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高职教育

中高职教育

中高职教育

中高职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心理问题;德育教育;人文关怀

一、职业高中学生的特点分析

当下的职业高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人际交往困难。当下大多数的职业高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不愿意迁就别人,这种性格和心理导致他们普遍难以交到知心和长久的朋友,在朋友中得不到支持的力量,往往心理会觉得十分孤独。当下的职业高中学生会出现很多人际冲突的问题,尤其是“宿舍冲突”日益严重。学生缺乏充沛的自我意识:二是生活欠缺自理能力。职业高中学生虽然已经摆脱了父母的束缚,但是他们也陷入另一种不安当中,由于环境的改变,受到各项规定的约束,他们的生活完全被现有的秩序打乱,丧失了生活处理的主动性。上课是被动的、活动是被动的、生活是被动的,莫名其妙地又会出现一些失落和自卑的心理使得他们面对生活不能报以积极的态度。职业高中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受到他们年龄以及生长环境的限制,他们往往缺乏较强的心理素质。将近一半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障碍,具体表现在学生经常会出现逃课的情况。更有超过一半的学生缺乏具体的生活目标,没有充足的坚定意志力去面对生活,学生的惰性和自卑压倒了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他们缺乏一定的抗压能力,在外界的恶劣环境下,导致心理走偏,如果不及时梳理他们的心理问题、加强德育教育,将影响他们的终身发展。

二、职业高中德育教育的策略

1.立足思想教育。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与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拥有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现道德理想、集体主义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师从事德育教育工作,要积极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本着为教学实际服务的原则,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丰富的体验、情感与态度投入在工作当中。实现在班级的德育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这就需要充分地重视学生的思想。学生作为有思想、有灵魂的个体,他们是德育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教学活动当中的主要践行者,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提升,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在课堂上,他们踊跃发言,希望得到的一定是教师的肯定,所以,即使学生表达不当,或者文不对题,教师也要给予学生充足的信任,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告诉学生什么是错的,从另一个角度去赞美学生思维的独到性。践行人文主义关怀,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思想,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征,实现分层教学,这样才能够将关爱播洒到每个学生身上。2.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职业高中的德育课程,要始终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所服务。职业高中教育现代化,要实现德育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拥有良好的个人状态,为其终身发展、持续发展做出良好的准备。职业高中学生就业之后,并不是职业高中德育教育的结束,而是验证德育教育效果的开始。职业高中学生在校园里接受的教育,为适应就业以及达成业绩保驾护航。3.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为学生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对于其今后步入社会有着更好的帮助。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一些调整的策略,刚到新的环境,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要鼓励学生及时和教师沟通,让学生找到归属感。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让学生通过一些比赛或者活动来展现自我,赢得同伴的支持。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尽快地让学生适应环境,从而为其树立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目标,从心理上尽快地适应集体,适应自己的身份。职业高中的德育课程在信息媒体的支撑下,实现了教育方式、内容的创新与革新。借助当下职业高中的教学环境,利用网络、多媒体、广播等形式丰富德育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凸显德育效果。在职业高中生的日常行为中观察其表现,帮助其成长。让德育教学真正地走进职业高中生的生活当中,这样才能够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图文并茂的授课形式,多元化的声形结合,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生活体验,这样更符合他们的接受特点。

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利用,激发职业高中生的共鸣体验,更有助于职业高中生领悟能力的提升。职业高中的德育教育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的想法和思想也各有不同,形成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如果德育教育只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必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让职业高中的德育教育不断完善,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范宗刚 单位:浙江省浦江县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薛赛男.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16(6):113-118.

中高职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一、什么是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一词来源于英文“career”,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原有“道路之意”,可以引申为个人一生的道路或进展途径,强调随着时间流逝赋予的责任。职业生涯涵盖了个体一生的发展历程,它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所从事工作,承担职务的职业经历或相继历程,是伴随个体终身的动态发展过程。职业生涯教育的前身是职业指导,随着时代和理论的发展,职业生涯教育逐渐浮出水面,登上了历史舞台。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伦(MarLand)博士正式提出了“生涯教育”观念,标志着美国现代职业生涯教育运动的开始。

根据向阳生涯的专家指出,推动中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仅仅依靠学校老师的指导是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还需要市场提供大量的专业的中国职业规划师来共同推进中国的职业生涯教育。

可以具体理解为以下几方面:

1.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职业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活动之前要制订有详细的活动方案或计划。并紧紧围绕最终目的而规划、组织和实施的,同时,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应有固定的机构、相应的设施设备、专业的人员、专门的活动或教育场地等。

2.职业生涯教育是系统性、持续性、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伴随其职业生涯的始终;从教育者的角度看,职业生涯教育应着眼于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教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应连续不断地贯穿于受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就业环境的变化以及受教育者自身知识、能力、期望水平等的提升,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不断调整教育目标、途径、方法等。

3.职业生涯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职业生涯教育是引导学生规划自我的职业生涯并将其规划转化为现实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具体包括:职业生涯定向教育;自我职业潜能分析能力培养;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核心素质的培养。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大胆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宜职业生涯教育指导的理论与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调查发现,在实践中,职业发展教育还存在几个不足:

1.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系统性。

就业指导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只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而对非毕业生、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的协调发展问题,则缺乏指导与帮助。其实,大学生的就业与此前的学业、此后的职业和事业都是一个整体,需要进行系统的指导,缺乏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发展(职位-职业-事业)、学生需要的实现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高低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即学生能力越强,事业越成功就越能实现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以及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实施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内容与方式肯定应有所不同。

2.职业生涯教育缺乏协调性。

将学校和专业的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就业指导如何反过来促进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做得还很不够;注重将大学生推向社会,对大学生如何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服务社会、获得成功缺乏指导,没有将学生个人的发展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和谐协调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含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内容进行设计和优化。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绝不仅仅是就业部门的事情,光靠一个就业部门决不可能实现职业发展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学校教务部门、招生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含学工部、团委、院系学工办)也在对学生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他们的工作如何与就业部门协调增效呢?此外,专业院系的领导、老师也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因为这关系到院系、专业的发展,说到底学生有出路老师就有活路。

3.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科学性。

现实中的职业发展教育缺少科学理论指导,很多人凭借过去做毕业生分配工作、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业信息收集与工作甚至行政工作的经验开展职业指导。很多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可以用“七个一”来概括:挂了一块牌子、建了一个网站、引进了一个系统、办了一份报纸、成立了一个协会、开了一门课、出了一本书。职业心理测验与职业咨询有相当高的专业要求,搞不好不仅不能帮助人甚至还会害人。课程教育这一块国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更没有统编教材,当然也几乎不可能统一,课是要开,可怎么开,讲什么?另外,我国政府至今没有出台权威的定期更新的职业词典,社会上究竟有哪些职业,这些职业如何分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科学系统的解决。

三、推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的建议

1.要根据职业生涯教育特点进行科学整体的规划。

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专业化,包括课程和教师的专业化,职业生涯教育研究需要在广度和深度上再下功夫。职业生涯教育要一步一步地进行,从基础教育开始,整体规划实施。教育要与劳动,学校要与社会、企业协调配合,整合多种资源,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2.职业生涯教育的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

职业生涯教育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指导服务处的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就业指导服务处也要参与其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需要将企业部门、劳动部门、教育部门进行整合,各部门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只靠单一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提高“个体的自我认识”是教育部门需要关注的,介绍“职业世界”是劳动部门需要关注的,而企业侧重介绍不同岗位需要的能力,并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

中高职教育范文第3篇

1 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及存在的必然性

1.1 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以高等教育学校为基础,培养具有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专业型人才的专业教育。

1.2 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必然性

国家教委在《关于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原则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是属于在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高层次,其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用工作”。高职教育对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减轻就业压力,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阶段,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各类技能人才,是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中国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供大于需、劳动力技能素质与市场要求不匹配的国情来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也是改变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的重要举措。

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高职教育取得的成绩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等职业院校1215所,招生313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639万人的49%,在校生965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础力量。

(1)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初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真正确立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投入职业教育,提升并发展职业教育层次”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

(2)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促进了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公平。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数比1999年增长了8.2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有1246所,占普通高校的52%。每年招收全日制新生超过300万人。近10年来,高职招生数占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的比率从8.8%上升到49%。

(3)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逐渐加强。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在提高对职教师资认识的基础上,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有力地支撑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4)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0年来培养了近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5)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联系经济社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探索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2 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吸引力不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在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问题比较突出;(2)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3)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缺少双师型的教师;(4)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普教和职教的沟通还有若干不畅通的地方;(5)职业教育必须有企业参加,但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缺乏制度的保障,一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6)职业教育现在还是多头管理,需要系统地整合,达到最优化管理,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管理的体制、机制;(7)从整体职业教育的质量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技能人才。

中高职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高职德育教育体系有效衔接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我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毕业后可以通过高考、成人高考、“3+2”等途径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如此,既能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促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圆广大中职生的大学之梦;同时缓解当前就业压力。

1.当前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不衔接的现实问题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崇尚“学科本位”思想尚存,导致鄙薄职业教育。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受中职业生源层次的改变,社会对人才规格的“学历”病问题日趋突出,导致人才的“高消费”,实质是人才的高浪费。这不符合“优化教育结构”,调整人才类型结构,尽快发展职业教育。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定位于“双率”,即招生率和就业率。注重教学质量评价方面,把理论知识的评价作为评价标准,把专业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却把育人的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导致德育教育在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中被忽视,很难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1.1 中高职教育比例严重失调

通过现有的职业教育生源信息和学校数量对比,反映了我国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是中职规模过大,高职规模偏小。在中职教育规模的过度膨胀同时,受中职生高考政策的瓶颈制约,导致职业教育内部比例严重失调,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中职教育自身质量下降。加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还存在着管理体系脱节,政策扶持不够,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以及考试制度衔接不好等问题 。另外,在考试政策中,每年中职毕业生的实习时间与高职招生考试的复习迎考时间相冲突,由于时间过于集中,许多中职学生都感到力不从心,部分优秀的中职生为了找工作而放弃了继续升学的想法。

1.2 中高职专业和课程不一致

目前,中高职院校间因专业设置各不相同从而影响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成为阻碍中高职德育衔接的因素之一。中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都以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强调促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但由于在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中职隶属于职业与成人教育管理部门,高职隶属于高教管理部门,两个部门缺乏沟通和协调。

学校德育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健康教育和咨询等途径来实现。在中职,学生以班级为固定单位开展各门学科教学、各种班队活动和德育活动。而在高职,随着学分制、选课制度的建立,学生的流动性增加了,班级的概念在大学生心中越来越淡化,班级的形式和作用相对减弱。这使得大学的德育活动缺少固定、有效的组织形式,与中职相比,高职的管理模式显得较宽松。这种转变极大的管理方法使得许多大学新生不能立即适应,德育教育的连贯性大受影响。

1.3德育教育工作者衔接意识欠缺

长期以来,德育教育工作者只重视对本学段德育工作的研究,忽视德育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很少甚至没有去了解和挖掘相邻学段德育教育的内容和特点。这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不了解中职的德育教育内容和规律,很少关注中职德育研究取得的优秀德育成果;中职德育工作者也极少了解高职各种前沿的德育研究成果,较少关注大学德育的成功做法,形成了一种狭隘的、孤立的德育观,造成德育工作者对彼此的工作只知差异而不懂联系,使得中高职德育教学之间难寻实现有效衔接的切合点。

2构建中高德育教育衔接的主要方法

2.1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在整个学习的过程要围绕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开展各项活动,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职业道德的养成。

2.2根据实际需要课程衔接

根据不同年龄结构特点的职业教育层次,结合专业发展规划,制定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成才的道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教材内容要贴进学生生活,教学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不强调理论系统化而注重实际行为的养成和操作,理论要通俗浅显,要和生活实际衔接。同时学校必须在机制上搭建中高职德育交流的平台,积极提倡和有效推动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创设对话环境,让有关双方经常有机会互通信息,引导中高职教师达成德育衔接的共识,进而寻求推动课程衔接的正确路径和方法。使衔接工作步入科学化和制度化;组织中高职联合进行课题研究,加强校际的联系与交流,理清中高职衔接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并研究对策。中高职德育交流平台的搭建必须要落实到制度上,这主要依靠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主管中高职德育工作的领导的支持。省级教育主管单位要将促进中高职德育衔接作为一项工作,增加到分管高校德育工作的部门,并将其作为对各高校日常德育工作进行考核的子项目。在这种刚性的要求下,中高职德育衔接工作一定能打开局面,带来切实的效果。

2.3树立正确的德育衔接意识

随着职业教育层次性的渐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德育教育要放低姿态,多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具体道德素质,注重道德素质可持续发展。相信以情商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会很具有亲和力,学生也乐于接受。高职德育工作者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状况。从研究大学教材体系的层次递进的思路去认识中高职教材,找到实现不同教育内容的最佳结合点,确保整个德育链的正常连接和德育效果的正常发挥。其次,必须了解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基本情况,包括德育课教学方法、评价与管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等,这是高职德育课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有针对地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帮助教师寻找过渡“阶梯”的一条捷径。

3. 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它既关系到德育教育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还涉及到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问题等。随着职业教育各项教育衔接工作的不断延伸,为促进中高职德育教育的长效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必须形成制度规范、领导得力、队伍完整及氛围和谐等衔接体系。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当前最紧迫的是建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职德育课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机制、整体构建中高职德育课程标准、组织管理制、高职生德性发展状况滚动调查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职德育课衔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过程到结果、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体动态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和体现制度保障机制的强大功能,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德育衔接之路。

参考文献:

中高职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视阈 中高职教育 课程衔接

引言

中、高职教育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同源教育,中职是高职的学习准备,高职是中职的递进层次。如果没有中职作基础,高职将成为无源之水;如果没有高职的延续,中职将失去发展的动力,成为没有吸引力的“断头教育”。因此,只有在中职与高职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才能贯通人才培养的通道,使职业教育由终结教育走向终身教育,才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从而在拉动中职发展的同时推动高职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政策导向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些初见成效的衔接模式。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还不够充分,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与实践尚处于初步阶段,且更多地局限在衔接制度的研究与设计层面,而对于以课程衔接为核心的内涵衔接的研究还只是初步探索、浅尝辄止,更未能从高职教育的角度对中高职衔接进行思考与设计。

因此,从高职教育的角度对中高职课程衔接进行思考与设计,应是当前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核心和关键。

1.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按照国家现行招生政策,目前我国高职的生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高职单招对口招收中专、技校、职高三类中职学校的毕业生(统称“三校生”);二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简称普高生)。近年来,随着高职招生制度的改革和调整,高职生源中三校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这本是一件好事――不仅能充分利用丰富的中职教育资源,而且有利于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技能人才。但事实是,这两种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普高生虽然学习能力和主动性较强,但其专业基础和技能较低;三校生虽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技能,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强,但其学习理解能力和自主性较差。针对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源,应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两种不同生源大多采用混合培养方式,其结果导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的脱节和重复。一方面,一些专业课三校生认为重复教学的内容而普高生却需要很多时间消化。另一方面,一些文化基础课普高生认为只是正常的学习而三校生却普遍感到学习困难。

2.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措施

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制定招生考试制度、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进行教学安排等时,没有或少有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差异,从而造成两类学生都无法顺利实现中高职课程教学的无缝对接。因此,高职教育有必要针对两类生源在招生考试、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对接,进而更有效地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2.1职业教育关口前移,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并重的入学考试。

首先,国家和地方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初中阶段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职业院校向普通中学开放实训基地,使整个职业教育关口前移。同时,改革高职教育入学考试制度,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并重的评价方式:三校生参加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测试;普高生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对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实行免试升学和加分照顾相结合的政策。

2.2重新规划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中高职衔接最为重要的目的是,通过长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兼具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的实践技能的高级技能人才。因此,通过中高职衔接,应以衔接后的长学制为基础,根据人才培养总体年限重新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然后依据所确定的人才培B目标对课程体系从中职到高职重新统筹设计,才能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达到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目的。

2.3按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逻辑编排课程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编排,应当以学生的职业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逻辑为依据。遵循“中职重技能打基础,高职重技术为提升”的原则,中职阶段主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打好文化基础;高职阶段主要进行综合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技能及创新能力,发挥引领作用。每个阶段均应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需要安排相应的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与职业能力训练课,由此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由通识课模块、专业模块、专业综合技能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组成的统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中职和高职的不同培养目标,以及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分别选取其中某些模块进行课程组合,以此确定中高职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材。这样,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同时照顾不继续升入高职的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需要,确保其所受的教育具有相对完整性。

2.4实施分类培养和弹性教学

针对三校生和普高生两类不同的生源,高职院校应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单独编班,实施分类培养和分开教学。同时,实行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弹性学制,让不同生源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特点,并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按学分制的规定自主灵活选修相关课程和学习内容。

2.5优化中职教育学制

建议中等职业教育学制由原来的“2+1”(1年顶岗实习)调整为“2.5+0.5”(半年顶岗实习),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以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

3.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几点建议

3.1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应坚持五个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应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高度,整体设计研究思路,明确中高职各自的定位、区别和联系;明确中职教育是基础,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延伸、拓展和深化。二是应用性原则。要借鉴和应用国内外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三是倒推性原则。要进行广泛的企业行业调研,分析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要求,以此倒推学校所需的教学内容,并按初、中、高级梯次递进构建课程教学标准。四是协同性原则。必须有企业、行业的相关人员参与,严格按照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制定实践教学标准,由中、高职两个层级的专业人员共同完成。五是边研究,边实践的原则。项目研究必须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在这种理论和实践循环交互的过程中,检验研究是否科学,是否符合职业岗位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符合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3.2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应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适应性与针对性的关系。适应性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又要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针对性是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与职业岗位的技术标准和能力素质要求相对应。二是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既要保持现有课程和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及学习能力来选择不同的模块。

3.3要严把人才培养方案审批关

目前的中高职衔接项目审批,往往侧重专业必要性与办学能力的审批,人才培养方案虽然也是审批材料之一,但通常没有把它作为否决性指标。中高职衔接的推进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才培养方案所决定的。因此,应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中高职衔接项目审批的否决性指标,以促使课程任务在中高职之间获得合理分配。

3.4职业教育应归口统一管理。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制属多头管理,各类职业学校归口不同,中、高职管理部门也不同,例如,在省级层面,中职学校由省教育厅职成教处管理,而高职院校由高教处管理,还有一些学校不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这种多头管理的现状,使中高职衔接的两大主体各自为政,在中高职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安排等关键要素方面缺少沟通,不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都仅根据对职业教育性质的理解各自规划课程教学,而没有考虑中职与高职的递进关系和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呈现“百家争鸣”的混乱局面,致使中、高职的专业和课程都无法实现顺利对接,影响了中高职的衔接。因此,要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就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统筹部署职业教育的各类问题。

4.结语

我国的中高职教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形式上的接轨,但由于职业教育体制的多头管理,中高职衔接的两大主体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培养方案各自为政,加之生源素质结构差异明显,中高职课程衔接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如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和技能训练课“倒挂”等弊端。因此,高职教育有必要针对三校生和普高生两类不同的主要生源在招生考试、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差异化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以期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对接,进而更有效地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Q定[Z].国发〔2014〕19号.

[2]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发〔2014〕35号.

[3]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

[4]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分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福建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的通知[Z].闽教考〔2014〕10号.

[6]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Z].闽教高〔2014〕36号.

[7]苏华,魏力.终身教育视阈下中高职衔接论纲[J].职教通讯,2013(15):72-73.

[8]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3):139-141.

[9]高清林.基于终身教育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