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业区规划策略

产业区规划策略

产业区规划策略

产业区规划策略范文第1篇

新材料是支撑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今年7月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新材料产业发展作出部署,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提高新材料工艺装备的保障能力;建设产学研结合紧密、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性能、轻量化、绿色化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和标准体系,国家新材料重点产品发展指导目录,建立新材料产业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业内普遍认为,《“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给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契机。

体现政策延续性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到2020年,关键新材料自给率明显提高。

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克健认为,近年来国家对新材料越来越重视,主要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等科技计划来支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在各项科技计划中,材料领域的项目数和投资金额都占有相当的比例。此次出台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是对之前系列相关政策的总体定调,特别是对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政策延续,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2012年上半年,国家相关部门在政策上进行一系列的跟进,如今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此次出台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新材料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的大方向定调,肯定了新材料产业在“十二五”经济转型期间的重要战略性地位。

与此前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相比,《“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新材料未来发展的重点有所调整。例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新材料未来发展的重点有6个领域,《“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新材料产业的三大重点发展领域,分别是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更加明确。”李克健说。

此外,由于新材料产业属于基础产业,《“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其他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将为新材料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

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将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及创新能力建设等。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加快研究完善和落实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材料委员会主任委员于希椿表示,长期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的独立主体地位不够明确,行业管理、财政、金融、投资等配套支持政策不够完善,材料开发分散在各个应用领域,材料的共性、通用性被忽略。事实上,新材料产业技术含量高、产品周期短,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蕴含着巨大风险,需要财税政策的大力支持。此次《“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相关财税政策,将对“十二五”时期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极大地激励和引导作用。

此外,《“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还指出,将加强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运用风险补偿等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多元化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发行规模;扶持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作用,扩大资金规模,推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健全投融资担保体系。引导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投资界人士认为,受益于政策利好,创业风险投资早已嗅到新材料产业的“味道”,并做出了快速反应。从近几年创业风险投资资金的行业分布来看,新材料产业一直是创业风险投资最为集中的行业之一。

各地积极行动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来,各地也制定了自己的发展目标。特别是一些国家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原本就是其主导产业之一,《“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后,对园区进一步做大做强相关产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中,首先提及大力发展稀土永磁、发光、催化、储氢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和稀土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这为以稀土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包头稀土高新区带来利好。包头稀土高新区依托包头地区丰富的稀土资源优势,已形成稀土原材料—稀土新材料—稀土终端应用产品相互支撑的产业链,具备了产业集聚、技术研发、人才保障、检验检测等配套完善的产业格局。包头稀土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任福介绍,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稀土产业,“十二五”期间园区将推动包钢稀土国贸公司的企业(商业)储备与国家储备相结合,加快稀土战略储备中心建设,建立部级稀土资源储备库;做强稀土产业下游产品,重点瞄准磁性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等6条产业链,着力引进永磁电机、LED照明灯具、储氢电池、动力电池、稀土镁合金等深加工应用项目。

对于《“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的“以轻质、高强、大规格为重点,大力发展高强轻型合金,积极开发高性能铝合金,加快镁合金制备及深加工,发展高性能钛合金、大型钛板、带材和焊管等”,宝鸡市市长助理、宝鸡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卓宇表示,宝鸡高新区近年来形成了完整的钛产业集群,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钛材料生产加工企业。《“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后,宝鸡高新区上下备感振奋,园区钛企业将加快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提升技术,打响“宝鸡·中国钛谷”品牌。

产业区规划策略范文第2篇

多个省区规划欲冲刺升级

“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不仅涉及到能源、环保、工业、通信和信息化等具体行业的发展规划。也涉及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与以往不同,“十二五”规划将把区域规划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以及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

“十二五”区域规划主要由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牵头.到各省份进行密集调研的前期工作已基本结束。

而就在前期密集调研阶段,内蒙古、河南、贵州、新疆、云南等多个省区也在上报本省的区域规划。希望能被纳入国家“十二五”区域规划这一最高级别的规划之中。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至少26份区域性规划或文件得到国务院批复。它们或覆盖数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或特指某省部分地区,名称不一。功能有别,通常萌芽于地方、后纳入国家部委的规划指导,最终成为不同层级的区域规划。

毫无疑问。一旦能够入选“十二五”区域规划,该省区将在财税、土地、金融等方面得到更多的税收支持,这也是为什么各省区积极上报区域规划的原因之一。

但并不是所有这些上报的区域规划都能被纳入“十二五”区域规划之中。国家发改委地区司相关人士介绍,区域性发展规划(或意见)自2009年起密集出台.但并不是所有的区域规划都能被纳入最高级别。这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条件.例如是否有利于重点地区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否着眼于落实国家提出的重大改革和发展战略.如资源节约型战略、环境友好型战略、产业转移战略等.是否能够满足国家深化开放合作的需要。

根据这些条件。制定“十二五”区域规划将以关注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发展比较优势、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兼顾民生等为基本目标,避免区域规划“地方化”,也避免全国规划“一刀切”.并且要确保政策思路的连续性、持续性,切忌大起大落、“翻烧饼”。在平稳中调整转型。

区域政策将向中西部倾斜

多位专家认为。目前。在各省上报的区域规划中。中西部地区将更受关注。

7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部署西部地区未来发展规划。这次会议突出了西部的战略地位.明确指出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缩小区域差距、寻求区域协调是“十二五”区域规划的目标之一.而中、西部地区长时间落后于东部地区的现状是促使国家下定决心出台更多优惠政策、进行区域振兴的主要原因。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有广西、河南、内蒙古等多个中、西部省区拟上报区域规划。

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打造西江黄金水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决定从2008年到2012年.投入资金215亿元以上.将西江建设成为“开放、合作、协调、高效、生态”的亿吨黄金水道,以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促进西江经济带形成。这一规划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分析人士指出,广西发展西江区域经济.优势在于临近粤港澳市场。能够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还有消息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建议,“中原经济区”构想应该纳入国家总体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应把中原经济区突出出来.因为中原地区是中部地区最主要的部分。而中原地区的最主要的部分是河南,一旦河南纳入国家区域经济体系中,作为中部地区的农业和交通等优势将快速提升河南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另据内蒙古统计局消息.预计11月份中央将出台类似新疆区域振兴规划的内蒙古区域规划。国家发改委等44个部委共计169人前往内蒙古调研.调研涉及内蒙古的发展目标、生态状况、产业结构现状、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和政策扶持等7个重要方面。

此外。贵州、云南等省也将陆续出台相关规划。国泰君安证券研究部相关人士透露.根据我国区域规划出台以及区域崛起的逻辑。尚未推出区域规划的云南、贵州也可能有新的规划出台。

重在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

一位国家发改委的地区经济研究人士表示,对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政府不应具体插手,不具体出台扶持政策,而是进行政策引导,让产业自然转移。鼓励各区域根据自己的自然禀赋进行产业规划和引导,并出台配套政策扶持。

以安徽为例。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刘荣华对记者表示,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这些都具有适合性、领先性以及战略优势。根据示范区各市的预测,到2015年,示范区GDP将能达到1.75万亿元。财政收入超过2300亿,相当于再造一个2008年的安徽。

而在内蒙古发展规划中,新型能源产业最被看好。内蒙古有丰富的资源禀赋,资源开发条件好,开发成本低.且与市场贴近。有专家建议,内蒙古区域规划可以定调为“国家能源优先开发地区”.国家应支持内蒙古新型能源、资源的开发。

大量资金涌入是区域振兴政策的一大亮点。以新疆为例。仅各省市对口支援就将带来近130亿元资金,相当于新疆本地财政收入的三成。

而在安徽.今年前7月,省外投资增长了63%,其中既有来自产业转移先行者追加的投资,也有被相关政策吸引、第一次到安徽落户的企业。刘荣华指出.这些新增投资极大地增强了皖江示范区的经济活力.并为其成为安徽乃至中部地区经济新增长极打下了良好基础。

(摘自《中国证券报》2010-09-20)

区域振兴方兴未艾四大热点备受关注

今年以来.新兴产业政策、区域振兴规划持续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最近,新疆、内蒙古、安徽、区域振兴投资概念升温。

内蒙古 资源禀赋受重视

8月份。由国家发改委牵头,42个部委和单位联合组成的国家调研组抵达内蒙古.为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若干意见》开展专题调研。根据调研组安排。调研内容涉及内蒙古发展目标、生态状况、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民生改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和政策扶持7个方面。

中投证券认为.此次多部委调研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举措的一个重要实践.未来出来

的内蒙古相关规划将助力该地区踏上腾飞之路。此次规划可能会重点考虑内蒙古的自然资源禀赋.大力支持其自然资源禀赋的开发和利用。形成该地区的独特竞争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民族构成等特征.可能使内蒙的政策扶持力度接近新疆。具体而言,基础设施建设、边境贸易、战略能源开发以及民生等领域将成为规划的关键词。

新疆 基建投资将提速

5月17―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总结了新疆发展和稳定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研究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新疆工作.明确提出了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宏源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根据新疆“十二五”公路投资规划.预计“十二五”期间新疆将建设高速公路7155公里.初步形成“四横两纵”高速公路骨架和“五横七纵”干线公路网格局。从今年二季度开始,新疆逐步迎来基建投资的高峰期,预计今年投资增速将超过30%。

安徽 产业转移为主题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今年年初获国务院批复。作为首个获批复的部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

国元证券认为.这是我国首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指明了方向。安徽在坚持产业转移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将进一步减少行政壁垒。加强对外开放,以期打造成泛长三角地区农产品供应、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科技创新、旅游休闲的品牌产业基地。

报告认为.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规划指出,要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充分开发科技资源和挖掘市场潜力,扩大合作,集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安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光伏、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并加快建设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滁州、铜陵六大新兴产业基地。

经济增长将加速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年初中央召开第五次工作座谈会。从之前几次会议情况看,历次会议后数年经济增长都明显提速。本次会议提出到202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意味着未来lO年收入增速将持续高于全国。本次会议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外.还强调在加快建立城市保障、公共服务.对当地消费的拉动可能比以前历次会议更加明显。

今年以来部分区域经济政策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2010年1月4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根据国家发改委6月份批复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海南将创新投融资机制,通过财政扶持、资金整合、社会投人,按资金来源和用途分工。分别设立六大旅游投融资平台。

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2010年5月6日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未来甘肃省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除了上述“三个基地”建设.甘肃将实施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等产业基地。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和物流业。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庆两江新区将率先启动多项制度改革

重庆两江新区6月18日挂牌成立。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和建设中的创新中心。重庆两江新区将在住房制度、户籍制度、对外开放模式等方面,率先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新区的发展活力。国务院批复设立两江新区时,明确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锐意创新,将新区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并逐步建成创新中心,两江新区一方面要把沿海30年改革创新的经验学习、操作到位;另一方面,要根据重庆乃至西部的实际情况,走出改革开放的新路子。两江新区还将创新对外开放模式。

产业区规划策略范文第3篇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urban revitalization of Liwan District of Guangzhou. In order to meet different demands, we give a comprehensive renewal approach in six aspects: industry upgrade, traffic improvement, building renovation, liv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e also study some problems in urban revitalization such as removal and settlement, source of funding,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关键词:旧城更新;可实施性;多目标;策略

Keywords: urban revitalization; operability; multi-objectiv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旧城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涵盖经济、社会、建筑、设施、文化遗产等一系列物质及非物质要素。因此,以其为对象的更新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多目标的系统工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和许多国内城市一样,广州旧城经历了80、90年代以拆除重建模式为主导的旧城更新运动,这类以单一地块经济平衡为项目理念的更新方式,导致大量优秀建筑及传统街区消失。同时,高容积率的新建设不但没有带来良好的社区环境,反而使得旧城交通、市政等设施不堪重负,人居环境恶化。今天,广州重提旧城更新,就必须换一种眼光和思路,以系统且细致的谋划,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文化保护等多目标的平衡发展。

1. 荔湾区旧城更新规划背景

1.1 困境

荔湾区地处广州中心城区西端,因位于古代城西门外而被俗称为“西关”,这一带是广州商贸文化崛起之源,同时也是中西方文化荟萃之地,历史遗存丰富。然而历经30年飞速发展,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城市面貌巨变,荔湾旧城以及众多历史文化载体面临保护与再发展的压力。

其一,内在老化衰退。荔湾旧城设施更新跟不上城市发展需要,由此产生的交通拥堵、市政管网陈旧、公共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使荔湾作为中心城区的核心地位面临巨大挑战。同时,建筑危破情况严重,该区在册危破房数量约占全市的64%,位全市之首。由此引发的人居环境恶化导致就业机会和活力人口逐步外流,衍生出人口老化、产业低端化问题。“物质空间-社会人口-经济产业”三位一体地结构性下沉,是荔湾区内在老化衰退的体现,也是历史文化遗产面临危机的根本原因。

其二,更新思路局限。现代旧城更新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延续,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目标的综合性更新。然而,过去以发展为单一目标的分区规划以及以保护为单一目标的历史街区规划,则多是因规划视角的局限而产生片面结论,导致前者因丢弃了城市历史内涵造成了不可逆的建设性破坏;而后者则因忽略人居改善发展的诉求,可行性低。以往的这些规划皆因规划思路局限造成了历史文化保护的困境。

1.2 契机

随着新世纪国际文化与学术交流的广泛加强,对城市问题的认识及城市发展理念也逐步得到丰富。在此背景下,广州提出了新时期的发展战略与目标,将旧城更新工作提上日程。

一、从增量到存量发展的“中调”战略。在各种宏观条件的约束下,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开始由过去的“增量”拓展模式逐步转为“存量”优化模式,通过旧城更新谋求城市长远集约的发展。

二、“首善之区”的城市发展目标。当前国家发展基调更关注社会民生,荔湾旧城更新本身就是一项民生工程。

三、从地方化到国际化的文化引领目标。全球化已是必然,每个城市都急迫地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寻找自身的定位。在文化逐渐成为城市参与全球竞争核心要素的今天,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方面。广州希望通过旧城更新,塑造地方文化特色,积极地融入到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与竞争中。

基于对城市发展背景、目标的认识,规划以为期半年的详实调研为基础,采用了综合与专题研究相结合、中观与微观相结合、策划与规划相结合的规划思路,提出了面向实施的系统性策略框架,以此为政府及规划管理部门提供长远的旧城更新工作建议。

2 规划技术思路

本次规划的技术思路可归结为以下三个特点:

2.1 综合与专项研究结合

摒弃以往以单一专项(如:交通、保护专项)论更新的规划方法,规划采用多面视角分析问题。一、针对规划方案,进行了道路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等专项评估,系统提出改造各类设施方案。二、另设针对规划实施的专项研究,为加强方案可行性提供技术、经济、政策、规划管理方面的建议。

2.2 中观与微观结合

摒弃以往就单个地块论改造的规划方式,以“全市”作为产业升级转移、社会人口重构、拆迁安置、成本平衡的统筹尺度。将中观层面的规划作为未来分区控规导则修改的依据,并指导日后旧城各具体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从而确保旧城更新有序系统地进行。

2.3 规划与策划结合

根据更新方案,统计涉及拆迁、安置、保留、新建的建筑规模以及设施管网建设量,通过经济测算与分析,估得更新所需资金总额,并辅助政府及相关部门确定年度改造规模及近期改造地块。

3 旧城更新改造方案(中观层次)

根据荔湾区“物质空间-社会人口-经济产业”三位一体结构性下沉的旧城问题根源,规划相应地从产业、交通、建筑、环境、社会及历史保护六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与方案。

3.1 产业发展策略

借助广州市产业“退二进三”、发展现代服务业政策以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创意文化产业兴起的契机,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规划采取“迁、提、转、引”措施,对不同类型产业进行发展引导。

3.2 道路交通改善策略

针对现状不同区域在交通需求量、道路结构、交通组织上存在的差异,将旧城划分为慢行交通区和交通完善区,并按分区的交通特点提出分类改善措施。

(1)交通慢行区:该区交通以保护和整治为策略,提倡绿色交通方式,重点改善公交设施,形成以公交枢纽站为核心,地铁和常规公交为骨架,休闲公交、步行系统为辅助的公交发展模式。对机动车交通施行“秩序”优先于“速度”和“效率”的原则。停车设施方面,采取从紧停车供给策略,适度控制非居住配建的停车供给。

(2)交通完善区:该区交通以调整和改造为策略,对于机动车交通,须注重构筑合理的次、支路系统,调整和优化道路交通网络结构,以便加强机动车交通通达性。停车设施方面,采取适度供给策略,新建建筑严格执行配建停车标准,旧式建筑群则适度增加社会公共停车位供给。

3.3 建筑更新改造策略

(1)多元模式更新

针对旧城分区特色明显、建筑类型多样的特点,采取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和私人主导等多主体,拆除、整建、修缮、保留等多方式结合的多元更新模式,以达到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脉和复兴旧城的多重目标。具体有一下几种更新模式:

一、历史保护街区。已列入或建议列入的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展现城市历史发展脉络且具有较高文化保护价值的街区。该类街区以保护历史风貌、延续传统文脉为改造目标,主要采取政府主导、整体保护修缮的模式进行更新。

二、拆除重建区。该类街区是指:建造时间较早、建筑质量差、配套设施不足、存在卫生或安全隐患等问题,现状建筑物客观上已不能满足市民实际生活,因此建议拆除重建的街区。对拆除重建区,建议采取市场主导、大连片拆除重建的改造模式。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负责核算经济成本,制定建设约束条件,通过市场选择合适的开发商对街区进行开发。

三、更新发展区。该类街区是指:整体街区风貌较好,具有一定规模的连片特色建筑,但大部分建筑质量一般的街区。该类片区的更新目标是延续街区肌理,改善或置换片区功能,建议主要采取私人业主主导、小连片整建的改造模式进行更新。对区内公房,则由政府负责改造。规划管理部门在规划设计、施工、规划程序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鼓励私人业主按要求联合对小地块进行改造。

四、整治完善区。该类街区是指:以80年代后新建建筑为主,建筑质量较好,但社区配套、建筑风貌仍待完善的街区。其更新以提升人居环境为目标,主要采取由社区业主委员会主导,对小区配套设施及环境进行整体完善的方式。

(2)产权处理入手

建筑房屋产权混杂是旧城更新的难点所在。据调查,荔湾区旧城目前存在私有、私人共有、公有(代管、经租、公有房)、公私共有、公企共有等情况,因此建筑更新需优先处理好产权关系,建议采取保留、置换、回购、拍卖、代管等策略调整产权结构,为建筑的保护和更新创造有利条件。

(3)成本综合平衡

过去,以单个地块考量具有保护要求的旧城街区改造,将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成本平衡压力下,容积率大幅提升,造成历史街区风貌难以为续。又或风貌保护要求下,容积率受限,改造成本难以平衡。二,拆迁安置难以解决。

因此规划采取区域综合平衡策略,将旧城风貌控制区域内地块,与一般旧城区内地块联动起来,进行统一规划,把风貌控制范围内的部分容积率转移到一般旧城区进行建设,实现改造成本综合平衡。同时,重建区地块将提供一定的空间,解决保护区、更新区的居民安置问题。

(4)多种渠道安置

一、与廉租房建设结合。旧城住户相当部分是低收入者,为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可将旧城更新安置房源与廉租房源进行统筹考虑。

二、与“烂尾地”回收建设结合。进一步挖掘荔湾区现有土地资源的潜力,回收区内“烂尾地”,建设旧改住户安置用房。

三、与新区建设结合。建议由市政府在新区划拨旧改拆迁安置用地建设廉租房。

3.4 环境更新策略

环境更新目的是为了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其中内容包括:绿地开敞空间营造、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市政设施的改善。规划运用GIS技术,以人口密度及服务半径为参数,对设施服务质量进行评估,结合地块更新改造,合理布点补充公共设施,提高设施服务质量。对于市政设施,规划提出系统改造,形成地区开发与设施双向匹配的原则。

3.5 人口与社区发展策略

关注人口与社区发展,是为旧城复兴,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创造条件

(1)稳定人口总量,复兴旧城活力

考虑到旧城更新成本、旧城保护要求、基础设施承载力,旧城发展须对人口进行控制。同时也要考虑保持旧城活力根据拆除重建区和更新发展区的分布,在设施配置最大化及确保服务质量的情况下,建议旧城建筑开发量维持现有水平,即1600万平方米的规模,而人口则比现状57万人有所下降,控制在50万人左右。其中,对中山路以北地区(即历史核心区外),适当提高开发强度;对中山路以南(即历史核心区内),维持现有的开发强度及规模。通过用地的功能调整,适当降低人口密度。

(2)调整人口结构,升级产业结构

一方面,人口结构调整应和产业升级相配合,通过产业“迁”与“引”,引导人力资源流动,实现区域人口结构融合、调整。另一方面,人口调整应与旧城更新、新城开发相配合,通过异地安置实现部分人口外迁,并带动支撑新区、新产业发展。

(3)延续社区网络,传承传统文脉

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性地区,荔湾旧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如:口头传说、粤语、粤剧、讲故、除夕花市、婚俗、传统手工艺技能、地方美食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不断传承和创新,而这一切有赖相应的物质空间环境,更需要深谙其味的本土人来承载。因此,旧城更新应适当维系原有的社会网络,避免其遭到急速破坏,以确保历史文化的继承与繁衍。

对于更新街区,尽可能以社区为单元进行改造,确保原有社会网络的整体性。对于未开发地块,应适当建设住宅,吸引新一代荔湾年轻人回流,降低本土居民老龄化趋势。

3.6 历史文化保护策略

荔湾旧城更新应在《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参照本次规划提出的两项原则进行:一是,旧城保护与更新必须以新区的开发为依托,通过新区发展提供旧城调整的空间、改造的资金。通过联动发展来达到保护的目的。二是,旧城保护与更新须同时注重物质文化载体的保护与利用。

基于荔湾旧城的风貌特色及历史资源分布,规划构筑了由步行及旅游公交组成的荔湾游憩系统,以求将广州西关的历史文化、传统风貌、民俗活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最终,规划辅以图纸的形式,统筹落实前述六方面的更新策略与方案,以此作为荔湾旧城更新发展的中观层面纲领,一方面衔接规划管理,作为指导荔湾分区控规导则修编的依据;另一方面,衔接日后的规划实施,作为统筹旧城更新分地块修规编制的依据。

4. 旧城分地块规划设计(微观层次)

荔湾旧城更新规划完成后,即作为纲领文件指导各项更新实施工作顺利展开,例如,最具广州历史文化代表性的“五区一街”[ “五区一街”即是:荔枝湾文化休闲区、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沙面欧陆风情休闲区、十三行商埠文化区、上下九商业步行街、水秀花香生态文化区。]作为迎亚运重点工程也已完成,与其联动更新、作为旧改安置地块的西湾路街区也进入建设阶段。此外,宝盛沙、源溪等8个旧城地块也以联动更新的方式进入了修详方案编制阶段。

5. 结语

今天,旧城更新的背景正随着经济市场化、社会主体多元化而变得日益复杂,城市规划所面对的问题已从过去单一物质空间改造扩展到了一个庞大而纷繁的体系,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保障城市更新规划本身的合理性以及规划的实施性、可操作性,成为了规划不断寻求突破的方向,同时也是政府及规划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

产业区规划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心城区 ; 组团 ; 宏观策略;微观策略

[ Abstract ] Research in Shijiazhuang city with each mass channel construction, center city and the internal road network structure, analysis of road network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of road network planning, formulate the macroscopic and the microscopic strategy.

[ Key words ] center city; group; macroeconomic policy; microscopic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F40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前言

石家庄为河北省省会,京津冀第三极,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生物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石家庄市经济增长迅速,1997年至2009年石家庄市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2%,其中市区增长率为12.2%。

为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石家庄市规划为“一个中心城区+四个组团”的组团式布局结构。

中心城区是市域城镇体系的核心,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体现省会功能和区域性中心的服务职能。

正定组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鹿泉组团:信息产业基地和生态休闲区。

栾城组团:装备制造基地和中医药产业基地。

藁城组团:生物产业基地和化工基地。

由于四个组团发展规模相对较小,正定东部的新区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标准较高,路网密集,城市道路交通矛盾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以及中心城区与正定新区、中心城区与四个组团之间的联系通道上。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心城区与正定新区、中心城区与组团的通道建设,以及中心城区内部道路网络。对中心城区道路网络以及上述联系通道进行梳理分析,从而制定道路交通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策略。

2.现状联系通道建设及中心城区道路网络

2.1现状联系通道建设

1.中心城区与正定东部新区

中心城区与正定东部新区联系薄弱,仅有新赵公路担当联系通道。新赵公路路面狭窄,交通条件较差。

2.中心城区与四组团

中心城区与正定组团联系密切。解放大街、体育大街北延均能与正定组团取得便捷的联系;此外,城区西部的北向交通可通过中华大街北延直达正定组团。

中心城区与鹿泉组团交通便利,石获北路和石获南路向西均能直达鹿泉组团;此外中山路西延、横山路经京赞公路也可直至鹿泉组团。

中心城区与栾城组团交通联系比较方便,经石栾路可直达栾城组团;此外通过裕翔街南延也可通往栾城组团。

中心城区与藁城组团交通一般,现在仅有和平路东延、经307国道直至藁城组团。

2.2现状中心城区道路建设

1.单中心城市,核心区为就业聚集区,上下班早晚高峰潮汐现象明显

四个组团以及规划的城市副中心正在建设的初级阶段,就业人口仍然集中在现状的核心区域,道路交通表现出中心集中、分散的特点。致使早晚高峰产生大量单向交通,潮汐现象明显。

2.铁路分隔,造成交通瓶颈

现状中心城路段的平均饱和度为0.47,处于较为良好的服务水平,但由于受京广铁路、石太—石德铁路通道的“瓶颈”制约,跨铁路两侧的路段及交叉口成为主要拥堵点,并波及周边道路交通运行。

3.部分主干路道路功能定位不明确

例如现状的胜利大街,昔日曾经是过境交通通过主城区的主要通道,胜利大街和几条东西向主次干路多为立体交叉。可是随着南三条、新华集贸两大批发市场的兴旺,该路几近处于瘫痪状态。

4.中心城区道路发展不均,结构失衡

中心城区现状各级道路总长952.6公里,道路网密度3.32km/km2。快速、主干、次干、支路网密度分别为0.35、0.78、0.83、1.36 km/km2。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建设,城区路网有了长足的发展,略低于国内比较发达的广州市(0.36、0.84、0.67、1.51 km/km2),但与规范相比尚有一定差距(规范最低为0.3、0.8、1.2、3km/km2),快速路、主干路与之基本相当,次干路和支路比例偏低,不能很好地起到交通分流作用。

各级道路分布不尽平衡,现状胜利大街以西区域严重缺乏南北贯通的主干路,和平路以北区域缺乏东西顺畅的东西干路。

3.道路交通规划策略

3.1宏观策略

策略一:通道增加

向北新增解放大街、滹沱大道及太行大街北延。解放大街与京武客专相伴而行;滹沱大道由东北二环出线,在滹沱河南岸并入太行大街合并;太行大街北延由北二环向北一直通往正定新区。

向南新增太行大街南延,太行大街向南一直通往栾城组团,与栾城南北干路丰泽大街相接。

向东新增南二环东延,南二环向东延伸,一直通往藁城,与藁城南环相接。

策略二:道路拓宽

拓宽石获北路、石获南路、中山路西延、新赵公路道路红线,加强中心城区与组团直接的对外交通联系。

3.2微观策略

策略一:设施调整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南三条和新华两大集贸市场实施升级改造,批发功能逐步外迁;结合铁路新客站选址,建设新的商业金融服务中心;结合东北工业区、宋村改造和东部产业区建设,规划三个市级商业副中心;结合居住用地分布,规划建设8个片区级商业中心。

分散式布局结构将对中心城区交通产生一定影响,吸引大量人流、车流的公共设施和交通设施外迁,势必引导城市交通向各个方向发展,单中心城引发的潮汐现象将会得到遏制和改善。

策略二:界面沟通

随着新客站的建设,南北向铁路线路自北二环至槐安路段要穿城入地,地面上为新规划的解放大街,解放大街与东西向主次干路为平面交叉,长久以来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界面将被打破。

东西向的石太 —石德铁路,阻隔了城市南北向交通的沟通,也是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界面。除现有地道桥外,中华大街、体育大街、太行大街、东石环均为跨越铁路通行,随着客运专线方案的最终确定,还会加强南北向通道建设,南北向道路将取得便捷的联系,该关键界面的阻隔作用将消弱。

策略三:功能明确

解放大街两侧的用地规划为商业服务业、居住等生活性用地,该路的生活功能比较明确,过境交通将在南、北二环分流。

策略四:等级提升

在城区北部将飞翼路 —丰收路等几条东西向道路沟通、拓宽,等级提高,规划为主干路;在城区西部将长兴街、时光街提升为主干路。

将合作路、兴凯路等道路提升为城市次干路。

策略五:路网加密

重点加密城市支路。

首先,落实《石家庄市支路网加密规划》和《石家庄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规划的支路;其次,重点加密即将改造的旧城区以及城中村路网。

4.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

经规划,中心城区快速路8条,128.1公里;主干路69条,499.3公里;次干路153条,520.66公里;支路896条,750.14公里。

规划道路网密度分别为0.45、1.75、1.81、2.61公里/平方公里。与现状道路网相比,次、支道路有了明显提高。

图1石家庄市都市区道路交通规划网

参考资料:

产业区规划策略范文第5篇

而且,恰恰是规划不能达到的地方,策划解决了实际操作所提出的问题。

一、旧规划体系与“以产品为核心概念的规划体系”

旅游规划,已经成为政府管理旅游产业和区域旅游开发的主要工具。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县级城市及大部分旅游区,都已经编制了旅游规划,这是中国旅游产业可喜的进步。

现有的规划体系,主要是确定要素布局及配套的整体关系,但不可能按照项目运作的要求进行深度挖掘、创意与整合;恰恰是规划不能达到的地方,策划是解决实际操作问题最好的钥匙;这些实际操作问题主要是:产品(或项目)、形象与营销、促销活动、可行性(投资评价)、招商引资、融资、开发管理。

《旅游规划通则》指出:“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旅游区规划是指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旅游区,使其发挥多种功能和作用而进行的各项旅游要素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简单概括,现有的旅游规划是围绕产业发展目标进行的要素布局与配套安排。

我们认为,旅游产业是在交通等公共条件与设施基础上,由旅游企事业主体提供服务性产品而构成的。适用的产业规划,不应该仅仅从横断的要素进行研究,最重要的是,必须研究产品,研究企事业主体如何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市场、交通等等要素进行整合与创造,形成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规划还有另一种编制方式,即以产品为核心概念的方式。首先通过对资源于市场的整合,形成关于产品及产品体系的结构,以主力产品为中心,构筑产业配套结构,可以建立起一个更加适用合可以操作的区域生产力布局,形成区域规划定位与目标。

从我们的观点来看,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市场、交通,都是产品策划的资源基础和环境要素。只有将这些要素整合成为产品,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区域的产品谱系,根据产品,提出投资规模要求,进行产品配套,预测区域市场目标,建立以公共设施配套与产品开发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没有产品,就意味着要素布局与配套缺少主体的保障和实现的机制。

通过规划,资源并不能变成产品;即使编制了修建性规划,修建出来,也只能算是一种半成品;还没有成为完整的产品。

这就是目前很多旅游机构编制规划后,不得不将规划束之高阁的原因。

规划起于资源;规划的编制从资源开始,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也是从地理学的旅游资源研究形成起来的;以区域自然及人文资源为基础,成为了编制旅游规划的基础思路。

从开发旅游资源的历史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资源利用期、资源开发起步期、资源全面开发期、资源深度挖掘期、后资源开发期。我国旅游产业起步于80年代初,95年以后进入资源开发的起步期,目前已处于起步晚期和全面开发初期。从具体的资源开发过程来分析,用以上的五阶段划分方法仍然完全适用,即仍可分为从原始利用,直到后开发的五个阶段。

然而,我国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东部,特别是南方,由于资源的有限,高度发展的市场催动了旅游产品的另一个发展方式:由市场需求决定的非资源型人造旅游产品(锦绣中华、欢乐谷、航母等)的快速发展。[1]

于是,有了旅游学上市场派的声音,有了地理派与市场派的争论。

我们的观点认为,就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而言,旅游发展的目标与战略,是由旅游资源与市场共同决定的,而资源与市场的结合点,是产品,特别是产品的定位与成型,产品的调整与改造。

比如:没有博鳌论坛,我们不可能正确规划出琼海的旅游战略;没有中视基地,无锡旅游又如何去规划;没有将瓷艺转化为瓷艺旅游的产品,景德镇又怎样成为旅游目的地?规划最重要的,除了公共设施的条件及发展战略外,是运作主体必需清晰把握的产品整合与实现机制。

对于“以产品为核心概念的规划体系”而言,策划,理所当然是规划的一部分;但按照目前的规划体系,策划不被包含,策划是策划,规划是规划。

当目前的规划尚未建立起以产品为核心的编制体系时,策划,就成为规划最好的补充!

二、“玩法”与产品策划的创造性

在同样的资源与市场要素的条件下,产品,可以有多种多样可能的形态。我们可以以资源为对象,进行产品设计,比如独特的自然资源,它本身就是观赏对象;我们也可以以资源为背景,进行产品设计,比如度假村、高尔夫球场;我们还可以完全“无中生有”,比如主题公园。

产品的定位,包括五大定位:市场定位、主题定位、形象定位、游憩方式定位、商业模式定位。完整的旅游产品,应该有明确的游憩方式、和相对清晰的商业模式。

与定位相对应的,是创意过程。

定位不仅仅需要整合各种要素,从中挖掘出对应市场的最大吸引力因素;定位更需要创造,为产品注入新的内涵,包括主题、形象、游憩方式、商业模式等不同的方面。

就对观赏性资源的产品化改造而言,创造性设计就非常重要;其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充分体现。人体工程设计、情境设计和体验设计是观赏方式设计的主要技术。

人体工程设计:以人与自然相适应为基础,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安排最适于人体的观赏及游乐方式;以最适合于人体步行、站立、座息、游走及观赏的方式,设计每一个景点的游步道、座椅、观赏点等;

情境设计:对整个景区、每一个景点,设计出观赏角度,利用人文要素,形成审美意境,产生情景交融,情境互动的效果;

体验设计:以人为本,把纯自然的过程,转化为人的参与过程,是人在参与中,体验乐趣,产生新的经历与经验,获得全新的感受。

我们有时把观赏方式游称作为游赏方式;游憩方式不同于游赏方式,尤其包含了休憩的含义,以休闲为核心的娱乐、康体、疗养、休息成为休憩。

游玩方式游不同于游憩方式,玩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玩乐,不一定休闲,可能很累,可能使人与人之间的游戏。而游,则包含了外出,行走等出游理念,又包含了登山等康体概念。

总体上说,最大的概念是游玩方式,其次是游憩方式,再次是游赏方式或观赏方式。

对产品策划而言,最重要的是确定游玩方式,又成为“玩法”。创意的最大难点,也是最核心点,就是玩法。

有了玩法,就可以清楚的分析产品的吸引力有多大,吸引什么样的游客,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商业运作的策划。

三、产品体系与规划

1)产品策划

产品策划包括产品定位、游玩方式设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景观策划、交通与游步道策划、设施要求与配套策划、环境保护策划、商业模式设计、形象设计、营销策划、投资分期、融资安排、收入预测。【2】

一个区域旅游规划,应该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整合,结合市场、交通、城镇、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形成一批产品,并形成产品体系结构。

2)单元产品、产品集及产品体系

产品体系,是指区域内全部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产品共同构成的整体。单元产品指地域、游玩方式、管理条件等具备相对完整性的,可以独立经营的最小单元。产品集指由一个或几个吸引力中心单元产品及其配套产品共同构成的,在地域上紧密结合,在经营上形成最佳规模的产品群。有几个产品群,构成一个区域的产品体系。

在产品体系中,有1-3个产品群具有最大的吸引力,是区域的核心产品集,其他产品集有的处于补充地位,有的是配套性,有的市场对象较小或局限较大、有的为未来潜力性产品。这些产品集之间,构成一种结构关系,形成产品体系。

3)发展目标与战略

有每个产品的目标及产品体系的构架,很容易整合出区域发展目标。基于产品体系,制定的战略将以产品开发和公共设施开发为基础,结合营销战略,形成综合发展战略。

4)生产力布局及要素配置

依托产品体系构架,可以形成跟适用的生产力布局,其中各要素的配置都依托于公共设施或产品,有明确的承担主体,有清晰的投资及引资操作方式。

5)区域形象与营销战略

区域的形象,往往是以核心产品的形象或大多数产品共有的形象为基础,结合产品的情景、体验及互动方式,进行提炼;凸显区域旅游的独特性和游玩吸引力。

营销战略则是对各产品集营销战略的区域整合,从整个区域出发,依托核心产品的吸引力,以核心产品的营销为主,建立带动模式,同时考虑不同产品的区域及时场细分战略。

6)区域投资与招商

区域投资,依托于产品的投资估算和公共设施的估算,可以非常容易的得出。公共设施需要政府进行投资,产品可以按项目(可以是产品集,也可以是单元产品)进行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