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课理念论文

微课理念论文

微课理念论文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大学英语课堂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064-02

微课是微时代的产物,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资源,微课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运用微课资源构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能让学生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且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活动,这样既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又保证了学生的教学质量。因此,微课和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和提升。

1 “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发展背景

作为新型教学资源,微课(Micro-lecture)最早是由美国北爱华大学的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演变而来的,后来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对微课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

现在的微课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他们主要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录制一系列1~3分钟的教学视频,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1]。美国青年Salman Khan创立的可汗学院在微课领域影响巨大,他尝试用互联网对学生进行异地教学:首先录制一系列10分钟左右的微型教学视频,视频内容只围绕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展开,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教育方式。在可汗学院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国内外的许多教师尝试改变以前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应运而生。在我国,自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给出微课概念以来,中小学纷纷开展微课的录制和应用;在高校英语教学方面,外研社于2013年举办了首届高校微课大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推广普及微课教学[2]。

2 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内涵

对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笔者根据查找的资料作出如下梳理总结: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短小的教学视频,同时,一个完整的微课视频资源应该包括与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巩固练习、师生评估反馈等信息。微课是基于传统单一教学资源类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教学资源,它主要针对的是某个学科具体的知识点或课堂教学环节录制的短小视频,并且支持学生进行移动学习。翻转课堂是针对传统课堂模式提出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它是指知识传授不是由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而是通过学生运用技术信息手段在课外提前完成,课内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讨论和总结,进行翻转学习。

3 利用微课资源构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发展,使得基于各种数字化学习平台的学习模式变得成熟,这一切都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保障。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具有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保证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序、有效实施。这种教育模式符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相应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师生互动为辅的现代教育模式。基于微课资源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能够实现对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育。同时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较之传统的课堂模式具有更高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性,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因,其价值和作用会在日后更加显现,也一定会为现代教育带来勃勃生机。

那么,如何利用微课资源构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呢?

1)运用微课资源构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①要想构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必须使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路。观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3]。开展讲座,转变教师观念,明析微课、翻转课堂概念。破除过去一些过时滞后的做法,不再提倡用满堂录的录像课来作为教学资源。高校英语教师普遍具备年龄结构年轻化、接受新事物积极的特点[4]。运用这一特点,可以对高校英语教师普及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相关理论,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②要研究如何运用微课资源构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③教师要制作英语微课资源,需要明白一个好的微课视频应该包括哪些环节,制作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怎样的设计才能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定位,如何在制作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设计意图。

2)利用微课资源给学生设置自主学习指南。在学习指南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要掌握的学习内容有哪些,学习方法是什么,学习目的是怎样的。在指南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课程内容,课上时间进行讨论。

4 结论

1)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利用微课资源构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研究分析结果会从另一个角度为大学英语有效教学这一论题提供数据支撑,并以此进一步验证并丰富建构主义理论和语言输入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可在高校英语课堂普及微课及翻转课堂的概念,使英语教师充分了解微课资源库建设和翻转课堂理论的发展与走向。微课理论和翻转课堂理论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微课资源库建设。

2)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①学生自学意识增强的意义。基于微课资源构建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适合于高校学生进行英语自学,首先因为视频时间短,有利于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透彻理解视频中的针对某一知识点教学内容。它符合人的注意力集中规律,尤其适合在没有教师督促的情况下学生自学。

②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带动一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尤其提高使用屏幕录像软件和视频处理软件方面的能力。能够促成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恰当地使用微课,一批优秀教师掌握微课的设计制作,并将相关资源运用到翻转课堂教学中来。

③丰富微课资源库建设。在大数据时代,微课细化到知识点和具体某一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资源库索引。此时,微课作为知识体系的一个“标准零件”,适用于各种教材版本,将会变革资源库建设理念。

教师在运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时,应该及时总结概括出行之有效、实用性强、增强教学效果的基于微课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学校相关部门也应该大力支持,定期组织学校内部校级公开研讨课,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验收课活动,对教学模式取得较好效果的班级和教师应鼓励其为全校师生上示范课,定期举办校级课堂教学比赛。教师之间可以举行经验交流会、专题培训等多项活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解决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追求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4):33-36.

[2]谢宜辰.论外语课堂教学的功能和目标[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5):81.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微课”作为近几年来教育教学领域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外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我国高职教育开展微课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理论化构建层面,对于微课的应用研究可谓凤毛麟角。结合微课理论及微课在教学中的实践,构建了“微课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并以Objective-c课程教学为例,阐述了“微课模式”的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考评机制。

关键词 :高职;教学;微课;微课模式

基金项目: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2014-2015年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微课在高职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以Objective-c为例”(项目编号:G2014B027)

作者简介:黄浏展,男,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IOS应用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9-0053-05

“微课”是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领域近几年出现的新名词,是教育领域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现今被广泛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他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为: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时长为1-3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1]

国内的微课研究源于基础教育领域,随着各种全国性的微课比赛及各媒体的报道推广,微课的研究逐步在各层次领域得到广泛开展。高职教育开展微课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集中在理论化构建层面,主要讨论微课的内涵及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而对于微课的应用研究却很少企及。任何理论的研究都不能脱离实践,更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如何将微课与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将是未来微课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微课模式

(一)概念界定

微课的全称为“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以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2]该概念强调“微课”是简短又完整的教学活动,同时,说明了微课的资源构成。

从目前国内外的微课研究来看,主要有两种取向。一种观点认为,微课可以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而另一种观点将微课作为一种学生课后学习辅助资料。笔者认为,就国内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这两种取向均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更加有失偏颇。前者将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取代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习者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这对于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是个伪命题;后者则将微课纯粹作为学生课后的辅助学习资料,从微课的内涵来说,一般难以达到其预期的目的。

(二)微课模式的特点

实际上,微课不能独立成为一门课程,不能代替课程教学(如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和在线学习),它是一门课程教学的辅助学习资源。微课能够满足个性化学习,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这种需求主要体现在其灵活性与针对性上。[3]因此,结合微课理论与教学实践,在“微课”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微课模式”的概念。

所谓“微课模式”,是将“微课”融入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中融合微型课特征所构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微课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综合了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微课、微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课堂教学以“微型课堂”为主要授课模式,将传统课堂拆分成几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集中一个知识点进行讲授。

2.学生学习以教师教学、“微课”和现场辅导相结合的模式,教师提前准备微课,将微课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中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资源。

3.课堂授课和微课授课模式以任务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并且在内容上保持同步。

(三)微课模式教学的意义

微课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4]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高职实践教学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中。从对微课模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发现,微课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具有以下三点优势。

1.引导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微课模式通过“提问式”、“案例教学”、“讨论”等多种手段,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在整个教学中扮演“导演”的角色,而学生成为课堂演绎的“主角”。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去学习。同时,将微课充分应用到学生的各个学习环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采取“碎片式”教学,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率。高职学生对动手实践的兴趣远大于听老师讲授理论课,因此,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微课模式将课程教授内容细分成知识点,采取“碎片式”授课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根据知识点讲授其要点,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或实践。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对大篇幅理论知识学习的厌倦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高职教育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种模式也能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

3.从学习角度主导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微课模式不仅对学生学习有益,而且对教师的教学同样有所帮助。教学设计中要求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思考教学过程,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地进行调整。对教师来说,这既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督促其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的一种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必须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师在不断的策划和改进中,自身的教学水平也能得到不断提升。

二、微课模式的教学实践

基于微课模式的特点,可以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实践。本文以计算机应用(苹果ios开发方向)专业技能课objective-c为例,对微课模式进行详细阐述和介绍。

(一)objective-c课程简介

Objective-c是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苹果IOS开发方向)的核心课程,是IOS应用开发的基础,作为一种扩展C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也是iPhone、iPad和Mac OS X开发所用到的主要语言。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要熟练掌握Objective-c的语法基础、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与方法,而且应具备运用objective-c、程序设计技能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分析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综合技能。可见,Objective-c是一门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在机房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二)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

为了做到有的放矢,在介绍微课模式教学设计之前,有必要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简单归纳。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既有共性,也有其不同之处。特别是与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学习方式方法和学习行为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和学生的基本素质、文化理论基础以及学校的氛围等密切相关。[5]根据大多数高职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分析,高职学生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文化基础较差,对于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强。从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来看,一般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大约为10分钟,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注意力能够保持在15分钟左右。学生因为文化基础问题,造成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较差,比较典型的问题在于由于其英语和数学基础较差,对于编程的学习表现得较为吃力。

2.重实践、轻理论。学生普遍对实践课表现出来的兴趣要大于理论课。一方面,这是因为理论课学起来比较枯燥;另一方面,这也与高职教育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关系。

3.自学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大多数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学习仅限于课堂上;而有的学生甚至连课堂学习都不能全身心投入;还有一部分学生虽有学习愿望,但在自学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存在偏差,普遍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不会科学安排时间,同时,对知识的重难点把握不准。

(三)微课模式的教学设计思路

1.总体思路。根据课程特点及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将微课模式引入高职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Objective-c中的类和对象这一章节为例,阐述如何进行微课模式的教学设计。

类和对象是objective-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对于初次接触面向对象编程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两个概念并能在编程当中灵活应用非常困难。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单独讲解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学生都能较好地进行理解和区分,但是涉及到具体的编程,往往难以理解并区分类和对象。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会先介绍类和对象及其它相关的基本概念,然后,再来讲解编程应用中类和对象如何用代码实现。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三个问题:(1)理论讲授时间较长,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倦怠,使理论知识难以掌握;(2)理论与实践脱节。讲授理论的时候可能学生都能理解,但在实践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实现;(3)编程在理论介绍完以后集中在一起讲授,代码量较大,导致学生的畏难情绪。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微课模式教学设计中应取长补短,充分考虑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6]在教学中,可尝试将以上教学内容进行分割,分成类的概念、类的声明、类的实现、对象、类的实例化及对象的使用等几个部分。然后,按这几个部分分别进行微课制作。而在课堂教学中,则可以根据教学时长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分别进行组合。每节微课时长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课堂教学采取讲授和实践交叉进行的方式,将一堂课分成多节,根据授课内容安排时间,每一节控制在15分钟以内。比方说,将类的概念、类的声明和类的实现、对象、类的实例化和对象的使用分别做成5个微课资源,但在课堂讲授时,可以将内容分情况进行组合。将类的概念和类的声明放在一节进行讲授,将对象和类的实例化放在另一节讲授。具体的组合方式可以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预习情况而定。前提是在课堂授课之前,要将微课资源发给学生预习,或者将微课资源上传至微课平台,先通过网络学习。在微课视频中,对该节课学习应提出要求,每次课前要以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理解能力。

微课除了用于学生课前预习,还可以作为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之用。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经常有学生对课堂中讲授的部分内容或知识点没有完全理解,而在动手实践的时候就会有疑问,如果对每个有疑问的学生再做单独辅导,那么,课堂教学在时间上就难以保证。这时,微课就可以发挥课中“辅导”的作用。对于代码的练习,也同样如此。学生初学编写代码一般都是从模仿开始,如果教师讲授的不是书本上的实例,这个时候也可以通过重复听微课来学习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编程实例。同时,因为微课都是按知识点来进行设计制作的,这样,使学生在课后复习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教学内容设计重点。“微课”作为微课模式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以教师教学为主”转换为“以学生学习为主”。因此,微课的制作应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投入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本文的重点并非进行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探讨,而是就课程内容编排的关键点进行论述。在课程内容编排上主要需注意以下四点。

(1)每一节都应反映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并且与课堂教学内容保持一致。要让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并加深对重难点和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各节微课之间或者微课与课堂教学之间应注意内容的衔接,对相互之间有关联的知识点,也可以用引导性语言引领学生去自主学习。在微课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引入本节学习的问题;在微课的结尾,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学习下一节的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授类的概念时,可以提问的方式开头,“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的类和群可以看成是一个含义,那到底什么是‘类’呢?”。通过这种引导式的语言,能够起到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何谓“类”?结合现实生活,举出实例,并分析类的特征。在课堂教学的结尾,为了让学生明确讲授类的概念是为之后的面向对象编程打基础,可以讲解在面向对象编程中类的概念和作用,并提示学生下一节课将介绍如何用代码声明类和实现类。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思索的空间,通过制造“悬念”,让学生有继续学下去的兴趣(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和衔接如图1所示)。

(3)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辅之以课件、习题等资源的综合体,在提供给学生微课视频的同时,也应将相关的课件、例题代码、习题等资源一并提供给学生。对于涉及到编程的内容,这方面的资源至关重要。在学习编程之初,学生往往不会自行设计,而以模仿实例为主,相关的课件、代码可以作为学生借鉴参考之用。而在课堂实践和课后练习中,实例代码和习题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4)在讲解实例时,可以单独成一节。同时,要求教师对编程很熟练,边敲代码边讲解,而不是以PPT的形式展现程序代码。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的思维能够跟随教师讲解的思路,而不会觉得枯燥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微课模式教学考评机制

对学生进行考评是检验教学效果好坏和学生学习成效的有效方式。在传统教学中,考核学生学习情况时,虽然会参考学生平常表现(如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上课表现等),但通常还是以期末考试情况为主。显然,这种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是欠科学的。首先,仅通过一次考试并不能全面反映学习情况;其次,在当前考风日下的大环境下,期末考试对学生学习失去了敦促作用。因此,好的考评机制一方面要能反应实际情况,包括出勤、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知识掌握情况等;另一方面,又要能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以便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对其具备相应的约束力。

考虑到改革传统教学考核模式的弊端并结合微课模式的特点,可采取积分制和考试相结合的考评制度,而授课教师就是考评员。这种制度下,将学生平时的表现兑换成积分,对表现好的项进行加分,不好的项减分。如:按时完成课堂练习,单次加20分;实验小测试做对,加30分;缺勤一次,扣15分;等等。再分别设置积分的上下限。对于达到或超过积分上限的学生可以免考试;而低于积分下限的则视为不合格,必须重修;处于积分上下限区间的学生,则再结合期末考试作为最终考评成绩。并且,最终考评结果以平时积分为主,可占比60%-70%。

在微课模式中引入积分制考评机制,有效改善了教学效果。总体而言,这一考评机制有如下五点优势:(1)微课模式教学中,任课老师讲课时间相对较短,作为考评员时间可以保证;(2)课程安排以知识点为单位,便于督促学生学习及考核;(3)基本上每一节都有提问和习题,这些都可作为考核的积分点;(4)考评以平时积分为主,对学生的学习有实时的监督和引导作用;(5)考评范围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比较全面。

综上所述,微课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既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1)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最好是实践课教学。而对于纯理论课程,虽然也可以参考该教学模式,但其内容编排及具体授课方法还有待研究确定。(2)这种教学模式仅适用于人数为30人左右的小型班级,如果是大班授课,则从可操作性和教学效果两个方面来说,这种模式都欠佳。总之,微课模式是微课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的应用尝试,它为微课的应用研究提供了一种借鉴,同时,也为高职教育的专业课一体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我们相信,随着对微课更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也将在高职教学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和传播。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研究,2013(4):36-42.

[3]杨明.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综合讨论[J].职教论坛,2014(6):65-70.

[4]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70-72.

[5]司春燕.微课在高职公共艺术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85-87.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践;《微电子技术导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8-0177-03

一、《微電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改革是贯彻全国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体现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进一步强化课程的育人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因此,课程思政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掘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实现其育人功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围绕立德树人,从育人维度来关照课程价值,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发挥专业大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2]

(二)课程思政改革是解决当前社会存在问题的需要

目前,我国在微电子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特别是2018年初的“中兴”事件,引起了国内关于微电子行业到底行不行的讨论,“中国芯”再次被聚焦到公众的眼前,一时间唱衰我国微电子科技与产业实力的声音喧嚣而上。作为肩负着培养我国微电子人才的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必须要比以往更为有效地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客观地评价我国微电子产业。

同时,推进《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打造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促进微电子学院专业教师队伍转变思维观念,对培养出政治合格、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的国家急需的微电子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课程思政改革有助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3]《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是微电子学院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的下学期,是学生从大类课程学习向专业课程学习过渡的重要环节,课程以深入浅出的知识理论和宏观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更有效、更有高度地了解微电子科学的发展脉络和微电子产业的现状与趋势。同时这门导论课程还可以促进学生将大学所学各类课程连成体系,解决他们对于“为什么学、怎么学、学好怎么用”的困惑,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大学生今后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创造性。

近十年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等政策引导下,我国微电子科学技术和产业规模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同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明显。国内相关高校在进行微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上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在微电子专业方面均未开设《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同时,从文献调研结果上看,国内其他高校在微电子专业课程思政方面尚属空白。急需在此方面加强课程思政改革,坚定我国微电子专业本科生的理想信念,讲好科学知识和中国故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理性认同科学理论,增强四个自信,努力成为爱国、励志、求真和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

(一)《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的切入點

从立德树人的目的出发,通过“课程思政”改革着重挖掘学科内的思政元素,实现将“思政”融入课程,将课程赋予“思政”元素,发挥课堂教学力量,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高政治意识。因此,针对专业大类课的“课程思政”改革,首先需要构建思政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念和内容的融入,这是改革的灵魂和关键,最终达到课程教学与育人润物无声的目的。

1.全面梳理课程知识点,深入挖掘教学活动中的育人元素,通过国内外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对比,展示我国微电子产业所取得的成就,提出我国微电子技术需要努力赶超的方向,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2.提升微电子学院专业教师队伍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转变思维观念,构建适应“课程思政”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方法论,以把党的教育事业抗在肩上的思想自觉,发自内心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学生对微电子专业知识的理解力和掌握度,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报国热情。

3.从思政内容的选取与表达方式、思政环节与教学活动的嵌入方式、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融合方式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学院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与保障机制,着力提升《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政治性、时效性、艺术性,提升专业思政课程在学生中的认同度、接受度和践行度。

(二)《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的试点

1.开展针对微电子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课程内容创新

高校中偏文科专业课程思政开展的相对较好,而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虽已全面推行,但由于理工科课程门类繁多、教学内容固定和教师思政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真正能够成形且具有示范性的专业课程少之又少。为此,《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首先构建思政理念,特别是在微电子这一“卡脖子”领域,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更为紧迫,意义和作用也更为重要和突出。其次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结合我校红色基因,深入对比国内外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展示我国微电子产业所取得的最新成就,提出我国微电子技术需要努力赶超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我校乃至我国相关高校的微电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2.思政课教师全程指导的课程思政设计——师资构成创新

课程思政的效果关键看教师。理工科的专业课程往往是由一名主讲教师负责,就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而言,理工科专业课教师的受教育经历使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与思政教师存在明显的差距,导致目前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面临教学设计简单和教师感召力不足等问题。同时,专业课教师本身也缺乏提高思政能力的渠道。[3]为此,《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大力推进思政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组成以思政课教师为核心联合多名专业课教师的教师团。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思政教师全程指导下,微电子学院专业教师通过观摩、试讲和研讨等形式,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科学方法论的掌握,提高专业课授课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和效果。

3.课程思政内容软融合——教学模式创新

目前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环节的嵌入比较生硬。通常采取的方式是在当次课开始时利用“几分钟”、“几页PPT”或者“几段话”的形式进行;而思政内容以“最新讲话”、“最新成就”或者“热点事件”的叙述较为常见。师生互动较为简单,思政内容与知识点结合不紧密。为此,《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中将从思政内容的选取与表达方式、思政环节与教学活动的嵌入方式、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的融合方式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提高《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政治性、时效性、艺术性,提升专业思政课程在学生中的认同度、接受度和践行度。

三、《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

《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经过前期的研究与实践,初步达成了“以树立理想信念为出发点,建立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和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的共识。具体通过“正面讲、反面驳”等形式,帮助大学生们树立“要爱国、要励志、要求真、要力行”的理想信念。通过讲解知识的起源与发展,讲解中国发展的艰辛,讲解当今中国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们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坚定理想信念。采用谈经验、讲用处、授方法和多鼓励的方式,增强大学生们对具体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力争使之能够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

(一)更新课程标准,建立思政内容资料库

结合《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的科学知识教育内涵,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课程科学知识教育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相互关系。将教学流程融入思政模式,与课程全程伴随。采取价值观模块组合模式,对原知识体系审视、发掘和加工。采取知识点中融入思政模式,与具体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密切相关,融合度高,以学识点上的特殊事件或学术背景,巧妙进行价值观、思想、情感提炼等。

发掘《微电子技术导论》“隐性”思政教育资源,梳理各章节知识点,系统建立思政内容资料库,如老一辈科学家王淦昌、赵忠尧等早期对微电子技术的发现和贡献等。

(二)完善课程考核方案,增加思政考核模块

筛选适合于关联思政教育的《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知识点,制定适合于所选知识点的思政教学内容,并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考核方案。确定将课程专业知识模块的考核比例压缩至80%,将课程思政模块的考核比例提高至20%。

(三)创新教学方法,引领行动自觉

“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否做到“入深入细、落小落全、做好做实”,达到润物细无声,关键在教师。为此,积极探讨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方法,探索教师在课程中的思政教学设计能力的各项措施等,如知识点和思政内容的关联引出方式,思政教育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嵌入方式等。寻求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主动性和认知程度的途径,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转变思维观念,掌握科学方法论,构建适应“课程思政”的知识体系,以把党的教育事业抗在肩上的思想自觉,发自内心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四、《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与改进

(一)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内容的关联

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与规划必须遵循专业课程自身的运行规律,实现课程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找准知识点与思政内容“契合点”以无缝对接和有机互融的方式,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为此,在立足《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的学科视野、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创新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授课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思政引导的有机统一,成为《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

(二)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

就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而言,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能力都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同时,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能力也因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特别是对于微电子学院的专业教师,其基本为理工科教育背景,而提高《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专业课教师队伍是关键,如何使专业课教师在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胜任、善任、乐教、善教,也成为《微电子技术导论》课程思政改革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课;医用物理;课程设计

微课(microlecture)是结合学科特点经过设计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作为新兴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者所关注的热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本文通过分析总结医用物理课程特点,举例进行微课设计,以期对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医用物理课程的作用

医用物理课程是针对医科专业学生的基础公共课程,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设置目的是强化物理思想、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学习创新思维,了解现代医学与现代物理学技术的密切关系,为今后的医学实践和科研提供知识和方法。

二、医用物理课程的特点

1.涵盖的知识点多。医用物理课程的章节中有普通物理的力学基本定律、振动、波动、热力学基础等内容,另根据医学特点增设了物体的弹性、流体的运动、X射线、激光、核磁共振等内容。因该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学习中会感到概念、规律太多不好记忆,知识重点难以把握。教学时教师需要通过不断重复提问、例题讲解等方式来强调核心内容。

2.章节内容独立。由于知识点多,课程章节较独立,前一章节的学习与后续章节没有直接关系。学生在之前学习中的疑问不影响下个新知识点的学习。例如流体作为第一章,接着是液体表面现象,各章之间没有知识的贯穿。

3.与医学应用相结合。章节内容在介绍物理现象之后引入基本概念和规律,随后对以上规律在医学中的应用加以介绍。这就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有关物理知识,对医学仪器、诊断方法、医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并能应用物理原理解释医学应用。由于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还要及时了解最新的与物理相关的医疗技术。

三、医用物理课程的微课设计

物理的学习关键在于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文字表述即定义,概念的数学表达式即定义式,基于概念的物理规律的表达式即公式。学习中,很多学生习惯不加理解地记忆概念和公式,那么必然忽略概念间的关系和公式的适用性,使物理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且效率不高。结合以上内容,以医用物理学中波的干涉规律这个内容为例展开微课设计。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微型视频资源的学习能充分挖掘文字和图片包含的隐性知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地表现出来,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目标(又分为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详见表1。

微课理念论文范文第5篇

所谓“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传播媒介,针对某一学科的某一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环节而制作的线上课程资源.而“微课”体系的构建过程,则是根据学科特点和认知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研发和应用“微课”资源,将零散的“微课”资源梳理成系统性的教学资源的过程.

2“微课”体系的特点

2.1短小精悍

“微课”的录制一般不超过十分钟,集中针对某一具体知识点进行透彻讲解,具备短小精悍的特点,能够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也能够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物理学习.

2.2因材施教

“微课”的内容具体,针对性强,还可以反复回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并控制学习进度,克服了班级授课“一刀切”的弊端,实现因材施教.

2.3循序渐进

一般来说,高中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经历观察、学习、思考、总结、反思、实践等认知环节,那么在“微课”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其循序渐进的特点,有计划的设计和展现教学资源,避免资源“轰炸”导致学生的认知失衡.

2.4知行合一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构建“微课”体系的时候,教师要体现其知行合一的特点,将知识讲解、物理现象呈现、讨论探究、动手实践等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3“微课”体系的构建

3.1搭建平台

“微课”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众多物理学习资源的积累,而是有效学习资源的整合,需要实现教学的可控性、实用性和交互性.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技术平台:

(1)管理功能

“微课”体系平台需要具备强大的管理功能,方便教师管理教学资源、掌控教学进度、实现师生互动.例如,在合作学习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微课”学习来完成任务.此时,教师需要利用管理功能,对学生实行网络分组,并发放小组任务.

(2)监控功能

在教学界面,教师需要通过信息处理工具,对于学生的学习进度、认知习惯、知识结构等信息进行跟踪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进程.例如,教师利用“微课”给学生展示物理实验的过程,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分析和总结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监控功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认知水平,并进行监督与指导.

(3)交互功能

师生需要通过互动平台,完成讨论、交流、合作功能教学环节,实现课堂互动、培养探究能力.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需要利用交互功能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确保课堂活动顺利进行.

(4)检索功能

“微课”体系需要具备较强的检索功能,方便学生对于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学习.例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电磁学”中的某个知识点掌握的不够详尽,希望通过“微课”进行继续学习,那么就需要发挥“微课”体系的检索功能,帮助学生第一时间找到所需要的视频资源,并进行自主学习.

3.2功能交叉

在物理教学的不同阶段,对于“微课”教学的功能需求也不尽相同.在构建“微课”教学体系的时候,教师既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微课”教学的功能有所侧重,又要根据物理教学的整体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微课”教学的功能交叉融合,确保物理教学的顺利开展.

(1)知识阐述

物理中有一些概念、公式等陈述性知识,是物理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预习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微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了解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使他们在个性知识中探索共性规律,在共性知识中寻求个性创新.

(2)实验展示

物理中一些实验受器材、环境、技术、安全等方面的限制,无法在学生面前进行演示或操作,教师就可以发挥“微课”的展示功能,为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及结果,并引发学生思考.

(3)逻辑推演

物理中一些结论或规律是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来的,了解逻辑推演过程,对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录播功能,展示逻辑推演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探究拓展

探究和实践是物理学习的终极目的,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微课”的优势,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3完善系统

高中物理“微课”系统的核心是视频,但不仅限于视频.教师需要围绕视频内容,用背景知识、配套练习、课外活动、物理实验等配套资源来完善整个“微课”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层面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在“微课”体系内部,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例如,在讲“电磁感应”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既要研发“微课”视频,对相关知识点做精辟讲解,也需要上传章节练习题、实验现象等配套教学资源,并鼓励学生组成课外学习小组,利用之前所学知识以及现有实验条件自主设计和操作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4改革理念

任何一种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都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因此,在构建“微课”体系的时候,需要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理念.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微课”教学的帮助下,积极开展课前预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例如,在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时候:在课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微课”进行预习,掌握基本概念及规律;在课上,教师通过“微课”指导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并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交流沟通的能力;在课下,教师将“微课”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用科学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微课”教学,完善“微课”体系.

3.5相互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