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农业的途径

低碳农业的途径

低碳农业的途径

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农业发展方式;后现代农业;脱石油农业

长期以来经济的增长都建立在资源的大量消耗及环境严重破坏基础之上,这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摒弃这种不合理的增长模式,利用创新技术和创新机制利用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来实加快经济的增长。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以创新和发展为其核心,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并创建更为合理的清洁能源结构。目前我国农业处于现代农业基础之上,其发展的支柱以化肥和农药为主,高能源和高污染的化肥和农药不仅对土壤的有机构成带来较大的影响,而且农药的残留也给农作物和食品的安全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化肥和农药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同时还会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排入到环境中。所以在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的发展进入了低碳农业经济和脱石油农业经济时代,这就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1.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面临着人口数量增加及人类经济活动增长的问题,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被提出来,而且很快被大家所接受。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保障粮食的供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保障社会供给及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为了实现农业发展的目标,其发展开始向以智能和知识集约型的方向转变。我国农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非常快速的发展,农业产出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种的提升及农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增长都显示出了农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这些发展的获得,农业出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和水体受到较重污染、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及农业生产长脆弱、农业科技水平和推广服务功能较低等诸多问题,这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严重的制约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2.发展低碳农业经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选择途径

2.1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我国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效益低,污染严重,要用有限的资源养活更多人口并保持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高物质能量利用。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必然要求和解决农业资源短缺与环境退化的现实选择

2.2发展后现代农业经济

要农业提高产出,一条途径是增加投入,另一条途径是提高效率。投入量应当与资源供应量相平衡,与环境承受力相适应。我国农业的发展应更强调第二条途径,即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投入增加的依赖即要发展后现代农业。这是克服资源制约,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好选择。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也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2.3发展生态农业经济

生态农业将各种生产技术有机结合发展生产,最终建立起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体系,是一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中国农业的发展尽管处于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农业工业化前期,但人均资源短缺和对农业产出的压力已使农业生态问题相当突出。因此,中国必须正视农业的生态合理化问题。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是通过评价和设计,选定合适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强有力的立法和行政措施,可以加速我国农业发展的生态合理化过程。

2.4发展脱石油农业经济、有机农业经济

土壤包括天然草原是一个巨大的储碳库,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进行土壤固碳就可以抵消掉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4,其中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将农业经济系统纳入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发展有机农业可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轻由此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发展有机农业还可以加快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的生态治理和恢复,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有机农产品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增加出口可以给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在减轻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极大潜力。

2.5发展都市休闲农业、观光旅游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向纵深方向发展,加快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开发多功能农业为主。农业供给全社会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同时还具有生态保护和观光休闲等功能。近几年甸子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农民以自然生态的休闲环境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旅游需求,实现了农业和旅游业的良好的结合,同时对于新农村建设及提高农民的收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农村环境的改善,加快城乡统筹的推进都具有关键的意义。

3.结束语

目前我们处于低碳经济时代,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需要加快摆脱对高碳农业的依赖,转变现有的农业发展方式,全力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开发和推广使用新能源,确保农业经济向环境友好农业、节约型农业发展,加愉快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步伐。 [科]

【参考文献】

[1]李明贤.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锁定与替代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

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造成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使用逐渐增多,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碳足迹”等概念应运而生。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通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必然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重大进步,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及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开发低碳能源系统,研发低碳技术并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

目前制约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已经实现农业大规模生产,但基本生态生产单位仍是农户小农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例如农村地区仅只有一户或几户开展低碳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户依旧仍采用粗放生产,碳生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化,这种情况下依然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增加推广和开展低碳农业的成本。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基础设计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设施出现设备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这是由于水利投资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较小,资金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

(三)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业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完善等,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例如沼气的开发和使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只适用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生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还不完善,使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二、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一)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西方国家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打破传统的额“种地必须先耕”的现状,有效的保护土壤面积;巴西政府在2010年实施低碳排放农业计划,运用生物固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我国人口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且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因此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固碳技术,减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的使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降低资源消耗率。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加强对情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二)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首先要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屏气原有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坚持集约化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农村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其次,坚持资源的多层利用,实现资料良性循环,例如发展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农田平原、水体立体等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低消耗、高产能。

(三)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积极开发新技术,整合现有的先进技术,降低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同时要注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强安全意识,更好地发挥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的推广,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

(四)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加强树立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最后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耗,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

参考文献:

[1]冯蛟.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看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宁夏休闲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导向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114120

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第3篇

要:针对天津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在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天津低碳农业发展的途径,并提出对策建议。其中,天津低碳农业发展,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发展现代林业、利用可再生能源等4种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低碳农业;发展路径;对策研究;天津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1.014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ianjin Low Carbon Agriculture

QIN Jing, JIA Feng-li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al problems of Tianjin low 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athway of the low 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was discussed and targete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Tianjin low carbon agriculture investigation. Among them, Tianjin low 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uld be achieved by eco-tourism agriculture, circular agriculture, modern forestry, and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four ways.

Key words: low carb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ath; countermeasures study; Tianjin

低碳农业是一种通过产业转型、技术改进、新能源利用、制度创新等手段,降低农业系统的碳源,扩大碳汇效应,以温室气体减排为核心的新型综合农业形态。低碳农业走向的是降低对能源的依赖,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道路[1-3]。如果用低碳经济的内涵衡量,低碳农业可以说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高碳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农业。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即人们生存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4]。“十二五”期间,天津市启动实施低碳城市试点建设,低碳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部分[5]。在此背景下,低碳农业潜力巨大,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

1

天津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天津地理环境独特,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村经济发达。经过多年的发展摸索,积累了国内外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农业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发展农业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得到较大提升。但由于城市化、人口压力、传统农业耕作方式惯性等因素,天津农业发展仍具有高碳特征。2005—2010年间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年均增长率为2.67%。2010年天津全市耕地化肥施用量为25.54万t,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为640.42 kg·hm-2,比发达国家的警戒线225 kg·hm-2,高出1倍多;全市农药使用总量从2001年的3 605 t增加到2010年的3 721 t,单位面积的农药使用量从2001年的8.49 kg·hm-2,增加到2010年的9.33 kg·hm-2,;农膜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2000年天津市农膜使用总量为8 738 t,到2010年农膜使用量增加到12 009 t。

目前,天津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相对欠缺。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比,林木覆盖率增长缓慢,林业建设体系尚有待完善。另外,以植物秸秆、禽畜粪便等为主的农业废弃物是制约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喉结所在。通过对宝坻大口屯镇及宁河潘庄镇的部分村庄走访调研访谈发现,虽然天津在塑料大棚、地膜覆盖、日光温室等循环农业方面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但目前对农业区县的农业节能减排所产生的问题及其所暗含的潜力仍然重视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规模化程度较低,农民群众的低碳农业意识较为薄弱;种植业能源浪费较为突出,养殖业污染需要治理的空间有限;农业废弃物治理问题尚待深入研究等等。这些现象从更深层次反映了低碳农业的相关研究滞后、低碳技术边缘化及低碳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2

天津低碳农业发展途径

结合低碳农业特征及低碳农业发展现状,探索天津低碳农业的发展途径如图1所示。

2.1

探索多样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多元化农业发展模式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核心元素和载体之一,其节能减排对低碳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天津都市农业特点,走低碳发展道路,可将天津农业区县大致可分为四种农业发展区:环城农业区、滨海农业区、远郊农业区和蓟县农业区;通过多样化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促进天津展低碳农业“多快好省”地发展。

2.1.1

东丽、西青、津南、北辰环城农业区

该区应依托花卉、沙窝萝卜、食用菌、观赏鱼、小站稻、特色蔬菜和优质果品等产品资源,通过市民农事参与、休闲度假娱乐和乡村民俗文化等低碳消费模式重点发展低碳旅游,提高旅游体验质量。

2.1.2

塘沽、汉沽、大港滨海农业区

该区应依托特殊的海洋资源条件、特色鲜明的农渔产品条件以及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重点发展低碳农业技术创新模式,通过科技示范为主实施低碳试点示范工程,加快研制更高燃效的旅游交通工具,使用清洁能源,采用低碳或者零碳能源代替高碳能源等;旅游企业要通过转让机制和市场化运作同发达国家进行技术转让。

2.1.3

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远郊农业区

该区应进一步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和农村传统文化优势,依托湿地、林地、农田、地热等特殊资源,重点发展低碳观光模式,鼓励旅游者以共乘方式出游,旅游景区环保旅游观光车碳减量计数器等。

2.1.4

蓟县农业区

该区应以低碳农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努力提升水平和档次,以农家生活体验和生态旅游观光为主要发展模式,深挖文化内涵,完善公共设施,着力提升低碳品质。

2.2

针对种植业和畜牧业强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农业部门区划类型包括种植业区划、养殖业区划、渔业区划等,这类区划为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从此为切入点,天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废弃物利用,必须重点抓好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转型发展。

2.2.1

发展现代种植业

首先,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农田土壤和提高农产品质量,进而大幅度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其次,满足小康生活需要,减轻环境污染。再次,提高种植经济效益。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价格促使农民增收,进一步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最后,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差异,扩大农业的地域分工。

2.2.2

发展现代畜牧业

直接来自于牛和猪的甲烷排放是温室气体甲烷的重大来源。有关资料表明,全球18%左右的温室气体来源于畜牧业[6]。畜牧业在天津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按照发展低碳农业的要求,天津畜牧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式。首先,提升产品质量。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消费的选择性越来越强,更加关注绿色和有机等健康标准。为此,要大力发展不用有害添加剂的绿色畜产品。其次,扩大沼气利用。鉴于畜禽粪便排放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要大力利用畜禽粪便发展沼气。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另一方面通过替代薪柴和化石能源,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后,推动规模养殖。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和集约开发利用沼气。

2.2.3

发展低碳农业必须提高对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实现“变废为宝”的跨越性转变[7-8]

首先,开展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要弄清全市各区县各类农作物废弃物及畜禽粪便的数量,市相关部门要把发展循环经济、再生利用农业废弃物摆上重要日程,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深刻认识各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价值。其次,结合市不同区县农作物废弃物的种类特点,因地制宜地展开循环经济、废弃物再利用的试点工作,探索循环利用的途径。再次,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推广力度。最后,在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区县,加大牲畜或畜禽的排泄物及畜栏垫料等肥料化、能源化的推广力度。

2.3

增大林业碳汇能力

现代林业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与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对于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意义重大。针对天津森林生态体系的现状,今后应通过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林木覆盖率,增加林业碳汇。

2.3.1

加强现有森林保护

加强对蓟县山区现有森林保护和工程区管护,建立稳定的护林队伍;加强森林防火防御体系和林业病虫害预防体系建设;对低效林和灌木林进行健康和近自然经营,并补植改造;优化林木种苗建设,重点培育适合天津自然条件的抗性强、耐盐碱树种。通过对现有林地科学管护,提高林业碳汇能力[6]。

2.3.2

实施路网绿化工程

以公路、铁路、河流为骨架,开展绿色通道建设,实施高速公路、河流两侧、农田林网、城市周边及村镇绿化建设工程。

2.3.3

以富民产业推动林业建设,优化总体布局

以林农富裕为目标,让农民参与碳汇林业建设。根据区域特色,积极优化林业总体布局。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在平原农区实施农田林网和用材林、经济林建设;在北部山区实施水源涵养林建设;在西北部实施防风固沙林建设;在东部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在各类风景区、小城镇及村庄等实施片林建设。在全市形成“三网、三带、四区、多片”的林业总体格局。

2.4

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低碳”农业

推动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建立低碳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根据天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情况,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以农村和农业为载体,天津低碳经济下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按照地域可划分为农村居民居住区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农业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进行探讨[9]。

2.4.1

农村居民居住区可再生能源利用

农村用能主要以电和燃气为主,随着天津程式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地提高,农村机动车拥有量越老越多,因此,农村用柴油量也越来越高。而电、燃气、柴油均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得到。根据各乡镇各类可再生能源资源现,以低碳小城镇示范、低碳社区示范、低碳型宜居示范村建设为试点,大力开发利用农村现有的可再生能源。

2.4.2

农业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

农业园区的主体是农业企业,能源利用以电能为主。天津农业园区中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其中生物质能主要来源于工人产生的生活垃圾[10-11]。因此,首先,可利用各种现有的生物质能规模化生产固体燃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发电等。其次,还可以利用风能和水能发电。最后,太阳能既可以用来发展日光温室,也可以通过光电转换和光热转换成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灯用于农业生产。

3

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天津低碳农业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以获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低碳技术政策的支持以及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保证,更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主动参与,在农业生产中采取具体措施,以保证低碳农业发展的顺利进行。

3.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政府应该基于低碳农业的多功能属性和其产出价值的综合多元性来提供保护和支持的措施,给予资金、法规及政策上的支持,促使低碳农业进入良性发展。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企业资金等参与低碳农业开发建设,努力拓宽投资渠道,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实现天津农业产业的更新换代和升级调整,促进天津都市型低碳农业的发展。

3.2

完善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加强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低碳技术及其研究、开发、应用的能力体系,不仅是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彰显低碳竞争力水平的关键[12]。天津现代农业较为发达,结合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在低碳农业方面,应更加注重通过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天津低碳农业技术体系应着重从“加强生态综合防控技术、推广有机农业技术、生物质能转化技术、实施垄作免耕技术、覆膜节水灌溉技术、低产田高燥技术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几个方面构建。

3.3

实施低碳科技人才开发机制,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科技人才的培养经费应向低碳人才的培养倾向,加强低碳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要合理有效地使用低碳科技人才,开发他们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优势。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正确评价、聘用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其不断创新[13]。

3.4

大力宣传低碳农业,推广低碳农产品

低碳农业不仅是唤起民众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引导消费者对低碳农产品消费支持是低碳农业长久发展的基础。此外,低碳农业是一个新兴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技术体系,对于广大的农民而言,需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农业思维,搭建便捷的服务平台,宣传推广农业技术及绿色产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低碳农业意识。在实践中,天津应注重“三个始终坚持”,集中多方力量,采取多种模式,搭建低碳农业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低碳农产品的普及。

参考文献:

[1] 梁青青,田敏. 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研究[J]. 农业经济,2012(1):50-51.

[2] 闫玲.低碳经济与中国农业发展展望[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72):83-85,93.

[3] 刘玉晓,何学良,李春媛,等.浅议低碳农业在中国的发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6):123-124,127.

[4] 杨立志. 浅谈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与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0(11):62.

[5] 今晚网-今晚报. 天津确定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日程表”分三步实施[EB/OL]. [2012-04-06]..

[6] 漆先望,张宁俊,温静,等. 低碳经济时代的四川产业发展战略[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7]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天津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12-03-22] http:///tjep/ConInfoParticular.jsp?id=30790.

[8] ,王文杰.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开发前景[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3):46-49.

[9] 贾凤伶,刘应宗. 低碳经济下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2(1):75-79.

[10] 王爱军,张燕,张小桃,等.河南省农业生物质资源能源利用潜力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2(7):76-79.

[11] 董照锋,张乐,祁东光,等.商洛市农村生活用能现状及农村能源发展方向探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101-105.

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燕山-太行山片区;农业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9-4757-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19.065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Based on in Yanshan-Taihang Mountain Area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Model

REN Hui-bin, LI Jian-min

(Business Colleg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0, Hebei, China)

Abstract: Taking calculated 8 counties in Baoding city as an example. The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in this area from 1997 to 201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was analyzed by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was increasing. The rate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growth was slowed dow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presented an “U”-shaped curve. The trend wa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Advices were proposed to reduce application rate of fertilizers, pesticides and plastic film, to use new advance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e and to develope new agricultural economy.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 Yanshan-taihang mountain areas;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

燕山-太行山片区保定区域(下文简称保定西部地区)位于保定市西部,地处京津等发达城市周边,面积为130万hm2,2012年末总人口为323.2万人,乡村人口为283.5万人;区域共包含8县,分别为涞水、阜平、涞源、望都、易县、唐县、曲阳、顺平。该区域属于重要生态功能区,担负着京津冀等地区重要城市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水源涵养和供给、土壤保持等多项生态任务。该地区环境质量要求高、生态任务重。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该区域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1 779.78元增长到2012年的4 068.62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67%,成为推动保定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在该区域农村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塑膜等污染性农用物资的大量使用给环境带来的压力日益明显,其中,1997~2012年,该区域化肥、塑膜使用量增幅分别达到27.05%和24.75%,影响到区域重要生态功能的持续发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该地区的当务之急。由于碳排放可以衡量大多数农用物资对环境的压力,因此本研究从农业碳排放的角度出发,对保定西部地区1997~2012年农业生产资料的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对该区域农业碳排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模拟验证,以求找出两者的内在联系,这对保定西部地区协调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制定相关环保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简介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在对66个国家的14种环境污染物在12年间的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环境质量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1],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该国或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导致环境污染程度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地升高,但是当该国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该国或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会逐渐降低[2],这和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提出的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非常相似,因此形象的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EKC模型提出后,国内学者纷纷运用此方法对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行验证。张晖等[3]、牟新利等[4]、王义加[5]从农村面源污染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面源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林伯强等[6]采用EKC模拟和二氧化碳实际预测法两种方式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拐点进行研究,并对拐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李国志等[7]、许广月等[8]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东部、中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

2 燕山-太行山片区(保定区域)农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2.1 碳排放计算方法

碳排量计算所用数据来源于《河北农村统计年鉴(1998-2012)》,包括保定区域8县的化肥折纯量、农药使用量、塑料薄膜使用量、机耕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6项,其中2012年数据系根据《保定经济统计年鉴(2013)》统计数据补充而来。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1,9,10],农业生产要素的碳排量可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Et=Em+Ef+Ep+Ec+Ei (1)

式(1)中,Et表示农业生产总碳排放量,Em、Ef、Ep、Ec、Ei分别表示农用机械、化肥、农药、塑料薄膜以及农业灌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其中,农业机械的碳排放计算公式为:

Em=(Am×B)+(Wm×C) (2)

式(2)中,Am为机械耕地面积,Wm为农业机械总动力,B、C为转化系数,分别为16.47 kg/hm2、0.18 kg/kW[1]。其余农业生产要素碳排放计算公式分别为:

Ef=Tv×δf;Ep=Tp×δp;Ec=Tc×δc;Ei=Ti×δi

上式中,Tf、Tp、Tc、Ti分别为化肥折纯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塑料薄膜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δf、δp、δc、δi分别为各农业生产要素碳排放转化系数,取值分别为0.896 kg/kg、4.934 kg/kg、5.180 kg/kg、266.480 kg/hm2[9,11]。

2.2 总体区域农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2.2.1 区域碳排放总量及人均排放量趋势分析 依据上述方法和《河北农村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对燕山太行片区保定区域1997~2012年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从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图1)可以看出,该地区农业生产要素碳排放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1997~2012年该区域农业碳排放总量从96 228.06 t增长到118 570.20 t,增加了22 342.14 t,增长幅度为23.22%,平均增长速度为1.42%。从变化趋势上还可以看出,该地区农业碳排量自1997~2000年增长速度较慢且比较稳定。2001~2003年碳排放量出现大幅波动,原因为小麦、玉米等高化肥需求作物的最低收购价格涨幅较小,农民受其影响改种其他作物,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波动较大,导致化肥、农药等使用量出现较大波动。2004~2007年保定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量快速上升,主要是因为2003年底和2004年初小麦、玉米等收购价格大幅上涨,种植面积扩大,化肥、农药等使用量增多所致,其中2007年化肥使用量(折纯量)比2005年增加了7 862 t,增长幅度达到8.54%。2008~2012年该地区农业碳排放总体为增长态势,但速度有所放缓,原因是随着该地区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该区域农业生产技术也在提高,化肥、农药的使用效率有所提升。但是,由于该区域农业生产对化肥等物资依赖程度较高,且利用率较低,该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仍有可能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从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图1)可以看出,该区域人均碳排放量从1997年的36.342 6 kg上升到2012年的41.826 0 kg,增长幅度为15.09%,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与碳排放总量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自1997~2000年增长速度较慢且比较稳定,2001~2003年人均碳排放量出现一定波动,2004~2007年人均碳排放量快速增长,2008~2012年人均碳排放量总体仍呈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2.2.2 各途径碳排量特征分析 从各排放途径碳排放量计算结果(表1)可知,1997~2012年化肥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平均为80.98%,排名第一,化肥的过量使用是该区域碳排放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农药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平均为14.24%,是该区域农业所占比例碳排放的第二大途径;农用塑料薄膜产生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平均为2.39%,排名第三;农业机械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平均为2.37%,排名第四;农田灌溉碳排放量所占比例最小,平均仅为0.02%。

从各个途径的碳排放量变化趋势(表1)上看,1997~2012年保定西部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业机械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均呈现稳定、快速的增长趋势;塑料薄膜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原因是塑膜使用量的外界影响因素较多;农药使用和农田灌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未出现明显增长,但因每年病虫害程度和降雨量不同,使用量不稳定,碳排放量呈波动式变化。从1997~2012年,耕作机械碳排量的增长幅度为32.22%,平均增长速度最快,为1.88%;化肥的碳排量增长幅度为27.05%,平均增长速度排名第二,为1.61%;塑料薄膜碳排量增长幅度为24.75%,平均增长速度排名第三,为1.49%;农药产生的碳排放量每年在15 000 t左右波动;农田灌溉碳排放量则在25 t左右波动。

2.3 区域内各县农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从表2中可知,各县2012年农业碳排放总量排序结果前4名为易县、唐县、顺平、望都。这些地区都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较低,再加上种植户自身条件的限制,“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在这些地区普遍存在。其中,易县由于现代农业起步晚,生态保护、耕地保护等多方面存在不足,化肥、农药等物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碳排放量较高。就各排放途径碳排量比较而言,化肥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排名前四的县为唐县、易县、望都、顺平;农用机械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排名前四的县为曲阳、易县、唐县、望都;塑料薄膜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排名前四的县为顺平、涞水、易县、望都;农田灌溉产生的碳排放量排名前四的县为易县、望都、曲阳、顺平;农药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量排名前四的为易县、曲阳、顺平、唐县;人均碳排放量较高的四县为望都、顺平、易县、唐县。

3 研究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EKC验证

3.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EKC)对保定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碳排放的内在联系进行验证。通常EKC模型所用数据有时序、截面、平行3类,在实证过程中采用时序数据进行验证。选取该区域农村人均碳排放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由于农民碳排放偏好主要由农民个体收入决定,且选取该区域农村人均纯收入指标作为解释变量比选取农村总收入更能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因此本研究选取农村人均纯收入作为解释变量。1997~2012年该区域农村人均碳排放量、农村人均纯收入指标具体数据见表3,其中人均纯收入来源于《保定经济统计年鉴》1998~2013年数据,人均碳排放量系运用上文数据计算所得。

3.2 EKC模型的选取

本研究选取国际常用的简约式二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对保定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Y=β0+β1X+β2X2+ε (3)

选取该区域农村人均碳排放量Y作为农业碳排放水平指标,并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该区域人均纯收入X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将其作为解释变量;β0,β1,β2分别为EKC模型的待定系数,ε为模型的随机干扰项。模型待定系数β0,β1,β2取值不同,农业碳排放量指标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间的关系也不同:

1)当β20时,农业碳排放量指标Y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X形成的二次曲线开口向下,表现为倒“U”型,即二者为环境库兹涅茨(EKC)曲线关系。

2)当β2>0且β1

3)当β2=0,β1≠0时,农业碳排放量指标Y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指标X表现为线性关系。

4)当β2≠0时,根据二次曲线的性质,可知曲线拐点为■。

3.3 计量模型运算结果

运用Eviews5.0软件,使用表3中的数据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的待定系数进行估计,运算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表4中的估计结果,可知决定系数R2=0.894 516,自变量X对因变量Y具有较高的解释意义,F值=64.600 87(Prob=0.000)方程整体回归显著,DW统计量为1.373 593,通过检验,拟合方程为:

Y=22.841 8+0.009 669X+(-1.23×10-6)X2 (4)

回归方程的二次项的系数为-1.23×10-6,一次项系数0.009 669大于0,这表明农村人均碳排放量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EKC曲线关系。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可知该曲线方程的拐点为3 930.49,其含义为:当保定西部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 930.49元时,农村人均碳排放量将会随着人均纯收入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从图2可看出,保定西部地区2012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4 068.62元,已超过3 930.49元。该地区整体农业碳排放即将进入下降阶段,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但是,EKC曲线仅仅是对农业碳排放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两者以前经验数据的描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都可能会对该趋势产生影响,如农业政策、自然因素等,较长时期内该地区仍面临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治理的双重压力。此外,从区域内部各县2012年实际农村人均收入情况来看,阜平(3 262元)、唐县(3 698元)、涞源(3 079元)、曲阳(3 308元)、顺平(3 283元)这5个县的农村人均纯收入还低于拐点值3 930.49元,这些县的人均碳排放量还将会升高。

4 燕山-太行山片区(保定区域)农业减排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2年保定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量为上涨趋势,但近些年增长速度开始降低,且EKC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农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碳排放量两者呈倒“U”型曲线关系,2012年该区域农村人均纯收入为4 068.62元,已超过EKC模型拐点数值3 930.49元,农业碳排放量即将进入下降阶段。然而,多种不确定性因素都会对该趋势产生较强影响,很长时期内该地区仍面临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对此提出以下对策。

4.1 科学降低化肥、农药、塑膜使用量

从各碳排放途径的排放量看,2012年该地区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碳排量之和为115 568.83 t,所占比例高达97.46%,远远超过其他途径产生的碳排放。其中化肥碳排放量最高,所占比例为82.35%;农药碳排放量位居第二,所占比例为12.89%,必须采取措施降低这些物资的使用强度。但是,降低这些农用物资的使用量,并不是不使用这些物资,而是科学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合理、高效地利用这些物资。保定西部地区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肥深施技术,提高化肥使用效率,提倡农民使用有机肥、生物肥、农家肥等代替传统化肥,如秸秆还田、使用沼渣沼液代替传统化肥等方式;通过农业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的方式让农民科学掌握农药使用剂量,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其他低毒农药,并向农民推广生态防治法,如:利用害虫天敌、杀虫性植物、微生物等方式进行农作物除虫,减少农药用量;推广新型揭膜技术,降低塑膜的残留率,采取措施鼓励农民使用生物降解、光降解等新型农膜代替传统农膜,不仅节约农民揭膜成本,还能降低环境污染,减少碳排放。同时,对于化肥、农药、农膜用量较高的县域,如易县、顺平、唐县等地,应加强管理,并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恰当方式,减少碳排放。

4.2 采用先进农业技术,降低机械碳排放

保定西部地区农业机械的碳排放量从1997年的2 250.13 t增长到2012年的2 975.48 t,增长幅度为32.22%,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88%,是所有碳排放途径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为减少该地区农用机械的碳排放,应在耕作、播种、灌溉等生产环节采用先进的技术,如:保护性耕作技术、精量化播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其中,应用保护性耕作方式比普通的农业耕作方式节省15%~20%的机械动力,还可减少20%~35%的石化燃料使用量[12]。其次,淘汰落后的高污染、高能耗农业机械设备,鼓励农机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研发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设备。

4.3 发展新型农业经济,降低农业碳排放

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保定西部农业碳排放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倒“U”型EKC曲线关系。说明经济发展会对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管理部门应当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强其减排热情。充分利用该地区紧邻京津冀地区发达城市的区位优势,依托京津冀市场对高端有机农产品的巨大需求,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同时,还应注意制定相关的农业减排法规,防止农户在生产中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参考文献

[1] 陈 勇,李首成,税 伟,等.基于EKC模型的西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碳足迹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3(2):120-128.

[2] 张锦文.宁夏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关系验证及成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10):39-42.

[3] 张 晖,胡 浩.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J].中国农村经济,2009(4):48-53.

[4] 牟新利,祁俊生,黄 宇,等.重庆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228-230.

[5] 王义加.基于EKC假设的浙江省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分析[J].中国农村水电水利,2011(6):36-43.

[6]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4):27-36.

[7] 李国志,李宗植.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EKC检验――对我国中、东、西部地区的一项比较[J].产经评论,2011(6):139-151.

[8] 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5):37-47.

[9] 赵培华.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河南省低碳农业影响因素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8):167-170.

[10] 余婷婷,韩春兰,徐广成.辽宁省土地利用的碳源碳汇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141-144.

低碳农业的途径范文第5篇

低碳经济要求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遵循低碳化发展模式。林业作为我国宏观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产业之一,如何借助发展低碳经济之力突出优势,取长补短,迅速增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方向。

1林业产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行业多门类、多产品的复合型基础性产业体系,通过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发挥鲜明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应。林业在低碳经济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低碳经济要求增强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吸收,这一实现途径就是碳汇。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树木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是最为理想的增汇途径。林木、经济林产品、花卉的种植都能产生碳汇效应。实现低碳经济的另一条途径就是通过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一途径简称为减排。植物种植翻土、森林火灾及病虫害引起树木枯死腐烂、木材竹材的砍伐、经济林产品的采集、野生动物排便、木竹等原材料的使用、机器设备的使用等环节都会产生碳排放。林业产业能够在增汇方面大有所为,在减排方面有所作为,林业产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2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林业产业竞争力分析

低碳经济下林业产业竞争力是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林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林业在碳汇和减排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

2.1林业产业碳汇竞争力

林业产业碳汇竞争优势显著表现为森林碳汇总量。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奖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1]。根据目前测算森林碳汇量常用的森林蓄积量换算因子法测算过程分析可知,林业产业碳汇竞争力取决于森林规模和质量两个关键要素。森林规模与林业竞争力存在正相关,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森林规模越大,森林固碳量越大,林业产业增汇竞争力越强。森林质量与竞争力也存在正相关。在面积一定的情况,森林质量越高,固碳效应越佳,林业竞争力越强。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比1949年的8.6%净增11.76个百分点,森林已具一定规模。横向来看,我国森林面积列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积量列世界第六位。我国森林规模总量仍然不足,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30.3%的2/3。森林资源质量也不高,造林良种使用率仅为51%,与林业发达国家的8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除港澳台地区外,我国现有森林的中幼龄林比重较大,面积占乔木林面积三成,但蓄积量不及森林蓄积量的一半。林业区域分布极不平衡限制了森林质量的大面积提升。我国林业产业碳汇竞争力水平不理想。

2.2林业产业减排竞争力

林业产业减排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以林产品为主打产品的加工制造业中。我国林业第二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全国人造板产量15360.83万m3,产值约2663.95亿元;木竹加工业产值达2330.49亿元;木竹藤家具制造业产值1635.46亿元;林产化工产值达328.68亿元[2]。林业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我国林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木浆造纸、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定向刨花板的企业平均规模分别仅为世界水平的33%、13%、35%和10%[3]。林业企业技术水平较低,除少数外资企业和以进口设备为主的大型企业外,大多数仍处于国际上20世纪60—70年代水平。加工制造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少,如松香产品。总体而言,我国林业第二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低。落后或应被淘汰的设备较多是林业产业整体竞争力有效提升的瓶颈,我国林业产业在减排上面临较大困境。低碳经济下林业产业减排竞争力依然较弱。

总之,低碳经济下我国林业产业竞争力弱。究其原因,技术制约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技术相对落后使得造林营林活动效率低下,有限的林业资金注入所带来的经济效果不明显。先进制造技术的缺乏使得机器能耗无法下降,木材综合利用率较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林业二三产业发展的相对迟缓使其对林业第一产业反促进作用的效果不够理想。林业产权、税收、信贷等相关政策改革推进缓慢,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以林农为主的林业建设者的积极性。森林火灾、森林旅游服务形成碳排放的事实更多与目前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有着紧密的关系。

3低碳经济下提升林业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3.1促进林业产业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林业的实质是发达的科技型林业[4]。我国目前林业产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0%,远低于全国其他行业40%的平均水平。技术先进是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增强林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就是要提高科技水平。我国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提出201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的发展要求。①林业科技进步的途径。在开放经济体系中,林业科技进步主要有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三条途径。林业技术创新要求相关企业不断研制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林业技术创新能够研发出更符合低碳消费理念的林业产品,生产过程实现低碳化,促进林业产业低碳竞争综合实力。由于创新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和高外部性的特点,需要在人财物等要素上注入激励力。要重视林业科技人才工作,在林业科技人才培养使用上突出激励效应,留住推动林业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继续加大林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力度。在拓宽林业基金来源渠林业产业李春波:基于低碳经济的林业产业竞争力研究道的基础上让基金使用领域延伸到林业科技创新。提供林业技术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改善技术创新实验条件,促进成果产生。

林业技术扩散是指林业技术在一国范围内通过一定渠道发生不同领域或地域之间的移动。林业技术转移则是指林业技术在国家之间输入和输出的活动过程。二者都是林业技术的传播过程,能够在控制林业科技进步的经济成本的前提下短期内促进林业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在林业技术传播过程中,政府应当好引导员和风险控制者的角色。应健全林业技术扩散机制,奖励为林业技术扩散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营造技术扩散的良好氛围,做好林业技术扩散引导工作。在林业技术转移中,对于输出的林业技术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输入的林业技术要注意甄别,选择有利于我国林业发展、与我国林业实况相符的先进的林业技术。②林业科技进步的重点。应选择与我国国情相符、较为关键又能够迅速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作为工作重点。针对低碳经济高碳汇和低排放的需求,要着力在碳汇计量、碳汇监测、低碳林产品研发、新能源开发技术研发、管理技术与经验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p#分页标题#e#

3.2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1996年,我国林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在林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依次是69.45%、25.03%和5.52%;这一指标数值到2010年顺序变为39.05%、52.14%和8.81%,可见林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林业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年下降的同时,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各有增长。林业产业在现有技术条件基础上实现了内部各产业之间的初步协调。尽管如此,我国林业产业结构还应做出进一步的优化升级,其基本思路是以林业第二产业为依托,在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同时快速发展第三产业。

①要大力发展林业第二产业。我国林业第二产业已在林业总产值中占有绝对优势,但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目前发达国家林业工业产值多数达到林业总产值的70%以上,有的已占到90%以上[5]。应加快木材加工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国林业产品逐步中高端化。积极培育新的林业第二产业增长点,如林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

②大力巩固林业第一产业。林业第一产业是基础,也是保障林业碳汇竞争力的基石。造林时应选择具备固碳优势并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树木进行推广;要重视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加强中幼林抚育经营和中低产林改造,最大程度挖掘其固碳能力;提倡森林多种经营,套种各种适宜的花卉、药材等经济作物,在保证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获取经济效益;重视用材林林龄结构问题,保证森林永续利用和发展。

③充分发展林业第三产业。针对目前各地森林旅游中环境保护不力、设施环保程度低、景点重复开发等突出问题,应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在森林旅游资源规划上多下工夫,重点解决低碳环保设施的建立健全、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工作,并着力向游客宣传环保和低碳观念,达到森林旅游低碳化的目的。

3.3健全林业产业政策体系

①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从低碳经济的视角出发,目前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配套政策还应进一步完善。如林业碳汇除了生态效益之外,还可以通过参与林业碳汇项目创造经济价值。碳汇项目现行规则要求参与方为企业。林农个人由于缺乏规模效益和个人参与成本较高的原因不可能参与碳汇项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地流转速度和几率的现实使得碳汇项目投资方对签订协议的农户产生是否会在项目期限内更改林业用地用途的担忧。因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有充分考虑林业碳汇项目国际规则并加以逐步完善的内在要求。通过林业产权的具体落实促进广大林农的造林、营林积极性,提升森林数量和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