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通高职教育

普通高职教育

普通高职教育

普通高职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 差异 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产生的最直接因素,即它是应市场经济而生的,作为一种新类型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发展源泉与基础有着不同。高职直接源于市场,源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侧重于职业技术技能的培训,可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有许多不同处,主要表现如下:

一、培养目标的差异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通常把人才分为四类,即学术(研究)型人才、工程(设计)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研究型、设计型人才,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从事与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有关的工程型人才。这两类人才的特点主要是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这类人才的特点主要是依赖操作技能完成任务,把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和研究成果等转化为物质形态。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工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高职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专业技术知识、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育类型和内容的差异

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学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即以职业技术和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

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取材于对应的学科,按学科设专业,是一种纯粹的、与人的职业活动联系不太紧密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教学以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理论为导向,具有浓厚的理论教学色彩。对工作有较宽的适应性。专业课的内容是该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反映的是学科性人才的职业实践。高等职业教育则基本上是职业岗位教育,按社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专业,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来设置课程,根据“必需、够用”原则进行教学和实际训练。尽管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对象都是专业技术,但两者的内涵不同。前者是自然规律和技术工具等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后者是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经济社会利益的体现方式以及由于工业文化导致的实现手段等,与人的行为过程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可能看到,在许多情况下,两者的专业设置名称相同或相近,但事实上却有着不同的含义。普通本科教育的专业名称对应的是研究领域和与之对应的学科;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名称从更多的意义上说对应的是“职业领域和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劳动”,其所学习的职业技术是建立在与劳动过程直接联系的基础之上,实现与具体职业实践相对应的劳动过程的系统化。

三、教材建设的差异

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理论体系为基础编写教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尺度编写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实践体系的统一。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是相对完整的实践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统一。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材建设强调体现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主张以模块的形式编写教材,克服以学科编写的倾向,打破旧的理论框架体系,注重把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根据需要揉合成一门教材;针对地区、行业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此外,还特别重视实验、实训内容在教材中的反映。转贴于

四、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差异

由于主要目标与具体需求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与普通高等教育产学研形成了不同的合作模式。普通高等学校围绕实现技术研究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合作为主要目标,同科研院所与企业形成三类主要技术开发合作模式:1.以合约为基础的合作模式,包括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相互兼职、联合培养人才等;2.以共建科技经济实体的合作模式,包括企业与普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合作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研究开发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高职院校则围绕培养生产第一线实用型人才的产学研合作主要目标,与企业形成四类主要人才培养合作模式:1.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育人全过程的“工学交替”结合模式,主要特点是: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多次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工作,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2.双向参与、分段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特点是:三年教学中两年在校内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为主,并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时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五、结论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方法如下:(1)高职(专科)升本科。教育部在有条件的普通高校中批准设立了“职业技术学院”,要求认真按高职教育方向办本科,此举为高职本科教育开了一个口子,但仍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国家应允许取得高职专科的毕业生通过一定的理论考试、专业技能考核升入高职本科或普通本科学习深造。建议国家应加大高职本科的招生数量,增加高职本科招生的专业,以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层次、发展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2)高职(本科)攻读技术硕士研究生。国家应制定高职本科报考技术硕士研究生与普通本科报考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相同或类似的一系列政策,以鼓励和选拔高职本科优秀生报考技术硕士研究生。技术硕士研究生考试不仅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考核职业技术的水平,以形成鲜明特色。(3)探索建立高职本科学士、技术硕士、技术博士教育的“三士一贯”(或称“三士连读”)或分段学习的人才培养机制。国家应制定设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软硬件标准,先行进行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试点,招收高职本科、技术硕士、技术博士,从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学制上,可以实行分阶段学习,也可实行高职学士、技术硕士、博“三士一贯”制。

参考文献

普通高职教育范文第2篇

一、渗透的内容

1. 在普通高中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理念。教育家黄炎培曾说过:“以广义的职业教育言之,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普通教育亦应改良以适应职业之需要。中学不应专以准备升大学为目标,升学准备、就业准备必须合一。”普通高中要开门办教育,使教育与职业相沟通,使学校与社会相沟通。要把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能够推动社会发展、为社会创造财富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目标之一;要树立“生活决定教育”的理念,把生活作为教育的本源、教育的中心和教育的归宿;要“教学做合一”,不仅教知识、教原理,还要教实践、教方法;不仅学理论、学“闻知”,还要亲身实践,“在劳力上劳心”。

2. 在普通高中教育中渗透职业品质和专业精神。学科教学与职业教育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一脉相承的。学科教学为掌握职业技能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负责、敬业、专业的职业精神,兴趣、热情、专一持久的职业品质,为学科教学提供非智力保障。因此,在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应重视培养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和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重视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胸怀、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竭尽全力完成任务的目标意识和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培养学生接纳意见、修正错误、改进方法的务实态度;教育学生养成履行职责、勇于担当、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

二、渗透的方法

普通高职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任职教育 高职学校 特点 对策

一、普通高职学校任职教育的特点

(一)普通高职学校具有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双重性

军队的任职教育通常是指完成了普通高等或中等学历教育之后的一种职业教育,是学历教育之后的继续教育。而普通高职学校培养的是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说明普通高职学校的教育是专门针对任职岗位的一种职业教育;同时,高职学校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修完各科课程,成绩合格,学校便予以颁发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证书,这说明普通高职学校的教育也是一种学历教育。因此,在普通高职学校,不能将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割裂开来,二者是融合在一起,在施教时间上具有同步性,无法独立分开。

(二)普通高职学校的任职教育对象

军队的任职教育对象是军队的军官、文职干部和士官等。据统计,初级任职教育学校学员年平均龄在23岁左右,中级任职教育学校学员在30岁上下,高级任职教育学校学员在40多岁。由此可见,在任职教育前,他们大多已走上工作岗位,已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而普通高职学校的教育对象是高中毕业生,在任职教育之前,接受的十多年的应试教育,对社会、对职业没有具象认识,更遑论工作经验。

(三)普通高职学校的任职教育主要是初级任职教育

军队的任职教育按层次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等级次;按时间划分有任职前、任职中和升职时等三个时段。但普通高职学校的对象是高中毕业,从未有过职业经验的学生。他们到高职学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初次获得工作技能,以谋得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高职学校的任职教育主要进行是任职前第一任职教育,是初级层次的,主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四)普通高职学校的任职教育周期相对固定

军队的任职教育根据世界军事变革、国家军队发展和军事斗争需要,培训内容时时更新,培训时间长短不一,多的一年,少则几个周甚至是几天。而普通高职按国家规定的教育计划学制为2至3年,相对于军队的任职教育时间较长;而且有较强的政策性,如无国家政策的规定,则不能随意变动。

基于以上特点,普通高职学校的任职教育不能实行一味的“拿来主义”,不能完全依军队任职教育的“瓢”,画普通高职学校任职教育的“葫芦”。应构建符合普通高职特色的任职教育体系。

二、普通高职学校任职教育实施对策

(一)构建科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从课程的形式上来看,目前高职学校的课程多是以文字叙述,表面上看较偏重于理论。因此目前大多数的商务类职业学校的课程模式也就是采用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者“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这种模式以学科为知识体系系统的向学生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典型的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它符合学生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也方便便于教师设计和编排课程。

普通高职学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首先要交会学生“做什么、怎么做”,然后才是“怎么做得更好、为什么这样做”。因此,普通高职学校的课程既不能按孤立的学科体系设置,也不能按“师傅徒弟”式的纯技术传授。而应按职业岗位的需求,打破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将理论融合在实践中,设置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二)创新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自教育部于200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关于高职的教学方法的研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中项目教学法、角色拌演法、案例教学法等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最为推广。这些方法将理论知识具象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在教师实施过程中,通常将讲述与该项目、案例、角色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概念、种类、性质等,然后是实施方法与步骤,最后才是学生实践动手操作。实质上这种教学排序还是一种学历教育的模式,更多的是按逻辑思维的模式设置的,只不过多了一个实践环节而已。普通高职学校的学生年纪小,没有社会阅历,对职业没有什么概念,对于学习没有强烈的功利目的。如果仍然按他们十多年来的教学方法来施教,实在是不能引起他们多大的兴趣和热情了。但如果在教学时,先直接交他们做,边做边讲操作步骤,做完一个项目后,再讲述和总结与此项目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如此在“做中学”、在“做中教”,让学生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这样既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心理,可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用教学内容立体化,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以锻炼,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建设优质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任职教育对针对职业岗位需求的现实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但实践经验,恰恰是目前高职学校任职教育的一大“硬伤”。据统计,普通高职学校的教师90%以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但缺乏实践经验。如果教师都不知道做什么,如何做,那教出来的学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高职学校一方面要打破人才聘用的框框,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让真正会做、懂做的人去授课。另一方面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鼓励和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四)打造完善的任职教育保障体系

任职教育的根本是职业岗位能力的教育。学生对职业环境和职业岗位的认识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在学生的身份在教室、实验室、模拟实训中心等了解职业岗位、二是以见习者的身份在校办工厂、企业事业单位认知职业环境和岗位、三以学徒的身份在单位理解职业环境和岗位、四以雇员的身份在单位参与职业环境和职业岗位。这就要求高职学校能提供相应的场地、设施和设备。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认知、理解和参与职业环境和职业岗位提供物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9.

普通高职教育范文第4篇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生物课程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同时,择业、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工作态度也是每一位高中生在今后的人生中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因此,在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职业教育。

1 在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旨在改变不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纠正偏重知识传授而脱离社会实际及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现象。迫于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在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职业教育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掌握生物学相关职业技能与科研能力的生物科学人才备受欢迎。在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相关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为生物科技公司和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人才,而且可以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2 在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职业教育的策略

基于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职业教育。

2.1 教师要深入钻研和提炼职业教育素材

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且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参与者。照本宣科的时代已经远去,如今上课的依据已经由课本转向了课程标准,教师应当在备课时对知识的认知达到“通、透、化”的程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高中生物教材与课程标准,提炼出职业教育的素材。研究发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提及的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有7种(表1)。

通过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提及的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的分析,教师要启发教育学生无论学习和工作都应当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从小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从而使学生能够明确这些职业的价值,对不同的职业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2.2 学生分组合作和搜集职业相关信息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想在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卓有成效地开展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材中提及的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不仅在数量上十分有限,而且对相关职业的介绍还不够详细。要想更深入地开展职业教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合作小组,指导学生结合平时的学习感悟及自身的兴趣爱好搜寻更多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表2)。

表2表明,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既有需要较高学历的研究开发型人才,也有对学历要求不太高的销售人才和生产人才。这样就为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既可以选择升学,也可以选择就业。学生根据各自的意愿组成合作小组,通过搜集信息,确立各自的职业规划。

2.3 学校广泛调研和开发拓宽实践基地

生物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涉及生物制药公司、园艺企业、生物制品公司、生物技术公司、林业局、农业局、规划局、医院等单位。学校领导及高中生物教师应当十分珍惜并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开展参观、教研、见习、实习等活动。例如:组织生物兴趣小组到上述单位参观学习,了解实际操作流程,熟悉生产技术;与当地企业洽谈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见习、实习;参与合作基地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另外,学校还可以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加强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建立生物园,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开展校园花木的种植、保护、分类、挂牌等活动,使学生对生物学相关的职业产生直观、具体、真实、全面的认识。

3 在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职业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高考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指向性,在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职业教育很容易出现流于形式、不受重视等问题。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全体学生不同程度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职业教育应避免以下问题。

3.1 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主导地位,教师的观点将会对学生产生方向性的影响。在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职业教育时,教师应当注意以下问题:① 明确在职业教育各个环节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分清主导与引导的关键点;② 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一种职业,不应对任何职业带有偏见;③ 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真正在教学中落实职业教育,避免流于形式。

3.2 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的主动性是开展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普通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职业教育时,学生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 理性思考,以端正的态度看待职业教育教学活动;② 认真分析,以良好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学习情况,正确定位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③ 积极参与,在感兴趣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学习、实践;④ 规划总结,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

3.3 学校应注意的问题

普通高职教育范文第5篇

职业化教育是指在普通高校的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趋势,理性地区分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考虑到应用性人才占毕业生比例较大的实际情况,组织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养,努力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其能较快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加大职业教育的力度,也出台一些相应的政策,制订一系列措施来保障职业教育,但对一般普通高校内部的职业化教育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指导,更缺少必要的扶持,因而,使得我国的许多普通高校在职业化教育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职业化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足

在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简单地将高校的育人工作囿于科研和教学的范围之内,没有真正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同学校的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盲目地设置热门专业和扩招,而忽略了社会的真正需求和学生可能的就业趋向和岗位。譬如说,近年非常热门的金融、MBA等专业,随着规模的不断盲目扩大,必然会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浪费。

2.对职业化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从硬件方面说,在外部,缺乏足够的实训基地和协作单位,无法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场所和机会;在内部,缺乏能够辅助职业化教育教学的教材、工具和设施。从软件方面来说,很多学校在机构设置上没有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部门,没有相应的规章和制度,缺少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方面的专职老师,没有建立起较为健全的软环境。

3.没有形成相应的保障体制

虽然国家早在2002年就已经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但对一般高校内部的职业化教育问题,还未引起高校领导的重视,也没有制定出有足够力度的政策进行引导。在高校内部,很多领导仍把工作的重心一直放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体制优化、科学研究等方面,没有将职业化教育的理念与自身的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更谈不上建立相应保障机制来进行职业化教育了。

二、职业化教育的对策分析

在一般普通高等学校内开展职业化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和规划:

1.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形成教育体系

从国家层面上,要进一步认清进行职业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将进行职业化教育提升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并致力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职业化教育既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政府应制定出相应政策,建立运行的保障机制,形成自身教育体系,鼓励各高校在自愿的基础上加强职业化教育。普通高校应视其自身实际条件和潜能,依据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当地经济的需求,走出一条“明确优势,紧抓重点,务实为主,促进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普通高校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2.各高校要确定适合自身的职业化教育思路

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各校的具体情况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在职业化教育的思路上,各校也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笔者认为,目前我们开展的职业化教育应考虑以下内容:

(1)职业道德的培养。近几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整体口碑有所下降。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属于一种正常的转型期阵痛,只要我们因势利导,严格规范,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的解决。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基础,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避免诸如浮躁、眼高手低等频频见诸报端的问题出现。只有进行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就具有基本符合职业要求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

转贴于

(2)职业心理的塑造。职业心理是个体在职场中的立身之本。结合学校的特点,对学生职业心理的塑造应该主要引导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上进的动力。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才能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师范类院校和工科院校中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学校更要注重这方面的教育。

(3)职业技能的训练。职业技能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如一般的礼仪知识、沟通交流技巧、时间管理能力等,都是属于基本的职业技术范围。由于这些知识的相对特殊性和抽象性,学校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训练,譬如实习、讲座、校际交流等。学生掌握了必要的职业技能,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

(4)就业能力的提高。目前对许多学生来说,毕业等同于失业。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和学校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引导,通过一系列激励乃至优惠政策,鼓励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在平时更多地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虽然目前有许多高校都为毕业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或就业指导的讲座,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尽早、更多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才能使他们在面临就业的时候,就能做到心中有数,较从容地去选择自己的未来。

(5)开展成人教育和其他形式的专业教育。努力满足成人再教育的需求,一方面能为学校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学校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其他形式的专业教育,也是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譬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可以把“应用”、“复合”、“实践”为显性特征的教育理念引入教学当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以教授为主的培养模式。工程硕士在与普通研究生一起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激发普通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3.建立一整套高校内部操作体系

要把职业化教育当做增强学校实力、带动地方经济、实现自身优化、促进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职业化教育。为此,要建立起一套合理、完善、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体系,把职业化教育贯穿到高校教育内部的运行过程中,使之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从而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还要把职业化教育融入到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去,让这项工作的成果真正能够做到福泽一方,反过来,又可以为学校争取到更多的社会资源,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

总的来说,普通高校开展职业化教育,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同心协力,运用各种可能的形式与方法,促进职业化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蓝燕.周济:政府未提教育产业化高校毕业生总量供不应求[N].中国青年报:2004-01-07.

[2]吕建国,孟慧.职业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吴起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融入职业设计指导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5(2).

[4]欧晓东.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5]吴志伦,方祯云.工程硕士培养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6]刘卫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9).

[7]国家统计局.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