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牌培育论文

品牌培育论文范文精选

品牌培育论文

品牌培育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区域品牌产业集群创建原则

论文摘要:农产品区域品牌已成为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最佳选择,是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内涵及其特性,总结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原则: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产业集聚,龙头企业带动及政府扶持,产品差异化营销等;提出相应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对策: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标准质量体系等。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品牌引起广泛关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区域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国农业是分散经营,缺乏规模效益,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最佳选择,再加上区域农产品本身所积累的区域普遍认知和区域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渊源烙印,不仅能够提升区域农产品竞争力并促进本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将农产品生产的资源优势和特定区域优势转化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更易发展成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品牌。

一、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内涵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指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以农业产业化为载体,以某一行政或经济区域为核心,通过创建区域内统一的全方位系列化优质农产品核心与龙头品牌的行动,带动广大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强区域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的经济]。一般认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具有以下特性:

1.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

农产品品牌是在传统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它必需要以特色优质农产品为物质载体,如西湖龙井以优质茶叶为物质载体。形成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物质载体的优质农产品的基础是某一区域的特殊气候、纬度、温差、土壤、水分、传统工艺、人文历史等众多因素。在长期的发展中,这些因素赋予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天然孕育的差异性及相对的资源稀缺属性,使得该区域的农产品和其它的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从而易于形成比较优势。

2.具有产权模糊性

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实际情况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一种集体性的公共品牌,具有产权模糊性。从历史的角度看,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并不完全是经营主体培育的结果,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就决定了在该区域内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为所有的该种农产品经营者共同拥有,区域性品牌的权力边界模糊,产权不明晰。产权归属的模糊性使得“搭便车”的行为时有发生,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而形成“柠檬市场效应”。

3.具有名牌效应和消费从众性

农产品区域品牌往往具有广泛、持久的品牌效应,是非常有价值的地区资源。成功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消费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信息源,不仅能帮助消费者区分同类农产品及服务,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更能深度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名牌效应能引起消费者广泛的从众行为,即“羊群效应”或“羊群行为”,比如人们习惯于像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了经济人在信息不完全、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下具有从众的偏好。

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及其构建模型

1.形成模式

目前,我国区域性农产品品牌种类丰富,然而理论界对区域性品牌形成模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名牌带动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政府经营管理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和区域形象提升型区域品牌形成模式这四种模式是现阶段比较科学合理的归纳与总结。

笔者认为,在培育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可采取“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农业产业集聚”的路径为突破口,分别通过这两条主线来最终实现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以农业企业集聚形成的完整的产业链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形成区域内的强大的农业产业竞争优势。这种模式比较常见,且适用范围广,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提供了一种思路。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模式时要将上述几种模式综合分析,才能合理地分析地方区域品牌的形成,更好地应用于地方区域品牌的构建与培育。

2.构建模型

一般认为,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协会组织运营是较理想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构建模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营造良好的环境。对于我国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创建区域性品牌要将区域品牌的形成流程与区域品牌的支持系统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形象的三明治模型_3]。在政府推动与行业协会支持下区域品牌的培育能够科学合理的发展,并能够很快的构成产业集群优势形成区域品牌经济,这对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也同样有一定的适用性,

三、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因素的差异,各地区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时必须做好农产品品牌的舍取,要站在区域长远发展的高度,综合评价各个农产品品牌的现实基础、发展潜力等,理性地做出选择,从该区域内的特色农产品巾将那些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品牌筛选出来,作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重点培育。具体说来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要聚焦品类和品牌的核心利益点,必须以区域文化底蕴为基础,充分挖掘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须秉承具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内涵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突显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核心价值,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是农业生产经营者整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集区域资源为一体而形成的,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内涵既包括该区域特定的产品特色,也包括以特色农产品为载体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及各种隐性文化,可以说区域性品牌是该区域文化的象征。素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而著称的西湖龙井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就是西湖龙井茶的核心利益点。因此,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更是罕见的龙井茶文化艺术的价值,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产业集聚原则

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指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依托农业产业化并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形成规模经营并取得规模效应,获取集聚优势,为区域品牌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以“安溪铁观音”为例,90年代以来,安溪茶叶产业集群发展迅猛,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加T企业达数百家,大小茶叶加]二企业数千家,且带动了上下游关联企业集群的快速发展,种植农业、茶机工业、保健品业、运输业、包装业、旅游业、会展业和其他服务行业,还延伸到安溪区域外,约有5万家茶叶经营商店遍布全国各地,全县逾70万人涉及茶行业。

3.龙头企业带动及政府扶持原则

从国内成功地区的经验来看,创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必须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政府的扶持,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为区域性品牌的成功创建奠定基础。

首先,通过龙头企业的纽带作用而使分散的农业企业与农业大市场实现对接,从而发挥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吸引力,树立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统一形象,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产生。如前所述,“羊群效应”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领路的“头羊”决策正确,才能带动羊群整体的正确决策。因此,理性地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来创建区域品牌可以获得良好效应,这就需要重点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增强区域品牌的市场推广度。

其次,由于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着一个区域的整体形象,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来说,政府的扶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在区域性品牌的创建过程中扮演引导者、服务者兼管理者的角色,其中,政府对产业的引导与扶持是最重要的。政府引导主要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以此引导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并创造一个有利于区域农业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制度环境,从而推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成。

4.产品差异化营销原则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进行农产品的差异化营销势在必行,农产品区域性品牌更应进一步开发出差异化的农产品。农产品差异化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功能差异化、外观差异化、销售季节差异化、价格差异化、营销概念差异化和品牌形象差异化等,通过实施产品差异化,将差异性转化为农产品区域品牌优势。如农夫果园就是通过营销概念差异化来打开市场的,它独辟蹊径地选择混合果汁作为突破点,因为市场上的果汁一般都是单一的口味,最多含有两种果汁,都不是混合型的,这个概念和以往的果汁产品截然不同。农夫果园正是凭着差异化营销赢得了目标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果汁市场新宠。

5.建立标准体系原则

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首先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应包括从田头到消费这一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具体标准的制定,可依据或参考国家标准,或参考各地的优质农产品地方标准。通过建立标准体系,能有效避免因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产权模糊不清而带来的品牌声誉风险,从源头上有效地防治区域性品牌的各种危机。

创建完整的标准体系中,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是最重要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必须以优质的农产品打人市场,区域农产品具有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这是区域品牌创建成功的关键要素。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能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产品质量控制的参照体系,使农产品的生产有标准可依,以优质的农产品取胜,能赢得更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形象。

四、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对策

由于各地的地理、人文等实际情况不一样,采取的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培育模式也不一样,因此培育对策也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是最有代表性的:

1.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

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首先必须明确品牌定位,围绕文化内涵确定品牌的核心价值,突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定位应以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区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确立品牌定位。区域品牌蕴涵了具有地理特征资源优势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内涵,加上农产品的品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农产品的品质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着力发掘各地区独特资源优势,深层次挖掘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文化内涵,使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代表区域特色,便于推广。

2.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创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龙头企业能利用区域性品牌这个公共物品获取品牌溢价,另一方面龙头企业反过来也以其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及品牌忠诚度增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品牌效应,便于提高区域性品牌的形象和品牌的核心价值,并带动区域内其它产业的发展。因此,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必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3.建立标准质量体系

农产品质量是区域性品牌创建的基础,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以及独特的栽培和生产方式确定适合该区域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针对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质量标准体系,实现区域农业由数量扩张型增长转变到质量优化型增长。陈宪泽以安溪铁观音为例提出了“四位一体”的质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以地理标志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达成公司与农户之间的良好运作,发挥地理标志的统领作用,集地理标志、公司、合作社和农户为一整体,采用利益风险分配机制,从而有效地提高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据此,我们可以类推创建农产品区域性品牌的“四位一体”的质量管理模式,

品牌培育论文范文第2篇

继续开展规范化创建考核工作。2013年,各镇局工会经审会要对照《区镇局级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在健全组织体系上下功夫,督促基层工会经审会与工会委员会同时设立、同时考察人选、同时产生班子、同时报批。要健全工作制度,编制工作经费,为经审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保障;要进一步强化镇局级经审组织在实务审计中发挥作用,通过实务审计,帮助指导基层工会经费足额收、规范管、合理用。年底,区总经审会将对照标准,对镇局工会经审会进行检查验收,并确定考核等级。各镇局工会经审会要加大对基层工会规范化创建力度,通过规范化考评,创建一批基层工会经审工作品牌示范点。

开展“优秀审计项目”申报和工会经审工作调研论文的征集、评比工作。开展“优秀审计项目”申报评比是推动工会经审工作全面规范展开的有力举措,继续把“优秀审计项目”评比活动作为镇局级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将优秀的审计项目积极向上推荐。同时,要求镇局工会经审会多提供工作信息、多撰写调研文章,以调研带动工会经审工作的理性思考。要求各镇局工会年底前上报不少于一个项目和一篇论文。

继续抓好基层工会经审工作台帐化管理。根据市总经审会的要求,今年区总经审会将在全面推行纸质台帐管理的同时,重点在镇局工会和基层工会推行工会经审工作电子版台帐工作,到年底,纸质台帐化管理达100%,其中电子版台帐化管理达50%。区总经审会将适时组织人员对基层工会电子台账使用情况进行抽查。

积极推进工会经费使用绩效审计工作。根据区总的要求,以《区工会经费绩效审计办法》为依据,继续推进绩效审计工作,使绩效审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发挥绩效审计的作用,促进经费使用更加规范合理,使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效益。

抓好工会经审工作品牌建设。根据区总创建工会工作品牌的实施意见,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品牌培育点,各镇局工会经审会要根据品牌建设工作要求,积极培育经审工作示范点,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选树品牌培育单位,在达到一镇(街、局)一品牌培育单位的工作目标基础上,扩大品牌单位数量,为进一步做好工会经审规范化建设打好基础。

以加强自身建设为抓手,确保经审工作取得成效

品牌培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人才因素

在科技期刊品牌培育和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有一支认真、负责且有专业化水平的作者队伍、编辑队伍及经营管理队伍,这样才能保证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而期刊的质量正是一个期刊品牌的立足点。在众多人才中,编辑队伍则是决定期刊成败的关键,这主要是由于编辑可以从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对期刊所发表文章进行把握⑧。编辑队伍的专业化与学者化,要求编辑不仅是某一专业的学者,还应是一位编辑学的学者。在国内外,科技期刊通常都是需要非期刊内部的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组成的编委和审稿队伍,他们是科技期刊学术治理机构和学术决策组织的重要形式,而这支编委和审稿队伍的组建及其管理对于经营好科技期刊,提高期刊质量均有着重要的作用。高层次化、国际化的编委和审稿人员有助于期刊吸收国外优质稿件,加快稿源的国际化;另外,还可以提高科技期刊品牌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这些专家也为期刊品牌培育发挥着“品牌载体”功能和“形象代言人”的作用,提高科技期刊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读者。实践证明,国内外著名品牌科技期刊无不凝聚着相关学科众多著名学科带头人和专家⑨。综上所述,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期刊的编委对于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科技期刊的编委中拥有“两院”院士及外籍院士占7.5%,博士生导师占48.2%;这说明在这些科技期刊编委会中凝聚了大量相关学科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⑩。除了科技期刊品牌的创建受上述因素影响外,还需要期刊管理人员具有超前、高度的战略观念,善于经营和管理,具有信息资源、专家资源、学术资源和学科的独特优势,还需要对现如今的科学技术有着独到理解,这样才能在一定的高度上为期刊发展制定经营策略。

二、科技期刊品牌形象培育与品牌营销

在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过程中,科技期刊品牌形象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构成期刊品牌的要素中,科技期刊品牌营销宣传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期刊的质量、特色、权威性和影响力是科技期刊品牌形象形成的核心要素;特别是科技期刊品牌形象培育及营销,这是期刊品牌培育的重要内容。如近年来内地学者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上知名的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这就说明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上知名的期刊上已经被内地学者视为一种学术荣誉、水平和地位的象征⑾。这主要是由于科技工作者对期刊品牌的心理评价首先来自标志、内在品质、整体形象、自身文化、外在风格,只有在封面设计、期刊的标识设计、背景色调设计、栏目的设计与选择等方面给读者和作者以视觉上的差异化效果,从而抓住读者和作者的视线。品牌科技期刊不仅仅要有设计上的吸引力,还必须具有与期刊品牌相匹配的品牌信誉,在读者和作者心目中树立起公平、公正、严格、负责的品牌形象,这是维护期刊品牌忠诚度的法宝,也是保持期刊品牌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要保持科技期刊品牌形象的稳定性,让读者和作者对品牌期刊持续保持良好的看法或印象。良好的品牌形象还需要策划人员进行宣传,使其在广大读者和作者中扩大知名度,将期刊普及度增加,提升和体现期刊品牌的溢价能力。具体可以通过主办和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展览会、学术论坛可有效地提高期刊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据统计⑿,我国的科技期刊在各种会议营销活动中出现的频次还比较低,而在国际性的会议营销活动中就更少见。这就直接导致期刊经营收入依赖国内纸版期刊发行收入、版面费、审稿费等传统期刊的盈利模式,还没有真正体现出品牌溢价价值。

三、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科技期刊品牌建设意识不强

在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实践中,有一些期刊缺乏品牌建设意识,无品牌标识,大部分没有组织参与国际期刊展会宣传。这就要求广大科技期刊从业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品牌建设,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从思想上树立品牌战略意识,构建期刊品牌识别系统,转变观念,树立期刊品牌的自我品牌,向着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科技期刊品牌国际化程度低

一个国家出版的学术期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学术发展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它是科技传播交流和研究成果存在的主要载体。而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还是非常有限的,尚缺乏像Science、Nature这样的真正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国际品牌科技期刊。相关文献报道⒀我国科技期刊中国外学者投稿量仅占全年收稿总数的0.26%,而且在国际上被引用最多的期刊亦未超过5000,影响因子仅为2.0,与引用为32万的Science杂志比起来,还有较大差距。针对目前存在的现状及问题,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即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革除目前众多科技期刊中小、散、乱的结构性弊端;建立起自己的学术期刊检索数据库体系,进行品牌化经营,建立自己的科技和社科文献品牌体系;通过期刊风格的定位,内容的整合创新,建立自己的学术期刊评价国际话语权;同时利用网站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经营知名度,找到品牌建立的路径。选准目标,重点打造,择优扶持,构筑自己核心竞争力⒁-⒃。

3、科技期刊品牌维护与管理不到位

目前,在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中缺乏有效的维护与管理,未能将其纳入期刊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科技期刊品牌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缺乏国家层面的“科技期刊品牌”发展规划,而且有些学科期刊方向与内容严重交叉重复。另外,政策导向和学术评价体系偏颇。这就要求调整学术评价体系和政策导向上的偏颇现象,实施正确的政策导向,倡导创新性论文;并在人才和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方面给予倾斜和引导。

4、科技期刊品牌营销推广力度不够

品牌培育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品牌竞争力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推动了我国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成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与之不适应的就是我国品牌竞争力的不足。尤其在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的今天,名牌竞争已成为市场营销的焦点、核心问题,也是市场营销的新亮点。国际市场竞争已经跨越了产品竞争阶段,进入了品牌竞争时代。一个国家是否拥有国际驰名品牌,拥有多少国际驰名品牌,已成为该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竞争力就是品牌竞争力,一个品牌不仅是一种商品的标志,而且是产品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程度、文化内涵的综合表现,代表了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实力、信誉、创新能力和服务特色。

一、品牌的概念

品牌一词的英文“brand”,原意为“烧灼、烙印”,最初人们用这种打烙印的方式,用于区别私有财产。到了中世纪,欧洲的手工艺人在自己的手工艺品上烙下印记,以便区别于其他产品和生产者,这就产生了最初的商标。美国现代著名市场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指出,所谓品牌,就是指一种关于某种商品的名称、术语、标记、象征或设计,又或者是以上这些的混合运用,以区分于其他竞争者或卖者。品牌是由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组成的,包括文字形式以及图形标志。

二、品牌竞争力的特征

1.竞争的比较性。品牌竞争力是在品牌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能力,这种比较可以是产品质量、成本价格上的比较,也可以是占有或控制市场能力的比较,还可以是人力资本、管理和经营,以及再生产等环节上的能力比较。在比较中,同一行业品牌表现出竞争的优势或劣势。

2.目的利益性。品牌竞争最直接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顾客,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实现再生产的高效循环。最根本的目的是利润的获取。

3.动态性。品牌竞争力的动态性表现为品牌竞争力随着市场结构和竞争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即品牌竞争的优势或劣势不是绝对持久的,优势品牌可能变为劣势品牌甚至消亡,劣势品牌可能变为优势品牌。

4.过程性。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以及竞争能力的消长是有一个过程的。

5.整合性。品牌竞争力是企业资源配置的产物,也是企业运作系统和品牌管理系统整合的产物,缺少任何一种必要的资源或系统中某一环节整合不佳,都会影响

6.品牌意识不强,管理能力较弱

目前,中国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还较弱,企业商标保护意识薄弱。品牌竞争力的培育和建立。

三、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及问题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所以对外贸易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2008年世界经济贸易将保持增长趋势,虽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但是中国将继续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配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居民收入将不断增长,城乡消费需求将继续扩张,投资过快增长将得到一定控制,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将更加牢固。但同时也有诸多问题的产生:

(一)对外贸易高速发展与品牌竞争力不足共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到了世界的瞩目,但与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称号不相和谐的是,我国的品牌竞争力相对落后。

(二)品牌价值较低,附加值差距较大

总体说来,中国品牌显然较多,但品牌价值与世界品牌价值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部分消费品市场国产品牌竞争力极弱。在这类消费品市场中,国外的一个或数个品牌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这类消费品市场,而国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极弱。另外我国外贸品牌的突出弱点就是品牌的附加价值低。品牌附加价值指品牌中所包含的、中肯的、被消费者欣赏的东西和产品的基本功能以外的东西,也就是通过品牌给消费者提供的信任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它能通过其商品形式维持一种溢价。在国际上,商标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知识产权,名牌商标更是如此。跨国公司和许多知名企业视名牌商标为国宝,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保护名牌。多年的计划经济使我国众多企业商标意识淡薄,缺乏品牌自我保护意识。不少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品牌。

四、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品牌竞争力的建议与对策

(一)营造有利于品牌竞争力提高的社会经济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经济中的宏观管理主体,它在促进企业品牌发展中的作用是间接地构建品牌竞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并非在政策上保护中国品牌,而是要在宏观上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从而在微观上促进企业品牌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二)面向国际,制定品牌竞争战略

缺乏战略意识和战略管理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向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制定品牌竞争战略是中国企业提高品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端正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整合管理能力

品牌必须保持与消费者的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这种关系已经超越了以产品功能为基础的利益关系,包含了以喜欢为内容的情感关系和以某种信念为核心的忠诚关系.品牌整合管理的目的就是打造消费者对品牌的某种信念和在此基础上的对品牌的忠诚。

(四)重视核心技术,保障技术的持续创新

缺乏核心能力,是中国品牌参与全球竞争的最根本弱点。核心能力的缺乏根源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竞争和技术快速变化的市场,中国企业必须不断实现技术创新,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鉴于中国工业化起步比较晚的现实,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在未来的5-10年还应是采取引进、模仿、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但应逐渐走以自主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的战略,实现从“引进利用再引进”到“引进消化吸收输出”的战略转折。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世界市场竞争的焦点已转向了多样化、系列化、优质化、国际化和名牌化的竞争。名牌竞争已成为市场营销的焦点、核心问题,也是市场营销的新亮点。因此,我们要占领国际市场,从政府到企业就必须高度重视外贸出口中品牌的建设,增强品牌的竞争力,为进一步扩大出口提供保障,从而更进一步的提升中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袁辉,品牌营销对外贸易新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年11月(下旬刊)总第522期

[2]丁建军,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品牌营销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11期

[3]李世辉,中国企业品牌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消费导刊,2008年第1期

品牌培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中国;电视节目;新闻与传媒

1研究背景

1989年,美国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对全国商品广告主进行了营销传播实施现状的调查,唐•舒尔茨等人率先为整合营销传播做出界定:“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它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价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最大化。”随后不同学者也提出不同的整合营销传播定义,连唐•舒尔茨本人也没有完全确定的定义,“整合营销传播”仍然面对理论上的困惑,但“大量的广告公司和营销机构仍在继续他们的‘整合营销’或‘整合营销传播’实践。”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介绍到中国之后,引起了各领域的关注。本文作者简单梳理了CISSI期刊论文,大致得出我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研究状况:(1)整合营销传播相关文章的数量及时间分布:据统计,CISSI期刊论文中,最早于1998年有3篇整合营销传播相关论文刊登,之后每年都有相应论文刊登。2006年有关整合营销传播的论文达18篇,为论文数最高年,其次为2009年,共11篇。(2)整合营销传播相关文章的主题分布: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各领域具有相应研究,其中企业经济、贸易经济、新闻与传媒、出版及市场研究与信息等领域相应研究较多。本文将主要就新闻与传媒领域有关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期刊及论文进行梳理,并深入探讨中国媒介市场竞争中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2新闻与传媒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CISSI期刊中,《国际新闻界》、《电视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记者》、《新闻界》、《中国出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这些期刊刊登了新闻与传媒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的相关论文。从期刊看,《电视研究》、《现代传播》、《新闻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刊载论文较多。其中《现代传播》刊登6篇,数量最多;《电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次之,均刊登5篇;《新闻界》则刊登了4篇。其余则都只有1篇。就刊登数量较多的期刊,作者通过梳理总结了其侧重点和特色。《电视研究》5篇刊载论文均为电视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包括电视品牌、电视节目、电视媒体等方面整合营销传播的应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较《电视研究》范围较广,除涉及电视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还包括大型晚会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在电视媒介额整合营销传播应用研究方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更注重就节目内容与公信力角度打造进行研究。《新闻界》4篇论文分别设计整合营销传播的媒介实践总体研究,媒介产品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及电视剧和报纸的整合营销传播问题。《现代传播》则范围最广,不仅涉及整合营销传播在媒介领域的实践,还关注整合营销传播在广告、分众传播和跨文化传播中应用。从内容看,涉及了对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研究,如《解读整合营销传播学》。涉及了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如《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的研究与实践》。还涉及了整合营销传播在媒介中的应用实践,这部分研究又可分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媒介实践总体研究、媒介产品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新闻媒体整合营销问题等研究,及电视、报纸、新媒体、大型晚会等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作者通过对论文的梳理,对涉及内容的研究做相关综述:

2.1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研究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和研究

有学者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了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研究者对整合营销传播的关注主题,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2002),基本上是对国外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引进介绍阶段,所持态度为全面肯定。第二阶段(2003-2007),则转向探讨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市场的应用情况。“2003年开始,学者和业内人士开始更多地关注整合营销是否适合中国市场,如何结合中国的国情具体应用等问题。其中,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也不乏对IMC的质疑。”第三阶段(2008至今),中国学者则尝试构建中国特色的互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中国大陆学者通过三个阶段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市场的意义、应用,以及对本土整合营销传播研究的反思、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创新四个方面。有学者将整合营销传播学与传播学联系起来进行解读,认为“整合营销传播学乃是以消费为传播对象、营销与传播彼此交融、营销传播手段相互整合、通过多种媒体传播的新型传播学”。该学者认为,整合营销学有其丰富内涵,两个基本内涵分别是“将消费者定位为受播对象”和“营销与传播彼此交融”,他强调,两个内涵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有学者从整合营销传播视角探讨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该学者回顾了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希望通过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真正树立以受众为导向的观念,整合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提高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有学者则深入研究了整合营销传播与小众传播时代广告战略的呼应。IMC强调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强大把一切传播归属于广告活动,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将有关的信息统一口径传播。

2.2整合营销传播在传播媒介及媒介市场中的应用

伴随着中国媒介转型,中国媒介迈向市场步伐日益加快,媒介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不仅传统媒体间竞争激烈,新媒体的出现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不小压力。CTR的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传统媒体广告花费数据图表报告显示,中国传统媒体刊登广告在第一季度同比增长仅为1.4%,创五年来新低。而报纸更是成为了唯一负增长的媒介。针对中国日益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有学者开始探讨整合营销传播在媒介中的实施问题。组织框架的整合是营销传播事实最需要的组织保证,注重品牌资源整合和服务品牌化,真正以受众为中心,通过良好的品牌管理实现节目与频道间的差异化和资源、竞争、组织的协调性,通过服务品牌化达到双赢局面,并通过科学运作规范服务,使得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服务效率。细致探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不同媒介中的应用上,通过文献梳理来看,大部分是关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电视媒体及电视节目中的实践。有学者总结了当前电视媒介的现状,“电视媒介在我国受众中是有着广泛影响力,最为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当前的现状是,一方面发展迅速,影响力较大,市场需求相对旺盛,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谋变成为了必须。在这种状况下,我国电视媒介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电视媒介的公信力,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和国际上成功经验,以及媒介与社会、受众结合的理论支撑,提升电视媒介公信力的最有效的实现形式即是整合营销传播。有学者则就整合营销传播如何应用于电视媒介中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即涉及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电视媒介、电视品牌到省级卫视中的应用。有学者认为整合营销传播在电视媒介中的运用主要是人力资源、节目资源、客户资源方面的整合,“整合营销,赢取未来”。有学者认为整合营销传播将成为电视媒介营销创新的突破口,认为一方面应与利益相关者建立由内及外的整合关系,一方面要注重信息整合,通过信息整合培育独特的媒介品牌。还有学者研究了电视媒介、省级卫视品牌打造与整合营销的契合。也有学者以具体电视节目为例,探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应用。有学者以《绝对挑战》为例,探讨了电视节目中整合营销传播的应用,认为一要充分确定目标受众,二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有学者以《都市——时间》节目为例,探讨电视节目中民生角度的应用与民生新闻的整合营销传播。有学者则通过探讨研究电视奥运节目中以交叉融资为基础的整合营销的运用,提出整合营销传播在媒介中的应用关键在于媒介通过与广告商进行有价值的沟通塑造其形象。在广告商的沟通方面,媒介不能始终处于被广告商挑选的被动角色,也应当“对广告商进行选择,对广告的制作和播出进行统一规划”,从而与广告商形成长期的、从电视广告延伸到其他产业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这也是延伸电视机构资金流的重要策略选择。”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