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文化

城乡文化

城乡文化

城乡文化范文第1篇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城乡二元分割依然存在;农民工进城仍面临着住房、社保、教育等问题;城市房价过高;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严重,等等。

1.户籍制度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形成了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享有不同的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通常而言,城市户口有着较高的“含金量”,承载着较多的社会福利和教育资源,有着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社会保障;而广大农民身处社会底层,就业机会少,收入水平低,教育医疗差。这种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影响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城乡发展不均衡。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由于农村发展滞后、生产效率低下,以及收入分配扭曲、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0,远高于世界平均比值1.5。其次,城乡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城市以服务业、工业等为主,有着较高的产业附加值;农村以农业为主,现代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再次,城乡人口素质差异大,农村人口多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仅占1%;城市人口以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主,受教育程度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城乡收入差异。最后,城乡之间的公共资源配置差别很大,城市的教育、医疗、通讯、交通、文化等方面普遍高于农村,这种公共资源投入上的差异,导致了农村发展滞后。

3.农民主体地位缺失。

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乡居民 的地位不平等、待遇不一样,农民的主体地位缺失,经济、政治、文化等权利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例如,农民进城务工常面临着医保、子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使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生活之中;由于农村土地产权主体不明、权限不清,农民无法合理支配和处置土地,在土地征用中农民无法得到合理补偿;在农村集体事物管理中,农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等得不到保障,等等。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方法策略

1.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是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制度根源,要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破除不合理的户籍制度。首先,应逐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中小城镇要取消农民工落户的障碍,大城市应降低落户标准,有秩序、有条件地引导农民工到城市落户。其次,应减少捆绑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社会福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农民工进城所面临的子女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一系列问题,使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益。

2.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应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和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应积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力,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应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农民收入多元化。例如,可以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引导农民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此外,应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应理顺农产品价格机制,适时提高农产品价格,不断缩小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健全农业补贴机制,加大良种补贴、种粮补贴等补贴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基础。

3.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体制下,广大农民面临着户籍身份、福利待遇、社会就业等诸多歧视,这使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逐步消除各种社会不平等,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例如,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登记制度,用法律明确农民的土地权利;应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使农民在土地征用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再如,应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充分保障广大农民的知情权、选举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政治权利,让农民管理农村事务。

三、结语

城乡文化范文第2篇

20xx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一年,为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广大群众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区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全区文化软实力为目标,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为全区人民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为全面建设“实力xx、活力xx、生态xx、魅力xx”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工作任务

1.精心搭建文化活动平台。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有本地特色、为群众所喜爱的文体活动,以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纪念日为载体,充分利用全民迎奥运、庆奥运这一大好时机,广泛深入地开展“文化月”、“体育周”等活动。协调xx电视台《庄稼院》栏目组与新大地公司、乐农庄园等农业龙头企业联合举办展示我区新农村建设丰硕成果的文艺汇演,为全区企业和城乡群众搭建好宣传与文化展示的平台。

2.发挥好大型活动的示范作用。一是全力以赴组织好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文艺汇演和摄影展,充分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在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中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二是选送体现xx特色,展示xx风采的优秀节目参加xx电视台春节晚会。三是开展好以迎奥运为主题的书法、美术、摄影大赛,展示xx人积极健康的精神风貌。四是继续办好“中韩民间艺术节”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区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3.切实抓好文化“三下乡”活动。以“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文明生活”为主题,开展文化系列“三下乡”活动。一是开展送图书、送对联、送年画到大集、到村屯、到农户活动。二是充分发挥文化演出大篷车、电影放映流动车、图书流动服务车的作用,全年力争实现送戏下乡100场以上、送电影下乡1600场以上、送图书下乡100次以上。三是举办全区迎新春书画作品展和元霄佳节秧歌大赛,实现以城促乡,城乡互动的文化发展格局。

4.继续抓好全区文化广场活动。以宣传十七大,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xx为主要内容,以激发群众热情、提高居民参与率、促进居民自发开展活动为原则,在全区各乡街继续广泛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全年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主题鲜明、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广场活动要达到450场以上。

5.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面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以“喜迎奥运,共享和谐”为主题,广泛开展体育进社区、进村屯、进家庭活动。积极参加市政府开展的“奥林匹克节”活动,在全区举办奥运及健身知识竞赛、健身路径比赛、趣味运动会等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同时,对体育指导员进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体育指导员的工作能力,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共享体育发展的成果。

6.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今年,将新建10个文化广场,使社区和村屯文化广场拥有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改造南塔、长青、方家栏三处公园,形成有规模的健身活动中心,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以现有资产为基础、以节目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上下贯通的广播电视网络运营新格局,形成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业务、统一标准的集团化管理新体制,进一步促进网络优化升级和规模效益增长。

7.建立健全群众艺术团体。发挥区文联和各协会的优势,通过推介人才、提供场地、培训指导、才艺展示等办法,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前进农民乐队、祝家女子唢呐队、柳塘诗社、满融朝鲜族歌舞基地为示范,引导、扶持、鼓励广大居民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等文艺团体,努力打造地区文化品牌。

8.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优化招商引资环境,鼓励、支持和引进各种资金进入文化领域,推进奥园国际动漫、李相新城等项目中的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建设,带动全区文化项目取得新突破。

9.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区。在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充分调动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积极性,继续做好人员的选派、培训,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力争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圆满完成全国文化先进区创建工作。

10.充分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团组织优势,深入开展“青春xx”系列活动,提升广大团员青年在实现xx全面振兴中的贡献率。二是调动全区广大妇女的积极性,在全区妇女中开展“巾帼妙手迎奥运”等活动,推进和谐家庭创建,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三是在中小学开展“与文明携手,与奥运同行”和“小记者xx巡访”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四是在一线职工和农民工集中的社区、村、工业园区设立职工书屋,强化基层工会文化阵地建设。

三、保障措 施

1.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的xx区繁荣城乡文化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安排工作汇报会、调度会和现场办公会。各乡街和各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抓文化建设也是抓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把繁荣城乡文化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力求做到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活动的高质量和组织的高水平相结合。

城乡文化范文第3篇

“乡下人进城”这一现象在北京表现得尤为突出。根据2003年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全市在京居住一天以上的外来人口为409.5万人,居住半年以上人员为307.6万人;务工经商人员为318.5万人,其中农民工239万,占75%。这近300万农民工是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主体,不仅是某些行业的主力军,而且实际上已是整个北京城的有机组成部分,渗透到北京都市生活的各个领域。

北京农民工主要是这样一群人:农村户口,由外省市进入北京务工;在北京至少居住半年以上;以16-40岁年龄段人群为主;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以初中学历为主;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收入低;职业集中于餐饮、批发零售、社会服务、建筑业、制造业五个行业;主要居住在用工单位提供的民工宿舍或散居在城八区的平房区。特别要强调的是北京农民工的学历。统计表明,在6岁以上的外来人口中,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10.7%;受过高中教育的占16.4%;受过初中教育的占57.8%;受过小学教育的占13.2%;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1.9%。其中,农民工初中学历的占到72.71%。这说明北京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并不算低,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接受能力。

农民工的存在,对北京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或社会关系方面,而且不可避免地体现在北京文化空间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使北京文化空间形成了“乡下人文化”与“城里人文化”的二元结构,这种结构实际上是由于农民工大量涌入而生成的对我国城市/农村二元结构的移植。这种文化空间的新变,对“进城的乡下人”和“城里的文化人”都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互动关系。

1

“进城的乡下人”正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参与技能,改善目前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与“城里的文化人”交流,融入北京的文化生活。

为了解北京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现状,我们在2005-2006年曾组织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研活动。这里所讲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是指北京市农民工现有的、能够实现的精神文化生活,简称其为有效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指北京农民工渴望的、现阶段不能够实现的精神文化生活,简称其为潜在的需求期望。调查表明,北京市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没有一种普及率(指经常做的比例)很高的文化活动。调查发现,没有一种文化活动的普及率超过50%(最高的看电视也只有49%),普及率超过20%的只有看电视、看报纸、看杂志、看书(主要是小说)、听随身听/录音机五类活动。即使是看电视这种简单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不是大多数农民工能够得到满足的。对于那些需要付出较多时间、较多费用并且需要一定技能的消费娱乐类和体验消费类文化活动,农民工较少涉及。

(2)北京农民工迫切希望得到学习培训的机会。在现实生活当中,农民工自我感受就业压力很大。大多数农民工希望通过学习增加就业的机会,甚至由此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比如,大多数的农民工认为“电脑已经成为一个打工者必备的技能”。

(3)北京农民工交际圈封闭,文化活动更多的是自我消遣,他们渴望突破。无论生活还是找工作,农民工更多地局限于熟人朋友之间的联络,与社区居民很少来往。调查显示,73.19%的北京农民工渴望融入北京的城市生活,并且他们的学习愿望非常强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2.08%的北京农民工做过义工,甚至有1.93%的农民工经常性做义工,而且有高达33.57%的农民工愿意做义工,反映了北京农民工渴望与其他阶层发生互助关系的愿望,并不想一直处于被同情、被援助的地位。在“想”与“做”之间存在的差距,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农民工自身的工作岗位的要求限制了其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二是社会上对农民工做义工普遍还持有讥笑、轻视和怀疑,甚至拒绝的态度;三是目前做义工还有一定条件的限制,有些甚至是具有歧视性的条件,比如:义工必须是北京户口,这就是很多农民工不能跨过去的门槛。

目前,北京农民工已经组建了诸多文化团体,在大都市里建构着自己独特的精神诉求:比如,1996年,北京部分打工人员在《农家女》刊物的组织下,成立了“打工妹之家”,还专门出版了自己的刊物《打工妹》,发表了一批作品。2002年,部分打工人员在北京成立了“打工青年艺术团”,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一个“北京农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2002年5月起,这批各有文艺特长的打工者,把建筑工地、社区广场当舞台,利用业余时间四处为民工免费演出。两年多来演出了200多场,不但深受欢迎,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他们在自制的《天下打工是一家》的CD宣传语中说:“这是一个沉默的群体,他们不能表达自己。而‘打工青年艺术团’却能通过文艺发出了我们自己的声音。”2005年,一批北京农民工组建了叫“劳动号子”的演出团体,这个演出团体的存在之艰难,从以下介绍可见:“很多队员有过做群众演员的‘北漂’经历,他们从城乡接合部电线杆上贴的小广告找到‘劳动号子’,又带来各自的朋友和同学。这样松散的组织,坚持下来实属不易。难免遇到有人回家收麦子,有人加班没有时间参加排练,所有的节目都安排了A、B角色,以防突发事件。”((《劳动号子喊起来》,载《南方周末》2006年7月6日)虽然如此,他们还是顽强坚持下来了,并在2006年6月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农民工为主题的“我们在一起2006年”活动周。2007年2月,由香港乐施会支持,北京打工青年艺术团发起的同心诗社成立。来自广东、河北、山东、河南、陕西、辽宁、浙江、四川、内蒙古等省区在京务工的几十位工友、歌手等共聚一堂,以相互交流创作的简朴方式举行了诗社的成立仪式。其成员都是外地来京打工的工友:建筑工人、保安、厨师、食堂女工等。众多文化团体在北京的纷纷涌现,既充分说明了农民工提升自己、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也表明了农民工文化团体正日益成为北京文化空间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城里的文化人”,尤其是作家、艺术家,日益关注“乡下人进城”这一现象和“进城的乡下人”这一群体。

近几年来,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底层日益成为众多“城里的文化人”的一个热点。社会学研究如王颖的《中国民工潮:关于打工族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王洪春的《中国民工潮的经济学分析》,电影如贾樟柯的《小武》、杨紫烨的《颍州的孩子》,小说如刘庆邦的《神木》、曹征路的《那儿》、阎连科的《丁庄梦》,报告文学如陈桂棣、春桃的《中国农民调查》以及“打工诗歌”等,都引起了国人瞩目,甚至引发了较为剧烈的论争。其中,以“乡下人进城”和“进城的乡下人”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热点。

近20年来,北京乃至中国文坛流行着一种试图把“审美性”和“政治性”分离开来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对以往极“左”文学思潮的反拨,是可以理解的,但它并不正确,也不符合新文学的发展实际。关注弱势群体,呼吁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任何一个作家作为国家公民所应该秉具的素质。很难想像一个没有道德担当的民族的文学会是健康的。可喜的是,进入2000年以来,北京作家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大大加强了。作为农民工最多的大城市之一,北京的不少文化团体和作家都积极关注“乡下人进城”这一现象和“进城的乡下人”这一群体。比如,2005年《北京文学》举办“第二届北京文学奖”,就特意将“读者最喜欢的报告文学奖”颁给了胡传永的《血泪打工妹》。2006年7月,北京市文联发起了“首都文艺家边村行”活动,积极关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互动。

曾几何时,《我爱我家》《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成为京城热播的电视剧,城里人看起来乐此不疲,津津有味,而眼下的《刘老根儿》《保姆》也同样成为热播节目,还是那些城里人,对农村农民的命运备感关注。这种转变既是时代潮流影响的结果,也是“城里的文化人”自觉调整的结果。北京作家阎连科就这样反省这20多年来的文学思潮:“文学当然不应该承担过分的责任,这是几十年文学发展的教训,但如果文学到了什么也不再承担时,文学也就不再是文学,而是流行文化。如今劳苦人已经从文学中退了出去。我们从文学中很少看到对底层人真正、真切的尊重、理解、爱和同情。这个问题在近年的长篇创作中尤为突出,像萧红那样的写作已经几乎绝迹。”

20世纪30年代,新兴的左翼文学拨正了“五四”以来过于注重知识分子生活的题材限制,继承了鲁迅开创的“乡土文学”关注底层民生的这一面,并把关注的底层从农民拓展到工人,为文坛带来了新鲜、刚健的气息。回顾历史,反思现在,北京作家如何在当下的现实环境中,继承左翼文学传统,积极关注“乡下人进城”和“进城的乡下人”,无疑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3

目前,在北京文化空间这一层面上,“进城的乡下人”和“城里的文化人”之间的最大问题,是存在着诸多障碍性因素,不能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乡下人进城” 这一现象和“进城的乡下人”这一群体的出现,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结果。这种不平衡在任何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这种不平衡。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不同阶层之间没有互动、缺乏交流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僵硬的、因循守旧的社会,不可能适应世界性竞争。相反,如果一个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性和交融性很大,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才有可能得以协调解决。我们应该意识到,与“上山下乡”那种强迫的“城乡交流”相比,这种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展开的“乡下人进城”无疑是一种时代进步,并更能有效推动城乡间的交流。而积极推动“进城的乡下人”与“城里人”的文化沟通,实现彼此的文化融合,对促进北京乃至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城乡文化范文第4篇

一、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所谓城乡文化一体化就是在一个行政区域内,城乡文化事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资源共享、共同繁荣,不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基本享有同样的文化权益。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打破城乡文化二元结构,逐步弥合城乡文化发展鸿沟,实现城乡文化共建共享和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1.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涵

城乡一体化包括政策、经济、文化、社会的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和谐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文化建设是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一个重要内涵。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要把农村居民的身份户口转为市民,让他们住上城市楼房,更重要的是促进其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在生产生活方式中,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居于中心地位。缺失文化建设的城乡一体化,必定是不全面的一体化;缺乏精神文化的生活,就不是完整意义的市民生活。

2.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证

文化本身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人的文化观念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综合素质。文化建设不仅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涵,同时反作用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直接影响着一体化的深度。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蓬勃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文化建设的滞后,必定会影响甚至延缓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居民在参与文化建设中转变思想观念,形成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树立关心社会发展的市民意识、文明意识、参与意识,能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群众基础。

近年来,我国在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等方面有了较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文化建设还比较薄弱,农民的文化生活还比较贫乏和枯燥,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如何采取得力措施,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改变城乡文化不够均衡的局面,实现城乡文化的共建共享和一体化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1.推进农村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政策上要给予支持

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2.完善并健全农村文化组织机构,落实人员与经费

按照中央要求,要实现县(区)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有标准文化活动室。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

3.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是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进程。二是要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县、镇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将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纳入财政预算,保证一定数量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三是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热心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城乡文化范文第5篇

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尽管情况各有不同,但文化建设都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许多地方的农民茶余饭后或农闲时节,只能靠摸牌搓麻打发时间。长此以往,好的传统文化几乎断层,现代文化更是难以传播,群众虽然脱离了物质的贫穷,却陷入了精神上的贫瘠。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不断加强,但是,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城乡文化距离一体化目标还很遥远,城乡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差距大,乡镇综合文化站尚未全面普及,农村文化干部缺口严重、缺乏稳定的乡村文化干部队伍。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还需从资金投入、整合资源、培养人才等方面着力。

一、补齐农村文化设施短板

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决定》要求: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中央财政在划拨文化设施建设资金方面,应向落后农村地区倾斜,建立按项目、按比例分担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营的经费保障机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应加强对农村文化项目的整合,集小钱为大钱,集中力量解决农村文化服务资源不足、资金分散的问题;应变政府包办为招标采购,改进财政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回报率。

要落实地方政府划拨土地用于文化设施的政策性规定,妥善解决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拍卖等问题。在许多地方,不仅没有建设新的文化馆、站,原有的文化设施也常常被挤占,文化馆、站场所被用来招商引资、商业开发,出现了文化活动无场地,文化馆人员无处办公的窘境。对此,有关部门应进行检查,坚决纠正这种错误做法。在国家扶持、地方筹资的基础上,要确保文化站和文化活动中心基本设备维护费、经常性活动经费以及内容建设经费,农民群众自办文化活动等费用。

看电视、看书、看报刊,是农民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工程,初步解决了农民看电视难、读书难的问题,但农民看报纸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我国现有报纸很多,但真正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报纸很少,由于农村经济不够发达,农民收入低,农民没有订报习惯,为农民办报,在发行和广告经营上都难以走向市场,难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所以,许多出版单位不愿意为农民办报。《决定》提出: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目前,全国省级党报创办的农村版只有10多家,且大多处于艰难维持阶段。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报刊体制改革,应把党报农村版列入为时政类报纸,国家和省级财政予以适当扶持,以更好地发挥党报农村版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解决农民看报难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各级政府进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一定要科学论证,从农村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花架子工程,要考虑到当地农民的接受能力与兴趣,不做无谓的浪费。

二、整合城乡文化资源

为了有效整合城乡文化建设资源,各地应将国家城乡文化建设的各项工程,如“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宣传文化站建设、远程教育系统等合理配置,发挥整体优势,避免重复建设。

近几年,全国性的文化惠农项目进展顺利,但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落后,乡镇综合文化站尚未全面普及,基本没有投入使用。同时人才培养机制滞后;农民文艺团队发展不规范,相当多的群众自办文化团队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受经济状况和地区文化特点的影响,农民文艺团队的发展不平衡,一些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的农村文艺团队发展较快,大部分农村则基本处于空白。针对这一问题,各地要鼓励城乡居民自办文化中心、图书室等活动中心,制定群众自办文化的发展目标、措施和相关政策,通过组织文艺汇演、开展文化交流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文化。

当前,各地都涌现出了农民自办文化室、文化大院的可喜现象,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和农村的退休教师、退休干部等人,利用自家的场地房屋等设施,购置文化活动用品,无偿为村民服务。如北京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聂礼华,投入百万元在老家安徽和县建设“乡村俱乐部”,设有放映室、室、保健室,其中保健室里拥有24小时制氧设备、全自动吸痰处理设备、颈椎牵引设备、全科治疗仪等,仅这些设备就投入60多万元,一些设备连县医院都没有。俱乐部对乡亲们免费开放、免费服务。合肥市三十岗乡东瞿村退休教师周耀先,在家里办起了文化站,每天都吸引大量村民前来看书看报、打球下棋。对这些热心文化建设并且已有一些经济投入的,地方财政应给予表扬、奖励,并进行适当补贴,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各级政府应积极培育城乡文化市场,通过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和现代交通通讯等手段,促进城乡文化市场双向对接,要用明确的政策导向、积极的财政投入,来支持和推动各种文化下乡活动。把城市文化资源与农村文化市场、农村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开发乡村文化旅游,引领城镇居民走进乡村;积极引导各团体及居民个人开展各种形式的城乡共建活动,不断促进城市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影剧院等优势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重点支持文化站、图书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活动。组织农村文化单位或文化工作者到城市学习,增强农村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创造力,同时也要让先进的文化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地区的老百姓。当然,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一定要注重研究农民的需求,真实地反映农村现实生活,要接地气,把真正符合农民消费需求的各种文化产品、文化服务送到农民身边,带动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建立农村文化专业人才队伍

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除了资金、资源以外,关键还要有一支稳定的文化建设队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但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基层依然存在,基层文化单位缺乏稳定的专业队伍,人员年龄大,观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陈旧,能力和素质难以适应新时期基层文化工作的需要。农村地区并不是没有文化底蕴,很多好的艺术作品都来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深深植根于农村广袤的土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出,在农村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目前我国农村普遍没有专门负责文化方面的管理人员,除去个别农村有“文艺能人”自发组织活动外,大多数农村农村文化方面的工作一般无人过问。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农家书屋等缺乏管理员,致使运营困难,村级文化设施建得再好,各部门、各条线配送到村里的图书、设备再多,也只能是闲置或散失,难以发挥作用。针对农村文化人才的缺乏,政府应当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文化站工作,充分利用艺术馆、文化馆、艺术院校的师资力量,加强城乡文化干部人才和骨干的培训,努力提高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素质,培养“德艺双馨”的乡土文化能人。

同时,文化服务管理机制要理顺,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更要跟上。国家应把乡村民间文化人才开发纳入人才发展规划,在人才政策和人才服务方面要一视同仁。文化惠农工程不仅只送产品,更要送“技能”。文化干部应多下基层培训指导,积极培植农村文化的自生机制。各地也应制订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的培训计划,采取函授、参加艺术院校学习、邀请艺术学院老师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为农村文化工作者提供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工作的需要。

综上所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文化机构和从业人员都要主动顺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趋势,主动繁荣农村文化,主动帮扶农村文化,主动加强农村和城市的文化对接,让健康自信、充满活力的农村文化惠及每一个农村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