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教学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管理;创新

高等学校泛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在我国,一般情况下高校的概念等同于大学。如果说教学工作是大学所有工作的核心,那么教学管理就是大学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的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手段,使教学相关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目标的过程,它是教学秩序正常运行强有力的保证。常规的教学管理活动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状态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以及各学科、各专业、课程、实验室、教学中心、教学基地、教学队伍、各类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相关基本建设管理,以及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管理。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在今后十几年内,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改革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为何目前越来越迫切的需要进行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呢?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力保障,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学生是目前高等学校都在实践和研究的问题,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就需要在教学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要求。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高等教育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外部环境来看,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多样化、社会化、国际化、民主化、信息化等一系列变化趋势。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阶段发展到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大众化不单是一种量的描述,而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整体的考察和说明,高等教育大众化直接导致了教育主体、结构、目标、功能、内容、形式、方法、评价等各方面内容的多样化。如果把当年的精英化教育比作象牙塔,那么现在的大众化教育则更像服务站,它让曾经独立的大学与产业、工业、市场、商业、用户等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学本身的发展已经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大学内部也产生了诸如就业、财政、商业化等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的传统大学也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讲授标准等都与国际接轨。从高等教育内部环境看,近年来大家对教育的本质从工具论走向人本论,教学的本质也从教本位转变为学本位,教学内容上开始由传授论转向协商对话论。以上变化必然导致教学管理需要从过去的行政主义的论调转变为服务、保障论,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管理以管理者为中心,强调统一要求,内容僵化,重在控制。这样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高等教育的创新环境了。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高等教育办学环境,我们需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僵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传统的计划式、指令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变化。

高校工作的本质是培养人才,如何能够通过新的课程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来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是每所高校都应该追求解决的问题。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建立一个能够顺畅运行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体系是完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各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保证。通过总结燕山大学车辆与能源学院几年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的经验,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仅仅是教学管理部门的事情,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学生部门的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将学生工作部门纳入到创新教学体系中,把学生的科创活动作为创新教学的组成部分。学生工作部门和专业指导教师共同组织实施创新知识与方法讲座、创新成果展示汇报会和大学生科创活动等。创新教学体系中,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部门与部门之间,教师与学工人员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的协调配合。如此,可以构建一个覆盖大学教育各个阶段的学生科技竞赛与专业教学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学生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结合的创新教学体系。

本科生创新教学体系的建立实施,需要学校教学管理方式改革创新的支持,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实施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能很好的为这一教学体系提供制度保障,燕山大学也已经在三个学院进行了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试点,预计2016年会扩大试点范围或全面铺开。校院二级管理后,高等学校的管理重心由学校各职能部门下移至二级学院,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管理潜力。学院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和基本单位,其在教学管理的理念更新、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方法及运作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如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教学管理效率低下、师生课堂氛围混乱等[1]。我们必须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勇于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才能使大学的教学管理方法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变革方向,用创新的教学管理模式为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管理范文第2篇

(一)教学管理制度过于陈旧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大部分都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缺乏创新和改革的精神,面对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无法很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没有机会进行教学改革,学生的主体性也的不到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效果。高校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地方,应顺应时展的脉络,不断创新管理制度,使教学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二)教学管理制度系统性不强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性不强,管理工作大部分依靠以往的经验,为了完成管理任务而管理,管理工作缺乏目的性,这都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管理制度缺乏明确认识的表现,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根据高校的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化

(一)创新教学管理理念

教学管理理念对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完善教学管理的理念,不断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努力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促进教职工共同发展。要做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刚性管理是具有权威性的硬性制度,柔性管理是以情感和精神来感染人,这是实现高校教学民主管理的有效方法,也有利于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处理好竞争与合作之间关系,当前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要实现良好的发展,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还应学会合作,在健全竞争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高校各级人员之间的合作,从而做好管理工作。此外,教学管理制度应坚持民主管理,加强教师、学生等参与高校管理的权利,不断提高他们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二)优化教学管理的制度环境建设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离不开教学管理制度环境的建设,有了良好的制度环境,管理制度的实现也就变为可能。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首先全社会都应积极树立教学管理的意识和观念,为高校制度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高校本身也应积极不断改善校园的生态教育环境,为教学管理制度的实现提供有力的资源,高校应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校园形象,管理工作应逐步向开放式转变。此外,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也离不开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保障。因此应逐步健全法律法规,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确立提供法律依据,使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提高教学管理制度中的服务意识

以往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控制、管理学生、教师等的行为、工作、学习,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硬性管理。而当前,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下,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就不仅仅是为了管理学生,控制学生的行为举止,也应把服务学生作为新的管理内容,为高校学生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中,学生不是被管理的对象,而是被服务的对象,高校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健康的成长。这种服务意识不仅仅是理念上的,要应用到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完善的制度监管和评价体系

完善的监管和评价体系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找出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从而更好地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监管和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显现出高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效果,而且也是教学管理制度的有效保障。建立制度监管和评价体系时,应遵循客观性的原则,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做出真实、科学的反馈,保证教师、学生等管理效果的实现。此外,制度监管和评价体系也要满足高校发展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要求,以实现高校的教育目标为指导开展工作。与此同时,高校的教学制度监管和评价体系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强调学生文化知识的提高,也要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便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以及教学质量的实现。

三、结束语

高校教学管理范文第3篇

一、高校学生教务管理的特点

1.政策性

高等教育在我国的教育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党和政府对于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十分重视,其中也包括高校学生教务管理工作。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已经针对高校学生教务管理工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而高校在实际开展学生教务管理工作时必须要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一方面,高校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还要遵守学校本身的相关规章制度。只有始终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来开展高校学生教务管理工作,才能够确保该工作的有序开展。[1]

2.规律性

高校学生教务管理是一项多因素、多序列以及多层次的管理工作,且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连续性。观长期以来的高校学生教务管理经验来看,这项工作是具有规律性的。虽然在高校学生教务管理实践过程中总会不停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但其工作的开展是一以贯之的,总体方向也是始终不变的。每个学期和学年的学生教务管理内容大致相同且联系密切,所以无论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体教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2]

3.繁杂性

高校学生教务管理涵盖的内容有很多,且这些内容分布在多个环节当中,每个环节之间又联系密切、环环相扣。例如:学生学籍的管理、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安排、任课教师的安排、教室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开展、学习成绩的管理、教学质量的评估等,均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由此可见高校学生教务管理的繁杂性。作为负责对以上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和安排的教务管理人员,往往面对着十分复杂、烦琐的工作及非常大的劳动量。[3]

二、高校学生教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不高

以往由于受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的束缚,高校普遍对学生教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所以所选配的教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也不高。众所周知,任何岗位、任何工作,人力资源都是第一位的,若教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不足,则自然也无法做好学生教务管理工作。

2.教务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不够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样对于高校学生教务管理工作而言,也必须要不断进行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及管理手段的创新,才能够不断提高管理成效,真正发挥出高校学生教务管理的作用,保障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而创新的前提,则是教务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但是就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普遍都非常缺乏创新意识,在工作中墨守成规,过于死板,在遇到问题时不懂得灵活变通。这主要是由于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特点所导致的。如前文所述,高校学生教务管理具有繁杂性特点,教务管理人员往往面对着十分复杂、烦琐的工作及非常大的劳动量,所以其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呈现出模式化,即一味按照以往惯例来开展学生教务管理工作,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思维,而缺乏推陈出新的意识和思维。

3.教?展芾矶游椴晃榷?

由于高校尚缺乏完善、健全的教务管理工作制度,因此也难以保障教务管理人员的稳定性。在现实中,高校教务管理这个岗位上的人员变动性很大,经常隔一段时间就有教务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岗位成就感和个人发展空间而换岗或离职,然后学校就不得不再招聘新的教务管理人员,循环往复,使得教务管理队伍非常不稳定,自然也对实际学生教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很大不利影响。

三、提高高校学生教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1.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

若想提高高校学生教务管理水平,首先要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故而学校要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具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提升平台和充足的自我发展机会,这同时也能够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要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务管理研讨会议和活动,鼓励教务管理人员踊跃提出新问题和新思路,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再者还要加大招聘力度,邀请专业人员加入到高校学生教务管理队伍当中,以提升高校学生教务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

2.转变教务管理理念

当今时代,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在办学和教学过程中对新教育理念的应用越来越深入,而与此同时,也应对教务管理理念进行改革。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高校学生教务管理不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约束和管理,而更加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注重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及学习,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才能够真正起到教务管理的作用,实现教务管理的目标。

3.建立健全教务管理激励体制

通过建立健全教务管理激励体制,将教务管理人员的薪资与其实际工作水平和绩效相挂钩,才能够有效激发出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完成好学生教务管理工作任务,以实现高校学生教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高校教学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管理

     随着普通高校教育的深化改革,体育教育中的思想、理论、教材和手段等暴露出其显著的不足,比如专业性不强、内容重复、信息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新的课程体系的实施及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将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体育教育管理内容有所增加。体育教育管理者必须增强对管理工作的认识,认真领会和掌握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手段,探索出体育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提高管理水平。

一、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1、体育教育管理的指导思想:

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曾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翻开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新篇章,明确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推动了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教育又注入了终生体育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故对现行的高校体育管理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在管理形式、管理内容、管理办法等方面行之有效的体育管理体系,实现其管理的现代性和科学化。

2、 体育教育管理的要求:体育教育管理工作既要符合学校教学管理的总体要求,又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具有可操作性。根据新课改的总体要求,体育教育管理既要体现其科学性,又要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这就要求管理者能够正确的选择教学目标,并努力实现其目标,进一步提高效率。

3、体育教育管理的特点:根据体育教育的特点和功能,高校体育教育的管理工作由其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手段、管理办法等多方面因素构成,并对体育教育进行计划、组织和监督的过程。高校体育部是其管理者、执行者、监督者,而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周期性和动态平衡性的过程,同时又有不定期的课外体育工作,具有内容繁多、不定向性、细致性等特点。

二、高校体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少与管理内容繁多:近些年,伴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招生,使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学生人数不断上升,而教学信息档案管理是体育教育工作的重中之中,是记录学生身体素质的原始数据,对提高体育教育水平和体育教育管理水平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然而,如此巨大的信息量,与高校体育管理人员的缺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难以保证信息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2、教学计划的固定性与课程的变化性:教学计划是根据教学目的制定的,对教学内容具有指导性,并体现出高校培养学生的总体质量要求。高校依据教学计划安排每个学期内的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并具体规定教学时长、课程时序、课程设置和各种活动,是检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每学期的教学计划明显的表现出其滞后性,需要适时的不断调整,以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社会不同时期的变化。教学计划的管理,包括学习和研究对学校要求的相关文件,制定和调整教学大纲,对体育教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也要体育教学内容的实施和对师资队伍建设进行规划。

3、 教学内容的非自主性:高校的体育教材一般由代课老师选定,教学内容由教师提供,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导致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很好地掌握和应用,同时高校体育教育管理者对教学内容的记录、学生信息的及时反馈、教学秩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到达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 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措施:

1、 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首先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已开展多年,建立了一套相关的各项制度,但仍需不断完善和改进。其次要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做到凡事有规可循,有法可依,违者必究,违章必罚的约束体系,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工作成效的基础,是稳定教学秩序的保证。

2、 提高教学管理者的整体素质:教学管理的提高是由管理者的素质决定的,只有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管理者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育管理者应善于学习,研究各种先进的管理办法,并创造出适合自身条件的管理手段。其次教育管理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仅仅是某种狭义的体育运动项目或专业技术,还有体育管理的行政业务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3、 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要进行现代化的管理:体育部是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体育教学活动是其最基本的工作之一。伴随高校教育的不断改革,确立了淡化专业、强化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等新的办学思想,由过去单一的教学形式,转变成一种多层次、多因素、多形式的有机系统,要发挥这一系统的最大功效,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体育管理。

对体育教学的管理,既要遵循体育教育的基本规律,又要坚持高校管理的基本原则。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力求符合学生的特点、老师的现状和学校的物资等实际情况,发挥老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璐瑶、邹华 论新世纪普通高校体育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湖北体育科技  2003(3)

高校教学管理范文第5篇

1.1教学管理观念滞后

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下,教学管理工作主要以事为主,教学管理人员基本上是各类事务的执行者,往往凭借经验或者上级领导的指示进行,缺乏对教学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利用,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创新。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工作中缺乏新思路、新方法,没有创新精神[3]。

1.2对教学管理人员重视程度和建设力度不够

教学管理工作具有辅、服务性、事务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多是日常性的、繁琐的,事务性的工作,看不到具体的工作业绩,多是“幕后英雄”。学校对教学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足,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够,缺乏培训。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难以得到客观的评价,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经常是使用多培养少,任务重待遇低,干活多认同少,严重影响了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4]。

1.3缺乏晋升空间,工作热情不足,稳定性差

高校教师、实验员系列和专职科研人员都有相对充足的专业技术职称名额,学生辅导员既可以参加职称评定,也有行政级别,2009年我校人事制度改革,取消了管理人员的职称评定,实行职员制,使得教学管理人员无法参与职称评定,很多年轻人还是初、中级职称。教学管理的特殊性,又使得学校在选拔中层的教学管理领导干部时,大多是从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专职教师中选拔,中层教学管理者都是“双肩挑”。使得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没有晋升的渠道和空间,看不到职业前景,很多教学管理人员可能一辈子下来都还是科级职务。级别低,工资待遇低,导致在高校中地位低,不能安心本职工作。这些都严重影响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2创新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

2.1转变观念,加强教育服务管理理念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以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以教学为中心,以创新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逐步向开放的引导式、咨询式、管理式、服务式多功能、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模式转变。

2.2加强学习、培训和交流

高校应像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样,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每学年每学期分层次、有计划的安排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进修调研和在职学习,使其掌握现代教学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管理意识、管理方式和专业知识,提高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高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教学管理人员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考察、交流和研修,以适应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还可采取讲座、培训等方式,请校内外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指导,交流经验和管理方法,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努力钻研高等教育教学理论,提升科研水平,打造“学术型教学管理团队”。除了高校的培训和学习,教学管理人员自身也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实现自我提升。树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观念,坚持学中干、干中学,构建教学管理队伍终身学习体系。突出抓好现代教育与管理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教育管理的科学方法、现代化手段,教学管理才能不断出成效。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培养。教学管理人员还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和创造力,对学校的发展、教育的改革能提出新方案。通过探索、研究,找到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教学管理方法,为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献计献策[5]。

2.3为教学晋升渠道和发展空管理人员提供间

高校应研究制定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干部选拔机制,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晋升的渠道和发展空间,使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更高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自身价值。自从2003年我校首次公开竞聘教务员至今,经过十年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我校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整体的学历水平,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年纪大、学历低的教学管理人员基本上转岗,目前工作在学院教学管理一线的管理人员大多数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且专业对口,而且大多数是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年管理人员,具有事业心和研究能力,希望得到培养和提高,希望得到晋升和发展。

2.4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高校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应该从关怀激励,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等几个方面入手,逐步满足教学管理人员的需求,提高工作积极性,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2.5参与一线教学,打造一支即懂专业又懂管理的教学管理队伍

高校是否可以探索打造一支“管理+专业”的复合型、高素质的,既懂专业又懂教学管理的队伍,允许一部分符合条件的教学管理人员一定程度的参与到教学第一线,既可以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好的为师生提供服务,也可以提升自己,积累一些教学、科研经历和成果,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为今后有可能成为中层管理者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