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牌创建规划

品牌创建规划

品牌创建规划

品牌创建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党建工作;品牌;创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8 — 0021 — 02

近年来,各地先进基层党组织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借用市场经济的话语和理念,以创建党建品牌为抓手推进基层组织工作,将好的经验和特色做法品牌化。党建品牌化的做法增强了广大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党在社会上的示范性和影响力,也为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为此,研究优秀党建品牌的创建路径和规律,总结党建品牌化的一般特征,提炼党建品牌创建的普遍做法和经验,才能为接下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创建党建品牌提供系统科学的思考建议。

一、优秀党建工作品牌的基本要素

党建品牌是党组织提供的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综合表现,通过品牌的打造,可以使党组织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关于创建党建品牌,中央目前尚未有顶层规划和设计,这也使目前全国各地的党建品牌创建总体上仍处于无序而迷惘的状态。笔者认为,党建品牌的系统科学创建,可以遵从品牌创建的一般规律,借鉴经济领域“企业识别系统”(CIS)的有效模式,思考和辨认优秀党建品牌的基本要素。

一是理念识别,是指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具体包括党组织的信条、目标、哲学理念、文化、座右铭、发展规划和作风精神等。在全党全国层面,中国共产党的定位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但对各地基层党组织而言,完全可以在全党的顶层设计下结合本地本行业的具体情况和特殊实际,根据“三贴近”的要求,做理念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升级。如“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官方网站,就从“华西村”、“天堂”、“钱庄”、“粮仓”四个维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建设提出了独到的理解。

二是行为识别,是指基层党组织实际上对内和对外的做法,通过工作用语、语音语调、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工作流程具体独特和标准规范的行为系统与别的组织区别开来。根据对象来划分的话,又包括党组织给内部工作人员的形象,给所在区域群众的印象,对全国其他地区党组织的吸引力等。长期以来在全国层面,党组织在内部协调和对外交往中有一般性的规范性准则,如在西柏坡曾作出的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就对不能做的事列了明确的范围和规定。2012年12月4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无论是“轻车简从”,“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还是“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都显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正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为端正党风政风率先垂范。

三是视觉识别。一般包括基本设计,关系应用,辅助应用三个部分。基本设计包括党建品牌的名称,品牌标志,标准字,标准色,造型,象征图案(LOGO),宣传标语,口号,吉祥物等,如果以能否发声为标准,又可分为党建品牌名和品牌标志。党建品牌名指的是可以读出来的部分,包括词语、字母、数字或词组等的组合;党建品牌标志指的则是不可以发声的部分——包括符号、图案或明显的色彩或字体;关系应用包括,如办公器具,设备,招牌,标识牌,旗帜,建筑外观,橱窗,衣着制服,交通工具,包装用品,广告传播,展示,陈列等;辅助应用则包括样本使用法,物样使用规格及其他附加使用等。视觉识别的构建效果是最直接和最明显的。一个良好的设计要能反映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理念,必须容易辨认和记忆,具有系统性并严格区别于其它同类党建品牌,必须符合美感,赏心悦目,能被绝大多数人接受并能引起好感。

总之,品牌创建的目标就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有”和“优”都必须要有实际的产品和服务来支撑和充实,而不仅仅是形式主义和的空喊口号。并且,品牌的建设不是通过广告公司短期包装就能成功的,必须在理念、行为和视觉上都长期一以贯之的坚持和努力,才能积淀品牌文化,才能有真正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优秀党建工作品牌的创建过程

所有的优秀党建品牌的成长一般都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很多还经历了曲折反复,但在时间上总体上都呈现出规划、实施、巩固和升级四个阶段的发展脉络。每个阶段的工作环境、工作目标和遭遇的困难都不尽相同,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也有较大差异。

(一)品牌规划阶段。良好的规划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在构建前先对党建品牌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问题思考清楚,由此可以使行动目标更加清晰,使行动方案更具可行性,使党建品牌的构建更具可控性以及合理性。

品牌定位问题是党建品牌规划阶段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一般有三种定位手段可以采用,一是领导者战略,做第一,做唯一,做别人不做的事,即通过原创性,寻找目前党建工作的空白点,提出新的概念,在新的服务领域一炮打响。这种品牌创建方式因其原创性而独一无二、极具特色,但这对规划者的眼光意识、策划能力和速度等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因不被人理解而遭遇较强的执行风险和阻力,能够成功设想出这种品牌并能够坚持下去的党组织非常少。二是挑战者战略,即党组织找到心目中党建品牌创新的理想标杆,经过模仿和学习,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并结合自身特点,把其他地方已存在的党建品牌做精做细,从而创造出自己的党建品牌。这种做法既避免了原创的风险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往往被很多基层党组织采用。三是追随者战略,也可以叫做山寨战略。它们一般是跟随领导者的党建品牌策略,但又没有结合自身环境积极创新,而是将其他地方的党建品牌简单复制、移植到本地区。这种做法往往因为不接地气造成品牌行为的短期化和投机化。

(二)品牌实施阶段。党建品牌规划的道理并不复杂,但关键在于落实。大到一个国家,“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小到一个人,也要察其言观其行。对于基层党组织同样如此。实施党建品牌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做到概念落地,努力盘活已有的资源,坚持不懈、迎难而上,但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实践中冒出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更新调整规划,争取更多的力量支持,为规划实施创造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更要在细节上坚持水准和品质,才能把科学的规划高质量的落实好。

(三)品牌推广阶段。现代社会是个信息过剩的社会,要充分实现党建品牌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落实品牌的示范作用、导向作用和辐射作用,就必须及时做好宣传推广,广泛宣传基层党建品牌的目的、要求和意义等,与社会各界保持积极的互动沟通,才能为党建品牌的创建创造出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党建品牌的宣传推广过程也要遵守传播规律和营销规律,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和吸纳群众和媒体记者的善意监督和批评,这样既可以吸取更多的意见,使品牌的建设得到更多的改进和完善,又可以展示基层党建博采众长、虚怀若谷的开放形象,使品牌的实施得到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帮助。

(四)品牌升级阶段。党组织在创建和落实党建品牌规划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并逐渐把一些有效的做法稳固下来,使之长效化和常态化,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发展思路和工作制度,党建创新成果得到巩固,但社会环境和人自身的变化都是随时随地的,长效化和常态化的组织制度一旦僵化和老化,将极易裹足不前、丧失先进性。品牌创建的成熟阶段也是一个优秀品牌的分水岭,它既是品牌的成型和完整阶段,但也极容易变成品牌的僵化和终结阶段。因此一个党建品牌在培育成熟后,要及时根据新的环境和人民群众新的要求及时作出规划的调整,持续激发品牌的活力,满足新的群众的新的心理期待,避免品牌的老化和退化,才能实现品牌的“基业长青”。

三、优秀党建品牌的培育建议

目前优秀党建品牌的创建,各级基层党组织在主观上不是不努力,但效果和成绩缺并不鲜明,党建品牌的类型和风格都比较单一,因此在培育党建品牌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仍需及时提升创建意识和创建能力,做进一步科学化的努力。

党建品牌的创建要有自力更生的意识。尽管党建品牌创建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离不开外部力量的支持,但主要应靠自食其力,不能过于“外包”。一是不能过度依赖商业外包机构。有些党组织盲目外包给广告公司,但一般的公告公司只懂做图片、视频等广告,对党建品牌的内涵和发展思路不懂也不会,导致品牌创建的结果变成基层党组织内部挂了一堆图片或口号。二是不能过度依赖上级党组织。党中央的各种口号、图片、宣传话语、名人名言每个基层党组织是都可以原封不动的搬用,但一样的材料被全国各地大量透支复制,不仅不接地气,也丧失了其原本的鲜活价值,而且这样的做法也冲淡了基层党建的品牌特色。三是不能过度模仿抄袭其他基层党组织的创意和规划。对于其他党组织的优秀做法可以借鉴和吸收,但不能原封不动第照搬照抄,否则品牌也就没有价值。

创建党建品牌要有品牌经营意识。所谓经营意识,一有节奏,能尊重品牌创建的客观规律,理念先行,科学实施更新在后,严格按照理念、行为和识别三个系统,规划、实施、成熟和升级四个品牌创建阶段逐步、全面地发展,而不是做一步算一步,导致品牌发展思路不清、方向不明;二有境界,品牌创建非一日之功,基层党务工作者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认识,能防止和纠正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三有理念,不是追求表面政绩,不是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创建党建品牌只是党建工作的抓手,不管什么类型的党建品牌,最终要落实到科学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上去;四有一体化、全方位的工作思路和能力,能全面考虑党建品牌的经营和运作细节,确保执行到位,概念能成功落地,五有成本概念,经济时代,品牌经营和营销肯定有成本,如媒体宣传、广告展板的制作和设计、举办活动、发放材料等,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这些经费从哪里支出、怎么支出都应当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限制,这就务必要求创建党建品牌不能好大喜功,贪快求全。

上级党组织要有科学的党建考评意识。基层党组织创建党建品牌,必然受到宏观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离不开上级党组织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因此,上级党组织要加强党建品牌方面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为党建品牌的正常运转和茁壮成长提供有力支持。一是要加大领导力度,明确责任、落实责任;二是要加强跟踪督查,及时总结经验,部署改进措施;三是要严格考评标准,引入民意约束,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考评体系,才能激发基层党组织持续创建品牌的内在活力。

〔参 考 文 献〕

〔1〕.关键在于落实〔J〕. 求是,2011,(03):16.

品牌创建规划范文第2篇

品牌建设初显成效:都市工业品牌多,分布集中度高

(一)都市工业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多年培育形成数量众多的名牌产品,在全市各行业中占居重要地位

都市工业是北京工业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我市围绕“衣、食、住、用、文化”等五大领域,初步形成了以食品饮料、服装纺织和印刷包装为主体,以文化内涵为依托的都市工业发展格局,成为北京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全市都市工业九个主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247.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14.2%;实现税收10.6亿元,占12.5%;从业人员34.6万人,占29.5%。

都市工业品牌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成为全市品牌最为集中的行业门类。截至2006年,北京总计拥有412个市级以上品牌,其中都市工业就拥有195个,占47.3%。从进一步分析的情况看,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4个,排在广东、浙江、山东、江苏、福建、上海之后,居全国第七位,其中都市工业23个,占52.3%;拥有北京市名牌产品99个(不含已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的),其中都市工业40个,占40.4%;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1件,位居全国第六位,其中都市工业17件,占33.3%;拥有北京市著名商标218件(不含已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的),其中都市工业115件,占52.8%。由此可见,都市工业已经成为自主知名品牌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二)品牌行业集中度较高,食品饮料、服装纺织等重点行业发展优势较为突出

从行业分布看,都市工业品牌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服装纺织、文体用品、洗涤化妆、家具制造等五大领域,其品牌合计占都市工业市级以上品牌总数的94.4%。其中,食品饮料、服装纺织行业品牌集中度最高,分别占都市工业品牌总数的50.3%和28.7%。同时,品牌集中度高的行业也是发展规模大、质量效益好的行业。食品饮料和服装纺织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和行业利润分别占都市工业总额的60.5%和51.6%。

(三)品牌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城市发展新区、首都功能核心区成为都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从区域分布看,都市工业初步形成了与首都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产业布局。城市发展新区拥有的都市工业品牌数最多,占39.5%,其次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二者合计占近70%。随着工业布局的进一步调整,都市工业由中心城区向远郊区县转移的态势更加明显。目前,城八区与远郊区县拥有的都市工业品牌数量已基本相当,分别占51.8%和48.2%。

18个区县中,除石景山区外均分布有都市工业品牌企业。其中,164个品牌集中分布在顺义、大兴、东城、通州、宣武、海淀、朝阳、崇文、丰台9个区,占都市工业品牌总数的84.1%。顺义区注重自主品牌的创建和品牌的规模化发展,现已拥有24个市级以上品牌,位居全市前列;宣武区注重老字号企业的改造提升,现已拥有19个市级以上品牌,其中有老字号品牌15个,占全市老字号品牌总数的53.6%。

从重点行业分布看,品牌区域集聚效应明显。食品饮料行业品牌主要分布在顺义、宣武、东城、通州、大兴5个区,占行业品牌总数的61.2%,其中顺义区数量最多,占20.4%,初步形成了以顺义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产业聚集区。服装纺织行业品牌主要分布在朝阳、大兴、海淀、东城、崇文、通州6个区,占行业品牌总数的73.2%,形成了以大兴、通州、密云等六大服装产业基地为主的北京东部服装产业带。其中,大兴区2006年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9.4亿元,占全市服装行业的10%。

(四)名牌企业发展壮大,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品牌经营,品牌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一批现代企业通过创建新品牌、提升现有品牌,不断发展壮大。燕京啤酒、雪莲羊绒衫、星海乐器、曲美家具等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成为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同时,老字号企业通过改造提升获得了新发展。当前,我市都市工业品牌中,被列入全国第一批中华老字号的有28个,占北京入选企业的41.8%。“张一元”、“王致和”、“全聚德”、“红星”等老字号在竞争中保持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品牌建设推进不足:品牌企业“有点无量”,品牌经济未成气候

(一)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我市从政府、企业到社会等各个层面,对搞好品牌建设、发展品牌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略显不够,还没有上升到品牌集群、品牌城市的高度,更没有提出明确的品牌经济发展战略;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或者固守本地市场,或者甘愿为国外企业贴牌生产,缺乏培育自主品牌的意识,缺少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勇气;一些消费者民族品牌意识淡漠,崇拜洋品牌、轻视民族品牌,甚至一些人经常使用假冒品牌,挤占了自主品牌的发展空间,不利于品牌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现有品牌普遍存在“小”、“散”、“低”的情况,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的主导作用不强,品牌经济尚未形成气候

1、企业规模小,有品牌、无规模。目前,北京都市工业品牌中小企业居多,其中规模最大的燕京啤酒集团2006年营业收入为91.36亿元,仅相当于排青岛都市工业首位的海尔集团年销售收入的8.5%。2006年,全市都市工业九大行业排名前十位的90个企业实现增加值、利税分别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6 %和4.4%;155家原国有老字号企业中,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只有65家,注册资本超过500万元的只有44家,均不到50%。

2、组织程度散,“以牌聚群”发展得不够。多数品牌产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还没有以名牌产品、名牌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化分工为纽带,将众多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形成名牌产业链条和品牌企业集群,这与温州、宁波、顺德等地的服装、家电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相比,差距很大。

3、技术水平低,多数品牌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比如,与日本资生堂公司合资的欧泊莱公司成立十多年来,已占据全国中高档化妆品市场,但至今仍不具备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开发能力,还需不断向资生堂公司购买技术。

(三)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制约了品牌的培育和成长

1、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的动力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大部分国有企业及老字号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改革并不彻底,国有股所占比例仍然偏大,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尚未实现市场化选聘,导致国企创新和品牌培育的动力不足。比如,老字号企业王麻子剪刀厂,六年更换了六次厂长,企业品牌所有权多次转换,品牌资源流失严重,企业生产经营迅速下滑,最终破产倒闭。

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本产权与知识产权、品牌产权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对有形资产管理比较重视,对知识产权和品牌等无形资本产权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利益回报机制,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育自主品牌的积极性。

3、垄断体制依然存在,制约了民营企业品牌建设和发展壮大。大部分民营企业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家族企业较多,特别是由于垄断尚未打破,使其在市场准入、融资、用地等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隐性壁垒,很难做强做大。如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统一油,由于原油被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团所垄断,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但企业发展规模仍然受到制约。

(四)政府引导和支持品牌建设的作用发挥不够,品牌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工作载体

1、品牌建设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整合,各部门没有形成合力。我市品牌建设相关工作部门主要包括发改委、工促局、商务局、质监局、工商局、农委(或乡镇企业局)、国资委、科委、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实际管理中,各部门主要按照三次产业划分管理权限,并没有充分考虑产业融合和产业链条的完整性。比如,一家食品饮料企业,原材料生产环节属于第一产业,归农委管;生产加工环节属于第二产业,归工促局管或乡镇企业局管;经营销售环节属于第三产业,归商务局管,而三者之间又缺少沟通和协调,这样,企业内部一条完整的管理链条,在外部就被人为割裂了,不利于引导企业和行业整体发展以及品牌的培育。同时,行业协会建设未受到重视,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2、品牌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部署。目前,只有市工促局明确提出了加强北京工业品牌建设的目标,并于2006年1月出台了《加强北京工业品牌建设的措施》。但是,从全市来说,没有对加强品牌建设、发展品牌经济作出整体规划和部署,更没有制定明确的品牌发展规划。

3、政策缺乏整合,品牌经济发展缺少系统的政策支持。当前,与发展品牌经济相关的政策措施主要散见于工业发展、科技开发、中小企业发展、外经贸发展等专项政策中,政策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对单个企业的资金奖励、技术支持等方面,对企业普遍关注的用地难、融资难、人才待遇落实难等问题缺乏具体政策。

(五)社会环境不佳,不利于品牌成长

1、社会舆论引导消费不够。新闻媒体对自主品牌的宣传不足,对消费引导不够,没有形成有利于民族品牌成长的环境。

2、自主品牌营销环境较差。据相关协会及部分服装企业反映,我市许多大型商场对自主品牌和进口品牌在销售位置选择、费用结算等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标准,致使自主品牌遭遇进店难、营销难、负担重等不平等待遇,不利于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

3、品牌保护不到位。一些企业受大量假冒仿冒产品的侵害,导致品牌优势丧失,企业效益下降;一些老字号企业不注重品牌保护,品牌被国内外其他企业抢注。更为严重的是,部分企业在改制和合资、合作过程中,缺乏对原有品牌的保护和创新,使传统优势消失,品牌被跨国公司“冷藏”和抛弃。比如,北冰洋汽水与百事可乐合资后,已经很少再生产北冰洋汽水;京华茶叶与外资合作后,原有品牌被合资企业长期搁置,后来只得重新买回。

4、品牌建设理论研究滞后,特别是缺乏对老品牌兴衰的反思和研究。在这方面,不仅社会研究部门缺乏相关研究,甚至一些主管部门也底数不清,对品牌企业跟踪研究也不够。

品牌建设之路: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品牌经济

品牌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特别是在培养品牌意识、搞好品牌规划、品牌扶持以及营造品牌环境等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北京都市工业品牌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发展品牌经济为目标,以实施“名牌战略”为手段,以培育品牌集群为支撑,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原则,重点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和企业,加速形成多领域、多层次的品牌集群,努力营造品牌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都市工业走上品牌发展之路。

(一)加强品牌知识宣传教育和品牌建设理论研究,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不断提升推进品牌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1、把培育和增强品牌意识放到首要位置,深入开展品牌知识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品牌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特别是要强化企业的品牌主体意识,增强推动品牌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对各区县主管部门领导及企业高管人员的品牌理论培训,举办工业“品牌经济”专题论坛和品牌建设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我市品牌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品牌企业、品牌集群、区域品牌建设以及发展品牌经济的成功经验,推进我市品牌建设向纵深发展。

3、加强品牌经济理论研究,引导工业重点行业和企业深入挖掘品牌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特别是要组织国内外有关机构和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我市名牌与世界名牌的对比研究,找出在核心竞争力、经营策略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品牌。

(二)制定完善都市工业品牌规划,积极实施“四个一批”,加快培育品牌产业集群

1、规划提升一批现有品牌。重点着眼食品饮料、服装纺织等优势行业,积极培育世界名牌。在全市中国名牌中挑选一批规模较大、发展水平较高、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较强的重点企业及名牌产品,制定实施针对性的提升计划,力争在5~10年内培育几个世界名牌,使之成为都市工业发展的龙头。同时,规划提升现有北京名牌,培育更多的中国名牌,力争进入全国前列。

2、规划壮大一批潜力品牌。针对我市现有市级名牌企业普遍存在的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通过制定实施专门规划,引导和支持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北京市级名牌企业充分利用名牌效应,“以牌扩业、以牌聚群、以牌成链”,加快实现品牌扩张,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力争成为中国名牌。

3、规划培育一批区域品牌。加强都市工业基础建设,在顺义、通州、大兴、怀柔、平谷等基础较好的区县,重点建设一批“一业特强,多业并举”的产业基地,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品牌。

4、规划储备一批梯队品牌。高度重视并加强品牌资源建设,在全市范围内筛选一批行业领先产品,特别是针对发展势头好、潜力大的企业和产品,制定实施《名牌培育计划》,对照各级名牌标准和要求,从扩大产品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提高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等方面加大培育力度,加快向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迈进。

(三)完善品牌培育工作机制,整合集成扶持政策,大力抓好品牌扶持

1、进一步完善品牌培育工作机制。针对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部门分割、产业分割、行业分割,力量难以整合的问题,参照国家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体制,研究成立高层次的“北京市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统一加强对全市品牌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完善北京工业品牌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按照分工负责、共同推进的原则,建立工业品牌培育和争创工作责任制,及时交流沟通情况,形成品牌培育和争创工作合力。探索组建“北京市品牌建设服务中心”,为企业创品牌提供各项服务。抓好都市工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各专业协会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2、整合完善品牌扶持政策,研究制定进一步推动北京工业自主知名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北京工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思路,提出行之有效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一是金融信贷扶持。建立北京名牌发展基金;支持名牌企业改组改制、上市融资;引导名牌企业兼并联合,进行低成本扩张;发行名牌企业债券,用好社会资金。二是技术创新扶持。对获得国家和市级名牌产品称号或被列入各级名牌培育发展计划的产品和企业,优先列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计划,给予专项资金扶持。三是土地税收扶持。认真落实国家对名牌产品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家土地政策许可范围内给予用地方面的倾斜和支持。四是市场扶持。将自主名牌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组织自主名牌产品和企业参与国内外大型采购活动,积极支持名牌产品出口。五是利用外资扶持。推动本市名牌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开展合资合作或结成战略联盟,提升品牌形象,实现竞合双赢。六是奖励扶持。实施技术标准奖励政策,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主动参加国内外重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继续实施自主名牌创建奖励政策,对新创名牌企业予以适当奖励。七是营造环境。保护知识产权,整顿市场秩序,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人才环境和品牌消费环境。

(四)紧紧抓住奥运机遇,尽快实施“奥运品牌提升工程”,促进品牌建设再上新台阶

主要目标:力争3~5年时间,达到2~3个世界名牌产品;30~40个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中国名牌产品,50个以上北京市名牌产品;40个中国驰名商标,100个北京市著名商标;加快形成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经济的发展格局,更好地发挥品牌建设对都市工业的带动作用。

主要任务:一是大力开展“现有品牌提升工程”。在现有中国名牌中选择培育世界名牌;把北京市名牌、北京市著名商标提升为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重点支持现有知名品牌企业发展壮大,促其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

二是加速推进“新品牌培育工程”。突出重点,选择支持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加快培育成为北京市名牌和北京市著名商标。

三是积极实施“老字号振兴工程”。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加快创新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知名品牌。

(五)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培育名牌企业,夯实品牌经济发展基础

1、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名牌大企业积极整合国际创新资源,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不断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加强全市及行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开发、集成和转移等服务。鼓励企业采用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及国家标准,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鼓励企业将专利转化为技术标准,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主导化,着力打造一批技术型品牌。

2、创造条件,造就品牌巨型航空母舰。针对我市都市工业品牌企业规模小、组织散的问题,积极推进名牌经营与资本经营有机融合,积极引导以名牌企业为龙头,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租赁、股份等多种形式组建名牌集团,加速企业规模和市场规模的扩张,不断提升名牌的规模优势,提高产业聚集度。

3、引导、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名牌创建工作。引导具有品牌产品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通过合并、收购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其发展成为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名牌企业。鼓励从事专业化生产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为名牌大企业配套生产,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稳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协作关系,带动和促进其发展,使其成为名牌创建工作的生力军。

(六)强化品牌宣传推广,加强品牌保护,营造品牌经济良好发展氛围

1、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倡导全社会形成“喜爱国产品牌、使用国产品牌、保护国产品牌”的风尚。将品牌宣传列入我市对外宣传重要内容,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设立专门栏目,加大对我市新老名牌产品、企业和全市品牌经济发展状况的宣传报道,树立一批自主品牌典型。学习借鉴“中国名牌节”的经验,举办一年一度的“北京名牌节”。吸纳名牌企业参加政府对外招商活动,扩大企业的对外宣传。

2、认真做好“北京名牌”和北京著名商标的评价管理工作。市质监局和市工商局要加强对市级名牌评价认定的管理,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公众认可度。加强对名牌的跟踪管理,定期对获得荣誉称号的产品和企业进行综合调研和评定,对达不到要求的限期整改,整改无效的予以撤销或建议撤销。

3、加强企业家队伍和人才建设。一是深入探索我市企业家的成长机制和成长规律,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品牌意识、专业品牌知识、精通品牌运营、熟悉市场规则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队伍。二是积极推动名牌企业实行经营者薪酬制度改革,通过年薪制、股权激励等多种方式,形成对企业家的长效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名牌企业经营者的潜能与活力。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人才发现和人才吸引的科学机制,特别是要积极解决好品牌企业专业人才户口、职称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品牌创建规划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我市“紧跟苏锡常,同步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切实转变作风,提高道德素质,提升行政效能,优化政务环境,树立良好形象,为我局全面推进转型升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

二、创建目标及意义

我局开展“阳光规划”优质服务品牌创建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机关建设的创新和有益探索。我局将以推动发展、服务大局、服务群众为工作重点,以转变机关作风,加强工作纪律、提升服务质量、加快办事效率为目标,通过集中专项治理,切实解决当前局机关作风中存在的影响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真正做到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建设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实施步骤

“阳光规划”品牌创建活动从2012年9月开始,到2013年年底前结束,历时一年半,具体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0月)。采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发动全局上下积极投入到创建优质服务品牌活动中来。组织全局干部职工根据我局工作职能、服务领域和基层、企业、群众的要求,开展创建机关优质服务品牌大讨论,集思广益,确定我局机关服务品牌的名称和定位。

第二阶段:全面创建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6月)。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出《市规划局机关创建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分解责任,落实创建措施,建立一套“创建优质服务品牌”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形成规范、科学的工作运行机制。

第三阶段:提高创新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建立较为完备的制度机制体系,针对检查督办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认真主动纠正,防止走过场。做到边整边改,同时落实整改责任,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第四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总结推广创建“阳光规划”品牌的先进经验,查找创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建立健全协调、高效的创建体制。通过组织评比、媒体集中报道、汇编优秀品牌案例、举办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宣传创建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向纵深发展。

四、具体措施

“阳光规划”优质服务品牌的建成,必将为推进我局全面转型升级起到积极的作用。全局党员要以品牌创建为契机,切实用品牌标准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形成创特色、树品牌、推亮点的新局面。

(1)加强行政服务规划窗口建设。进一步完善“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票制收费”的服务方式,并全面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培训,努力做到“服务零距离、高效零差错、规范零投诉”。

(2)加强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建设力度,提供特事特办的便捷服务。对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招商引资建设项目、大型厂矿企业的技改扩建项目和社会公益性建设项目等,可采取服务上门、主动沟通、现场办公等多种方式,及时帮助项目业主协调和解决在审批和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3)加大规划公开力度。一是大力宣传规划,利用宣传栏、“规划在线”网站等平台,及时将规划成果进行公开,倾听各方意见,取得社会的支持。二是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依法公开信息,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三是进一步完善公示、听证办法,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4)坚持完善优质服务制度。一是建立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制度。做到文明接访,有礼有节;二是坚持首问负责制,谁首次接待,谁就必须自觉当好引导员、宣传员、服务员;三是坚持报建项目回访制度,主动上门征求意见,到项目现场了解情况;四是坚持服务承诺和限时办理制度,向社会和群众承诺服务内容和办结时间,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品牌创建规划范文第4篇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工信部科函[2013]55号文《关于2012年“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年”活动情况的通报》,命名鑫缘集团为全国首批、丝绸行业首家“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号召全国有关单位要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共同为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了“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年”活动,是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行动部署,重点推进“加快工业品牌培育”活动。通过组织全国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带动地区和行业推进品牌建设,指导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提高品牌培育能力。

鑫缘集团作为全国茧丝绸行业排头兵企业,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丝绸协会首推参加“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年”品牌培育和建设工作,公司高层亲自抓,制定品牌培育试点工作计划,通过建立组织,明确职责,建立品牌创建工作常设机构,组织集团所属部门和子公司全员动员参与品牌创建工作,将自主的“鑫缘”牌蚕茧、生丝、真丝绸、丝绸服饰、蚕丝被、蚕丝家纺家居、桑蚕茧丝副产物开发的桑叶茶、化妆品等产品参加品牌创建活动,依据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实施指南,组织实施品牌培育试点工作,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品牌战略、品牌培育方针和目标,围绕方针和目标组织品牌策划,实施技术创新和品牌经营,提升公司的品牌战略、技术创新等方面能力,以品牌创建工作推动企业发展,提升品牌产品的知名度和企业的规模优势、质量优势和竞争优势,提高品牌产品对产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和带动作用。

鑫缘集团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实施品牌战略之根本,作为打造精品产业链,争当行业标杆之关键,作为品牌永续经营、持久发展之支撑。建立了以品牌为中心、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创新要素在鑫缘集聚,将创新成果在鑫缘转化,成功地探索出自主创新加快品牌发展的有效途径。还充分发挥品牌、资源、政策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不断优化经济运行模式和增长方式,做大做强茧丝绸特色产业,精心打造国内茧丝绸行业第一品牌,精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级次,奠定集团持久稳固的常青基业,为中国丝绸添光彩。

鑫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到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工业质量品牌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中去,以提升企业质量品牌能力为重点,全面策划和推进质量品牌工作。

品牌创建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 科技 人文 区域品牌 塑造路径

伴随着当前全球经济的逐步探底起稳,经过自2008年至今长达五年的经济萧条,全球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每个国家、地区乃至企业所面临的发展压力依然巨大。“如何保持快速、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全面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摆在全球范围内所有国家、地区以及企业面前刻不容缓,亟待突破的问题。

区域品牌化即Place Branding,Rainisto指出,“区域品牌是一个地区的附加吸引力,塑造区域品牌的核心问题是构建区域品牌识别”。区域品牌化对提升区域乃至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并且正在发挥着持久的功效。

一、廊坊市塑造区域品牌的条件业已成熟

1.区位优势明显

廊坊市素有“京津走廊明珠”之美誉。该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与京、津毗邻,是海、陆、空交叉的咽喉要地,交通便利。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里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为廊坊市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自然资源丰富

廊坊市自然资源条件优越。辖区内98%为平原,水系发达,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有利于粮食、蔬菜瓜果等农作物的生长,这奠定了发展绿色高科技农业的雄厚基础。加之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陶土等的储量也甚为可观,能源供应无忧,这为传统制造业和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3.产业集群发展初见规模

近些年,廊坊市集中力量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商务休闲服务,先进制造业以及新型农业。廊坊开发区入驻公司已达10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如联通华北数据基地、西门子、LG集团等也名列其中,初步形成了机械电子、食品、新型建材、轻工纺织、生物制药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

4.廊坊市服务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京津两市人口密集,经济、科技、文化、金融的发展势头强劲。若能有效依托并服务好这两大市场,可谓发展潜力无限。适逢京津冀都市圈共谋发展的有利时机,综合考虑廊坊市的历史、资源现状等诸多因素,廊坊市应该从供应链管理理念出发,立足京津冀全局进行战略规划。

二、廊坊市应塑造“绿色、科技、人文”区域品牌

1.大力推进“绿色科技”区域品牌的运作

京津两市研发实力雄厚,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入驻。但由于地价攀升,企业的运营成本不断增大,廊坊市以其成本优势显示出极强的吸引力。因此,在现有高科技节能环保产品、信息、医药等产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严把“绿色”、“科技”关,遵循产品从科研、生产、销售直至会展服务一条龙规划,以与京津强势企业互补为原则,对科技产业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市政府通过对制度和服务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以“人文”城市的美誉,以提升区域品牌的“科技”内涵与价值。

2.大力塑造“人文”区域品牌

廊坊市在推进“人文”区域品牌的塑造方面,应从硬件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入手。硬件建设应从城市基础设施、文化形象设施等硬件工程的整体进行规划建设,并与产业规划和文化塑造同步实施。软件建设包括政府的相关制度、服务理念、服务机制、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建设与完善。

三、廊坊市塑造“绿色、科技、人文”区域品牌的具体路径

笔者认为塑造廊坊市“绿色、科技、人文”区域品牌的具体路径应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出发,结合学者们关于区域品牌建设的研究成果,打造廊坊“绿色、科技、人文”区域品牌应以“政府+产业集群+企业”模式,通过三方紧密携手共同努力方可实现。具体路径如下:

1.以政府为核心,营造良好的区域品牌建设环境

在区域品牌创建过程中,政府应充当核心推动者的角色,努力为品牌塑造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1)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区域品牌战略

政府要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科学谋划。廊坊市以供应链管理理念进行统筹,以京津为服务重点,严把“绿色”、“科技”关,进行差异化、互补性产业战略布局,努力打造廊坊特色区域品牌。

(2)完善区域品牌培育机制

廊坊市需要加快区域品牌培育机制的建设。区域品牌的建设应从品牌宣传管理机制、品牌服务机制、品牌信息交流运作机制、品牌信用管理制度等方面全方位规范管理。通过完善商标注册管理、品牌宣传,严格品牌信用管理,以 “绿色、科技、人文”品牌内涵为主题,推进“地名+产业集群”、“地名+企业品牌”的品牌化战略,实现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立体交叉塑造。

(3)加强区域内优势企业的政策扶植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政策扶植力度,以点带面,有效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以及区域品牌集聚效应和发散效应。首先,限制区域内同质化产业的重复建设,避免出现恶性竞争。以差异化进行产业链整体布局,有计划地积极培育和引进实力强劲的大企业,加强对这些优势产业的政策扶植力度,大幅度降低其综合成本;其次,加快推进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更新换代等方面鼓励政策的制定,完善专利、标准以及品牌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另外,积极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创造条件,完善产品研发、标准的制定、质量监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府服务规范。通过以上举措,点面结合,以企业品牌辐射带动周边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区域品牌的创建和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快速腾飞。

2.强化产业集群中行业协会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支柱作用

产业集群中行业协会有着极强的行业凝聚力,对行业的规范管理和品牌的维护极具影响力。区域品牌的管理与运作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支柱作用。行业协会深谙行业整体发展状况,通过科学制定行业以及区域品牌的管理与营销计划,以加强对行业内企业自律、维权、组展、服务和协调与管理,促进区域品牌的建设。

(1)积极引导并规范区域品牌的推广工作

行业协会要加强区域品牌创建的组织与协调工作。通过积极宣传并组织企业进行产地商标、集体商标的注册登记,以挖掘和全面提升区域品牌的内在价值;规范区域品牌从商标设计、注册、印制到宣传等各个环节,以打造统一而且鲜明的区域品牌形象;加强区域品牌的服务工作,如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培训、信用担保等多种咨询和服务,加强企业与政府间的协调与沟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创造品牌集聚效应,提升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加强区域品牌的维护工作

行业协会为落实企业自律以及维权,需要完善行业内质量认证与监控机制的建设,通过与质监部门、科研单位密切合作,制定一整套科学明晰的行业技术标准,建立完善的质量追索系统,严格规范生产企业的行为,创建行业内健康、公平的竞争秩序,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为区域品牌的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大力发挥企业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1)加强企业对区域品牌的认识,提升品牌创新内涵

区域品牌的创建需要有企业的支撑。区域品牌创建是一项极富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只有“政府+产业集群+企业”三方捆绑在一起,协同发展,区域品牌建设方能获得成功。

提升品牌创新内涵要从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入手。单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企业可采取联盟方式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共同投资以开展关键技术项目的攻坚研发工作;利用当地的优惠政策,与国内外技术力量强大的企业合作研发,深化品牌、专利、技术标准等内容,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从而促进企业自主品牌的建设。

(2)加强企业品牌经营的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

品牌经营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管理活动,这需要借助科学的组织管理和品牌运营人才的扎实推进来实现。因此,企业要想把品牌经营落到实处,首先,需要引进品牌经营专门人才来进行科学运作;其次,需要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加强对管理人员、品牌策划人员的理论与实务的系统培训,全面提升品牌经营理念;另外,积极引进和摸索符合企业现实的品牌经营方法,努力探索企业品牌+区域品牌的营销推广方式,以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

“天时,地利,人和”,廊坊市适逢如此绝佳良机,以“政府+产业集群+企业”三方协同作战,定能成功实现廊坊“绿色、科技、人文”区域品牌形象塑造,全面提升辖区核心竞争力,为廊坊市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George Allen .Place branding :New tool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J].Design Management Review ,2007,18(2):6068.

[2] Seppo K Rainisto1.Success factors of place marketing :A study oplacemarketing practices in north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D].Finland :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3.

[3] Iveta Endzina ,and Lidija Luneva. Student s’corner 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branding strategy : The case of Latvia [J ]. Place Branding ,2004 ,1 (1) :94 105.

[4] Mihailovich ,Philippe. Kinship branding :A concept of holism and evolution for the nation brand[J ]. Place Branding ,2006 ,3 (3) :229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