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培养方案研讨

人才培养方案研讨

人才培养方案研讨

人才培养方案研讨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案例研讨模式;职业素质培养

一、高职财经类专业案例研讨教学模式初探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支持下,由师生进行的符合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符合需要的教学实践的模型体系。案例研讨模式就是主要由学生组成研讨小组,根据所学知识内容查找相关的案例,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研讨,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一)财经类专业实施的案例研讨模式。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实施案例研讨教学模式就是由学生组成案例研讨小组(我们通常称为项目组),自主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讨,找到案例中的问题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在案例研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讨中项目组外的同学参与整个过程,根据情况提出不同的见解,同时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案例研讨中,将职业中的情境和案例融入到教学中,实现两者的密切结合,在教学中以案例研讨为重要载体,在案例研讨中实现教学,实现案例研讨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在案例研讨的过程中注重职业素质培养。

(二)高职财经类专业实施案例研讨模式的必要性分析。财经类专业虽然不像自然学科的学习那样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掌握自然规律,但由于其自身特点同样也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否则理论脱离实际便不会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普通高校偏重理论教育。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市场,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人才。高职毕业生毕业后一般是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并且通常是负责实际操作的岗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不如普通高校,对于理论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往往也比较差,通过案例研讨有利于使学生更好地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

财经类专业的自身特点也适合在教学中采取案例研讨模式。财经类专业都是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不仅需要相关的理论知识做指导,还需要丰富的实战经验。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不够;财经类专业教学中实践的最有效形式之一就是采取案例研讨,使学生在模拟场景中真正掌握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二、案例研讨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任何工作都需要从业者的积极参与,否则便不可能完成。财经类的工作或者是单人完成或者是多人共同完成,总之都需要积极参与。培养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将来在工作中如鱼得水,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例如,市场营销等许多时候并不是一个人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团队的人共同参与,这时参与到市场的调研、推广中的这种意识就非常重要。

案例研讨模式要求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案例,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起指导的的作用,主要的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不得不积极参与到案例研讨中来,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也会在其他项目组进行研讨时积极参与。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是当前各用人单位招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否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直接关系到毕业生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关系到将来是否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财经类职位大多需要团队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仅靠单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它们都是需要团队合作的工作。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传统教学模式仅仅重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却忽视了学生的情商等的培养。案例研讨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模式,从搜集整理案例到案例中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通过案例研讨模式已经开始逐渐适应团队合作,有利于使这种合作意识深入内心,变成真正的素质和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在社会中独善其身,都需要与人交往。经济活动更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过程,离开了较强的沟通交往能力,任何经济活动都很难完成。

人际交往能力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作为培养财经类从业人员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将人际交往能力当做一项非常重要的职业素质来抓。通过案例研讨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仿真的场景或者回到曾经发生的经典案例中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案例的搜集需要与人交往,案例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更离不开与人的沟通交流,这就使学生由开始的不得不与人交往逐渐变成能够积极主动地、有意识地与人交往,并最终使这种交往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如上文所述,当前的经济活动大都需要团队合作共同完成,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如何使团队产生最大合力减小内耗。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团队成员拥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团队组织者的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作为管理者,需要具备协调各方面使之能够团结一致的能力,这才能够使得团队成员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不至于出现各自的力量相互抵销的现象。

教学中的案例研讨模式不仅需要各成员的主动配合,同时也需要组织者(项目组长)的组织协调,才能够使研讨顺利进行。通过轮流当组长等形式,可以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培养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日后工作打好基础。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的精神。财经类工作不比寻常,它需要严谨细致,否则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作为财经类的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严谨细致的精神,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例如会计、统计、财税等,都是需要严谨细致的从业人员进行的,这里一旦出现马虎,哪怕是仅仅一个小数点都会对企业或者客户带来巨大的损失。

通过案例研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粗心大意的陋习,在研讨的过程中面对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案例的研讨,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考虑,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既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技能的过程,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细致考虑问题的习惯,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将会成为学生的一种素质。

(六)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好多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但是一到实际运用就会感觉无法应付。这是理论不能与实践相结合的缘故,其主要原因是在校期间实践较少,学生虽然能够应付各类考试,但是一到了实际应用就感觉无从下手。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见过账本,真正参加工作了根本不会记账,什么借贷相等呀,各种税应该怎么记呀,都是云里雾里。

为了解决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学校一定要让学生及时进行实践,案例研讨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方法。在案例研讨模式中,同学们自主搜集相关的典型案例,并且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仿真再现,从中找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会非常细致认真,同时为了避免被其他同学找出错误,学生会非常谨慎。久而久之,学生在会逐渐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实施案例研讨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实施案例研讨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施案例研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一系列问题,否则不能发挥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

(一)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案例研讨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各种必须的职业素质。在案例研讨模式中,案例的搜集和整理应当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亲身挑选案例,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甄别筛选能力;案例研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让学生通过研究讨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案例研讨的过程中,必须一改传统案例教学中案例由备课组教师指定,并且只是简单作为知识传授的工具的教学模式。传统案例教学将学生排除在外,始终是教师唱独角戏,不能真正发挥案例的作用,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培养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已经逐渐开始采用案例研讨模式进行课堂学习。但是,在使用案例研讨教学模式中却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教师统的太死,将所有的工作都替学生做好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另一种错误倾向是教师完全放手不管,把案例研讨变成了放羊,从而导致研讨过程中的无的放矢现象。正确实施案例研讨模式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的进行尝试,不能管的太严、统的太死;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做好指导工作,做到适时引导,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

(三)把案例研讨模式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模式。许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没有好的教学模式和思路,而是没有做到长期坚持。任何一种合理的模式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尤其在教育方面更是需要一个几年的周期,如果仅仅关注眼前的一点利益和成绩,一旦这种模式不能立即奏效就放弃,那么最终结果是虎头蛇尾、无疾而终。

案例研讨教学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院校认可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先进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一定要形成制度,使其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模式长期坚持。避免出现换了领导就全盘否定的现象,使案例研讨模式能够长期坚持、不断发展,让学生在案例研讨中真正掌握职业必须的技能和素质。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方案研讨范文第2篇

摘 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对促进工程

>>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的软件复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构建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类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面向注册执业工程师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修订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若干问题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油气田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究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卓越化工工程师人才培养研究探讨 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研究与探讨 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02-18.

[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3]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

[4]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1).

人才培养方案研讨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案例教学法 应用型人才

0 引言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财经类高等院校培养出适应能力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而目前高校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案例教学法正具有实践性,它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应用,正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贯彻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思路的新型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与发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对含有问题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一教育情境进行分析、讨论,甚至去实地调查,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最早的案例教学法雏形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其中最著名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所采用的“问答式”教学法。后来西方国家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法律和医学方面的教学上,且时间较长。到20世纪初,案例教学法才应用在管理类学科的教学上,最初出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才受到师资培养的重视,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我国教育界开始探讨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的事。

2 案例教学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上面分析反映,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的运用比较晚,而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日益凸现,推向社会的毕业学生动手能力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现象较严重。为此,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对改革教学模式、推行素质教育的呼声愈发强烈。很多高校在重新对人才培养方向定位过程中,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法,对它运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操作性

3.1 涉入领域的综合性 财务管理专业涉及经济管理、金融、会计、税收、经济法、数学、计算机、统计等学科知识,是综合性较强的管理类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正是将各类学科知识综合到案例教学中去,在案例分析与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3.2 较强的社会实践性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企业协调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而财务管理专业正是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一门学科体系,它的专业特色是从大量财务实践中概括出财务活动的规律性,在理论上做出概括与总结,再通过理论指导和发展实践,使实践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实务性很强的专业,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方面所起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3.3 政策理解的准确性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政策性很强的专业,如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股利分配决策与公司法、证券法密切相关。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根据财经法规、政策、制度,按照企业管理的目标,组织企业财务活动,正确处理企业财务关系,最终能够圆满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案例教学法能够在课堂中将实际企业财务活动状况反映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身份去分析和讨论如何运用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使企业经济活动满足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标。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使用的案例教学法却不尽如人意。

4 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4.1 不能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 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很多高校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误以为案例教学主要是为了增加课堂的生动性,案例正是调解剂,是对讲授知识的举证。这种认识是将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当作简单归纳法或证明方法,不可能实现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掌握与综合能力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激发相结合的教育目标。

4.2 案例缺乏真实的企业环境背景 没有很好的案例来源,案例教学便无从谈起。在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尚属起步阶段,案例多来源于国外实务,而由于国外的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不同,其案例多不适用于我国国情。这就给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带来弊端。而我国高校教师在收集、调查和整理编写有关案例过程中,多受自身社会实践经验的限制,所编写的案例质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都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4.3 教师缺乏社会实践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一直是以知识灌输为主,教师接触企业实践较少。所以教学过程主要还是从书本到书本,偏重于财务管理理论内容的课堂讲授与习题练习。在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虽然青年教师也接受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训练,有的也可能参与了一些本学科专业的科研项目,搞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但大多数都没有承担过具体的财务工作。没有接触过财务管理实际工作,对案例教学的效果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4.4 学生群体过于庞大 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能够轻松的驾驭课堂。而在当前的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教师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多,要做到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因此,有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打消,使得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失去意义。

5 完善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5.1 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技能培养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所在。为此,高校可以采取有计划、分阶段的派送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实践,了解企业的财务运作的真实情况。在实地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同时,扩充管理实践知识,以此带动财务案例的开发与研究,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提供丰富的实践素材。这样才能做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稳定的科学研究基地和实验基地,开展财务管理实践与调研、业务交流与研究、技术咨询与服务,以此来支撑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5.2 甄选案例材料 高质量的案例是搞好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与世界不断接轨,每年都有许多新准则出台,这就引起会计理论和制度的不断变化,从而也引起一些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改变,这些改变也使某些过去经典案例失去了现实意义。因此,选择和编制财务管理案例是紧扣时代的重要举措。首先,选择或编制案例要适应教学目的的要求。在介绍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时,要做到让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情况,抓住主要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其次,选择或编制的案例具有实用性。好的案例必蕴涵一定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越深入,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教学效果越好。从这方面讲,又体现了案例教学的实践性。

5.3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的“一言堂”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财务管理案例讨论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具体而言,要求教师在案例讨论前不仅要详细了解案例的相关材料,还要精心准备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小组讨论。分小组讨论可以解决学生数量较大,教师难以驾驭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控制课堂的能力,要做到使学生的讨论激烈、尖锐而又真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并使讨论范围不偏离主题。

案例教学法已成为我国许多管理院校所接受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能够贴近实际、培养和锻炼学生管理技巧、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财务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提高案例教学法的良好效果,对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正婷、顾颖,试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j],科技经济市场(2009.9)

人才培养方案研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体系;育人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01-02

大学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作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区”,启新学院全面负责实施实验班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学校通过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育人环境、选拔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一系列教育教学体系、制度和配套政策进行创新与改革,构建了以实验班为依托,以“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后期导师指导、个性化修读、研究性学习”为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

根据我校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设计四类实验班的培养方案,实施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研究性专业教育相结合的“2+2”培养模式,体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达性和培养特色的准确定位。

1. 构建大类基础教育平台,推进核心课程建设

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强化数学、英语和计算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改革,构建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深化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引入数学建模等知识;开设英语口语(外教)、英语拓展课程;实施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授课,引入程序设计竞赛知识等,力求实验班学生的数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基础课的课程设置注重大类学科知识结构的交叉和融合,赋予学生宽厚的学科知识背景。如理科类实验班注重化学、生物和材料等知识的融合,机电实验班加强机与电的知识交叉,电信实验班加强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知识的融合,经管实验班注重经济与管理的知识交叉。

2. 建立专业教育体系,彰显个性发展

坚持以导师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专业培养模式,实施培养有计划、指导有方向、学生有目标的五学期专业导师持续指导制,突出自主性、个性化、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一是自主性:学生自主选择主修专业、课程模块,自主学习部分课程,自主选择专业导师,参与个性化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划。二是个性化: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成长发展等因素,专业导师协同学生确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给予6学分个性化修读;采用导师指导、自学、研讨、跨学科选课等方式开展个性化修读。三是研究性:专业导师指导学生确定五学期研究性学习培养方案,组并指导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倡导学生进实验室开展研究性学习,,申请专利,提升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兴趣与敏感性,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 改革教学模式,营造自主性、研讨式学习氛围

一是独立编写实验班大类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从教材内容的广博、课堂讲授的精练、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拓展等方面,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引领式界定,开展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二是实行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实验班基础核心课程、主修专业方向主干课程实施独立开课、小班化教学,营造课堂研讨氛围,探索讨论式、自主式和网络式教学模式。三是拓展自主学习空间,推进个性化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成长发展等因素,专业导师协同学生确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采用导师指导、自学、研讨、跨学科选课等方式开展个性化修读,所修学分可以冲抵主修专业选修课学分。

二、培育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

1. 调动教师积极性,倡导教学创新

从教师的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奖励办法等方面入手,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加大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参与性实验课的比例,实现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转变。积极开展数学、英语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师依托项目促进课程的教学改革。如实验班任课教师主持了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如何加强启新学院高等数学教学”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程序设计体系改革”。实验班高等数学教学引入数学建模等知识,改革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计算机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授课,引入程序设计竞赛知识;英语开设拓展课程。通过以上举措,实验班学生在全国及省大学生数学竞赛、英语竞赛、程序设计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2. 设立研讨论坛,营造学术交流环境

创建名师名人讲座、导师论坛、院长学科展望等师生交流研讨平台,建立师生间的交流、指导和互动机制,拓展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空间,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开设不同年级的同类实验班学生研讨群,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各类学科竞赛的体会与经验、如何提高学习效能、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学习心得、考研与就业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讨。研讨中学长正面引导,学生科研项目得到衔接与传承。

3. 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与兴趣,从一年级开始就选拔部分学生进课题组和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并配备指导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的导师,逐步建立各年级实验班梯次配置的研究性学习团队。以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计划”项目、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申请专利等为展示平台,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使实验班研究性学习风气届届传承,形成了学院人才培养的品牌。

4. 因材施教,注重优秀人才个性化培养

从学习情况、个人能力、兴趣爱好、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考查,选拔有潜力的优秀学生,因材施教,进行拓展性培养。确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并配备有专长、负责任的导师,循序渐进地开展科研训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创造到国内外名校和科研院所交流深造的条件。

5. 开展国内外交流,拓宽学生视野

实施国际交流与国内外名校的交流项目,加强与国内外导师、学生的交往。比如,选派学生到美国、德国、法国开展学习与交流,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参加“长三角”部分重点高校优秀本科生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到国内部分高校的“荣誉学院”(优秀生培养学院)开展交流,安排优秀学生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参加科研活动,到同方会计事务所实习等。这样的交流,能够培养学生胆识,开阔视野,激励学生成才。

6. 确立奋斗目标,培育优良学风

学院建立了以各类实验班学生、主修专业方向学生为单元的多层次座谈交流制度,引导学生确立高远的奋斗目标。从大二开始要求每位学生学习有方向、努力有目标,树立努力学习、主动探索、优秀而持久的启新学风。勤于探索的优秀学风的建立是良好的开端,启新学院从激励政策、管理制度、因材施教与育人环境等方面着手,全方位开展工作,培育优良持久的启新学风。

7. 完善规章制度,形成学研氛围

在学生选拔与分流、教学激励、专业导师、学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学生管理制度,形成学院积极向上的学研氛围。先后出台一系列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以制度保障教学创新与改革的成功,以制度规范管理工作,提升学院管理工作水平。

三、结束语

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性。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优才优培,铸造卓越。二是创新的培养模式――强化基础,复合交叉,个性培养,研究性学习,灵活性管理。三是创新的举措与机制――整体设计,因材施教,协调推进。启新学院培养拔尖人才的经验得到了有关兄弟院校的认可与肯定,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成功案例。

参考文献:

[1]赵沁平.精英教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4(08).

[2]宁滨.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8).

[3]黄景s,张利,张辉,等.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4]张建华.关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07).

人才培养方案研讨范文第5篇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资源配置方式、教学条件组合形式和教学手段运用范式的综合,是专业教育思想和观念最为集中、最为典型的一种表述。面对高校扩招,财经类院校应确定“教学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办学思路,而对于财经类院校经济法专业来讲,则应将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定位,即培养具有丰富的法学理论知识,知识面宽,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了突出这一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应拓宽专业口径,扩大学生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调整课程设置,重组课程结构,注重“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加强通识、通修课程教育,增加财会、金融、管理类必修课程的学习,始终重视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课学时在总学时中的比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企业法律顾问考试、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等全国统一资格考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财经类院校经济法专业办学特色的定位问题

财经类院校经济法专业的建设、发展有赖于办学思路的明确、办学水平的提升、学生管理的加强、办学模式的创新,应特别依托“财经”背景和资源,突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的学科融通性、互补性和学生培养的应用型理念,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知识平台,满足社会对多专业背景人员的需求,将法律知识引入企业管理和资产运作,将金融、管理、财务和法律四大板块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厚基础、宽口径”,打造精管理通财务善投资懂法律的全才、通才,以清晰的培养目标、特色的教学实践、周到的管理服务,形成具有财经类院校“特色、特长”的法学教育办学体制。在课程设置上,既要强化学生专业课的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又要使学生掌握诸如人文科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其他知识,可尝试编写特色教材,开办独具特色的精品课程,使主流教学与特色教学结合起来,避免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僵化。只要办学特色定位准确,致力于造就一大批能熟练运用和从容应对市场经济各类法律事务的专业人才,始终坚持法律理论的学习与法律实践的培训相结合、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法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突出大学法学教育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就必将形成特色鲜明的良性办学体制,迎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

三、财经类院校经济法专业

“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办学举措财经类院校经济法专业的本科教育,自开办之初,就必然要直面我国传统法学教育的困境:以教为本,教师教学难以克服单向性和封闭性,学生学习难以克服被动性、消极性和应付性;学生缺乏从事法律职业所必具综合能力的全面培训,在就业初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挫败感、失落感或与社会、与工作的不适应和不相容感;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对考生侧重理论分析运用能力的检测、注重基本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而法学教育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不相适应。法学是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法学教育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的高端教育,经济法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表现为以后从事法律工作的适应能力以及应用法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尤其重要。

(一)切实加强案例教学和观摩教学的力度

在办学举措上应始终注重联系实际的前沿、典型案例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首先,通过制订辅助的、科学的案例教学计划,成立专门的实验教研室,精选经济法案例教材,加强案例教学的密度和力度,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解剖,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对现实问题深入的理论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其次,在程序法教学中加强观摩教学力度,通过“送出去”,组织学生到法院观摩审判;“请进来”,选择合适的案例和适当的时机,请法院的资深法官到学校开庭审判,增加学生观摩实际司法审判活动的机会,加深学生对法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二)着力探讨“研讨式”、“答疑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应着力探讨“研讨式”、“答疑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以弥补传统“灌输式”的不足。“研讨式”教学应选好研讨题目,集中选取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同时授课教师应对该问题胸有成竹、进行过一定深入的研究,学生本身也应具有较完备的法律基础知识,教师在研讨中扮演主持人角色,把握好研讨的方向。由于学术要求较高,这样的研讨活动不宜太多,一个学期一门课程2~3次为宜;相对于“研讨式”教学,“答疑式”教学较便于操作,无须贯穿课堂始终。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授课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也不可能回答所有学生的疑问,而且有些问题本身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授课前一天,可先将学生的问题收集上来,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就学生的满意度来讲,答疑课要取得成功依然有很大难度,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具备用理论即刻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模拟法庭的作用

模拟法庭一直是财经类院校经济法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点和突出亮点,不仅经济法专业学生反响强烈,其他专业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利用模拟法庭,选择典型案例,再现审判过程,加深角色体验,培养应用法律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领会程序法的内涵,是模拟法庭活动的目的和宗旨之所在。应至少建设一座功能齐全,适合民事、行政、刑事审判的模拟法庭,配备相关丰富的资源、资料和设备,除具有律师资格证书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外,还应培养专门的模拟法庭管理人员,使师资力量方面可以通过制订科学的活动计划,进行标准的实务指导;应要求财经类院校经济法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里至少各参加一次民事、行政、刑事模拟审判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模拟法庭活动的功用。为了使这些手段制度化而不是随机化,应尽可能的建立起一套对实践教学运用的测评体系,以努力改进与丰富教学体系与方法。

(四)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不定期地参与司法实务工作是经济法专业教学实习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主要选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设立实习基地,正式洽谈签约,举行挂牌事宜,以满足学生专业实习的需要。学生实习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参与调查取证、法庭笔录,草拟调解书、判决书、裁定书等审判法律文书,参与案件的强制执行,包括送达协助执行通知文书等。在法官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系统了解和熟悉立案、审理、判决、上诉、执行程序等案件处理的五大基本程序。在整个过程中,法官与学生对复杂、疑难案件进行讨论、交换意见后,学生将案件带回学校征求专业教师意见,并将教师的意见整理成书面材料,综合自己的想法报告给指导教师,推动法庭多角度地考虑对案件的分析处理。

共建实习基地的实践,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必然使学生增强法律实务的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性认识,法律思维能力和责任意识大为增强,有力促进校内模拟法庭建设,同时也将为教师提供司法实践材料的直接来源,为双方进行法学科研提供平台,并进一步增强了建设法院实习基地的信心。在实习教学管理上,专业教师通过制订详细的实习教学计划,选择多名能力较强的法官作为实习指导教师,配备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带队教师,撰写详细的实结等方式,必将充分发挥实习教学的作用。

(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调研、法律咨询服务、创办学术期刊等实践活动

专业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调研、法律咨询服务、创办学术期刊等实践活动,及时反映法律以及法学理论的发展动态,撰写专业调研报告,使学生了解社会,用自己的法学知识服务于社会,从中体会到法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法律知识分析、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考虑组建合同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向学生开放,旨在为已经掌握基本法学理论的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综合实践和理论创新能力。专业实验室不仅对本专业的学生、教师开放,也欢迎本校和兄弟院校的专业教师参观指导,互相交流实验室管理、实践性教学改革的经验。

(六)尽快引入“诊所式”法学教育模式,构建“法律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