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农业经济

低碳农业经济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低碳农业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低碳农业经济

低碳农业经济范文第1篇

地球上的碳物质以多种形态存在于不同的碳库中。第一种是气态的二氧化碳。主要存在于大气层的碳库中。第二种是物态的有机碳。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第三种是物态的化石碳。石油、天然气和煤,也称化石能源。第四种是物态、无机的碳酸盐矿藏。这些固体形态的碳酸盐经淋溶作用溶解于水,进入河、湖、库、海等水体中,成为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的碳源,被植物所利用,转化为有机物。上述4种碳物质的存在形态,在地球上进行着不停的循环和转化。其中,以生物圈中有机碳的代谢循环过程最为活跃,而且不消耗化石能源,而是以消耗化学能为主,而且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反应温和、快捷、不产生噪声、不污染环境。植物是消耗二氧化碳的主渠道,而矿质能源的燃烧,则是二氧化碳大量释放的主渠道,是积聚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减少矿质能源的利用,并把工业的二氧化碳贮存起来,转化为碳肥,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如森林、草地、海洋施肥),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则是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什么是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未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低碳农业,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了相对于石化农业的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其目的是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低碳农业通过全新的经济活动,实现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循环利用、吸纳其他产业、获取碳汇交易收入等综合效益,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途径

3.1低碳农业是以低能耗、低物耗、高产出为特征的农业

是以矿质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高效利用为前提的农业发展方式首先,节水、节地、节能型的农业产业,是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倡导的方法和途径。第二,精准农业技术(包括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虫等)是低碳农业发展中所必须的技术支撑。要充分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矿质能源消耗,充分利用生物科技资源提高农业产品品质。第三,必须把节约能源资源贯穿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包括从技术方案的选择、设备的选型,到生产过程组织、监控和产品采收、加工、销售、消费等过程中。第四,特别要发展节地型、节水型农业和节粮型养殖业,并对农业废弃物(副产品)进行集约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转化,提高生物质的利用率和效益。

3.2科学配置资源发展低碳农业

一是要节约、高效利用能源和资源,淘汰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技术措施和生产方式。二是要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和效益,提高吸纳、消化、转化二氧化碳的效率。三是要增加光合产物的产出和效益,从源头上提高二氧化碳的利用率和效益。把大气碳库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满足人类衣、食、住的物质需求。把大气碳库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碳库中的有机碳。

3.3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

发展低碳农业要重视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强化各种原料产品深度加工和农业废弃物的集约化处理和转化,实现原料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的升值和增效。在延伸产业链,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同时,实现农业的高效益,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到循环农业的发展和运营过程之中、统一农业发展、农村及城镇消费方式的转变过程之中。

3.4节约资源、能源发展低碳农业

一是节约耕地,发展利用非耕地资源的设施农业、立体农业、水体农业,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提供土地资源的保障。二是节约化石能源,努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要摒弃或淘汰高能耗、高物耗和浪费淡水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节能、减排和高效益的目的。三是农业机械要遵循节约燃油、节省原材料、一机多用的原则,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低碳高效的目标。四是选用优质、高产、高效、节水、节能的新品种,从源头上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和产出,节约淡水资源。五是设备、工艺的选择必须遵循节能、节水、节电和低噪音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中节能型、节水型先进技术,通过整合组装,形成系列化的、工业化的高新技术,用于低碳加工工业。

3.5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经济范文第2篇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是世界公认的农业大国,国家经济发展更是聚焦三农问题。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国逐步转变传统的粗放式农业发展模式,标志着我国在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体系尤为重要。我国在长期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农业都暴露出各类弊端,包括有:农业生产初期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物超标,农产品安全威胁人们身体健康;过量施肥导致土壤结块,地下有机质降低,使土地单位产量愈见低下,长期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严重浪费了自然资源。对此,本文就坏境污染、科技落后以及产能低下等三个方面对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弊端加以阐述。

1.环境污染

我国绝大多数农民都缺乏相关知识教育,仅掌握了局限的农业知识,部分适应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方针没有及时有效地贯彻到农村中去,绝大多数地区农业发展仍沿用传统的粗犷式生产模式,不注重农业生产的实际效率,有关于低碳经济、绿色生态、环境保护等原则问题更是不知为何。直到工业发展不断深入,工业污染从城市扩散到农村,面对农产品的重金属超标,使绿色食品不再绿色环保,部分农村人才初步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

2.科技落后

我国农村大多出去中西部偏远区域,农民生活质量依旧不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知识文化综合素养也不高,关于新型农业的科技更是两眼一抹黑,大多还处于传统的农耕模式。从而,现行有效的农业科技很难在农村地区得到推广与实施,农业机械使用率不高,导致农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滞留阶段,农业产率地下直接降低了农业生产水平。

3.产能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都是支撑工业发展的,从而我国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相对较低,农村资产投资等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落后阶段,导致土地单位生产能力低下。我国现有的农业水利枢纽或设施,绝大多数还是20世纪中期修建的,功能落后,配套设施不健全,损坏情况恶劣,极大地约束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可能性

我国工业化发展已经步入中期阶段,人均GDP达到8000余元,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中等国家行列,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与中等发达国家几近持平。城镇居民食品支出总额在个人消费支出总额中的份额降至37%以下,虽然生产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降低,但也相应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需求。城镇人口比例激增,从原有的18%到现今超过40%,非农业就业人口从约30%增长到比50%还要多。为满足日益激增的非农业人口的适量消费需求,以及应对耕地减少的状况,我国农业生产率以及产能都必须相应的提高,同时还要做好农产品的品质。根据全球化的进展以及我国自身发展需求,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然具备先决基本条件,为实现低碳农业经济提供发展的可能与动力。

三、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低碳出行作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同样的低碳生产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在于全面推行低碳农业经济模式,限于篇幅本问就发展循环经济以及生态农业两方面进行阐述。

1.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人地矛盾日益激化,面对低效益,、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要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满足更多人对食量的需求,以保障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就只有全面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大力推行循环经济。以减量化、资源化以及循环再利用为基础原则,全面深化节能减排、节水保能的个人价值观,使有限的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完善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机制,全面实施清洁生产,从而实现低投少耗、低排高效的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通过构建“农业资源→农产品→废物循环利用”的体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协调的,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能实现农业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使农业资源短缺和土质退化的农业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2.开展生态农业

结合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运用农业的先进科学技术,在为农业生态环境提供保障的情况下,结合生产技术来促进农业生产,使人类与自然协调共存。开展生态农业能对农业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中共中央在2005年提出的第11个五年规划中指出:落实自然生态的保护工作,坚持优先保护、有序开发,对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进行控制,切实加强对水源、土地、森林等各类资源的生态保护工作。由此不难看出发展生态农业满足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降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有效提升,能为农民拓展新的就业选择,能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

四、结语

低碳农业经济范文第3篇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在进一步的加重,低碳农业和低碳经济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项目,因此我们有理由对“低碳农业”和“低碳经济”做初步的探讨。

(一)低碳农业。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国内学者对低碳农业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而所谓的低碳农业就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使CO2的排放量达到最小化,同时获得整个农业经济的最大化收益,并且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低碳经济。

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态势下,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是一种新型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二、我国推动低碳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因此,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通过一项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力推广低碳农业的制度前提下,全球农业减排量达到了270-1520MtCOZ-eq/年,如果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温室气体纳入我们的测评范围,农业的减排量竟达到了5500-6000MtCOZ-eq/年。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可以达到保护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的目的。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但是可耕地面积较小的特点,并且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伴随着经济的增长,粮食的价格也在不断的增长,各国粮食均已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危机,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重点区域。由于我国国内的现状,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低碳农业是必然的选择。

三、我国推动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规避措施

(一)我国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有着巨大的意义,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低碳农业发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老人孩子,导致劳动力流失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较低,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一项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的政策,但是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可耕地面积减少,且已有的基础设施功能老化,被破坏严重。第三,农业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我国对经济的发展方向有所偏重,实行先工业后农业的政策,未形成有效的服务系统。

(二)对我国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的规避措施。

第一,优化农村产业经济,在各地区大力普及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在这之前,还需要解决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对此可以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及其相应的文化普及方式,并形成规模效应。第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低碳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第三,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门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为农业发展建立专门的服务系统,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农产品的病虫危害的防治技术的推广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四、结语

低碳农业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方式转变

低碳环保型社会发展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农业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受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加之农业生产条件脆弱、技术水平和推广能力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急需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

一、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关注越来越多,在农业生产中倡导节地、节水、节肥、接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粮等,用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生态农业。

(一)发展立体种养与生态农业

目前,很多地区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菜(粮、果)”生态农业,解决了农村生活能源问题。同时,以家肥代替农药和化肥,进一步促进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另外,通过秸秆还田、秸秆氨化喂畜、秸秆替代木材生产复合板材、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微生物有机肥等措施,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提高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

(二)发展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具有相对较完整的认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给农民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目前,虽然有机食品认证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有机食品企业正在努力借助政府支持,利用相关资金扶持政策,提高自身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创建中国有机食品品牌,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系统建设现代有机食品工业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制定统一的有机食品法规,完善有机食品认证体系,大力开展绿色外贸。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落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规模小而分散的经营特点与现代农业生产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同时,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农民习惯于依赖农药、化肥等辅助加快农作物生长,长此以往,造成农田土壤质量严重下滑,直接影响了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施。

(二)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

工业的发展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另外,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我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四,但是人均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位居世界第88位;水土资源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污染严重。据统计,86%城市河段水质超标,近2800km河段里的鱼类灭绝,其中淮河水系,80%的水呈黑绿色,过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农田污染严重,农药毒效大、残留高,化肥污染、无水灌溉等,严重影响粮食安全。

(三)农业科技含量低,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转化率相对较低,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较低。农业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员大量流失,除此之外,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大大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低碳技术成本较高,这也制约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除此之外,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达到了新的高度———绿色、美味、保健、多样化和优质的农产品成了消费者新的期望,而我国农业长期以来对科学生产并不重视,观念落后,在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等各个方面较之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低碳农业发展目标,制定各地区发展规划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各个地区应根据本地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发展要求的农业发展规划,既要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不断实现经济增长,同时,也要实现节能减排的强制性指标,特别是要明确针对农业的各种扶持倾斜政策,如,农机具补贴政策、粮食补贴、农业金融贷款政策等,加强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生产,不断加强农业低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和扶持绿色农产品开发和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推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型农业体系

鉴于我国农业生产效益低下,污染相对比较严重的状况,应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用粪肥和堆肥作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通过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可防止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蚯蚓、微生物共同熟化深层土壤,扩大作物根系营养能力等。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农业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不断完善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三)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经济

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需利用现代科技来装备农业、改造农业,并用现代产业体系来提升农业,采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着力提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培育新型农民来发展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不断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从而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四)继续开发和推广使用新能源,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和有机农业

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规模化畜牧业养殖中,可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获得生物质能。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我国各种土地资源,减少裸地面积,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减轻洪涝和沙尘暴灾害。发展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以有机物质自我循环为基础,利用天然植物性农药和生物制菌剂等防治病虫害,建立作物轮作体系,利用秸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动物粪肥等措施进行土壤培肥、保持养分循环等,保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

(五)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着力发展低碳关联产业

不断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产品加工、深加工和运输阶段的低碳升级。农业生产是初级生产,想要提高其附加值,需要对农业初级产品进行加工。而在农产品加工中,应该采用低碳的生产技术,杜绝过度包装,同时采用低碳的运输方式,着力发展低碳农业关联产业,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国勤.中国农业发展研究Ⅱ———现状与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3).

低碳农业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农业;问题;实现模式

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代人的不断努力和补充才能实现。在我国现今的发展形势下,低碳农业的建设并不遥远。基于此,对低碳农业经济理论进行介绍,指出当今低碳农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个实现模式以供选择。

1低碳农业

1.1内涵

低碳农业是在气候变暖与低碳经济的双重影响下产生的,以二氧化碳为度量指标,以低碳农产品的生产为导向,以碳汇产品为架构而产生的生产体系。其最终目的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农业的气候环境,保证食品健康和改变环境质量。低碳农业是为了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也是为了人类的未来考虑。

1.2特征

1.2.1“三性”特征

低碳农业有长期性的特征,即要立足于农业的长期发展;全球性特征,即需要全球都充分重视,做到低碳生产、改善地球的环境;外部性特征,即低碳农业的发展成果要实现共享。

1.2.2“三化”特征

综合化特征,即低碳农业要涉及到更多的农业领域,不仅是种植业,还要在林业、菜地等领域进行;产业化特征,即生产规模要大,实现产业化发展;现代化特征,即利用最新技术,指导农业生产。

2低碳农业发展问题

2.1起步晚

我国的低碳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未被大多数地区所用。我国的制造业和工业都未达到低碳的要求,农业的低碳就更需要时间积累。高碳的生产模式并不容易打破,因此低碳农业的普遍实现还是一个问题。我国农业的高碳体现在很多方面,观念不好转变。生活方式、农作物的秸秆处理都存在问题。农民在处理农作物秸秆时多用直接焚烧的方式,而薪柴则是砍伐树木获得的。但秸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高,部分农村地区天然气、煤气的使用也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2碳排量高

我国农业碳排放量过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劳动力数量多。我国在农业生产上的人力投入约是世界投入的1/5,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都要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些生产模式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是很恶劣的,也严重影响了食品安全。农作物的连片种植更是破坏了植被,各种不合理的生产使碳排放量无法得到根本的控制。

2.3碳汇及固碳能力弱

我国的生态系统管理落后,没有成熟的技术,使现有的碳库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种子的选择和培育技术落后,使种子发芽率低,增加了碳排放量。食物在摆上餐桌前的每个过程都是由大量的碳排放产生的,而我国在各个环节缺乏可行的管理措施,也未对碳排放予以控制。因此,我国彻底实现低碳农业还需要很多探索。

2.4矛盾存在

低碳农业的长期性决定其是一个长远目标,而农民追求的却是短期效益。农民缺乏低碳意识,也不认为低碳有必要性,两者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农民作为低碳农业的实践者,生产方式还是较为落后,这种生产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的收入较低。在这样的收入水平下,农民是不会选择低碳农业这种高成本的生产方式。同时,收入水平低也导致作为社会的大部分群体的农民不会去购买低碳产品,而选择购买低碳产品的较高收入人群却不涉及低碳农业的实践。同时,我国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不会轻易改变传统观念的,这也是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3低碳农业实现模式的选择

生产技术的落后、农民素质的低下、经济效益的影响,都使我国低碳农业在实践过程中荆棘密布。农民对现有生产方式的依赖使他们不会轻易发生转变,土地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在短期内也无法改变。而且,我国的农业生产过于分散,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增加了统一的低碳行为的难度。在这些条件的制约下,我国必须要探索低碳农业不同的实现模式。

3.1减少碳排放量

产业链不管是在工业还是农业上都是最好的生产方式。在整个产业链的建立下,可以征合产、供、销之间的资源,同时对农业垃圾进行科学处理,使之再利用。这样可在生产源头控制碳的排放量,也可借鉴生物农业的发展思路和方式来开发使用低碳机器,利用最新技术来生产绿色肥料。在产业链的生产中力求改进工艺,降低能耗,使农产品低碳环保、安全卫生。

3.2创建碳汇农业模式

农业的碳汇功能对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因此,应注重湿地、海洋、草地等碳汇能力的开发。以退耕还林或植树、种草等方式,最大程度地还原森林的生态能力。森林是丰富的碳储库,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把碳素锁在植物中。

3.3实现“碳中和”的模式

“碳中和”要实现立体模式,立体模式其实是一个大系统,它能重建并适当地恢复大自然中的食物链,使动植物能够和谐相处,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

4结语

目前,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不仅有政策支持,也有技术的投入和研发,但由传统农业转变到低碳农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发展低碳农业时不可过急。要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可持续地进行发展。我国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已经被剖析,接下来要对实现模式进行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刘静暖,于畅,孙亚南.低碳农业经济理论与实现模式探索[J].经济纵横,2012(3):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