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农业的概念

低碳农业的概念

低碳农业的概念

低碳农业的概念范文第1篇

广义上的低碳农业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结构调整、产业链整合等多种手段,在农产品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与常规农业相比,低碳农业的外延和内涵更加丰富。从外延来看,低碳农业不仅仅是指农田生产,还包括种植、养殖、运输、加工、废弃物处理等诸多环节,而且低碳农业的碳排放不仅仅指CO2,还包括CH4、N2O等在内的所有温室气体。从内涵来看,低碳农业以降低整体能耗、减少温室气体为核心,同时也考虑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力图实现“碳中和”和“负排放”[13]。低碳农业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低碳农业的主体是农业,这里的农业是指大农业,不仅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初级产品的产业,还包括初级农产品经过一定加工后的产业;低碳农业的发展内容是构建低碳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按照低碳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对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通过节能降耗的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比重;低碳农业的核心是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在产前农业投入品领域,降低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投入,产中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流通领域减少能源的消耗,在产后农产品废弃物处理方面,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如秸秆、废液等,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构建原则

对低碳农业的评价实质上是对低碳农业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识别、确认和评定的一种价值观反映,科学评价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需要在明确低碳农业内涵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用指标体系来评价低碳农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对低碳农业认识的差异、分析角度的不同和侧重点的差异,构建的指标体系也不同。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来确定。具体来说,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低碳农业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的复杂系统,应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将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尽可能地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方面具体指标时,既要注意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又要注意同级指标之间的互斥性和实现上一级目标时的全面性[14],从而达到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功能最优。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首先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体现低碳农业的本质内涵。构建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低碳农业进行评测,因此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选择的指标应尽可能地应用现有的统计数据或者通过调查可以获得的数据,保证指标含义清晰,涉及统计范围明确,以便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全面性和典型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力求全面地反映低碳农业的发展水平,在遵循全面性原则的同时要遵循评价对象的典型性原则,要紧紧围绕低碳农业的内涵,突出低碳农业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特征构建指标体系。可比性与稳定性原则。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具有可比性和稳定性。由于低碳农业的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构建指标体系应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作相应调整,保证评价指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稳定性和可比性,保证评价区域无论纵向还是横向都具有可比性。

2.2指标体系框架

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总结和分析,结合低碳农业的内涵特征,依据中国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遵循低碳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低碳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本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第1层目标层为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第2层准则层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节约、农业投入品使用、生态环境等5方面组成。第3层指标层在上述5方面核心要素项下设立若干个评价目标,最终构成终极指标。通过低碳农业的理论分析、研究文献及专家咨询,对低碳农业评价指标进行了初选与完善,最后构建的低碳农业统计指标体系由33项指标组成(表1)。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指标。低碳农业经济指标主要反映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第一产业GDP增长率、第一产业GDP占总GDP的比重、农业外向度、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其中农业外向度指标反映低碳农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低碳农业技术支撑。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循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等技术的运用和推广,该类指标主要反映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技术基础情况,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和服务单位个数、农业劳动力中农业技术人员比重、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科学事业费支出比重、农业支出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科研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等。农村社会发展。农村社会发展也是低碳农业发展所体现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产业化组织个数、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总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比重、环境投资强度、农村市场发展水平、城市化率等指标。其中环境投资强度用环境保护投资占投资的比重表示,农村市场发展水平用批发和零售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表示。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是低碳农业方面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农村改水率、农村卫生厕所比例、农村生态环境投资比重、垃圾处理率、化肥施用强度、农药使用强度、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绿肥种植比重、农业用水量、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其中农村改水率用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农村卫生厕所比例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表示;农村生态环境投资比重用农村生态环境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表示;化肥施用强度用每667m2平均化肥施用量表示;农药使用强度用每667m2平均农药施用量表示。本文来自于《浙江农业科学》杂志。浙江农业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3小结与讨论

低碳农业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低碳 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 节能减排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内涵及意义

1.低碳经济的提出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研究专家小组的《2007年度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增无减,使得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全球变暖的趋势日益凸显,地球表面温度不断升高。预测从1990年到2100年的一个多世纪里,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可能会升高1.1℃~6.4℃,到本世纪末,世界上很多地区的地表温度都将超过50℃,出现灾难性天气。面对如此令人堪忧的发展前景,各国都对自己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并对能源的利用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此背景下,英国在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明确了未来经济新的发展模式。

2.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低碳经济就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意味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改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也就是希望以最少的碳排放量,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低碳经济概念及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3.低碳经济的意义

按照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能源的消耗总量、碳排放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研究结论表明,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人类活动引起了温室气体积聚效应。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解决或缓解,那么气候异常、旱涝洪涝频发、淡水日益缺乏、粮食产出受到威胁、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等灾难的出现将不可避免。因此,减少碳的排放量, 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唯一的出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8年~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人均GDP达到252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资源能源短缺及气候变化等问题,这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制约。

二、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1.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在低碳经济概念提出之前,各国就已经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反思:1988年11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990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45/212号决议,决定设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正式启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进程[3]。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第一个为应对全球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而制定的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公约。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这是第一个为发达国家规定了量化减排指标的国际法律文件,规定发达国家在2008年~2012年内要将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减少5.2%。

2003年英国在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这是低碳经济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低碳经济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肯定。2007年7月美国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7年德国制定了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2008年7月日本环境省准备在国立环境研究所等机构公布的《构建低碳社会的12方略》基础上,探讨制定必要的对策措施 。2008年世界环境日确定的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希望以此提高各国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2.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1992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时,我国就签署了该公约,是该公约最早的10个缔约方之一。1997年,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通过,虽然没有规定要求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年前的具体减排任务,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毅然承担起一个大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2006年我国先后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5月,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大法”。12月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10月国务院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构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一致的,是实现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我国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1.加强宣传,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低碳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革新,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首先必须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转变传统的经营消费观念,让企业和公众个人了解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在推行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都能做出哪些努力,使得低碳经济理念深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和公众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企业和个人的一种自觉行为。对于企业,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推行绿色经营,建立高效清洁生产机制,自觉将环保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一部分,积极做好污染减排及污染治理工作,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对于个人,要积极响应国家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彻底改变日常生活中诸如餐饮浪费、用水用电浪费等各种不良习惯,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相一致,同时要养成低碳消费方式,在消费的过程中尽量选择低碳产品,约束自己对奢侈品的追求。

2.优化能源结构,拓展新能源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在煤炭利用率不高的前提下,高比例的煤炭利用便意味着较高碳排放量,这与低碳经济的内涵是相违背的,为此我国应对现有能源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加快新能源的开发,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继续推进核电、水电设施的建设;(2)加大清洁风力发电和高效率的发电机组方面的投资,积极发展风力发电;(3)积极开发氢能,推进氢燃料电池、氢发动机技术的研究;(4)积极开展生物质燃料技术的研究和开发;(5)全面展开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其他新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

3.创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远高于同时期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能源利用率较低,也表明我国能源利用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近期我国能源结构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率来减少碳排放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企业一方面及时更新落后能源消耗设备,实现能源消耗设备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创新能源利用技术,对现有能源利用特别是煤炭利用技术进行改造,提高煤炭干馏、煤炭气化、煤炭液化、脱硫技术等在煤炭利用中的比例。同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气、余热、废水、的回收利用,也间接节约了能源,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4.推进低碳农业发展

低碳经济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是农业大国,低碳农业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应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产前,目前我国农业活动会投入大量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工业产出品,虽然这些对农作物增产作用明显,但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土壤污染、土地质量退化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使用农家肥代替化肥,使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代替化学农药,使用可降解的农用薄膜代替不可降解的农用薄膜,以此来减少对工业产出品的使用和依赖;(2)产中,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管理效率不高,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严重,应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以提高管理效率,推广立体种植模式、节水、节能模式以节约资源;(3)产后,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是一项耗能的工作,如秸秆的处理,如果进行焚烧,不仅焚烧本身排放了大量的碳,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应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如进行秸秆还田、秸秆氨化喂畜、秸秆发电、秸秆气化等,一方面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碳排放量,另一方面节约了其他资源;(4)农业活动整个过程,农业活动整个过程离不开农业机械的参与,其生产及使用过程都离不开电力、能源的使用,所以我们应加快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提高其效率,减少单位土地上农业机械的需求及使用量。

参考文献:

[1]马学禄: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J].城市住宅.2008年5月,24~25

[2]付 允 马永欢 刘怡君 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8卷,第三期.14~19

[3]中国气候变化网.ipcc.cma.省略/Website/index.php?ChannelID=15&NewsID=101

低碳农业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

与高碳经济不同,低碳经济是以节能环保作为经济发展前提的,在进行经济生产过程当中主要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的能源。通过使用环保型的能源不仅可以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同时还可以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量,使经济发展和节能环保同步进行。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在很早以前就被提出,其主要目的就是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的发展不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各国共同努力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国学者针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也十分宽泛,主要集中在对能源消费与排放的研究,经济发展与排放的研究以及农业生产与碳排放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到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模式的转变等等。从研究内容上看,各国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相对成熟,但是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如何适应低碳经济环境还稍有不足。

二、农业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创新,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实现高值化的农业生产。所谓的农业生产高值化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经济环保为主要目的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这一过程当中减少了对能源的消耗,同时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低碳经济的转变主要利用低碳生产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创新:第一,放弃土壤耕作。摒弃传统的土壤翻耕生产转为免耕生产。传统农业在进行种植之前都会对土壤进行翻耕,但是这一过程会将土壤中大量的碳释放出来,从而降低土壤中碳的含量。实行免耕的生产手段可以尽量减少土壤中碳的排放,同时免耕的过程也可以减少机械的使用,减少能源消耗,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的排放。其次,土壤中碳的含量增多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而化肥中的主要成分是N2O,其也是温室气体之一,所以减少化肥的使用也进一步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除此之外,免耕的生产方式不仅可以让农业生产者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使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得到增长。第二,改变灌溉方式。传统的浇灌技术不仅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农业低碳生产技术就是将浇灌方式转变为滴灌或喷灌方式。采取滴灌或喷灌的灌溉方式可以让农作物最大程度获得水资源的同时,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滴管设备安装方便,方便生产者对农田进行管理,最大程度的减少劳动力的投入。第三,改变秸秆的处理方式。许多生产者在收割之后就将秸秆进行燃烧,但是秸秆燃烧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为了更加高效的利用起这一资源,可以将其回收作为牲畜的饲料,或是将其掩埋在土壤当中,作为土壤的肥料,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同时降低其碳的排放量。

三、低碳经济视野下农业经济转型与发展路径

1.转变发展观念,树立低碳农业理念

低碳经济成为现代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农业生产必须秉承低碳的理念,改变生产方式,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经济。低碳经济的第一步就是转变人们的发展观念,树立低碳农业理念。首先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尽量使用绿色可再生能源,同时提倡多次使用,循环利用,从而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其次,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使用节能设备,同时较少对农药、化肥的使用等。

2.政府加大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扶持力度

低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要加强对低碳农业经济的管理。提高对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对发展低碳农业经济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政府部门在对低碳农业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多与农业生产者进行交流,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政府还要制定完备的政策措施对农业生产进行细致化的指导。其次,政府要加强对低碳农业发展的监管。通过制定完善的地方法律制度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约束,避免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促进农业经济更加稳固的发展。再次,给予相应的优惠措施。政府要扮演好领导者的角色,为了更好的鼓励生产者实行低碳经济的生产模式必须给予生产者相应的优惠政策,奖励在生产活动进行技术创新的行为。最后,政府要帮助生产者进行技术指导。生产者的知识水平有限,如果依靠他们进行技术创新还有很大的难度,政府可以为生产者提供与专业人员交流的机会,或者邀请专家直接进行指导,引导他们进行生产创新。

3.加大培训力度, 培育新型现代农民

政府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知识教学体系,让农民有机会学到专业的农业知识,能够与专业的农业生产人员交流经验。政府可以采取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让农业生产者了解低碳经济的概念,让他们形成进行低碳生产的意识。然后再帮助农业生产者与农业科技专员进行交流,了解到最专业的生产知识。

4.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核心,推进关联产业集群节能减排

实行低碳农业经济不仅是为了改变农业生产方式降低能源的消耗,同时也是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集群的形成不仅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可以最大成都的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在关联产业集群当中进行能源和信息的集聚,使其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应。例如,在集群当中可以将一个产业产生的废水废料作为另一产业的原料,实现废物的再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低碳农业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低碳认知;低碳行为;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日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对象。本次调查从青岛农业大学抽取不同性别、居住地、专业及年级的400名学生作为调研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真实性,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态度和行为状况。由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样本在不同调研指标之间的数量分布可能存在稍许失衡。

(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为主,辅以个案访谈。问卷采用笔者自行设计的“大学生低碳生活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大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的认知状况、情感态度状况和行为状况三方面,共计27道题。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6份,回收率91.75%。

(三)样本基本信息。从表1可以了解此次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就性别来看,男性114人,占总数的30.3%;女性262人,占69.7%。就居住地看,家住城市的学生有119人,占31.6%; 家住农村的学生有257人,占68.4%。就专业划分看,理工科、农学类的学生有137人,占36.4%;文科类的学生有239人,占63.6%。就年级分类看,大一学生85人,占22.6%;大二学生120人,占31.9%;大三学生90人,占23.9%;大四学生81人,占21.5%。(表1)

二、当代大学生低碳认知、情感态度及行为践行状况

(一)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概念及内涵认知状况良好。在376份有效问卷中,在“是否知道低碳生活这个词”的问题回答中,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其基本含义和大体内容,比重达到75.3%;表示熟悉含义和具体内容的学生比重占17.6%,表示“听说过,但不清楚是什么”的学生占6.4%;只有极少数学生表示“从未听过这个概念”,比例占0.8%。

从对低碳生活内涵的理解来看(多选),62%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是降低CO2排放,67.3%的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是节约能源消耗,41.5%的学生认为是低碳生活就是提高能源效率,29.8%的学生认为低碳生活就是发展新能源。

在“您知道日常生活是碳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吗”的问题上,有28.2%的学生表示“知道”,43.4%的学生表示“基本知道”,26.6%的学生表示“稍微知道”,只有1.9%的学生表示“完全不知道”。在“践行低碳生活是否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61.7%)持否定态度,25.3%的学生认为可能会对生活质量有所影响,认为践行低碳生活肯定会影响生活质量的学生的比重最少,占总量的6.6%。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低碳生活及相关概念的认知状态良好,对日常生活与低碳行为的关系也存在比较客观和理性的认知。

(二)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态度表现积极。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对大学生低碳情感态度的认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直接询问大学生有关低碳生活的问题来获知其对低碳生活的情感态度。在有关低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问题中,0.8%的学生认为与自身关系不大,那是政府的事;11.7%的学生认为,有点关系,但只局限于某些方面;36.7%的学生认为关系比较大;50.8%的学生认为关系非常大,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是否应该倡导并践行低碳生活”的问题上,绝大多数的学生(83%)持完全肯定态度,认为践行低碳生活是应该的,且要从自身做起;9.6%的学生持部分肯定态度,认为践行低碳生活是应该的,不过主要应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二是间接方式,即依据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及其表现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来判断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情感态度。在“有没有考虑您的日常生活方式对环境产生影响“这个问题上,超过85%的学生表示有所考虑,9.3%的同学虽然没有考虑过但是想要了解。在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预期结果方面,80.3%的学生认为践行低碳生活能够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且很有意义和必要;18.9%的学生人认为想法很美好,但实施会很困难。同时,为考察大学生对低碳与环保问题的了解情况,我们列举了一些与环保有关的关键词让学生选择(多选),结果显示,知道全球变暖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达到96.3%;知道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和节能减排的学生人数比例较高,分别是87.8%、81.1%和87%;知道《京都议定书》的人数比例居中,有60.6%;知道碳中和的人最少,仅占14.6%。

(三)大学生对低碳生活践行状况表现有待提升。对大学生低碳生活践行状况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实际情况;二是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的意愿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学生对低碳概念内涵的认知状况良好,对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表现积极,但相当一部分同学仍处于是高碳生活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节约用水用电”问题上,只有9%的学生表示非常注意,41.8%的学生表示比较注意,47.9%的学生表示有些注意,但不严格,还有1.3%学生平时从不注意节约用水用电。具体到低碳实践案例的调查中,35%的学生表示不习惯随手关灯,41%的学生经常使电器处于待机状态,18.9%的学生就餐时会经常使用有偿一次性餐具,46.7%的学生存在浪费纸张的现象。

在问及今后是否存在低碳生活践行意愿时,49.7%的学生表示肯定会,并且还会努力带动周边的人一起行动;43.4%的学生表示会根据具体情况而定;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只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就会参与;2.9%的学生则持完全否定态度,表示不想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

从大学生积极的低碳认知和情感表现来看,该群体对低碳生活的理念理解较为良好,情感态度也比较积极,但积极的低碳生活态度与真实的低碳生活行为之间存在着距离。

三、大学生群体低碳认知、情感态度与行为的差异与相关性分析

(一)专业差异与大学生低碳认知不存在相关性。根据假设,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理工类、农学类及文科类学生对大学生低碳生活概念及内涵的认知会存在些许差异,但实际检验结果却不能论证上述结论,即大学生的专业类别并没有影响其对低碳理念的认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假设方差相等的情况下,F检验显著性水平小于0.05,拒绝原假设,则方差不相等,双侧检验值大于0.05,接受方差不相等,可知理工、农学类和文科类的同学在对低碳生活的了解程度上不存在差异。(表2)

(二)家庭居住地与大学生的低碳认知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由于“家庭居住地”与“全球变暖关注程度”都是定类变量,所以选择交叉列联表进行分析,运用λ(Lambda)相关测量法来验证两者的相关性,λ的值为0.003,用家庭居住地来预测全球变暖关注程度可以消减0.3%的误差,表示家庭居住地与大学生对全球变暖关注程度之间基本不存在相关性。所以,无论家居农村还是城市的大学生,其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基本是相同的,没有太大的差异性。(表3)

(三)大学生低碳关注程度与低碳行为践行存在弱相关。根据λ的值为0.062,用个人对全球变暖的关注度来预测平时节约用水用电可以消减6.2%的误差,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很弱。0.062更接近于0,所以说个人对全球变暖的关注程度与平时节约用水用电的相关程度很弱,大学生的低碳行为并未与较好的低碳关注程度相一致,对低碳的关注程度并没有较好地转化为行为实践。(表4)

综上可见,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家庭居住地与大学生的低碳认知不存在相关性,即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家庭居住地对大学生的低碳认知不存在影响。而大学生的低碳认知及低碳践行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弱相关性,说明大学生的低碳认知对大学生的低碳行为践行产生影响。

四、结论及建议

(一)认知方面:加强高校低碳教育,加强学生低碳理念认知。学校是大学生获取低碳信息最便捷、迅速和有效的方式,高校有必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开展各种低碳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低碳校园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如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微信、飞信、微博等形式,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营造高校范围内的低碳环境。

(二)情感方面:成立大学生低碳行为试点协会,用实际案例激发正面情感。高校可以在校园内成立低碳行为试点协会,制定低碳行为规则和规范,将低碳行为量化、细化和具体化,让大学生分批次参与低碳行为试点协会的活动,建立个人低碳档案,找出日常行为与低碳行为在碳排放上存在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践行低碳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正面情感和积极性。同时,低碳行为试点单位教育大学生如何采取“碳中和”措施来抵消生活中的碳排放,如鼓励学生种植绿色植物,回收日常废弃塑料制品,或定期缴纳一定费用成立“生态基金”,从而加强减排意识,在实际的碳排放中培养低碳正面情感。

低碳农业的概念范文第5篇

随着生态环境与物资能源问题的日益凸显,人们对于“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三农”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应响应“低碳”的号召,努力迈好低碳“三农”的步子。

首先是转变生产方式,打造低碳农业。低碳农业,是一种比广义的生态农业概念还更广泛的概念,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农业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更加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习惯还不太符合低碳要求,既不节约又污染环境。以施肥为例,在雨水较多的地区,传统的施肥方法不仅造成肥料流失严重(约有50%以上的氮没有被作物吸收而流失到农田外),而且还造成环境污染(我国化肥利用率低是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及食品安全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温室效应、农产品品质下降等。尽快转变农业生产模式,发展低碳农业已成当务之急。发展低碳农业,首先要培育低碳农业的管理理念,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实行涉农生产节能减排的管理考核责任制,从国家法律法规高度,逐步开发完善农业能源效率标准。其次要提升粮食主产区的低碳农业基础建设,加大整合力度,重点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畜牧业、粮食(叶菜)功能区等项目,为加快低碳农业发展打好基础。第三要加强培育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同时,要大力推动农作制度创新,推广稳粮高效、农牧循环、水旱轮作等发展模式。第四要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如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等。以目前的条件来看,中国首先要做的是把农业生产对碳的依赖程度降下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想办法降低化肥的使用量。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通过科技研发投入更好的品种,让作物不需要多施化肥也能很好地生长;同时发明更好的肥料来替代化肥,例如用有机复合肥以及提高肥效等等。

其次是转变生活方式,建设低碳农村。“低碳”农村是指在农村生活中运用低碳技术,开展低碳生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且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面临着碳排放过大的环境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靠改善城市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切实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发展低碳农村关键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充分发挥农村能源优势,如综合利用秸秆、畜禽粪便、太阳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资源,满足农村生活炊事用能、村镇生活用电及生活用水等方面的需要。重点进行秸秆低碳化利用“三位一体”成套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第二,低碳农村还应因地制宜利用太阳能,比如我国西部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相对丰富,最适宜大量推广太阳能灶,因此可在西部农村大量推广太阳能灶,减少因燃柴(草、木)、燃气、燃煤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政府应建立财政支持政策,对农村购买太阳能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同时,大力扶持太阳能灶生产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帮助企业提高产量、质量和科技含量,以满足在农村推广使用太阳能灶的需求。

第三是转变发展理念,当好低碳农民。“低碳”农民是指在生产中崇尚低碳农业、生态农业,在生活中注重节约、主动选择低碳产品的新型农民。低碳农业、农村已是势在必行,但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农民这一主体。因此,应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低碳农业,让农民尽快走出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向农民普及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营造低碳生产生活氛围;进村入户,帮助农民切实转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推广新型能源。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和企业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大相关技术和机械的推广力度,如秸秆发酵、秸秆还田等多样化处理方式,采用化学处理和物理处理相结合等方法,探索建立循环农业的技术体系,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秸秆处理和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让秸秆变废为宝。通过推广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和农药残留降解技术,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土壤农药残留。鼓励农民建沼气池,大力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并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实地指导。推广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努力做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对于使用无污染新能源的项目,国家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钱用在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上,元污染新能源项目资金可由政府和农产共同承担,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划分不同的分担比例。三是有关部门要加强推进与监管并举策略。全面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与监测体系,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秸秆的管理,必须以疏为主、疏堵结合。在工作中,要坚持政策引导、示范带动、措施跟上,真正让农民在开展秸秆禁烧的同时收效益、得实惠,只有得到大多数农民的理解、认可和支持,秸秆才不会成为农村过量碳排放的元凶。四是建设生态环境,加大景观农业建设力度,促进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切实做好美化村容村貌、抓好资源开发保护、加强农村污染治理、深化村镇生态创建活动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