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劳动教育

高职劳动教育

高职劳动教育

高职劳动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实习阶段;劳动教育;人才培养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教育也随之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我国的教育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广大高校中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却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很多高校虽然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大多数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有待提升。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根据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所制定的一项教学环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性地带领在校生进入社会,深入工作岗位,依靠社会的力量完成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社会实践中开展劳动教育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为进入社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近几年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实习劳动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形势,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经验、新问题不断涌现出来。

一、实习劳动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实习劳动对于高职护理学教育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理论与实践相互对接的平台。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学生要有足够的能力对病患的日常生活护理、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做出反应,为病人的康复提供必要的服务,为医生的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在临床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大力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于护理人员的实际需要,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能力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一)实习劳动是理论知识教育与工作岗位结合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所提出的中心问题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也深刻地反映出高职教育的本质规律。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思想、有担当的技能型人才,尤其对于高职护理学教育而言,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病人的康复质量,对于社会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是向新一代人才传授理论知识和经验能力的过程,若仅有理论依据而轻视实践,则培养出的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学生虽然有着满腹理论知识,但却不能将其与工作实际进行结合,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劳动是实现学生理论与知识结合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从学校迈进社会的重要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临床护理经验,同时有针对性地对自身在护理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或认识的误区进行改进,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合格护理工作人员。(二)实习劳动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虽然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一直以来都以实践为主,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此外,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中受到丰厚的待遇,往往养成了怕苦怕累的习惯,劳动观念不强,而护理行业又是劳动强度相当大的一个行业,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因此,强化劳动教育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帮助学生面对社会的挑战。(三)实习劳动可以进一步培养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开始逐渐提高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积极奉献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点要求,而通过实习劳动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社会劳动中感受到奉献社会所带来的成就感,增强社会责任心,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立志成为一名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新时代青年。(四)实习劳动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医院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往往对学生的实际工作经历和临床护理经验有着一定的要求,而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积累工作经验的主要机会和来源也就在实习劳动这一环节。因此,在劳动实际中积累经验,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更加快速的适应护理工作的岗位,提高就业率。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的劳动观念不强,劳动价值弱化。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现阶段,大学生大多数出于独生子女家庭,家庭对孩子优厚的待遇和功利主义心理的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许多大学生的劳动观念不强,不愿意吃苦,从主观上不愿意参与到劳动过程中,对自己的专业认同感不强。(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模式单一。大多数职业学院将专业技能的教育列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劳动本身的教育,缺乏利用劳动对学生人格进行培养和刻画的意识,忽略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仅仅采用传统的说教教育,不能带领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劳动过程中,无法锻炼学生的实际劳动能力。更有甚者采用粗暴强制的手段让学生参与到劳动中,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对劳动产生厌恶的情绪,不能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方式。

三、在实习劳动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创新实习劳动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想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劳动和就业素质,就需要在实际劳动过程中不断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学生不怕吃苦,谨守初心的作风,并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给临床护理行业。通过实习劳动教育的开展,学生可以在护理实践过程中感受到护理工作对于病患康复的重要性,加强对本专业的理解,从思想上做到热爱自己的专业,提高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珍惜学习的时光,为正式迈向工作岗位,服务社会,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现阶段,许多学校已经将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纳入对学生的综合测评体系,但对学生毕业所需要的实践学分要求并不是很高,许多学生在第一个学年就可以轻松完成毕业所需要的社会实践劳动学分,无法满足新课标背景对学生实践劳动时间的要求。学校应积极向社会各界寻找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劳动的平台,组织学生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劳动,并利用好志愿汇等网络APP对学生的实践劳动进行管理和登记。例如,在当地的图书馆做志愿图书管理员、为当地敬老院老人表演节目、给当地福利机构捐献物品等等。在实习劳动过程中,要精选适合的单位开展合作,进行统一的管理。及时获取最新的学生实践情况和数据,了解学生的劳动情况,并设计科学合理的奖罚机制,对积极参与社会劳动的学生给予表扬,并督促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劳动中去。(二)开展职业道德专题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岗位的竞争力度逐渐加大,对毕业生的劳动能力、职业道德、诚信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大重点就放到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方面,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校要加大力度开展劳动道德专题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对于护理工作而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身体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医护工作的劳动强度很大,并且承担有一定的风险。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集中,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护理过程中一旦出现疏漏,极易引起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上述几点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自我表达等能力,提高其专业技术,以确保学生毕业后可以胜任其所从事的岗位。学校可以组织实习生定期下基层、进社区开展劳动或者义务活动,也可以邀请医院中优秀护士实行劳动交流并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三)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社会劳动期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工作,能为内心带来极强的震撼,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劳动和贡献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作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晚上可以在学生总结工作经验之余,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帮助学生舒缓紧张的情绪,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工作与娱乐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在正式进入企业后可以尽快融入集体中,建立感情,更好的在工作中相互配合,为病患提供更加细致的护理服务。

四、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劳动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学校要提高对学生实习劳动环节的重视,在实践中完善实习劳动制度,最大程度发挥出实习劳动的育人作用,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为社会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思想、有担当的医疗护理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徐嘉玲.文化育人视域下高职护理学生实习阶段劳动教育的途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0,19:62~63

[2]刘素芹.江苏省卫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东南大学,2014

[3]储珍珍.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9:287~288

[4]张娜.民办高职“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究———以民办四川天一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9,23:121~122

[5]高洪贵,张永杰.服务型乡镇政府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伦理规范研究[J].三晋基层治理,2020,7

[6]梁佩佩,沈宝国.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高职高等数学分层教学分析和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12

[7]胡莹瑾,吕丽,胡月阳,狄娜,李艳,李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农家参谋,2020,1

[8]张丽肖,李丽娟.云课堂在基础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

高职劳动教育范文第2篇

一、增强大局意识,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总理指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求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大,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这些新论断、新理念、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人才、就业等工作的职能优势,推动职业教育培训事业发展。

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给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带来的新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通篇贯穿着改革的精神。我们必须抓住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改革力度,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训、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作为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和持续改善民生的有效举措,作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要用改革的精神推进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发展,着力破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职业培训、技工院校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要深刻领会和把握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的纷纷涌现,势必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产生新的更大需求。我们要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统筹运用制度、法律、政策等手段,确立职业教育培训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发展路径。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加快职业教育培训转型升级,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大力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完善技能人才培养、选拔、评价、表彰、激励等方面的政策。

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对职业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有效的技能培训是促进就业的重要基础,高水平的技能培训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迫切要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以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训促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以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和稳定就业为指针,大规模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不断增强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二、增强改革意识,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改革部署。职业培训是劳动者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把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增强改革意识,充分发挥牵头作用,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从学习到工作的各个阶段,适应劳动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

构建这一体系要实现五个目标。一是培训对象广覆盖。把城乡全体劳动者全部纳入职业培训范围,基本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现象。二是培训类型多样化。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兼顾短期、中期和长期培训,努力满足劳动者差异化需求。三是培训等级多层次。完善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畅通技能劳动者职业发展通道。四是培训载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公办、民办并举,动员各类优质资源向职业培训集聚。五是培训管理规范化。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对培训对象、培训过程、培训质量、资金使用进行全方位监管,实现职业培训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构建这一体系要重点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健全制度。要以构建技工院校培训体系、用人单位培训体系、社会培训机构培训体系为重点,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公共服务体系。要把职业培训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促进就业创业的整体工作中进行部署和推动,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考核评价、竞赛选拔、表彰激励制度,推动职业培训立法工作。二是完善政策。要及时调整完善培训重点、培训补贴、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政策,进一步发挥就业政策对培训的引导作用,表彰奖励政策对培训的激励作用,技能鉴定政策对培训的促进作用。三是加大投入。要加大职业培训各项补贴资金的整合力度,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在就业专项资金中的比重,增强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的作用。四是突出重点。要抓好农村转移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企业高技能人才等重点人群的培训,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培训效果。要组织实施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等重点行动计划,带动职业培训工作全面开展。

三、增强创新意识,不断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培训是面向全体劳动者、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基本培训制度。技能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技能水平的培养和提高更多依靠动手和实践。而当前的职业教育培训依然存在着教育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理论教学与操作实训脱节等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式,坚持把就业作为基本导向,把服务经济发展作为根本宗旨,把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作为直接目标,创新“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中国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模式,重点要在四个方面深化改革。一是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培养与成才的桥梁。要遵循市场规律,完善校企合作的机制,形成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推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二是加快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职业培训和技工教育质量的关键。要大力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根据工作规律和学习规律,融通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提升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三是积极探索职业培训包教学。职业培训包是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集培养目标、培训要求、课程内容、培训方法、考核评估为一体的职业培训规范。要加快开发突出职业素养和技能训练的职业培训包,规范培训教学活动,提高培训质量。四是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学徒制培训是我国传统技术工人培养的主要方式。要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改革传统的以师带徒的培训方式,探索建立“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度,引导企业加强青年技工培养。

四、增强责任意识,全力抓好职业教育培训各项工作落实

方针政策已经确定,关键在于抓好落实。我们要按照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

要更好地发挥职能优势,整体推动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各级人社部门要勇于担当,坚定信心和决心,把技工院校管好、办好,充分发挥就业服务、技能鉴定、人事人才、社会保障等工作对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的引导、支持、促进、服务、保障作用。要以管宏观、规划、指导、督查等工作为重点,以制定政策、实施项目、开展活动为抓手,坚持内涵发展、市场制胜,全力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和转型,并着力解决学校经费投入、基础建设、招生就业和教师、学生职业发展等实际问题。

要争取并落实政策,促进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发展。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完善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开招聘政策,畅通学生职业发展通道。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考核评价、竞赛选拔、表彰激励政策体系,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研究制定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好技工院校享受各项职业教育财政支持政策,扩大技工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研究推进中专和技工院校教师系列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在技工院校教师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成立技工教育督导评估机构,建立技工院校办学质量评价机制。

高职劳动教育范文第3篇

此外,一位叫“三嫂” 的香港大学员工袁苏妹,从29岁到73岁在大学堂宿舍先后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等职,没有上过大学,一生只会写5个字,却于2009年9月22日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她被称作“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学之宝”。

她们于平凡中践行人生价值,靠着对学生的关爱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用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为学生上了生动一课,教给学生如何在普通岗位上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和欣赏。

学校社会课堂构建

在这两件事情中,令人称道的是学校对待普通劳动者的态度。两所学校用自己的方式肯定了吴阿姨和三嫂的独特贡献,充分体现出大学“教书育人,以德为先”的办学宗旨,这一点在大学排名、招生成绩、论文数量等数据满天飞的今天显得格外珍贵。

大学是培养“仰望星空”的社会精英的地方,同时也是培养“脚踏实地”的普通劳动者的场所。学校应为培养出每一名合格劳动者而感到光荣和自豪,不能唯地位论成败、唯财富论英雄。杰出校友不仅仅是那些达官显贵,更应该是那些在各自岗位上默默无闻、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社会的进步不能单纯依靠精英群体,更需要无数平凡人的共同推动。

在大学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多数毕业生都将奔赴祖国各地从事基层工作,在怀揣梦想的同时,应当踏实工作,全身心融于社会,一味地追求名利只能使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与环境格格不入,在理想与现实巨大的落差面前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

因此,学校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必须上好“正确社会价值观培养”这一课。校园就是一个社会大课堂,学生整日身处其中,条件便利。学校全体人员都是这一课堂的组成部分,而劳动合同制职工因承担着学校主要服务类工作,成为这一校园课堂的关键成员。这其中,吴阿姨式的劳动合同制职工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劳动合同制职工的作用

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的不同,在香港没有事业编制职工与劳动合同制职工的区别,但在大陆,高校在劳动、人事关系调整方面二元化现象明显。在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编制职工群体以外,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群体规模在不断扩大。以北京大学为例,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已超过2,400人,接近事业编制职工总数的1/3,岗位遍布70余个二级单位。

劳动合同制职工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以从事后勤、教学科研助理等服务保障类工作为主,他们在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服务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判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健康思想和良好性格的养成,这些在与吴阿姨接触过的学生的言论中得到了较好体现。

有学生评价吴阿姨说:“谁麻烦最多,她跟谁的关系就最好,她就怕别人不来麻烦她。所以我们也习惯了,遇到什么难题都来找她,她从来没有半句怨言。只有自己的妈妈才能做到这样。”还有学生说:“看到阿姨走上去时,我很惊喜。听着阿姨充满感情讲话时,我有感动也有欢笑。当同学们打出横幅时,我感到非常骄傲。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宿舍生活了4年感到无比的幸运。”

正是在这一次次感动中,学生受到了精神的洗礼,懂得了平凡人生同样精彩的道理,这在成功学大行其道的现实生活中、在“拒绝平庸”的校园氛围中显得弥足珍贵,同时也比课堂上反复颂扬人生哲理要鲜活生动许多。

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作用的发挥

劳动合同制职工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首先是通过提供服务保障来实现的。这就需要高校在提高对劳动合同制职工重视程度的基础上加强相关工作,提高职工改善工作质量的积极性。同时,劳动合同制职工在配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多从细节和小处着眼,坚持服务理念,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

例如,宿舍管理员作为一楼之长,负责学生宿舍日常管理,称得上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学校职工。其作用的发挥不应局限于门卫和收发信件,应兼具心理辅导、生活服务、思想指导等多方面职责。要求其在完成基本工作的同时,从服务学生角度出发,积极融入学生群体,多沟通、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生活需求,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以解决,若问题性质严重,应快速准确向学校相关部门汇报沟通,并依据实际情况提供相应建议。

又如餐饮服务人员,由于学校就餐时间集中,人流量大,要求职工在最短时间内高效准确分发饭菜,工作强度高,职工易出现烦躁焦虑情绪,进而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冲突。这就要求学校在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基础上,强化职工微笑服务意识,并鼓励职工多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提出合理化工作建议,从而进一步改善就餐环境。对于后厨人员,在保证饭菜卫生可口的同时,应在相关部门配合下,通过组织参观、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了解食堂运转过程和职工生活工作环境,体会餐饮工作的不易。

再如教室管理员,应本着服务学生的理念,根据大学教室使用特点,多从为学生创造安全、整洁、安静的良好学习环境入手进行工作安排,采用灵活、柔和的管理方法引导学生维护教室秩序,尽量避免对学生连续性学习的干扰。

承担校园环境清扫主要任务的卫生保洁员,其工作多集中于清晨和傍晚。在工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干扰,降低噪音、粉尘的制造,多用委婉艺术化语言进行卫生环境保持的提醒。其他与学生接触较多的劳动合同制职工,如图书管理员、医务人员、实验室秘书、教学科研助理等,从小处着眼,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完成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努力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双向性,学生受教育的同时也在教育别人。为使更多的“吴阿姨”“三嫂”涌现,不能一味强调劳动合同制职工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也应重视学生在帮助提高劳动合同制职工思想文化修养中的作用。

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了劳动合同制职工整体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教育有限,多数人无法站在较高的思想层面开展自己的日常工作,工作目标往往比较单一,单纯谋取劳动报酬,功利思想意识浓厚。但由于这一劳动者群体多来自农村或不富裕的城镇家庭,生活和工作环境培养了他们踏实淳朴、工作卖力、待人真诚、重情重义等特点,易于接受先进思想引导和感化,从吴阿姨和三嫂身上都能明显看到这一点。

应该说,吴阿姨和三嫂对学生的爱与学生对她们的感情付出是分不开的。她们全身心为学生服务,学生也积极和她们交朋友。在相互交心过程中,使吴阿姨和三嫂从内心深处建立起对学生的深厚感情,把每一名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从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发她们更好地投入到不计辛苦、不计报酬、不计名利的忘我工作之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性,决定了劳动合同制职工与学生之间如果只是简单的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的关系,不可能建立起亲如一家的感情,也就难以引起职工与学生间的情感共鸣,进而产生对学生内心深处形成震撼的情感冲击效果。吴阿姨讲话时,许多学生泪洒会场,就是这一震撼效果的集中体现,相信这也会是他们一生中最为难忘的时刻之一。

高职劳动教育范文第4篇

一、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1.“供求矛盾”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尴尬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5年4月对全国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当前企业对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占企业对技术工人需求的31.9%。目前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已经大于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比[1]。农调总队的统计则表明,现有农村劳动力的86.4%未经任何专业技能培训。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通过抽样调查了解到,1997~1999年“回流”民工的23%“回流”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2]。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劳动力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就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失调。一方面,我国某些行业或岗位大量缺少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劳动力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这一供求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力的素质问题。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既制约了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高。一方面,低素质的“农民工”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与城市“下岗职工”相抗衡,必然失去在城市“拾遗补缺”的机会;另一方面,农民的低素质又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增大。无论是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考虑,还是从农民所从事专业的稳定性来看,提高农民素质都是当务之急。如果说抓好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是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治本之策的话,那么,抓好职业教育就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时期,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治本之策”。

2.职业教育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工程

(1)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奠基工程。在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适当渗透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能为农村劳动力学习与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奠定能力基础,为今后的再培训、再就业提供知识、技能上的准备。

(2)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桥梁工程。农民接受职业教育,有利于使农村劳动力掌握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技能,以适应新岗位或转岗的需要,从而拓宽他们转移的行业范围,提升转移的产业层次,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转移的速度和质量。只有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快速而有效地就业,从而架起农村劳动力通往就业岗位的桥梁。

(3)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洗脑工程。通过职业教育,转变农民传统的“小农”意识,催生农村劳动力的产业意识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产业经营能力,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产业间的转移。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是,具有现代农业产业意识和掌握农业产业开发和经营之道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很难达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因此,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综合型劳动者,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跨产业的转移。

二、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的对策

1.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

政府应该从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的高度来认识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像抓九年制义务教育那样来抓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力促分管职业教育的行政部门和劳动部门搞好职业教育发展的统一规划,协调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完善职业教育的各种形式,按照各自的职能,有所侧重地抓好职业教育及其相关的配套工作,以确保职业教育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各级政府要重视建立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机制,并使其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从而使政府真正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的主要责任者,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势,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

2.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舆论宣传,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增强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

长期以来,就读职业教育成为人们屈服于现实而做出的无奈的选择。因此,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大量和长期存在。人们没有充分了解和认识职业教育,也没有意识到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许多农村劳动力仍在职业教育的大门之外徘徊。这种现象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鄙薄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性质及功能认识不足造成的。

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既复杂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要以政府为主体,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和舆论导向作用,转变人们旧的职业教育观念,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升职业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从而吸引广大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这是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前提。

3.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引导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对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采取制度性措施

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供给,必须推行和落实好“三个准入”。一是抓好职业准入制的落实。要在已确定的职业准入范围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职业准入制度,逐步做到凡已公布实行职业准入的行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如果没有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职业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毕业证或职业资格证者则不能就业。二是抓好城市准入的落实。要发挥职业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就要坚持青年农民必须在职业学校毕业,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才能进入大中城市务工、暂住和落户的原则。各类城市企业在聘用一线劳动者时,只能与具有相应职业资格的劳动者签订合同。三是抓好年龄准入的落实。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初中毕业生能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不足50%,这些初中毕业生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就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给劳动力供给本来就过剩的就业市场又增加了新的巨大压力。因此,各级劳动部门、用人单位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劳动法》,对未足年龄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实行就业年龄准入。通过这种“准入”来引导农村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激励农民的教育消费,从动力机制上来改变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态度[3]。

4.搭建农村劳动力通往职业教育的平台,努力开辟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途径

开展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职业教育,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的就业需求,这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关键。一是要注重开展职业培训,为农村劳动力实现“短”、“平”、“快”转移服务。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是有效、快捷地解决当前问题的主要途径。要切实发挥地方政府在职业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做到统筹、协调各方,实现培训主体多元化、培训层次多样化、培训形式灵活化、培训目的明确化、培训内容实用化、培训手段现代化。二是要继续抓好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职业学校的招生重点应该由城市转向农村,让更多的农村青少年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三是要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的实际需要,在农村初中适当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并开设职业指导课;同时,还要在农村办好综合高中。四是要充分统筹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广阔的教育空间。同时,还要积极协调与普通高校和成人教育系统的关系,为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5.有效进行职业指导,切实保障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要抓好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必须创造条件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指导。一是必须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和协调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工作。二是要建立健全劳动力的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调节数量供给,带动质量提高。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完善职业介绍机构。要以县级职业介绍所为依托,形成县、乡、村三级劳动力服务网络。开展好县际、市际和省际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交流,形成省际劳务协作横向网络,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安全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四是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打击非法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市场真正成为沟通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桥梁。

参考文献

高职劳动教育范文第5篇

就业问题 职业技术教育 市场经济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点常常见诸媒体、报端以及领导人的讲话中。在当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对此观点,举国上下发出的是一片诺诺之声。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句中的“渔”如果放在当下而论,用职业技术教育替代它恐怕再合适不过了。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劳动者获得某种专门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就业目的或就业后易于提高的一种教育。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就业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现代经济发展条件下,要妥善地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大力发职业技术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一、近年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特征概述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规模逐渐扩大,表现在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据悉,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164万人,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校生为72万人。与1980年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增加了4倍多,而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院校在校生的规模增加了11倍。近年来,职业技术学院生均占地面积与拥有的房屋建筑面积甚至比普通高等学院还多。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既扩大了我国教育的总体规模,也使我国教育结构得到了历史性的改变。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定位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基本协调。二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专业招生人数与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某些专业低层次毕业生就业率较底;三是职业学院校一些毕业生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理论与操作技能水平低,也给毕业后的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反映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前景是美好的,但是伴随而出现了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职能与个性全面发展的协调,职业教技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教技术育后就业劳动力市场的适应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在体制、结构、内容、毕业生就业制度等方面与劳动就业制度改革要相互适应,互相促进。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人的因素,即人的素质。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时也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劳动者。职业技术育更加侧重于科学理论的应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目前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及其成因(一)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层面解析我国近年来的就业形势1、从供给方面来看,就业主要面临这样三个方面的压力:一是新增劳动力数量,尤其是刚从高校走出的应届毕业生。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三是城镇的下岗和裁员。新增劳动力来看,目前,我国正处在劳动年龄人口增加最为迅速的时期。最新的人口预测表明,2005年是近几年新增劳动力最多的一年。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净增1300多万,并且这种增加趋势还将持续8到10年年左右的时间。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来看,这一步伐还将进一步加快。2005年进城务工的农民超过一个亿,预计今后几年农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人数还将进一步增加。与前几年稍微不同的是,城镇下岗的人数有所减缓,2005年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260万人,比上年底减少150万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就业压力得到缓解。但综合来看,上述三个方面的就业压力依然存在,有些方面的压力持续增加。2、从需求方面来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弱化。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带动约0.4%的就业增长,但到了2003年,这一拉动作用降低到只有0.1%,2005年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减小。事实上,除上述几方面的客观原因之外,造成我国当前城镇失业率攀升、就业困难的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差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矛盾、传统就业观念落后与新兴劳动力市场现实的矛盾、宏观管理改革滞后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有专家认为,不同层次矛盾的纷乱纠缠,决定了我国的劳动就业不得不经受较长时期的痛苦和磨练。由于劳动力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劳动力市场劳动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并且,这一矛盾不会在短期内得到缓解。我国将面临了一个长期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二)就业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教育和就业之间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他们毕竟是两个问题,不能简单的把他们混为一谈。就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只有对我国就业问题的性质和特点有比较清楚地认识,才能对教育在解决我国就业问题中的作用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问题并不是某一社会经济形态的特有产物,而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引起就业问题。由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缺乏科学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的人口生育失控。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力资源平均以每年一千五百万的数量增长。这必然加大社会就业的负担,在社会对劳动力吸纳有限的情况下,必然有部分人将面临失业的威胁,产生就业问题。2、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衡引起的就业问题。由于我国教育文化落后,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在工业部门职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8%,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0.0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6%。另据的一份报告表明,全国青年工人约七千万人,达到高级技工的仅占3%,近70%的青年工人实际技能属于初级。如果把文化程度落后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也考虑进去,则我国劳动力供求结构的矛盾就会更加尖锐。这个矛盾今后还会存在很长时间,由此必然产生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人员。3、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引起的就业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根据低工资,多就业的方针,尽量把要就业的人员往企事业单位分配,造成大量的隐形失业的人员。今后随着劳动制度的改革深化,各单位不仅不会想过去那样随便的接纳就业人员,而且还要通过优化劳动组合减裁各种冗员,这就会使大量隐形事业的人员失去工作。4、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由此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导致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使一些新兴的部门逐渐发展起来,一些传统过时的产业部门则逐渐衰落,甚至被淘汰。从这些部门游离出来的劳动者如果不能即时更新技术,不能适应新兴产业部门的需要,就会失业,造成新的就业问题。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发生作用也使就业问题成为必然。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客观存在。因而需要国家和社会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好它,毋庸置疑,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当其冲。

三、职业技术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分析前面我们提到了,造成我国当前城镇失业率攀升、就业困难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的低下。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在失业人口中真正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还不到总人数的5%。文化和技术水平的低下,限制了劳动者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层次,降低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成为制约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的一大严重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出路之一就是借助职业技术教育。(一)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者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劳动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者个人技术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劳动就业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个人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者技术和技能的缺乏,已经成为当前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无法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的职业因素。如何提高劳动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和适应能力,拓宽就业门路和就业领域,成为劳动者就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建国以来,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输送了大批的经过一定专门技术培训、具有一定技术功底的工作人员,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今天,许多用人单位己把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作为聘用的基本条件。学习文化技术、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增加自身的就业能力,拓宽就业领域,己在新增劳动力中,在下岗人员群体中以及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者增强劳动适应能力的必要手段。劳动就业问题能否顺利解决,与劳动者的劳动适应能力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国际劳工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凡是重视职业培训、劳动者素质高的国家,劳动力的适应能力强,就业问题就容易解决。而这种适应能力的培养,必须靠职业技术教育才能达到。我国传统产业结构正面临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必将有较大的发展,新的行业将会不断地涌现,原有的某些行业将会衰落,甚至被淘汰。在这些部门就业的劳动力就面临着转换工作岗位或另谋职业的问题。从我国目前情况分析,劳动者素质低、观念陈旧的桎梏严重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工作的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专业知识更新和新技术培训的任务,通过培训使劳动者具有适应变换新职业的能力,从而使劳动者顺利地从一个部门转换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这就要求建立起一贯性的“在岗职业培训”制度,帮助劳动者更新知识,使之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对失业者则组织失业教育,使失业者重新获得知识和新技能,以适应新行业、新部门、新职业的需要,尽快就业。(二)职业技术教育有助于全社会劳动者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的整体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是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基础。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以及亚洲“四小龙”等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所以能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强劲的竞争能力,质量、效益是其基本保障,而这归根结底在于他们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职工的文化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使得一些新兴的部门不断产生和发展壮大,又可以在较高的技术层次上扩大就业,形成就业与经济、技术发展的良性循环。事实说明,一个国家职业技术教育越发达,社会成员所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劳动力就业问题就越容易解决。(三)职业技术教育是治疗结构性就业失衡的一贴良方结构性就业失衡主要是人才比例和结构的失衡。结构性就业失衡的表现,即目前出现的“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现象,即“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新兴的产业部门和行业的不断涌现,对劳动力需求量相应增加。但同时,新兴部门技术含量高、技术起点高,对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和其他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因而出现劳动力供求的缺口。另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前一些容纳劳动力数量较多的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行业日趋萎缩,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迅速减少,出现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另一方面,城镇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尤其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生活服务业蓬勃发展,对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城镇为数众多的失业者却就业无门。一方面大量的农工涌人城市,填补了一些领域的空缺。另一方面,城镇失业人员徘徊观望,无法或不愿涉足这些领域。出现这种情形,主要是由于技术方面的因素。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会排挤劳动密集型企业,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带来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技术进步使社会在财富增加,闲暇时间增多,人口数量质量的提高等方面获得了必要条件。但同时会出现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即文化技术水平较低的劳动者难以适应产业技术结构变化而被排斥于就业队伍之外,从而造成劳动力供求矛盾的加剧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困难。职业技术教育是使他们获得再训练以便重新获得就业机会和结和劳动力供求矛盾的必要手段,因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综合的教育,既包括职业教育,也包括技术教育,既包括职前教育,也包括在职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事业,既可以使劳动者搞好就业前的定向培训,又能使就业者更新知识适应生产发展需要,还能使失业者很快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新行业、新部门、新职业的需要,尽快就业,缓慢这些行业、部门劳动力供求的矛盾,进而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除了技术方面的因素以外,也有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不仅要使劳动力掌握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新的文化技术,也要给予劳动者全新的劳动观念,培养出多方面、多层次的新型劳动者,满足各方面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总之,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发展唇齿相依、息息相关,是教育资源与经济资源的直接结合,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是培养绝大多数不同职业的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对个人而言,它能迅速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劳动适应能力,大大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对社会而言,它既有助于全体劳动者文化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的整体提高,又是解决结构性就业失衡的一把金钥匙。所以职业技术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四、职业技术教育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毫无疑问,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不是如何收缩的问题,而是要扩充、调整、提高的问题。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表明,应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教育环境选择适用于本国、本地区的发展模式,不可盲目照搬别国的做法。依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必须从以下方面强化自己的发展思路,才能使教育对象以及自身得到更好的提高和发展。(一)不同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应各具千秋,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我国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还在一定时期存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各地人才需求和培养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城市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高层次应用型、工艺型、智能型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职业教育层次需要高移。但是对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需要从传统的长学制、封闭式的办学模式转向以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为重点。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西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由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并不充分,非农就业机会缺乏,而且不存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预先设置好的工作岗位,这就要求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必须改变城市化职教“职业教育与岗位对应”的办学模式,使职业教育不是被动地反映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是主动地创造“工作岗位”,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从而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服务。(二)瞄准市场设专业,突出特色办专业,增强适应性,把创业能力的培养放在职业教育的突出位置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传统产业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其落后的生产方式正被现代化生产方式所取代。高新技术、高新设备的大量运用需要操作方面的专门人才,传统意义上的这些高层次、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途径是对本科毕业生再经过一年培养或对中专毕业生再经过三年的培养,才能达到上岗要求,这不仅造成了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且量上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能否培养出岗位性、技艺性、针对性、适应性强的技能人才,并能适应实际工作,应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否成功的第一标准。为突出技能培养这一职教特色,要深入社会调查,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编制出有特色的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同时,主要课程设置需强调综合性,并适应拓宽知识面、专业面,将有些相同和相近的课程加以综合。积极推行毕业文凭和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证书并重的制度,培养出“合格加特长应用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三)加强能力特别是“关键能力”的培养,使职校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从经验本位教育到知识本位教育到能力本位教育,表明了职业教育不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改进办学模式。现代社会的就业岗位日趋多样化,要求职业教育要有针对性,以便培养出具有适应多种就业岗位要求能力的人才。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观点,能力可分为能力结构和能力层次两部分,能力结构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大部分组成。能力层次可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职业能力,即劳动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备的能力,也称从业能力。第二层次为综合职业能力,即是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是超越职业领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对职业活动顺利进行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称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源于职业能力,而高于基本职业能力,是基本职业能力的纵向延伸。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正受到世界范围内特别是职业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四)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变终结性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为阶段性的教育,建立职业教育纵向横向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的结构体系人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一部分是从学校教育中取得,大部分要从就业过程中获得,职业教育体包括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企业)培训系统;另一方面,人们从事各种职业,就其职业技术与技能的获得,基本是通过职业教育或相关的培训或继续教育来实现的,不可能在学校教育或培训中一次完成,需要不断地加以补充。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为人们提供的任何一类或某一阶段的教育只能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职业教育与培训也是如此。在过去,由于我国经济实力薄弱和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作为“专门人才”中的技术人员是由中等专业学校来培养的,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替代性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改变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终结性教育的畸形状态。随着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生产技术含量和水平的不断增长,人才结构水平的逐步上移,需要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向下应与“中职”相衔接,为中职毕业生开通升学渠道,还应向上发展,这样才能把我国的职教体系建成一个由初等、中等与高等乃至研究生教育组成的完整的教育与培训系统。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只能是阶段性的教育,不可能作为一类教育的结束而存在于终身教育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

[J].Springer Netherlands, Volume15, Number3, 2005.

[2]Roman, Harry T.The Undeniable Link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J].Tech Directions, Nov2006, Vol.66.

[3].大力推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

[N].中国教育报,2005-11-13.

[4]蔺桂瑞.职业自我概念与大学生职业指导

[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5]南海.论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