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人事改革方案

高校人事改革方案

高校人事改革方案

高校人事改革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事制度改革 人事档案管理 人事档案工作 人事档案改革 高校档案改革

一、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及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积极地进行着改革的尝试,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人事制度改革也不例外,也在积极地尝试、探索和不断深化。在现代社会里,人的社会属性越来越重要,即人是从属于社会,是社会人。在此理念下,人事制度改革就应该积极地考虑人的社会属性,使人在社会中交流,发挥人的更大作用。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也要充分考虑人的社会属性,使人事档案能够全面、准确的反映一个人的全貌。为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要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对档案内容进行分类管理,即可公开内容与不可公开内容。对可公开的内容进行数字化管理,可以进行宣传、为利用者提供便捷的利用服务。尤其是对高等学校的专家、学者、教授及教师等积极进行宣传,使社会、本校、外校及学生充分了解他们,为他们的教学、社会活动及学生在选择导师、选择专业上提供完整、充实、可靠、可信任的档案信息资源。

当前高等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和速度与高等学校的发展、社会对高等学校的要求、高等学校在现代社会里应发挥的作用等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更好的发挥高等学校的功能和作用,就必须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改革,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使高等学校较好的完成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提升公民素质,为国家、社会及公众服务的责任和使命。

1985年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在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高等学校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高等学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改革了人事制度,给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高等学校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机会。虽然高等学校在人事制度上进行了改革,但是,人事制度的改革,需要高等学校中其他制度的改革与之匹配及适应,其中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改革,就是一项与人事制度改革相匹配、相适应的重要改革内容。

高等学校目前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没有充分体现档案的利用价值,作为保密材料,档案的查阅和利用必须是相关人员按着严格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履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相关的借阅手续。使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大大降低,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需求。限制了高等学校人才的流动、作用的发挥和人才的使用等,不利于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及更好的服务社会的高等学校的管理理念。

要想充分发挥和利用人事档案的使用价值和作用,就必须结合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对高等学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在新形势下怎样结合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对高等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是本文探讨的主要目的。

二、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及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

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是由教师、管理人员及教学辅助人员三部分构成。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深入,我国的各级各类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都在积极地推进,改革人事制度,作为事业单位的高等学校,因其性质和特点,一直走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最前沿,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都已实施了全员聘任制。从根本上打破了岗位终身制制度。对新增人员施行了“岗位招聘和聘用制度”。打破了传统的一经高等学校录用就终身取得国家干部身份的模式。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有的高等学校还采用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人事改革管理制度和聘用原则,还针对到高等学校工作的新录用人员采用了聘用制、兼职制、人事制等多种多样形式的人事改革管理制度。到目前为止高等学校的全体人员的工作身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高等学校工作人员身份多元化的局面已经形成。

在用人制度上高等学校采取了稳定教师队伍、鼓励合理流动、专兼职相结合、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和方针。为此,各高等学校对教师采取了积极的培养、培训等工作,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另外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多数高等学校还有选择的向国外广揽贤才,同时也在国内、国外的高等学校之间进行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大大的提高了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使高等学校能够更好的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但是,高等学校目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还没有与人事制度改革同步进行,对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产生了不良影响。目前在高等学校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如:人档分离的现象比较严重,即人在档案不在、档案在人不在、甚至是存在着一人多档的现象,不仅影响着高等学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对国家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和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继续和深化,人事、劳动、收入及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现在多数高等学校都实施了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岗位津贴等工资分配形式和分配制度,每个人按贡献度等因素决定工资报酬。另外,在高等学校的教师及科研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个现象,就是“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不一致,人事档案中工资的记载状况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的现象普遍存在。

高校人事改革方案范文第2篇

【摘要】高等学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掌握着人才的全部信息和各种情况,同时对人才的使用状况及流动状况也了如指掌。高等学校发挥人才作用,合理安排使用人才,无论如何都离不开人事档案。本文对高等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改善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人事档案管理;高校人事档案;人事档案改革;人事档案现状;人事档案对策

一、高等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一)人事档案的作用。高等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人事信息、人才管理、人才流动及人才使用的重要环节。高等学校人事档案真实记载着每位教职员工(即: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的各历史时期、各学习阶段、不同工作经历的全过程。如:学历、技术职称、社会关系、奖惩、经历等情况。从人才开发利用、使用管理的角度来看,高等学校人事档案的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为个人升迁进职、单位求才提供大量丰富、原始可靠、真实有效的资料和数据。2. 在高等学校教职员工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事档案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证明某个人的年龄、出生地、工资收入、奖惩状况等。3. 记录了某个人的学习经历。4. 不同时期的工作轨迹和过程。5. 人事档案可以为本人、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提供各种需求的依据,如: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可以依据个人的人事档案为教职员工办理购房贷款、购车贷款等手续,还可为本校的教职员工提供婚姻状况证明、身份认定、办理社会保险,为教职员工代办申报职称、根据档案确定退休年龄、代为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大病医疗统筹、工资调整,出具与人事档案有关的证明材料等等。因此,高等学校人事档案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不仅对本校的人才开发、利用、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社会公共服务及人才的管理者、人才的决策者、人才的使用者来说,人事档案的价值及作用也是不可代替的。

(二)人事档案管理的意义。在中国,人事档案对人才使用、开发、管理及流动都具有极大的作用。例如:某人想调整自己的工作,调到更适合自己发挥专业特长的地方或单位工作,如若原工作单位不同意其调到其他工作单位。则此人的人事档案就不能转出,即使此人离开原工作单位,到新工作单位工作,在没有人事档案的情况下,当事人会遇到很多与人事档案有关的困难和麻烦。如果建立起人事档案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所有的人都是社会人,而不是受某个单位限制的单位人,个人的人事档案由社会化的人才机构集中统一管理,上述案例不复存在,人才流动更加便利快捷,人才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发挥不同于在一个固定单位的更大作用。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在信息化、电子化、人才服务社会化的背景下,建立高等学校人事档案与社会人才管理机构的人事档案管理的互连互动、信息互享,带动全社会对人才信息的公开化,让不仅是所在学校了解和掌握人才信息,整个社会也能了解和掌握人才的真实状况,使人才不仅在本学校发挥作用,在社会上也能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人事档案管理的重大意义就在于人才的开发和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

(三)人事档案社会价值。高等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社会化、电子化,可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能更加充分有效地使高等学校、社会组织或机构了解人才、选择人才、使用人才,为各个高等学校、社会组织、社会机构及全社会服务。在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中,人事档案的管理、利用仅限于本单位内部,严重制约了人事档案的使用价值和利用率。同时也制约了人才的使用、流动及服务社会的作用。高等学校人事档案管理改革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高等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电子化、社会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对高等学校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进行现代化、信息化、电子化、经济化改革的要求。在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中,人事档案管理是封闭的、单一的、不追求使用率及利用率,人事档案是在各个单位内部人事部门进行严密的管理。当今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人才的社会性要求越来越高,如果还是按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不进行与时代相适应的改革,就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就不能与时俱进,从而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人才的开发、培养、使用及社会化服务。同时也不符合现代信息化、经济化、科技化、市场化社会的要求。高等学校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就是要改革人事档案传统的管理模式,创新高等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利用的高效化、社会化及人才的社会流动化,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学校人事档案的社会利用价值。

二、高等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改善对策

(一)加强对高等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监督、检查力度。高等学校的各级领导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要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领导要经常检查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及时发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且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地解决。高等学校的人事档案,在人才流动、人才交流、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人事制度、用人制度、人才管理制度及人才使用制度等都会不断地改革、创新及完善,与之相对应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及制度也会随之相应地改革、发展、完善。改革高等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及制度是时代对高等学校提出的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对高等学校提出的要求,是人才的合理配置、合理使用、合理流动,发挥人才最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对高等学校提出的要求。因此,我们的高等学校一定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加大力度管理好高等学校教职员工的人事档案,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作用、历史性作用及全貌性作用。

(二)便于人才流动、给人才流动创造便捷、高效的服务。传统观念对人事档案的认识是,人事档案只是管理、不要出任何问题(诸如:丢失、损毁等),对于利用、发挥其使用价值却一直认识不够,没有充分发挥人事档案在人才交流、人才宣传、人才使用及公众对人才的了解和认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宣传(即:信息的公开和传播)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人才的特长是通过可公开的档案信息传递到方方面面的,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才的作用,是对国家、社会及单位的重要贡献,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迈向精神文明、物质丰富的国际化社会的重要贡献。

创造合理高效、便于流动、信息快捷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是我国高等学校当前人事档案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任务。高等学校人才的社会流动,推动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发展及进步。高等学校人才的校内流动,促进校内各院系的竞争、发展及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因此,高等学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是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事,更是高等学校主要领导及各级领导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

(三)改进传统观念,充实更新档案内容。传统的人事档案的内容是政治面貌、年度总结、职称评定、表彰奖惩等,但是,作为一个高等学校却恰恰忽略了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及研究人员)的业务档案。对于行政管理人员来说,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对于人员的流动、变迁、使用还能应付,但是,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就不能充分地反映其全部信息,因此,可能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使用、发挥其专业特长上,受到制约和限制,不能充分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信息,制约了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发挥,最终受损失的是我们的国家、社会及专业技术人才所在的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的作用很多,但其中之一是提供社会服务,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是给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服务平台,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作出贡献,来影响和提升学校的声誉、地位、知名度等,给学校带来价值和利益。因此一个高等学校的社会声誉、管理水平的高低,就是看它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就要充分做好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四)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人事档案是人才的信息资源库,有效合理地利用人事档案这个人才信息资源库,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突出目的。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设施设备应用到人事档案管理中,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效率,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是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在人事档案管理改革过程中,要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要准确、及时地传递人才信息,为人才的需求者提供全面、真实、高效、便捷的人才信息服务。现代化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的设备及技术,高等学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要添加、充实这些现代化的设施设备,还要组织和培训好人事档案的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及熟练使用这些现代化的设施设备,使其为高等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带来高效、快捷、便利。另外,在加强人事档案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时,还要注意保存好纸制人事档案,因为数字化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较难鉴别。还有,不向外公开的、有密级的人事档案也以纸制档案保存为宜。可向外公开的人事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可以有效、快速地为社会服务,省时省力,迅速便捷,节省经费和人力。人才的利用方和查阅方可以通过已经普及的互联网查阅人才信息,充分、有效及最大限度地利用人事档案信息,对人才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尽量减少人才的闲置和浪费,把人才充分和有效地利用好,使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五)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标准化进程。人事档案管理的标准化,不仅可以使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按国家统一的标准进行人事档案的管理、操作及提供利用,还可以使人事档案在流动、参阅、保密等多个环节高速、快捷、方便地为利用者服务。高等学校是人才高度集中,人员多、流动频繁的单位,实行人事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既可以省时省力、减少管理人员、节省经费和开支,还可以给利用者提供便于查阅、省时省力的便捷服务。

高校人事改革方案范文第3篇

笔者经过多方的调查分析,并结合自身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认为当前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设施不配套,专业人员缺乏

高职院校是由一些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校(如中等职业学校)合并升格形成的。合并后的高职院校,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迅速膨胀,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任务随之加重。而部分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的配套设施严重落后,既没有配备专用的档案库房,也无专职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仅由组织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兼管这项工作任务,这种人员配备方式,既不利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也严重影响了组织人事部门其他的工作。并且这种管理模式,没有对管理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管理能力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跟不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更使高职院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理论探讨与深化、自身改革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二、档案管理不规范,管理手段相对滞后

高职院校由于先前的隶属关系、办学规模、管理方式不同等多种原因,导致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档案材料规范不一、材料内容空洞、质量参差不齐、管理手段滞后等问题。

人事档案包含的内容除有反映个人学历、经历、职称和职务的材料,还有入党、入团、思想总结、鉴定评语等主要用于政治思想考评的材料。随着社会发展和用人竞争机制的引入,人事档案在人员就业和干部提拔考察时的参考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人事档案中每份材料的来源和内容一定要真实可靠,必须经过组织严格的鉴别和认真的审查核实,但我们在人事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发现,因为档案管理规范不一,档案材料鉴别不严,出现了填写履历表时,年龄越填越小,工龄越填越早,学历越填越高的怪现象。有的仅仅是参加了课程培训班、专业证书班,拿的是结业证,在填表时却写成大专、大本或研究生,鱼目混珠,真假难辨。组织考核、考察、评鉴材料填写不规范,不严肃,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成绩没有错误,使得档案内容空洞、单一、不客观。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领导”、“努力钻研业务”;“科研能力较强”等语句重复的出现在一年一度的鉴定考核表中。这些空洞的档案材料,无法准确反映当事人的业绩、业务和能力等情况。人事档案记录了个人的实践经历,反映的应是一种动态信息,但当前高职院校人事档案中反映个人经历、资历、学术、科研成果的材料往往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归档,信息未能及时更新。这类档案信息几乎是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久而久之,人事档案材料在内容的连续性上就出现了断层。

在人事档案装订入袋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有些档案材料没有进行规范整理:材料纸张大小不统一,时间编排混乱,没有进行科学的分类和装订,使档案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档案材料审批单位无审批意见、无公章,或有章无填写时间,或该与当事人见面的材料无当事人的签字,那些本该是真材料却看起来象假材料,使得文件材料真假难辩。

按照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要求,要对收集的档案材料及时进行装订归档,仅年度考核表、工资晋级表、各种评优表彰、职务任免、职称晋升、业务进修、学历提高等材料的进袋一项业务,几乎每年得把所有的案卷整理两遍。由于档案管理人员常年忙于材料的收集、入袋、整理、拆、装、订等大量的、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使得档案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创新工作方法,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行档案管理。虽然有些高职院校使用了计算机来辅助档案管理,但档案部门对计算机的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用于目录的存储与检索,信息存储量很少,实用性不强,大部分的管理工作还是传统的手工操作。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手段的落后,整档工序的繁琐复杂,加之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未得到广泛应用,使得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与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封闭的管理模式,缺乏透明度

目前,部分高校人事档案管理还处于封闭状态,而且材料收集渠道单一,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人事档案材料形成的部门之间缺少联系和沟通,各有各的管理要求和方法,各类档案材料存放分散,致使信息资源利用率低。

人事档案是当事人的综合活动记录,所有与其参加实践有关联的部门,都会存有其活动的记录材料。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归档制度未能落实到位,一些反映个人情况的应归档的资料,结果被分散在几个部门保管。如反映教师教学、科研等业务情况的材料并非存在人事档案中,而是被分别留存在学校相应的职能部门中,造成了人事档案材料管理多头、一人多档的现状。甚至有些材料还掌握在当事人的手中,如教师学习深造的学籍档案材料都不知道应该交往何部门,往往是存放在自己手中。所以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情况,就要到多个部门去查阅。一旦有人员流动,须通知几个相关部门,先后寄出当事人的有关档案材料。这样,往往会形成有的将人事档案寄走,而出现业务档案、科研成果以及其他与其有关的档案材料弃之一旁的情况。可见,封闭的管理模式导致了档案材料多头管理,造成人事档案无法全面反映教职工的业绩、学术以及能力,增加了查阅和利用的麻烦,时间长了还容易遗失材料致使档案的欠缺和不齐全。

人事档案管理为了保密,服务对象主要是组织、人事部门,这种方式的服务对象太狭窄。由于人事档案历来不对本人开放,造成个人接触不到自己的档案,对自己的档案材料是否保存齐全完整、是否存有不实材料一概不知。这种缺乏透明度的管理,促使人们对人事档案产生“神秘”感,这不仅不利于档案工作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还有可能成为某些人挟嫌报复、诬蔑陷害人的一种工具。人事档案中装入不符合事实的材料而产生冤假错案的教训是深刻的。如2004年9月16日《当代商报》报道汤国基状告案,汤是上世纪80年代国家分配体制内的一名大学生,因其档案中记载有“该生长期患有头昏失眠等症状,有时有精神反常现象”、“该生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不宜于担任教学工作”两句不实之语,造成他长期不被任何单位接收的局面。为了生机,汤四处奔波,他当过代课教师,考过研究生,还到一些院校应聘过老师,奇怪的是不管笔试和面试成绩如何出色,只要人事档案一调过去,马上就被用人单位退回原籍,不予录用。汤为不实的档案材料付出了整整20年的代价。

针对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强领导,强化档案服务意识

首先,档案管理部门要立足于工作实际需要,努力争取领导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纳入学院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完善管理配套设施,配备好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其次,人事档案工作者要适应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改变“默默无闻”的工作状态,改变“重藏轻用”的旧观念,树立“以用为主”的新理念,要完成“五个转变”,即把封闭保守的观念.转换成为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创新的观念;把满足现状的观念,转换成敢闯敢干、开拓进取的观念;把就档案论档案的单纯业务观念,转换成密切关注改革发展新情况,为学校和社会服务的观念;把被动利用人事档案资料的观念,转换成有目的地主动开发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观念;把单纯以自身经验进行业务指导的观念,转换成依法管理的观念;把等、靠的观念,转换成主动创造条件解决存在问题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人事档案信息资源,从人事档案中发掘人才潜能,为学校发展服务。努力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深化服务内容,逐渐走出“人事档案服务只是档案的借借还还,只是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的思想误区。

再次,随着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以及和社会联系的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宽,覆盖面越来越广,这些都需要档案工作者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大胆实践,开拓创新,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根据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后档案工作的新特点,探索出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新模式,为社会、学校、个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改革管理体制,规范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改革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将文书、科研档案管理机构与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合并,实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集中管理人事档案材料,丰富人事档案的内容,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根据《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对人事档案工作的要求和学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项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对人事档案的接收、传递、查阅、保管等工作程序作出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并落实到位。尤其是在进档材料的鉴别上要把好关,为人事干部考察任用时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强化安全保密措施,杜绝泄密、失密、窃密等现象。同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以实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创新档案管理方式方法,加快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

一是将人事档案由案卷级管理改为文件级管理,改变装订方法,改为活动装订形式,保管的形式可用档案盒等。将人事档案材料纸张规格改为现行通用的国际标准,A4大小纸质标准,档案材料入册时左倾、下倾对齐即可,右侧和上边在A4标准内不必要求一定整齐划一。这样既能保持档案原貌,又能顺应目前档案材料通行用纸要求,减少大量繁琐、重复的工作劳动,便于计算机扫描、缩微、利用等。

二是改变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作方式, 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实现对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积极推动电子化、网络化的管理。建立健全人事档案数据库,实施人事档案的动态管理。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设备和现代技术,将人事档案资料输入计算机,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将文字图片甚至声像资料转变成数据资料,同时还要随时注意在保证人事档案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基础上将个人信息变化情况和新产生的最新信息录入计算机。实现档案的查阅、借阅、归档、统计等日常工作中实行计算机操作,逐步实现互联的网络化管理和半开放形式向社会开放。

三是加快计算机在人事档案管理开发中的应用程度,把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高职院校发展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格局中,增加必要的投入,全面提高人事档案信息资料的开发、管理、保护能力,提高人事档案服务水平和质量。

四、拓宽材料收集渠道,增加透明度,利用好人事档案

只有拓宽材料收集的渠道,才能将教职员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记录收集齐全,才能全方位地反映职工的整体面貌。不仅要收集人事档案资料,还要通过学校各相关管理部门收集当事人的教学情况、科研成果以及其他业务方面的材料。因为科研部门的项目档案可反映该项目主持人、参加者的科研水平和能力,而文书部门的人物档案,又可视为人事档案的补充。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克服保守思想,打破管理的封闭局面,接受社会的监督,增强社会可信度,增强人事档案利用的灵活性,将人事档案目录和不需要保密的档案材料向个人开放。人事档案中的组织鉴定和评语应有组织和档案主人双重负责制,允许个人知道自己的人事档案里都记载了什么样的信息内容,对档案中如有不符合事实材料和意见,允许个人说明或申诉,经组织调查核实处理并给予纠正,从而维护了人事档案管理的严肃性。人事档案信息向个人开放,不仅提供了方便,而且还有利于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使人事档案能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考虑到人事档案的保密性,人事档案可采取向个人开放、向有关组织机构开放,不向全社会开放的半开放政策。除了涉及到个人隐私和国家机密的信息注意保密和不对外开放的材料(如个人家庭病历、历史上因某种原因受过组织处分等,不宜对公众开放)应注意保密外,其他材料可有条件地朝着有偿化、社会化的方向改革。

五、提高人事档案工作者的素质

高校人事改革方案范文第4篇

教师工资改革方案2015:教师涨工资

事业单位取消编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同工同酬,增加社会公平,是为了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增加社会活力.纵观关于北京高校这次事业编制改革的文件,却是回避了高校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的职称工资问题.上海中 公整理

因为教师的职称和财政经费、养老保险、住房补贴、出国交流都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职称工资不进行配套改革,其他的改革都会流于形式

【2015关于教师涨工资最新消息】【教师加工资最新消息2015调整方案】

首先,在高校内部,有编制的教师和合同制教师在工资待遇上并没有太大区别.毕竟教师的待遇取决于职称.职称上去了,工资才会上去.而职称对于教师来说却相当于有“编制”的,名额有限.教师从讲师到教授,其工作内容几乎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但是待遇却相差不少.这说明教师当前的职称工资和当前的事业单位“工勤岗”等其他岗位一样,属于新型的“同工不同酬”,并且更具有隐蔽性.上海中 公整理

其次,由于各个地区和各个高校关于教授的认定条件并不一致,而且动态变化,这就导致了某些学校的讲师水平甚至远远高于某些地方的教授水平.而职称工资导致了跨学校的同工不同酬现象.而我们现在的人才流动大都还只是看当前职称,这种职称制度也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再次,在在编教师的退休工资里面,职称是决定性作用.哪怕是退休前一天获得教授职称,退休金也会大幅度增加.这和当前的社会保险制度“多缴多得”是相违背的.对于其他教师的付出也是不公平的.更何况现在诸如“住房公积金”等很多分配方式都合职称挂钩,这更加剧了校内教师间的工资待遇差距,加剧了“同工不同酬”的程度.上海中 公整理

最后,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教师无论是否在编,教师的工资待遇都是需要财政拨款,讨论教师在编与否其意义并不是很大.这几年合同制教师的探索也证明了这一点.对高校影响最大的并非教师的编制而是职称岗位的多寡和职称工资的公平性.高校行政编制的控制、工勤岗和服务岗推向社会可以减轻高校负担,使得高校能够轻装上阵,但是教师编制和职称的改革却可以激发高校教师们的创造力,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所以,没有高校教师职称岗位和工资的编制改革,是不完善的改革.上海中 公整理

核心内容:2015年教师工资改革方案教师工资将取消职称是真的吗?教师工资改革方案2015年最新消息暂未出台,小编搜集整理了一些信息给大家了解,仅供参考.

人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今年人社部将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爱阅读更精彩】

#大家还在看#

教育部出台2015教师工资改革试点方案

高校人事改革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档案管理;高等学校;素质

【中图分类号】 D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51-1

一、了解高校档案管理的特征

对高校档案管理特点的了解以及对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律的把握,是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的前提。高校档案管理具有综合性、社会性、系统性和通用性等特点。高校档案主要包括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学生档案、教职工人事档案、学校的会计档案等,其范围较之一般企事业单位更加宽泛,这就是高校档案管理的综合性。高校招收的学生来自社会,毕业后又走向社会。高校科研课题选自社会,产生的成果服务于社会。由此,社会使用高校毕业生、利用高校高校的科研成果,都需要在学校档案中求取凭证,这就决定了高校与社会存在客观、广泛的联系。这就是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性。高等学校档案材料的形成部门庞杂,形成的档案载体种类多、数量大,成为一个独特的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纸质载体档案、实物档案,还包括电子档案、声像档案;除了传统管理方式之外,还包括虚拟形态的网络档案管理系统。这就是高校档案管理的系统性特征。各所高等院校在教育体制、理念,教育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和标准,教学周期,管理制度等若干方面存在着共性。因此,记录和反映这些教学活动的高等学校档案以及高校档案管理,也必然存在着共同的特点。这就是高等学校档案管理的通用性特征。

二、认识档案管理的意义

加强对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功能意义的认识,才能全面加强对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才能全方位地提高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概括来说,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具有以下主要意义。第一,高等学校档案管理为高校全面体制改革提供依据。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教职工队伍管理改革是涉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活动。改革不管从哪一方面入手,取得何种成果,都与高校档案和高校档案管理密切相关。第二,高校档案管理为高校教学工作提供借鉴。高校的重心工作是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形成了大量的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既是教学活动的必然结果,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客观历史记录。它的建设与使用给学校教学管理以及深化各项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第三,为高校科学研究提供参考。高校工作离不开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中会形成大量的科研档案,而科研档案是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生产力要素。充分发掘、利用高校科研档案资源,提炼高校科研档案中的先进科研成果,直接为发展高校学学研究工作,为积累高校科技实力,为国家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与企业合作,走出一条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广阔达到,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第四,为考核教师业务提供便利。要做到对教师的业绩惊醒科学公正的评估,除了组织听课外,还应系统了解教师的业务档案提供的教师任课情况,如课堂登记表,将教学反馈意见记录,以及教师本人制定的教学计划等。通过这些原始的档案材料,不仅可以客观地了解和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而且可以返现并及时总结其教学方面的经验与不足,从而为教学的深化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思路。第五,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服务。学生大难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这位用人单位选择人才,学生毕业就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参考价值。学生档案中的成绩册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的记录,是向学生颁发毕业证的重要凭证和依据。学生档案中的奖励和、处分记录原件,也可以为用人单位是否录用及怎样使用该学生提供重要参考。管理好学生档案,就可在关键时刻提供最有力的凭证,从而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第六,高校档案管理有利于促进高校基本建设的正常开展。建立一整套完备、系统的基建档案能节省经费开支,减少物力、人力的消耗。档案管理人员及学校领导增强对档案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便使高校档案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和保持新的局面。

三、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高校档案管理机构属于科研性机构,应配备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并列入学校事业编制。而其编制人数应该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从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具备档案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和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等文化知识外,还应当热爱档案事业,年富力强,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义务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事业之中。在职业素养方面,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该认真工作,保守秘密,保护珍贵材料,并能提供优质服务。这就要求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在科研上下功夫,练就过硬的管理技术。同时,要不断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业务与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并以激励为主。

除了以上三点,高校档案管理的硬件及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制定也是加强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时间中,我国高等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无论是在体制建设还是人员建设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教学、科研和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郭亚晖.高校教学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19):111.