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一、凸显品德课堂主阵地,构建“知行统一”的德育。

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晨会、班会课和校会,是实施小学生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以小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培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近几年来,我校立足课堂,从学生实际出发,拓展和整合德育和智育的内容,切实改进德育课程的方式方法,注重了从以下四方面入手,做到四个到位,强化品德教学工作。

一是统筹安排,确保师资、时间到位。学校精心安排师德高尚、工作认真、业务扎实的教师担任专职品德课教学。要求班主任对每天的晨会课和每周的班队会都必须做好专题安排。学校通过日常巡查和学生座谈会,经常了解这些课程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是认真钻研,确保教学研究到位。我校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思品课教学活动设计评比,每年的中心校德育工作会议都安排进行思品课教学经验的交流。积极开展小学低、中、高年级思品课教学的模式构建工作。初步形成了低、中、高各年级段的品德课的教学模式。低年级为:(1)激情对话,导入新课;(2)看图学文,初步明理;(3)内化巩固,深化明理;(4)联系生活,辨析导行。中年级为:(1)情境导入;(2)范例感染;(3)主题陶冶;(4)延伸体验。高年级为:(1)看场景,受感染;(2)明事理,晓规范;(3)知做法,为实践;(4)联实际,辨是非。XX年全市品德教育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校两位老师的现场品德课均受到领导和同行的好评。

三是拓展延伸,确保教学内容到位。如今的社会,各种新问题不断出现在儿童生活当中,给他们的道德判断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因此,在思品课、晨会课这些主阵地上,学校要求教师在对班级学生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必须把视角适度地扩展到学生家庭、生活中去,找出学生的道德薄弱点,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我校曾出现过这样一部分特殊儿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上网,有些几乎发展成为疑似网瘾少年。他们的学业受到不小的影响,对待生活的态度,待人接物,是与非的观念等都产生了一些偏激,自我为中心的不健康心理有所表露。针对这一新情况,学校及时拓展德育内容,利用校会集中进行了“适度网上交流,培养健康心理”的专题辅导。我们用曾经因为过度迷恋网络而影响身心发展,被某中学劝退的学生李某的典型案例,教育这些孩子,让他们懂得,网络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样,在第一时间内防止了这些孩子进一步滑向网瘾少年的泥潭。

四是制度保障,确保教学效果到位。学校建立了品德课集体备课制度,品德课课堂评估和观摩制度,品德课期末考查评估制度。结合晨会和班队会工作,每学期进行中队活动观摩评比,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确保教学效果到位。

二、巧用学科课程资源,追求“润物无声”的德育。

小学各学科都蕴含着育人的因素,渗透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精神食粮、人文思想,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自觉地把教材中那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元素充分挖掘出来,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和谐共生,有机统一。这里,仅以阅读和科学两门学科为例。

一是阅读育德。我校的语文课注重通过阅读欣赏表演,提高学生自我德育能力。新开设的“阅读欣赏”课就是熏陶学生道德情操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我们注重通过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走进一个阅读求知、阅读养性、阅读生智、阅读培德的新境界。我校建立了校级和班级两级的阅读交流平台,通过对书中主人翁介绍、点评,让学生在无痕无迹的状态下获得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建立健康向上,积极向善的道德意志。我们还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德育成果。学生自编自导了《负荆请罪》、《三袋麦子》、《餐桌上的一堂课》、《青蛙看海》等课本剧,在对剧中主人公的褒贬中,学生经历了一次次生动的道德洗礼。

二是科学育德。我校近年来一直把科学与德育的联姻融合作为研究课题之一。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推行了“写科学小论文,做科学小行家”的活动。在上学期推荐参加全市小学生科学小论文评比活动的小论文中,有五篇荣获等级奖。活动开展以来,学生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甚至性格特征,都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德育效果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将始终发挥主导作用。

三、积极开展研究,构建富有特色的德育。

在加强品德课程教学的同时,我校不断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努力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一是改进方法,实现从知识德育向生命德育的回归。我校通过改进品德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进行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训练。通过学习青少年儿童自己的生活中的榜样,培养学生善于欣赏别人,乐于分享精神收获的习惯和意识。我校五(2)班王雅琳同学身患白血病六年多,但她热爱生活、自强不息、坚持到校,成绩优良。我们将该班的品德教育活动制成了电视短片,向全校开放,介绍王雅琳同学的感人事迹,不少学生在观看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表示深受教育,终身难忘。

二是以生为本,充分体现德育的自主性。近年来,我校调整了德育工作思路,积极实施目标定位、小处入手的教育策略。我校制订的“十一五”德育特色规划就是《倡导自主道德学习,构建自主教育模式》,以“管好自己的口和手”为抓手,进行基础文明养成训练。在各班自编“自律儿歌”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校学生遵守的“娄小学生自律儿歌”,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愉快的道德学习,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三是注重整合,不断提升德育的整体水平。我校加强了对品德教学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组织教师学习德育工作的最新理论,树立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关怀德育、智慧德育,共同发展德育等新理念。把通过教学,使学生在道德建设方面有所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中明确要求全体教师建立了德育手记,对学科教学与德育的整合进行思考和创新,引导教师的教学目光时刻关注学生的德育。从我校教师撰写的德育手记中,可以看出学科教学与德育整合中教师思考与创新的火花。下面一段话出自我校一位英语老师的德育手记,反映了她对英语学科德育因素渗透的体会:

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一、抓制度,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完善的制度是一切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德育工作是一项高度柔性的工作,但又是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健全的人格、顽强的意志的基础工作,尤其是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德育工作的开展将流于形式。为此,我校团队组织始终把建章立制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狠抓制度落实,使德育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一是建立了领导责任机制。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书记任组长,业务校长任副组长,团队组织干部任组员。所有成员全部贯彻“一岗三责”,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德育,“三手”都要硬。二是建立德育工作例会制度。每周一下午第四节课,召开德育工作例会,总结情况,布置任务,制定措施。三是建立德育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制定完善班主任和班集体德育工作量化考核机制,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奖励机制,把德育工作考核的结果,纳入学校量化考核之中,并占40%的比重。班级德育工作量化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凡是连续两个月处于末位的坚决解聘班主任工作;所有评优树先、晋职,采取一票否决制,凡是德育工作搞不上去的,坚决取消评选资格。凡是在德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先列入组织发展对象、干部重点培养对象;在同样的条件下,优先授予荣誉称号。四是建立团队干部竞聘机制。坚决实行团队干部公开竞聘制,按照自愿报名、组织考察、民主选举、岗前公示的程序进行,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切实把威信高、能力强、善创新的教师选。

二、抓整合资源,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德育工作开放体系,才能促进德育工作顺利开展。近几年来,我们一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全体教师牢固树立“德育工作人人有责”的观念,把德育工作作为教师的第一项工作,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和教材内在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同时,聘请“校外辅导员”定期进校开展德育工作。充分利用清明节、青年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纪念日集中开展德育活动,激发学生“大三爱、小三爱”的热情。二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积极倡导“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学生在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中陶冶情操;从新华书店购进“成功家教宝典”音像资料,在学校六楼会议室分期分批向家长播放,并通过家长会组织家长讨论,围绕“现在我们怎样当家长”这一主题,召开研讨会和座谈会;深入开展家庭体验教育活动。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通过协调,让队员与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矿工、民警、老红军及各类先模结成对子,定期开展联谊活动,让学生得到多种有益的教育。截止目前,已结成283个对子,联谊活动举行了10余次。我们团队组织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在广大少年儿童中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科学咨询、劳动实践、公益性慰问和宣传等活动外,还在全校广大师生中开展“我为创建平安矿山献一计”征集活动,收到各班建议和意见千余条,经加工整理将其有价值的建议呈送学校党政领导,并在矿电视台、学校文学社《太阳石》作了报道。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少年儿童的假日生活,又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抓创新载体,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

活动是团队工作的生命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一校园文明建设活动。许多班级以读书活动、文体活动、队前教育、诚信宣誓等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积极开展了团队文明活动。我们学校团队组织充分利用团队活动室这一阵地积极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还创办校刊《太阳石》、“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站,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塑造人。二警示教育活动。一方面我们强化法制纪律教育。每月都在学生中开展法制纪律教育,把“两法”教育与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并请劳教释放人员到校作报告,从反面引导教育中小学生。另一方面我们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各班都配备兼职心理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心理辅导档案,定期、不定期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学生的科学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三体验教育活动。:

1、开展诚信校园创建活动。我们及时成立了由梁校长为组长的“诚信在校园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出台了《陶阳矿子弟学校关于开展诚信校园创建活动的意见》,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确立了以小学为诚信重点,指导教师、学生及家长签订诚信治教、教师诚信立教,学生诚信做人等承诺书,向学生家长、老师、学生发出共创“诚信校园”倡仪书,及时在初中各班推广小学的经验,在深入开展“现在我们怎样当教师”、“现在我们怎样当学生”大讨论基础上举行了“诚信与我同行”、“现在我们怎样当班主任”演讲比赛。

2、在全校中小学生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即“读一部历史书、唱一首爱国歌、看一部党建影视片、听一个革命传统故事、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各班根据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制订活动方案,广泛征集德育工作案例和“书评”“影评”征文评比活动,促进“五个一”活动的有效开展。

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22-03

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点:一是要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二是要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三是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四是要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为此,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瞄准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有幸获准成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批准的本科专业。自2010年按照卓越计划要求,立足于“卓越工程师项目”的主旨与重点,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为核心,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企联合培养、加强国际交流等途径,在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金属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特别是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在听取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同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旨在形成特色鲜明的金属材料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

一、多层次、立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知识面广、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创新和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富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并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为此,我们构建了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多层次、立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该体系的特点在于以下几方面。

1.夯实学科基础,强化工程文化,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2.增加实践性和研讨性课程比例,扩大开放性实验、实训,强化实践教学,突出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任务拉动式的研讨性和实践性环节设置。

3.引入“校企、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机制,与企业共建课程,选择性地引入一些知名企业的岗前培训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对本科生进行职业生涯培训,聘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主讲专业前沿讲座课程,充实授课内容。

4.增加企业学习环节,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在工程环境中接受熏陶,激发学习兴趣,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增强工程意识,提升工程素质和能力;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学生的工程训练,指导毕业设计,参与学生的培养。

5.加强课外培养环节,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的培训与资格证书考试,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大赛,进一步强化、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6.通过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互派学生访问交流,到海外大学或企业参加交流学习或短期实习,在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海外实习基地参加实践等活动,认定学分,鼓励支持学生走向海外、拓宽视野,注重以国际化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该课程体系共分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的认知为目的,主要包括《教授论坛》、《校友讲坛》和《新生研讨课》。《材料起源、发展及未来(教授论坛)》是由学院资深教授、院士以讲座的形式介绍材料的起源、发展和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以及材料科学的发展方向,通过讲授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等实例,激发同学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方法和创新能力。“现代冶金与新材料校友讲坛”通过邀请材料学院毕业的校友以及其他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取得不俗成绩的名家,向新生讲述自己大学成长的心得、成功的经验等。“新生研讨课”则以小班研讨的形式,通过精心设计研讨问题,采用讨论、辩论、会议、实验、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展开教学。新生研讨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使教师主导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的场所,授课过程成为教授和学生共同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过程。第二层次:以积累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主要由“主干课程”、“专题研讨课”、“设计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组成。新的课程体系倡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现学生与教师课堂的上下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参与课外实践的主动性,实现“课上、课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开设了《金属材料工程实验技术(1-3)》和《大学生科技实践》等实践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金属材料的制备、宏观及微观组织与性能基本测试方法以及实验技术等方面的技能,以及与时俱进的高科技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在内的多项实验,要求每个学生独立系统地完成实例操作和结果分析,以书写小论文和现场答辩的形式作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手段,先进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理念,对提高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社会竞争能力,从研究型和工程型两个方面均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层次:通过企业共建课程和在企业的工程实践,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的应用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加强工程实践教育,我们聘请一部分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授课、指导学生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形式,参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与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特别是与企业共建了一系列课程,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或企业专家走进课堂为本科生授课,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目前,在建的有《材料科学概论B》、《材料表征技术A》、《热处理工艺学A》、《金属塑性成型工艺A》、《现代冶金与新材料(校友论坛)》、《材料类专业职业生涯培训》等课程。

以《热处理工艺学A》课程为例。我们邀请了上海热处理学会理事长顾晓文先生作“热处理新技术和热处理行业动态”的专题报告。报告围绕热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主题,讲述工件热处理的发展目标、技术要求以及考核指标,同时介绍我国与先进国家在热处理工艺、设备以及操作人员等方面的差距,对我国当今先进热处理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同时,邀请上海大学兼职教授艾伯纳工业炉(太仓)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稼生和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吴飞先生分别作“热处理工业炉行业动态和大型热处理设备”以及“热处理工业炉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专题报告。这些报告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企业的技术现状、未来的技术需求和金属材料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拓宽了材料学子的视野,加深了对学科发展的领悟。企业专家结合工程实际中的案例具体分析,能更有效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高校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有力的补充。

《材料类专业职业生涯培训》是针对材料类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职业生涯培训课程。该课程通过聘请外企(如刀具行业世界第二大公司美国Kennametal公司)资深专家和有丰富经验的部门经理担任主讲,同时为部分优秀学生提供进入公司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更接近企业,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为今后更快地适应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提前做好准备。经过4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已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教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手段先进;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工程实践应用结合紧密等),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除课程体系的整合外,结合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及对企业联合培养等的要求,还相应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新了授课内容,改革了教学手段、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以适合金属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以项目为载体任务拉动式教学模式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工程实例为核心,把知识点与工程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2)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视案例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工程能力和素质。(3)倡导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现学生与教师课堂的上下互动交流。(4)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课上、课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5)改革考试方法和考核机制,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加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参与课外活动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工程实践能力。

卓越工程师培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学生能力和道德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心。具体为:具有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力,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掌握一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行为准则;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并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为保持和增强其职业能力,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能制定并实施继续职业发展计划。这些能力和道德规范不是仅仅通过课堂的灌输就能得到培养和加强的。我们通过聘请有影响的外企、国企、民企和自主创业企业的校友,在《现代冶金与新材料(校友论坛)》、《材料类专业职业生涯培训》等课堂上谈社会需求的人才需具备的素质,讲授一些基本的沟通、演讲等理论知识。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则通过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友寻访活动”,通过对校友的访问,不仅可以使他们了解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能力,锻炼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可以使他们了解金属材料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从而激发他们的专业学习热情。

针对“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和训练重视和投入不足”,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工程实例,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及讨论、实验室验证实验及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在《材料科学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资料查阅、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提高金属材料强韧性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对一些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固态相变》课程,在计算机机房中授课,在课堂中进行导读和总结,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并且增设综合实验以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综合实验中“教”、“学”互动,按照“拟题设计方案审核方案实验讨论分析完成报告”的模式进行。采用以上多层次的教学手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课程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认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进行材料研究的能力与素质也大有裨益。再如:《金属物理性能》课程设置基于“热膨胀法测钢铁材料相变点”的项目训练及讨论环节,让学生制订研究方案,通过热膨胀测量、金相制样及观察、显微硬度分析等手段,实现对所提供材料的相变特点及组织结构分析,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专业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还特别注重通过学科的交叉和多门已修课程的相结合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力求在围绕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将工程应用、科研前沿和理论进展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例如,《材料表面工程技术》课程,把本教研室的感应表面处理的科研实例与教材中的“表面热处理”章节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不仅仅学习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把活生生的应用实例以及部分研究思路的细节和学生们一起分析、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

三、企业的工程实践

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2、学历(学位)、资历条件:大学本科学历,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职务任职资格)5年以上。

3、大学专科学历,中小学任教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职务任职资格)7年以上。

4、继续教育条件:完成政府人社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所在单位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并提交完成继续教育的有效证明。

5、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长期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并满足下列条件:①任现职以来,担任班主任工作3年以上。德育教师从事学生德育工作5年以上。(须提交所在学校证明材料)②有1次以上循环教学经历,或担任小学六年级教学或初中毕业班工作2年以上。③未满50周岁在县城以上学校工作,原则上要在农村学校任教或支教累计时间达到1年以上。(本项须提交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证明材料)。④教育教学质量优秀,获得县级本学科教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以上奖励。

6、近五年来还应具备下列条件:1.课时要求:专任教师周课时14节以上(班主任周课时10节以上,跨学科或跨年级的8节以上;每学期听课15节以上。中层管理人员周课时6节以上,每学期听课20节以上。校级领导至少担任一个教学班的学科教学,每学期听课25节以上。

7、教学改革要求:(1)作为骨干参与开发校本课程,能指导学生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能开设选修课或知识讲座,组织指导课外、艺术、科技活动。每年开设校本选修课1门,或知识讲座2次,或组织指导系列科技、艺术、体育以及其他课外活动1项。(须提交所在学校证明材料)(2)每年承担校级以上公开课1次,并获得好评。少先队辅导员每年承担校级以上少先队教育交流专题发言1次,并获得好评。(均须提交所在学校或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教研部门的证明材料)

8、培养骨干教师要求。培养和指导青年教师2名以上,有确定的对象、目标,具体的步骤和途径,并有明显成效(须提交所在学校的证明材料)。

9、参加县级以上教研机构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做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介绍。(须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10、业绩成果条件: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1. 担任班主任或所指导的班级被评为校级以上先进班级,或本人被评为校级以上优秀教师或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学校校级领导所管理学校获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以上政府奖励。2. 教育教学业绩显著,获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以上奖励。3. 参与县级以上教育教学科研课题1项,并通过结题验收(须提交结题证书)。

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在教学上要明确本课程的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教师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能力培养,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和倾向。在组织每一个主题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全面把握总体的教学目标,但不可平均用力,而应在具体主题单元中有所侧重。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对儿童个体成长发育的基本要求;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对儿童个体生活态度的基本要求;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参与集体生活所应具备的基本态度;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进行个体生活、参与集体生活和亲近自然活动的主要方式。

无论是解读教材还是实施教学,要着眼于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班级的课程,按照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材顺序、重组教学内容或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主题,扩展教材,无需刻板地按照教科书按部就班地教学。要利用教材,诱发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丰富和创造学习内容;要打通文本生活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渠道,让课堂中的学生与文本中的儿童互动,一起感受、体验、分享,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激活自己的思考,丰富自己的认识,完成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思和提升。

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连续性,能深化教育、提升经验;要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结合实际情况,按课程标准、学生的需要和地区特点制定中长期且科学合理的学年、学期教育教学活动计划。

要注意整合教材及其他资源,理清教材每个道德主题的目标,充分考虑学生活动过程中的需要,将教材设计的道德主题与学校德育工作、少先队活动、班会内容等有机整合,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确定各年度或各学期彼此联系、不断深化的活动主题和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起导向作用,要全面、合理、明确、有一定弹性。《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来自儿童的自身生活,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了解学生自身的生活情况,了解学生及其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了解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与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发展程度、生活经历和背景,确保目标的适切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要认真审读教科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将“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等内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分解到各单元主题之中,抽取教材中的课程目标指向、内容标准要点,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分析处理,归纳实施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养元素。目标制定切忌“高、大、全”,要体现针对性、动态性、实效性。

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正确理解教材,研究、挖掘学生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及蕴涵的教育要素,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合理布局、调整、剪裁、补充教材。对补充的学习资源要进行认真地选择,注意学习材料与道德观要密切相关,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时代性、针对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学习材料的收集渠道与方法要多样,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生活中可利用的资源,有意识地观察、捕捉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现象,搜集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等,将其作为教育资源,有效加以利用,使教学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要善于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交互方式等方面,有效为学生学习服务。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道德体验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针对活动主题,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与学生共同设计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对学生的课前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引导、示范,指导学生围绕活动主题进行相应的资料搜集、课前体验、素材准备。在课前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和感受,使学生获得对生活中道德观的初步认识。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突出立德树人。

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使学生处于一种不适的困境,挑战学生的智慧,变单纯的知识教学为人格培养。对不同内容的活动主题,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有所不同,采取的活动形式也应不同,应针对主题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与学习方式,如实地采访调查、教学游戏、合作讨论、情景表演、案例分析、操作实践、欣赏活动等。要给学生创造适合参与活动的条件和充足的时间,使学生能够广泛参与活动、参与学习探究,并在学习中形成多向互动(师生、生生等)和多维互动(信息交流互动、认知交流互动、情感交流互动、技能方法交流互动等),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活动形式、探究方法、表现和交流方式等不断延伸与扩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