇居民增收有望,承德民生建设更上一层楼,这也是旅游产业发展反哺民生的体现。

(三)构筑“形神具备”的旅游文化内核,加强人才引进及培养,培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产业发展对策范文第5篇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不仅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而且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进行安排。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体现,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为新世纪之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契机。

目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其涵义有二: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

二、现状与问题

1、##文化资源概览

文化资源是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居秦、楚、渝、川之间,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横贯其中,东西融会,南北兼蓄,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境内山青水秀,峰奇洞异,茂林修竹,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曾经的封闭、发展的滞后,使民众的生活、生产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食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

##的民间音乐呈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景象。##素有“民歌之乡”的美称,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其中以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紫阳民歌分“山歌”、“小调”、“民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和“新民歌”等类别、十几个曲种。2002年10月,紫阳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民歌之乡”,2003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的各种劳动号子以汉江号子最为著名,它以乐句短、起伏大、节奏紧、气势跌宕豪放而激荡着汉水文化的发展进程。民间鼓唱乐,锣鼓乐为生活中的红、白喜事争光添彩。民间小戏、陕南道情、弦子腔、大筒子戏等等,以及曲艺形式的##曲子(坐唱),常年活跃在城乡、村舍,观众无不喜闻乐见。

##的汉剧艺术是##地方文化的又一奇葩。汉剧在全国来说,既是一个大剧种,同时也是一个稀有剧种,在陕西仅次于秦腔,为第二剧种。据统计,##初步纪录汉剧的各种板腔及丝弦、唢呐曲牌、锣鼓打头,多达250余首,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积累汉剧剧目达1000多个,收集历代有名有姓的脸谱400多个,比京剧和秦腔还要考究。2004年3月省文化厅授予了##汉滨区为“汉剧之乡”称号。

##的民间舞蹈以“小场子”最为著名,流传于全市大部分区县,其它如“狮子舞”、“龙灯舞”、“彩莲船”、“地围子”等亦流传甚广。

##的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剪纸、刺绣、编织、石雕、木雕、土陶、印染、面花、皮影雕刻等,遍布一区九县。

##的民间文学如神活、寓言、谚语、歌谣、故事等,以及民居建筑、民间节日庆典活动、民俗礼仪活动等,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魅力。

目前,全市共发现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遗址、石刻造像等文物点共3500余处。包括正在挖掘、推崇的龙舟文化、女娲文化、鬼谷子文化、“三沈”文化、“太极”文化以及茶文化、蚕桑丝绸文化等,加速运作,都将会成为##颇有价值、独具魅力的文化产业资源。

2、发展现状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从八十年代中期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利用阵地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创收经营起步,经过全市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在文化产业方面,创出了一些路,取得了初步的发展。近年来,社会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异军突起,主要有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网络文化业、印刷业、演艺业、图书报刊业、民间艺术工艺业等。已占据相当的社会投资份额,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拉动和促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52个,从业人员830余人,在文化部门登记管理的文化产业经营经构850余家,从业人员近6000人。非公有文化产业单位经营收入近2500万元,上缴利税400余万元。国办文化事业单位收入100余万元。

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列入建设“绿色##”战略的重要内容。市文化文物局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及时提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重点、发展特色、规模经营、持续发展”的方针,出台了《##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讨论稿),下发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组织专人制定了“一县一品”绿色文化格局实施的初步方案。各县区经过不断实践和充分论证,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品牌文化:汉滨龙舟文化、石泉鬼谷子文化、汉阴“三沈”文化、紫阳民歌文化、平利女娲文化、旬阳太极城文化、宁陕子午道文化、岚皋生态旅游文化、镇坪中草药文化、白河秦楚边城文化,初步形成了“一县一品”的绿色文化格局。为我市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开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存在问题

整体来看,我市的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陈旧,体制僵化,产业意识缺乏。

文化系统内许多单位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基本上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由于体制陈旧僵化,造成市场观念淡薄,经营管理乏力,生产与消费脱节。“以文养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观念还比较浓厚,大多数单位还停留在出租房产收取租金的被动状态,对文化的生产属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产业意识不强,真正走向市场的单位还不多。

(2)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识,同时文化产业也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的视野。这都说明了文化产业概念已被广泛认同,但是,从产业本身看,这种倡导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以及政策支持,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提出概念阶段。

(3)规划缺位,投入不足。

政府行为和政策法律状况,构成文化产业外部环境极为重要的部分,投融资政策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投入才有产出”,这对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尤其需要资本血液的文化产业来说,无疑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还缺乏整体宏观布局,各类文化经营小打小闹,短期行为较为普遍,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4)文化市场粗放,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

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文化产业单位普遍规模偏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没有强势的文化产业微观主体,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5)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不足。

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资源的闲置、不足和浪费同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市多数民俗民间艺术仍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成为时代和市场宠儿的还为数不多。另外,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还存在着“散”和“粗”的问题。

(6)民间艺术品市场亟待开发。

我市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但大多数民间艺人是守着独特的艺术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真正解放思想,小农意识和农耕文化中“守”的观念很深,只知坐等客商上门,不知外出闯市场;二是组织形式松散,缺乏龙头企业或带头人,有自由发展、自生自灭的趋向;三是当前民间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多是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无法形成产品的规模效应;四是在政府引导和学术研究上,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很少有人研究如何指导民间文化应用及市场开发;五是对外宣传不足,作为民间艺术的主管指导单位,这些年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经费、人力等条件的制约,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7)宏观调控亟待加强。

目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我市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机构,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亟待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形成合力。

(8)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稀缺。

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它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有经营头脑的管理人才的参与。目前,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思考与对策

1、政府的经济计划部门应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以保证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将文化产业列入经济发展计划,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领导;有利于增强对各个职能部门、主管部门的约束力,保证文化产业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统一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思想。

2、加大机制改革力度,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机制,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制度,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按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企业手段,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同时,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政策法规,确定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明确跟进的措施,为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3、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文化产业资金支持机制。

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变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面,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文化企业,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政府有关部门在列年度计划和预算时对文化产业的启动和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逐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政府可采取授权或部分授权文化部门搞文化资产运营,建议政府国有资产、国土资源等部门尽快将文化资产授权或部分授权给文化部门,使其通过文化资产运营的方式获得现实的生存能力,再进一步产生效益哺育文化艺术生产。

4、立足资源普查,尊重项目评价,科学制定文化产业业态规划。

由于我市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起步期,其发展格局与趋势并不明朗。所以,必须对全市的文化产业现状进行全面的调研,对全市的文化资源进行彻底普查。通过普查,对我市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盘点,摸清家底,评估有形无形资产,建立全面反映##民间文化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搭建新型文化产业创意平台,依据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区域竟合要素,按照“需求细分→资源整合→区位竟合→产品设计”的思路,进行业态整体规划。

5、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产业结构重组。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现状,构建区域和城市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将释放国有文化资源的存量潜力,与放开民营文化资本的增量实力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6、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资源,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又要坚持锐意创新,适时融入时代精神,培育出我们真正的名牌精品。文化资源具有其它资源所没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的开发价值,而文化生态又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因此,文化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要积极稳妥、不留后患,反对掠夺式的经营和践踏式的开发,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7、激活旅游市场活性要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实践表明,旅游是文化的重要经济依托,文化是旅游的引力来源,特色是旅游之魂,而文化则是特色的基础,民俗是最有特色、最具活力的文化。因此,我们要努力将地方文化优势尽快转化为旅游优势,同时,借助旅游事业的繁荣,将我们蕴藏于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进一步推向市场。以精品意识开发和包装民俗文艺,提高其艺术欣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并融入现代高新科技,使其成为##文化旅游产业魅力不减的重要精神支柱。

8、制定民间文化产品整体发展规划,健全民间文化保护机制。

要本着“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鼓励竞争”的原则,制定民间文化产品的整体开发规划。成立必要的研究机构,指导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通过产业化生产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又确保民间文化产品不因产业化生产而丧失原汁原味的个性特色。政府应通过对产业组织、资金、政策、市场推广等作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扶持,丰富地方文化吸引的内容和语汇,提炼地方文化的多元象征要素。

9、组建文化产业专项基金。

应不失时机地组建文化产业投资专项基金,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各自出资,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参股,设立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对有市场前景的文化资源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10、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

应尽快成立发展与管理文化产业的专门机构,实现政府由“办文化”的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管文化”的转变。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引导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情,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协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1、积极引导、扶持和健全文化产业类的行业组织协会。

健全文化产业类的行业组织协会,使其成为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这对于加强行业内部管理、协调和自律、防止恶性竞争、建立信息通道和交易平台都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