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网络实习总结

计算机网络实习总结

计算机网络实习总结

计算机网络实习总结范文第1篇

Abstract: The computer network is a combin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t present, the computer network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all walks of life with its advantages of high reliability, high performance and high extension in all fields. Especially in the informatization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 the computer network is developing at an unprecedented speed. The wid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ubiquitous influences the various aspects of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military and social life and so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alents. In a sense, a n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scale and level measures it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and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informatization.

关键词: 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教学方式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mputer network;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273-02

0 引言

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中,计算机网络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实践性强、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同时和多学科相互交叉。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开展计算机网络的课程教学,如何培养计算机网络高技术人才显得尤为关键。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上进行了探索思考,并在教学中付诸于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具有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它的理论发展和应用水映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这门课程中,系统而全面的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广域通信网、局域网、网络互连、Internet协议及其应用、网络安全、宽带IP网络、光互联网、网络操作系统以及网络设计与案例等内容。同时,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也决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前进。而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也必须紧跟着技术发展的脚步。因此本课程又具有较高的时效性。计算机网络技术贯穿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更交叉一部分的数学原理和物理概念,从而体现其交互性强。

2 教学中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体系中,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常见几种问题:

2.1 高速更新的网络技术与陈旧的教科书理论不匹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而在现有的教材中,它的知识点显得有些过时。在这样的现状下,高职院校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就显得跟不上时代的大脚步。容易出现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快速轻松的与现实工作岗位相衔接的现象。

2.2 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课程实践性的需求 在教学方式上,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大部分知识点属于基础理论,知识点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这类课程的教学方式更多的依赖于讲授手段。学生在课程中学习理论概念,难以形成完整明了的框架,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实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计算机网络的实践性非常强,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点,更要善于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网络高技术人才。

2.3 现有的教学评价不够合理 教学结果的考核总是直接关联着教学评价。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评价具体表现在课程本身考核的结果。教学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的成功与否,对教学的影响是直接的。有些高职院校,还采取理论考试的方式来衡量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这种方式是不尽科学,不够合理。还有些院校在考核比例上的设置失衡,这样的现象会造成学生更注重填鸭式的学习,缺少了动手和反思总结的环节,这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现是极为不利的。

3 教学改革措施

3.1 现在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材大部分都是几年前编写的理论知识,课堂教学又依据着教材来讲授,因此学生们在学校所学习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脚步。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两手抓”的策略。一方面在课堂中开展理论知识点的学习,从基础上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对任课教师要求到岗再学习。教师在课余时间到计算机网络的实际岗位中进行再学习,如校园网络中心、企业IT运行维护部等工作岗位。教师在技术岗位上再学习,实现了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步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知识结构和教学形态进行总结和分析,从中得到更有利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经验。

3.2 课堂教学是最普遍存在的校园教学方式。教师在完成课前备课之后,将知识点的讲授搬到课堂之上。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口授的形式,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体现在其抽象性强,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点繁多。如TCP/IP协议簇、OSI/RM互联参考模型等等,学生不仅仅掌握教材中的图片结构,更应该从本质上去认识学习网络的结构。我们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模式,理论课上我们以知识点介绍为主,教师在介绍完理论课之后,在实验室展开实际动手操作的环节。例如,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①有星形、环形、总线型、树型和网状型,在实验室中,让学生进行实际连线操作,通过不同的拓扑结构,观察网络的特点与性能。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提升学生的理性操作。

3.3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考查往往只体现在校园期末考试的试卷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检查自己动手能力的忽略。我们在校园的课程评价中,保留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查,同时结合计算机网络考证的部分。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计算机软考的考试。在此过程中,更加全面的学习网络案例的使用。在考证中全面检验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技能操作,并从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质和工作竞争能力。

4 教学效果反馈

本文作者在课程教学的探索中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结果。通过本次的实践后,学生可以逐渐脱掉“书呆子”的空谈形象,在实际中培养动手兴趣,和学习动手能力。其中最直观明显的效果,是学生从校园毕业后能轻松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中,我们理论加技能两方面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企事业岗位的竞争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的初衷。从宏观上来讲,这样的课程探索与实践是十分有意义和现实价值。

5 总结

本次的教学探索及实践中,我们做到了从实际出发,优化现有的高校课程教学模式。并结合以往教学结果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本次教学改革的价值所在和现实意义。

注释:

①计算机拓扑结构,指计算机网络中把工作站、服务器等网络单元抽象成点,把电缆等通信介质抽象成线,从而抽象出网络系统的结构.

参考文献:

[1]邓亚平.计算机网络[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计算机网络实习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在我院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笔者从三本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出发,在总结分析传统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中的弊端和不足,实践结合教学,对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思路,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我院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不断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院校的特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他们计算机网络操作水平。我院大部分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且应该深入的了解计算机网络原理。而对于把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作为非专业基础课的会计类、管理类、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既不能涉及过深的理论知识,又不能完全抛弃理论知识。学生在实际学生过程中通常对理论知识学习没有兴趣,但是没有理论的指导,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又难以提高。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教学方法的思考

会计类、管理类、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详细的讲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体系结构、协议、工作原理等不适合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际应用,应该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果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对知识进行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实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基础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可能长时间看不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也不能做出自己才产品,这样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总结一些实例,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讲述米特尼克如何人侵五角大楼,马化腾如何利用网络成功,怎么样使我们上网更安全,如何更好的利用网络学习……通过各种实例,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的学习兴趣。

三本院校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缺乏蓝管,则会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上实验课,有的同学看nba,有的同学聊天,没有几个认真的做实验的,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

四、动画演示基础理论

三本院校的学生知识素养不同于一本、二本的学生,但是理论知识又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对一些学生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兴趣,是教学的难点。比如osi参考模型的时候,很多学生不理解,不明白七层模型的基本功能,这样在学习过程中会造成相当大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动画效果,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将枯燥的理论和显示生活中的例子结合起来,力求形象生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提高。

五、实验课上动手能力的培养

网络设备是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的基本,熟练掌握网络设备的应用,是学好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的基础。随着我院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教学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但对于教学方面还是相对薄弱些,特别是设备的更新。计算机网络教学设备价格相对比较高,更新的速度又非常的快,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交换机如何配置,服务器如何配置,一般问题的表现等,学生没有实际动手操作过,甚至有的连交换机都没有见过,对学生来说,老师讲的就是天方夜潭,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教学过程中,应克服各种困难,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接触网络设备。课余时间可以让学生参观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建设,让学生真正体会一下网络环境和应用。还可以利用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在宿舍可以引导他们组建宿舍局域网,然后利用adsl或者校园网直接连接到internet进行实例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组织学生进行宿舍组网的具体步骤:

1、首先要规划好计算机安放的位置,网线的布线,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网络规划的重要性,提高设备的稳定性。

2、规划好网络后,开始动手进行网络的组建。首先让学生了解到rj-45水晶头的制作,会制作双绞线568a和568b国际标准的线序,通过测试设备的连通性,学习整个网线的制作过程。测试完成后,要进行网络连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认识modem、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了解它们的连接顺序,还可以了解硬件设备的相关属性设置。

3、网络连接完成以后,要对网络进行相关配置,包括计算机名称的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dns服务器的设置。通过这些,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关协议的使用,ip地址的作用、形式、子网划分等概念。对dns服务器的作用。

4、网络连接完成后,还要对路由器进行相关的设置,如网络连接的设置,可以让学生pppoe协议,了解modem的工作原理和过程。通过对dhcp服务器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dhcp服务器的设置,了解dhcp协议的配置过程。

5、完成相关配置后,要对网络进行应用。主要有文件共享、打印机共享。通过文件共享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局域网的特点,熟练掌握文件共享。

6、最后还应该注意处理好防火墙的使用、杀毒软件的使用、网络安全、密码丢失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熟练掌握防火墙的配置和使用,认识到网络安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7、实验完成后,要总结组网过程,结合osi和tcplip参考模型,讲解网络模型的知识和应用,解决网络模型在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中的难点。

六、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实习总结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作为一门实用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显示出其重要性。文章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社会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知识。我们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要求,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把这两门课整合在一起,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这门课。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

1.《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深人和提高。在大学一年级,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并参加了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论知识。

2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教材选择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了课程讲义作为简易教材。在编写时,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深人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课程讲义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编写时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性。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时分布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实训课为40学时,讨论课为20学时,课时比例约为1:4:2。从教学方式来看,先集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课,然后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实训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实训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实训安排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训课程后,可完成一些选学的实训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完成它。例如理论课上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学生会去了解市场,回来后都说收获很大。实训课上,例如硬件组装模块,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一纠错重做一复述总结。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讨论课上,例如故障检测模块,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一预设故障一分组讨论一尝试修复一纠错重试一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

6.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一个手段。学院现有实验设备组数少,课时紧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将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程信息等)以文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网上,供学生直接网上阅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学院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也为了学生课下实训方便,实训室开放了网络环境,某些实验可以通过WEB方式登录到实训室服务器进行操作。

7.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考核目标是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废除了期末笔试考试,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为期末总成绩,该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学习过程评价+综合考试。考核中学习过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学习过程包括所有实训课的平均成绩、社会调查报告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而综合考试包括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和口试。

计算机网络实习总结范文第4篇

计算机网络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随着该课程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部分高等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将其总课时定在48~64学时,而其中的实验课时定在12~16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实验课程与其他实验课程不同,对实验环境要求较高,对原理的理解非常重要。如何为学生们上好计算机网络的实验课程,成为许多高等院校教师们研究的重点课题。文章从两个方面探讨在网络工程专业中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

(1)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网络工程专业中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是网络安全、网络工程、网络编程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前导课程,在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同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也是上述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前导课程。因此,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摒弃大而全的指导思想,重点在于引导学习者理解计算机网络原理中体系结构思想,了解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2)计算机网络的实验课程应协调与相应原理课程的衔接,在内容和模式上辅助学习者加深对网络原理的认知和理解。当前,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在教学模式与内容上主要采用“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两种方式,如果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同样在内容与模式上与原理课程相对应,实验课程的设置紧跟原理课程需求,不仅可以消除对计算机网络原理的抽象感,还可以使原理课程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

1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也是网络工程专业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实验的基础。通过对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关于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方面的文章进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应用型高等院校在如何搞好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大多采用建立宽口径、分层次、突出前沿的实验教学体系思路,将实验类型设置成基础验证型实验、配置操作型实验、编程设计型实验、综合提高型实验四大类,详见表1。在计算机网络实验课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做到面面俱到是一件艰难的任务,即使采用网络仿真模拟器的形式来增加学生课后练习的时间,也很难保证达到所要求的实验效果。因此首先应明确,无论是原理课程,还是实验课程,高等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都属于该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一般开在第二学年的第四学期,或者第三学年的第五学期。它为后续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如网络工程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编程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等)打下坚实基础。仔细分析表1不难发现,第一大类基础验证型实验中,部分实验内容可以放在网络操作系统实验课程中;第二大类配置操作型实验中,部分实验内容可以放在网络工程技术实验课程中;第三大类编程设计型实验,部分实验内容可以放在网络编程技术课程中。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第四学年专门开设了一门综合实训课程,表1中的第四大类实验更是可以放在网络工程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中进行。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模型以及网络协议工作原理等。因此,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设置,首先应明确该门课程在整个网络工程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其次,应结合该门课程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内容,以达到通过实验辅助理论教学,提高学习者动手能力的目的。

2“自底向上”的教学模式与实验课程的结合

目前,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普遍采用两种教学模式:“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即基于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的混合层次结构,由底层(物理层)向高层(应用层),或者由高层(应用层)向底层(物理层)展开讲解。两种教学模式各有特点。“自底向上”教学模式一般采用Tanenbaum编著的教材《ComputerNetworks(4thEdition)》是计算机网络的经典教材之一,属于典型的“自底向上”教学组织形式。该模式的特点在于强调通信原理,注重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的具体实现技术,注重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内容包含较为全面。因此,在此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内容设置,从底层的基础实验作为起点较为符合原理课程的需求。“自底向下”的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的基础理论要求较高,强调通信原理基础理论的重要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尚未学习过,或者刚刚开始学习通信原理课程,在对底层基础技术细节理解中感觉难度较大,实验验证的难度也较大。因此,第一次实验内容建议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为主,例如网线制作与网络连接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自己动手制作的网线进行电脑间的连接。实验虽然简单,但却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目的。第二次实验开始于原理课程讲解数据链路层的知识,重点在于理解数据帧的概念以及了解网络中间设备的知识。建议实验内容以计算机网络的中间设备以及数据帧的概念为主,例如采用多台电脑通过网线接入集线器或交换机,进行交换机配置。使学生了解到数据帧既可以在总线结构的网络上进行总线广播,使总线上所有的终端都可以接收到数据帧;也可以通过网络中间设备进行转发,使互连的多台电脑可以接收到数据帧。当原理课程进入到网络层知识的讲解时,协议分析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第三次实验内容建议以使用协议分析器进行数据包捕获、流量监控、IP报头分析为主,直观地将复杂与抽象的网络协议展现在学生面前,强调网络协议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重要性,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当“自底向上”的原理课程讲解到网络传输层时,原理课程重点在于介绍TCP协议与UDP协议的各自特点,因此,第四次实验设置建议使用协议分析器捕获HTTP协议,分析其中的TCP三次握手的连接过程的,以及四次握手的关闭过程,帮助学生理解TCP协议与UDP协议二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计算机网络的最后一层是应用层,建议第五次实验内容重点分析应用层的协议,例如通过Socket的基本知识与某种高级语言结合,去实现某个经常使用的应用软件或命令,比如实现Ping命令。鼓励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如何用程序实现Ping命令的运行过程,尤其是实现Ping请求与应答报文,进一步加深理解网络通信的具体实现过程。通过上述每一层的实验内容设置,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底层开始,逐步向上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与协议的重要性,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与工作原理,使实验课程和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达到良好契合。

3“自顶向下”的教学模式与实验课的结合

“自顶向下”的教学模式从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上来看,内容组织形式正好相反,从网络的体系结构概述开始,依次到网络的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较为经典的教材是Kurose&Ross编著的《ComputerNetworking:ATop-DownApproach(5thEdition)》,属于典型的“自顶向下”教学组织形式。“自顶向下”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注重应用,以Internet为对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内容重点突出。实验内容的设置以结合Internet应用为主,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为目的。本着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理论知识学习服务的指导思想,笔者所在学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在采用“自顶向下”的教学模式前提下,第一次实验内容的设置通常是利用某种高级语言,结合Socket函数,设计大多数学生在Internet应用中曾经用过的应用软件。例如用于文件处理的FTP客户端应用程序设计,实验题目看似较难,但对于已经是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之前通常已经学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课程,只需在实验课上稍微补充一些Socket函数的知识,并且不需要复杂的网络底层知识,在简单的硬件设备(例如PC)上,就可以实现该实验。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自己动手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网络应用程序,并且该网络应用与现实生活中的网络应用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后续课程学习的热情与兴趣。通过第一次实验,学生对网络应用层的理论知识也有了初步理解,例如学生们在设计FTP客户端程序时,注意到FTP服务器使用熟知端口来提供服务,而客户端使用临时端口来发送请求,在程序设计过程中,需仔细设计不同的端口号。同时,对应用层的其他协议也能很好地掌握,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甚至利用课余时间练习设计其他协议的客户端,如HTTP、POP3等。随着原理课程的逐步深入,同第二节中“自底向上”的教学模式一样,每一层设计一个实验内容,紧随原理课程的进度与要求。实验内容的设置遵循3个原则:①实验不求多而全,但要力求使每个实验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能够启发学生解决一类问题或能触类旁通,促进学生思考;②每个实验都紧紧围绕原理课程的知识进行设计,争取做到边讲解边做实验验证;③实验项目的设计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

4结语

计算机网络实习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实验驱动;兴趣引导

作者简介:井超(1980-),男,天津人,中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讲师;高媛(1972-),女,山西太原人,中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山西?太原?03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北大学2011年校级教改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75-02

网络是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网络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网络技术发展与应用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与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科学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报道,目前网络节点数量以指数级在增长,每天入网的用户也呈指数级增长。因此,培养足够的网络专业技术人才,是各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重要工作。[1]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大学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它是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同时还是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全国统考专业考试科目,所以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2]从特点上来说,计算机网络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它既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也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所以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很广,概念多,知识量大。同时,“计算机网络”课程也是一门理论强、实践多、与现实贴近的课程,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3]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讲清楚理论知识,又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既让学生对整个网络知识体系清楚,又能解决实际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4]

一、教学目标

开设一门课程之前,需要明确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要清楚这门课程的讲授要达到什么目的。总体来讲,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可以概况为以下三类。

1.以考试为目的

不可否认,对学生学习效果考核的一个最重要途径是考试,也正因为如此,一部分学生是以考试为目的来学习某门课程的。为了针对考试,尤其是一些学生会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网络部分、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网络工程师考试等等诸多考试,因此,教师必须把教学大纲和各类考试大纲结合起来,对于交叉内容应该着重强调,也可以在教学中借鉴各类考试中的一些经典例题。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其经历的技术变革已经有若干代,早期的一些技术虽然早已不再提及,作为知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应该在课程中提及每种网络技术中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流技术及基本思想,这样既可以使网络知识具有完整性,同时也能覆盖到各种考试的范围。而对于当今的主流技术,各种考试中所占比重不一,侧重点也不同,讲授时应该以主要的应用形式及采用的方案为主进行介绍。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庞杂的知识点要根据教学任务要求,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详略编排。这在“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该课程所涉及的概念、思想、问题的数量恐怕是计算机相关课程中最多的,所以,安排好详略非常重要。

以局域网技术教学为例,在介绍OSI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时,必须提到局域网技术。伴随IEEE802委员会的成立及其系列标准出台,局域网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并且也影响着其他网络相关技术的发展。这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以太网(IEEE802.3),但整个IEEE802的系列标准都应该提及,对于当中早期的一些技术,如:令牌总线网(IEEE802.4),令牌环网(IEEE802.5),分布队列双总线DBDQ(IEEE802.6),都应该适当提及。对于其中的一些新技术,如:无线局域网(IEEE802.11)、无线个域网(IEEE802.15)、无线城域网WiMAX(IEEE802.16)也要做适当的介绍。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接触各类考试的时候有所准备。[5]

2.以网络技术应用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