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培训心得体会

德育培训心得体会

德育培训心得体会

德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德育教学培训心得体会【一】

博学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上师范学院时经常接触到的一句话。如今我也成为了别人的老师,加入到了教育这一行业领域中来。

时光荏苒,不经意就从指缝中溜走。数数日子,我参加工作已经一个月了,尝尽了其中的各种滋味。在工作的前几个星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德育培训课程。通过这几次的培训学习,对于像我这样的新老师是十分及时的,意义十分重大,而我也受益良多。下面我就谈谈这几次德育学习的心得体会。

“以德治校,以德育人”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是不容忽视的。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比较明显,大多数人认为:德育工作是无关紧要的,只要学生的学习好、成绩好、取得高分,就是最好的学习成果。其实不然,学习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做人,而德育正体现了做人方面。成绩只是学习的一方面,只有培养出良好品德的学生,我们得教育才算真正的成功。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不仅要重智育,还要重德育,只有这样教育才算完整,人类才算完美。

这次德育培训给我印象最深就是关心和爱学生。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经过一个月的教学生活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德育内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当重要。教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语文学科,我们更应该以爱学生为基础,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豪感;以表扬为主、少批评,先肯定、再纠正。

做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不仅要以理服其人、以智导其行,更重要的是以爱动其心。首先,我们先要从的生活小事中关心学生。教育其实是点点滴滴的积累过程,我们要注重细节才能全面地观察和了解学生,从而对症下药。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其实,教师什么都不用多想,对学生奉献爱心就足够了,对学生的关心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许他都会铭记于心。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的包容和耐心。人有“三六九”等,学业也有“一四七”分,不管是学习好的还是坏的,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有偏袒之心。对学习好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期望,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使自己更优秀;对学习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鼓励,不仅要对他们有信心还要使学生自己建立起自信。无论差生还是犯错误的学生,教师都应该要给学生足够的包容和耐心。要有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心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接受每一位学生,用一颗博爱的心去爱护每一位学生。

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德育的培养,脚踏实地地把它做实做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酸甜苦辣渗透其中。让我们用自己心教育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爱感化每一位学生。

德育教学培训心得体会【二】

当今社会,未成年人有许多失范行为:诚信缺失,欺骗欺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这种种失范行为中,我一直在思考:教育对此应负多大的责任?我们的教育到底除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在学校中教师眼中的“差生”有的很快成为社会的叛逆者?时至今日,我顿悟:原来是因为爱的缺失,爱的教育的缺失。

“人的心灵,就像一朵小花一样,它不知不觉地吸收太阳的光,它永远需要太阳,需要太阳光辉。”未成年人需要爱,学生需要爱,同时他们也需要爱与教育。一个学生被教师认定是“差生”,这对他们心灵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有的将影响他们一生。因此,歧视对学生成长是不幸的。而在目前教育下,这样被另眼相看的学生还很多,他们的心灵很早就感知社会的残酷,感受自身价值的被忽视,当他们进入社会后,怎会去关爱社会,关爱他人?思考其源头,是无爱教育导致了他们对社会无爱。多一份爱,就可能为社会多造就一个有用人才。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懂得爱,要去关爱学生,要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需要有爱。

在学校中应开展爱心教育。学校的活动主体无非是教师和学生,这样爱心教育就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倡导教爱;

二、培养友爱;

三、教学生自爱。

师爱,则要关怀学生的生命与健康;关心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必须首先树立平等的观念,即人格平等,要具备更好的文化素养和更成熟的心愿,要尊重学生。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是学生对我们的肯定、折服和依恋。没有平等,没有尊重,没有理解就不可能有爱。尤其要把爱更多地关注于基础差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用爱去感召他们。“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我们需要学生“信其道”,则要思考我们在教学中付出了多少爱心和耐心?是否爱发怒,一个容易动怒的班主任和教师不会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因此,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我们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

学校关爱教育第二是培养友爱。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品质和相互合作精神,提高他们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友爱,就必须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培养学生对集体的情感,对集体每个人的情感;还要教会学生关心集体中的“弱势群体”。如集体中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身体差的学生,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性格孤僻的学生等等。班级可以组织一些必要地主题班会和志愿服务活动,如“一帮一”活动等,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懂得爱、体会爱、学会爱,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受到关爱的学生,也可感恩,会尽力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

学校爱心教育第三方面是教会学生自爱。自爱包括自尊、自强、自律、自护四个方面的内涵:自尊即自身人格尊严的维护,自强即对实现自身价值的不断追求,自律即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遵守,自护即对自身生命价值的理解和珍惜。

自爱是被爱的基础,是进一步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基础。一个对自己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去爱社会、爱祖国?教会学生自爱,首先让学生珍爱生命与健康,教会学生自爱,还要帮助他们努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改进方法、培养毅力等,为他们将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教师、爱学校的人,更懂得去爱祖国、爱社会、爱人类。

因此,实施爱心教育,建设和谐得师生关系,建设和谐的同学关系,构建学生发展得和谐德育环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并努力做好的工作。

德育教学培训心得体会【三】

这一次6月份的两天培训,我主要有以下较深的体会:

1、6月10日我们大家先上午听取了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室朱尚忠主任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德育干部‘五力’的研修”的讲座,朱主任从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与学校德育干部的责任谈起,剖析了当前中小学德育干部面临的任务和问题,重点阐述了学校德育干部“五力”(学习力、研究力、反思力、创造力、执行力)的内容和对德育干部的一些实际操作指导及相应的要求和经后德育干部努力的方向。下午听取了“班级主题教育课”实施的精彩讲座,感受颇深。朱主任重点介绍了从传统主题团队活动、主题班会等脱颖而出的“主题活动课”的含义、主要特点、价值、以及实施主题教育课的基本原则、实施过程等,深入浅出的讲座,既有理论的具体阐述,又有教例的生动演绎,对我们德育干部进行了一个专业的指导和操作。具体体会如下:1、必须要增强班主任的专业意识。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利用主题教育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确立班主任专业意识,通过学习、实践,积累多方面的教育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不断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发挥个体的长处,克服专业发展中的不足,提高班主任工作能力。2、必须提升班主任教育的基本功。主题教育课的组织与实施,能够综合展示了班主任关于主题教育课设计、表达、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教育基本功,同时,通过主题教育课的组织与实施的历练,也提升了班主任的教育基本功。

2、6月11日,著名德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教授做了“道德素质教育的探索”的报告。黄教授从品德的结构与素质教育谈起,尤其是谈到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改革时提出的五种德育,利用简单的案例,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

结合史校长对我们的工作要求,结合我自己这两天的学习,作为一名德育干部,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以下几点新的感悟:1、心中要有理论(想法),加强学习,以理论为基础,构建工作系统(学习力);2、心中有想法(愿景),有理想有追求(研究力);3、心中有方法,正确的思想必须在正确的时候、时间,对正确的人实施才是正确的(执行力);4、心中有效果,任务布置后,一定要有结果;要有结果必须重视过程,深入一线,进行把控,同时反思过程,促进效果。(反思力);5、心中有特色,别人没有的,我们有;别人有的,我们更精致(创造力)。

德育教学培训心得体会【四】

学生朱进,本来成绩不错,操行尚可。但自从迷上电脑以后,成绩直线下降。在家中想方设法骗钱,同学中到处借钱。他虽然在班级中尽管只是极少数,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坏影响。矫正他的不良品德,不仅关系到这学生自身的成长,而且关系到对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育,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需要教师付出一定的心血,乃至长期、艰巨的努力工作。这种矫治工作具有相当的难度,但有难度并不是不能矫正,因为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教育,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完全可以矫正的。我总结了如下五种方法:

一、改变认知,转化态度

认识是行为的基础,一个人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才能有正确的行为。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行为不良学生之所以会违反行为规范,产生不良行为,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知,是非观念不清,缺乏正确的行为导向能力。所以,矫正行为不良学生,就要设法改变他们原有的认识,使他们的态度发生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向行为不良学生传递正确的信息,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向学生传递信息有两条途径:

一是教师直接向学生传递信息,即通过与学生谈心、对话等传递信息。在这一直接的途径中,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以赢得学生的信赖,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

二是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的课内、课外活动,间接向行为不良学生传递信息。在这一途径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安排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接受所传递的信息。当行为不良学生接受的新信息与原有因素不一致时,心理上便会产生不稳定状态,导致原来不良认识的改变与态度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评价能力,要经常进行评价的示范,使他们的知识不断丰富和加深,评价能力逐渐由现象到本质、由别人到自己不断得到提高。学生有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就会对他人及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扬善弃恶,在实践中采取合理的行为。

二、创设情境,感化引导

行为不良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自己,往往以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别人,但他们的自尊心并没有泯灭,他们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种既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理状态,导致他们情绪的多变。要使他们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师应有"捧出一颗心来"的精神,主动改善与不良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关心、爱护、尊重他们,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积极而深厚的情绪体验,从而把老师当做可以信赖的知心人。这样,他们才会克服消极的情感,增强积极的情感。教师还要教育学生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行为不良学生,使行为不良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消除与同学、与集体的对立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当他们在集体中享有一定位置时,就能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就会以新的集体中的一员的姿态参加集体活动。

三、锻炼意志,培养习惯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改变旧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新的优良的行为和习惯。学生在由坏习惯向好习惯的转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旧病复发"的情况,这是由于他们本身意志薄弱,不能抵制外部不良诱因而引起的。因此,要使行为不良学生转化为优良学生,就必须使他们能够有效地抵制外部不良影响,锻炼与外界不良诱因决裂乃至斗争的意志力,培养、巩固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增强他们在各种不良环境下能不受影响、战胜不良的个人欲望和需求而坚持正确方向的能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与诱因接近的机会,以锻炼其与诱因决裂和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例如:让曾犯过破坏公共财物错误的学生去管理班级财物;让曾违反过校规校纪的学生去维持班级秩序;让犯有偷窃错误的学生经手班级经费收支等。这种考验,可以使行为不良学生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产生一种尊严感,使新的高尚的动机战胜旧的不良动机,达到锻炼和增强其意志力的目的。在锻炼他们的意志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强化,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如:教师交给行为不良学生某项任务,怎样才能使之完成得好?这就需要引导。当他们完成了任务,做出了成绩,教师就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鼓励。行为不良学生原来受到的批评、指责较多,一旦受到表扬,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从而激发起他们迫切要求进步的心理渴望,使之增强与不良诱因决裂和斗争的意志力,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便会在与不良诱因决裂、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

四、针对个性,因材施"矫"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要针对其个性特点进行。这是因为他们的不良行为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如他们的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各异,所受的家庭教育及社会交往都各有特点。因此,要做好矫正工作,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其个性心理特征及不良行为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有过错时间较长的学生,要以疏导思想为主,使其逐步在行为上改变;对于犯错误时间不长的学生,可以要求其迅速改变行为,伴之以思想教育;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要直截了当地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行为的改变;而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则要循循善诱,调动其改正过错的内部动力;对于独立性较强的学生,要从提高其认识水平入手,进而改变其原有态度,再改变其不良行为;对于顺从型的学生,可以运用教师的威严和集体的力量及规章制度的制约,迫使其改变不良行为,与此同时,对其进行正面教育,最后达到学生认识上的彻底转变。

矫正行为不良学生,是一个灵魂的再塑造过程。因此,教师仅有良好的愿望和努力工作的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摸索、掌握矫正技巧,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一,要善于寻找突破口。在矫正品德不良学生的态度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内心深处的"闪光点",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扬善弃恶,扬长避短,打开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通路,使之产生改错的内部动力。

其二,要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当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改正错误的表现时,他们对教师的态度特别敏感,甚至对教师的一个眼神都特别注意。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这种时机,给予学生赞许的目光、信任的微笑,或给予表扬、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

德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如何为孩子规划未来

2020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在这个为“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春天里,我们感受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温暖,更为祖国人民的坚毅和团结,仁心与大爱感到深深自豪。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长春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开展了一次特殊的“融媒体”+线上教研",以响应党和国家“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号召,这可谓是小初高德育一体化的一次全新尝试。

这几天我认真聆听了几位老师的讲座,可谓是受益匪浅,感谢老师们的倾囊相授,让我再一次了解了如何做好班主任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但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九台的王洋老师关于《做一个有灵魂的教者》。总结这次网络上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做为一名扎根在乡村的教师,对于孩子的规划尽管面临着家长的盲区和学生的盲区,但是王洋老师还是时刻以"教育的最大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为宗旨,为自己的学生规划未来,让孩子们的学业在乡土上开花。这个规划可以让我们在和孩子的交流之中逐步准备和运用。

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在了解的基础上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孩子和孩子之间差异很大。那么,我们就要用心观察孩子,就如王洋老师提到的"飞毯小王子",喜欢硏究什么,兴趣点在哪里,优势是什么……这样,老师和家长就可以选择适合孩子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是孩子未来幸福力的基础。

其次,为孩子提供宽阔的视野,让他有大胸怀和大境界。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仅把孩子带到阋读当中,还应该带着孩子去感受,去体验,去了解。王洋老师就让从小喜欢物理的孩子家长,多带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去重点学校读书,渐渐地孩子慢慢找到并坚持自己的梦想,敢想敢干,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最后实现了科技大学梦。

最后,还要为孩子提供幸福的家庭和良好的心理氛围。老师家长要帮助孩子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能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要多及时肯定孩子,让孩子信服他们,多给孩子正向的引导,他们的肯定和赞扬就是神奇的魔咒。所以,不管未来如何変化,孩子都能笃定自己,脚踏实地,做出自己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就如王洋老师提到的班里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虽然很努力,但是成绩总是不理想,但老师肯定她唱歌画画很出色,性格还不急不躁,这也就为她未来的幼师行业提供了好的规划。

德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师德;培训;教师

近年来,媒体曝光的“幼儿园教师虐童”“教师猥亵、学生”“校长带学生开房”“教师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等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师德问题的广泛关注。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加强师德建设。师德培训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方式,理应成为提高教师师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一、师德的重要性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需要遵守的外在行为规范,也是教师需要提升的内在品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作用。(一)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师德为引领。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品德的形成阶段,特别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一方面,师德本身具有教育性。师德之所以具有教育的作用,原因在于师德可以直接构成教育内容。教师扮演着示范者、榜样者的角色,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地位,教师的德性修养、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人格特征、为人处世的方式自然成为了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内容;同时,师德也影响着教育内容,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无不渗透着教师的个人修养和价值观,所以师德总是以显性或者隐性的方式影响着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学生的发展离不开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能否积极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师所持的情感态度。一般而言,当学生喜爱老师,则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主动地发展自我。对于“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调查显示,尊重、公正、关心、真诚、爱护、负责任、信任、微笑、激情、风趣幽默、知识广博、懂我和以身作则等词成为学生喜欢老师的关键词。m而这些关键词正是教师道德品质、人格特征等师德要素的反映。正是这些师德要素使得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影响,文化的传递和期望的教育影响在师生互动中得以实现。(二)教师的发展需要以师德为支撑。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爱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精神力量。目前由于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待遇不够理想、学校管理环境等因素,导致了许多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倾向。此时就特别需要发挥师德的支撑作用,重新激发教师对职业、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因为情感是一种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比较稳定的态度体验,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就是一种高级情感,它会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一种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2]责任感是教师爱岗敬业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是判断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许多中小学教师仍然被禁锢在应试教育的牢笼中,仍然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为追求,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失去了对学生的责任感。而师德可以唤醒被教师所遗忘的责任,促使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这就使得教师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三)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师德为导向。首先,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对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弘扬高尚师德,一方面可以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促进社会的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可以赢得广大民众的尊重,提升教师的形象和地位,从而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其次,具备良好师德修养的教师不仅重视“教书”,更注重“育人”,总是会通过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去感染和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而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文明言行举止,这就有利于优良班风、校风的建立,进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最后,教师与学生都是社会人,他们会将已经形成的良好品质带入家庭,影响家庭成员的道德,进而影响邻里以及整个社会风气,这就有利于社会整体道德的提升,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当前师德培训存在的问题

师德培训本是为了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定的道德意志以及合理的道德行为。然而常常事与愿违,师德培训不仅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遭到了部分教师的反感。但这并不代表师德培训没有价值,而是反映出当前培训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一)培训观念片面化。长期以来,人们对师德的认知形成了一种单极思维定势,即认为教师是师德实践的主体,所以出现师德滑坡现象。首先应从教师身上探寻原因,解决对策也应瞄准教师。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学校管理者将自己视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师德标准的制定者和师德高低的评判者,而不是师德问题的引起者和责任者,[3]常常将师德失范归咎于教师,将师德治理也指向教师,珠不知他们也是引起师德失范的原因,也是师德治理的对象。所以,人们往往将师德建设定位于教师,相应的师德培训也指向教师。这种将管理者“置身事外”的片面化的培训观念,不利于师德建设的长远发展。(二)培训目标抽象化。“春蚕”“婚烛”“人梯”“园丁”等一直是教师的代名词,“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对教师职业最高的赞誉,毫无疑问,教师是人们心中的道德指模,肩负着社会赋予的较高期望。因而师德培训同样追求师德的崇高性,以培养教师的“至善”人格为目的,希望将教师培养为“圣人”,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无疑给教师套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教师只要出现任何违背自己身份的言行举止,则会被冠上“不道德”的罪名;常常从政治上和思想上要求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甘于奉献,而不考虑教师的实际需求、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这样的目标忽视底线师德,远离教师的真实教育教学实践,对于教师而言过于“高大上”,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三)培训理论空洞化。当前师德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律法规、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等。不可否认,这些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师德认知,启发教师从道德的层面去思考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适宜性。但是培训仅仅教给教师理论性知识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一方面,这些理论一般性的,难以涵盖教育教学的所有道德维度。例如,有学者指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仅存在许多与教师职业无关的规定,而且关于教师职业行为的规定非常模糊,具体执行时缺少可操作性和具体的评价标准,难以准确判断是否符合师德规范的要求。[4]另一方面,这些理论知识旨在提高教师的师德认知,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因而难以获得教师的青睐。(四)培训方式形式化。当前师德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集中培训,通过专家讲座、师德模范现身说法、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帮助教师学习师德相关的知识;二是校本培训,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活动,引导教师努力践行师德,如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师德师风宣讲、师德风采大赛、“师德标兵”评选、开会研讨师德问题等;三是自我教育,即要求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与师德相关的文件、书籍、资料等,并撰写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体会。如此多样的师德培训方式虽然有利于引导师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大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对于部分教师而言,专家讲座只是下达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讨论交流只是私话闲聊、相互抱怨,心得体会只是文字复制、不必有自己的思想。师德培训过于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常常适得其反。

三、提升师德培训质量的对策

师德培训能否提高教师的师德?研究表明,与没有接受道德教育的学生相比,接受了道德教育的学生其道德理论与推理水平更高,因此道德教学可以教给学生道德,那么我们假设师德培训也应当或多或少地有助于教师的道德发展,人们对师德培训的怀疑不是否定所有的师德培训,而是怀疑某些具体形式的师德培训。[6)因而,为了发挥师德培训的作用,需要对培训进行改进。(一)转变师德培训观念,提高全面性。走出师德建设的困境,需要转变师德培训的观念,确立师德培训的辩证思维,将学校管理者纳入师德培训,提高师德培训的全面性。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以德为先,引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我们通常认为教师的师德会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发展产生影响,同样地,管理者的师德也会影响教师的师德,正所谓“上行下效”。作为学校的核心人物,管理者不仅应具备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还应成为教师的学习的榜样,用蕴含责任、关爱、尊重、以身作则等师德要素的内在权威收获教师的信服,实现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引领。因此,有学者提出“师德培训应该成为学校管理者的必修课”。[7]通过师德培训,弓丨导管理者重新审视学校的管理环境,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解决教师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反思自己的管理行为,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二)明确师德培训目标,提升针对性。基于师德培训时效性的考虑,培训应以解决教师当前的困惑、满足教师当前的需求为目的。由于培训目标的抽象化,导致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培训者往往从教师应承担的责任来要求教师,而教师却会考虑,这对于‘我’有什么用”。[8]当培训的“供”与教师的“求”不相符,则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所以师德培训应重视培训需求的分析。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调查方法,了解教师的师德现状、面临的道德困惑和实践问题以及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将教师的实然需求与师德的应然要求相结合,构建有针对性的师德培训计划。基于师德培训长效性的考虑,培训应以发展教师道德判断、选择、反思和决策能力为目的。由于社会发展的瞬息万变,既有的师德知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教师和所有情境,以及解决所有的道德困境。而道德判断、选择、反思和决策是个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个体可以终身受用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可以帮助教师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行动,从而使自己的行动越来越合乎道德。(三)丰富师德培训内容,提高适用性。教师参加师德培训都期望能够获得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非仅仅是理论性知识。安德森关于知识的分类观点可以给予我们一些启示。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所以师德培训应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相结合,其中师德含义、内容、原则、意义等陈述性知识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信息,是教师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讲授的过程中应结合各种真实具体的案例,以加深教师对师德知识的应用;而解决道德困境或实践问题所需的程序、方法或步骤等程序性知识,可以加深教师对师德知识的理解,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重提取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师德敏感性,发展教师的道德反思和决策能力。(四)改进师德培训方式,增强有效性。案例分析法是师德培训中常用的方法,具有特殊的价值:首先,案例一般包含对偶故事、道德两难情境或者取自教师的真实教育实践,是多数教师容易面临的问题,因而容易吸引教师的兴趣,引起教师的共鸣;其次,教师可以从案例中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训练教师的思维能力,从而指导自己的问题解决;最后,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归纳出师德理论,有利于加深教师对师德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分析法的作用,可以借鉴国外学者布莱恩?沃尼克和莎拉?西尔弗曼提出的案例分析框架。w该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九个步骤:(1)弄清楚案例呈现出来的事实信息;(2)考虑案例涉及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了解他们的看法;(3)识别和定义道德问题,即揭示案例中隐藏的道德标准、原则及其冲突;(4)确定一些问题解决方法的选项;(5)对这些选项进行理论分析,思考特定选项对所有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可能后果,以及这些后果实际发生的可能性;(6)考虑你的教师角色;(7)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获得帮助;(8)作出决定;(9)确定如何评估和跟进所做的决定。这种结构化的案例分析框架,对于培训者而言,可以减少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的随意性,能以一种更客观的方式来评价教师的道德决策过程;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师德知识的具体应用过程,发展他们的道德决策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问题的解决。师德培训不是为了培养道德高尚的人,而是为了提高教师的道德认识、判断、反思和决策能力,能够作出合乎道德的行为;并非是浪费时间和增加负担的任务,而是教师解决问题和困惑,提升自我的途径。当教师意识到自己对于学生和他人的责任,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的可能后果,则会在工作中努力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努力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教育者,这就是我们关注师德、强调师德培训的价值诉求。

作者:朱美玲 何小龙 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附属小学 四川省乐至县良安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师德观[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〇丨4,(丨):49.

[2]步社民,黄昌财.师德要素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J]?幼儿教育,2004,(1):21.

[3]李世忠,刘洪.论师德认知的单极思维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丨0,(1):12-14.

[4]申玉宝.中美“师德规范”的差异及其原因[J].当代教育科学,2013,(4):33.

[5]Curzer,H.J.,Sattler,S.,ect..Doethicsclassesteachethics[J].TheoryandResearchinEducation,2014,(3):366-382.

[6]张建国?师德可教吗[J].中小学德育,2014,(D:50.

[7]何冲.管理毓德——从干部培训者的视角看学校管理者的师德培训[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7):66.

德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辽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德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德国培养了各级各类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为德国的繁荣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是不断改革与创新。近年来,德国政府通过与企业签订协定、实施支持计划、开展推广活动、推行改革与创新以及加强课程认证,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8-0084-05

德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主要是“双元制”模式,以企业内部培训为主,辅之以职业学校的每周1~2天的课堂教学。“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主要招收15~16岁的初中毕业生,以及18~19岁已经取得大学录取通知书并在未来有可能成为“白领”的青年人,超过60%的德国年轻人参与其中,每年的培训人数可达57万左右。实施“双元制”模式的企业不受国家直接控制,不享受政府补贴或减税,主要与德国商会进行合作,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第三方评估,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德国政府共制定了约三百五十项法律法规,用以保护和规范企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实施“双元制”模式的职业学校,或是单独成立的专门机构,或是从属于职业学校或类似的综合性大学,主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开设不同方向、不同等级的课程。但近年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面临着“进口”和“出口”的双重问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经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青年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成绩优异的中学毕业生选择进入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之外的大学或专科学校学习。因此,为吸引更多的青年人选择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主动实施了改革创新。

一、联邦政府与企业签订“职业教育与培训协定”

在德国,主要由私营部门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但联邦政府认为,国家有责任为年轻人提供充足的培训和资格认证的机会。2004年6月,德国联邦政府与德国私营企业协会签订了《德国职业培训与技能型人才资源开发协定》(NationalPactforCareerTrainingandSkilledManpowerDevelopmentinGermany),共同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职业教育与培训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选择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人数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那些潜在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申请者没有选择职业教育与培训而是进入了大学。因此,2010年12月,《德国职业培训与技能型人才资源开发协定》的指导委员会在第17届立法会期间,同意将“培训协定”延长至2014年,并同教育与文化事务部常委会,联邦移民、难民和民族事务高级专员合作,为初级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并为其中的创业者提供持续支持;与企业签署专门针对年轻人的职业培训协议,为那些有兴趣且有能力的年轻人提供培训和资格认证,以满足社会对于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为各层次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的机会,帮助具有移民背景的年轻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此外,联邦政府还提供3.6亿欧元的预算,用于发展“双元制”职业培训,企业承诺每年为年轻人提供1万个培训岗位,以促进“学校教育与资格认证相结合”,帮助年轻人成功地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实施“就业起步支持计划”(JOBSTAR-

TER)

自2006年以来,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通过“JOBSTARTER”支持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JOBSTARTER”利用项目资助那些缺乏培训经验或培训负担过重的企业,帮助他们创造实习机会,招收合适的学员。截至2013年1月,“JOBSTARTER”累计资助项目超过280个,进行岗位培训43400人次。BMBF将继续为“JOBSTARTER”提供价值约125万欧元的资金。“JOBSTARTER”的总部设在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BIBB)。同时,在汉堡、纽伦堡、柏林、杜塞尔多夫4个区域设置办事处,发展区域职业教育与培训,并与德国周边国家开展跨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JOBSTARTER”通过公司内部培训、欧洲层面的合作、增加“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吸引力等措施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可持续发展。资助的范围包括:在特定领域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针对特定群体开展公司内部培训;促进区域职业培训的发展与稳定;增加职业资格认证的机会,提高“双元制”的适用性和灵活性;与欧盟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资助的重点包括:确保受训人员在新的职业或领域顺利开展工作,为具有移民背景的创业者设立专项并开展在职培训。该计划的实施为青少年提供了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为企业和受训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可操作的培训措施,推动了在职培训的发展,并得到了贸易和工业商会、地方和区域机构、教育机构以及企业的大力支持。

三、开展“无与伦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

2011年11月8月,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联邦经济和技术部(BMWI)在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发起了“无与伦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主题活动,该项活动至2013年底,旨在增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并为普通民众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培训机会。为增强此项活动的影响力,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设立了专门网站,大力宣传初级和高级职业培训,为青年人、学校、家长、雇员和雇主提供相关信息,并通过网站在线咨询的形式解答有关初级和高级职业培训的问题。此外,还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媒体,如海报、印刷品广告、出版物和活动通知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是由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资助的“世界技能大赛”,届时将会产生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世界冠军。

四、实施“IMOVE”计划应对国际职业教育与培训竞争

“培训—德国制造”是国际上对德国职业教育质量的高度评价。为应对全球教育市场对国际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需求,保持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国际竞争力,巩固其在国际继续教育市场的地位,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于2001年发起了职业教育国际营销计划“IMOVE—培训—德国制造”,该计划由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BIBB)负责实施。该计划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举办学术会议。“IMOVE”通过举办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会等活动,帮助国内的职业教育机构制定针对国外市场的战略计划,并对潜在的目标市场进行深入分析。目标市场研讨会主要聚焦于该地区是否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国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潜在市场以及国外合作者的详细情况。战略研讨会主要是提供一些实际的支持,如企业要求、市场准入和营销策略等。

二是派遣代表团参加国外教育展览会。“IMOVE”通过向对资格认证具有巨大需求的国家派遣代表团,为国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与国外公共机构的决策者、企业、地方行业协会和教育机构直接对话的机会。代表团主要通过会议展示、职业培训研讨会、合作洽谈会等形式,为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开展市场调研、市场监测和合作洽谈提供机会和平台。

三是提供在线服务。“IMOVE”开通了专门网站(HTTP://WWW.IMOVE-GERMANY.DE),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教育出口的最新信息。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国际继续教育行业和职业教育国际营销网络的相关新闻;对职业培训的需求持续增长的国家的最新市场信息和相关研究;有关职业教育国际营销活动的报告;合作洽谈会的相关链接等。同时,为方便国际游客获取相关信息,提供了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并为积极拓展国际业务的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建立了专门的档案和数据库,定期用德语和英语向这些机构提供“IMOVE”的计划和服务的最新信息。

四是提供免费的数据资料。“IMOVE”通过监测市场和行业动态,分析预测其发展态势,并确保这些资料和数据可以随时访问。同时,还为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免费的下载资料,包括:国外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的研究报告、开展国外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的指南、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相关链接、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在海外的成功案例和“IMOVE”的年度报告等。

五、改革职业教育与培训

为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主动进行变革,依据《职业教育改革法》和修订后的《职业教育培训法》为所有青年人提供接受高质量职业培训的机会,同时给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地区决策者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方面更多的可操作的空间,以鼓励竞争和创新。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培训机会。对于年轻人而言,获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情况下,学生毕业后,参加联邦就业局或其他的培训计划,有机会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而根据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在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过程中所获得的学分可以累积,用以通过更高级的职业资格认证。在过去,全日制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要低于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为此,接受全日制培训的学生不得不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来提高其竞争力,对这些学生的时间、资源和技能是一种浪费。因此,新的《职业教育法》授予地方政府对学校的课程进行改革,职业资格证书可与中等学校或高等学校的毕业证书挂钩。

其二,促进校企合作。德国政府鼓励企业内部培训与职业学校开展广泛合作。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职业培训的质量,更好地利用培训资源,更好地适应行业的结构性变化。同时,培训学校和商业企业双方共同实施管理,通过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的合作可以保证企业内部培训的生源,帮助那些未开展过培训的企业开展内部培训,满足来自新的工业部门和职业领域对于培训的需求,满足那些需要更多理论知识的专业培训。同时,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规定,各州的职业学校培训与企业内部培训之间要实现学分互认。

其三,及时更新专业目录并提供相关培训。在2000—2013年间,德国联邦政府共推出新职业51种,更新职业147种。这是自1969年《职业培训法》实施以来范围最大的一次调整。同时,德国政府加快了调整的速度,通常从建议开设新的职业到提供相关的职业培训只需要一年的时间。而根据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政府通过减少法定咨询机构的数量以加快职业培训的更新速度:各州的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将被取消;与各州协商成立合作委员会以讨论和商定新的职业训练法规;未来的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成员将由行业协会、工会和地方政府代表组成。此外,根据不同的职业制定了不同的培训期限,并明确规定了模块化培训和以往培训学分的认证方式。

其四,创新职业培训网络。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首次承认境外职业培训,并通过建立职业资格的信用制度以改进德国与欧盟之间的职业资格互认。同时,消除了不同区域教育之间严格的界限,鼓励职业学校参与“双轨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也鼓励州政府将职业教育与培训和普通教育的毕业证书相结合。此外,还增加了新的职业资格认证。这些资格认证采取新的考试形式和证书,以使这些新的职业培训将初级培训与高级培训相结合。国家培训与国际培训接轨、普通教育与职业培训贯通、初级培训与继续教育结合,为年轻人开辟新的就业机会。

其五,增加考试的透明度。《职业教育法》自1969年实施以来,为德国职业培训、进修和再培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新的《职业教育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借鉴了超过30年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研究成果,监管的框架已基本适应现代职业培训,并对职业讲师的资格以及各机构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说明。现在,职业资格的最终考试由职业学校的毕业考试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试构成,考试的全过程由考试督导组成员实施监督。

六、加强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的认证

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认证的目的是为年轻人提供永久性的就业机会,为企业长期提供熟练的雇员和工人。18岁以下的年轻人也可以参与其中,在德国,大约60%的年轻人在离开学校后选择接受国家承认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不颁发特定的证书,但可以得到培训补助。联邦政府依据《职业教育法》的第四条、第五条,以及《手工艺和贸易代码》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对面向企业及类似的公共管理机构的高级工人或雇员的培训课程进行管理。这些培训仍采用“双元制”,在企业和职业学校同时进行。

此外,为应对不断产生的新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自身发展的新需要以及新技术领域对资格认证的新需求,跨公司的培训中心应运而生。所有满足BMBF和BIBB资助原则和条件的依法成立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都可以申请成立跨公司的培训中心。BMBF通过无偿赠与的方式资助跨公司的职业培训中心,帮助单个中小型企业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促进公司之间职业培训的交流与合作。培训中心主要是作为公司内部培训的补充,包括针对熟练工种的4~6周的培训或针对建筑部门的26周的培训。此外,培训中心还帮助员工升级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中心可以发展成为提升公司竞争力的中心(CompetenceCenters),BMBF为培训中心向能力中心的转型提供补贴,通常情况下补贴50%,而对于机构薄弱的地区补贴可达到65%。这些补贴资金的目的是改善当地的经济结构,被资助的培训中心或能力中心对于地区经济的贡献力至少应达到25%,而在经济落后地区,培训中心的贡献率至少应达到10%。

七、对我国的启示

(一)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为职业教育发展服务

从世界范围来看,集权制国家的中央政府不断向地方政府和社会放权,而分权制国家的中央政府则不断加强对地方和市场的控制。从本届中央政府来看,简政放权和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是主旋律,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激发了活力。首先,中央政府应向地方政府放权,给予地方政府发展所属地区职业教育的充分权力;同时,政府应向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放权,给予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自主权。其次,政府应把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将企业视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办学主体之一,制定优惠政策并综合运用法律、财政、税收和评估等手段鼓励企业办学,将企业办学与公办职业学校同等对待,维护企业办学的自主权,保护企业的利益,激发企业办学的积极性,规范企业的办学行为。再次,政府应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网络平台,为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最新的消息和准确的数据资料,帮助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了解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动态,在学习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同时,抓住周边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需求,走出国门,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二)企业应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在各类教育中,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未来企业将成为职业学校以外的另一个办学主体。企业可以效仿德国的“双元制”,成立以企业为主的非学历的培训机构,企业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合作学校只负责学生的文化课。企业也可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举办以学历教育为主的职业学校,根据各方所拥有的股权决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分配各方在最高权力机构股东大会中的代表席位。通过股份制办学,不仅可以维护企业的利益,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企业介入职业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将自身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的管理中,有助于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也有助于提高职业学校的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

(三)职业学校应深化与企业合作,发展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

从我国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情况来看,仍处于相对较浅的层面,企业为职业学校提供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奖助学金和实习岗位,出资在校内建立教学楼、图书馆和实验室。虽然企业和职业学校采取“订单式”联合培养学生,但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仍由职业学校掌控。因此,为实现真正的校企融合,企业应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即从制定招生计划、设计培养方案、设置课程、选用教材、聘任教师、安排实习实训到学生评价与考核全过程参与。从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来看,既包括学历教育,也包括职业培训,两者同等重要,并行发展。而我国的职业学校主要开展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的功能较弱。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及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作岗位对于员工的技术要求不断提升,城市和农村劳动力对于技术培训的需求将逐渐增大。因此,我国的职业学校应根据市场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学科和专业优势,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大力开展非学历的职业培训。

参考文献:

[1]刘瑞新.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及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J].教育与职业,2013(20):96-98.

[2]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赴德职业教育培训团.感受“双元制”德国职业教育考察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3(6):66-70.

[3]洪芳.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3(3):148-151.

[4]景琴玲,王革.德国职业教育体系透析与展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91-95.

[5]王纪安.德国教育的企业实践及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4):95-97.

德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基于对“体验式”学习理论的认识,学校通过深入分析学生的特点,结合当前德育工作新要求,确立了建设“体验式”德育基地的整体工作方案。2012年,学校先后投入200多万元,积极打造“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创业教育实践中心”“学生文体活动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数字德育应用中心”五大德育中心,着力创新德育载体,丰富德育内容与形式,让师生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在“体验”中不断成长。

一、“素质拓展训练中心”――让师生在合作中体验

快速发展的社会对职校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有一技多能,更希望学生能够会做人、能做事、懂合作,能够了解并认同优秀的企业文化。素质拓展训练中心的功能也正在于此。2013年6月,经过多方论证,功能齐全、独具特色的集教育性、体验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全面建成,户外占地2000平方米,室内占地600平方米,设有高空极限挑战区、地面项目、定向越野、真人CS、攀岩、室内训练区6个区域。拓展中心建成后,学校通过校内外共同培养14名培训师,先后为2800人次开展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学校在新生军训中引入了拓展训练内容,班级的凝聚力显著提升;班主任培训、学生干部培训也以拓展训练的方式进行,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怕吃苦、能力弱是很多用人单位对职校毕业生的评价。素质拓展中心对每一批实习学生进行了岗前拓展训练,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规则意识和吃苦精神。经过培训的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得到了充分肯定,优化了校企间的关系。拓展培训师们还将拓展训练引入课堂教学,将拓展游戏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氛围渐浓,拓展中心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作用逐步彰显。此外,拓展中心还为兄弟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提供了近500人次的拓展培训服务,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创业教育实践中心”――让师生在创造中体验

对职业教育而言,素质教育就是要将创新精神的培养落实、转化到创业实践中去,不断实现自我超越。2013年5月,联合了26家企业、近30家职业学校及政府部门的淮安市高职校职教集团成立,学校抓住这一契机,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起以SYB理论教室、创业模拟实训室、学生创业园为框架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心。中心与北京华普亿方等合作开设了SYB在校学生培训班,首次引进了创业模拟实训环节。培训采用小班授课、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和个性化指导等方式,强化学生创业意识,鼓励帮助学生创业;开展模拟创业大赛,培养创业技能,培育创业之星;利用学校门面房开设创业孵化园,为学生打造创业平台,提供创业机会。

2013年6月,“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培训基地”在学校挂牌,中心与市劳动局、区妇联等合作,组织了面向退役士兵及徐杨社区下岗女职工的创业培训;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创业办与学校挂钩,为学校培训师资,为学生创业孵化园提供项目。

三、“学生文体活动中心”――让师生在快乐中体验

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最为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抓手。学生文体活动中心以校团委为核心,成立后以打造校精品社团为重点工作,在已有社团规模的基础上,整合了爱心公益类、社会实践类、兴趣爱好类、文化艺术类和创业创新类社团组织共30个,其中上规模、达标准的社团数已达26个。

学校还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范了社团的运营与管理。如今,课外活动、晚自习学生无所事事、到处游荡的场景不见了,操场上,锣鼓队鼓声震天,武术队虎虎生风;舞蹈房里,啦啦操青春洋溢,礼仪队有板有眼;实训室中,数控组铁花飞溅,媒体组剪辑采录……各个社团均在教师或学生导师的指导下有序开展活动,学生第二课堂得到极大丰富,学生在快乐中增长了知识,也提升了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让师生在关爱中体验

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或是城镇低收入家庭,不少学生不仅行为习惯养成不够,同时还或多或少地存在自信缺失、耐挫力不足等心理健康方面的障碍,需要成人予以干预或疏导。学校利用2012年搬迁新校区的契机,重新建设了400平方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中心,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学科建设、危机干预为支撑点,重点建设“静湖驿站”心理咨询室、情绪疏导室和流动服务站,以“体验式”团体辅导和个性化辅导活动为主要途径,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和缓解学生心理问题,增强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年来,中心在校内各专业普设心理健康课程,校内开设讲座近二十场,开展学生心理普测、团体辅导等活动,受益学生达千余人次。同时,中心还利用优势资源,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中心负责人沈晓勤老师多次为淮安市各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家长开设“亲子沟通”等讲座。

五、“数字德育应用中心”――让师生在沟通中体验

自我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前人早已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不教的深层意蕴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网络时代让如今的德育空间无限扩大,那种试图通过“关”“管”“灌”迫使学生“就范”的德育形式已经无法奏效,学校唯有因势利导,合理利用网络,建构学生自我教育的体验场,并加以适度的调控,才能抢占教育先机。

从2012年起,学校即以“一台、两库、三站”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数字德育应用中心建设,构建学生自我教育的体验平台。“一台”就是校园广播台;“两库”就是德育资料库和德育课件库;“三站”就是学校德育网站、专业系网站和班级网站。借助“一台、两库、三站”和相关管理工作软件的应用,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实施平台,促进学生的德育内化和自育。2013年9月,全新的校园广播系统也全面建成,开办了晨光雨露、简要新闻、音乐之旅、时尚生活馆、环球扫描仪、文化下午茶、体育面面观、巴黎塔尖、和风日堂、校园点歌等节目,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喜爱。同时,基于“两库”“三站”的网络平台也初步建成,覆盖所有系部、班级及学生,既是校系沟通、师生沟通、学生沟通的平台,也成为家校沟通的有效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