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播音主持

高校播音主持

高校播音主持

高校播音主持范文第1篇

一、目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雷同和窄化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90%都是围绕着“培养具有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广播电视学以及语言学等学科知识,能够在电视台、广播电视台以及音像公司等机构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虽然目标上稍有差别,但是大体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这样雷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仅仅重视了人才专业能力和知识的培养,并没有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内涵以及职业道德引起重视和进行培养。同时,很多高校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以及办学规模方面的内容一致或雷同,这样很难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实现发展,不能够满足科学培养体系的要求。

2、缺乏强大的师资队伍

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有专职教师和高学历的专家团队,但是负责校内教学工作的老师大多缺少相应的专业实践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凭借的是自身的教学积累和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很难突出实践性的效果。教师在实践方面的能力缺乏严重阻碍了高校在播音主持专业对人才的培养。

3、教学方式传统老旧

在大多数的高校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大多采用的方法都是大课小课相结合的方法,大课精讲,小课辅导,理论讲授,实践指导。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强调的是教学和实践的结合,但是学生并没有走出学校,仍旧是在校内进行的实践。此外,很多学校的实践环境在软硬件方面以及部门的系统性方面和实际的传媒机构的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差距,并不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最后就是学校的教学缺乏一线教学,学生的能力和行业需求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脱节情况。

二、创新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以人才需求为基础,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

受众是传媒事业发展的生命线,随着受众需求的多元化和传媒事业的发展,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社会各界给予的更高要求。除了在口头表达方面要清晰流畅,在吐字发音方面要机具美感,在知识储备上要丰富深厚,同时还要意识到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灵活的控场反应。因此,播音主持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除了应该讲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之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通识知识。此外,在播音主持专业的办学规模、办学类型以及办学层次方面应该根据学校、专业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和行业需求的人才。比如,理工学校中课设的播音主持专业应该侧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师范学校中播音主持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上应该更加注重对教育型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外语学校应该注重对双语主持人的培养。

2、建立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

播音主持教学应该和广播电视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播音主持是一个具有时效性的专业,这就给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得要求。播音主持老师必须对媒体的动向播音主持专业的第一线资料和动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全方位的把握,以全新的知识储备来为人才的培养服务。所以,高校应该积极的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和各种媒体之间取得密切的联系,定期安排老师到各大传媒机构进行学习和实践,熟悉和掌握播音主持专业的创作条件、创作环境、创作手段和创作理念,从而帮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更改,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此外,各大高校还应该努力开发具有本学校专业特色的培养方向,对教学体系进行完善,逐渐改变现代播音主持专业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

3、加强专业实践教学

播音主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该将实践和产学研究进行紧密的结合,积极的拓宽教学的领域和渠道,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首先,和电视台、电台等媒体取得密切的合作,建立教学实验点,将堂教学延伸到机构教学中,及时的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调研和考察,让学生对播音主持的工作状态、岗位职责以及能力素养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此外,要吸收和借鉴优秀传媒学校和传媒机构之间开设的播音主持专业的培训模式,邀请专业的编辑、主持人以及播音员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制定适宜的培养方案。最后就是将学校的演播室、礼堂以及练功房等场所充分的利用起来,和电视台、电台等进行拍摄录制合作,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高校播音主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激励手段;竞赛架构;保障机制

一、现实困境

从“体量”这个维度来看,无论是开办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数量,还是吸纳播音主持类考生的人数,民办高校都应作为我国培养播音主持人才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广播电视及新媒体事业的发展提供大量且优质的人才储备。但由于“民办”“二本”或“三本”的标签,绝大多数播音主持专业的新生对其认可度并不高,更多只是一种无奈或保底的选择。这种消极的选择心理通常表现为“负面的入学情绪”“学习态度不端正或不积极”“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以及“参与专业实践和学科竞赛的热情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以上问题也致使教师在专业教学和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频频反馈“学生能力不足”“优质学生‘少而重(chóng)’”和“难以实现‘产品化’的课程教学目标”等情况。为打破并改善这一现状,在专业教学和实践指导过程中营造一种竞争、激励的学习氛围,是突破教学困局、激发学生潜在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因此,以激励机制为导向,结合学科特点,建立常态且稳定的学科竞赛体系,进而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是本次教研的重要内容。

二、激励机制

激励是一种手段,是主体(激励者)为促使客体(被激励者)对某一目标产生欲望,再转化为具体的执行过程,所采用的一种手段。激励一般表现为言语上的鼓励、支持,以及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美国心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对激励的定义是: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1]。中国管理学家苏东水将激励定义为“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2]。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则认为“激励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从感觉的需要出发,由此引起要求或要追求的目标,便出现一种紧张感(即未满足的愿望),引起为实现目标的行动,最后满足了要求”[3]。由以上各学者给出的定义可知,激励至少具备三个特征,即潜在性(需通过不断地诱导和激发才得以呈现)、个性化(个体的内在需求使激励具备可执行性)以及导向性(须有明确的行为目的和价值取向)。同时,为了更好、更持久地实现激励效果,需要把激励行为置于一个可使其正常运作且良性发展的机制中。学者邓纯东认为“机制就是一个系统稳定发展、一个实体运行所依赖的一切体制、制度、办法、习惯的总和”[4]。结合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及学生特点,以学科竞赛为路径的激励机制就应运而生了。

三、播音主持专业学科竞赛的架构

通过湖北地区同类型普通本科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设置展开的研究,其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遵循“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技术能力提升—分方向(类型)技能训练—集中专业实践”的线性发展路径。学科竞赛的框架设计不仅要考虑上述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路径,还应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实践训练要求和岗位能力需求,为播音主持专业提供一个可参考和执行的学科竞赛架构。

(一)大一阶段的学科竞赛主要围绕专业基本功展开注重知识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可仿照《开心辞典》《一站到底》等综艺栏目形式。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推选参赛队伍,参与基础知识问答、抢答和基本功能力考查等环节。为保证大赛正常有序开展,可由专业教师负责主持工作。

(二)大二阶段的学科竞赛主要围绕专业技能展开注重考查学生的作品朗诵、新闻播音、命题演讲、模拟主持、材料评论和专题配音等专业技术能力。可依据大二年级专业课程设置,从中选择3~5种能力类型,以“校园金话筒大赛”为形式组织开展。还应要求学生在备赛过程中完成素材拍摄、整理与剪辑等相关工作,丰富内容形式,强调视听感受。

(三)大三阶段的学科竞赛主要围绕省级及以上的专业竞赛展开如“大广赛”“校园主持人(金话筒)大赛”“大学生艺术节”“夏青杯”“齐越节”,以及地方语委、文联、文旅等主管部门和媒体组织的各类主持人大赛、主题演讲和诵读大赛等。注重考查学生的竞赛成果转化能力,也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指导水平的综合检验。大四阶段的学生面临撰写毕业论文、制作毕业设计、考研或找工作等实际压力,因此不对其提出参与竞赛的要求。以上各阶段的学科竞赛要注意以下事项:赛前制定全套执行方案,如竞赛流程、评分标准和奖励内容,提前准备题库;在备赛和竞赛过程中,专业教师需要对选手要进行指导,计算课时量;利用新媒体对大赛进行网络直播,采用留言、评论和弹幕等手段营造热烈的现场氛围;赛后将精彩片段、花絮等上传至学院网站、官微、公众号等平台,同时将大赛的影像资料刻成光碟赠予选手、嘉宾评委,并留档保存。

四、建立长效且稳定的保障机制

为确保以学科竞赛为路径的激励机制能长期有效地运行发展下去,必要的保障制度是其重要内容。笔者在调研和经验总结的过程中,逐渐理清了顶层设计、人才选拔和制度留人的架构思路,并据此为保障制度制定了详细规划。

(一)顶层设计由核心部门、约束制度、保障措施三部分组成其中核心部门的名称可为“xxx大赛办公室”或“xxx大赛组委会”,主要功能为分享大赛指导经验和参赛经验,加强以赛促教的教学经验交流,围绕大赛组建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建立名师与青年教师的互动合作模式,形成大赛成果的“孵化站”、课题选题的“生成站”、优秀教师的“培养站”。约束制度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辟出的实践创新教育板块,设置专业基础训练指导、学科竞赛技术指导课程,并给予学分、课时保障。课程按照已确定的周期性学科竞赛进行内容规划。该制度的执行能使学生专业学习有获得感,个体需求被重视、满足,进而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练习氛围,同时也能增强专业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保障措施则表现为在教学中导入大赛标准,充实课程内容,调整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涵。把专业教师对大赛的指导次数、所指导的学生在大赛中的获奖等次列入年度业绩考核、职称晋升评定、工资提升评定、职务任免评定等必要指标中,切实保障指导教师的实际利益。同时,还要在专款专用和实验室条件倾斜等方面给予保障。

(二)人才选拔由人人参与、优中择精、精中拔强的线性思路依次构成人人参与首先是要设计课程竞赛方案,完备课程竞赛题库。随后采用班级赛和个人赛相结合的模式,尤其是“一课多班或多组”的课程,采用组别竞赛,然后再遴选出优秀个人进行个人赛。重点考查学生对课程或阶段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优中择精体现在从课程赛到校级赛的过程中。表现为竞赛环节更具复合性;竞赛对象跨班级,也可跨年级;竞赛平台从课堂上升到舞台,并从课程竞赛中选拔优秀个人参加校级比赛。精中拔强主要围绕几个重要的省赛、国赛开展。首先对以上几个大赛的主题、规则展开分析,明确选手素质能力要求,从校级竞赛中选拔好苗子,再指定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同时成立助理组,负责素材拍摄、视频剪辑、配乐制作等工作。最后举办模拟赛,强化选手心理素质,熟悉竞赛氛围,找到漏洞,补齐短板。

(三)制度留人由目标留人、利益留人、机会留人和情怀留人构成目标留人表现为这种阶段性、连贯性的学科竞赛,不仅能使学生在赛后获得物质和荣誉的奖励,更能明确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形成一种强烈的目的意识。利益留人表现为除必要的物质奖励外,还应结合学生参赛级别、获奖等次,从选修学分冲抵、综测成绩权重以及评优评先、素质学分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机会留人是对竞赛成绩优异、评价良好或某项能力突出的学生,推选其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还可推荐实习,提供就业和参与校内实践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情怀留人是通过增加日常的团队建设活动形成的。如带队观摩竞赛(高级别)、参加专业演出、参加学术会议、提供个性化专业辅导和心理疏导等。

高校播音主持范文第3篇

【摘 要】播音主持是通过广播电视传媒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被认为是广播电视的“中介之序”,是党和国家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联系的梳理和纽带。播音主持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为了使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将来更好地发挥“梳理和纽带”的作用,发挥广播电视教育和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同时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科建设,增加教学效益,促进学校传媒类专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关键词】播音主持;1+X;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25-01一、播音主持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背景大连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借助综合类艺术高校的艺术学科优势和平台,探索把播音主持艺术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以提炼综合类艺术院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办学特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充分发挥综合类艺术院校的学科优势,以课程一体化建设为载体,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特色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专业的建设重在人才的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的培养重点强调“人”的重要性,应培养素质全面、适应能力强的合格的传媒人才,在此基础上,提出“1+X”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四业联合”(播音主持专业、表演专业、广播编导专业、动画专业)的专业特色和多元化教学改革思路,从而探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立足综合类艺术高校优势的人才培养创新之路。二、播音主持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一)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组理论课程体系主要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来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将综合素质的修养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做到“文本”与“人本”的融合;二是行业“一专多能”的培养,提倡“厚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课群设置;三是突出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的核心地位,提高学生实操能力培养,采取“理论+实践”“大课+小组课”的授课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突出专业特色的“1+X”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1”就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基本技能,这是学校教育的立足之本,又是毕业生未来竞争的优势所在。“X”是指模块式教育,强调多种技能并重,包括表演基础课、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课、栏目策划与创意、视频制作课,这些相邻学科领域课程的加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二)对优秀的节目还原分解,重组实践课程体系将诸多课程重要内容,分解组合为“新闻节目类课程”“综艺节目类课程”等若干个知识“核”,围绕这个“核”进行多侧面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例如:讲新闻内容时,可按照新闻报道的形成过程,依次讲授采访、写作、编辑、播音等有关知识,进行相应的能力训练。这样的集约化教学拟在三、四年级进行,一、二年级主要是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采编、播音、语言表达等知识讲授和训练,在实践教学中提升专业技能。三、播音主持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分析(一)立足于综合类艺术高校的学科优势进行课程的集约化构建。不仅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形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X”的培养模式,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建立在学科知识、能力基础上的、多种能力组成的整体,重在培养素质全面、适应力强的的应用型传媒人才。(二)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研究。以“1(播音或主持)”为核心,把表演、采编、制作串联起来,贯通成一个渐进的提高过程,在以各种常见的节目样式(如新闻类节目、综艺类节目)为专题,集中进行讲授和训练,每一个专题都体现一个核心(播音主持)、一个链条(表演、采编、制作)、一个层面(知识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近似“实战”中提高播音主持综合能力。四、总结播音主持专业分散的知识通过“1+X”整合,合理配置各学科资源,增加教学效益,组成整体的“链条”,体现了课程的关联性和互动性,进而提高了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种多元化的课程构建,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实践能力,端正其审美取向,进而转化为清晰的传播思路、积极的传播愿望和较强的传播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简介:李克振(1986-),男,籍贯:山东,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高校播音主持范文第4篇

一、师范类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普遍问题与优势分析

(一)存在的普遍问题

1.师资力量严重短缺。播音与主持艺术作为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教学人才的严重匮乏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我国播音主持专业的学历教育本身就发端较晚,而播音主持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招生和人才培养更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中国传媒大学一所高校有能力培养该阶段的人才。而现在全国公办高校绝大多数要求应聘教师岗位者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这就直接导致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教师人才供给上的严重不足。为应对这一情况,各大高校采取的普遍做法大致有两个:第一种做法是其他专业教师纷纷转行。第二种做法是聘请当地媒体的一些播音员、主持人填充到教学团队中来。通过以上两种做法,在教学人数上看似满足了教学的要求,但是问题依然明显。首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技巧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一个学科,很多知识是需要教师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教授给学生的,而这远非一个半路出家的教师能够做到的。其次,媒体兼职教师往往长于实践而短于教学,且人员流动性极大,教学时间上没有保障,调课、停课的情况时有发生。

2.硬件投入尚显不足。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个培养特殊人才的专业,在专业培养上需要投入较高的教育成本,教学上应该具备视、听、录、摄、演、控等全套实验设备和实验场地。然而目前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许多师范类高校的资金和硬件投入都稍显不足,绝大多数事实上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办学所需的硬件条件。

(二)具备的特有优势

1.综合性的学科资源优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各师范类院校中的纷纷设立,正是其向综合性高校转型过渡的一个重要表征。而师范类高校的学科综合性资源优势则刚好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动力,其往往具有一般专业院校所不具备的学术资源,师范类高校具有一个学科齐备、文理兼具、人文及自然科学学风浓厚、各类人才聚集的校园环境,如果这些资源能够得以合理运用、学生可以自由汲取,那么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将拥有一个得天独厚且绝对必要的强大后盾。

2.师范类的教书育人专长。师范类高校在师范教育方面的专长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或敢于想到将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与师范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在本科阶段就开始努力尝试培养播音主持专业的相关教育人才。拥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绝对专长的师范类高校应该勇于探索,大胆迈开播音主持专业多层级教师培养的脚步,确立并制定以师范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水平教育专门人才,满足社会各级各层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的教学需要,同样为学生就业指引一条全新的道路。

二、有关师范类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新思路

(一)开展通识教育,重视通才培养

通识教育是英文“lib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培养出的学生既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底蕴,又有深厚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

1.师范类高校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决定的。我们已在前文中探讨过播音专业高等教育当下普遍存在的师资短缺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又绝非一朝一夕间可以完成的,想要仿效和借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的办学模式,更加侧重播音单一学科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打造播音与主持“专才”,这一做法在没有充分师资保障的师范类高校中恐怕难以实施。而与此同时,综合师范高校中专业种类多,其他学科专家、教授充足的优势则恰恰为播音专业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复合学科背景。如果学校能够结合自身已开设专业,与播音专业有机融合,拓展人才培养方向,合理进行通识课程设置,为播音专业学生提供宽广的学习平台,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将学生就业的覆盖面由广播电视扩展到社会中所有与有声语言相关的行业,如场馆解说、婚庆主持、公共场所信息播送员、企业或公司新闻发言人等等。可以说,以学校综合性的学科资源优势为支撑的通才培养,恰恰弥补了播音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且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这一劣势,为师范类高校播音专业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新路。

2.专业自身发展与行业的需求共同决定的。与“专才”相比,“通才”不只具有专长、通识、整合、态度、人际、观念、创意等,还往往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和发挥。播音专业学生通识教育过程中深入的学科交融性,恰恰是播音专业本身的培养目标和性质决定的。涉及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等诸多学科,已经在学科体系构建的同时被考虑到,并且不断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动态调整。总体来说,播音主持专业的高等教育是一项相当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培养出适合市场和媒体需要的主持人、播音员才是本专业的生命线。师范类高校播音专业的发展应该积极探索通识教育、通才培养,时时以新的定位适应时代的需要。

(二)探索播音师范教育,培养多层次专业教师

1.在低年级,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育学课程同步展开。

2.在高年级,开设播音教育方向教师通道班。在师范类高校中开设播音师范教师通道班的想法同样是在结合了对师范类高校自身优势、市场需求、学生就业等情况后综合提出的。社会对于播音主持教师的需求,以及对有声语言艺术知识的渴求不仅仅局限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体现在社会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年龄段之上。全国各地普遍开设的形形的“青少年口才培训”“小主持人培训”等等就是鲜明的反应。

高校播音主持范文第5篇

考试时间

2019年12月14日至15日

注意事项

1.考生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参加考试。考生须凭考生证及本人身份证原件提前30分钟到达候考区,在考场门外集合排队抽取当场考试的考号,抽号完毕后不得擅自离开候考室。考生须按抽号顺序依次抽取试题、备考,凡点名三次未到者,一律按放弃该科考试处理。考生抽取的考号一经确定,任何人不得更改,并须保存至考试结束以备查验。

2.2019年12月12日开始,考生可登录招考资讯网(zhaokao.net)查询具体考试时间安排。冬季路况易受天气影响,请合理安排时间,提早出行,以防迟到。

3.考生不得携带与考试无关的物品进入考场,进入考场时不得佩戴任何饰物,不得携带任何通讯工具、录音录像设备入场,否则按违纪处理。

4.考生入场后只需报抽取的考号号码,禁止透露姓名、考生号、就读学校等与自己身份有关的信息,禁止做任何打招呼和有暗示的言语行为,否则按违纪处理。

5.考试结束后,将抽号号码及试题交回,经主考教师示意后方可离开考场。

6、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特殊类型招生考试有关问题的意见》(教学厅函〔2016〕8号)和《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教学〔2019〕1号),艺术类省级统考属国家教育考试的组成部分,在考试中出现违规行为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确定的程序和规定严肃处理。

对在考试中被认定为考试违纪的,将取消该科目考试成绩;被认定为考试作弊的,其所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含高考文化成绩),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暂停参加各类国家教育考试1—3年的处理。对于在考试中“组织作弊”“为他人实施作弊行为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提供考试试题、答案”,以及“替考或被替考参加考试”等涉事人员,将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考点信息

天津师范大学立教楼C区东侧入口(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停车地点

驶入学校的小型轿车须按学校要求停靠;7座以上客车不得驶入校内,考生可在学校西门下车,步行至考场。

乘车线路

公交:考生乘849路、963路、968路、951路、687路可达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