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教育探索

高职教育探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教育探索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职教育探索

高职教育探索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内外创业教育;课堂;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6-170-01

创业教育己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动力。高职院校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正式为了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为了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步入21世纪后,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逐渐走向成熟,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而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是提高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高职院校作为塑造和输送高技能人才高素质劳动者的基地,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要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已有的创业教育模式,积极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并努力寻找适合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国外典型创业教育

(一)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以美国大学为例

国外的创业教育最先起步在欧美发达国家,至今已有近60年历史。有些学校专注于创业研究和教学,将创业教育作为学校的策略重心及竞争优势。有学校甚至将商科学生必修的“管理学”改为“创业管理学”。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高校就要求学生必选“创业原理、新企业的创立、工业营销、技术创业”4门课程中的3门。近年来,根据新的创业教育大纲要求,学生必修的两门课程是“创业原理、新企业创立”;必须选修以下核心的创业课程,即设计制造营销、设计开发建立高绩效组织、技术与竞争优势、战略技术和创业、财务管理与公司评价。

(二)新兴国家的创业教育:以印度和新加坡大学为例

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印度和新加坡大学的创业教育最具特点。特别是,近些年国内不断有人提及“印度追赶中国”的话题。印度早在1966年就提出了“白就业教育”概念。“白就业教育”鼓励学生毕业后白谋出路,要求大学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还应是工作机会的创造者”。新加坡每年举办亚洲最大的创业计划大赛、121 -创意实施大赛,先后有200多所国内外大学参与竞争。

二、国内创业教育现状

目前,众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由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起步较晚,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也相对不平衡,创业教育课程还存在着受重视程度较低、结构体系不完整等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而。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地位不够突出

目前,创业教育课程在学校中的受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校方对课程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项目资金支持和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同时,高职院校的师生往往把学习专业技能作为学生在校学习的重中之重,而把创业教育只是看作学生素质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的一部分,对于它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的结构不够完善

创业教育在高校中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也没有完全贯穿于学生培养体系的始终。很多高职院校只把创业教育课程同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通过举办创业计划比赛、创业论坛等活动,进行创业教育;或通过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对学生创业团队进行集中培训,同时,设置创业教育课程为必修课程的较少,大部分高职院校多设置为选修谋,整个教育过程显得零敲碎打,从而使创业教育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主要停留在创业竞赛、创业报告的指导上,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

创业报告的火爆,主要源于创业激情的共鸣,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创业的理想和渴望。但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表而化、情绪化的教育,缺乏持续性的作用。效果来得快,去得也快。

(四)创新创业教育仅有少部分学生受益,没有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氛围

我国创业教育开始于创业大赛,竞赛毕竟是少数人参加的活动,大部分学生只能是袖手旁观当看客,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机构,如创新实验室,创业协会等,都是极少数优秀的学生才能加入的机构,多数学生因各种条件的限制,远离了创业精神的熏陶和创业意识逐步形成的小环境。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

(一)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与素质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

这种模式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其特征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学校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

(二)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与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

这种模式主要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其特点是商业化(或半商业化)运作,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等。近年来,教育理论方而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由重知识走向重能力,实践活动对人的能力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以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

高职教育探索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实践教学 革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27-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所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也在不断增加。而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此类人才的教育基地,因此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实践教学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必须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需要,实事求是地探索并建立起适合自己学校以及企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迅速胜任就业岗位,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还必须加强实践性教育课程的革新和探索,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一体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课程训练体系。

一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场地和硬件设备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它根据一定岗位群的业务活动范围要求,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实地的操作设备和场地以供学生锻炼职业技能。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实践实训的场地不充足,实践性设备数量也比较短缺。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高职学校的资金比较短缺,不能满足逐渐扩大的教学规模。另一方面,现在实训设备的不断更新发展太快,使得一些落伍设备不能满足现在工业技术的操作要求。

2.实践教学的时间短

现在,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实际训练时间较短。学生要想扎实掌握职业技能,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加强训练。尽管现在多数的教学都已经是现场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授课,但也仅限于在课堂授课上。由于设备少、场地不开放等原因,学生实地进行实训的锻炼还比较受限。

3.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模式缺乏创新

尽管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已做出了相应的改革,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还是被大多数教师采用。学生并没有发挥出自主学习的潜能,实践性教学要求学生必须自主创新、大胆提出问题、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分析和操作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4.缺乏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高职理论教学过程中,各学校都已经建立起一系列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但在实践的教学体系中评价指标还没有完备的建立。评价缺乏规范性和准确性,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得不到评价,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规划教学,实践教学质量肯定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建议

1.加大实践教学的条件建设

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学校既要加强实验室教学楼的建设,也要重视校内校外的实地场地建设。比如,在学校内部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使实践基地实用性强、综合性高、与时俱进。学校还可以和企业联合,不断改善实践教学的课堂场地,利用企业的实体厂房,让学生操作练习,掌握各种技术。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合作的企业工作,减少企业对新职员的培训时间,实现两者的双赢。而且学校的实验场地可以延长开放时间,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可以到具体实验场地练习提高。

2.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

高职实践教学的内容必须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相符,实践教学应参考职业技能和职业标准,学校可以学习企业新开发的技术和引进市场操作的先进设备,和企业一起共同研发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依据实践教学的理论,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实践教学,不断培养实践课程应规范标准,教学应突出学术与应用一体化的高职教育特点,明确高职的教学目标、技能目标、职业素质目标,使理论与实践和谐并进。

3.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

高职实践教学应改变以前传统的期末考核形式,加强评价体系的建设,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比如,考核评价的主体应该多元化,不仅有任课教师的评价,还可以加入学生的自我评价。考核的内容不应只是理论知识的考核,还应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其中包括实际操作技能、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综合考核。摒弃考核形式的单一化,可采取笔试加口试的考核,在实践基地布置任务,并在规定时间内看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技能掌握情况。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一个整体性的工程。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巧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夯实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学校可以创造更多的训练条件,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联合等一系列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的政策。通过这些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培刚.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策略探究[J].高考(综合版),2013(9)

高职教育探索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设置;课程目的;教学内容构建

高职学生这几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各高职院校都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在教学上纷纷开设或准备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这个学期,本人作为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互聘师资,同时在三所高职院校和一所本科院校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课程教学。发现各院校在该课程设置、课程目的与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时段与课时安排等方面都各不相同。由于该课程的开设尚处在摸索阶段,没有统一的模式。本文将我院近几年来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实践,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的与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时段与课时安排、教学效果分析等介绍给正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课程建设的高职院校,并愿与大家共同探索。

一、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置

1、作为独立课程开设

根据本人对杭州15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获得,有3所高职院校专门作为职业生涯设计课程独立开设;有1所是与心理健康教育合并开设;其余11所都是以讲座的形式,分别在新生入学和毕业前期进行,或只在毕业前期进行;在11所中有9所即将开设。

针对目前各高职院校不同的课程设置,我院是作为一门课程独立开设。理由是: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而且具有系统性,可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当然,该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有重复的部分内容,可以彼此协调,以避免重复开课,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讲授。

2、作为指定必修课

根据调查结果,有13所高职院校是作为指定必修课,这里包括独立开设的、合并开设的和部分以讲座形式开设的;有1所是作为选修课;有1所在大一、大二的学生中开选修课,毕业前做就业技巧和就业政策的普及教育。

职业生涯设计是人生类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指定必修课。我院是从2002级学生开始,作为必修课,全面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

二、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目的与教学内容构建

1、课程目的

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确定个人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设计和实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和调动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人生是一种经营的理念,每个人都在经营自己的人生。经营人生的三个基本问题:经营什么、何处经营、怎样经营。明确职业生涯设计是经营人生最好的投资,也是最重要的投资;通过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标、职业价值观、兴趣、能力以及个性特征,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估,明确该经营什么; 了解职业及职业环境,知道去何处经营,最后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发展方向;通过不断修正与提升职业生涯以形成怎样经营人生的基本模式。最终实现人职匹配,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社会目标相吻合,可以使个人资源与企业、社会资源充分地、合理地、有效地进行配置与利用,达到个人利益与企业、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获得更多的人生成就感和幸福感。

2、教学内容构建

由于目前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有不同的版本,有自编的和选用的。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也不尽相同。我院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编写并出版《职业生涯设计——经营自己,你投资什么》教材供学生使用。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本人倾向于从经济学的角度构建整个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包括:(1)人生经营需要投资,投资什么,职业生涯设计就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投资。帮助学生在树立这样一个理念的基础上,认识大学生涯与职业发展的关系,认识专业与职业发展的关系,了解职业生涯设计的好处,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的步骤和方法。(2)了解自己,认识自我,自我探索。让学生明确自己经营什么,也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谋生。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想拥有的生活方式、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职业兴趣、能力与个性特征后,对自我进行评估。并通过一系列的量表测试,更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找出自己的职业倾向。(3)了解职业及职业环境。让学生明确自己何处经营。这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指人生经营的地点;二是指人生发展的方向。通过了解职业及其要求、了解公司(雇主)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了解市场的准入制度、竞争程度、供需状况等,对环境进行评估。在自我评估和环境评估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发展方向,并设计职业通道与行动计划。(4)对职业目标的探索。通过对职业目标的评估和反馈,及时修正、调整和提升自己的职业方向,逐渐向自己的职业目标靠拢。{5)自我提升与职业发展。帮助学生认识情商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注重情商的培养和发展,掌握提高情商的途径和技巧;让学生学会沟通与交流,提高人际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压力并进行有效的调适、管理、应对压力;让学生懂得自信、自爱、自尊,并提升自我价值。(6)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跨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蹦出象牙塔,进入社会,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工作。这份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调整就业心态,使学生能够成功的跨出这一步。

这样的结构安排,不仅对学生的就业有直接指导作用,而且对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三、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教学时段与课时安排

1、教学时段安排

根据目前各高职院校对该课程教学时段的不同安排,本人倾向在大一的下一个学期全面开设该课程。其理由是:(1)学生已经通过一学期的大学生活,基本上熟悉了新的环境,了解了所学专业及专业设置中的相关课程,也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如专业不符合自己的兴趣;学习的意愿与初衷有很大的差异;对自己今后的职业选择感到困惑和麻木等等问题。在大一下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正是时候。(2)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了解自己,找出自己的职业倾向。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去了解职业、了解公司和雇主、了解市场等环境,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发展。有了这个前提和基础,可以帮助学生设计职业通道,制订实现职业目标的行动计划。比如,需要参加何种培训,以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需要参加何种的社会实践,以获取相关的工作经验积累。举例:某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去外企做会计。他或她就必须设计职业通道,计划在校期间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上岗证;在学历上要通过自考,或毕业后通过专升本获取大学本科学历;在职称上要获得助理会计师的初级职称;在外语水平上要上一个台级,如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甚至六级的水平;同时要利用假期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在大二、大三阶段可以有计划地在学历、职称、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职业相关的工作经历等方面作一些方向性的安排、调整、充实和提高。 (3)让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写简历,使简历在线。目的是促使学生用行动写简历。因为很多学生都是在毕业找工作时开始写简历,发现写起来很难,一是不知道如何写,二是没有亮点可写。其实,写一份简历要求很多,它要求你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企业、了解市场等环境。如果每个学生都根据对自我的不断了解,以及不断的进步和成长,反复地修正、调整、更新在线的简历,到毕业时,简历就很有目标了。同时,通过每个学期的行动计划,用实际行动充实、丰富在线简历,使简历在毕业时显得饱满,有很多的“果实”和“亮点”,也比较完整和成熟。同时,学校在毕业前期再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或人事、劳动就业部门的专业人员给学生做就业技巧和就业政策方面的讲座。以增加学生的应对能力。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这应该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全程全员就业指导的一种发展方向。

2、教学课时安排

各高职院校对课时的安排,根据调查结果为:作为独立或合并课程开设的,在课时的安排上有20-36课时不等;作为讲座形式在新生和毕业前开设的有8—10课时不等;只在毕业前开设讲座的有6-8课时不等。本人对本课程的课时作了一些安排,建议为30课时左右,对每一部分内容的课时安排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不同程度作合理的分配和相应的调整。

四、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我院从2002级的学生开始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对 2002、2003级学生是安排在大三全面授课。开课后学生的反响是这门课程开设得太晚了。于是,我们从新生入手,对2004、 2005级学生从大一就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给予学生全面的、系统的、个性的职业发展教育与指导。

为了解和评估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本人于2005年2月在尚未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的大一年级学生中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使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 14条目; 中文健康问卷: 1 2条目; 中文版问题解决评价问卷(Chinese Problem Solving Inventory, CPSI):共35条目。参加调查的学生248人,其中男生79人,女生?6 9人。调查结果:(1)处于健康危险性压力状态 (H日S):53.6%(1 33/248),说明在248人中有1 33人是处于健康危险性压力状态;(2)存在心理障碍:23.8%(59/ 248),其中,高压力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32.33%(43/ 133);低压力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10.43%(?2/11 5)。说明在248人中有59人是存在心理障碍,其中处于健康危险性压力状态的133人中有43人存在心理障碍;低压力学生115人中存在心理障碍的有1 2人。更说明高压力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3)高压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分:?09。13±1 3.66;低压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分:98.54±1 5.03。说明学生高压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低压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

2005年6月,我们再次对这248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1)处于健康危险性压力状态(HRS):47.99%(119/248);(2)存在心理障碍:20.56%(57/248),其中,高压力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30.25%(36门19);低压力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10.07% (13/129);(3)高压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分:106.85±10.63;低压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分:95.68±12.93。这些数字的变化让我们非常惊喜,尽管影响压力有诸多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在压力管理水平、抑郁状况、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也能从某种角度说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当然,还不仅仅表现在这些方面。由于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就能主动的、合理的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规划好大学生活;在了解自己和环境的基础上,就能学会选择,在择业时就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就业机会就更多。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有其重要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一生的职业发展影响重大。但对该课程如何设置,课程体系如何构建,教学如何组织与实施、如何达到一个预期的目的,还需要一个在实践中逐步探索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英)ShirleyJenner著,秦岩译.大学生求职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美)Elbert Hubbard著.陈书凯编译.你属于哪种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美)Elwood N.Chapman著.韩经纶.曾辉译.职业生涯发现方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4、杨廷忠,黄丽,吴贞一,中文健康问卷在中国大陆人群,UR障碍筛选的适宜用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69-773-764.

高职教育探索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职教育;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教授过程中教师也是以本为本只强调书本知识,以致于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实际操作起来就不知所措。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说是不利的,因为仅具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而没有真正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学生,将来就不能更好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现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定单式”合作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这些模式过分依赖企业,在我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很难保证充足的培训岗位,而案例教学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模式。案例教学则重在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来启迪学生的智慧,帮助学生理清思绪、独立判断、作出自主的选择,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找到答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决策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这个思考过程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各种教学模式的深入学习,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高职教育与案例教学的特点,笔者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作了一些探索与思考,认为高职教育可从把握好三个阶段来实践教学,不失为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准备阶段

相对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动态开放式教学模式。为保证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事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制定教学计划

制定一个详细周密的总计划是保证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其内容应包括教学案例的总个数、各个案例实施的时间、采取系列讲座还是规定学生必读书目的形式来让学生熟悉基本内容和原理,以及根据性格特点和自愿原则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讨论小组。

(二)准备案例素材

案例即是一个具体事务的记录,就是对一个教育问题和教育决策的再现和描述,就是对一个教育过程及其复杂情景的刻画和分析。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占中心地位,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下列几个方面:首先选择的素材要鲜活、生动有趣,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平素在生活、工作实际中注意收集素材,关注企业技术创新、挖潜改造等关键问题、热点问题。其次选择的素材要典型,从教育与教学的角度选取最佳事例,以起到举一反三、打通思路的作用,切忌罗列事件、堆砌案例。

(三)确定讨论范围

教师找到合适的案例后,就要撰写案例、制定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确定讨论题目,提出讨论问题。如“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哪些信息是至关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作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等等。

二、讨论阶段

(一)独立思考

将案例发到学生手上后,让学生认真仔细阅读案例并作独立思考,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适当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 通过阅读找出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并找出对其进行分析的逻辑依据。事实上,这思考的过程就是对案例作分析的过程。因此,教导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首先要确定案例主题,其次明确案例关键所在,然后选用恰当方法,最后提出分析依据。

(二)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事先就应全面策划,充当好主持人角色,同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配合。

1.创建良好情境。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多维互动的教学情境,提倡自由思维的开放、自由提问的开放、自由讨论的开放、自由选择的开放,营造一种没有心理顾虑,充满安全、自由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

2.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在准备工作结束后,就以小组形式对案例充分讨论,这是案例学习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环。课堂讨论是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可以达到检验学生在个人及小组的分析准备中所做的工作。

课堂讨论的实质是独立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既要保证讨论范围不偏主题,又要避免讨论变成钻牛角尖或转入歧途。在讨论中,学生对案例涉及的每个问题都必须由学生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教师则围绕题目中心适时地引导学生,或提示、或发问、或故设疑团、或引起争论,把讨论不断引向深入,并确保偏离案例分析讨论的目的要求。例如:当讨论冷场时,教师应及时启发,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又进入到角色中;当离题太远时,教师应及时调整、控制节奏,以获得最佳效果。讨论中教师一般不轻易参与讨论与评说,除非学生有此要求,也只能以普通发言者的身份发言,以免让自己的观点左右学生,同时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的发言,不要随意打断。唯有如此,在这样热烈讨论的气氛,才能充分调动起各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诱导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收到良好的讨论效果。

(三)深入展开讨论

案例讨论中学生会作出一些结论与答案,教师先不急于作出评判,而是把关键性发言引向深入,对关系到案例主题的矛盾意见引发研讨,对趋于一致的意见及时进行综合,对明显偏离主题的意见注意引导,特别强调的是,对有非常独到见解的学生的高质量的分析,教师应给予适时的表扬与肯定,从而得出更多的创造性设想与更深刻精辟的结论。部分案例在学生讨论完毕并形成讨论分析结果后,教师把真实背景资料“抖搂”出来,这会诱发他们探索差异的更大兴趣。

(四)课堂总结

案例讨论完毕,教师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归纳评价学生中有代表性的几种分析意见,并对讨论中涉及的理论问题做讲解,鼓励一些有创意的方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其深入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作简单评价。总之,课堂总结重在激励学生下次高质量的参与讨论,借以改进以后的案例教学,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阶段

结合案例,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对案例讨论的重点重申,以达到加强记忆的效果;引申案例蕴涵的原理、原则,为理论的升华铺平道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提升,并进一步总结出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笔者通过对案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较,认为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教育有它特有的优势:改变传统教学讲授式教学方式,学生变为教学的主体,能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通过分析思考,寻找规律,找到最优解决问题的办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不再只是被动的听了,而是作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到充分的激发,激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参与性,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听讲式学习变为探索性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参与者,课堂上互动气氛浓厚,并且通过小组、大组合作,学生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促使学生加强沟通与合作,增强了团队精神;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教学问题的充分的描述,这些问题是他们将来在工作实践中有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案例本身包含了分析问题的不同思路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多种渠道。案例教学让学生看到如何对课堂情境问题进行专业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为将来可能会遇到的代表性问题作情感上的准备,让学生产生替代性经验。当学生们将来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他们肯定是以前已经遇到过并考虑过这些问题了。因此,案例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任务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高职教育探索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教育模式 实践探索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型、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基地。而高职计算机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具备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能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人计算机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改革,高职计算机教育逐渐向科学化、人性化方向转型,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然而,由于受到传统高职计算机教育模式的影响,现今的高职计算机教育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影响了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必须从时势格局出发,注重计算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对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总结,积极探索,找出有效的改革措施,以全面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促进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高职计算机教育模式做出实践探索分析。

一、高职计算机教育的现状探索

(一) 教育观念较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重视 “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注重书本知识理论的讲解与掌握,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情况来看,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基本都是理论课――实验课单一模式。其中理论课所占课时比重更大,实验课则相对弱化,而且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结合程度并不十分密切。所占课时比重较小的实验课教学环节,多数都是进行教师事先安排的实验内容,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评测。实践证明,这种课程教学模式下出来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与时展要求严重脱节,难以满足社会对综合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目的脱离实际,与社会需求不协调。

素质教育下的高职计算机教育理念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但是高职院校在实际操作中,却无法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时有厚此薄彼的现象发生。在强调实践操作能力时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时却又忽略了实践操作技能的灌输。这些现象的存在归根究底是因为院校在对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设置上脱离了实际,导致学生的知识水平单方面的体现却不能呈现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技能,导致学生计算机能力受到发展阻滞。

(三)计算机成绩考核手段落后。

高职院校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成绩考核的方式仍旧在沿用传统模式,以理论知识的笔试考核为主,实践操作为辅。这种偏重理论知识而忽略实践技能的考核手段,不但不能真正检验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会令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考试”,严重影响学生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技能实力,进而影响他们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对策及可行性建议

(一)加强计算机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再培训工作。

教学的过程主要分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素质与专业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计算机教学质量。因此,加强计算机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关键。首先,新时期下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除了具备必须的专业技能,还应了解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知识。计算机教师应该多走进企业、基地进行顶岗实践,提高计算机实践教学技能;多参加省级培训、校级培训等再培训工作,更新计算机教育观念才能胜任教育的革新。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师应珍惜每一次院校提供的培训机会,不断加强自身学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安排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兴趣,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二) 实行教育手段多样化。

1.以职业为导向,变革教学新模式

高职计算机学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授课时不能只站在教师 “教”的角度来进行定位,要从教学培养目标出发,脱离学科禁锢,从学科教育向职业化教育进行转变。计算机作为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综合性学科,其具备很强的技术性和应用性。因此,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不能过于片面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就业联系,造成学生思维与社会实际的脱节,缺少就业认识,而是以课堂教学服务就业指导为主,强调突出计算机实践技能培训,紧跟时展趋势,瞄准社会计算机专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而培养拔尖的技术人才。

因此,教师应从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入手,让课程教学围绕学生日后所从事的职业进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走上社会后的实用性联系。例如在学习用“Photoshop”制作海报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各种不同领域的宣传海报,了解各种不同市场领域对海报设计的要求,然后从企业需求出发,布置相应的设计任务,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之前,明确各知识点的应用情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创新,使教学内容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做到“因专业施教”。

2.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开展学习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解相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能力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精心策略和指导,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运用经典案例,把学生带入特定教学情景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如果照搬教材内容,只会让教师讲得枯燥,学生听得乏味。通过案例教学,将知识点与案例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如在学习利用CAD绘制基本图形时,可以通过院校运动场的平面图来学习绘图工具的使用。让学生观察运动场的平面图后,运用所学的CAD绘图技术去进行画图。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简单的一个案例,让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

3.重视计算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

计算机学科以实践为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学科,学生具备相关计算机理论知识后,只有通过实践环节,强化计算机技能训练,进而更加灵活的应用计算机。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应重视计算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让学生在不断强化训练中掌握技能。通过上机实践操作,让学生独立完成实践任务,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把学生从枯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对于给学生布置的实际操作任务,教师应该事先在课前做好准

备,在上理论课程时对该课程的练习目的、任务和要求都做出明确指示,实践操作完成后,要求学生上交相应的实验报告,以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另外,还应加大资金投入,从“硬件”上丰富计算机实验条件,如建立计算机硬件实验室,配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等等。

(三)改革考核方式,实行科学人性化考试。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统计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职业需求,根据社会的职业需求进行考核机制的完善,制定科学人性化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核。因此,院校应把考核方式分为卷面考核及上机操作考核两大部分,为了侧重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应把上机操作考核作为成绩考核的重点。

三、结语

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计算机专业作为高职院校培养技术人才的主干学科之一,学校应从其教育模式出发,进行实践探索,找出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对计算机教育模式进行革新,以适应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梁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才智,2011,23.

[2]陶万梦.关于加强高校计算机教学实用性的探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2.

[3]张跃,白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究[J];电大理工;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