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循环经济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低碳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低碳循环经济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第1篇

1.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状。

1.1大部分人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足。还只是将循环经济停留在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粗浅的认识上,而没有认识到循环经济的深层含义。循环经济作为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经济模式,最终目的是达到资源的低消耗、低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还未将循环经济放入实际的应用中。某些经济学者或专家则认为循环经济是需要等到我国国民经济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之后再考虑的问题。没有清楚认识到循环经济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

1.3高能耗的经济架构制约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虽然地大物博,各类能源的储量比较丰富,但是我国也是能源消耗的大国,这种经济增长伴随着能源巨大消耗的增长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状。

2.1低碳经济的实行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想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改进以往一些落后的企业生产工艺,而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工艺很难起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在针对新能源的开发上,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相对于其他的西方发达国家较晚,技术也不成熟,所以在开发新能源的问题上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势必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增长。在我国低碳技术的开发研究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一些想要在低碳技术方面进行开发研究的相关机构或者企业无法得到资金的支持,研究的进度被限制。

2.2我国的经济架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扭转,低碳经济难以实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第二产业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一些能源消耗比较高的产业,使得我国能源消耗的数据一直降不下来。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中小型的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含量不高,机械装备水平低,能源的利用率低下,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2.3没有完善的机制约束高碳量排放企业。由于我国在针对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无法约束部分企业真正做好低碳工作。加上低碳市场的开发还不成熟,有的消费者缺乏一定的低碳意识,加上低碳产品相对与其他产品价格上没有优势,部分消费者宁愿选择普通产品,导致低碳产品的市场开拓进度变缓。

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地位

1.循环经济的优势:节约国民经济资源的消耗。

1.1将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比较,传统经济是创造的财富和消耗的资源与产生的废弃物一同增加。循环经济的优势就是最大程度的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让整个经济处于一种健康发展的状态中。这就是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化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资源消耗的时间,推动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

1.2循环经济中,另一个特点就是利用各种高科技技术实现资源的多次反复利用,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循环经济的资源化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资源化的特点就是对我国日益严重的垃圾的处理问题能够有效解决。减少了垃圾处理的资金投入,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低碳经济的特点:促进国民经济的绿色发展。

2.1低碳经济将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方向,能有效的完成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的要求。在促进环境绿色发展的同时,也将我国的国民经济带入一个稳定发展的形势中。

2.2低碳经济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将以往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完全改变,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在企业中可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2.3低碳经济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天然气的高效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新能源不仅使用安全,而且绿色环保、经济实惠,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这种优势的带动下,对低碳领域的开发也越来越深入,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国民经济视角下提高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地位的具体措施

在一定层面上,想要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单单依靠某一经济的改变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所以需要将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探讨改进的措施,才能真正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1.制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转变我国现有的经济架构,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将资源循环利用和低碳环保理念放入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内容中,在对不管是国家整体的规划还是城市的规划中都要体现出循环与低碳的内容,认真落实到实处。制定短期与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在短期的发展目标中既要结合我国国情又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在长期的发展目标中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合理规划到我国以工业架构为主的经济模式向低碳环保的经济模式过渡阶段中,两个时期都要充分考虑经济、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防止关系偏移的出现。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轨,吸收一些较好的经验与技术,缩短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时间。

2.调动各行各业参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建设。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涉及到的层面包括法律、经济、技术,还包括整个国民群众的参与。政府应采取主导作用,首先将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作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试点企业,在企业的试点过程中,逐渐完善行业内部的环境监测标准、各类能源消耗标准、清洁生产评价标准、污染标准、废弃物治理标准等。在整个市场中实行时利用市场对这种新型经济模式进行改进和引导。政府部门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再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完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利用媒体监督,有关部门的管理,建立举报制度,让一切违反政策的不法行为受到法律的制裁。

四、结语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一、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

(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

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

(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

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三、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队”,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四、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基层推广。

五、结语

我们必须推进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并保护生态环境,突破现有农业的发展瓶颈,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政策工具;发展思路;广州市;深圳市

1问题提出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向零碳能源转型。2021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把建立健全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作为我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1]。紧接着,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碳中和”“碳达峰”将成为“十四五”期间中央和地方的重要战略目标和任务[2]。实现“双碳”目标关键在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就是绿色低碳的循环发展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之际,地方政府在循环经济的政策设置上现状如何,是否能够实现与目标的匹配,首批试点城市如今在循环经济政策上是否实现先行示范,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选取广州市和深圳市2006—2021年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为研究对象,依据政策工具、政策作用领域及政策目标3个维度建立研究框架,通过分析近年来循环经济政策的建构规律,为完善政策体系提供参考。

2相关理论

循环经济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清洁生产、市场力量和社会作用等方式,促使生产生活中增强对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分别从输入端、过程和输出端提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3]。关于循环经济政策,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相关研究。诸大建和黄晓芬建立了基于循环经济的对象-主体-政策模型[4]。一些学者从政策发展的纵向角度总结了政策演进的阶段性特点[5],一些学者则对国外循环经济领域的政策进行介绍,为我国政策完善提供借鉴[6]。总体而言,现有文献缺少对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层面循环经济政策的政策工具使用情况和政策发展情况的研究。政策工具是政府为实现某一政策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手段[7],体现了政府有目的地对社会现实的干预过程。通过对政策文本中政策工具使用情况的量化分析,可以看出政策制定中政府工具类型的使用偏好与内在的结构性。学术界按政策目标[8]、政府的干预程度[9]等对政策工具作出不同的分类。其中,Rothwell等学者按照政策作用特点划分的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10]得到广泛应用。供给型政策工具主要是指政府通过人力、资金、设施等相关要素的供给,增加政策实施的推力;环境型政策工具指政府通过财政政策、法律规制及宣传教育等方式,间接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市场和社会环境;需求型政策工具旨在刺激开拓政策作用领域的市场,增强市场需求,从而拉动新产品的研发。此种政策工具的分类有助于融合政策内容和政策功能,深入展现政策的结构性。因此,本研究在政策工具维度方面采用该种分类方式,以便更加清晰展现循环经济政策体系的建构。循环经济战略是一个长期实施的过程,因此将循环经济的目标作为第二个研究维度,以期展现不同政策目标对于政策工具的依赖偏好。同时,循环经济政策涉及社会生产生活诸多方面,将政策作用领域作为第三个维度,以期全面了解现阶段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重点。广州市和深圳市循环经济政策分析框架,见图1。

3研究设计

3.1数据收集

选取广州市和深圳市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由于这两个城市作为经济发展前沿,在循环经济发展与政策完善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可以提炼发达城市的经验;另一方面这两个城市作为广东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更易于观察其政策效果。基于广州市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市人大、政府各职能部门等官方网站,以及“北大法宝”等法律信息网,通过“循环经济”“绿色发展”“节能”等进行相关关键词检索(截至2021年2月28日),并经过回溯、关联搜索进一步扩大搜索范围,通过整理和筛选,最终确定了与循环经济密切相关且现行有效的政策文本共67项。

3.2编码及信效度检验

使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以具体文本条款为分析单元,按照“政策编码-章号-节号-具体条款”的步骤进行编码,并依据构建的三维分析框架进行归类。例如“010-7-43-1”表示《广州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该政策编号为10)的第七章第43款第1条政策内容,即“设计单位未按照民用建筑节能法律、法规或者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的,由市建管办责令限期改正,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归类为环境型政策工具中的法规管制工具。为了保证数据的信度,编码由作者进行,然后由2名项目团队成员进行校对,对存在异议的编码进行商讨形成统一意见。内容分析编码表示例。

4广州市和深圳市循环经济政策分析研究结果

4.1X维度:基本政策工具分析

循环经济政策的16项政策工具中,使用最多的是“法规管制”,其次是“策略性措施”,“财政金融”以相当的比例居于其后,其他类型政策工具占比不高。循环经济政策X维度政策工具分布情况,见表3。第一,法律规制类主要包括企业清洁生产或者废弃物排放的标准、运行过程中的监管标准,使用频数远高于其他工具。如《广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定》中明确了“在用机动车不符合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且无法修复的,应当依法强制报废并办理注销登记”,体现了政府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严格管制。第二,策略性措施主要体现为以“重点发展”“进入鼓励产业目录”等鼓励型引导型政策内容。第三,财政金融类主要涉及对使用新低碳技术企业的补贴和信贷支持,如“符合国家退税或者减免税条件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以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总体来看,政府更加注重通过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来激励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是直接加大政策供给推动循环经济产业的完善,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相对不足,且多为政府采购使用,手段相对单一。

4.2Y维度:政策作用领域分析

循环经济政策Y维度政策作用领域分布情况,见表4。广州市和深圳市循环经济建设政策作用领域有以下3个明显特点。第一,政策作用领域的整体分布不平衡。首先是广州市和深圳市循环经济政策主要作用于以餐饮、居民生活和消费行为等日常生活领域的垃圾减量化和再使用、再循环领域,这与广州市和深圳市生活垃圾排放总量大的区域特点密不可分。其次是建筑领域的绿色建筑建设、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等专项政策。深圳市在2008年提出“打造绿色建筑之都”,在绿色建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再次是综合性应用政策,主要是资源、能源的节约,以及海上风能发电、光伏等其他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二,政策作用领域广泛。广州市和深圳市循环经济政策文件涉及大气、固体废物、机动车排放等污染防治,水域、环境、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农业、餐饮生活垃圾、医疗机构废弃物、建筑废弃物等专项废弃物利用管理规定,以及绿色金融等配套性政策文件。立法覆盖面较为广泛,基本上覆盖了当前需要节约和循环利用的资源要素。第三,应用于农业和制造业方面的政策与其他城市相比并不多。这主要跟广州市和深圳市经济发展的产业分布有关。根据2020年广州市和深圳市的国民经济统计公报,农业占据比重较低,制造业占据比重逐渐下降且对城市耗能影响逐渐下降。虽然政策工具使用较少,但事实上现有高能耗企业生产能源节约利用以及高新电子产业废弃物回收等仍有很大的循环空间。

4.3Z维度:政策目标分析

循环经济政策Z维度政策目标分布情况,见表5。政策目标维度中,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各环节所占比例为68.92%、3.51%、27.57%。由此可见,广州市和深圳市循环经济政策整体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放在了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广州市和深圳市作为典型的能源依赖型城市,自身提供的能源较少。随着城市化人口膨胀,生产生活资源浪费大和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高,是广州市和深圳市当前突出的问题。因此,从当前广州市和深圳市出台的循环经济政策的政策目标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政策条文都体现了废弃物和污染物减量化的原则,要求企业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废弃物的产生,而对于废弃物循环利用和资源再使用方面明显立法不足。

4.4维度交叉分析

4.4.1X-Y维度交叉分析

政策工具与政策作用领域二维分布统计,见表6。基本上在所有的领域中,环境型政策工具的应用都多于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在综合资源类、金融和生活领域,供给型政策工具占比相对较多。这是由于在这些领域,政府在节能技术的研发、专项资金的设置、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投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交通、综合资源类和建筑领域,需求型政策工具中占比较多,说明政府在此类领域进行了一些服务外包和政府采购工作,刺激市场需求。在建筑、交通和生活领域,地方政府采用法规管制、目标规划和政策宣传等环境型政策工具较多,以期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总体而言,在各政策领域中,尤其以建筑、交通和制造业领域的3类政策工具使用比例失衡;单就环境型政策工具来看,在各政策领域分布失衡。

4.4.2X-Z维度交叉分析

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二维分布统计,见表7。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广州市和深圳市主要通过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推动生产生活的节能减排,即“减量化”的目标。长久以来,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在政府监管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面对2025年“碳中和”和2030年“碳达标”的压力,减少能耗是操作性和效果可视性较强的治理目标,容易被政府采纳和行动。在供给型政策工具,61%的项目旨在减量,57%的需求型政策工具支持了再循环的目标,环境型政策工具分配较为不平衡。在重减量、轻循环的政策目标导向下,广州市和深圳市投入了大量的环境型工具约束节能减排工作,并投入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来强化废物再利用。环境型政策促进再循环目标的工具数量虽然较多,但内部占比明显短缺,无法促进再循环社会环境的营造和社会习惯的养成。环境型、供给型工具与需求型工具的不完全匹配,造成间接性工具居多,市场疲软无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

4.4.3Y-Z维度交叉分析

政策作用领域与政策目标二维分布统计,见表8。基本上各领域都涉及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3个政策目标,但是由于部分领域的特点,在目标分配上具有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第一,农业领域作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资源方面消耗较少,因此减量化任务压力小,主要以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目的。第二,制造业减量化目标设置少,以资源、产品的再循环为目的。第三,交通领域主要针对机动车尾气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以减量化为突出目标,而在再使用和再循环方面没有政策要求。第四,环境、建筑、生活和医疗领域基本在3个政策目标维度均有分布,体现了广州市和深圳市在循环经济各作用领域工作推进方面较为全面深入。相对而言,生活领域和综合资源类的再循环目标设置更多,如“政府可以设立专业回收机构,公众应当协助回收废弃物,按照要求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并放置于回收设施或者场所”。针对各领域现阶段发展特点,制定不同的政策目标,有助于循环经济实现重点突破。

5研究结论

第一,基本政策工具分布差异性明显。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最为充足,需求型政策工具严重缺失。一方面,体现了地方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优化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激励社会各主体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不足,可能导致企业和个人在参与循环经济过程中缺乏自身能力和内生动力,人才技术供给不足,市场需求无法扩大,影响循环经济长效发展。第二,政策工具细分条目同政策目标的交汇融合尚不充分。从横向上来看,政策目标均呈现出对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的倾向性,供给型政策处于中等水平,而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拉动作用尚未较好实现。纵向来看,再循环维度的政策工具应用不足,虽然供给型政策工具和需求型政策工具近于半数倾向于促进资源的再循环,但工具数量仍较少;环境型政策工具明显失衡,更多的规制和激励措施被应用于废弃物减量,再循环缺乏动力。第三,循环经济政策目标与政策作用领域分布失衡。广州市和深圳市现有循环经济政策文本在政策目标和作用领域的映射中,凸显了对交通、建筑以及综合资源的减量,尚未对制造业和环境的减量予以足够重视,不利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同时,再循环目标的政策作用领域在制造业和环境层面缺乏一定发挥,侧面反映出对再循环目标重点突破领域的把握有待加强。

6建议

第一,在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优化循环经济政策工具体系。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不断向横向扩展与纵向深化的过程中,政府应当注意对各类政策工具的结构性优化,要高度重视发挥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的需求拉动作用。第二,兼顾循环经济目标和政策工具的协同性,完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的全周期构筑。加强对循环处理技术的应用,为健全再循环产业链提供保障。第三,深化政策作用领域同政策目标的融通性,构建大产业循环体系。推广节水、节能、节肥的循环型农业,加快对传统行业的绿色改造,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工业产业链建设,重点发展智慧物流,开展减塑、限塑行动,以循环经济的理念规划生产生活的各项具体活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1-02-22].

[2]新华网.瞄准碳中和推动碳达峰[EB/OL].[2021-02-01].

[3]陈德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兼论循环经济概念的科学运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12-15.

[4]诸大建,黄晓芬.循环经济的对象-主体-政策模型研究[J].南开学报,2005(4):86-93.

[5]王海芹,高世楫.我国绿色发展萌芽、起步与政策演进:若干阶段性特征观察[J].改革,2016(3):6-26.

[6]廖虹云,康艳兵,赵盟.欧盟新版循环经济行动计划政策要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20(11):55-58.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异同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内的热点话题之一。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与我国推进的循环经济是什么关系?国内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文主要从内涵、起源、循环经济中的经济学原理等方面展开讨论。与大家交流。

一、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内涵异同

循环经济术语在我国的使用几乎与国际同步。“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005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启动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措施,为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奠定基础。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树立一批循环经济的典型企业;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在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探索形成若干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2008年启动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循环经济促进法》在2009年1月1日正式施行,标志循环经济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理念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统计指标是资源生产率。简单说,循环经济是从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

低碳经济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国外2003年才提出,使用的概念较多,也没有形成共同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发达国家进入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阶段,碳生产率水平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发展可以摆脱对高碳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依赖;他们是在解决了局部环境问题(如噪声)、区域性环境污染(如河流污染和城市污染)后,才将重点转到全球环境保护这个议题上。国内提出低碳经济的时间更短,虽然媒体和专家的讨论很多。但基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不知所云。虽然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不得不使用高碳能源,但部分地区资源耗竭的现实也说明我国不能再走粗放式的发展道路了。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口号为地球是我们的唯一家园,保护全球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统计指标是碳生产率(排放1吨二氧化碳产出的CDP)。因此,低碳经济是从保护全球环境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

总之,可以将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纳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范畴。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结果可以提高资源(包括能源)效率,也减少废物(包括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并行不悖,均是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殊途同归

循环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一样,有一个内涵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升华、重点与时俱进的过程。第一次产业革命前,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能力较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只是局部性的、小规模的和不明显的。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人类向自然索取的能力越来越大,自然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废弃物排放明显增加,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较大威胁。

人类对于自然资源耗竭的担心出现在许多著作中。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1965年和1966年发表《地球是一艘宇宙飞船》和《未来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两文,强调人类要由“牧童经济”向“飞船经济”转变,否则地球这一封闭系统内的不可再生资源将消耗殆尽。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报告,提出:“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的现在趋势继续下去,增长极限将在未来一百年的有朝一日发生。”这份报告被认为是第一次系统地考察了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和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自然资源供给与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增长的观点,迄今对人类依然有着警示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起,环境污染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发表《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生动的语言阐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与环境的危害,指出生物界和人类所面临的化学品危险,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要求保护环境的大规模游行,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地球日”。1972年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承担维护自然的义务。这次会议成为人类社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人类通过对工业发展负面影响的反思,追求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先采取“末端治理”与控制措施,又转向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可以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是循环经济理论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发展阶段也决定了原料来源需要改变。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所剩不多。客观上要求降低经济发展中的实物流量,开展废物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固体废物快速增长也要新的管理战略,这是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出发点。由于大量的垃圾需要处置,日本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急剧下降,新建垃圾场又要占地,一些地区已经出现没有地方填埋垃圾的情况。另一方面,经过长期的积累,垃圾中含大量废旧物资。如报废交通工具、废旧电子电器产品等,在一些地方“堆积成山”。其实,这是放错地方的、并可回收利用的资源:也正是有了这些不断增多的废物,才使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成为可能。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既可以减少原料投入和废物产生,又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占用土地,可以收到一举多得之效。发达国家通过废物的再生利用,再投入少量的资源生产新的产品,单位GDP的资源消耗强度也大幅度下降,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消费增长速率远低于GDP的增长速率,出现所谓的“脱钩”现象。

与此大致类似,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等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化。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共同成立的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从科学证据、适应与减缓、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2007年第4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气温是过去1300年中最暖的:在过去100年中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平均海面上升了17厘米。如果不能扭转这种趋势,21世纪末气温将上升4℃,海面将上升60厘米。于是,降低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提高碳的生产率,成为一种新的世界发展潮流和人类的努力方向。

其二,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保持其现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了。从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看,如果消费1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为1个单位(约2.6吨二氧化碳),则1吨标准煤的石油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0.7个单位,1吨标准煤的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为0.4个单位。即相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是低碳能源。钢铁、水泥等是需要消耗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产品,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需的。因为没有钢铁和水泥等物质和原材料投入,就建不了高楼大厦,建不了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生产不了以小汽车为代表的工业品,也就实现不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反,以银行、保险等为代表的生产型服务业,能源消耗强度要低得多。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了。一般的,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换句话说,人类的工业文明是建立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基础之上的,生态文明尚在探索中。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仅要生活,更要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危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屿国家,英国已认识到能源可持续利用对于经济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英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正从自给自足走向主要依靠进口。按目前的趋势,有关预测认为2020年英国80%的能源将依赖进口。从世界储量看,化石能源还可以开采利用较长时间。但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如果说气候变化还存在不确定性的话,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则没有争议。而不可再生能源总有用光的一天。这一点。可从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得到验证。于是,“小的就是美的”、“我们不是给后代留下资源,而是从子孙手中借用了地球资源”、“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要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等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追求;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总之,无论是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都是国际社会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的战略选择。

三、循环经济的实践及其中的经济学原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界定,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所谓的3R原则)活动的总称。

《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界定的减量化,包括源头减量和末端减量两个方面。我国当前大力推进的节能减排,包括了这两个方面。实际上,减量化既有绝对减量,也有相对减量,核心是效率问题。准确地说,我们追求的是用同样的资源能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说,生产同样的产品要消耗更少的资源能源。减量化的做法和例子很多。例如,小汽车原来用几吨钢板,现在的汽车变轻了。我国实施的十大节能工程,推广的节能减排技术,都可以起到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这也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讨论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法律时,对是否将减量化纳入循环经济,国内有不少争论。焦点在于,实现减量化有不同途径。此外,减量化也有个度,不能走极端。例如偷工减料,不仅不能鼓励还要坚决反对。

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界定的再利用,包含四个层次:一是用旧的东西直接利用,相当于二手货,换言之,发展二手货市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二是修修补补再利用,与过去工厂的修旧利废大致相当;三是用坏的东西,换一些零件还可以利用;四是用坏的东西,其中的零件还可以利用。中国劳动人民有勤俭节约的传统。再利用的例子举不胜举。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再利用活动都是值得鼓励的。例如,“黑心棉”、一次性注射器、“五大总成”的拼装车,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等,都不能循环利用。换句话说,再制造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等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否则就会出问题,这也是需要政府管理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

资源化实质是将废弃物用作资源,或者说。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对主要活动的解释中,把资源化与再利用放到了一起。事实上这两者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物质的形态。准确地说,再利用基本没有改变原来的物品形态,而资源化的产品基本上看不到原来的物品形态了。资源化的做法和例子众多。我国在建国后就开展的资源综合利用中,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粉煤灰利用、煤矸石发电等,均属于资源化利用的范畴。又如,国内不少地方进行的垃圾发电,通过国际合作将减排温室气体额度卖给西方国家的企业(所谓的CDM项目),获得资金或技术,既减少了废弃物排放产生了环境效益,又解决了就业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属于利国利民的、“一举多得”的好事,是值得大力提倡和推进的。超级秘书网

需要强调的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需要一定条件,否则就难以实现资源化利用。如果我们“霸王硬开弓”。单纯追求废弃物的资源化,就会出现有“循环”没“经济”的结果。比如,“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种说法得到有关专家的大力推崇。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不少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我国的不少城市还出现“垃圾围城”现象?为什么外国还没有将这些资源用起来?因为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如果利用这些资源的企业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还要连续投入,这样的事情是没有企业愿意干的。更广泛地,如果循环经济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是难以持续发展下去的。

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废弃物都能资源化的。例如,英国“疯牛病”的出现与不适当的同源废物循环利用有关。这一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如果说一些废弃物,如油漆等不能资源化利用仅仅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话,一些废弃物的资源化,如牛、鸡等内脏等会影响到食物链,并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本身。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结果是难以想象的,2003年“非典”的爆发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氯碱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就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效和循环综合利用为基本目标,以资源减量化和资源集约化为基本原则,以原生物质能源闭路循环和清洁能量闭路梯级综合使用模式为基本特征,把清洁能源生产和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一种经济模式,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生态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循环经济一般可以分为4个不同层次:一是企业内部的生态循环经济集成模式(邦天园模式);二是产业区域内的生态经济工业园集成模式(卡伦堡天园模式);三是企业社会经济层面企业上的循环回收再综合利用规模体系(SD规模模式);四是企业社会底层循环经济综合体(杜邦式)。基本核心理念是将工业循环经济与工业化工设备制造相直接结合,从各个源头做到减少工业污染物的整体排放或直接实现一体化排放。卡伦堡天园模式的基本核心理念是通过工业物质共生能量和环境信息的直接集成,以区域生态经济工业园的集成方式直接形成整个产业园区间的新陈代谢和生态共生循环耦合利用关系。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天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杜邦模式和卡伦堡天园模式的直接集成,既通过直接推行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减少企业源头污染排放,又通过直接延伸传统产业链对源头排放的工业废弃物排放实现循环综合利用,形成了以资源优势转换为核心的动脉产业链和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目的的静脉产业链,动脉和静脉产业链相互交织,形成了矿业开发电力电石化工塑料加工建材、食品加工建筑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新疆天业循环经济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1竞争优势明显,综合经济效益突出

在动脉产业链上,以电力成本控制为关键点,向上下游产业延伸,确保成本领先。从本质上考虑,碱循环经济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实质就是电力成本的竞争,是煤炭成本的竞争。在构筑静脉循环产业链上,突出推进废弃物的生态资源化高效综合利用,努力降低综合利用过程成本,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企业经济效益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科学技术应用问题和环保管理问题,而是综合考虑科学技术环保和环境经济的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没有一定经济效益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是难以长久持续的。它是确定物质与非能量及其他废弃物生态循环经济利用的基本边界确定条件,它是企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出发点,新疆天业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正是以这一基本发展原则要求为主要出发点,不断探索构筑企业的整个生态循环经济静脉产业链,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大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1.2将减量化作为出发点注重发挥园区的优势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主要属于产品输入和终端,重点讲的是如何减少产品进入工业生产和进出消费两个流程的污染物质量,循环经济3R原则的最终优先处置顺序应该是:避免或减量产生(终止或减量化)—开始循环继续利用(再循环利用)—最终循环处置(终止或再循环)。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也是确定循环模式的根本出发点,但"减量化也是存在极限的,这个极限有技术因素也有经济原因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要注重发挥氯碱化工园区的特点,不仅可以降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成本,也为最终实现园区零排放提供依据。

1.3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综合利用同步并举

循环经济模式是对大量加工生产大量资源消费、大量处理废弃的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模式的一种根本性创新变革,其内容涵盖了水资源综合开采、资源综合消耗和水废弃物综合产生和可再生资源综合产生和经济社会资源消费5个主要环节。新疆天业在氯碱生产行业主要环节包含了水资源综合消耗和水废弃物综合产生利用环节,在淡水资源综合消耗利用环节,大力提高了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在污水废弃物综合产生利用环节主要大力展开水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氯工业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建立废水废气和废渣综合治理网络,而是贯穿于生产过程,是其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集中。新疆天业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粉煤灰、电石渣和盐泥是氯碱生产中的主要废弃物,产生量较大的电石渣和粉煤灰通过水泥和制砖得到了很好的综合利用;另外,其综合利用的途径也可以进一步拓宽。

2氯碱行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通过以上案例不难看出,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尤其是国家实施循环经济试点以来,氯碱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日益清晰,技术路线基本明确,但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当前行业面临减排和低碳经济的巨大压力,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又面临着新的机遇。

2.1循环经济是实现减排的科学途径

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之一是富煤、贫油、少气,电石法聚氯乙烯是中国聚氯乙烯生产的主流工艺,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的发展环境日趋严峻,减量化无害化是既定目标,而以循环经济模式积极践行减排是尽快实现既定目标的关健。(1)以低汞催化剂一无汞催化剂方式实现量化在节能减排发展进程中,源头污染减排显然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更是当前行业经济发展迅速面临承载力资源日益短缺矛盾下的必然选择。针对源头污染减排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积极推进无汞触媒的应用。(2)以“再循环再利用”方式建立平衡体系在再循环、再利用方式的选择上,成本是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按循环利用和建立平衡的难易程度分析,氯乙烯合成过程中流失的气态汞,随着合成气进入脱汞器,这是回收的重要环节。在回收环节中,依然要坚持将减量化放到首位。也是国家污染防治方案中重点鼓励发展的技术路线。

2.2低碳经济为循环经济提升更为广阔的空间

低碳发展经济模式是以应用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技术为经济基础的一种经济模式,其主要核心特征是其在能源和环境减排上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以及对人类自然生存和持续发展价值观念的一次根本性重大转变。循环经济发展是加快实现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低碳循环经济对转变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战略要求,主要体现如下。(1)量化突出表现在能源消耗方面,随着氯碱行业的技术进步,烧碱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随着大型密闭电石炉的发展和普及,电石能耗已逐年降低。在低碳经济的强大压力下进一步实现碳减排的举措除加强管理,做好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外,还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尤其是原创技术开发的力度。建立系统的能量梯级利用网络,建立科学的能源调度和管理体系都是节能的重要举措。氯碱企业只有做到未雨绸缪积极行动,主动适应低碳经济新的发展模式,才能在后续的发展中不断创造新的机遇,掌握发展的主动权。(2)综合利用技术环节充分考虑国内碳排放的效应,低碳化工经济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再综合利用发展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重点体现在工业技术发展路线的正确选择上,要重点考虑国内碳减排的经济效应。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氯碱企业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只要继续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战略,以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作为解决相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氯碱企业就一定会在挑战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