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质量管理 食品卫生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1、 认识食品质量管理

食品安全指的是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食品卫生则指为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合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一切条件和措施[2]。那么,引发食品安全问题通常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食品自身因素(如毒蕈),一个是人为因素。后者为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而食品质量管理就是为保证和提高食品生产的产品质量或工程质量所进行的调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检查,处理及信息反馈等各项活动总称,它是食品工业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3]。加强质量管理是全面提高生产及产品质量的前提,要保证高质量的生产和产品,食品质量管理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它具有全面性、系统性、长期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2、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及社会经济。但我国的食品供应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食品供给量问题而建立起来的,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不够。我国食品行业在原料供给、生产环境、加工、包装、贮存运输及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都存在严重的不适应性。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目前,由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是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构成的最明显威助。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企业无视国家法律,惟利是图,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不按标准生产,偷工减料,掺杂使假,以假充真,滥用添加剂,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致使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如山西溯洲毒酒事件,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禽流感事件等等,直接危害了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严重打击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人们对食品谈之色变,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构成了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因此,食品质量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是老百姓生存最基本的要求,食品质量安全没有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就没有保证,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3、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食品良好操作规范(GMP),危害分析关键点(HACCP)系统和ISO9000标准系列都是行之有效的食品卫生与质量控制的保证制度和保证体系。食品良好操作规范(GMP)是食品企业自主性质量保证制度,是构筑HACCP系统和ISO9000标准系列的基础,HACCP系统是再严格执行GMP的基础上通过危害风险分析,在关键点实行严格控制,从而避免生物的化学和物理的危害因素对食品的污染。ISO9000标准系列是更高一级的管理阶段,包含了GMP和HACCP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系统性和法规性已成为国际通用的标准和进入欧美市场的通行证。这些保证制度和体系已被时间证明对确保食品卫生与安全是行之有效的。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注意往往是一些普通原则,必然缺乏针对性,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GMP,HACCP,ISO9000标准三者在内容上重复之处颇多,因此学术界认为应推行一种针对性强,易于操作的规范制度。

4、食品质量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4.1 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食品生产,流通环节比较多,如不注意加强质量管理,保证食品卫生的要求,很容易造成食品污染,从而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甚至造成生命危险。搞好食品质量管理,可以预防、减少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有助于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4.2 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是提高食品工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食品工业产品能否占有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基本上取决于产品的质量状况。

4.3 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提高食品企业的经济效益 搞好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品损失和浪费,减少原材料,动力和工时的消耗,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用比较少的消耗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食品尽快占有市场,易于销售,从而缩短库存时间,加速资金周转,同时,不断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4.4 食品质量管理与国际贸易的相关性 加强食品质量管理有助于企业按国际通用标准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海关等部门依照我国的法规对进出口食品质量和安全进行严格管理,对保护我国人民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在进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经常面对如何对待进口对象国的贸易技术堡垒。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品质质量管理,提高出口食品质量,促进食品出口: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提高检测检验水平,提供有利的质量保证,推动食品的出口。

5、食品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措施

我国现在还存在将食品卫生管理代替食品质量管理的趋势,食品质量管理工作至今没有得到重视。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加快食品立法和制度建设工作,完善管理机构设置,是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尽快组建食品质量卫生安全认证机构,积极开展“安全食品”、“绿色批发市场”、“绿色零售市场”和“绿色生产线”的认证工作。在食品安全立法上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的建设,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使食品安全工作有强有力的法律支持[4]。第二,积极引入先进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强认证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第三,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管理部门应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宽、时效性强的食品供求、交易、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制度和监测抽检预警网络系统,搞好食品供求、卫生质量预测、预报和预警工作。第四,加强食品安全设施体系建设。第五,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需要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快食品安全的宣传工作,让全社会、企业、公民都认识到食品安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共同推进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

6、总结

综上所述,加强食品质量管理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食品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都应懂得食品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应从整体上把握质量管理的共性,以指导更好的学习和应用先进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全面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保证产品的质量不仅是企业参与市场竟争的利器,也是对广大消费者认真负责的重要表现,有助于提高企业形象,树立良好的品牌。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例如:2010年7月,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卷土重来”,在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而原料来自河北等地。2010年7月5日报道最近有调查发现,美国的麦乐鸡竟然含有橡胶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2008年10月19日,卫生部通报了暂停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茵栀黄注射液销售和使用。该药物引起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医院的4名新生儿产生不良反应,其中1名死亡。2010年3月19日,调查负责人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召开新闻会,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紧规范废弃油脂收集工作,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据报道,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至300万吨。医学研究称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强烈致癌,毒过砒霜100倍。2008年8月,人造“新鲜红枣”流入乌鲁木齐市场。主要经过两道工序,铁锅里放进酱油,使青枣变成红色,并保持光泽。再次放进加入大量糖精钠和甜蜜素的水池中浸泡,使其口感泛甜。过量食用会造成血小板减少,酿成急性大出血等直接身体危害。

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什么到底才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吃什么才对我们的身体无害?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地想一想。

看看上面这些事例,食品一个给我们消除饥饿的好东西,逐渐变成导致人们生癌、染上肠道寄生虫病、人体组织被大量破坏……的“毒药”,我在此呼吁大家:应该高度重视食品卫生,为自己的身体负起责任!

我建议:1、有关部门加强打击三无产品的力度,把个别厂家的三无产品进行销毁。

2、在购买食品时小心小心再小心,必须注意生产厂家,产品名称,检验合格证以及生产日期并保留购物小票。

3、社会各界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食品安全问题由于与人们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来看,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食品原材料的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二是食品工业滥用添加剂等所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三是食品销售过程中存在不诚信的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产生,并且愈演愈烈,有着深刻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企业自身道德责任意识淡薄可以被认为是最根本的原因。政府的管制、法律的约束,舆论和公众的监督,这是规范企业发展的主要外部力量,但如果离开这些制约力量的发达,很难有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伦理规范的作用,一个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通过企业自己的自我约束、道德良知来起作用。不论在任何时候,真正的质量安全线是企业、更是个人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论何种管制、约束和监督都只能依赖于那些在这些制度内的人的诚信。因此,唯有加强自身道德约束和增强社会责任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才能真正的解决我国目前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第一,加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强企业伦理道德教育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现代社会,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持续发展,而健全的企业伦理道德教育体系,又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企业要谋得长久发展,需建立良好的品牌及口碑,而品牌和口碑的建立则需要时间的不断打磨,健全企业的伦理道德体系会增加顾客的认同感,使得企业不断地扩大再生产,通过逐步的扩大再生产,加之以良好口碑的保驾护航,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伦理道德体系虽然是无形的,但它无疑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不讲道德的企业,没有消费者会信赖它,那么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加强企业伦理道德教育可以使企业谋得可持续发展。

首先,企业盲目追求利润,不讲“义”只讲“利”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短期的利益,但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不合理的经营模式使企业养成不正当经营的惯性,从而放弃企业自身的理念及追求,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其次,企业不道德会使员工的凝聚力下降,从而对员工的控制力也会下降,最终导致整个企业的气势下降,从而最终导致企业不能谋得可持续的发展。最后,对于企业来说“顾客就是上帝”,如果企业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就会失去它的立足之本。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食品行业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小企业、小作坊,生产技术水平不够高,食品安全基础薄弱,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检验检测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着很大差距,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生产经营食品的企业,都是食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保障食品安全,关键是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而道德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是维系社会运行最根本的准则,要让人们“吃的放心,用得安心”,不但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严格的监管体制,消费者正确的消费意识,更需要则是良好的道德教育体系,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超越市场,超越监管。要形成良好的食品交易氛围,就必须培养企业家们较好的伦理素养、员工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再加之以健全规章制度的保障,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贡献于社会和广大消费者。只有当所有企业都将伦理道德深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社会才能继续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伦理素养。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管理者的支持、领导和表率作用。管理者的伦理素养不仅仅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因此企业管理者伦理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企业道德建设的建立,企业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企业管理者的伦理素养,每个企业都应积极努力认真地建设一支有高素质, 以身作则的管理者队伍, 从而促进全体职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其次,要重视员工职业道德的培养。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在当前激烈紧张的市场竞争的氛围中,企业文化凝聚了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构建企业的重要条件,有了企业文化的精神支撑,才能促使员工更好的工作,并规范员工的行为方式,进而提升企业形象。每个员工都是企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每个员工都具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产品生产过程认真负责,重视质量,对产品的销售过程诚信经营,不弄虚作假,时时刻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深深根植于自己心中,那么企业将在稳定的环境中逐步发展壮大。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阶段划分;阶段性特征;中国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362-02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食品安全也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基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事实,充分把握建国以来,特别是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阶段性特征,无论对于食品安全理论研究,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方式转变,还是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实践,保障人民的基本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1]。

1中国食品安全阶段划分

20世纪初,发达国家以重点发展有机食品,以确保食品安全为特点。一般来讲,根据食品安全按控制重点环节不同,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对食品从出厂到销售环节进行卫生检验与控制;二是重点对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卫生安全控制;三是监管重点扩展到源头,即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也可从控制食品的重点进行划分,如动物源性、植物源性食品,或从控制安全卫生项目进行划分,如农药残留、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生物性或化学性等。也可以按食品安全控制地域划分,如农村、城市、城乡结合部等。中国食品安全阶段性划分与发达国家并不完全一致。食品安全初始期滞后于发达国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中,处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实施的“粮食安全”,直到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实现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才形成严格意义上食品卫生与安全控制。

根据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国食品安全历史可分为:粮食安全期(1949―1984年)与食品安全萌芽期(1979―1984年),以《食品卫生法》颁布及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安全起步期(1984―2000年),以调整国家食品综合协调机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为代表的食品安全发展期(2001年至今)3个阶段,当代食品安全具有阶段性特征。

2中国食品安全阶段性特征

2.1高层重视,社会关注,但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亟待加强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从党的历史来看,十七大首次将“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写入大会报告,可见其重视程度。2007年4月23日,总书记专门针对食品安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体学习,指出:“食品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提高对实施农业标准化和保障食品安全重大意义的认识,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二是法治食品安全得到强化。2009年的《食品安全法》的,取代了原《食品卫生法》,标志更为广泛的食品安全概念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历年的“两会”,食品安全出现的频次也较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食品安全更是倍加关注。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高度关注食品安全,提出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议案、意见和建议累计达3 000多人次,位列人大代表关注内容第3位;仅2007年3月的第五次会议上,近1 000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19项有关食品安全卫生立法的议案和78项建议;2008年,国务院开展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2009年,开展了“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同时开展了持续2年的食品质量专项整治活动,极大地提高了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三是媒体关注食品安全。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食品安全”,可得到6 920万条相关信息。在谷歌搜索引擎中输入“食品安全”,可得到2 460万条相关信息。现代信息网络媒体的发展,食品安全信息呈公开化、快速化,评论多样化。

但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还存在很大的空间。识别和预防性的自我保护能力薄弱,消费者要求“零”风险、100%的安全食品。过于重视化学性污染,而忽视食源性疾病,存在笼统地把假冒伪劣与食品安全划等号,将致癌物污染的食品等同于致癌食品,将不合格食品等同于有毒食品等误区。整个食品安全链,供应链中的末端是一个短腿。此外,媒体的非理性和非科学的喧染,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加上消费者本身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限制,造成整个社会食品安全事件的模糊认识,进而引起食品安全社会公共舆论多样化、持不同观点人的隐蔽性,复杂化、不可确定性。

2.2食品安全水平提高,但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国家食品安全抽检始终保持较高的合格率[2]。卫生部门资料介绍,1982年食品卫生合格率为61.5%,到1994年上升到82.3%,2001年提高到88.6%,其中粮食、酒类、罐头等13类产品抽样合格率达到90%以上。2003年,卫生部对全国21个省(区、市)9类239种市售食品进行抽样检测,合格的种类232种,合格率达97.1%。据质检总局的资料介绍,2010年1―10月,抽查1 985家企业的结果表明,食品批次抽样的合格率达到93.5%,食物质量抽样合格率达到98.3%。食品中的污染物、添加剂、重金属残留显著下降。农兽药残留的抽样检测情况表明,其残留率呈下降均势。食物中毒事件及中毒人数呈下降趋势。出口食品质量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9.8%以上。

但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并具特点。期刊和媒体报告的43件典型食品安全事件中,化学性29例,生物/寄生虫6例,营养标签2例,人工投毒、检测、包装、性激素各1例,存在争议、不明原因的各1例。2002年前,中国食品安全事件以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主(39.62%),化学性食物中毒(38.56%),位居第二。国外近十几年发生的8件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仍以生物性为主,占6件,形成鲜明特点。非传统性安全因素即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成为当代中国食品安全特征。

2.3法治食品安全不断完善,但实施的有效性亟需提升

2009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七次常委会通过的并经签署的第九号主席令《食品安全法》于6月1日起施行。同年的国务院第7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于7月8日起施行。食品安全取替了原食品卫生概念,《食品安全法》明确分段管理为主,确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度、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制度、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制度及食品安全事故的医学调查和事故责任的调查处理制度。加大了处罚和赔偿的力度。明确了中央一级的各职能部门的下属部门(省市级及以下的各职能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由原来的职能部门垂直管理变成了地方政府直接管理,上级职能部门指导。成立了高级别的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分析食品安全形势,研究部署、统筹指导食品安全工作;提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大政策措施;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等重要职责。标志着中国食品安全工作提升到了国家公共安全的高度。

但《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实施以来,仍存在亟待研究的问题:一是食品安全监管职责需要可操作化和科学化。设想在餐桌上发现一食品微生物超出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从科学的角度上讲,前面任一环节都可能发生,但究系餐饮、流通环节,还是生产加工和源头环节,无法进行有效鉴别。食品种类千差万别,加工工艺十分复杂,安全项目指标繁多,在食品链上的作用需花很大的精力才能识别,如果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很难划分与落实责任。二是信息不能完全有效快速传递。设想某地工商查到了某零售企业有销售某厂商的问题商品,则该信息平时不会反馈到质检系统。如果该食品的加工农产原料出了问题,则工商也不会反馈到农业部门,或者工商反馈到质检部门,但不能保证质检反馈到农业部门。最终的结果还是各管各的,只不过对于影响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法的协调机制才能发挥效果。最终导致责任承担对象不清晰,绩效考核混乱的情况,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源。因政府及监管部门、生产加工、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对监管部门的消息认知度不高。三是各监管阶段运输环节的安全控制责任基本属空白,尚无技术规范。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十分缓慢,适合中国国情的,又符合国际要求的风险评估技术应用不多,各地在执法方面不统一,影响了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3]。

2.4食品工业发展提速,但全过程的强制性技术规范不完善,食品安全要求提高

目前,中国的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5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9.1%,预计到2015年,产值将达到12万亿~14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大产业,成为拉动内需、增加就业、保障民生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然而,食品产业的发展与食品安全一直是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主题。因此,在食品工业数量扩张的时期,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实现食品工业科学发展,就需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加重视食品安全质量、走规模化发展道路,是将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点的必然选择。已有针对不同产品,研究“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管理与控制的模式,如山东寿光蔬菜、福建银祥猪肉、陕西洛川苹果、江苏苏果超市、山东出口农产品安全示范区等。

但目前各类食品生产强制性技术规范尚不健全,无法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有效、科学的控制,无法依法监管。然而制定和完善不同农产品食品的技术规范将是是一个漫长的、相关利益方博奕的过程。值得关注的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限量值呈降低趋势,从mg/kg级,降至μg/kg或ng/kg级,甚至更低。关注或需检测的项目数也不断增加和呈现差异性。如榨菜产品出口日本,日方检测达156项。此外,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创新,包装技术与食品安全的联系也十分紧密。各级乃至部级层面的食品生产与安全水平和管理绩效评估未能有效开展。

2.5食品安全项目的检测水平提高,但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缓慢,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亟需提升

实验室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食品安全与质量工作水平关键中的关键。食品安全标准涉及生物、化学、物理、非传统等众多检测项目。化学指标检测限从mg/kg级,增至μg/kg或ng/kg级。生物性的检测从定性到定量或溯源技术应用。仪器分析取代了化学分析,自动化分析取代了人工操作。多残留、大通量检测代替单个项目检测,检测水平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但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不能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其经济性也值得研究。精密(超精密)食品检测仪器检测标准化工作差距较大,同时在基层难于推广。高效和快速、简便和无二次污染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在线快速检测技术、检测质量保证、食品中污染物确证技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另外,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十分缓慢,将原卫生标准、质量标准及行业标准进行科学组合难度较大,进展缓慢。对化学性污染物的天然存在、有意添加及外来污染和非食用物质非法添加等方面的界定,要在食品安全标准中表述较为困难。从新近颁布的有关乳制品安全标准删除三聚氰胺限量值可以看出,从技术层面上讲,包装三聚氰胺迁移至食品中存在可能,较好的基础办法就是制定不同食品的强制性加工技术和操作规范[4]。

2.6食品加工基础条件显著改进,但GMP、HACCP等体系应用的有效性亟待提升

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准入,如种养植、加工、流通、餐饮等都有基于良好操作规范的相应规定。10多年来,基础条件明显改进。如食品加工企业QS,出口食品卫生注册与备案等,在保证食用安全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与传统食品有机结合日渐广泛。溯源技术与安全保证体系建设已有良好开端。预警机制与快速反应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各环节,召回及诚信体系正广泛推广。包括视频在内的有效电子监管技术也逐渐应用于食品供应链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农畜食品的种养分散,集约化、规范化程度不高,对于疫病虫害的控制、化学投入品、兽药与农药的使用监控的有效性差,进而使得源头控制相对较差。GAP、GVP、GDP、HACCP和食品防护计划(Food Defense)应用存在障碍。加工环节的GMP、HACCP应用的有效性尚需提升。如何在种养殖环节和小中型企业的有效应用值得研究。当务之急是“从农场到餐桌”的不同食品的全过程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组织技术力量对餐饮与流通环节,特别是食品运输环节的安全控制方法的研究是薄弱环节。当前,首先要对大宗农畜食品开展研究,然后再逐步完善与推广。

3结语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处于基础性的食品安全控制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全程控制和管理涉及到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多环节,要用科学、安全、有效来统领,建立起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分工合理、制度严明、管理协调和发展配套的食品安全工作体系。食品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食品安全水平显示一个国家的实力,能提升其国际地位和话语权,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性。应基于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期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并实施既符合国际通用食品安全要求,又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揽子食品安全的全过程控制技术,为中国食品工业的科学发展、食用安全提供基础性保障。

4参考文献

[1] 张森富,赵婷.浅析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问题[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9(3):101-103,85.

[2] 张朝晖.浅谈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管[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27):80.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夏季天气炎热,是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夏季饮食安全,切实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各县(区)以及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夏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我市食品安全。现就进一步加强夏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加强领导,增强责任感。

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安排,落实责任,充分认识加强夏季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将夏季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将食品安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明确责任,突出重点,加大整治力度。

针对夏季食品安全的季节性特点,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突出重点,加大夏季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加强对农产品和水产品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禽畜产品的检疫检验,严禁病害肉上市,严厉打击私屠乱宰行为;加强对冷饮冷食、饮料、矿泉水、乳制品、熟肉制品等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严格原料来源、添加剂使用和生产过程的监督,确保产品质量;加强集贸市场、食品超市、粮油、茶叶以及食品批发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出售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无证照经营的违法行为;加强对餐饮业、快餐配送、宾馆、饭店、学校和建筑工地食堂的监管,控制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加大对无证照餐饮单位的查处。各县(区)、各部门尤其要加大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要认真落实各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切实保障夏季食品安全。

三、加大宣传,增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

各县(区)、各相关部门要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科普知识,提醒群众注意夏季饮食卫生,增强群众的科学消费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之间要及时沟通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形成监管合力。

四、做好食品安全应急事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